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案例)
种群的数量特征学案
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年龄结构(1)概念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类型出生率与死亡率种群密度变化趋势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了→降低害虫的。
【基础诊断】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高三某班教室中全部师生可看成一个种群。
( )2.可用每平方米草坪上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3.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 )4.若某动物的婚配制为一雌一雄,生殖期个体的雌雄比越接近1∶1,则出生率越高。
( )5.某小组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
( ) 【温故知新】、分析以下是一个种群的:()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B.两个池塘里的全部的同种鲫鱼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
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
课堂探究案【探究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概念:与物理的密度概念进行类比推理【典型例题1】下列属于种群密度的是()A一亩水稻的产量。
B每平方米草地杂草的数量。
C青岛市的全部人口。
D每平方千米农田面积内黑线姬鼠的数量。
【归纳总结】总结种群密度概念两要素:①;②;2.调查方法:3.模拟调查【调查一】:用样方法调查校园某植物的种群密度各小组交流讨论课前实践活动体验中的调查方案、过程及调查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注意事项思考:(1)取样的关键是什么?(2)如何计数:计数的数目,对压在边和角上的计数的原则是右图被调查植物在该样方中的数目是个(3)模拟调查草地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轮复习教学设计一、课程分析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这个专题是人教版必修三生物第四章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内容,在一轮复习中本专题是在复习了个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之后,从群体水平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在知识上比较基础,使学生由简入难的复习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
本专题主要包含两个考点:种群的特征涉及的主要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需要理解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种群的数量变化内容比较重要,主要是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方法,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形成的原因,特点,增长率和增长速率的判断,特别是J型曲线中倍数的应用,S型曲线中K值,K/2值的应用以及曲线分析。
本专题是高考常考的考点,考查的角度侧重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增长类型的曲线分析,准确记忆各特征具体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并把握种群密度调查的两种常用方法,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曲线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本专题的重点是:1.种群的特征。
2.种群数量的变化。
难点是:种群数量的变化。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由于本专题是学生在高一学习的,与现在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已经遗忘了。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通过自己看笔记和书,可以回忆起绝大多数的知识点,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就需要参与到小组中,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完成自己复习总结的任务。
能力基础:大部分学生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还是欠缺自我总结知识与规律的能力,不能把零散的知识点汇总整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复习了个体水平的生命活动的调节,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种群和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在必修一就已经学习掌握了,但是它们的特点是什么?稳态的维持与个体稳态的维持有什么区别?这是本专题学生需要掌握的内容。
三、设计思路本节的引入思路是:从问题出发,落脚于对科学方法的学习: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复习本专题知识,先通过学生自己的复习回顾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易混的概念的比较,将基础知识掌握牢固。
种群数量特征教学设计
第一节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至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由微观个体到宏观群体的转变过程。
本节课中讲述了种群中个体没有的新特征、新属性。
让学生了解:“整体不简简单单的是部分之和。
”【学情分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前面学习过的有关种群的基本概念,学习种群有关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另一方面利用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进一步培养他们自学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通过合理的引导让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提高学生的生物认知水平。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A了解种群的概念。
B了解种群的基本特征。
C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2、[情感目标]A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B利用所学种群特征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群有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1、种群数量特征的关系。
2、估算种群数量时取样方法和计算。
【教学过程】1、复习旧知(2min)教师:回顾已学知识什么是种群?一个河塘里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吗?树林中所有的猫头鹰是一个种群吗?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里的人是一个种群吗?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点评并引出种群的概念。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种群的思考,结合生活中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3min)教师:利用多媒体PPT播放图片等信息,根据旧知复习提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的最基本特征和调查种群数量的基本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3、合作和探究(25min)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P80-82的自学完成以下问题:A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步骤是什么?B常用的取样方法有哪些?C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有哪些?D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学生:根据自主导学案完成教材自学并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对以上问题解决并点评。
教师:紧靠种群密度能否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为了了解以后种群的变化,我们还是需要学习其他有关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
教师要求学生对教材P82-83的自学完成以下问题:A什么是出生率和死亡率?B什么是迁入率和迁出率?C什么是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D种群数量特征有几个?E什么是种群的空间特征?由什么不同?学生:根据自主导学案完成教材自学并小组讨论以上问题。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设计选择性必修2+生物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数量特征的主要内容。
2. 理解并能够应用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3.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关注种群数量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数量的影响,年龄结构的类型及意义,性别比例的作用。
2. 难点:理解各种数量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3 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或视频,如蚂蚁群、羊群、鸟群等,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 种群的概念(5 分钟)讲解种群的定义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所形成的集合。
种群既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又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举例说明不同生物种群的特点。
3. 种群数量特征的内容(15 分钟)3.1 - 种群密度:介绍种群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如样方法、标志重捕法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计算种群密度,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 出生率和死亡率:讲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含义,以及它们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
分析不同生物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特点。
- 迁入率和迁出率:介绍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举例说明它们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 年龄结构:讲解年龄结构的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及其与种群数量的关系。
通过案例分析不同年龄结构的种群发展趋势。
- 性别比例:介绍性别比例的概念和作用,举例说明性别比例对种群繁殖的影响3.2.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⑴逐个计数法——适用于调查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
⑵估算法①样方法Ⅰ.适用范围:试用于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昆虫的卵、作物上蚜虫的密度、蜘蛛、跳蝻等。
Ⅰ.步骤:a.准备;b.确定调查对象(一般选择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丛生或蔓生,不好辨别);c.确定样方的大小:一般以1m2正方形为宜;(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面积也应不同。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案—1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内容,还简单介绍了种群的空间特征。
