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令 湘江战役之后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1934年冬,中央红军长征过境广西,在桂林市全州、兴安、灌阳三县经历了7天的湘江战役。
数万英勇的红军将士浴血奋战、向死而生,最终突破国民党反动派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经由资源、龙胜、灵川向西北进发。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红军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最惨烈的一次战役。
这首诗所描述的,正是当时的壮烈场景。
1934年11月底,红军被压在桂北东西纵深80公里、南北100公里的锥形地带,急迫需要渡过湘江。
12月1日凌晨,光华铺阻击战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天凌晨3︰30,中央局、中革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来一封紧急电报,命令红一、红三军团不惜一切代价抢渡湘江:“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
”这句军令,至今镌刻在兴安县界首镇红军堂的墙面上。
“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上到军团总指挥、下到基层指挥员,全都冲锋陷阵、一马当先。
”黄利明介绍说。
据记载,共有14名团以上干部倒在湘江两岸。
红一军团二师五团政委易荡平在脚山铺阻击战中身负重伤,倒在血泊中。
敌人手持刺刀冲过来的时候,他不愿做俘虏,一把夺过警卫员手中的枪,朝自己扣动扳机,献出了年仅26岁的宝贵生命。
红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带领部队负责全军后卫,腹部被子弹打穿,昏迷中被俘。
醒来时,他从腹部伤口处把肠子掏出扯断,为革命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红军在敌众我寡的湘江战役中能突围,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部队领导身先士卒,全体战士视死如归,在最危急的时候众志成城,最终得以突破湘江封锁线,为革命胜利保留火种。
经湘江一役,红军从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整条江。
战斗结束后,群众在江边挖了个大坑,掩埋红军英烈三天,更多的烈士则沉入江底,“其惨烈空前,悲壮绝后”。
面对生死存亡,红军指战员在至暗时刻苦苦探寻希望的曙光。
红军长征的十大著名历史事件
红军长征的十大著名历史事件长征,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长征,人类精神坚定无畏的象征。
十个历史事件,十段永恒传奇。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红军长征的十大著名历史事件,仅供大家参考!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1月27日,红军先头突破湘江界首防线,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
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5昼夜,终于渡过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然而,掩护主力的红5军团34师、红3军团18团被敌人阻断,官兵大部分阵亡……是役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历史事件之二:遵义会议湘江血战后,在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努力下,中央红军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转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原黔军师长柏辉章公馆的二层小楼里,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等4项决定。
会后又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核心地位。
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4年来,首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历史事件之三:四渡赤水3万∶40万。
红军与国民党在赤水流域的兵力对比,达到了长征以来之最。
重重困难中,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上演了我军军史上的精彩一幕:一渡赤水,作势北渡长江却回师黔北;二渡赤水,红军回师向东,利用敌人判断红军将要北渡长江的错觉,5天之内,取桐梓、夺娄山关、重占遵义城;三渡赤水,再入川南,待蒋介石向川南调集重兵之时,红军已从敌军间隙穿过;四渡赤水,南渡乌江,兵锋直指贵阳,趁坐镇贵阳的蒋介石急调滇军入黔之际,红军又入云南……在100多天的四渡赤水作战中,毛泽东军事指挥艺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
1934年11月28日-12月3日,中央湘江战役:红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张 猛 沙彬阳战略转移,欲与湘鄂西的红2、6军沿红军前进道路尾追,从东面将中. All Rights Reserve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017.05军事文摘壮烈牺牲。
30日上午,兴安县的桂军增至4个团并对界首渡口浮桥进行轰炸,红军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又再次架起浮桥,确保军委一、二纵队全部渡过湘江。
