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
当代中国文学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
当代中国文学的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文学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当代中国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反映了个体主义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当代中国文学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相互关系。
首先,个体主义在当代中国文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意志,追求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由发展。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中,人们对于个体的关注和追求逐渐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了当代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个体主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首先,个体主义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得到了体现。
以“我”为中心的叙事方式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学的一种特点,作家们通过个人的视角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其次,在文学创作的风格上,个体主义也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注重展现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思考能力,通过独特的叙述手法和语言风格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例如,著名作家余华的小说《活着》就是一部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学作品。
小说通过一个普通农民的生活经历,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变革中的困境和挣扎。
小说中的主人公福贵经历了家庭的破裂、亲人的死亡和社会的变革,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个体尊严的坚持。
通过福贵的个人经历,作家揭示了个体在集体主义社会中的存在和价值。
然而,个体主义并不意味着与集体主义相对立。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同样得到了体现。
集体主义强调个体的奉献和责任,追求整体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
在当代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也反映在了当代中国文学中。
在当代中国文学作品中,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
首先,作家们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描写和分析,展现了集体主义的力量和影响。
他们关注社会问题,关注弱势群体,通过文学作品呼吁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其次,在文学创作的主题上,集体主义也得到了体现。
作家们追求表现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通过对集体经历的描写来体现集体主义的价值。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
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论文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实体关系论文摘要:社会学方法论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本体论思维的束缚下把各自的个体、社会整体本体化、实体化,并因此导致了个人和社会、行动和结构、微观和宏观等的理论对立。
彻底抛弃本体论预设、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转向关系视角是克服上述二元对立的有效途径,布迪厄和吉登斯的努力体现了社会学方法论的这一转向。
自社会学诞生起,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就被作为截然对立的两种方法论引入社会学研究中,并在社会学中演化出个人和会、微观与宏观、行动与结构的关系之争。
在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斗争后,当代社会学理论家开始认识到:在表面上相互对立的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方法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本体论预设,个体主义预设了个体本体,整体主义预设了社会本体,这种隐藏着的本体论预设造成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理论对立,从而为融合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找到了突破El。
抛弃本体、解构实体,从实体视角向关系视角转移成为当代社会学方法的主导特征。
一、个体主义方法论及其困境个体主义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原子论哲学。
古希腊的哲学家恩培多克勒就曾经用“从部分说明整体”的方法来说生命现象,他认为人、兽、植物等所有生命都是由水、火、土、气的混合组成。
唯物主义哲学集大成者德谟克里特认为,万物均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本身则“是既不能毁坏也不能改变的”这些论述中已经包含了个体主义方法论思想的雏形:整体只能从它的构成部分获得解释。
到了中世纪,个体主义思想是以唯名论的方式传递的。
唯名论认为,共相不过是名称,个体先于共相。
[2进入近代以后,原子论思想在物理学、化学、牛顿力学等自然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为社会学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提供了有力的信念支撑。
作为社会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最初是由社会学奠基人之一韦伯提出的。
他认为社会中的集体构造(如政府、社会、股份公司等)只不过是特殊行动的组织模式和结果,个体才是这些特殊行动的唯一载体。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陷入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辩证关系之中。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以个体的利益为中心;而集体主义则强调个体为整个团体所服务,以集体的利益为重。
这两者似乎相互矛盾,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个人主义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自主权。
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自由的发展和追求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选择和判断,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它倡导人们根据自己的愿望和能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鼓励追求个人幸福和成就。
在个人主义的体系中,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职业、生活方式和生活伴侣等,以追求个人的自由和幸福。
然而,如果个体主张过度的个人主义,则可能导致自私自利和社会分裂。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个体独立意识的加强可能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变得困难,甚至成为个体孤立和自我追求的障碍。
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他人的利益,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互信的破裂。
相反,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为整个集体服务。
它注重个体的责任和奉献,追求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整体的发展。
集体主义强调团队精神和协作,通过合作和互助来实现集体的共同目标。
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下,个人应该为整个团体的利益做出牺牲和贡献,追求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集体主义也有其局限性。
过度的集体主义可能导致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受限,抑制个体的个性发展。
在极端的集体主义体制下,个人的声音和权利被忽视,个人被迫服从集体的规范和标准。
这种情况下,集体的利益可能被滥用,导致腐败和不公平的现象。
因此,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应被看作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责任需要得到平衡和协调。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两种价值观念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健康的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的公平和整体利益相结合。
实际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彼此冲突的两个选项。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辨析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辨析在当今社会中,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个人利益的优先性,而集体主义则着重于群体的共同利益和集体意识。
虽然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互依存和互补的。
