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生平

合集下载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

陈嘉庚简介陈嘉庚简介(一):陈嘉庚简介陈嘉庚(1874-1961)近代爱国华侨领袖。

福建同安集美村(今福建厦门集美)人。

早年随父往新加坡经商,后经营菠萝和橡胶种植业。

1907年加入同盟会,曾以巨款资助辛亥革命。

嗣后长期从事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

1912-1920年间,先后在集美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等学校。

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

1921年克服种种困难创办厦门大学。

1928年5月3日济南事件后,在新加坡发起华侨抵制日货运动,并成立济南惨案筹赈会,任会长。

1938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号召救国捐款和抵制日货。

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大会(简称南洋总会),历任会长。

1939年回国慰问延安边区军民,此后用心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胜利后创办《南洋日报》,从事爱国民主运动。

1949年回国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墓葬厦门集美。

陈嘉庚简介(二):陈嘉庚简介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厦门大学、集美中学、翔安一中、集美学村、翔安同民医院等,均由陈嘉庚创办,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晚年的陈嘉庚,请人在鳌园刻录“台湾省全图”,念念不忘国家统一。

成长于郑成功抗清复明故垒的陈嘉庚一生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前身为集美学村各校)两校师生都尊称其为“校主”。

一代伟人陈嘉庚

一代伟人陈嘉庚

一代伟人陈嘉庚——论陈嘉庚生平以及个人感想诚毅学院人文科学系商英1093 褚楚2号陈嘉庚生平陈嘉庚(1874.10.21-1961.8.12),又名陈甲庚,字科次,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今厦门市集美镇)人(父亲陈杞柏,新加坡侨商)。

1883年9岁时就读南轩私塾。

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

新加坡橡胶大王,华侨企业家、资本家、教育家,中国当代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1890年,在南洋经商的父亲陈杞柏为陈嘉庚提供了一个展示人生机遇的平台——经商。

陈嘉庚在经营实业中不断积累了商场的经验,认为商场如战场,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因此,他在纷繁接触社会各界人士的商业活动中,不断吸纳了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水平,以充实和壮大自己的企业王国,并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不断调整和实施对市场运作的控制。

更难能可贵的是陈嘉庚在其父企业破产时,以极大的诚信与毅力,重整旗鼓,还清父债,开辟市场,奠定和树立了陈嘉庚的企业信誉和做人威望。

“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已故著名爱国人士陈嘉庚先生,一生俭朴,从不夸耀自己,但是在投资办学方面却不惜一切。

据有关人员统计,以1981年人民币和黄金比价计算,陈老一生用来办学的捐款达一亿美元以上。

陈嘉庚捐资办学花了多少钱,人们已经很难算得清了。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至1934年,陈嘉庚经商30年获利1900万元,仅资助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就花去800万元,约占获利总额的42%。

就这样一个身价千万的大人物,他对于自己的生活却非常苛刻。

书中说,他的晚餐常常是一碗番薯粥,一块酱豆腐而已。

他平时身上的现款不超过5元,从不在外头乱花一分钱。

看到这些,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我们作为小学生,既不挣工资,还要靠家长养活。

但我们每天除了要吃好的,喝好的,还要零花钱。

讲述嘉庚故事演讲稿范文

讲述嘉庚故事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嘉庚故事。

嘉庚,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一位杰出的教育家。

他的事迹,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国近代史册上。

今天,就让我带领大家走进嘉庚的故事,感受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一、嘉庚的生平嘉庚,原名陈嘉庚,字伯南,福建泉州人。

他生于1861年,卒于1961年。

嘉庚先生的一生,是爱国、爱民、爱教育的一生。

他历经磨难,始终坚守信仰,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嘉庚的爱国情怀1. 投身革命,共赴国难嘉庚先生年轻时就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曾多次参加反清革命活动,与孙中山先生相识,并成为孙中山先生的重要支持者。

在辛亥革命中,他担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为革命事业筹集资金,为革命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2. 坚持抗战,保卫家园抗日战争爆发后,嘉庚先生毅然回国,投身抗战。

