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的变迁

合集下载

关于房屋变迁演讲稿范文

关于房屋变迁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房屋变迁。

房屋,不仅是人们遮风挡雨的港湾,更是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记忆的载体。

从古至今,房屋的变迁见证了社会的进步,也映射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自古以来,我国房屋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屋顶呈尖顶状,墙体较为单薄。

这种房屋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但保温性能较差。

在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低,对于房屋的要求也相对简单。

随着科技的进步,房屋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住宅,这时,砖混结构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木结构。

砖混结构的房屋墙体较厚,保温性能较好,同时也具备了抗震、防火等功能。

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

这时,房屋建筑呈现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高楼大厦、别墅、公寓等不同类型的房屋纷纷涌现。

建筑材料也更加丰富,如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玻璃等。

现代房屋在满足人们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还注重美观、舒适、环保等方面。

房屋变迁的背后,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房屋变迁的几个方面:1. 居住面积:从过去的一间房到现在的宽敞住宅,居住面积逐渐扩大,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加舒适。

2. 住宅环境:从过去的简陋环境到现在的绿化、园林式住宅,居住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3. 住宅设施:从过去的简陋设施到现在的智能家居、健身房等,住宅设施更加齐全。

4. 住宅功能:从过去的单一居住功能到现在的多元化功能,如办公、购物、娱乐等。

然而,在房屋变迁的过程中,我们也应关注以下问题:1. 房屋质量问题:随着房屋数量的增加,房屋质量问题逐渐凸显,如漏水、开裂等。

2. 住房资源分配不均:城市与农村、不同收入群体之间的住房资源分配不均。

3. 生态环境保护:房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亟待解决。

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

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

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房屋建筑的历史变迁,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和背后的社会文化。

2. 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

3. 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

2. 近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及原因。

3. 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及创新。

4. 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关系。

5. 学生实践:参观考察身边的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我国房屋建筑的历史变迁,掌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特点。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建筑与社会、环境、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对建筑艺术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法。

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思考。

3. 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建筑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讲解我国古代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分析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3. 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近现代建筑风格的演变及原因,与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

4.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的关系。

5. 实践:安排学生实地考察身边的建筑,了解其历史背景、设计理念和建筑特点。

六、教学反思:1. 课程内容是否丰富,能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3. 课堂互动是否充分,学生能否积极参与讨论?4. 实践环节是否具有针对性,学生能否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5. 作业布置是否合理,能否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七、改进措施:1. 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求。

2. 丰富教学手段,如引入建筑模型、邀请建筑师讲座等,提高学生兴趣。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四 (1988~1998,商品房兴起)
(1998年户型图)
(2022年户型图)
(砖混结构)
(框架结构) (框剪结构)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五 (2000年后,商品房兴起)
21世纪住房关键词:高品质住宅
21世纪住房常见高层、小高层,建筑风格丰 富多样,人们对住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 关注房屋质量,而且关注孩子读书是否方便, 升值潜力如何,物业管理是否完善,交通是否 便利等。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二 (1949~1978 改革开放前)
70年代住房关键词:筒子楼(1961~1970)
70年代,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筒子楼应 运而生。“筒子楼”又称赫鲁晓夫楼,一条 长走廊串联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 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住在筒子楼,邻里关系非常紧密,每天一 到饭点,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也 许你还能听到“二狗子,你妈妈喊你回家吃 饭!”
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汇报人: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一 ( 1919~1948 新中国成立之前) 晚清~民国时期,抗日、内战
二三十年代住房关键词:先活下来
这个时期的中国大地遍地战乱饥荒,战争 中的人们只能被迫四海为家,也许住在哪里、 住得怎么样,不是大家首要在意的东西,先 活下来才是大家的头等大事。
一、中国70年住房变迁史
住房变迁史三 (1978~1988改革开放初期)
1987年12月1日 新中国首宗土地使用权拍卖会在深圳会堂举行
1985年底,“提高租金,出售公房”在全国已 有近2000个城镇进行试点,商品房的浪潮声已 起。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

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住房的变化作文(精选22篇)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住房的变化作文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1改革开放三十年了,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连我们的小家十年来也有了奇迹般的变化。

仅仅从住房说起,我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家住在仅有20平米的房子里。

每当冬天的时候,取暖、做饭就都靠一个烧煤炭的炉子。

买炭花钱不少,烟熏火燎的,既不卫生又不暖和。

等我上学了,家里也不富裕。

但是我们家有了70平米两居室的旧楼房。

记得乔迁之时,我们全家人兴高采烈的。

我早就盼着有这样的一个家,我可以有自己的卧室,有属于我自己的学习空间。

真是有一步登天的感觉。

每天放学回家,我就学着妈妈的样子,手拿抹布擦擦这里,抹抹那里,因为我太喜欢这个“家”了!可是后来才知道,为了买这房子,爸爸借了好多钱,他背上了沉重的包袱,我心中也好难过。

