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宅的演变

中国住宅的演变

穴居

巢居

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

四合院

乌壁

院落

碉楼

土楼

新疆阿以旺

内蒙古毡包

云南的一颗印

上海石库门

天井

20 世纪60 年代

干涩现实的筒子楼时代

20 世纪70 年代

现浇、大板结构、内浇外板结构

20 世纪80 年代

小区建设,福利分房

20 世纪90 年代

小康住宅

新世纪,商品住宅时代的百花齐放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中国民居建筑发展简史 传统民居广义可以包括住宅、祠堂、庙宇乃至道路、绿化等整个居住环境。狭义讲可以专指民间传统的居住建筑,也就是住宅,是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中非常基本也非常重要的一种。今天说的传统民居是居住建筑。 回顾传统民居的发展简史,远古时候原始人利用天然穴居、巢居栖身居住。新石器时期,农耕生产促使原始人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在我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创建了人造穴居和干阑等建筑的形式。 虽然受到材料和技术的限制,建筑单体还比较独立分散,但已经开始组织原始的聚落和城市。 夏朝的建筑遗存极少,商周时期建筑遗存开始增多。商周时期我国北方主要发展了在夯土房基上砌筑木柱梁架的建造方式。 空间组织上出现了院落形式。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商代的宫殿遗址考古发现,一号宫殿布局呈周围围墙环绕的院落形式。

再比如陕西岐山凤雏村考古发现的一组西周院落遗址,这是傅熹年先生根据考古资料绘制的复原图,它的平面是一个日字形。沿中轴线上有影壁、门、堂、廊、室,还有两边的塾、厢,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合院空间组织。这是我国现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文献方面,《仪礼》中也记载了春秋时期士大夫住宅的平面形制,庭院式住宅门、堂、庭院、左右厢房以及后寝。 这与后来汉族习用的合院住宅平面已有颇多共同之处,所以这个时期的院落组织可以看作是汉族习用的合院式民居院落的雏形。 秦汉时期的民居仍然缺少地面遗存,但根据汉代时期的文献资料以及画像砖石、明器等提供的建筑图像,建筑史学家们已经获得了对汉代民居建筑的一个基本概念。首先,汉代民居多以庭院式的组合出现。如广东出土的明器陶楼,有小型的三合院。 L形院 口字形院

日字形院 湖北云梦出土的东汉陶楼 都是合院的形式。 四川成都出土的庭院画像砖上有组两路两进院的形象。包括主院和侧院,主院分成前后院。 前院比较扁长,有停歇过渡的作用。后院方整开阔,是主要庭院。院北有座堂屋,屋内两人对坐。可以看到庭前翩翩起舞的仙鹤。 侧院也分成前后两部分。前院做厨房杂务等辅助功用。后院比较狭长,可以用来做农活。院中竖立一个高耸的望楼,可能用作储藏、瞭望、警戒。这幅图像反映出蜀地汉代中型宅院的一个生活场景。 再比如郑州南关曲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也有较为复杂曲折的两三进庭院。各地出土的大量图像说明,汉代民居建筑已经普遍采用了庭院布局的形式。

