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多维特征共6页

合集下载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是对义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评价,以评估学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为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可以从多个层面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学业水平、教学资源的使用情况、教师教学水平、学校管理水平等方面。

具体的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教学赛课结果、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师生互动情况、学校教学管理的科学程度等等。

评价的方法可以包括定期的考试、综合测评、教学观察、教育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既可以量化评价,也可以定性评价。

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改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公平和素质教育的实现,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并增加教育的透明度和公开度。

此外,评价结果也可以作为教师的职称晋升、学校的认定和奖惩等方面的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应仅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在评价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长发展。

同时,评价结果也不能简单地用来对学生、教师或学校进行排名和分级,而应更多地用于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支持。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1)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1)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202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党委组织部、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党委组织部、编办、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教育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已报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育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2021年3月1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全面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制定本指南。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强化评价结果运用,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引领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坚持正确方向。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坚持正确政绩观和科学教育质量观,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坚持育人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全面培养,引导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

坚持问题导向。

完善评价内容,突出评价重点,改进评价方法,统筹整合评价,着力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倾向,促进形成良好教育生态。

坚持以评促建。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缘起、特性和价值取向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缘起、特性和价值取向

2021·04编者按:2021年3月18日,教育部、中央组织部等六部委出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这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的“国家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标准,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精神的贯彻落实。

“教育是农业,是慢活。

”作为教育人,我们经常这么说,带有几分无奈、几分矜持,也有几分推卸责任的意味。

然而,时代已悄然到了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时代,容不得我们晃晃悠悠的。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为中小学校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正日益发挥其高瞻远瞩的作用,为我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引领航向,催促我们跃马扬鞭。

本期我们约请到福建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公室教研员何孟姐对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作一个科普性的介绍;而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所所长肖巧玲则聚焦于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的研究,遗憾的是,文中介绍的典型案例不见福建省的踪影;为弥补这个遗憾,我们又约请了福建省大田县教育局副局长吴成本,就大田县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结果运用做介绍。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价值定位是“为了改进”,价值取向是“优质、公平、高效”。

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市域、县域能够在这个导向下,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也为我刊惠赐佳作。

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根本动因是提升教育质量,同时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树立全面教育质量观,并通过监测大数据满足义务教育工作中科学决策的需求。

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属于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监测对象群体庞大,监测内容覆盖面广。

在“为了改进”这一基本价值定位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评价框架体现了优质、公平、高效三个价值取向。

摘要关键词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大规模教育测评;价值取向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缘起、特性和价值取向何孟姐(福建省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办公室,福建福州350003)福建省从2011年开始就参加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已历经10年;而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从2013年首次实施至今,也历经8年。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解读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解读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解读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解读一、引言1.1 背景介绍1.2 目的和意义二、质量评价的基本概念2.1 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定义2.2 评价对象和范围三、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3.1 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分类和层次3.2 各指标的具体解读3.2.1 师资力量评价指标解读3.2.2 教学资源评价指标解读3.2.3 学生学习情况评价指标解读3.2.4 教学管理评价指标解读3.2.5 教育环境评价指标解读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方法与步骤4.1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设计4.2 评价步骤及流程4.2.1 数据收集和整理4.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4.2.3 评价结果分析和解读4.2.4 结果反馈与应用五、推进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政策措施5.1 政策指导5.2 技术支持5.3 评价体系完善附件:附件一、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表格附件二、教育部关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相关文件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免费、普及的基础教育阶段。

2:质量评价:对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为改进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3:师资力量:教育机构的教职工数量和素质的总称。

4:教学资源:教育机构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学习条件、设施和教辅资源的总称。

5:学生学习情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6:教学管理: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各项管理工作,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和管理制度等方面。

7:教育环境:学校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包括校园设施、师生关系、家校合作等方面。

注意:此回答为根据常用知识和,仅供参考。

新义务教育法的全新内涵和精神实质

新义务教育法的全新内涵和精神实质

新义务教育法的全新内涵和精神实质新义务教育法的全新内涵和精神实质一、《义务教育法》修订背景及程序:1、修订背景1)新形势、新问题: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迄今已20年。

◆取得的成绩:教育实现了两大跨越:2005年底“普九”人口达95%;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入学率21%。

◆存在问题:投入不足,不足GPT3%(2.97%);发展不均衡(东中西、城乡、流动民工子女)。

中央党校课题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调查》报告表明:我国宣布2000年基本实现“普九”,2002年调查90%实现“两基”,一些农村教育“凋敝”,辍学反弹,拉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警报。