等我上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就变得富裕了。

爸爸也成了有钱的人,被人家称为“大款”了。

爸爸开上了上百万的越野车,妈妈也有了自己心爱的红轿车。

更让我和妈妈兴奋不已的是爸爸为我们家买下了一栋别墅。

原来我们家只能维持温饱,可仅仅十年的时间,爸爸靠着党的富民政策,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幸福的生活。

家的变化真是太大了!我从心眼儿里感谢我的爸爸。

住房的变化作文篇2每当有人赞叹我家楼房漂亮时,爷爷总是笑眯眯的说:“是啊,今天的富裕是党给予的,靠党的好政策得来的啊!”爷爷经常对我说它小时候,有五六户人家住在共一个大门的十多间七零八乱的房子里,房子多数黑暗潮湿,因拥挤而卫生状况特别差,因拥挤而吵架的事时有发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生产责任制,调动了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

陶渊明《还旧居》赏析《还旧居》译文及鉴赏

陶渊明《还旧居》赏析《还旧居》译文及鉴赏

陶渊明《还旧居》赏析《还旧居》译文及鉴赏《还旧居》是由陶渊明所创作的,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萧瑟衰败的旧居景象,基调凄凉哀怨。

房屋的变迁,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而又像是生命枯荣变幻的必然。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关于《还旧居》译文及鉴赏,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还旧居》魏晋:陶渊明畴昔家上京,六载去还归。

今日始复来,恻怆多所悲。

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

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步步寻往迹,有处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尽,气力不及衰。

拨置且莫念,一觞聊可挥。

《还旧居》译文从前居住在上京,离别六年常来归。

今日重来旧居处,凄怆哀痛多伤悲。

东西街道仍原样,有些房舍已坍颓。

故居周围走访遍,邻里老人少存遗。

漫步探寻前踪迹,某处令我情恋依。

百年只是变幻影,寒来暑往岁月催。

常忧生命到尽头,身体气力未尽衰。

丢开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饮举起杯。

《还旧居》注释旧居:指陶渊明故居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

畴(chóu)昔:往昔,从前。

畴:发语助词,无义。

家上京:诗人大约在义熙元年(405),即由彭泽归田那一年,从旧居柴桑迁往上京居住。

上京:地名,当距柴桑旧居不远。

六载:即诗人在上京居住的时间。

一本作“十载”。

去还归:谓常来常往。

指经常回柴桑探望。

今日:指写此诗的时间,始复来:诗人由上京迁居南村后,已多年(约为七年)未回柴桑旧居,所以称这次返回为“始复来”。

恻(cè)怆(chuàng):凄伤悲痛。

阡(qiān)陌:本指田间小道,此处指邑中街道,南北为阡,东西为陌。

不移旧:没有改变原先的样子。

邑(yì)屋:邑指县城。

上京里在柴桑城外近镇内,故称民屋为邑屋。

或时非:有的与从前不同。

履(lǚ)历:所经过之处,周:全,遍。

邻老:邻居家的老人。

罕复遗:很少有还活着的。

往迹:过去的踪迹。

有处:意为某些地方。

有,或也,此处转为“某”的意思。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流幻:流动变幻,指人生漂流动荡,踪迹不定。

关于房屋变迁的作文

关于房屋变迁的作文

关于房屋变迁的作文朋友!今天咱就来唠唠房屋变迁这事儿。

你知道吗,这房屋啊,就像人一样,也是一直在变呢。

我记得我小时候啊,住在一个小院子里,那院子在一个叫光明村的地方。

嗯……那时候的房子可不像现在这么高大上。

房子是那种砖瓦房,墙是那种灰扑扑的颜色,屋顶上的瓦一片一片的,下雨天的时候,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的,就像一首特别的曲子。

那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在下雨天趴在窗户边上听这个声音,哇,感觉特别惬意。

我家那房子不大,就几间屋子。

客厅里摆着一张旧旧的桌子,还有几把椅子,那椅子坐上去还嘎吱嘎吱响呢,就像一个老态龙钟的人在叹气。

唉,现在想想还挺有意思的。

那时候周围的邻居关系可好了,不像现在住在高楼大厦里,门对门都不认识。

我们那时候啊,一家做了啥好吃的,就会给邻居端过去一些。

我记得有一次,隔壁的王大妈做了红烧肉,那香味啊,顺着风就飘到我家来了。

我那小鼻子啊,一下子就闻到了,馋得我呀,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然后王大妈就给我们家送了一碗过来,那味道,到现在我都还记得呢。