他担任福建省政府顾问,积极为抗战筹集资金,支持前线。

他还亲自组织华侨抗日救国运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 保卫祖国,捍卫尊严新中国成立后,嘉庚先生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他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文革”期间,他坚决抵制“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为捍卫祖国尊严,保卫社会主义制度付出了艰辛努力。

三、嘉庚的教育事业1. 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嘉庚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创办了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集美学校是一所具有爱国、爱民、爱教育传统的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先烈和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则是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学术氛围的大学,为国家培养了无数栋梁之才。

2. 重视教育,关注民生嘉庚先生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他始终关注民生,关心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

他创办的集美学校实行免费教育,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为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做出了贡献。

3. 严谨治学,传承文化嘉庚先生提倡严谨治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嘉庚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一人物简介

陈嘉庚一、人物简介陈嘉庚(1874—1961年)又名甲庚,字科次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镇。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华侨实业家。

1890年秋,陈嘉庚随其父去新加坡经商,1892年任顺昌米号经理。

1904年起自立门户。

陈嘉庚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

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1913年,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其后增办、扩充成为集美学校。

1921年4月6日创办厦门大学。

在新加坡创办道南、华侨等五所华文中小学和水产航海、南侨师范等学校。

晚年还创办了厦门华侨博物馆,也重视女子教育,率先创办女子小学、女子中学、女子师范多所。

毕生用于办学费用达1亿美元以上。

几十年来,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

1910年在新加坡参加中国同盟会,募集巨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

1924年起在新加坡高举反日斗争旗帜。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筹款支援祖国。

1940年3月回国并冲破国民党政府种种障碍,到达延安,对抗日根据地干部热情称颂,从此断定“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抗日战争胜利后,陈嘉庚积极投身反蒋反美的民主运动,支持解放战争。

1949年9月,陈嘉庚应邀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一、二届常委与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等职。

1950年回国,定居在厦门集美,继续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奔忙。

临终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和台湾回归。

1961年8月12日零时15分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主要著作有《南侨回忆录》、《陈嘉庚言论集》、《新中国感观集》、《住屋与卫生》等。

二、人物侧记1、“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陈嘉庚认捐开办费100万元,常年费共300万元,创办了厦门大学,设有文、理、法、商、教育,五院17个系,这是一所华侨创办的唯一大学,也是全国唯一独资创办的大学,1921年4月6日开学,陈嘉庚独力维持了16年。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

【名人故事】名人爱国故事:陈嘉庚_2000字陈嘉庚,原名陈文基,福建人,1895年生于湄洲岛上的一个布衣家庭。

他自幼聪明好学,勤奋刻苦,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都有深刻的了解。

正是由于这种过人的才华和勤奋,他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爱国教育家。

陈嘉庚年轻时,广交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接触到了先进的思想和新兴的民族主义运动。

他深受其感染,决心要为国家的繁荣与民族的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他认识到,要发展民族经济,就必须培养人才,因此他着手创建学校,并资助贫苦学子。

他后来成为了中国近代教育界的巨擘,被誉为“东方的洛克菲勒”。

陈嘉庚在泰国创办了泰国华侨公学,为华侨子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他在福建创建了兴中会学校(后改为厦门大学),该校以培养社会精英为目标,由于陈嘉庚一人的努力与投入,使得该校成为了中国近代最早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陈嘉庚对教育的追求和对学术的热爱,使得他留下了许多深远的影响。

陈嘉庚并不满足于在教育事业上取得的成就,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外的政治事务。

1929年,他当选为福建省参议会议员,并担任教育委员会主任。

他积极参与了抗日战争和抗日救国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筹款活动,为中国抗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陈嘉庚提出了“中国必须独立,福建必须富强”的主张。

他以实际行动支持抗日战争,捐款赈济灾民,为抗日军队提供大量物资,积极组织民众抵抗日本侵略。

他的爱国热情和付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赏。

陈嘉庚是一位勇于追求真理和实践真理的人。

他毕生追求民族的复兴与振兴,热心公益事业,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对国家的无私奉献和为他人谋福祉的精神,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陈嘉庚去世后,他的事迹被载入了各种教科书中,并且在厦门大学教学楼前树立了他的塑像。

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榜样和启示。

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学习他的精神,为国家的繁荣与振兴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