个人主义的核心观念是人的个体价值和自主性,主张个人的自我实现和自由选择。
个人主义认为,个体可以独立思考和决策,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这种观念认为,人的自由是最基本的权利,个人的利益应该放在首位。
在个人主义的价值观中,个体被视为社会的独立组成部分,每个人有权享受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机会。
然而,个人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在个人主义的追求下,人们可能会过分强调自我中心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个人主义可能导致社会的分裂和不平等增加。
个体的追求可能会牺牲他人的利益,缺乏对集体责任和公共利益的关注。
同时,个人主义也容易使人变得孤立和孤独,缺乏社会支持和归属感。
相较而言,集体主义强调群体的利益和群体意识的重要性。
集体主义认为,个体的幸福和实现是依存于整个群体的繁荣和稳定。
在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中,个体需要在社会中扮演相应的角色,并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
集体主义相信,群体的利益比个人利益更加重要,只有在群体的共同努力下,整个社会才能取得进步和发展。
然而,集体主义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过分追求集体利益和束缚个体选择的同时,可能会扼杀创新和个人灵感的发展。
集体主义可能导致个人权利的被剥夺,限制个体自由的发展。
在集体主义的体制下,个体的想法可能受到限制,不同意见的表达可能受到压制。
实际上,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存在绝对的对立关系,而是需要在不同的情境中进行权衡和协商。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自由和个人的追求需要得到尊重和保障,同时也要有限度地关注集体的利益和整体的繁荣。
社会应该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公平的环境,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潜力,并为集体的繁荣做出贡献。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两个重要方面。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摘要】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之一。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主张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而整体主义则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注重团体的整体利益和稳定。
个体主义的特点包括强调自我实现、个人权利和独立性,但也可能导致自私自利和社会分裂;而整体主义的特点则包括强调团结、共同体意识和集体利益,但可能导致个体被压制和个性消失。
在对比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时,我们需要平衡二者的关系,既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需求,也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稳定。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发展前景可能取决于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变化,但在任何情况下,都需要重视个体与整体之间的互动和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定义、意义、特点、影响、对比、重要性、平衡、发展前景1. 引言1.1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定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观念,它们分别关注个体和整体在社会和文化中的角色和价值。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由和权利,认为每个人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自由,而整体主义则强调整个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和谐。
个体主义提倡个人主义和自我实现,强调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个人价值,主张个体应该追求自己的幸福和利益。
整体主义则看重整个社会或群体的利益和共同体意识,认为个体应该为整体的利益和和谐做出贡献。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注重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整体主义则强调集体利益和群体责任,注重集体意识和社会整体的发展。
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在现代社会都有其重要性和影响力,但在实际运用中需要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既要保护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也要考虑整体的利益和和谐。
1.2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意义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个体主义着重强调个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由,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认为每个个体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论文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冲突融合论文摘要: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重视整体或社会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
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入侵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发生了三次剧烈冲突的同时也产生了融合。
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个体主义思想的核心是凸现自我、强调个体,它在西方社会具有悠久的历史。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是突出自我或个体,而是强调“众”“民”,即整体的至上性。
在近代,随着西方文化作为世界主流文化地位的确立及其对中国的入侵,这两种绝然不同的价值观的冲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
当前这两者的冲突与融合仍远未完成,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寻其发展趋势仍具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个体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发展轨迹西方文化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特点,肯定个人作为宇宙间一个独立实体的价值。
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在心物二元论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它们的个体人格观念。
根据这种观念,人是由肉体与灵魂所组成的统一体。
关于人的肉体,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基督教,全都不强调它的有机性,不强调它同父母之间的血缘联系,而是认为它是由一些粗糙的物质所做成,体现其机能的“欲望”被认为属于灵魂。
另一方面,人的灵魂被认为是由理智、意志、情感、欲望等“成分”所组成,其中理智被认为同世界的某种精神本体相联系,在个人精神世界,它作为人的核心而处于肉体之中,与肉体一起构成了一个个独立存在的个人。
在此背景下,西方人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个体人格观念。
西方的个体主义倾向在古代奴隶制时期已发端,如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亚里士多德的人有意志自由的观点,伊壁鸠鲁的快乐主义原则等,当时希腊城邦的奴隶主民主制则是这一思想在政治上的最初体现。
当时的公民是权利的主体,公民享有参与城邦管理的权利,而在各种权利中,个人权利又具有明显的优先地位。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调和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调和在人类社会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可避免的价值观念。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鼓励个体追求自身利益和目标。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整体利益和团体的价值,认为个人应该服从集体并为集体利益服务。
这两种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在许多社会问题和个人抉择中都有体现。
然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通过调和达到平衡。
个体主义在当今社会中日益受到青睐,人们更加注重个人权利和价值。
我们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通过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
个体主义的提倡者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应该享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观念的传播,导致了社会内部的竞争加剧,个人追求自我价值的背后往往是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
同时,个体主义的过分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有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和矛盾加剧。
相对而言,集体主义注重的是整体和群体的价值。
在集体主义的眼中,个人应该为整体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