高层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讨论

高层建筑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讨论 杨越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高层建筑的现状、查阅与高层建筑有关的数据和资料,分析高层建筑的利与弊,来探索高层建筑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1.引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住房紧张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意义的住房已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因运而生。所以高层建筑是社会生产的需要和人类生活需求的产物,是现代工业化、商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而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虽然高层现在也有很多缺点,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高层建筑的缺点会逐步改正并成为未来大多人们的居住房。 2.高层的定义与分类 2.1高层建筑的最新定义 超过一定层数或高度的建筑将成为高层建筑。高层建筑的起点高度或层数,各国规定不一,且多无绝对、严格的标准。 2.2高层建筑的中国定 在中国,旧规范规定:8层以上的建筑都被称为高层建筑,而目前,接近20层的称为中高层,30层左右接近100m称为高层建筑,而50层左右200m以上称为超高层。在新《高规》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里规定:10层及10层以上或高度超过28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称为高层建筑结构。当建筑高度超过100m时,称为超高层建筑。中国的房屋6层及6层以上就需要设置电梯,对10层以上的房屋就有提出特殊的防火要求的防火规范,因此中国的《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 50352—2005)、《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将10层及10层以上的住宅建筑和高度超过24m的公共建筑综合性建筑称为高层建筑。 2.3高层建筑的国外定义 在美国,24.6m或7层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日本,31m或8层及以上视为高层建筑;在英国,把等于或大于24.3m得建筑视为高层建筑。 2.4高层建筑的分类 联合国经济事务部在1974年国际高层建筑会议将高层建筑按高度分为四类: ●9~16层(最高为50米) ●17~25层(最高到75米) ●26~40层(最高到100米) ●40层以上(建筑总高100米以上,即超高层建筑) 3.高层建筑的现状 19世纪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钢筋混领土结构、钢结构在土木工程领域中代替传统的砖、石、木结构得到了推广和应用,建筑高度的增加、层数的增多、跨度的增大,现代意义上的高层建筑开始出现。回顾高层建筑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其中代表建筑是美国1931年建成的纽约帝国大厦(高381m,102层)、1972年建成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姊妹楼(417m和415m,100层,“9.11”事件中被毁)和1974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1.9m,110层),前苏联和波兰与1953年和1955年分别渐层的莫斯科国立大学(239m,26层)和华沙科学文化宫(231m,42层),1978年澳大利亚悉尼建成的MLC中心(229m65层)。1985年以来,亚洲的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朝鲜及中国等国家迅速发展了高层及超高层建筑,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 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 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 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 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 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 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 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 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 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 “巢居”(树上筑巢)。我国境Array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 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 而野处”。旧石器时代,这种自 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 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 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 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Array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 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 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 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 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 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 (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 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 “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化, 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 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研究性学习论文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 1 研究背景 社会风俗的变迁既是一百年来政治变迁,经济转型,外来影响等作用下的产物。又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变革的表现。社会风俗不是细枝末节的小事, 而是关系的社会发展的大事,很值得我们下一番功夫来研究它。 2 研究目的意义 (1)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社会习俗和生活变化的史实,探究其变迁的原因和背景。 (2) 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理解历史发展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的影响。(3)掌握社会习俗和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的变化情况。通 过归纳、比较社会习俗和生活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 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习俗和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 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 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其异同,探究其原因。这是历史比较的研究方法。 4 研究的重点及主要内容 (1)社会风俗和生活变化的原因、特征。 (2)中国社会变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 5 研究步骤 (1)确立选题 (2)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 (3)搜集有关社会变化的资料、图片、走访老人、社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变迁的基本情况。 (4)分类整理所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探究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5)将成果整合或制成演示文稿进行展览。 6 资料收集手段

依据研究内容,通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家庭等搜集资料,在收集资料 的过程中要注意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典型性。 调查问卷 一中国百年社会背景 二从衣食住行方面谈谈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三引起中国百年有哪些原因。 四社会风俗变迁的影响有哪些。 五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 六社会的变迁对我们当代人有何启发。 《中国百年社会风俗变迁》研究性学习课题开题报告 风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衣食住行、生产交通、 婚丧嫁娶、节日喜庆…那一项也离不开民众的思想和生活需求,离不开与之相 适应的政治和经济基础。风俗的变化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是近代社会变迁的重 要组成部分,并与近代社会转型相始终。涉及到社会各个角落、各个层面。 一服饰风俗的的变迁 1 进入近现代以后,服饰变化的趋向: 开始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 服饰变化的原因: (1)A 在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联,有着繁复的制度和规定。 B 随着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结构随之产生变动,西方文化、生活方式推动着个性的解放,首先体现在穿着上摆 脱旧的规定的束缚。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 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 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 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 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 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 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 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 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 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 “巢居”(树上筑巢)。我国境Array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 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 而野处”。旧石器时代,这种自 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 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 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 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Array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 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 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 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 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 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 (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 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 “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化, 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 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