在教材安排上,从问题探讨中发现这节课很重视科学方法的内容,给学生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进而引出种群重要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让学生掌握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在知识内容上,这一节主要介绍了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这几个特征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而是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层次之分的。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刚刚上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对种群的概念理解较到位,所以只需要对这一概念回顾,群落是一个新概念,需要稍作介绍,对于这一节中的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数量特征这两部分内容,其中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调查方法比较难理解,而种群的其它的几个特点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课程安排上种群密度的概念及样方法的操作应该花较大功夫,其它特征较为容易理解,就可以花较短的时间。
三.教学目标:
1.掌握种群密度的概念,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2.掌握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以及分析种群其他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即种群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3. 关注人口问题,了解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
高中生物种群数量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
2. 掌握计算种群数量的常用方法;
3. 了解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教学重点:
1. 种群数量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2. 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 理解种群数量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复杂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识(5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数量特征?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2. 提出问题:你觉得种群数量的增加会对生态系统有何影响?
二、讲解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10分钟)
1. 解释种群数量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介绍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三、种群数量计算实例分析(15分钟)
1. 案例分析:某种鱼类在一个湖中的数量变化;
2. 计算方法:种群增长率、种群密度等。
四、讨论种群数量的影响因素(10分钟)
1. 环境因素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 种群内因素对数量特征的影响。
五、小结(5分钟)
1. 综合总结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种群数量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1. 讲解结合案例分析;
2. 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
3.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工具:
1. PPT演示文稿;
2. 种群数量案例分析资料;
3. 计算种群数量的工具。
教学评估:
1. 课堂讨论参与度;
2. 计算种群数量的准确性;
3. 学生对种群数量概念的理解。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设计
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适中出生率
≈死亡
率
稳定
稳定
型
幼年个体数小于成年、老年个体数出生率<
死亡率
减小
衰退
型
3.意义: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在一定程度上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4.年龄结构的几种表示方法
【注意】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保持稳定。
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组成,还与气候、食物、天敌等有关,譬如遇到剧烈的气候变化,可使种群数量急剧减少。
此外,种群数量还与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相关。
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方法实践的研究骆秀姗课题: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一、教学目标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2.通过分析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变化,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3.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4.通过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分析种群“J”增长曲线产生的条件和特点,使学生掌握“J”型增长曲线.5.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大大自然的情感,能从一草一木开始保护环境。
二、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三、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标准关于本节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方法解释生命现象,揭示生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而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功能。
在科学研究中,数学模型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索新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
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洞察能力;同时,通过科学与数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简约、严密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中,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四、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谈话法五、教学过程:1课时复习: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引入:种群数量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问题探讨"展示:细菌的繁殖过程。
学生阅读:细菌数量变化的规律。
假设该细菌在营养和生存空间没有限制的情况下,每20min分裂繁殖一代。
请你仔细观察细菌分裂繁殖的规律,并补充到180min。
如果用N表示细菌数量,n表示细菌繁殖的代数,你能写出计算细菌种群数量的数学表达式吗?细菌的数量不断增长,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为:N n=2n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此数学表达式:N n=2n的含义请你将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产生的后代数目,填入课本表格中:课本P表中并根据表中数据用描点法绘制一个细菌在不同时间的种群数量绘制成曲线。
种群的数量特征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修二公开课教案
进一步指明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增加
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减少
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种群密度不变
PPT展示不同区域鸟类迁徙,鱼类洄游,以及节假日的人口流动图片,引出种群第三个特征
迁入率、迁出率:
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意义: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因素。
五、年龄结构:
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一般分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a.类型:
讲述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数
稳定型,各年龄段的数量相当
衰退型,老年个体数多于幼年个数
提出问题:为什么第一种类型属于增长型?种群数量怎么样变化?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随机分布
D.木棉树在路旁每隔5米种植
3.近几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城市人口密度急剧增长,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年龄组成呈增长型
B. 性别比例适当
C. 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D. 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思考回答
思考
回答
思考
听讲
回答
总结
参与分组研究讨论样方法的具体实施
2.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
重点
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探讨模拟估测某种(蒲公英)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PPT展示我国密集人口图片,结合当前的第七次人口普查,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人口普查的方法和普查的目的。
1-1种群的数量特征(含视频)(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增长型
衰退型
稳定型
衰退型
增长型
稳定型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自20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出生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例持续升高,1982年第三次
人口普查显示全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例为 108.5(以 100 名女婴所对应的男婴数目
为结果),2010 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这一数据为 121.2,严重偏离了世界人口性
பைடு நூலகம்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1.概念:是指一个种群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
目的比例
老年:3只
成年:13只
幼年:4只
种群年龄结构的三种
类型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2. 三种年龄结构的种群中,
➢ 哪种类型的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属于增
比例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种群密度 出生率、死亡率 迁入和迁出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种群的数量特征
种群
密度
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年龄
结构
性别
比例
新课导入
东北豹、大熊猫和白头叶猴
等动物在人为保护的措施下,
种群数量仍不能迅速增长。
鼠、蝗虫等动物,尽管人们
采取各种防除措施,却仍然
数量繁多,屡屡为害?