集体主义的倡导者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才能实现更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
集体主义的推动下,人们更加注重社区、家庭和国家的利益,以群体的利益为先。
然而,过度的集体主义也会导致个体权益被忽视,个体价值的损害。
冲突之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非无法和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个体和集体之间相互依赖。
个体的成长和自由发展是建立在适应和利益共享的基础上的。
能够充分发展个体潜能,为集体作出更大贡献的社会环境和制度才是理想的。
相反,一个只追求个人利益,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的个体主义社会,也难以长久繁荣。
因此,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关系并非对立,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的关系。
在实现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调和上,应寻求一种平衡点。
首先,社会需要提供发展的环境,确保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同时,社会应提供多元的选择和自由的空间,让个体能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去追求梦想。
其次,个体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为集体做出贡献。
这包括对社会的贡献,对群体的支持,以及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
社会研究方法论的基本问题之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新思考摘要个体主义方法论以个体作为社会分析的基本单元,整体主义方法论以社会整体作为所有解释的出发点。
文章探讨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溯源并指出争论的实质及其发展。
文章对方法沦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决定论;方法论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问题的提出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对立在西方社会科学界由来已久,双方的争论旷日持久,难有定论。
尽管如此,由于这种争论涉及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基本的本体论和方法论问题之一,学者们不断地重温和深化双方之间的争论。
可以说,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研究领域的一对最基本的范式之一。
随着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吉登斯为代表的西欧社会学界对“行动”和“结构”问题,以及以科林思为代表的北美学术界对“宏观”与“微观”问题的综合趋势的出现,对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综合也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
然而,关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对立的原因,虽然已经有过大量的论述,却依然存在不足。
简要地说,以往关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着重讨论双方在“整体观”上的对立及其原因,但是,对于双方在“个体观”问题上的对立及其原因则重视得不够。
本文力图阐明,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双方既在“整体观”上,也在“个人观”上形成了对立。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分析双方在这两个问题上的对立所在及其认识论根源。
由于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文献甚多,本文不可能一一重述它们的观点,而只能纲要性地概括双方的主要论点,并着重分析二者对立的实质所在。
二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概述(一)方法论的个体主义溯源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一个松散、模糊的词,它包括哲学的、政治学的、经济学的、宗教的和方法论的个体主义。
总的来说,个体主义是关于个人在社会行动和事物中的自主性的观点和学说。
哲学领域的个体主义主要是认识论的个体主义,它将个人的感觉和经验看作是知识的基础。
政治学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人权利,主张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反对国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干预和剥夺。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
现代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常常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权利和追求个人价值,而集体主义则着重于社会团体的利益、集体认同和共同发展。
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种冲突。
首先,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推崇。
个体追求自由、独立和个人发展的权利是个人主义的核心。
在个人主义的理念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权利。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重要性,倡导追求个人激情和幸福的追求。
然而,个人主义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个人主义过于强调个人利益,可能导致人陷入自私自利的境地,与他人产生矛盾和纷争,削弱了集体的凝聚力。
与之相对照的是集体主义,这种价值观在一些亚洲文化中尤其盛行。
集体主义强调社会团体的利益和集体认同的重要性,强调个人应当为集体的利益和发展做出贡献。
集体主义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价值观,在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集体主义在一些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集体主义过于强调社会团体的利益,个体的需求和权利有时可能被忽视或压制,可能导致个体权益受到侵犯。
为了解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不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也不忽视集体的利益。
首先,教育是关键。
通过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个人自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自主决策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其次,社会制度的设计也需要考虑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社会制度应当为个体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应确保集体利益和社会公正。
在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应该尊重个体的意愿和权益,同时也要考虑整体的利益。
最后,个人和社会之间需要建立和谐的沟通和互动关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二者可以相辅相成。
个体的成就和个人的幸福感与社会和集体的繁荣息息相关。
个体和社会需要相互尊重和理解,通过合作和互助实现共同发展。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之间,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面临选择。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虽然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取向,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这两种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个体主义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由。
在这种价值观中,个人被看作是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追求个人的梦想和目标。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以个体的追求为中心来决策。
这种价值观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权利,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然而,集体主义则从整体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集体主义中,个人被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应该为整个群体的利益和目标服务。
集体主义重视社会责任和社会和谐,强调个人应该为群体利益作出贡献。
在这种价值观中,人们更加关注集体的需求和利益,愿意为了整体的利益而做出个人的牺牲。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影响。
在西方国家,个体主义往往更为突出,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注重个人的权利和自主。
而在东方文化中,集体主义往往更为显著,重视社会和谐和社会责任,注重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这种文化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和群体在价值观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冲突。
然而,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并不是完全互斥的。
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