师参谋长杜中美接替指挥10团后,战至下午也不幸中弹牺牲。
12月1日,红4师在完成新圩阻击任务的红5师配合下,又连续阻击光华铺和兴安北上之敌数十次的进攻,直至中央红军主力过江后才组织部队撤退,向西转移。
全州脚山铺阻击战 11月28日-12月1日,脚山铺阻击战是湘江战役中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红军牺牲最大的一场战斗。
刘建绪指挥湘军携紧随其后的薛岳5个师,于27日经黄沙河进占全州。
红1军团长林彪率2个师,兵力不足1万人,于28日全部进入脚山铺阻击阵烈。
红5团2个连伤亡殆尽,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因不愿当俘虏而开枪自杀。
12月1日中午,红1军团按照军委要求完成阻击任务,1师和2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向西转移。
红1军团与占绝对优势的湘军鏖战4天,英勇的完成了把湘军挡在脚山以北的阻击任务,但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军团政委聂荣臻和红4团政委杨成武负伤,红5团政委易荡平等千余人牺牲,两个师共损失近4000人。
水车地区后卫阻击战 11月26日-12月3日,湘江战役中,红5军团34师作为总“后卫”部队,一直担任殿后的重任,边走边打,掩护中央机关和主力红军向西进行突围。
11月26日,师长陈树湘受领作战任务:坚决阻击尾随之敌,掩护红8军国民党军企图凭借湘江之险将中央红军消灭. All Rights Reserved.李德、博古采用大搬家似的战略转移方针,使得中央红军在突破湘江时蒙受巨大损失2017.05军事文摘。
湘江战役十年不饮湘江水
湘江战役十年不饮湘江水湘江战役结束后,我军只剩下了3万多的将士们,比渡江前整整损失了5万人。
之后召开了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1935年1月,在中央红军突破乌江后,终于彻底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从这一刻起,红军再也不用经受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艰难的境地也得以彻底改变。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进行战略转移,在先后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于1934年11月中旬顺利到达湘桂边境,即将跨过湘江,而就在这时,蒋介石调集了中央军、桂军以及湘军等30万大军,部署第四道防线,计划以合围之势,全歼红军。
虽然说最后蒋介石的目的没有达到,但是在这一时期,却爆发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史上,最为惨烈、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损失最严重的一场战役——湘江战役。
在最开始出发时,红军有8.6万人,然而渡过湘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之后,却只剩下3万人,这其中负责为中央红军强渡湘江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战至最后仅剩3人幸存,其余将士全部阵亡牺牲。
中共自长征以来曾先后给国民党开过大大小小1000次战役,这其中大规模的战役战斗少说也有600次,为什么唯独湘江战役这般惨烈?“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说法又是由何而来?决策失误,步步为难1934年,由于博古等人“左倾”决策失误,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在蒋介石的步步紧逼之下,中共中央只能被迫离开瑞金,开始走起漫漫的长征道路。
蒋介石曾先后派遣16个师的兵力追击红军,但是都未曾将我军消灭,在这期间,蒋介石也对红军实施了三次战略封锁,不过最终都被我军成功粉碎掉了。
同年11月,红军被迫撤至湘江一带,蒋介石仔细观察地形后,准备利用湘江易守难攻的地势以及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对红军进行围杀。
因为敌人的作战部署尚未落实到位,所以中央军委准备利用时间差,分四路纵队强占湘江,突破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而后前往至湘桂边境的西延地区。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
湘江战役--- 鲜血与生命写就的英雄史诗湘江之战:红军长征时期最惨烈、最悲壮的历史湘江战役(1934年11月27日-12月1日),是第一次国共内战中,双方的一次战役。
1934年11月下旬,蒋介石调集25个师沿湘江构筑了对红一方面军“长征”的第四道封锁线。
林彪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4师参与了这场战役,红一军团在脚山用阵地战硬顶着国军湘军的进攻,损失6000人。
湘江战役的结果使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红军突破四道封锁线(1934年10月10日-12月10日) 湘江战役简介: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
湘江之战是关系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突破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但是,中央红军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
中央红军由10余万锐减为4万余人,董振堂、陈云之红五军团损失过半,刘少奇、罗荣桓的红八军团和少共国际师于此役几乎覆没。
战前概况:1934年11月中旬,从中央苏区向西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的三道封锁线,继续西行,向湘桂边境前进。