再后来啊,我到城里去闯荡了。

城里的房子那可真是千奇百怪啊。

有那种特别高的摩天大楼,我仰头看的时候,脖子都快断了,就感觉那楼都要插到天上去了似的。

我刚到城里的时候,找房子可费劲了。

我记得我找的第一个房子是那种合租的,和几个陌生人住在一起。

那里面的味道可难闻了,混杂着各种奇怪的气味,我都怀疑是不是有人在里面偷偷养小动物了。

在城里待久了,我发现这房屋的变迁可真是快啊。

今天这里还是一片空地呢,过不了多久就会竖起一座高楼。

我还听说啊,在建筑行业里有这么个传言,说是有些房子盖得太快了,质量可能不太好。

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我就记得我有个朋友,他买了一套新房,刚住进去不久就发现墙上有裂缝了。

他那个懊恼啊,就像吃了苦瓜一样,脸都皱起来了。

我就跟他说,这事儿你得找开发商啊。

他说找了,可是人家推三阻四的,可麻烦了。

这时候我就想啊,这房屋变迁是快了,可是这质量可得跟上啊,可不能光追求速度,不讲究质量了,对吧?现在呢,我又回到了老家。

《房子的演变》课件

《房子的演变》课件

高科技智能房屋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 普及和人性化,它将为人们提供更加 舒适、便捷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高科技智能房屋配备了各种智能设备 ,如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温控 等,以及各种高科技材料和节能技术 ,以实现高效节能和环保。
05
未来房子
绿色建筑
总结词
绿色建筑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采用可再生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减少对 环境的负面影响。
转。
庄园的建筑风格和装饰也随着 时代和技术发展而变化。
城市房屋
中世纪城市房屋通常是狭窄的、多层 建筑,以适应城市空间限制。
城市房屋内部通常包括卧室、厨房、 客厅和卫生间等设施,有些还有地下 室或阁楼。
房屋通常由石材或砖块建造,结构坚 固,能够承受地震和火灾等灾害。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长,城市房屋 的建筑风格和结构也在不断变化。
《房子的演变》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古代房子 • 中世纪房子 • 现代房子 • 未来房子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介绍
01
房子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 随着社会和技术的进步不断发展 演变。
02
本ppt课件将通过历史和现代的视 角,探讨房子的演变过程及其背 后的原因和影响。
房子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绿色建筑在设计、建造和运营过程中,充分考虑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等 方面,力求降低对环境的负担。常见的绿色建筑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等可再 生能源Biblioteka 用,建筑保温隔热,雨水收集利用等。
可持续性建筑
总结词
可持续性建筑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节能环保,还关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 性。
06
结论

三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1.1房子的变迁(教学设计)

三年级科学下册(大象版)1.1房子的变迁(教学设计)
(2)认识设计与环境的关系:通过学习房屋结构的设计与功能,使学生认识到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创新思维。
(3)培养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制作房屋模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2.教学难点
(1)房屋演变过程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房屋从洞穴、树屋到现代房屋的演变过程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学生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房子的变迁》这一课。在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因为房子问题而困扰的人或事?比如,有些人可能因为房价太高而买不起房子。这个问题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希望通过这个问题,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起探索房子的奥秘。
课堂
1.课堂评价:
(1)提问: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观察:在课堂上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讨论情况和实践操作能力。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团队合作情况。
(3)测试:在课堂结束前,进行一次简短的知识点测试,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通过测试结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
-现代房屋
②设计与环境的关系:
-房屋结构
-环境适应性
③实践操作:
-房屋模型制作
-设计与功能
④创新思维培养:
-房屋设计创新
-功能与美观
⑤环保意识:
-房屋与自然环境
-环保理念
(2)设计与环境的关系: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房屋结构设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以通过举例、实地观察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设计与环境的重要性。

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

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

一、房子的变迁教案及反思二、课时:1课时三、年级:五年级四、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我国房屋建筑的变迁,感受不期的建筑特点。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内容: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房屋建筑的变化。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房屋建筑的变迁。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总结不期房屋建筑的特点。

4.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6.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继续搜集相关资料,深入了解房屋建筑的变迁。

六、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房屋建筑的变化。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搜集资料,了解我国房屋建筑的变迁。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总结不期房屋建筑的特点。

4.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的研究成果。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评价:1. 学生搜集资料、分析问题、合作交流的能力。

2. 学生对我国房屋建筑变迁的了解程度。

3. 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识和反思。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展示不同年代的房屋建筑图片。

2. 资料素材:关于我国房屋建筑变迁的文献资料。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

十、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

3. 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课堂效果。

4. 课后作业布置应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住房的变迁

住房的变迁

住房的变迁从茅草房、土坯房到平房再到楼房、从筒子楼到一屋一厨、从大杂院到宽敞的小区、从福利房到商品房,从一家几口人蜗居在十多平方米的斗室,到现在一家人享受着上百平方米的居室……房子,已成为国人告别旧生活走进新时代的最好见证。

住房变迁大致分为4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他都有一套代表性的房子,可以说对国人的住房变化很有发言权。

第一阶段简陋时代(1979-1990)住的是土坯房,条件较差的住的还是茅草房房子四边的墙壁是土坯筑成的,墙壁上部分用一些竹席围住四周,顶上是简易的瓦顶盖,只有一扇窗户,屋内比较阴暗潮湿。