次捕获并标记39只,第二次捕获34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这样可估算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
密度为
88.4只 ;种群
2
88.4只/hm。(注意:
单位)
首捕标记数(B)
种群数量(A)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帮助锻炼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等,让学生不仅仅是得分
数,而更重要的是将来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成为社会
和祖国有用的人才。
对于本节重点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学习,我主要
让学生进行自学,学生自学时以以下的问题做引导:
(1)如何选取样方?(2)实地调查的注意事项。
(3)样方法适合调查哪些生物?
并及时练习使用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
述
结合本节的教学内容,对珍爱生命、环境保护、生产生
活问题解决,以及分析、讨论社会热点议题等进行教育
引导
教学过程
标志重捕法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并通过模拟实验帮
助学生理解。
模拟实验:用黄豆表示一片草地上的绵羊,黑豆表
示已标记的绵羊来模拟标志重捕法。
说明:标志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练习使用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
在本节课程中主要收集的就是能够展示种群数量
与面积(或体积)关系的图片,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知道
课例研究综 种群密度这个概念。要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核心素养,应
学生学习能 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模型,
力分析 尽管仅限于个体水平,但有了这个基础,对群体水平上
的稳态及调节机制的内容,学生应该更加容易理解,更
加容易接受。
教学策略选
讲述、自学与讨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养
择与设计 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
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并通过有效提问等教学手段
高中生物教学课例《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教学设 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高中生物
教学课例名
《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
称
《种群的特征》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
1-1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设计】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生物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教学设计】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学习目标]1.列举种群的数量特征,通过描述种群数量特征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形成有关种群的科学思维。
2.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政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保护措施,提升社会责任。
3.尝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通过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能够在农业、渔业、林业等方面应用种群密度解决实际问题。
【课件自主预习】一、种群密度及其调查方法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形成的集合。
2.种群密度(1)定义: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意义:对濒危动物保护、农田杂草状况调查、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渔业上捕捞强度的确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3)调查方法①样方法: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算值。
②标记重捕法: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算种群密度。
二、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1.出生率和死亡率(1)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2.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
3.年龄结构(1)概念: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2)类型增长型:幼年个体数多于成年、老年个体数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比例基本相等衰退型:幼年个体数少于成年、老年个体数4.性别比例(1)概念: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2)意义:对种群密度有一定的影响。
(3)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信息素)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改变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害虫种群密度。
【教案】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学生已知“种群”的定义及其在生命系统中的结构层次,但对种群概念的认知还停留在种群遗传学水平,对种群生态学的内容仍是陌生的。尽管学生学习有关种群及其特征的相关概念没有难度,以接受学习的方式能掌握定义。但为帮助学生自主构建并深刻理解种群及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本节课将引导学生从生态学的角度认识种群的概念,并以种群密度为核心,建立种群特征之间的逻辑关系,以真正理解“种群”概念的生态学内涵,深刻理解“种群”作为生命系统的结构单位,以及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价值。
3.通过对我国人口种群数据的讨论分析,理解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理论依据和现实考虑,认同并参与宣传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提升社会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习难点:构建种群数量变化的知识结构图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真实情境,进行精准的概念教学
任务四:再呈现年龄结构图,分析性比率对种群密度的影响
教师再次展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然后,简单介绍种群性比率类型,指出人口种群性比率正常情况下为1∶1。教师要求学生再次观察学案上我国2010年人口的年龄结构表数据,特别注意0-14岁人口的性比率数据(此年龄段个体性比率达到大于110∶100,比率失衡严重,而这部分个体现在正逐渐进入生殖期)。
学生分析得出原因:计划生育政策显现出一定成效,导致此时期的人口减少。
学生分组讨论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图中生殖后期及生殖期人口所占的比例情况,分析可能带来的人口和社会问题及解决方法。
学生通过讨论与展示,总结出:① 20年后,人口生殖后期个体所占比例大,导致死亡率高。这部分人口具有强烈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健全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 学历案
《种群的数量特征》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2、了解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明白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种群密度的概念及调查方法。
(2)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对种群数量的影响。
2、难点(1)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实际操作与误差分析。