蒋介石则拼凑第四道封锁线,企图将中央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
湘江战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爆发的。
湘江战役前,根据蒋介石的安排,湘军刘建绪的第1纵队,开赴广西东北部的全州,与广西第15军夏威部切取联系,组成拦截红军的正面防线;中央军吴奇伟的第2纵队,由薛岳指挥,沿湘桂公路祁阳、零陵、黄沙河一线进行侧击,保持机动,防止中央红军北上与二、六军团会合;中央军周浑元的第3纵队、湘军李云杰的第4纵队、湘军李韫珩的第5纵队从东面将中央红军压向湘江防线。
1934年11月16日,湘桂军阀达成堵截中央红军的“全州”协议。
湘军刘建绪与桂军夏威防区的划分以湘桂边界的黄沙河为界,桂军担任兴安、全州、灌阳至黄沙河(不含)一线的防御;湘军担任衡阳、零陵、东安至黄沙河一线的防御。
惨烈的湘江战役
惨烈的湘江战役1934年10月中旬至11月8日,林彪指挥红一军团在赣南安远,信丰间;湘粤交界处的城口处连续突破国民革命军粤军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
11月12日,在红军向第三道封锁线挺进之际,蒋介石看到了消灭红军的理想地点,他发布命令;以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薛岳为前敌总指挥,指挥湘军与中央军16个师77个团追剿中央红军,务须歼灭红军于湘潇水以东地区。
以白崇禧的桂军两个军列阵于桂北堵截。
以李韫珩,李云杰军加周浑元部在后追赶,逼使红军强渡湘江,然后让红军与关闭湘江的湘桂军主力正面冲撞;如果红军果真被封闭,则只有调头转入桂北或粤北,此时陈济棠的几万兵力正集中在这一带;即使红军能够破门而入,必伤亡十分很大,以薛岳军再行尾追可收全功。
总的态势是大军前堵后追,左右侧击,粤,桂,湘军与中央军联合于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
蒋介石要何键做他封锁湘江的半扇大门,另半扇大门是广西的白崇禧。
以何,白二人合力必能完全封闭湘江。
11月中旬,湘江大门在黄沙河,全州一线关闭。
蒋介石用湘桂军联合封闭湘江门户的作战预案,基本实现。
在全州,完成各自布阵的两军主将白崇禧与刘建绪握手言欢,双方交换了各自的兵力部署情况,相约共同配合,夹击红军,并具体协调了通讯联络等事项。
能否打开以及如何打开湘江门户,成为红军西征成败的关键;也是全部中央红军命运的关键。
白崇禧此时多了一个心眼。
他在调动大军的同时出动空军侦察蒋军的行动,他一直怀疑中央军想借追踪红军之机南下深入桂境。
桂系的主要原则,依然是防蒋胜于防共。
空军侦察报告:蒋军以大包围的态势与红军保持两日行程,其主力在新宁,东安之间停止不进,已有7日以上。
焦急之中,桂系设在上海的秘密电台发来电报:蒋介石决定采纳杨永泰一举除二害的毒计,压迫红军由龙虎关两侧进入广西,预计广西兵力不足应付,自不能抗拒蒋军的大举进入,如此则一举二害俱除,消灭了蒋的心腹大患。
白崇禧连呼“好毒辣的计划,我们几乎上了大当!”,决定立即变更部署,对红军“不拦头,不斩腰,只击尾”;让开正面,占领侧翼,促其早日离开桂境。
湘江战役,8.6万红军剩3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8.6万红军剩3万: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再没有像湘江战役这样惨烈了,也没有哪一支队伍像红34师这样壮烈了。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实行战略性转移。
在长征途中,湘江战役无疑是中央红军经历的最为惨烈的一战,出发时的8.6万人,渡过湘江,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后,只剩下了3万人,损失极其惨重。
而负责为整个中央红军强渡湘江突围殿后的红5军团34师,更是红军作战史上无法述说的惨烈与悲壮。
经过激烈的战斗,除最后只剩下寥寥3人跳崖幸存外,自师长陈树湘以下6000热血将士几乎全部阵亡牺牲。
导致湘江战役历史背景从1933年9月25日开始的第五次反“围剿”,在德国国防军之父汉斯·冯·塞克特的参谋下,蒋介石亲自坐镇指挥,以顾祝同为北路军总司令,陈济棠为南路军总司令,何键为西路军总司令,调集了100万兵力(其中50万主攻中央苏区),采取堡垒主义的战略,步步为营,逐渐压缩中央红军的战略生存空间,力图一举歼灭中央红军。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严重影响,加上李德、博古“左”倾冒险主义以及“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错误军事指挥路线,在国民党军50万兵力“围剿”下,中央苏区损失惨重,不得不于1934年10月放弃中央苏区,向湘西实行战略转移,这也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发生的原因。
1934年10月10日夜间,8.6万余人的中央红军从瑞金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惊天动地的万里长征。
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只为渡过湘江为了阻止红军战略转移,蒋介石部署了三道封锁线,第一道封锁线是由陈济棠的粤军防守,第二道封锁线,北路为中央军,南路是粤军,由于在1934年10月5日陈济棠和红军达成了秘密的《筠门岭协议》,所以,这两道防线均被红军顺利通过。
第三道封锁线同样也是由粤军防守,在守军放弃防地以后,红军主力得以顺利通过,进入湖南零陵地区。
突破这三道封锁线,红军也是付出巨大牺牲的。
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
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历程,今天小编在这分享关于长征的几件重要大事给大家,欢迎大家阅读!1.血战湘江湘江战役是红军在左倾军事路线指导下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的一次作战,是红军长征中损失最惨重的一仗。
中央红军开始战略转移的时候,国民党军是摸不清红军的去向的。