居住区规划论文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刘一2008210020

浅谈我国住区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论文中对现代社会居住区的发展趋势进行浅论和预测。 【关键词】:发展缩影可持续绿色生态建构文脉污染和谐 [abstract]:Settlements are constructed artificial space environment, the activities are colorful life membership to expand the stage. Settlements of the space environment as a container: on the one hand it is for people to various activities and providing a comfortable living space or place; On the other hand it can facilitate the conduct of Human Events. Papers on moder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residential area On trends and forecasts. [key words]:development Microcosm Sustainable Gree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Context Pollution Harmonious 住区是社会经济的缩影。它的发展和建设水平反映着人民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的追求,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分析未来住区发展趋势,不能不首先分析住区所在地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住区是人工构造的空间环境,是绚丽多彩的人生活动籍以展开的舞台。住区这个空间环境如同一种容器:一方面它为人们的各种生活活动提供舒适的空间或场所;另一方面它又可以促进人的行为活动。而成为行为的发生器、催化剂,或者可以限制和防止某些不良行为的发生,而成为陶冶情操的乐园。所以人类住区的选择与建设基本上又取决于人的价值取向及人居空间环境的功能要求。 所以,我将通过对我国居住区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从而对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首先,我们先看看中国居住区规划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都城是中国历史的缩影,而探讨国家历史的起源,往往是从都城开始的,住区规划也不例外。从整个发展历程来看,不难发现,中国古代都城居住区经历了“开放——封闭——开放”的过程。在城市产生之前及产生初期,居住区是开放的,只是因为面向氏族集会场所、注意朝向及日照而呈现出一定的布局规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分化加剧,居住区开始逐渐封闭。西周建都城的最初目的是集中管制殷商“顽民”,唐长安达到了顶峰,封闭的坊墙,定时启闭的坊门,夜间宵禁,普通居民一律在坊内开门。北宋东京城内居住地区仍分为许多坊,但与长安那种封闭的坊里不同,没有坊门与坊墙,各户都直接向街巷开门,坊名实际上是地段名称或行政

房屋的变迁

房屋的变迁 中国传统的住宅形式多为院落布局,而四合院正是中国人最理想的住宅形式。四合院按中轴线东西两侧的住房对称,正房朝南,东西两侧是厢房,另有耳房和小院。院中铺地砖,两旁可种树木花草,形成一个舒适宁静的居住环境。北京的四合院是这类住宅的典型。 四合院 1900年后,英、法、美、俄、日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修建使馆区,在天津租界内修建住宅,建筑风格多为欧式、日式。为便于外国人居住,北京建造了六国饭店,高7层,红色墙面,以壁柱分隔,上有欧洲古典装饰。这是当时中国最高的住宅建筑。 美国使馆

六国饭店 当时居民住宅形式最有地方特色的是长江、珠江两个三角洲。江南水乡的民居多为庭院式。小桥、流水、住宅、码头,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独特的南国水乡风景画。 江南水乡 自外国人进入长江流域后,上海人口激增,地皮价格高涨,从19世纪50年代起,便仿照欧洲联排式住宅的形式,建造了一批成本很低的木板房屋,形成最初的里弄式住房。70年代改用砖木结构,设计了上海独有的石库门里弄民居,这是一种群体集居的居住方式,是上海住房的主要形式。石库门大多成排建筑在井然有序的里弄,为砖木结构的毗连式房屋,脱胎于传统的四合院。弄门纵向深入,过道两旁即为相互毗连的石库门民居。20世纪初,