个体的独立和自由可以为群体带来创新和发展,而集体的力量和协作也能够为个体提供保障和支持。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能够相互促进,使得社会和个人可以达到更好的平衡和发展。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中也会有变化和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的影响力似乎越来越大。
人们越来越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追求个人的幸福和自我实现。
然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也依然重要,特别是在关系到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时。
我们需要找到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平衡点,既能够保护个人的权益,又能够考虑到整个社会的长远发展。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在当今社会,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自由和独立,强调每个个体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而集体主义则强调团结、合作和共同利益,强调个体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权益。
这两种价值观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追求个人的自由和个人权利的最大化。
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潮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个人主义的核心观点。
个人主义者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理想,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例如,个人主义者认为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消费选择都应该有自主权和自由权。
个人主义者追求的是一种自由和独立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追求个人的幸福不应该受到任何外界的限制和干涉。
然而,与个人主义相对立的集体主义则更加注重社会整体和集体的利益,追求团结和合作。
在集体主义的思维方式下,个体应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做出牺牲和奉献。
集体主义者认为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繁荣和稳定而协作和合作。
例如,集体主义者认为在面对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时,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一部分个人的权益;在团体活动中,个体应该为了整体的利益而顺从和服从团体的意志。
集体主义者追求的是一种团结和合作的生活态度,他们认为个体应该为了整个社会的繁荣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时有发生。
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可能会与社会的规则和制度产生冲突。
例如,在奢侈品消费方面,个人主义者可能会追求自己的物质享受,而不顾社会的公平和平等。
这种行为可能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平。
此外,在职场竞争中,个人主义者可能追求个人的利益和升职加薪,而不顾团队的协作和合作。
这种行为可能会破坏团队的稳定和凝聚力。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调和和平衡,既要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又要尊重社会的规则和制度。
然而,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异跨文化心理学是研究不同文化中人们的心理差异以及其影响的学科。
在这个领域中,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被认为是最为重要也是最常见的文化差异之一。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指个人与群体之间在价值观、行为模式和社会关系方面的区别。
本文将探讨并比较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定义、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式。
一、个体主义的定义个体主义是强调个体自我实现及其利益的一种文化模式。
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目标和独立性被认为是最重要的。
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独立。
他们倾向于独立思考、自我决策,并更容易追求个人利益。
二、集体主义的定义集体主义是强调群体利益和社会互相依赖的一种文化模式。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集体责任和群体利益被视为最重要的。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注重群体的需要、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
他们倾向于依赖集体决策,重视社会网络和群体认同。
三、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起源与原因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起源与文化、历史、宗教、经济和社会结构等多个因素有关。
例如,个体主义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更为普遍,可能与西方的价值观和历史背景有关。
而在亚洲国家,集体主义更为突出,可能与亚洲的儒家文化和强调社会团结的价值观有关。
四、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影响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体现在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以及社会关系方面。
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更倾向于自我表达和追求个人利益,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更注重群体的需要和利益,更倾向于团队合作和协作。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重视个人成就和独立,倾向于竞争和个人目标实现,关注个人权利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人们更重视群体的需求和福祉,注重社会互动和群体认同,倾向于合作和集体决策。
五、应对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的方式由于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时可能会面临挑战。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内容提要】虽然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但是它始终受到了非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且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日益加深,整体主义方法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其实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对立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在验证的角度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事实上,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论都会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经济学应该把两种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文摘要】although the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is always aprinciple in main 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it is continuouslycriticized by some branches of economics, with the fusion ofmodern science and economics, the who1ism methodology is paidmoreand more attention by economists, indeed,the conflict ofthese two methodologies exists only in theory, empiricallythey are not substantially conflicting, actually, to emphasizeonly one methodologyis very limited, to combine these twomethodologies organically is a correct way of economicresearch.【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经济人/方法论individualism/who1ism/economicman/methodo1ogy【正文】一、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极力追求“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他们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试图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第8讲 集体主义的自然主义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内部已 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析哲学内部已 出现了强有力的对事实与价值之二分的 消解,如普特南的工作。故自然主义的 伦理学进路是可以辩护的。
课后阅读:贾丁斯《环境伦理学》PP.262-273, 第11章1-3节。 关于环境正义 看一个视频: /v_show/id_XNzc1NzM2Mjg =.html 揭电子垃圾链 污染重镇贵屿现状触目惊心 思考题:什么是社会正义?什么样的人可成 为正义的人?
你也许不认为这是 个神话。请谈谈你 的理由。
该神话有何 存在论和认 识论预设?