陈嘉庚的简介和事迹摘要: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爱国志士和教育家,他以他的聪明才智和爱国心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介绍陈嘉庚的个人经历、思想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贡献。

关键词:陈嘉庚;爱国志士;教育家;近代史;贡献一、个人经历陈嘉庚生于明朝末年,生于福建莆田一个富裕商家的家庭。

他因为先天聪颖,并拥有了非常严谨的教育和家教,使得他在年轻的时候已经显示出了不凡的天赋和潜力。

他的家庭环境也塑造了他的爱国思想,家族的先辈曾经为国家立下过汗马功劳。

陈嘉庚先后就读于福州的莱阳书院和潮州书院,学有余力之时陈嘉庚又前往日本学习。

在日本,他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科学和人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他对于中国的落后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回国之后,他开始把他在日本学到的知识向中国同胞传授,动员他们致力于教育事业和国家的现代化。

在民初时期,他积极发声,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在受到各种压力和困难的时候,他仍然挺身而出,成为了中国的社会知名人士。

二、思想陈嘉庚最重要的思想之一是他提倡教育,并且认为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他着力于发展中国现代教育,在他的支持下,南开大学成为了中国的顶尖高等教育机构。

他也促进了女子教育的发展,这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陈嘉庚的另一个重要思想是他的爱国主义。

他认为国家强盛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他不仅自己致力于教育,而且一直鼓励和支持年轻人致力于国家建设。

他通过捐助和组织学术机构的方式为国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让中国现代化的脚步更加稳健。

三、贡献陈嘉庚为中国的现代化和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理念和思想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发掘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实践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案例。

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陈嘉庚的贡献无疑是深远而广泛的。

结论陈嘉庚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爱国思想曾经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民族的历史。

他的经历和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永留人心,成为向现代化社会迈进的灯塔总之,陈嘉庚在教育事业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

关于陈嘉庚的名人事迹故事陈嘉庚,1895年11月21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爱国人士和社会活动家。

他的名人事迹这一伟大的人物留在了中国历史的长河中,为中国的社会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嘉庚家世显赫,家族十分富有。

然而,作为一个有良好家庭教育的人,他不仅注重学业,还十分注重公益事业。

他曾参与筹建了宁波高桥中学、宁波湖滨中学等多所学校,并且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教育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1928年,他还捐资400万元创办了中国最早的独立学院——“世界民主学院”。

该学院是当时中国开办最早、规模最大的独立学院,也是唯一一所由中国人创办的独立大学,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陈嘉庚可谓是热衷于社会公益的真正爱国者,他始终秉持着爱国主义的精神标准。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积极响应抗日抗争的号召,成立“周锡瓶基金”为国家捐款600万元。

此外,他还成立了“杭州市救国会”、参加领袖集团以忠诚国家、保卫民族安全为主要宗旨的爱国组织,并参加了南京抗日救亡委员会,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坚定不移的爱国宣传者。

陈嘉庚同样对民族文化、科教事业、卫生事业、社会福利等方面积极投入。

他投入大量资金资助中国的文化事业,并积极扶助国内的学者、科学家和文化名人。

此外,他还在广泛推广和宣传科学知识、保护文化遗产、推动卫生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陈嘉庚一生勇于探索、创新、实践,留下了一部宝贵的历史遗产。

他充分发挥卓越的商业才能,创办了众多企业,为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十分珍惜创新和知识,不断学习和实践,成为演讲家、作家、教育家、科学家等方面的权威人物。

陈嘉庚一生从未放弃过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心和爱,他始终把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贡献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成为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进程中的重要人物。

他带领全国人民,秉持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执着追求,为我们奠定了辉煌而光辉的历史基础。

陈嘉庚精神的启示

陈嘉庚精神的启示

陈嘉庚精神的启示陈嘉庚,原名陈甲庚,福建同安县集美社人(现厦门市集美区),出生于一个华侨世家,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生前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均由陈嘉庚创办。

陈嘉庚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为教育事业贡献巨大力量,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陈嘉庚生平陈嘉庚17岁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13年。