这里里弄式的群体集居的民宅形式也出现在江南的许多城市中,于是中国传统的独门独院居住形式开始被打破了。 石库门里弄民居 珠江三角洲,含福建一部分地区,20世纪初,由于发了财的或有积蓄的华侨开始投资家乡,当地的民宅许多是西式的或中西结构式的,其中的碉楼很有特色。如广东开平市,现存有2600多座形态各异的碉楼,其中相当一部分是20世纪初建造的,风格有罗马式、土耳其式、法兰西式、英格兰式、意大利式、德国碉堡式以及中西结合式,雄伟壮观,绚丽多姿,尽现欧陆风情,使旅游者很难相信这是中国的乡间。华侨的家属之所以要将自己的住宅仿照欧洲古代建筑建成碉楼,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当地比较富有,害怕土匪的抢劫,因此碉楼一般都有5~6层高,还设有望台,加强了安全感。 碉楼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中国近代服饰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妇女发饰,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而不断变化。男子的服装主要有长袍、马褂、等等。其中长袍、马褂,为《服制》中规定的服饰,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服饰中最大的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本是满族妇女喜爱的服装,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饰中的旗装。满族旗袍主要特点为宽大、平直,衣长及足,材料多用绸缎,衣上绣满花纹,领、衣、襟、裾都滚有宽阔的花边。穿旗装时,梳旗髻、穿旗鞋。 中国近代服装潮流2、(19世纪20年代)民国初年的服饰: 民国初年女装在这一时期上衣下裙最为流行,上衣有衫、袄、背心、,样式有对襟、琵琶襟、一字襟、大襟、直襟、斜襟等变化,领、袖、襟、摆多镶滚花边或刺绣纹样,衣摆有方有圆、宽瘦长短的变化也较多。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如有的缩短长度、有的收紧腰身等等。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 民国男子服饰主要有马褂和长衫。用作礼服的马褂、长衫,其款式、质料、颜色及尺寸等都有一定的各式。如马褂,一般都用黑色丝麻棉毛制品为之,对襟窄袖,下长至腹,前襟钉钮扣五粒。长衫则用蓝色,其形制为大襟右衽,长至踝上二寸,袖长与马褂并齐。在下摆左右两侧开衩。用作便服的马褂、长衫,颜色可以不拘。 3、(19世纪30年代)近代民国中期的男子服饰: 民国中期,在流行学生装的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及青年学生还喜欢穿“学生装”,这种服装的样式是方形立领。穿着这种服装,能给人一种精神、庄重之感。孙中山先生当时就非常喜欢,所以有“中山装”之称。不过当时的中山装与现在所称的中山装在形式上有所不同。另外还有一种男子服装“西装”。 4、二十年代的中晚期二十年代妇女服饰: 总的看来,这个时期的服装,以采用西式者为多,传统特色的保留则较少。经过一个时期,较普遍地采用了一种既适合于我国妇女穿着,又吸收西式优点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还有袄裙服装样式,特点为立领、宽袖口、露肘的短袄及长裙。左图为穿窄袖袄、素裙的妇女。左图为穿西式茶舞服的妇女。中图为穿印花连衣裙的妇女。右图为穿衫、裙式晨礼服的妇女。 5、二十年代中晚期: 劳动人民的主要服饰为中式衫袄和中式抿裆裤。这是由劳动人民的经济条件和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6、新中国时期: 人们衣着简朴。少见花样。颜色多以灰,军绿,藏青,黑为主。此时似乎是一切人丧失了爱美之心的时候。 (二)、历史与服饰种类的关系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浅淡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浅淡中国住宅的发展趋势 随着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相继出现,并且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也是非常突出的话题,因此建筑节能的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住宅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设计界势必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本文主要分析我国生态住宅节能建筑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标签生态节能;节能建筑;能源 据统计,全球已探明的石油、煤炭等一次性能源储量仅供人类使用3O年,而中国石油数量仅供开采十余年。2004年全国范围的“电荒”、“煤荒”集中爆发,半年之内27个省国家电网拉闸限电8O多万次,建筑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3O%左右。纵观国际建筑潮流,目前生态节能建筑发展有两大发展趋势: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内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研究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映,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环境。 一、中国生态住宅节能建筑在国际上的水平 我国目前正处建设高峰期,年新建房屋近2O亿平,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建设量的总合。现有建筑约430亿平,其中95%以上的建筑是高耗能的建筑,节能技术相对落后,建筑能耗大体上是发达国家的三倍,许多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乎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中国,达到节能50%的建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米也要达到12.5公斤,约为欧洲国家的1.5倍。 另外,我国室内舒适度较差,而要达到发达国家的舒适度水平,能耗可能要增加几倍。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对舒适度的追求是必然趋势,既有建筑能耗水平还将大幅升高,这为建筑行业节能工作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同时中国农村地区的建筑能源使用已悄然从生物质燃料(木柴等)转向矿物质燃料(煤炭)为主的形式,原始低效的燃烧方式,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由此可见,生态节能住宅建设在中国已然成为当务之急。 二、国际生态住宅建筑发展 国际最新建筑节能技术规范的核心思想是:从控制单项建筑维护结构的最低保温隔热指标,转化为对建筑物真正的能量消耗量的控制,达到严格有效的能耗控制。然而,如何通过有限的资金来提高住宅舒适度,并且降低建筑能耗及运营费用。从热功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光环境这四个方面考虑,在利用生态节能技术上,国际建筑界主要采取以下9个方法: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学年论文