预设A: 自然奥秘是一定的,甚至是个公理体 系,人类多一项发现,自然就少一项隐匿的秘 密。 预设B: 人类知识是积累式地进步的,而且进 步的最终目标就是把握自然的全部奥秘。
科学进步就想割麦子一样,多发现 一点奥秘,自然就少一点隐藏的奥 秘。
第 八 讲 整体主义的自然主义
一、环境伦理学中三种对立
1、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 非人事物无内在 动物权利论 价值或权利,无 动物解放论 道德资格。人就 敬畏生命论 是最高的存在者! 尊重自然论(生物中心主义) 大地伦理(生态中心主义) 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 深生态学
这两个预设有问题吗?
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表明A是错的,自然 的局部,即我们居住的宇宙就是不断进化 的(参见普利高津著《确定性的终结—— 时间、混沌与新自然法则》上海科技教育 出版社1998)。库恩等人的科学史研究表 明B是错误的(参见库恩著《科学革命的 结构》)。
实际上自然是无限的,三层涵义: (一)自然具有时空的无限性,自然不同于 宇宙,李政道先生2005年10月24日在清华大学 对博士后和合作导师们做过一次演讲,他说, “天外有天,因为【存在】暗能量,【所以】 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普利 高津亦持此说) 可见,至少不能认为,除了 现代宇宙学所说的宇宙而外,不存在任何东 西。
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
一、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社会工作价值观之争如果说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是中国社会工作培育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那么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就是它的核心和特色所在。
因此,在价值观上厘清社会工作服务,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社会工作的特色及其本质,以便我们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社会工作在中国的新发展。
在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中,对“价值观”这个词都有所涉及,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不管它根据学科的要求被如何定义,其核心内涵都大体一致,即它表示“对事物的判断标准”。
对社会工作而言,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对社会工作的目标、理念、工作态度和方法有着指向性的作用。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基于社会公正、平等、和谐的理想和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等而奉行的一整套理念、态度及行为准则的总称。
可以说,社会工作本身就是一项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和服务,社会工作理论和实务都离不开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社会工作价值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价值观还是一个众说纷纭且不断发展的领域。
例如,社会工作最初所秉持的价值基础是怜悯,并没有将帮助弱者视为社会应尽的责任,而是将其看作是富人对穷人的一种施舍,是一个侧重于解决弱者困难的个体行为。
因此,这时候的社会工作多半是与慈善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对他们多施予物质上的帮助。
而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社会弱者的支持和帮助被视为社会和政府应尽的责任。
随着社会工作的不断发展,社会工作的对象范围也更加广泛,除了社会弱势群体以外,还包括了那些需要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群体,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社会工作的宗旨就是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平公正。
因此,回顾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在社会工作领域中,实际上在其核心价值观上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争议,以至于在今天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层面上都产生了“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工作价值取向。
整体主义与个体自由在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
整体主义与个体自由在人类社会中的辩证关系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一直以来都是相互作用、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整体主义注重社会整体的利益和发展,而个体自由则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存在冲突,也存在合作与互补,它们的相互影响与平衡将决定社会的健康与进步。
从整体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整体。
整体主义追求社会的稳定、统一和繁荣,它强调个体应该为整体做出牺牲和贡献。
正是通过统一的价值观和目标,整体主义构建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例如,在国家建设和国家安全方面,整体主义的理念能够促使人们团结一致,共同追求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然而,整体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弊端。
当整体主义被过度强调或滥用时,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可能会受到侵害。
个体的多样性和差异性被忽视,造成社会中缺乏创新和活力。
整体主义过于强调社会整体的统一性,可能使个人的特点和个人价值受到忽略。
因此,整体主义需要与个体自由相结合,实现相互平衡。
个体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个体自由体现了人们自主决策和自由行动的权利。
它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选择,并尊重个体的权利和自由。
个体自由的追求有助于激发社会中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个体自由也需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和引导。
个人的自由行动不能脱离社会的整体利益和法律的框架。
个体的追求不能侵犯他人的自由和权利。
因此,个体自由需要在整体主义的基础上加以约束,实现整体利益与个体权利的平衡与统一。
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的辩证关系,既存在相互对立,又存在相互依赖。
整体主义强调个体为整体而服务,个体自由则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权利。
在现实中,整体主义和个体自由需要相互促进和制约。
整体主义为个体提供了安全和发展的环境,而个体自由则推动整体主义的变革和创新。
社会应该尊重和保护个体的自由,同时也要求个体为整体做出贡献。
这意味着,在追求个体自由的同时,个体也需要在社会利益范围内行事,并尊重他人的权利。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个体主义与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当谈及社会发展时,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个常被提及的概念。
个体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益,鼓励个人追求个人价值和梦想。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强调共同体的发展和和谐。
这两种思想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对社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首先,个体主义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是积极的。