家里有结婚的会在老房子隔壁搭建了一个棚棚住,就算安了一个家,这个家和以前一大家人住的房子没什么区别。

那一时期,城镇居民住得也并不好,他们主要解决的是没房可住的问题。

一大家子人住在总共不到20平方米的平房里或筒子楼里。

有的家庭遇到子女结婚,家里实在住不下,只好就在屋前搭个小棚子,仅能放下一张双人床。

这个时期,有一个能够让自己居住的地方已经是非常满足的事了,无论是住房环境还是房屋建筑都很简陋,根本谈不上居住条件方面的要求,屋里当然也基本上没有家具,换洗的衣服、被褥就放在几个纸箱子里。

第二阶段商住混合时代(1991-1999)这一时期,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老百姓,日子都渐渐地好过起来,住房也有所改善出现了一楼一底的平房。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这一阶段住房的变化都是解决扩大入住面积的问题。

在这一阶段,城市里的住宅环境和舒适度也是比较差的。

很多单位开始自建住房、集资建房、或与其他单位合建住房,职工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当时分房主要是根据职务和工龄排队,所以,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住房依然比较紧张。

商品房开发在这一时期从沿海城市发展到内地。

由于房地产开发在内地刚刚起步,开发商们主要修建的都是商业与住宅混合房,绝大多数楼盘的规划都是以商业为主,修建好的商品房一般都是底下几层作为营业房,楼上才是居住房。

住户入住后周围环境较差,各个小区内的安保设施、绿化配套也都处于初级阶段。

房屋的变迁

房屋的变迁

半地穴式房屋
干栏式建筑
后来,随着人类文化技术的发展,人 们开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方案建造房屋。 各种各样的砖、瓦广泛应用于房屋的建造 。于是经过人们精工雕凿、科学拼接的各 种形式的房屋,大量建筑起来,以至发展 为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群和寺庙建筑群。
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中国故宫
中国最大的寺庙建筑群----大佛禅院
现代建筑
• 近代的房屋,在本质上又有了巨大变革。钢筋水泥等人工 材料被广泛采用,而且更加重视房屋内外的装饰。例如在 墙壁上镶瓷砖,甚至涂上金粉,使得房屋变得金碧辉煌, 光彩夺目。这些建筑,无论从结构还是外观,都远远超过 了古代房屋。而且在房屋的样式上更见一般。
未来
• 你心中未来的房子是怎样的呢? 智能? 环保? 随身携带? 会飞? ......
结束语
• 从古至今,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房子的变化 日新月异,但在我心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房子里的人, 或家人,或朋友,或同学,或同事,甚至是陌生人,在同 一屋檐下的谐和共处,其乐融融,谢谢! 2014.11.30
房子的变化
• 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正因为有了 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营旷野的历史;有 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
穴居、巢居
• 最早的房屋首推原 始社会的元谋人、 山顶洞人。原始人 类为避寒暑风雨, 防虫蛇猛兽,住在 山洞里或树上,这 就是所谓的“穴居 ”和“巢居”(树 上筑巢)。这种房 屋,来自于天然的 形成。
• 由于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人们又创造 了各式样子不同的房屋。
• 云南傣族的竹楼,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拴马,方便 安全凉爽卫生,而且可以防备迅猛的爬行动物。
• 黄土高坡的人们则因地制宜,掘上的蒙古民族更是造出了遮风避雪、随意搬迁的活动 房屋毡包。各种房屋无一不表现了人类创造的艰辛和伟大 。

房屋的历史变迁及其规律

房屋的历史变迁及其规律
土坯房:在农业社会,人们开始使用土坯建造房屋,土坯房屋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耐久性, 但建造工艺较为复杂。
砖瓦房:随着烧制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砖瓦建造房屋,这种房屋结构牢固、经久耐用, 逐渐成为主流的房屋形态。
早期房屋以木材、石头等自然材料为主,结构简单。
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砖瓦、混凝土等人工材料,房屋结构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建筑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房屋的建筑材料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木材、石头到后 来的砖瓦、石灰等。
特点:木结构为 主,采用石块作 为基础和墙基
演变:从木结构 到石结构的转变, 逐渐形成城堡和 庄园等建筑形式
风格:哥特式建 筑风格为主,高 耸、尖顶、细长
装饰:采用彩色 玻璃窗和雕塑等 装饰元素,展现 出中世纪独特的 艺术风格
生存需求:为了满足基本的居住需求,早期的房屋主要是简单的遮风挡雨的住所。
安全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房屋的安全性要求提高,房屋开始采用更坚固的材料和结 构。
舒适需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房屋的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的设计和装修越 来越注重舒适性和美观性。
社交需求:现代社会中,人们对房屋的社交功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的设计和布局需要考虑 到人们的社交需求,如聚会、交流等。
绿色建筑材料:环保、节能,提高 居住质量
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降低建 造成本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智能家居技术:自动化、智能化, 提升居住便利性
可持续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等 可再生能源在房屋中的应用
绿色建筑:可持续 发展的未来趋势
智能家居:科技与 居住的完美结合
共享空间:打破传 统居住观念,实现 资源最大化利用