但是中央红军一路西行,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以后,蒋介石判断明白了,红军是西进。
这样为了歼灭红军,他迅速调集兵力,准备利用湘江构筑第四道封锁线,把红军消灭在湘江以东地区。
1934年11月27日、28日,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红一、红三军团的各一个团,抢在国民党军到达之前渡过了湘江,控制了界首到“脚山堡”60里之间的一段渡河口,这段湘江河流比较浅,有四处浅滩可以徒步涉水过江。
同时红军还在湘江上架设了五座浮桥。
但是,由于博古、李德采取大搬家的方式,和实行消极避战逃跑主义,部队连印钞机、X光机、没有炮弹的大炮都要带上,所以行动非常的缓慢。
这样国民党军二十五个师分为五路,迅速赶往湘江,拦截红军。
红军渡过江的部队,为了保卫中央党政机关组成的中央纵队、军委纵队和主力过江,在湘江两岸和国民党军进行了激烈的血战。
当时国民党军有飞机,先是炸掉浮桥,然后向红军往江边运动的部队狂轰乱炸,而红军抬着大量的行李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蠕动,飞机一来,一炸,那就成片成片的倒下,到了江边的部队,浮桥已经被炸掉,只能涉水过江,涉水过江的时候,空中的飞机轰炸,国民党的机枪大炮扫射,所以伤亡非常的严重。
担任阻击任务的各个红军主力团,伤亡都超过半数,有的团一天之中牺牲两任团长。
在12月1日战况是最激烈的,12月1日凌晨一点到三点,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红军总部,给红军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下达了两份急电,要求无论如何要确保渡口掌握在我们的手里,保证西进的道路是畅通的,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失败者。
中央的电报都说出这样的话来,可见形势极其危急。
激战到12月1日下午五点钟,这个时候渡口被敌人控制了,来不及过河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六师的第十八团被敌人阻在湘江东岸,全军覆没,一个师和一个团,成建制的失败,这在红军以前的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湘江战役是首例。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
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湘江战役在长征这段时间,红军们不知道打了多少次仗,大的小的基本上数不清了。
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长征主要战役:血战湘江,希望对您有帮助。
血战湘江——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1934年11月中旬,突围的中央红军跨越敌军的三道封锁线,进入湘南的嘉禾、兰山、临武地区。
这时,蒋介石真正搞清了红军战略转移的目的地。
他任命湘军头目何健为“追剿军”总司令,调动湘军和桂军,在零陵至兴安之间近300里的湘江两岸配置重兵,构筑碉堡,设置了第四道封锁线。
蒋介石则亲率国民党中央军周浑元部及部分湘军在后面追击。
此时的蒋介石踌躇满志,得意洋洋,以为定能将红军全歼于湘江、潇水之间了。
11月20日,白崇禧见红军的一支部队占领了湘南的江华,又向广西恭城奔来,白崇禧同粤军和湘军一样,不愿同红军硬打而消耗实力,以防红军进入本省或被蒋介石吞掉,就借口兵力不够及防止红军南进广西,在11月21日忽然从兴安、全州、灌阳撤兵,使湘桂军阀联合防守的湘江防线出现了一个缺口。
何键为求自保,也不尽快派兵南移接防,致使这130里防线无兵防守达7天之久。
顺利通过第四道封锁线的机会到来了。
可惜,红军未能抓住这一良机。
11月25日,中革军委才下达抢渡湘江的命令。
红1军团先头部队于11月27日赶到界首,未经战斗就占领了这一渡口,很快控制了界首以北60华里的湘江两岸。
这时军委纵队也到达了离渡口不到80公里的灌阳以北的桂岩地区。
剩下的问题就是争取时间。
十万火急的命令一道接一道。
遗感的是,中央军委纵队就是加快不了行军的速度。
11月26日,走了8公里;27日,只走了6公里;28日,走了28公里;29日,走了32公里。
足足4天,才走到湘江岸边。
最高三人团是想将中央苏区整个地搬到湘西去。
临突围前,雇了几千名挑夫,绑了三千多副挑子,兵工厂拆迁一空,工厂都卸走机器,凡是能够搬走的值钱的东西都装在骡子和驴子的背上带走,组成了庞大的启方运输队。
需要七、八个人抬的石印机,需要十几个人抬的大炮底盘,也舍不得丢下。
十六字令三首
快马加鞭未下鞍
上有骷髅山,下有 八宝山。人过要低 头,马过要下鞍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Biblioteka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长征经过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华里,攻占过 62个县,从6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在红 一方面军368天的征战中,有235个白天和18个 夜晚是在行军中度过的,不行军时几乎都在打仗; 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每天都有一次小 的接触战斗,共作战380余次,几十年后的今天, 当人们重新回顾那漫漫征途中的一场场战斗时, 仍会感到其场面的惊心动魄,仍会被红军将士超 凡的战斗意志所震撼。 湘江战役:以血肉撕开封锁线 四渡赤水:巧妙跳出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彻底甩掉追兵 包座战斗:打开北上通道 突破腊子口:顺利进军甘南 直罗镇战役:党中央奠基西北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 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十六字令三首
毛泽东
澜 堕
酣 赖
残 拄
惊: 惊奇。
酣: 尽兴,痛快。
锷: 宝剑。 残: 破损。
堕: 往下来,坠落。 拄: 支撑。