个体主义鼓励个体追求自由和个人权益,激发个人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在个体主义的前提下,人们有更多的自由来追求他们的兴趣和梦想,这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在一个重视个人发展的社会,人们更加积极主动地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例如,美国的个体主义精神推动了其在科学、技术和创新方面的领先地位。
然而,个体主义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个体主义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益,可导致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忽视了整体利益。
这也可能导致社会的不公平和分裂,因为人们的行为更多地关注个人的利益,而忽视了公共利益。
这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尤为明显,经济的发展和个人的追求造成了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的不平等。
因此,个体主义需要与其他价值观相结合,以实现个人自由和整体社会的平衡。
与个体主义相反,集体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和社会责任。
集体主义强调个人应该为整体社会的利益和和谐作出贡献。
集体主义思想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共同目标的追求。
这种思想在一些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以及一些欧洲国家中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也使得这些国家在一些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集体主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集体主义鼓励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集体主义的指导下,人们注重互助和协作,在团队中共同努力,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这使得集体主义社会在危机和困难面前通常能够更加坚韧地团结在一起。
其次,集体主义强调整体利益,可以促进资源的公平分配。
集体主义思想认为,整个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应该相互关心和帮助。
这种思想使得社会更加注重公平和社会保障,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更好的福利和支持,减少社会不平等。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整体主义与个人主义:中西文化比较的及启示学生姓名:孙迎春学号:20085011030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摘要: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是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基本表现。
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发展的历程,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关键词:整体主义个人主义文化价值观关于中西方价值观的对比论述,自19世纪以来就陆续有人论及。
由于中西方文化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认识不同,形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群体为本位的整体主义而西方文化传统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
中国文化以群体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文试从文化传统的角度来探寻整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中西方的发展历程。
并比较两者的优缺点及在当代的融合趋势。
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与个人本位的个人主义的特点(一)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以社会群体作为价值主体,形成了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系统。
社会群体被看作是产生一切价值的最终依据,以社会群体作为产生文化价值的最终实体。
肯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具有形而上的意义,一切价值和意义皆是由社会群体派生出来;相反一切个体皆没有独立的自己的价值,个体的存在和价值,完全是由社会群体派生的。
一切个体只有在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实现社会群体的利益时,才能获得自己的价值。
一切对个体有用的东西,如果不把它纳入到社会群体的价值系统中就得不到价值肯定。
个人不但不是独立的价值实体,也没有衡量、评价价值的独立地位。
整体主义原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认为群体的利益绝对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的个性、尊严、价值是微不足道的、偶然的。
以宗法、血缘和自然情感为脐带,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约束个性,培养群体人格,于是以天下为归依的“孝”,“忠”便成为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核心。
个人只能以“孝”“、忠”为坐标,在家族、血缘中寻找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
中国人看重的是“别人会怎么看”。
价值观不同
价值观不同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是个体从生活中所获取的经验和观察的结果,对于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由于个体的不同背景、文化和教育,人们的价值观念也会存在差异。
本文将从不同的价值观念角度出发,探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个体的利益和权利应该优先考虑。
而集体主义则强调社群的利益和整体的目标,认为个体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个人主义的视角下,个体追求自我实现和个人权利的权益,注重个体的自由和独立。
而在集体主义的视角下,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和整体的目标。
传统主义和现代主义是另一种价值观念的差异。
传统主义强调传承和守旧,追求稳定和保守。
传统主义者认为传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是正确的,应该得到尊重和遵循。
而现代主义则强调变革和创新,追求进步和开放。
现代主义者认为社会应该不断地发展和改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可能会限制社会的发展。
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也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念。
自由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个体的自由和权利,减少干涉。
自由主义者相信市场的自由和竞争能够带来经济的繁荣和个体的幸福。
而保守主义则强调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认为政府应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价值观念。
保守主义者相信传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结构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关重要。
环保主义和经济发展是另一种价值观念的分歧。
环保主义强调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的发展应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进行。