湘潭大学学年论文题目: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学院:商学院 专业:金融学 班级:金融二班 学号: 2010130647 姓名:范文达 指导老师:王庆安 完成日期: 2012年3月20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引言 (2) 第一章:国家有关房地产的政策及影响分析 (2) 第二章:房地产企业的融资问题 (3) 第三章:房屋需求分析 (3) 第四章: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4) 第五章:综合分析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 (5)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趋势分析 摘要:从2003年的“支柱产业”,到2010年的“房地产业不能作为城市经济支柱产业”,在模糊不清的身份定位中,房地产一路高歌猛进。居高不下的房价,频繁出台的调控政策,引发代表委员对房地产“定位”的热议。虽然房地产市场存在诸多问题,但毫无争议的是:近年房地产投资占GDP总量相当大的份额,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 关键词:房地产政策趋势 引言 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有人认为:房地产泡沫在不断增大,房地产市场即将走下坡路;也有人认为:房屋未来需求仍然很大,房地产行业发展依旧处在一个向上的发展阶段。人们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心理:开发商或者已经购买房屋想通过房产致富的人希望房屋价格上涨;没买房的希望房屋价格下降。于是为了达到他们各自的目的便各圆其说。究竟我国未来房地产的发展趋势会是怎样的呢?本文将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对房屋未来价格进行预测,同时还引入了房地产周期理论对我国的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 一、国家有关房地产的政策及影响分析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干预房地产市场过热的政策,“国五条”、“国十条”等都对房地产市场作出调控。国家有关房地产的政策有:限购、限贷、保障房调控和增税等。 (1)限购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对房屋的进行限购其实质是把房屋需求拆分为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限购政策对消费需求只有较小的干预,如限制为两套房;对投资需求则进行了较为有效的干预,对房地产泡面持高不下的局面有较强的调控作用。但限购政策在抑制了投资需求的同时,房屋价格可能会小幅降温,导致消费需求增长,使限购政策效果减弱。 (2)限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在密集的限贷政策之下,首套房首付比例提高,二手房贷款几乎停放。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房屋需求。 (3)保障房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保障房的缺失是导致房屋快速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保障房建设的加强,将减少中低收入人群对房屋的需求。 (4)增税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对住房消费和个人房产收益实行增税,一方面抑制了居民过高过快的房屋需求,另一方面对于投资目的的购房,因为每年要缴纳高额房产税,如果房子没有及时转手,那么房产税就要由投机者自己承担,而房屋一旦转让,又必须缴纳个人所得税。这样一来,投资成本和消费成本增加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房屋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格受供求规律的影响。具体来说,当宏观经济中总

中国民居建筑 (完美版)

课程论文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论文题目:中国民居建筑 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 任课教师:孙保燕 授课时间:2013年9月至2013年11月 学号:1201530124 姓名:丘尚超 专业名称:土木工程 所在学院:建筑与交通工程学院