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

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并继续经营米店,后开办橡胶园。

当时新加坡的法律规定父债不用子还,但是陈嘉庚却立志要偿还父亲所欠的所有债务,到1907年为止,连本带利还清了父亲所欠的债务。

此事成为新加坡华人商业史上一大佳话。

此举在新加坡华人商界引起巨大轰动,陈嘉庚的信誉佳话传遍东南亚,人们对他的行为作出高度赞扬,都愿意与他合作。

可以说,陈嘉庚早期快速积累的财富,与他的诚信密不可分。

1906年,陈嘉庚与孙中山相识,受孙中山革命思想的熏陶,陈嘉庚热情投身于民主革命。

这次聚会,激发他踏上了革命征途,给陈嘉庚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象。

1910年,陈嘉庚加入中国同盟会。

从此,他遵照孙中山的革命宗旨,唤醒侨胞,支持民主革命和振兴中华的一系列活动。

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他首创橡胶制品大规模生产,促进了侨居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开辟了橡胶制品和其他制品直接输出的国际市场,在华侨中第一个打破英国垄断资本的垄断局面;他还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企业家和技术人才。

可谓是中国近代事业救国的杰出代表。

陈嘉庚出面联络南洋各地华侨代表在新加坡开会,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陈嘉庚被推举为正主席。

他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精心筹划组织,使南侨总会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内便为祖国筹得约合4亿余元国币的款项。

此外,他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以及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供应药品等。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说课材料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说课材料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精品文档出生与家庭陈嘉庚先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生于 1874年 10月 21日。

1890年当他 17岁时就南渡到新加坡。

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米店学习经商。

不幸在 1904年家道中落,重振家业的担子就落在他的肩上,他筹足资本,开始创设黄梨厂,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

由于他的奋斗努力创业,在 1925年,他的资产已达 1200万元,所雇员工达一万人以上,成为早期东南亚社会的工商业先驱。

在陈嘉庚奋斗建业的同时,他积极推动提倡教育工作,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大力兴办学校,振兴教授。

在新加坡,他从 1907年至 1947年的 40年内先后创办道南、爱同、崇福、崇本等小学,华侨中学,南洋师范及南侨女中。

在中国,从 1913年至 1920年,前后在他的家乡集美创办了一群学校和学院,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成立著名的厦门大学,并单独创办与维持厦门大学达 16年之久。

虽然,陈嘉庚企业在 1930年结束了,但是陈嘉庚 "倾家兴学" 的美誉永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振兴教育之余,陈嘉庚先生也以社会改革为己任,多方改革华族社会的组织与陋习,并提倡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抗日战争爆发,陈老先生四方奔走,团结广大南洋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支援抗战,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先生于 1961年 8月 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 87岁,并得到中国政府赐予国葬礼以纪念陈先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BIRTH AND FAMILY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在新加坡创业1890 年, 17 岁的陈嘉庚第一次出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的米店协助族叔管帐兼当书记,直到 1892 年族叔回国后,他便接任顺安号米店经理,并主持财务工作。

陈嘉庚参考答案

陈嘉庚参考答案

陈嘉庚参考答案陈嘉庚,中国近代教育家、实业家,被誉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奠基人”和“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先驱者”。

他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拼搏,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陈嘉庚的生平事迹,并探讨他的参考答案。

陈嘉庚于1896年出生在中国福建省的一个农民家庭。

他从小就展现出了过人的智慧和勤奋。

在当时中国农村教育普及率极低的情况下,陈嘉庚坚持自学,通过借书、请教老师等方式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

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建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陈嘉庚在教育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坚信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

因此,他致力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

他在福建创办了多所学校,包括福建省立厦门高级中学和厦门大学。

这些学校在陈嘉庚的领导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实践教学和创新精神。

陈嘉庚的教育理念深受学生和教育界的赞赏,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除了教育事业,陈嘉庚还积极参与了中国的实业发展。

他在福建创办了多家企业,涉及茶叶、纺织、造船等领域。

他注重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他还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帮助贫困地区改善教育条件,提供就业机会等。

陈嘉庚的实业和慈善事业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嘉庚的参考答案体现了他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和贡献。

他一直关注中国的教育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建议。

他主张教育要与时俱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认为教育应该贴近社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他还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的公民。

陈嘉庚的参考答案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也对今天的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当前的教育领域,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等。

陈嘉庚的参考答案提醒我们,教育改革需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生平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首创集美小学,成为集美学校之肇始。