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三。
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转折:中央红军湖南战场起死回生
转折:中央红军湖南战场起死回生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6年第18期红军长征,在湖南经过的地域广、影响大。
在湖南境内先后有红六、红二军团和中央红军转战其间,足迹遍及9个市州46个县、市、区。
《十六字令·山》,是毛泽东长征诗词的首作,其中第一首“山”:“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写的是长征入湘处湘南著名的八面山,通过独特的山色风光,神奇地揭示了长征精神的精髓要义。
战略转移最初选定的落脚点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战略转移的军事行动,向哪个方向实施军事战略转移呢?据当时担任李德翻译的伍修权回忆,早在1934年春,李德就同博古谈及“要准备作一次战略大转移。
不过那时根本没有打算走那么远……,只准备到湘鄂西去……在那里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大约在长征开始的半年前,就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
博古、李德等人之所以选定湘西及湘西北地区作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从当时的情况分析,至少有以下三个理由:其一,自大革命以来,湖南一直是革命运动蓬勃发展的地区之一;其二,相对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便于利用国民党中央与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求得主力红军的休整和战斗力的恢复;其三,湖南东部边境区域的湘赣、湘鄂赣苏区紧邻中央苏区,能够就近恢复中央苏区。
1934年10月22日,中央红军突破敌人设在赣南赣县、信丰、安远之间的第一道封锁线,10月30日至11月2日,中央红军兵分三路由江西的崇义猛扑湘粤边境的汝城、城口,进逼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在当地党组织和群众的配合下,红军摧毁敌人碉堡30余座,在城头、太来圩、大坪等地重创敌军。
军委纵队和红军主力相继入湘,胜利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
11月5日以后,中央红军由湘南向纵深挺进。
当红军向郴州、宜章西进时,蒋介石紧急颁布“堵剿”电令,命湘军、粤军在北起衡阳经郴州、宜章至广东乐昌的交通线上构筑起第三道封锁线,然而被红军瓦解。
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在湘南汝城的山路上联名散发了《出路在哪里》的传单,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向工农兵及劳苦民众指出,他们的出路就在团结起来,武装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统治,实现共产党的主张,建立工农自己的红军、自己的苏维埃政府。
观看从湘江到遵义新闻稿
观看从湘江到遵义新闻稿在《从湘江到遵义》的舞台上,红军战士一个接一个地倒下了。
鲜血即将流尽,透过血色硝烟,最后一次仰望天空或者凝视大地的时刻,这些平均年龄不足20岁的红军战士,他们最后的留恋不是自己活下去,而是曾经给他们带来希望的苏维埃共和国地久天长。
他们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即使参加了红军仍来不及识更多的字,甚至无法将大胡子的马克思和小胡子的列宁区别开来,但是他们愿意赴死,因为他们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
近代以来,中国的国土上苦难太多,列强们的洋枪洋炮让这个积贫积弱的民族割地赔款、充满屈辱;军阀官僚和土地兼并者的巧取豪夺更使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在一代接一代的赤贫中。
他们听说或看见过这块土地上出现的各种军队,这些军队打着各样的旗子,唯其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残害无辜、肆意抢掠、助纣为虐。
谁能让这个世界公正公平起来?谁能给穷苦人民带来生活的希望?只有中国共产党及其创立的中国工农红军。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王鞭。
在生死相搏中诞生的苏维埃共和国里,年轻的红军士兵为打败“围剿”的敌人勇敢战斗,为苏维埃人民代表大会投下自己庄严的选票。
他们在识字课堂里学会的第一个字是“人”,红军干部对他们说,你们生下来不是猪狗而是堂堂正正的人,从今以后要像“人”字一样站立着,永远不要跪下来——一个人人有田种、人人有饭吃的苏维埃共和国,在年轻的红军战士心中宛若天堂。
家里的父辈们曾经说,人的头顶上有个天,要敬畏天上的神灵。
参加红军之后,他们证实了神灵的存在,这个神灵就是带领他们铲除世间剥削压迫的共产党,就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英勇善战的红军。
因此,追寻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为了这样的国家去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成为年轻的红军官兵坚定不移的理想——人死了,只要死得值得,不就永远与天堂在一起了吗?在《从湘江到遵义》的舞台上,无畏的红军指挥员一个接一个倒下了。
红军指挥员同样年轻得令今天的我们难以想象,但他们都是身经百战的传奇人物。
他们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青春经历,但无不是在刚刚能独立思索人生道路的时候,就被中国近代以来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那些仁人志士的宏大政治抱负所感染,在苦苦寻找救国救民的出路中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长征途中的著名重大战役有哪些