摘要:通过学习中国建筑史之后,我对中国传统的建筑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风格各异,精彩纷呈,为世界所知。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江南水乡、历代皇家宫廷建筑、王府建筑,还有徽派民居、北京四合院、云贵滇西吊脚楼、西北的窑洞等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文化之内涵博大精深,受到各国建筑大师的称赞及效仿。 正文:我是学习建筑类专业的,所以对建筑有独特的情感,就我所了解来看中式建筑,在建造上,工艺要求较高,难度较大,做好不容易,做不好就成了四不像。其中我以中国的民居建筑为代表,谈谈中国建筑给我们的赏心悦目。 一.民居建筑的历史根源 人类从母系社会而父系社会,从过去到现在,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无不是以“家”为基本单位,依靠“家”作为社会细胞,聚合布置成为这种那种形式的人居环境——从早先的聚落到后来的乡村和城市,无不如此。 二.传统民居的文化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往往都含有着眼全局、追求和谐的特点。重视整体,讲求从整体出发的这种思维习惯,甚至地阔天高,可以联想到人与天地自然的沟通,进入那种亦虚亦实的神秘化的整体境界。非常明显,古代中国追求虚实结合的整体思维方式,无疑成了锻铸中国传统文化个性特色的哲理基础。同时深刻影响传统民居建筑个性特色的文化背景。最主要的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宗法礼制观念、风水学说等非常重要的基本理念。 三.中华民居建筑的丰富多彩 1.北方院落居民 北方院落民居以北京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密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 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

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 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 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 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 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 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五住宅为代表。

世界特色民居 一览

世界特色民居一览 https://www.360docs.net/doc/071109864.html,/118685880.html 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圆锥形帐篷,顶端木棍呈放射状刺入天空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印尼婆罗洲萨丹脱拉亚人民居——马鞍形屋顶,高10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予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州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它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他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版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3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中国未来住宅发展趋势分析-共24页

中国住宅项目未来发展趋势的设想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外交流频繁与普遍,会激发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渴望。(套用一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住宅做为私人财产及人类四大基本生存要素之一,会首当其冲。做为商品房的主力消费群,会有更多的中等收入的家庭渴望自己的住宅能满足他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 家是住宅的内容,住宅是家的物质寄托。正是人们需要有个物质寄托的地方,所以才出现了住宅。由于人们处于对不同需求的影响住宅建筑就出现了。 在生理上;睡眠,休息,食物,水,卫生,空气,阳光等等让我们觉得家是必须的 在安全上:一般居住安全,防卫安全,环境污染控制,噪声控制,事故防范,交通安全 心里需求:交往私密,体验活动,玩,建造,美感等等。正是处于种种人们的需求,住宅建筑就诞生了,他解决了人们迫切的需求。这只是住宅建筑的开始。 中国住宅历史悠久,早在几千年之前,住宅就已经出现了。传统住宅即民居。中国传统民居大部分采用的木结构,当然材料也主要是木头,泥土,砖瓦,还有石材。古代民居的类型有干阑式,井干式,穹庐式,窑洞式,合院式。下面以唐朝建筑为例来阐述传统民居。 一般而言大宅邸都是以前堂廊院和后寝廊院前后相重构成主轴线,若干小廊院围绕在左右,后寝院后方布置花园,再在最外层围以宅墙构成。少部分高等级宅邸会出现或左或右的副轴线。一般而言,宅门不开在宅邸主轴线上,而居于宅邸东南的位置,但高等级宅院允许将宅门开在主轴线上(《营缮令》云常参官宅邸按“轴心舍”制,轴心舍到底是指前堂和后寝两厅各作工字厅制还是指宅门开于中轴线上,众说纷纭)。廊院之间可以相连也可以有街巷相隔,但不允许前堂院和后寝院之间的隔巷成为贯穿整座宅邸的东西横街,这样是僭制(仅有皇宫可以使用这样的永巷制)。一般小宅院也分为三进,一进为堂室,二进为厨房,三进为后院马厩。这是当时最常见的做法。等到了清朝,四合院住宅逐渐成了主流住宅建筑,很多四合院一直保留到今天。 自建国以来,整个社会制度发生了彻底的改 变,住宅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第一代:经济节约型,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前, 这种形式的住宅也算满足了一代人对住房的要求,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形式的住宅已经不能满足 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了。于是第二代住宅诞生了。 第二代:使用经济型,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八 五住宅为代表。