学困、校困、师困、愿困。

◆《马兰日记》,是个甘肃的小学生写的,好有名气。

有天我在书店看到扉页上写着一句话:“妈妈我要读书,如果不能读书,有一天我的眼泪会流干的。

”那本书是和希望工程有联系的。

起先是由法国一名记者挖掘的。

◆政府投入不足:希望工程不是希望,义务教育谁的义务?◆不均衡:城市的学校象欧洲,农村的学校象非洲。

◆民工子女入学:东莞有300万民工子女;义乌有100万民工子女。

2)新经验、新政策上升固定:教师工作保障机制(县统一发放),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政策,实行“两免一补”等,实施素质教育等。

3)新要求:是贯彻“三个代表”,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公共财政思想,注重民生,走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发展道路的需要;巩固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

2、修订程序:教育部2003年接受全国人大“委托立法”,起草,年底报国务院,2006年报全国人大。

三次讨论,6月28日144票赞成,3票反对,12弃权。

高票通过。

二、新《义务教育法》的内容框架及其逻辑结构第六,新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作出新的明确的规定。

新法对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工资和职务作出新的规定。

第三十条提出:“国家建立统一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

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

义务教育科学学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框架、工具及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学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框架、工具及意义

义务教育科学学科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内涵、框架、工具及意义作者:张红洋高劲峰来源:《陕西教育·综合版》2022年第06期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有质量的教育是新时代下党和人民的重要诉求。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十四五”期间乃至未来一段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以科学学科为例,以国家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为基础,介绍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的政策、理论、标准、框架、指标与测评工具,以及应承担的责任和作用。

一、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教育改革的政策要求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基础教育的论述和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教基〔2021〕3号)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完善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建立和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摸清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现状、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引导聚焦教育教学质量、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支撑教育决策、服务改进教育教学管理,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明确基础教育质量的理论内涵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前提无论是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理论研究,还是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都首先需要厘清“教育质量”内涵,以建立可靠的理论依据。

国内外学界对“教育质量”有着多种观点与看法,可梳理归纳为三种:教育质量是教育达成教育目标的程度。

著名教育学家胡森曾提出“质量是指学校里进行某种教育活动所达到的目标程度”,认为“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用于衡量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否得以实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为了确保义务教育的质量,教育部制定的教育标准。

其解说如下:1. 课程性质:强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立足素养发展,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 课程理念: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以及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3. 课程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关键能力。

具体到各个学科,课程目标也有所不同,例如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4. 课程内容:根据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

同时,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

5. 课程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6. 课程评价: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明确“学到什么程度”,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

总的来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同时也强调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通过制定和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可以有效地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品质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品质课程标准(2023年版)解读ppt课件

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实例分析
• 以《尊重他人》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创设一个真实的情 境,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不同立场,从而理解尊重他 人的重要性。在评价环节,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参与、 小组合作和案例研讨表现,以及期末考试成绩,全面了解学 生对这一主题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04
课程资源与支持
我国小学义务教育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未来发展展望
0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教育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品 质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02
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教育
通过道德与品质课程,深入挖掘和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 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03
加强实践性和综合性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 能力。
加强合作学习
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国内外课程改革都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 创新能力、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学科融合趋势
跨学科的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内外课程改革都强调学科之间 的融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多元化评价方式
摒弃单一的纸笔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多元评价方式,如表现性评 价、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
,使其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公民。
02 03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学生应具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核心价值观,掌握 社会生活的基本规范和礼仪,理解社会主义的道德准则和公民意识,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

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
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我国教育的改 革和发展。
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了解和尊重,促进世界和平与发 展。
教育个性化
教育个性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 重要方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 异和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的 教育服务。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 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 适应能力。
建立健全民主监督机制,鼓励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学校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优化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师资
根据学校发展和教学需求,合理配置师资力量,注重教师专业发 展和培训。
优化课程设置
根据学生发展需求,优化课程设置,注重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实 用性。
改善办学条件
加大投入,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包括校舍建设、教学设备更新等 ,提高学校硬件水平。
和高效利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和效率,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 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
力的人才。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提高教 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 推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教育国际化
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观,引导师生共同追 求卓越。
校园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 面发展。
文化活动
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 向心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评价内容
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评价方式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了解学 生的能力。