2024新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小小建筑师《房子的变迁》优质课件

2024新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小小建筑师《房子的变迁》优质课件

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从而更好地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例如通过实验、观察、调查等方式,探究科学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3. 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
掌握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应对科学学习和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20
新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1.1 房子的变迁
第一单元 小小建筑师
原始时期
古代
现代
2
活动
参观建筑博物馆
3
原始馆
4
原始馆
原始人使用的工具:
5
原始馆
原始社会用到的主要建筑材料有哪些?




6
古代馆
7
古代馆
古代人使用的工具:
8
古代馆
古代社会用到的主要建筑材料有哪些?
砖墙
瓦顶
木梁
9
现代馆
10
现代馆
14
随堂训练
15
16
17
18
谢谢观看 !
2024/2/10
19
小学科学学习方法: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学习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的重要阶段,以下是一些方法和建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科学
思维和实验能力:
1. 掌握科学基本概念
学生需要掌握科学的基本概念,例如科学方法、科学实验、科学理论等等。通过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学生可
科学实验能力是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学生需要注重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例如通过实验课程、科学
实验竞赛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验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小学科学房子的变迁课件ppt

小学科学房子的变迁课件ppt

和节能效果。
03
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建筑和智能家居技术
将在未来住宅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推动住宅产业向更加绿色
、智能的方向发展。
04பைடு நூலகம்
当代住宅发展趋势预 测
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应用
智能家居系统
01
集成家电控制、环境监测、安防等功能,提供便捷舒适的生活
环境。
自动化设施
02
如自动门窗、智能照明、智能温控等,提高居住便利性和舒适
度。
人工智能助手
03
AI技术在住宅中的应用,如语音助手、智能机器人等,提供个
性化服务。
绿色环保理念在住宅中体现
节能设计
采用节能建材、高效节能设备,降低住宅能耗。
绿色能源利用
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住宅中的应用,减少碳排放。
环保材料
01
02
03
04
模块化住宅
可拆卸、可重组的模块化设计 ,提高住宅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3D打印住宅
利用3D打印技术建造房屋, 降低成本,提高建造效率。
地下空间利用
随着城市用地紧张,地下空间 可能成为新的住宅发展方向。
海洋住宅
利用海洋资源,开发海上漂浮 住宅或海底住宅,拓展人类居
住空间。
05
地域文化差异下的房 子变迁对比
02
这些原始住所通常非常简陋,但 满足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洞穴居住时期
人类最早的住所之一是洞穴,这种天 然形成的遮蔽所提供了相对安全和舒 适的环境。
洞穴内部通常比较干燥,有利于保存 火种和食物,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防御 功能。
简易棚屋搭建

改革开放住房变化感悟

改革开放住房变化感悟

改革开放住房变化感悟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住房变化巨大。

从一户人家共用的厕所和厨房,到现在的一户一厨一卫;从大家都住在平房里,到现在的高楼大厦。

住房变化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更是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以下是我对改革开放住房变化的一些感悟:一、住房的种类多样化改革开放前,住房种类单一,大部分人住的都是平房。

而现在,住房种类已经多样化,有高层公寓、别墅、花园洋房、小区、宿舍等等。

不同种类的住房适应了不同人群的需求,比如有的人喜欢独栋别墅,有的人喜欢便利的小区住宅。

二、住房的面积逐渐增大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住房的面积也随之增大。

从过去的几十平方米到现在的百、千平方米,住房面积的增加给人带来了更多的空间和自由。

人们可以在家里种花种草,养宠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同时,住房的空间也可以满足更多的需求,比如有的人需要办公室,有的人需要娱乐室。

三、住房的设施和设备越来越完善过去的住房设施相对简陋,多数人只能使用公共厕所和厨房。

而现在,住房设施和设备越来越完善,比如独立的卫生间、厨房、电梯、暖气、空调等等。

这些设施和设备的提升,使人们的居住条件更加舒适,同时也提高了居住的品质。

四、住房的价值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住房的价值也越来越高。

住房不仅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更是一种投资和保值手段。

房价的上涨,使得很多人把房屋作为了一种资产,房子不仅可以居住,还可以借此获得经济上的利益。

五、住房的环境越来越好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城市的道路、绿化、交通、环保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同时,住房的环境也越来越好,大多数住房都建在了小区内,小区内有绿化、游泳池、健身房等设施,住房的环境也变得更加舒适和宜居。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住房变化巨大。