环保主义者主张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和污染,提倡循环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而经济发展则强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认为经济的发展是社会进步和个体幸福的基础。
经济发展者主张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多样而复杂的。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往往受到其所持价值观念的指导。
而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也往往与不同的价值观念的冲突和妥协密切相关。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念和价值观,它们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不同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立场。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个体主义的含义和优缺点个体主义强调每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个体主义主张人人平等,反对社会等级制度和权威主义观念,强调以个人为中心的思想。
在个体主义的价值观中,人们的成功和失败取决于他们自己的努力和选择,而不是社会背景或他人的帮助。
个体主义主张个人权利的最大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自由和平等的机会。
个体主义的优点在于,它鼓励人们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因此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
个体主义强调的自主性和自由,可以鼓励人们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从而实现个人的成就和快乐。
此外,个体主义强调平等和公正,可以消除社会不平等和歧视,提高社会整体福利水平。
个体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可能会导致人们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了社会整体利益。
个体主义的人可能会失败于团队合作和协调,因为他们更愿意保护自己的权益,而不是追求整体目标。
个体主义的价值观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和自私行为,从而造成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和失去。
二、整体主义的含义和优缺点整体主义是一种以整体为中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认为重视整体利益和目标。
整体主义强调人与集体的关系,认为个人的价值和利益是与整体连结在一起的。
整体主义看重社会秩序和团体合作,鼓励人们投入到社会责任和社会奉献中。
整体主义主张个人应该为社会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在整体目标达成时保持自身的个性和自由。
整体主义的优点在于,它鼓励人们运用资源和人才,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团队合作和协调在整体主义中非常重要,因为每一个人都会为整体的目标而努力。
整体主义强调人与社会的互动,尤其在涉及到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整体主义是保护生态平衡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
整体主义的缺点在于,它可能会导致人们缺乏独立思考和自主性,以致于出现个性和个人利益被忽略的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体主义”抑或“整体主义”【内容提要】虽然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但是它始终受到了非主流经济学的批判,并且随着现代科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日益加深,整体主义方法论越来越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其实经济学方法论的两种对立只存在于理论之中,而在验证的角度上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对立。
事实上,片面强调一种方法论都会造成严重的局限性,因此,研究经济学应该把两种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
【英文摘要】although the individualism methodology is always aprinciple in main stream western economics, it is continuouslycriticized by some branches of economics, with the fusion ofmodern science and economics, the who1ism methodology is paidmoreand more attention by economists, indeed,the conflict ofthese two methodologies exists only in theory, empiricallythey are not substantially conflicting, actually, to emphasizeonly one methodologyis very limited, to combine these twomethodologies organically is a correct way of economicresearch.【关键词】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经济人/方法论individualism/who1ism/economicman/methodo1ogy【正文】一、经济学方法论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的争论古典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极力追求“唯科学主义”的方法论,他们以“经济人”为基本假设,试图建立公理化的演绎逻辑体系,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方法论原则。
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还原法为基础,通过对“经济人”的分析奠定了古典经济学个人利己主义的方法论基础。
斯密认为劳动分工、货币发明、经济机制等都是在个人追求自由利益的过程中自发地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那么个人的追求又如何形成社会的共同利益呢?斯密认为,社会是个人的加总,社会的共同利益也就是个人利益的加总。
这是个体主义的一个典型特征,即个体的线性叠加就是整体的性质。
为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分析经济现象,古典经济学采取了物理学中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隔离法,通过一系列的假定,排除了一切干扰因素,把个人从社会中抽象出来,得到了一个“理想类型”(ideal type) ——“经济人”。
这样,古典经济学就得到了一个不与外界发生关系的、严格遵循各种戒律的、会计算并能获取最大利益的“理性傻瓜”,这个“理性傻瓜”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直扮演着基石的角色,支撑着整个分析大厦。
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基础是“对个体现象或过程的研究”,其方法论从本质上讲也可以概括为个体主义方法。
其理论中的“个体”就是其关于“经济人”的假定,它不仅构成了整个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为新古典宏观大厦提供了基石。
无论艾伦一希克斯、萨缪尔森的消费者行为理论,马歇尔、拉特斯的厂商理论,瓦尔拉斯、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理论,还是希克斯的边际生产力理论,贝克尔的人力资本理论,都是以“经济人”假定为研究核心或出发点的。