后来又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商业、农林、国学等专门学校,并设立了为各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大礼堂等,使他的故乡集美成为著名的学村。

集美大学即是由集美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大学。

1994年10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陈嘉庚的遗愿。

1912年9月,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抱着兴学报国的宏愿,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

当年,集美社共有2000多人,一律姓陈,分为七房,划地而居,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还常常械斗,势同水火。

因此,各房自办一私塾,只收男生一二十人,老师学识平庸,塾费又多,儿童上学不过是“关蛮”而已。

要创办新式的小学校,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与邻为壑的现状。

陈先生满怀热情地奔走各房,循循善诱地劝说房长们消除宿怨,停办私塾,把全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设立一个统一的小学,由他独资负担。

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终于捐弃前嫌。

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小学校,借集美大祖祠四处为校舍,敲响了第一声学钟。

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校舍分散,学生上学很不方便。

当时集美社内住宅较密,空地不多,且三面环海,村外坟墓遍布,没有余地可建校舍。

于是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西边那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

他亲自指挥工人,在池四周开挖深沟,将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填造一个人工岛屿;又招工匠建筑一座可容七班学生的木质校舍,其余场地辟为操场。

当时,陈嘉庚的全部业产只有四五十万元,而仅此一项就耗费了14000元。

1913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三天,陈先生肩背行囊、手执雨伞,深情地和师生们告别,第五次出洋。

集美学校兴办初期,师资缺乏。

以1912年为例,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生仅寥寥四人。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陈嘉庚生平事迹(全)

出生与家庭陈嘉庚先生祖籍福建省同安县集美村,生于1874年10月21日。

1890年当他17岁时就南渡到新加坡。

在父亲陈杞柏经营的米店学习经商。

不幸在1904年家道中落,重振家业的担子就落在他的肩上,他筹足资本,开始创设黄梨厂,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

由于他的奋斗努力创业,在1925年,他的资产已达1200万元,所雇员工达一万人以上,成为早期东南亚社会的工商业先驱。

在陈嘉庚奋斗建业的同时,他积极推动提倡教育工作,为培养教育下一代,大力兴办学校,振兴教授。

在新加坡,他从1907年至1947年的40年内先后创办道南、爱同、崇福、崇本等小学,华侨中学,南洋师范及南侨女中。

在中国,从1913年至1920年,前后在他的家乡集美创办了一群学校和学院,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成立著名的厦门大学,并单独创办与维持厦门大学达16年之久。

虽然,陈嘉庚企业在1930年结束了,但是陈嘉庚"倾家兴学" 的美誉永存,为后人树立了学习榜样。

在振兴教育之余,陈嘉庚先生也以社会改革为己任,多方改革华族社会的组织与陋习,并提倡慈善事业不遗余力。

抗日战争爆发,陈老先生四方奔走,团结广大南洋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支援抗战,为振兴中华民族作出卓越的贡献。

陈嘉庚先生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并得到中国政府赐予国葬礼以纪念陈先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BIRTH AND FAMILYAn overseas Chinese legend, Mr Tan Kah Kee's legacies have inspired many in Southeast Asia. From humble immigrant origins, he rose to a prominence which few can match. Best remembered as an eminent entrepreneur, social reformer, political activist, philanthropist, community leader, and educationist, he died at the age of 87 in Beijing on 12 August 1961 and was accorded a national funeral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society.Born on 21 October 1874 in Fujian, China. At the age of 17, Mr Tan arrived in Singapore to join his father, Mr Tan Kee Peck in the family's rice business.Business reponsibilities came early as his father's business failed in 1904, leaving him much on his own. With extraordinary fortitude, enterprise and risk-taking ability, he set about establishing a business of his own which began in pineapple canning, then diversified into rice milling. He eventually found the mainstay of his fortune in rubber plantation. The switch from rubber plantation to rubber manufacturing was a move he made boldly, and it established him as one of the most successful Chinese overseas businessmen in the whole of Southeast Asia.By the 1920s, he thus came to preside over a huge business empire which extended into most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cities, employed over 10,000 persons. It spanned areas as diverse as rubber plantation and manufacturing, shipping, import and export brokerage, real estate and rice trading.His business success put him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Hokkien community from which he originated. He held advanced views about social reform and criticised several outmoded practices then prevalent, such as gambling, opium-smoking and ritual extravagance.An abiding interest that underpinned Mr Tan Kah Kee's multi-faceted public activities, sprang from his firm commitment to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In 1894, at the age of 21, he established a school in his village in Jimel. In the decades, thereafter, his enthusiasm and passion for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grew, culminating in his endowment of the Xiamen university in 1921.In Singapore Tan Kah Kee's educational endeavours were impressive, imbued by the same missionary zeal and vision that had inspired him to found the Xiamen University. Through his inspiration, five primary and second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ounded here, chief among them being the Chinese High School. He also generously donated to schools which imparted English education. For instance, he donated $30,000 to Anglo-Chinese School in 1919.在新加坡创业1890 年,17 岁的陈嘉庚第一次出洋来到新加坡,在父亲的米店协助族叔管帐兼当书记,直到1892 年族叔回国后,他便接任顺安号米店经理,并主持财务工作。