教育质量与标准

教育质量与标准

国际教育质量标准
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1.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教育质量定义、质量指 标、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等方面。 2.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全球性、普适性、系 统性和可操作性。 3.这些标准不仅为各国提供了统一的教育质量准则,同时也为 各国教育质量的比较和评估提供了依据。
教育质量与标准
中国教育质量现状
中国教育质量现状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按照“县域均衡、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高。 2.通过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学校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大部分地区的城乡差距明显 缩小。 3.建立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一样多” 。
▪ 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概念和背景
1.教育质量是全球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制定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对于提升全球教育质量具有重 要意义。 2.国际教育质量标准是指在国际范围内,针对各级各类教育制定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质量准 则和规范。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不断提升,制定国际教 育质量标准成为必然趋势。
教育质量提升路径
▪ 教师队伍建设
1.提供持续的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 2.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育人才,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建立健全教师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新能力。
▪ 教育资源共享
1.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和教学经验。 2.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更多的在线课程和开放式教育资源。 3.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缩小教育差距。
▪ 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
1.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和成熟阶段。 2.萌芽阶段主要体现为各国开始关注教育质量并尝试制定相关标准;探索阶段则出现了多个国 际组织和机构制定的教育质量标准;成熟阶段则表现为国际教育质量标准的多样化和系统化 。 3.目前,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已经成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提升教育质量提供 了有力的指导。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义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义务教育经费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级政府统筹落实的体制。

“由省级政府财政对该地区的义务教育全面负起责任,应该能够解决义务教育经费问题。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义务教育的特征,欢迎大家参考!1.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是义务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它指义务教育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推行和实施。

义务教育不仅是受教育者的权利,而且是国家应尽的义务。

国家要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为了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必须伴之以系统、完善的立法、执法和监督体系,依靠国家法律的强制力予以保证。

在我国,只有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能够强迫一定的教育对象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并为法律所规定和允许,其他任何教育制度都没有这种权力。

义务教育的国家强制性还表现在任何违反义务教育法律规定,阻碍或破坏义务教育实施的行为,都应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强制性处罚或制裁。

2.义务教育的公共性义务教育是一种社会公共事业,属于国民教育的范畴。

它是面向本地区、本民族全体国民的教育,不应成为某一阶级、政党或宗教派别的工具而被垄断。

这就是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这种公共性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育与宗教分离,使学校教育成为世俗性的公共事业;二是义务教育由国家设立或批准的学校来实施,体现了国民的意志;三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和教师具有公共和公务性质,其工作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四是国家对实施义务教育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而不是放任自流。

我们强调全社会尊师重教,维护中小学教师的合法权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义务教育的公共性。

3.义务教育的免费性义务教育的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全部或者大部分的就学费用。

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

当然,义务教育从免除部分费用到免除全部费用,要从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十条规定:“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可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收取杂费,而所收的杂费相对国家社会对义务教育的投入来说,只能是很少的一部分。

义务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word精品文档3页

义务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word精品文档3页

义务教育的质量如何评价?什么是义务教育质量?义务教育质量如何评价?笔者认为,作为义务教育管理者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义务教育质量时,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精神,把握三个基本点:真正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未来的成长。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郧县教育局在全县义务教育质量的具体评价方案中纳入了以下一些内容。

1.将“普及程度”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之中将“普及程度”纳入评价方案,意在引导各学校认识到,我们的重要使命就是使广大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接受义务教育,要能招得来、留得住。

在总分150分的评价指标中,“普及程度”占33分,占总分的1/5强。

“普及程度”具体落实到“五率”:初中阶段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17周岁完成率、直升率、毕业率。

时下,义务教育的前6年情况较好,而到后3年学生流失严重。

初中生的流失,使义务教育的成果几乎功亏一篑。

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后,学生辍学多半不是因为经济困难造成的,而是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失当造成的。

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公平地对待“后进生”,导致“后进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而辍学;还有些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辍学,等等。

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的全员教育,教育行政部门有必要通过必要的评价手段来防止学生流失。

2.将“实用技术教育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郧县是农业县,《省人民政府贯彻的实施意见》(鄂政发[2004]26号文件)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要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学校课程,开展农村创业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一至两门直接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的技能,要大力开展农村初中绿色证书教育培训,保证每个初中学生毕业时接受不少于300学时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

因此,在评价方案中,我们特将“实用技术教育完成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所占的分值为30分。

原来各学校多半忙于文化课教学,无暇顾及实用技术教育等非中考内容。

【课改教研】丨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易懂版)

【课改教研】丨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易懂版)

【课改教研】丨义务教育新课标解读(易懂版)暑假期间,不少老师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对2022版新课标进行学习。

只是,“素养导向”“学业质量”“大概念”“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内容结构优化”“学科实践活动”……等词汇高频出现,让大家阅读起来有一种“难理解”的感觉。