住房已经不仅仅是生活的必需品,更是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房屋的四代变迁

我们房屋的四代变迁

我们房屋的四代变迁偶然的机会,从爸爸奶奶的百宝箱里翻出了几张老照片,吸引了我的眼球。

有草棚、平房、楼房、别墅,那可都是我们家曾经的住房,于是,在奶奶的讲述下,我了解到我们家房屋的四代变迁。

第一代:茅草屋时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地点:桐乡村特点:遇风易倒,遇雨易潮,遇火易着那个年代的村里,人们住的大都是茅草屋。

稻草扎成的墙,稻草盖成“人”字形的屋顶。

住在茅草屋遇到雷雨交加,里面的人往往胆战心惊,担忧连夜的阴雨冲跨了屋顶。

雨过后,生活用品全浸泡在水中,潮湿发霉。

一到冬天,凛冽的西北风从草缝中直穿而入,甚至掀掉屋顶,露宿在无尽的绵绵长夜之中,人躲在被窝里瑟瑟发抖。

在干燥天气的时候,做饭也成了特脆弱的事,一不留神,一点火星就能家毁人亡。

第二代:砖瓦平房时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地点:老地方特点:光线不好,常常漏雨在当时农村到处可见乳白色的暗红色平房。

土砖砌成的墙,黑瓦盖的屋顶,并使用石料作为柱子和顶架,增加了牢固度。

地上铺了砖块圣戈当县或大石板用于防潮。

与茅草屋相比,砖瓦房“夏可避暑,冬可御寒”。

但时间一长,土墙会脱落,屋顶也不密封,“黄梅时节家家雨”。

屋内抵不了潮气,生活在里面犯有的老人常会犯风湿病。

傍晚时分,世人只能用煤油灯或蜡烛照明,昏暗而且不便。

一家十几口人,一到晚上挤在几间小房子里,睡觉是消遣时光的唯一办法。

那个年代,每家的人口很多,随着儿孙们的双亲,在这有限的地基上,小楼越来越满足不了需求。

爸爸及几个兄弟要结婚了,为了有的空间,大家便要向空中发展战略。

第三代:两、三层的楼房,空调、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电脑等家用电器应有尽有,各色灯具、红外线感应开关,和谐而且美观。

客厅里安放了家居用品,卫生间一尘不染,每天就可洗个热水澡。

厨房的革命最彻底,烧柴土灶不见了,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一应俱全,有了吸油烟机,了会受烟熏火燎了。

居者有其屋,安居才能乐业,半个多世纪的磨砺,老照片见证我家住房的变迁,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党的十七大为农民展现一条小康之路。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房子的三次变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房子的三次变迁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房子的三次变迁引言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过去的40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本文将通过讲述房子的三次变迁,探讨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第一次变迁:从集体宿舍到商品房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起步阶段,住房问题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在这个时期,大部分人都居住在集体宿舍中。

这些宿舍通常是简陋的单间,没有私人厨房和卫生间,居住条件十分拥挤。

由于住房资源的匮乏,人们不得不忍受这样的生活环境。

然而,改革开放的推进为住房问题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品房逐渐成为了一种新型的住宅选择。

人们可以购买自己喜欢的房屋,并享受到更加舒适的居住环境。

这种变迁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好的居住条件,同时也催生了房地产市场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国家经济的稳定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二次变迁:从小产权房到产权证在1990年代初期,小产权房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小产权房是指个人在没有政府许可的情况下,私自建造的住房。

由于这些房屋一开始并没有法律保护,房主在面临拆迁风险,无法正常获得房产权证。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政策逐渐放松,小产权房也开始得到了合法化的机会。

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小产权房通过一系列程序正式办理房产证。

这次变迁不仅让小产权房合法化,也让房主们获得了稳定的产权保护。

这个变迁对于居民来说意义重大。

他们不再需要担心房屋被强制拆迁,也不再需要担心房屋的产权问题。

这为人们安居乐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保障,进一步增强了人们对于改革开放的信心。

第三次变迁:从新农村建设到城镇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住房的改善成为了农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注重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农村住房的硬件设施。

城市房子的变化作文(精选4篇)

城市房子的变化作文(精选4篇)

城市房子的变化作文(精选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城市房子的变化作文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城市房子的变化作文篇一]房子的变化作文一:房子的变化(832字)三十年前,人们的生活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就连房子也是,只要一到下雨天,准会下雨。

1970年的时候,爷爷家的房子是用水土“筑”成的,房顶是由木头加稻草“构”成的。

连地板都是用砖加泥土“铺”成的。

虽说冬暖夏凉,但到雨天的时候就不好了,尤其是到夏天的时候,那雨像一个被人弄哭的婴儿,一哭起来就没完没了,这可害苦了爷爷一家,一会儿漏雨就把这盆子放这儿,一会儿那儿漏雨又把盆子移那儿去。