陈嘉庚生平故事

陈嘉庚生平故事

陈嘉庚生平故事身负父债的侨乡少年郎1874年10月21日,陈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县集美村,因为战乱持续,有很多人远赴南洋讨生活,这里便成了着名的侨乡。

陈嘉庚的家庭,也是一个华侨世家,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新加坡,经营着米店和一家小厂。

从小,是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

闽南一带,曾有着十分光辉的历史。

从民族英雄郑成功到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响。

集美村还有着郑成功的“国姓寨”、“国姓井”,在老一辈人的传说中,陈嘉庚从小就对这些爱国英雄充满了敬仰。

而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够报效祖国。

1890年,陈嘉庚已经17岁了,父亲要他到新加坡来见见世面,于是他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慈母,独身前往南洋。

虽然都市的繁华是一种诱惑,但他却不为所动,老老实实地呆在店里,跟着老伙计学习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亲的左右手。

1898年,母亲病逝,闻听噩耗的陈嘉庚立即回乡葬母。

出发之前,他将自己经管的账务移交给他的族叔。

当时他父亲各项经营都很顺利,拥有资产约35万元。

不过当守完3年母丧的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时,却发现以前兴隆的米店已经门庭冷落,负债已达30多万元。

原来是父亲的妾生子趁陈嘉庚不在,尽情挥霍导致负债累累,面临破产的边缘。

按照新加坡法律,儿子不必偿还父亲债务,况且陈嘉庚身无分文,如何偿还,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对父亲的凄凉,还是毅然承担了债务,继承了这个烂摊子,当时他还不到31岁。

从此这个杰出的企业家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商业之旅。

菠萝“苏丹”,橡胶大王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

陈嘉庚手里的资金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于是他决定建立一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

一切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够了。

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

陈嘉庚(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折叠投身政治折叠早期活动青年陈嘉庚陈嘉庚虽身处南洋,但一直心系中国,积极支持中国国内的革命活动。

他结识了孙中山,在1910年加入同盟会并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后,陈嘉庚担任福建"保安会"会长,筹款支援福建,稳定了当地局势。

陈嘉庚对于文化事业,也是积极支持。

他支援了范长江、夏衍等人主办的"国际新闻社"和《华商报》等,还汇款支持邹韬奋复办《大众生活》周刊。

1928年中国济南惨案发生后,南洋华侨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声援运动,陈嘉庚担任"山东惨祸筹赈会"主席,积极筹款救济难民,还发起抵制日货运动。

折叠坚决抗日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陈嘉庚被推选为主席。

他自己带头捐款,还组织各类活动。

近1939年一年,南洋华侨就向祖国汇款3.6亿多元,从卢沟桥事变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4年半期间,共计捐款约15亿元,极大地支援了中国国内的抗日力量。

陈嘉庚在大会上演说号召华侨支持祖国抗日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我国对外交通濒于瘫痪。

新修建的滇缅公路成为最主要的军运大动脉。

不但需要大批军运汽车,而且急需大批熟练的司机和汽车修理工。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西南进出口物资运输总经理处商请陈嘉庚先生在南洋代招募司机和修理工(通称"南侨机工"或"华侨机工")。