世界传统民居之精华篇

巴布亚新几内亚——A形茅屋(民居)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太平洋西南部的一个珊瑚岛群,气温高,湿度大,降水多,大部分地区为茂密的雨林所覆盖。当地的居民以图腾划分部落和村庄,以母系血统划分家庭。一个家庭一个茅屋——茅屋就是他们的住宅,众多的茅屋整齐地排列成直线构成村庄,村庄中心是用于跳舞的空地,当然这些舞蹈都具有特殊的庆典和仪式意义。A形茅屋,高度可以达到25米,上半部装饰着抽象的图案,下半部用编织的草席做墙,后部逐渐倾斜到达地面,屋顶覆盖茂密的茅草。 美国北部黑脚族印第安人 ——圆锥形帐篷,顶端木棍呈放射状刺入天空 居住于美国北部大平原的黑脚族土著印第安人原本是一个以种植农业为主的部落,大约16世纪时开始习惯使用猎枪捕杀美洲野牛,从而彻底改变了生活方式。他们移动性极强的圆锥顶帐篷就是对这种新型生活方式的适应。这种帐篷使用木棍扎捆搭建成框架,表面覆盖野牛皮,搭建和拆卸、搬运都非常方便。圆锥的形状有利于抵御寒风,并且方便出烟。在圆锥的顶端木棍呈放射束状刺入天空,不仅具有象征意义,还有审美价值。黑脚族人在美洲土著居民中以英勇好战闻名,同时也是技艺非常高超的艺术家。他们用各种具有象征意义——通常是宗教意义——的颜色和图案装饰他们的帐篷外部,受到民俗学家和现代艺术家的称赞。 印尼婆罗洲萨丹脱拉亚人民居 ——马鞍形屋顶,高10米,北向,牛角挂柱子上 很少有住宅像萨丹—脱拉亚人的房屋这样予人深刻印象。他们从远古起就使用这样的住宅。萨丹—脱拉亚人居住在婆罗州南部的高地上,种植稻米,把稻米储藏在和一样形状、大小略小一些的谷仓里。它具有一个马鞍形的屋顶,大概有10米高,甚至更高,其形状象征着野水牛。他们一律朝向北面,按照等级高低排列,对面面对谷仓。屋顶用竹竿捆扎编织而成,上面覆盖茅草。内部房屋有几层,以厚木版作为地板。最下层是家畜栏,里面有水牛。这种沉重的结构用柱子和横梁支撑,前面的山墙上有丰富的装饰图案,主要为红、黑、白3色。水牛被作为圣牛祭献给上天,留下成排的牛角挂在柱子上,其多少标志着主人的身份地位。 意大利阿普利亚——圆锥形石灰岩民居 在意大利的阿普利亚地区有一种非常独特的圆锥形石灰岩民居,它看起来就像一个个小山丘,连成一片就形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景观。它是用板岩一块块垒起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粘接剂,而是采用了一种特别的托梁系统,仔细地分配受力而建成的。它们有的直接矗立在地面上,有的下面是方形的房屋,有的独立成形,有的几个圆锥连在一起。在圆锥的顶端通常有一个导锥形的收口,上面有小圆球或者十字架等叶尖装饰。圆锥的高度由房屋的重要性