长征途中的著名重大战役有哪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战役,这些战役的胜利奠定了红军长征胜利的基础!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征途中的重大战役的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长征途中的重大战役1、湘江之战2、突破乌江3、四渡赤水4、强渡大渡河5、飞夺泸定桥6、包座战役7、激战腊子口。
长征途中的重大战役相关资料湘江战役,指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中央红军苦战五昼夜,从广西全州、兴安间抢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的战役。
突破乌江,指1934年底,红军第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张团长和秦政委的率领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经黄平、瓮安来到贵州境内乌江南岸的黄家村,突破了乌江。
四渡赤水红军,指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
强渡大渡河是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5年5月24日至25日,于中国西康省冕县(今属四川省石棉县)安顺场地区大渡河上进行的一次强渡事件。
展现了我军的英勇善战。
飞夺泸定桥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战役,发生于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部队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沿着枪林弹雨和火墙密布的铁索夺下桥头,并与左岸部队合围占领了泸定城。
包座战役,指1935年8月29日红三十军和红四军发动包座战役,歼敌四千余人,俘敌八百余人,打开了北上的通道,使红军北出四川创建川陕甘根据地计划。
激战腊子口,指1935年9月13日,党中央率陕甘支队(由红1方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由俄界出发,沿白龙江东岸。
爬高山,穿密林,歼灭了一些敌人堵击部队,于17日到达岷山脚下的腊子口。
山河峥嵘岁月朗诵现代诗
山河峥嵘岁月朗诵现代诗中华民族苦难深,千百余年受欺凌。
外国列强掀恶浪,山河破碎主权侵。
军阀混战连割据,民不聊生有谁怜。
自从有了共产党,九州大地照红轮。
工农奋起锤镰斧,马列光辉耀星辰。
井冈建立根据地,星火燎原震敌魂。
惩治土豪救民众,古田会议军纪伸。
南昌起义第一枪,北伐战争遂人心。
反击围剿军威壮,十六字令兵贵神。
湘江战役生死系,浴血奋战马啸尘。
铁蹄踏碎娄关月,军号吹散遵义云。
清除前进拦路虎,中流砥柱领航人。
四渡赤水运筹幄,进军陕甘决策明。
泸定桥上枪声烈,金沙江畔炮火频。
腊子口前寒风凛,夹金山上红日升、红军会师旌旗奋,长征胜利万古名。
宝塔山上星火灿,西柏坡前主义真。
抗日坚持持久战,铜墙铁壁固长城。
明堡炸机声万里,平型克敌力千钧。
百团痛饮倭寇血,地道地雷敌梦惊。
重庆谈判具胆略,延安论战显精神。
三大战役惊天下,蒋家王朝留泪痕。
千辛万苦廿八载,红旗飘扬天安门。
抗美援朝倾国智,大振国威壮乾坤。
领袖振臂九州应,华表生辉万国尊。
联合国中争一席,霸权族里惧三分。
两弹升空冲天阙,宪章兴邦爱人民。
从长夜到日出,富强之路漫征程。
改革开放加速度,三中全会展经纶。
复兴勇挂黄金甲,击鼓高擎白玉樽。
收得金瓯归板籍,洗清奇耻消烟墩。
新时代新长征,信念坚定骏马奔。
神舟常把星球探,万古嫦娥有芳邻。
国庆阅兵亮重器,红星曜日舞青麟。
空军银鹰列方阵,海域深潜航母群。
一带一路连世界,丝绸古道展新容。
抗争救灾精准策,千万苍生喜脱贫。
高铁飞驰欧亚国,穿山跨海达边屯。
峥嵘岁月沧桑路,无数英烈为牺牲。
只为人民拥幸福,只为民族得安宁。
走过千山万水路,而今迈步感党恩。
初心不忘践使命,百年党史万年春。
长征胜利万岁九到二十段概括内容
长征胜利万岁九到二十段概括内容1、血漫湘江: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与敌军苦战五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敌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湘江战役是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
红军虽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但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渡过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
2、恭贺新年:1935年1月1日,红军突破乌江江界河,乌江战役打响。
至1月3日,红军主力部队以较小伤亡,取得突破乌江的伟大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妄图凭借乌江天险堵截红军于南岸并予以彻底消灭的黄粱美梦,使红军从此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
3、夜郎之月: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左”倾错误而召开的。
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残阳如血:二渡赤水后,敌人调集大军企图歼灭红军。
2月26日,红军主力在娄山关及其以南击溃王家烈部,攻占板桥,残敌向遵义逃跑。
27日,红1、红3军团乘胜追击,在遵义以北击溃敌3个团的阻击,28日凌晨再占遵义。
接着于遵义以南忠庄铺击破敌吴奇伟纵队两个师的进攻,歼其第59师大部,重创第93师,战役结束。