陈嘉庚领导的南侨总会遂于1939年2月迅速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驶机人员回国服务》的第六号通告。

陈嘉庚一方面号召华侨捐款捐物,购买大量汽车和军需物品,另一方面还亲自到南洋各埠演说动员,广大华侨青年热烈响应、纷纷报名参加。

白清泉等在新加坡首先报名,当即批准30名;廖国雄、赖玉光等在巴株、巴峇带头报名,当即批准50名。

同年2月18日,首批南侨机工回国服务团成员80名在新加坡集中出发,南侨总会举行盛大欢送会。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1874年—1961年)陈嘉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实业家,也是一位毕生热诚办教育的教育事业家、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他一生生活俭朴,但兴学育才则竭尽全力,十分热心。

他办学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毅力之坚,为中国及世界所罕见。

陈嘉庚说:“民智不开,民心不齐,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本着上述办学目的和动机,他不惜倾资办学。

经典名句教育是立国之本陈嘉庚简介陈嘉庚先生(1874-1961)是我国近代史上蜚声全球的华侨领袖人物,是一代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而坚持奋斗的志士仁人中的杰出代表。

他热爱祖国,关心家乡,重视教育,倾资助学,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嘉庚先生在青年时代,就背井离乡到南洋经商,开拓橡胶种植业,发展橡胶工业和海运业,终于成为一位有成就的实业家。

他始终心系祖国,眷念家乡,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村、厦门大学等一系列举世闻名的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嘉庚先生四处奔走,团结南洋广大华侨,筹赈救亡,到处募捐,并组织大批人员回国,支援抗战。

他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和敬仰。

当年,毛泽东主席称赞陈嘉庚先生是“华侨的旗帜,民族光辉”。

周恩来总理高度评价陈嘉庚先生“为民族解放尽最大努力,为团结抗战尽无限艰辛,诽言不能伤,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

一、陈嘉庚的教育思想1 教育是立国之本。

陈嘉庚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其倾资兴学的前提。

他认为“夫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国家之富强,全在于国民,国民之发展,全在于教育”。

“启迪民智,有助于革命,有助于救国,其理甚明。

教育是千秋万代的事业,是提高国民文化水平的根本措施,不管什么时候都需要。

”基于对教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陈嘉庚下定决心办教育。

其决心之大,非常人所能想象,“不计成败,实事求是,以文化为基础,有进尺无退寸,抱定破釜沉舟之志也”。

为了改变“国弱民贫”的状况,他“立志一生所获财利,概办教育,为社会服务,虽屡经困难,未一日忘怀”。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

爱国华侨陈嘉庚的故事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出生在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即现厦门市集美镇)。

十七岁往新加坡从父经商,后独立经营菠萝罐头厂、米店和橡胶园等。

1916年后,以橡胶和胶制品业为主,鼎盛时期其销售网遍及全球,谓新马树胶王国的四大开拓者之一,成为驰名海内外的大实业家。

陈嘉庚先生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华侨领袖、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陈嘉庚身居异邦,心怀乡国,经营实业不谋私利,立志竞争义务报效祖国,故倾资兴办教育公益事业,以尽国民天职。

早于1913年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业等校,统称为“集美学校”。

1921年,陈嘉庚创办厦门大学,自选择校址,校长,主持建筑校舍,以及高薪聘请师资等,设文科,理。

法。

商,教育等五院十七个系,为海内外培养高等人才。

在侨居地新加坡亦倡办和赞助许多学校,形成陈嘉庚广泛的开放型教育体系。

尽管迂世界经济危机,企业经营未能转机,他仍多方筹措校费,百折不挠维持办学。

1932年,当外国财团答应以停止支持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校为条件保护其企业经营,即遭他断然拒绝。

直至1937年春无力支持,遂无条件地将厦门大学献给政府。

厦门大学改为“国立”后,他极为关注其发展。

1940年回国慰问期间,还特地到迁往内地长汀的学校视察;1949年归国亦来校访问;1952年定居集美后,仍继续募资、筹划扩建学校规模。

在他的倡导下,许多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影响深远。

他不但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要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倡办职业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师范教育,以及重视校长、教师在办学中的决定作用等等。