(2)运用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知识链接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物群体,比如一群飞鸟、一池鱼、一片森林中的树木等。
这些生物群体在生态学中被称为种群。
种群具有一定的特征,而其中数量特征是我们研究种群的重要方面。
四、学习过程(一)种群密度1、概念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
它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例如,在一平方千米的草原上有 80 只羊,这里的 80 只/平方千米就是羊种群的密度。
2、调查方法(1)样方法适用范围:多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昆虫卵、蚜虫、跳蝻等。
操作步骤: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要随机取样,确保所选取的样方具有代表性。
③计数:统计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量。
④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各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
误差分析:①样方数量过少,可能导致结果误差较大。
②取样不随机,可能使结果偏离真实值。
(2)标志重捕法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操作步骤:①捕获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放回原来的环境。
②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
③根据重捕到的标记个体数和总捕获数来估算种群密度。
计算公式: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个体数误差分析:①标记物过于明显或对动物有伤害,可能导致被标记个体在重捕前死亡或被捕几率降低。
②标记物易脱落。
③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或过长。
(二)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人教版(2019)生物 选择性必修二教案:1.1种群的数量特征
1.1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几个基本特征。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关系。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
分析种群数量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情感目标:能用种群的数量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种群数量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2、难点:种群数量的几个基本特征,及内在关系。
三、教学过程:。
《种群的数量变化(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种群的数量变化(第⼀课时)》教学案例《种群的数量变化(第⼀课时)》教学案例⼀、教学⽬标1.知识与能⼒(1)说明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法(2)⽤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2.过程与⽅法(1)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2)通过分析群体→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的⽅法,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3)掌握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解释和解决实际⽣活⽣产中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数学模型在⽣物学研究中的作⽤(2)关注⼈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3)充分认识到合理利⽤⽣物资源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尝试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三、教学策略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标准为“尝试建⽴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并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因此,引导学⽣⽤数学⽅法解释⽣命现象,揭⽰⽣命活动规律是本节教学策略的着眼点。
本节研究的核⼼问题是:种群的数量变化有着怎样的规律?本节的主要内容有五部分: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法。
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内容较多,⽤2课时完成。
第⼀课时完成前三部分内容。
三部分内容之间以问题启发来引导,逐步展开,层层深⼊。
在具体内容讲解时,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理解更透彻,掌握更彻底。
1、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法,通过分析问题——探究数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构建数学模型的⽅法,让学⽣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转化过程。
具体实施为:从教材“问题探讨”延伸开去。
设计问题⼀:如何构建种群数量的数学模型?结尾设计过渡问题⼆:这是实验室条件下的细菌种群数量变化,那么,⾃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是怎样的呢?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由实例引⼊,通过思考讨论,引导学⽣⾃主总结出“J”型曲线的产⽣条件,数学公式等,期间设计⼩组活动探究“J”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和增长率的变化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数量特征(教学案例)
高中生物必修三《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临沂一中赵西伟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倡导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本节课就是以让学生亲历模拟实验及建立模型等探究活动来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
切实落实主体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二、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这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内容涉及影响种群数量的几个参数,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极佳素材。
在教学
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妙用现实实例,将各个数量特征放到具体情境中理解,并在现实中分析应用,从而渗透德育教育。
2.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种群的数量特征。
教学难点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能力目标】
初步学会调查种群的密度的方法;分析种群其他数量特征对于种群密度的影响。
【情感目标】
能用种群特征去描述身边的种群,并能对种群的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看法;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及措施。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标志重捕法c.取样原则和取样方法?
d.样方边缘个体如何计
数?
图中黑色为计数个体。
那么在最后的数据处理
上,还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是下表是在一块狗尾
草分布比较均匀的地块,
10个小组各调查一个样
方结果,请分析数据,帮
他们计算出种群密度。
所以在计算平均值时应舍
弃悬殊数据,从而减少误
差。
最后,我们来总结样方法
适用的调查对象。
植物(丛生或蔓生的单子
多,结果
越接近真
实值。
随机取
样,不掺
入主观因
素。
五点取样
法、等距
取样法
习惯取
左、上两
边及其夹
角。
计算处理
数据。
炼学生
的发散
思维,
多种方
案的比
较和评
价能
力。
掌握数
据处理
方法。
与数学
学科相
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