本文整理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些新理念、新名词的解读,也梳理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信老师读完后,对新课标有了一定的认识,还能更好地深入学习。

在此,对各位专家的倾情分享表示感谢。

本文主要内容指引:1.课程标准地位、重要性2.课标最大亮点——课程核心素养3.育人总目标确立,义务教育学生画像4.核心素养概念、三个方面、六个维度、十八个要点5.学科核心素养6.布鲁纳、施瓦布的学科结构化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论7.不同的知识类型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这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规律8.课标基本框架9.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三者关系10.学业质量、学业质量标准11.教学提示12.大观念13.学习任务群14.大概念15.教学评一体化、一致性16.大概念统领的大单元教学17.跨学科主题学习18.课程内容结构优化19.学科实践活动20.2022版课程标准的四大突破21.与课标理念匹配命题与评价1课程标准地位、重要性课程标准是学校教育教学“宪法”,是育人蓝图,具有准绳、尺子的规范。

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引擎和支点,是改革源头,是课改第一依据、直接依据及原点推动力。

2022版课标修订重在从学科立场走向教育立场,突出素养立意、育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强化学科实践及跨学科主题学习;践行素养导向质量观。

新课标有可操作性,能用、好用、管用;新课标——新教材——新学案——新课堂——新考评构成了课改、改革完整链条。

2课标最大亮点——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核心素养采取通过学科课程素养认领形式来推行,“想得到美丽的育人目标——看得见风景的课程核心素养——走得到景点的教学目标”构成了切实可行育人目标落地行动路线图。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模式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模式

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与评价模式一、为什么关注基础教育质量及其评价1.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我国举办者世界最大规模的基础教育。

其中学生1.62亿,教师1163万,学校27万所。

2.新的历史阶段,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系列重大挑战质量方面:学生发展现状堪忧:学习负担较重;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社会责任有待加强;创新能力不足;实践动手能力较弱。

公平方面: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城乡间、区域间、区域内校际间存在较大差异。

区域内部优质教育资源短缺。

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等特殊群体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仍未得到全面保障。

效率方面: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

重视经费投入,忽视效益考核。

重视短期收益,忽视长效收益。

重视显性效用,忽视隐形效用。

3.存在上述问题的重要原因由于素质教育难以落实,教育评价制度不健全,缺乏质量标准与评价工具,教育领域缺乏问责等原因,因此迫切需要打造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新的指挥棒。

4.何为教育质量评价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是根据国家制定的有关方针、政策、法令和法规,定期对基础教育质量进行测量与判断,利用评价结果了解并改进基础教育的活动。

有国家强制力政策法规做保障,由政府或其他评估机构实施。

以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而非学生个体的学习改进或升学为目的。

具有周期性、学科性与定量性等特征。

二、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1.关于教育质量内涵的若干看法教育质量是指该类教育具有高于普通教育的品质。

(常见于日常话语,如“有质量”“追求质量”。

)教育质量是教育达成教育目的的目标的程度。

(胡森)教育质量是达成既定标准或规范的特征。

教育质量是满足顾客明确或潜在需要的程度。

(教育管理是一种教育服务,客户是学生、家长、投资举办者。

体现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旨归。

)2.教育质量内涵的厘定教育质量的核心是学生的发展质量;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基础教育质量的内涵式多要素、多层面的,需要建立起系统的教育质量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多维特征
义务教育是每个人的基本教育权利,义务教育阶段所接受的基本知识、能力训练和思想、道德养成是每个人在现代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础,决定着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旨在实现均衡与质量的统一,即实现有质量的教育均衡。

同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分析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指出“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

可见,追求有质量的优质均衡,坚持走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新阶段战略调整和发展方式重大转变的要义。

要实现内涵式发展,提升义务教育质量,要对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与特征有正确的认识。

一、义务教育的目的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归根结底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是一切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强调人是发展的出发点,又是发展的主题,更是发展的归宿。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和基本价值取向。

教育发展的重心在人本身,教育发展的目的在于促进人自身的发展,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

义务教育不是培养精英的教育,而是让人人发展的教育。

高质量的教育不是获取高分的教育,而是适合孩子成长、充分发展其潜能、个性,为其未来奠基的教育。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理解义务教育的目的,树立科学
的义务教育质量观,有助于认识义务教育的科学定义,把握义务教育质量的科学内涵,从而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质量提升。

二、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
义务教育质量的优劣影响着人们发展愿望的实现,决定着人的潜能能否得到最大挖掘。