那个时候还是改革开放之前,家家户户都不是太富裕,有些人家连饭都吃不饱,跟甭想,有十几个盆子了,有两三个的已经算好的了。

后来,村里有了生产队,爷爷和奶奶便到生产队里干活,爸爸和他的兄弟们也去干活,挣得工分多了,过了几年爷爷奶奶便筹划着,重盖几间房子。

78年的时候,爷爷便去买红砖,购绿瓦。

三月份的时候,便破土动工了,爷爷兴奋不已,马不停蹄地赶工,半个月下来,爷爷就盖好了三间房子。

爷爷说,那个时侯,房子一片红,可漂亮了。

新房子盖好后,爷爷就觉得老房子碍事,便拿了个大榔头把老房子砸了。

这是,爷爷笑着说:“新房子盖好后两个星期,有一天夜里突然下起大雨,我听到雨声,便急忙起来,拿起盆子,四处看有没有漏雨的地方。

”“爷爷,房顶都是用瓦片盖的,怎么会漏雨呢?”我笑着说。

爷爷说:“对呀,那只是心理作用罢了。

你奶奶当时也是这么说我的呢。

”80年后,政府又出台了“分田到户”的政策。

那时爸爸和他的兄弟们早已成了家。

那时爷爷已经年近50,但每天还是有事没事的要到田里去看一看,锄锄草,有时候,竟会对着稻田傻笑半天。

94年的时候,爸爸和他的兄弟帮爷爷的房子装修了一下。

95年的时候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让我的爸爸和妈妈高兴不已。

爸爸盖了三间红瓦房。

2003年,我随父母来到了无锡,经过了几年辛苦的打拼,又借了一些钱,父母买了一套房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房屋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

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

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

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四合院
1900年后,英、法、美、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日式。

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饰。

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

美国使馆
六国饭店
当时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

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为庭院式。

小桥、流水、住宅、码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南国水乡风景画。

江南水乡
自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上海人口激增,地皮价格高涨,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

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

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

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

20世纪初,
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的许多城市中,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

石库门里弄民居
珠江三角洲,含福建一部分地区,20世纪初,由于发了财的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当地的民宅许多是西式的或中西结构式的,其中的碉楼很有特色。

如广东开平市,现存有2600多座形态各异的碉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有罗马式、土耳其式、法兰西式、英格兰式、意大利式、德国碉堡式以及中西结合式,雄伟壮观,绚丽多姿,尽现欧陆风情,使旅游者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的乡间。

华侨的家属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住宅仿照欧洲古代建筑建成碉楼,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有,害怕土匪的抢劫,因此碉楼一般都有5~6层高,还设有望台,加强了安全感。

碉楼
西式建筑露峥嵘
到了民国时期,城市中普遍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高层建筑,最典型的是被西方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

1911年以前,上海的最高建筑是6层。

1928年修建的沙逊大厦(今南京路外滩和平饭店北楼)是一幢10层的钢架结构大楼,整座楼用花岗石砌筑,外形简洁明朗。

此楼的建造明显受到19世纪末出现在美国芝加哥高楼建筑风格的影响,外部不重雕琢,内部却装饰得豪华无比。

沙逊大厦是上海第一座10层以上的大楼,随后短短几年间,上海又奇迹般地涌现了28座这样的建筑。

高层建筑是当时西方的时尚,影响了中国各大都市的建筑风格。

1937年落成的广州爱群大厦是华侨投资,由中国工程师设计建造的,共15层。

立面糅合了美国摩天大楼的垂直线风格的岭南骑楼底座,内部采用钢架结构,在建材和施工方面都达到了国内的先进水平,是华南第一高楼。

随之,市民的居住情况也有了新的变化。

从20年代起,上海、天津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的民宅,开始从平房向空中发展,出现了一种新式里弄住宅,一般是两三层。

与过去上海的里弄住房相比,新式里弄住宅对房屋的使用功能作了明确的划分,有起居室、卧室、浴室、厕所、厨房,有些还有煤气灶,宅前留有绿化园地,里弄的宽度可容车辆进出。

较富裕的人家住花园式里弄住宅,它是从新式里弄住宅演变而来的。

住宅前面的庭院、绿地面积超过住宅面积,有的达三倍以上,环境幽静。

居室内有壁橱、铺硬木地板,钢架大玻璃窗,外观多为西班牙式和近代立体式。

爱群大厦
沙逊大厦
新式里弄住宅
花园式里弄住宅
当时,中国一些最富有的人已经仿效外国人的生活方式修建了花园别墅,抢占大城市的黄金地段,修建独院式高级住宅。

房屋不高,大多是平房或两层的小楼,房屋通常有壁炉、卫生设备、大小卧室、健身房、汽车间,周围环境特别讲究庭院绿化,有草坪、甚至有大理石的喷水池,被称为花园别墅。

然而城市下层人民的居住状况却苦不堪言,不少人住在竹架支起的草棚里,门檐低矮,只能钻进钻出。

在上海,人称这种住房为“滚地龙”,将这种成片的住宅区称为棚户区。

棚户区
新村成为风景线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率先改造了臭水横溢的龙须沟和破烂不堪的和平里,建了新住宅区,在东郊和西郊,也建设了配套住宅。