在经过“加里•贝克尔革命”、新经济学运动、卢卡斯和萨金特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后,“经济人”内容得到了更新:一方面对原来使用的某些关键概念赋予新的广义解释,把“经济人”模式扩展到非经济行为领域的分析,从而揭示出“经济人”的某些实际行为特征;另一方而,结合交易成本、信息成本、预期等新的学术成果修改新古典“经济人”模式中的那种苛刻的“标准理性选择”和“完全信息”假定,从而既能增强“经济人”模式的解释能力,又能够发掘约束经济人行为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深层含义。
但是不管怎样修改,他们的认识论基础是相同的:一切经济现象都可以视为在交换过程中彼此会发生冲突的无数个人愿望和追求的结果。
于是,从认识论中引申出来的方法论原则就是:从个人的经济行为出发来理解整体的市场行为。
在这种原则中,个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被视为是理论分析的最终基础,而社会经济则被视为一种无数的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无意识的产物。
奥地利学派则更进一步,他们把“经济人”抽象成“极端”的个体主义方法论,把个人变为孤立于世的不属于社会的“原子”,把个人看成是生活在“孤岛上的鲁宾逊”,认为分析“鲁宾逊”,就可以寻求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所以经济研究的根本点就应放在孤立的的个人的欲望及其满足这种欲望的条件上。
现代奥地利学派如默莱伊•罗思巴德(h •n •rothbard)、伊斯雷尔•科涅尔(i •m •kirzner)和路德威格•拉赫曼(1 •lachman)不但绝对坚持方法论的个人主义,认为它是一个先验的有启发的假设,而且对诸如国民收入和总的价格指数等所有宏观经济总量表示深深的怀疑,并排除了所有不能简化为微观经济学命题的全部宏观经济学命题。
哈耶克甚至认为,在社会科学领域里,不存在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实体,像“社会”、“市场”、“法律制度”等词汇并不代表直接观察到的实体,而是用来解释人们行动的理论概念,社会科学的“事实”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所做的关于个体行为的假设。
个体主义方法论经过长期的发展,其内容不断得到完善,在西方经济学占据了主流位置,尽管如此,个体主义方法论还是一直受到非主流经济学中整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
首先,德国历史学派对个体主义方法论提出了质疑。
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bruno hildebrand)认为,以孤立的个人经济动机作为分析基础,就是“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一部单纯的利己主义的自然历史”。
“经济人”抽象并没有反映人的全貌,实际上,“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是文明的婴儿和历史的产物。
人的需要、人的人生观、人和物质对象的关系以及他和其他人的关系,都不会总是相同的。
地理影响着他们,历史改变他们,而教育的进步可以完全改造他们”。
新历史学派中的杰文斯、门格尔等人在批评“经济人”抽象时,说它是“孤独的人”、“原始的个人”,以至于不能不使人们认为“经济人”似乎是超越于社会和历史之外的“虚假的人”。
其次,制度学派对“经济人”也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在凡勃伦看来,新古典的完全竞争体系,连同其洁白无瑕的“经济人”,当然是科学想像的功绩,不是对事实的有力表现。
新古典理论不仅本身不能有效解释现代社会,反而有害于人们对这种社会真象的探讨。
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在于那种非历史的、简单化的“经济人”人性观和以个体主义作为出发点的方法论。
制度主义经济学家认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他的内在的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
因此,要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制度结构、组织模式、文化和社会规模去理解人的经济行为。
新制度主义认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因此,单独考察个人的动机来发现经济规律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
当然,历史学派、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人”的批判,并没有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产生动摇,也没有在批驳的过程中真正建立“社会人”模式和整体主义方法论。
相反,这种批评促使信奉“经济人”的理论家不断弥补原有的某些严重缺陷,修正传统的某些表述,使“经济人”更加丰富o但是,方法论的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争论并没有停止。
30年代后,随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整体主义方法论逐渐受到重视。
瑞典学派首先采用总量分析方法,为建立宏观经济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
随后凯恩斯克服了传统经济学的个体主义分析方法,也采用了总量分析方法分析了总供给、总需求、总生产、总收入、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总就业等一系列总量。
另外,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弹性分析方法从数量上说明经济现象的内在联系,打破了过去那种以个量分析为基础的线性方程的局限。
当凯恩斯把乘数应用于投资增加对推动收入、就业量成倍增长的投资乘数分析中时,已接近于非线性中的“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而这一特征也是整体主义方法的典型特征。
但是“凯恩斯革命”不彻底,随着后凯恩斯时代的来临,其总量分析方法也逐渐遭到了冷落。
六十年代后,方法论的整体主义改变方向,个体主义受到三个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內公共选择学派的挑战。
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证明,在严格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也就是说,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润最大化的结论。
奥尔森直言不讳地说,在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中,实际存在两个基本“定律”。
所谓“第一定律”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当个人仅仅考虑其自身利益时,集体的理性结果会自动产生。
这种情况下,个体主义的方法是有效的,个人利益的叠加就是全体利益。
这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
但是在某种情况下,不管个人如何精明地追逐个人利益,社会的理性结果不会自动地发现,此时此刻,只有借助于“引导之后”(a guiding hand) 或者是适当的制度安排,才能求得有效的集体结果。
这就是所谓的“第二定律”。
这种情况下,研究集体行动是研究经济组织的一个出发点。
布坎南(j •buchanan)对于奥地利学派的“鲁宾逊”模式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在经济交往中需要通过不同的社会组织来获得相同的利益。
但是,公共选择理论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批判并不是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相反,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了“经济人”这个基本假设,把它扩展到公共领域,因此它对个体主义方法论的批评是来自内部的声音。
二是来尚新哲学派别的挑战。
首先是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强调不仅要从事物的个别成分去认识它,而且要从结构的整体去认识。
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应用结构主义分析方法,从经济整体性及结构分解的角度分析经济的发展,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中普遍存在的不是自我均衡的体系,而是持续的不均衡状态,这种不均衡的主要根源是部门间的结构上的差异。
因此,必须把经济分解成几个构成部分,从结构联系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的过程。
其次是后弗洛伊德心理学。
后弗洛伊德心理学发现,对丁•任何一个确定的情形,个人的反应永远不可能准确地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