接受义务教育是一个人最核心的人权,是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只有一定质量的教育才能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为其参与社会竞争、实现政治、经济权利平等及各种机会平等奠定基础。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的基本内涵是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认知与情感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的质量包括三方面:1.条件质量,条件质量是从外部性上对义务教育质量的保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设备、师资队伍状况等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城乡差异等原因,义务教育办学条件依然存在不均衡的状况,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及一些薄弱学校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改善;2.发展质量,经过多年教学改革,教学手段的不断丰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自主性、创新意识、知识视野、学习能力、身体素质等等都比以前有明显提升,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新突破。

但是,学生的发展质量还存在一些不能令人满意的方面。

学校之间和学校内部分层化现象依然比较突出,薄弱学校学生存在大面积学业不良或学业困难现象,因此产生的厌学、辍学行为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教育尽管受到普遍重视,但是在时代性、针对性、有效性和长效性方面还有待继续努力;3.
结构质量,由于办学条件的不均衡而导致义务教育质量的区域分布和学校分布不均衡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特殊教育的质量总体上落后于普通教育质量,薄弱学校的质量明显落后于优质学校,择校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农村义务教育境况堪忧。

明确了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在教育中对个体发展的关注不能仅仅是某些方面的发展,更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发展,而是融各个方面于一体的均衡发展。

如果只关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发展,不仅违背了教育的质量要求,而且会影响到个体发展的程度和水平。

三、义务教育质量的多维特征
从义务教育质量的内涵来看,义务教育质量具有多维特征。

1.教育条件特征
条件既是教育质量的体现,也是影响教育结果质量的因素。

既体现在经费、设备、设施、资源等硬件条件,也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发展愿景与规划、学校的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学校的文化与传统、师资队伍等软件条件。

每所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自己的办学理念、发展愿景与规划、办学目标,打造学校的特色,引导和营造学校文化。

这些因素是每所学校独特性的体现,但不能进行量化比较。

师资队伍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师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性别结构)、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意愿、教育幸福指数)、教师的专业发展机会(继续教育与培训、校本研修、学术交流)等,这些方面可以通过量化与国家质量标准进行对照,也可以进行学校间、区域间的比较,其差距的大小,反映教育发展的均衡度。

2.教育过程特征
教育过程不仅是获得高质量结果的需要,其本身也是服务过程质量的体现。

教育过程的质量具体包括课程与教学、德育工作、质量管理三个方面。

课程与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课程计划的执行情况、课程标准的实施情况、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教育资源的建设、教学常规的运行、教师教学投入与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方法、教学改革等。

德育工作包括德育环境与德育资源的建设、德育活动的开展、德育的学科渗透、德育制度的制订与执行、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学生心理辅导、学生行为指导等。

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提高教育质量服务,但核心是教学质量管理。

教育过程质量的衡定以定性评价为主。

重在提出标准和要求,督促在过程中执行,最终是为了达到预定的结果和目标。

3.教育效果特征
教育效果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体现。

从纵向看,有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静态结果反映教育质量达到实际水平,增值结果反映教育质量前后比较的增长情况。

在纵向的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中,要重视增值结果的评价。

增值结果强调学校自身的进步幅度,是学校效能的体现。

增值评价可以有效地引导学校从重生源到重培养,从单纯注重结果到关注教育的全过程。

在结果评价中,坚持静态结果和增值结果的双赢,使优质的学校更优,薄弱学校也在增值中走向优质。

从横向来看,有个适性结果、内适性结果和外适性结果,个适性结果反映受教育者个体的发展状态,内适性结果反映教育系统内部的发展状态,外适性结果反映教育对社会的适应程度。

教育质量绝不意味着只是分数、成绩,也不只是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而是学生的一种综合素养。

作为教育结果的学生综合素养已成为评价教育质量的最重要依据。

但教育过程不完全是生产过程,还是一个服务过程。

服务不同于生产,服务过程本身就体现着质量,如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会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形成,最终体现的也是教育质量。

教育兼具生产和服务的双重特性,考察教育质量时,还需要将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共同列为考察对象。

均衡发展不等于平均发展。

只有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才是公平的教育。

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也只有使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教育。

在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质量标准是一种差异性标准,教育质量均衡是一种个性化的差异均衡。

义务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不同时期国家对公民基本素质的期待和要求,应该成为义务教育质量标准的依据。

学校的特色建设是教育质量特征的重要内容,学校特色是在适应学生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并且是为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服务的,要为学生提供“适合教育”和“有效教育”,促使学生充分发展。

因此,义务教育质量均衡既强调统一性,又强调差异性,是一种差异均衡和特色均衡,要求学校在质量合格基础上,追求更有特色、更高质量的教育。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