一般是独门独户,每户建筑面积50平方米。

50年代初,设立了建筑工程部,第一任部长陈正人。

在1953~1957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内,一举建成住宅9454万平方米,缓解了饱受战乱之苦的平民百姓的居住条件。

“二五”期间再接再厉,又建成了1.1亿平方米。

这时期的新建民居,除平房外,大多数是4层左右的小楼,屋顶较高,达3米左右,有的高达3.5米,窗户却很小,不够畅朗,居室通常是大间套小间,没有厅,只有一个狭窄的过道,是借鉴了前苏联住宅模式。

新建的住宅小区通常称为新村。

住户是普通职工。

当时,工人,尤其是大城市的工人住房困难受到特别的关注。

1952年,上海为执行毛泽东主席数年内解决大城市工人住宅的指示,专门成立了工人住宅修建委员会。

当年,第一批住宅21002户完工,以当时的家庭成员平均每户5人计算,可解决10万人的居住问题。

修建于上海西郊的曹杨路一带,取名“曹杨新村”,占地200亩,建有合作社、医疗站、公共浴室等设施,风景优美,处处花草林木,小桥、流水、人家、浑然一体。

一时间,“曹杨新村”在上海成为令人羡慕的新式住宅的代表,是无房户梦想中的天堂。

曹杨新村
神州处处大杂院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大批建筑设计材料被当作“封、资、修”的东西销毁;宝贵的建筑材料,包括高质量的钢筋水泥、大理石,被用来建造领袖像、“忠字碑”、“万岁馆”,无法顾及民宅建设。

加之50~60年代有一段时间对民宅建设不重视,延续到70年代末。

建国已经30年,全国3400个城镇新建住宅的建筑面积仅4.93亿平方米,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仅3.6平方米。

大多数家庭,父母与子女住在一间屋子里,三代人、四代人同居一室也很平常。

在当时真可谓是找房子比找对象还难。

到70年代末,全国城镇住宅面积约40亿平方米,其中解放后新建的仅占百分之十几,就是说,当时全国城市绝大部分人住的是解放前的房子,陈旧不堪,杂乱无章。

再加上50年代盲目生育,70年代进入生育高峰,子女多了住不下,院子里搭出个坯间,或者盖间小厨房,腾出来的厨房住人,能想的法子都想到了。

于是,迫于人口与住房的矛盾,大杂院出现了。

大杂院里通常住着10多户甚至更多的人家,共用一个厕所,有些还是不分男女的,很不方便。

华北的四合院、江南水乡的秀丽庭院,能保持原貌的不多了,大部分成了大杂院。

大杂院
高楼林立花园遍地
1978年9月,建国以来第一次城市住宅建设会议召开。

为实现人民盼望安居乐业的梦想,中央政府提出,到1985年,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要从3.6平方米,提高到5平方米。

先集中力量在短时间内解决无房户和特困户的问题。

80年代,在全国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上,数深圳这座新兴城市最优越。

深圳新建住宅每套平均建筑面积83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数高60%,比香港居屋计划高52%。

与亚洲一流的日本相比各有千秋。

日本住房建筑面积平均每套61平方米,但室内装修质量很高,尤其厨房、厕所设施十分讲究,属于小而精。

相比之下深圳属于大而粗。

人民居住条件的变化不仅反映在城市中,而且百年来陈旧的农村住宅也面貌一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1985年,全国农村仅新建住房就达41亿平方米,平均每年6亿平方米。

而1949~1978年的29年间,全国农村平均每年新建、改建住房仅仅1亿平方米。

6:1的比率来自于农村经济改革后农民生活富裕,以至“家家备料,村村动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建房热潮。

住宅质量也与前迥异,有道是:50年代盖草房,60年代建瓦房,70年代加走廊,80年代砌楼房。

改革开放的前10年带给人民的好处体现在吃、穿、用上,到本世纪末人们希望的是住上一套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环境幽雅的住宅。

据可靠资料显示,1998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9.2平方米,超过了8平方米的目标。

不仅如此,当时的“居住面积”是按照卧室面积计算的,90年代的住房,加大了客厅、厨房、卫生间、阳台的面积,较高档次的住宅还有餐厅、书房、储藏室,卧室以外的居住空间大大扩展。

权威人士说,以实在的居住面积算,目前城镇人均住房已达18平方米。

在大城市,出现许多花园式住宅,绿地面积达50%。

全国许多城市居民都住进了高层建筑的成套居室。

19世纪末,楼房、电灯、电话刚刚开始传入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们对自己居住状况的梦想还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一梦想早已成为过去,如今许多城市中的居住条件已是高楼林立,花园遍地了。

深圳香蜜湖1号
华西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