中国服饰变化

新中国60年“衣” 2009-09-23 09:41 “衣服是一种语言,是表达人生的一部袖珍戏剧。”从共和国成立至今的60年里,衣着就像是写在人们身上的历史。 50年代中国流行:中山装、列宁装、工装裤、布拉吉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做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领导人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毛泽东和他身边的领导人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 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 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4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3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人人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性。同时,新中国成立以后,生产领域的工人阶级地位得到提高,着工装成为一种荣耀。又由于国家经济处于低水平待发展阶段,因而艰苦朴素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时代风尚。绝大多数民众过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拮据生活,但逢年过节总会做身新衣服,至少也会换身干净的衣服。 而上世纪50年代末,一时风靡的“布拉吉”红遍全中国。这种来自苏联的连衣裙款式简单,却带来了些许色彩。“人人穿花衣”的口号让人们身上的服装不再那么单一,不过色彩也是素雅淡丽,大方的装束引领了潮流。 中山装:上身左右各有两个带盖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式长裤,由孙中山提倡而得名。中山装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孙中山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此后,又出现了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等中山装系列。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摘要:民居是广大劳动人民长期在生活生产中与自然、社会相协调、适应的智 慧结晶。中国民居的研究发展源于十九世纪30年代,经过几十年大发展,成果 卓著。本文按研究中国民居发展的特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对每个阶段的 特征、代表著作作了一个概况说明。 关键词:民居研究;发展概述 中国民居研究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前两个时期多用传统的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测绘、查 阅资料等方法深入地研究了民居单体的布局、构造、空间、功能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为当 今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个时期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开始相结合。理论研究方面, 成果往往采用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进一步研究了聚落的选址布局、景观绿化、单体空间、 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内容,产生了新的理论以及如建筑心理学、建筑生态学、建筑 物理学等活跃的综合学科。工程实践方面,成果则侧重采用实际手段发展、利用和保护乡土 聚落。 1:第一个时期约在1930-1950年前后,为民居基础研究开拓阶段 民居研究方面,1934年,龙飞了的《穴居杂考》[1]总结了对河南、山西、陕西等省份窑 洞考察的成果;1941年,刘敦桢的《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2]首次将民居作为独立的建筑研究类型;此外还有如1944年,刘致平的《云南一颗印》和《四川住宅建筑》著论稿,于 1990年才正式发表[3]。技术研究方面,1934年梁思成编著《清式营造则例》[4]。该阶段以 提出民居概念、小规模研究团体、小范围普查为特点。 2:第二个时期约在1957-1980年,为民居基础研究完善阶段 从总体上看,类型方面见1957年刘敦桢编著的《中国住宅概说》[5],正式将民居列为一种传统建筑类型,并以民居平面的特点将民居类型划分为9类;技术方面见1959年姚承祖 等编著的《营造法原》[6]。从地域上看,同年,张仲一等合著《徽州明代住宅》[7]和贺业钜 的《湘中民居调查》[8];1958年,同济大学建筑系编写的《苏州旧住宅参考图录》[9]; 1960-1963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写的《浙江民居调查》是这一时期内容详实、方法科学、成果卓著的代表。这一时期产生了综上等一系列地方民居调查的报告和著作。该阶段以 从宏观上论述中国传统民居的概况和以建筑学手段通过实地调研获得更大范围民居研究的基 础资料为特点。 3:第三个时期约在1980年至今,为民居研究发展阶段 此阶段涉及的文献较多,从研究的发展方向来看可大体分为三类。 3-1 研究用建筑学手段继续完善地域民居单体的基础研究。 地域研究方面。①以省行政区划为单位的研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至今共出版三次相 关的系列著作。第一次集中在1984-1995年之间。1984年,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 编著《浙江民居》[10];1985年,张驭寰编著《吉林民居》[11];1986年,云南省设计院“云 南民居编写组”编著《云南民居》[12];1987年,高鉁明等编著《福建民居》[13];1990年, 陆元鼎等编著《广东民居》[14];1993年,张壁田等编著《陕西民居》[15];1995年,新疆 土木建筑学会等编著《新疆民居》[16]。第二次集中在2009年,此次补充了部分省份的民居 研究,如雷翔的《广西民居》[17](雷翔于2005年已出版同名著作,后者是前者的补充与完善)。第三次集中在2015年,该系列版本在民居方面综合了近年的相关研究,如谢小英的《广西古建筑(上下册)》[18]。②更为细致的地域区划为单位的研究。1990年,李长杰编 著《桂北民间建筑》[19];1991年,徐民苏等编著《苏州民居》[20];1995年,何重义编著《湘西民居》[21]。③以建筑类型为单位的研究。1989年,侯继尧等编著《窑洞民居》[22];1990年,永定土楼编写组编著《永定土楼》[23];1993年,沈华编著《上海里弄民居》[24] 等等。 总体研究方面。①研究建筑本体的相关著作。构造技术方面,198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著《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25];1987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建筑类型与结构》[26];同年,林会承编著《传统建筑手册—形式与做法篇》[27];历史研究方面,1980年刘敦桢编著《中国古代建筑史》[28];1990年,刘致平编著《中国居住建筑简史—城市·住宅·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