5、巴山蜀水:1935年4月川北、湘西与陕南。
6、金沙水畔:1935年5月,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
红军到达金沙江后,先后找到七条船并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
红军主力就靠这7只小船从容地过了江。
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
红军主力早已渡过金沙江。
7、喜极之泪:红军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翻越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
红四方面军正分路西进,先头部队攻占懋功(今小金),一部前出达维。
12日,红一军先头部队和红四军一部在达维会师。
8、黑暗时刻:1935年8月红军穿越草地,是中外军事史上的一大奇迹。
读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精神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
读毛泽东诗词,感悟长征精神 ---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课为例发表时间:2020-12-31T12:21:59.16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27期作者:潘先红[导读] 纵观整个近代史,最为耀眼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潘先红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上冈实验初级中学,江苏盐城 224000纵观整个近代史,最为耀眼的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本课主要教授内容是长征的原因、转折点(遵义会议)以及胜利的意义。
虽然长征已过近百年,但那用无数鲜血和生命铸成的长征精神是本节课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关键点。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以长征的路线为线索,引入毛泽东诗词,带领学生“重走”长征,并利用史料客观分析史实,帮助学生理解长征精神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最终实现历史学科之育人目标。
一、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材料1:(1931年夏)“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 ---毛泽东《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材料2:(1934 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 ---毛泽东《清平乐?会昌》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读词(注意词创作的历史时间)并结合课本理解词叙述的史实。
教师通过配乐,引领学生朗读材料1,得出其叙述了红军在歼敌(粉碎前四次反“围剿”)之后,“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胜利场景。
毛泽东有一句著名的论断,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他通过深入调查,在了解敌我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制定了正确的反“围剿”方针,即集中兵力、诱敌深入、各个击破。
据此,让学生感受伟人实事求是的精神。
而材料2写作基调没有前首词感情高昂。
此时“左”倾错误笼罩着我党,博古、李德等取代了毛泽东,实际上取得了最高军事指挥权。
他们没有根据中国革命的特殊性,制定了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中央苏区形势变得十分危急。
材料2正写于长征前夕,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仍满怀信心,发出了中国红色革命将会“更加郁郁葱葱”的呐喊。
壮怀激烈的毛泽东长征诗词
《忆秦娥·娄山关》:悲壮的远征图“山”是红军将士战斗生活的自然环境,既是革命的屏障,也是进军的障碍,既要依靠它,更要克服它,特别是长征途中的山岭,大多高大、突兀、峥嵘、峻峭、坚硬,惟妙惟肖地表达党和红军将士的伟大形象和民族先锋的不屈脊梁。
以“山”为长征诗中题咏对象,既能题中精蕴,又能题外远致。
《十六字令三首》《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六盘山》均是如此。
成文于长征初期不同时间的三首16字小令《十六字令三首》,就以雄伟简劲的笔触,塑就了莽莽群山,表现了诗人和红军将士的伟大气魄。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写山的高耸触天;“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写山既像江海中的波涛澎湃,又似万马奔腾在战场;“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写山的坚强无敌,立地顶天。
三首诗看似写群山,写山的奇险,写红军将士即将面临史无前例的困难,实则在歌颂伟大红军是中国革命的擎天柱石,歌颂红军正在谱写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
《忆秦娥·娄山关》是在遵义会议之后,红军被动挨打的局势逐渐好转,中央红军宛如巨大的蛟龙,应付自如地盘旋在云贵高原和四川大地。
红军离开遵义,越过娄山关,西渡赤水,乃乘贵州敌军空虚之机,二渡赤水,再进娄山关,重占遵义。
这也构成了中央红军长征以来,特别是经过湘江战役血拼后的第一个悲壮的大胜利。
毛泽东的诗词也充满了慷慨悲烈,却不失雄沉壮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诗的头二句,用风烈、霜浓、雁叫、月残,让人感觉到一幅凄清苍凉的立体画面。
而用“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又从侧面立体地再现了红军衔枚疾走、慷慨赴敌的壮烈情壮。
字里行间告诉我们,红军在战前面对的艰苦的环境、紧迫的军情、急速的行军和沉着的心境。
诗的后半部分,首先用“雄关如铁”来真情描绘娄山关险要的地势,诗人的匠心之处是在这其中插入了“漫道”二字,让“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长征中的战役
一、血战湘江:惨烈的湘江之战以惨重损失宣告了“左”倾教条主义军事路线的彻底破产
二、二、突破乌江:突破乌江天险,成为红军转变战略方向后的第一次硬仗
三、四渡赤水:毛泽东写下了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四、强渡嘉陵江:“创造了红军战史上大规模强渡红河作战的范例”
五、五、抢渡大渡河:毛泽东说“红军不是太平军,我和朱德也不是‘石达开第二’”
六、六、飞夺泸定桥:朱德连电喜称:“这次胜利是战略的胜利”
七、七、打通包座:扫清了红军北上的障碍
八、八、乌蒙山回旋战:红2、6军团1.7万人全部顺利渡过金沙江
九、九、激战腊子口:走出雪山草地的最后一次恶战
十、十、奠基直罗镇:这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六字令
编辑
同义词十六字令三首一般指十六字令
《十六字令》,词牌名,因全词仅十六字而得名;又名《苍梧谣》、《归梧谣》、《归字谣》、《燕衔杯》。
单调,十六字,三平韵,属于最短的词。
此调为单调。
四句,十六字。
第一、二、四句押韵,均用平声韵。
十六字令·三首
现代·毛泽东
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
其一: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其三: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原注】:
民谣:“上有骷髅山,下有八宝山,离天三尺三。
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
”
【背景】此词作于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湘贵一带群山间。
【锷】剑刃。
【天欲堕】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之柱的讲法。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就促使部队快速行进,所以当毛泽东上到一高点回望时已经很高了,好像离天已经很近了。
1934年12月,红军进入贵州,注释中的八宝山在贵州雷山县境内。
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的巍峨没有具体的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
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上体前倾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才能宽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
而这时可以发现,原来苍浪的青天也仿佛伸手可及。
这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伟大气势造就出了词本身的力量,而当时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材料。
当然,当毛泽东把它们精确地描绘出来的时候,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这一句没有用典。
山是静止不动的,最多是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本身是行动的,他观察的角度也是动态的,或许他还是骑在那匹大白马上。
那么山在他的眼里就可以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来,而他本身也在这种波涛当中。
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甚至是在跳跃和倾倒。
于是他可以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个人感觉写到这里,气势更大,意象更加悲壮。
如果说第一首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还有“三尺三”的距离的话,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是好像枪和戟一样直接刺破了青天,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
没有山支撑的话,天就会坠落下来。
这是一幅难以描摹而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极度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通过对山的描写,毛泽东那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完全显露了出来。
[3]
十六字令·六组词
当代·龙南行
人。
来没厘毫去没文。
生何益,造福世人民。
人。
快马加鞭与日奔。
全球乱,把脉急如焚。
人。
国若贪财民意昏。
谋私利,鼠把巨鲸吞。
人。
万物皆虚唯义真。
遵天道,世上一家亲。
人。
世界同尊骨肉亲。
抛恩怨,和睦万年欣。
人。
来有精神去有魂。
真情驻,不愧对儿孙。
这组十六字令,是以现代为背景所做。
用词通俗易懂,既遵循“十六字令”词牌的规则,每阕绝对独立成篇,几阕联在一起意境又有所关联升华,可形成一首由六阕“十六字令”组成的完整词章,算作一种大胆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