他还推行社会教育,亲建集美鳌园“博物大观”和倡建厦门华侨博物院等。

陈嘉庚赤诚爱国,振兴中华。

1909年结识孙中山,翌年参加同盟会。

辛亥革命闽省光复后,被选为新加坡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1937年“七。

七”抗战爆发后,组织“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并被选为主席,领导支援祖国抗日救亡。

陈嘉庚

陈嘉庚

面嘉 兴 的 资当 将 陈 临庚 多隆 陈 产时 自 嘉 破不 万的 嘉 约他 己 庚 产在 元米 庚 父 经 立 的, 。店 回 万亲 管 即 年 边尽 原已 到 元各 的 回 , 缘情 来经 新 。项 账 乡 母 。挥 是门 加 可经 务 葬 亲 霍 父庭 坡 是营 移 母 病 导 亲冷 时 当都 交 。 逝 致 的落 , 守很 给 出 , 负 妾, 却 完顺 他 发 闻 债 生负 发 利 的 之 听 累 子债 现 年, 族 前 噩 累 趁已 曾 母拥 叔 , 耗 , 陈达 经 丧有 。 他 的 1898 35 3
生 平 事 迹
独自创业的路程是极其艰难的。陈嘉庚手里的资金 只有一点,用来投资什么才能成功呢?经过详细的考察, 陈嘉庚发现,菠萝罐头销路旺盛,且周期短、需要的资 金不是很多,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于是他决定建立一 个菠萝罐头厂。 资金不够,陈嘉庚借了7000元,在距新加坡城区 10英里的淡水港山地,着手建造一所菠萝罐头厂。一切 省了再省,省了再省,借来的7000元用在建厂总算勉强 够了。制作菠萝罐头所需的白铁、糖枋,都可向别的商 人赊取。开工终于没有问题。等到4月份菠萝一上市, 陈嘉庚的“新利川”工厂就开始生产了,为了在竞争中 取胜,陈嘉庚给自己的菠萝罐头的商标定名为“苏丹”, 意思就是菠萝罐头之王。 在陈嘉庚的精心经营之下,罐头厂运作良好,销售 看涨,月底核算结果,获净利9000余元。不仅收回全部 建厂投资,而且还有盈余,经济效益之大,确实惊人。
散尽家财、培育英才
与此同时,陈嘉庚并没有忘记自己的故乡——福 建集美。他认为振兴工商业的目的在报国,但报国的关 键在提倡教育,因而“立志一生所获的财利,慨办教 育”。1893年,他20岁时在家乡创办“惕齐学塾”。 1913年又创办集美小学。以后他与胞弟陈敬贤先生一起, 边集资边办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先后在家乡创办了 包括幼稚园、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 农林 |集美轻工业等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资 助了闽南20个县市110多所学校;并在侨居地新加坡倡 办和赞助了道南小学、爱同小学、崇福小学、南侨中学、 南侨师范水产航海等许多学校。他用于兴学的资金超过 一亿美元,几乎等于他的全部家财。人们亲切地称陈嘉 庚先生为“校主”。 有人说,陈嘉庚办这么多的学校无非是提高自己 的声誉,但陈嘉庚办学,却不是这样的。他没有把它作 为一种资本,相反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

2024版爱国华侨陈嘉庚事迹介绍

2024版爱国华侨陈嘉庚事迹介绍

资助文化机构
陈嘉庚曾资助国内多个文化机构, 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为文化艺 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扶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他积极扶持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为许多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了展 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也促进了国 内文化艺术水平的提高。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陈嘉庚还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 通过投资等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 发展,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做 出了贡献。
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
陈嘉庚先生不仅关注教育事业,还积极投身其他公益事业。他热心社会公益,慷慨解囊,为家乡和祖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当代社会,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回馈社会,就是要像陈嘉庚先生那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我们要关注社会弱 势群体,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推动社会公平和进步。同时,我们还要倡导企业和个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共同营造和 谐美好的社会环境。
创办集美学校
弘扬嘉庚精神
他在家乡集美创办了包括小学、 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业、 农林等校(统称集美学校)和厦 门大学,为闽南地区培养了大量 人才,同时也为闽南文化的传承 注入了新的活力。
陈嘉庚的事迹和精神成为闽南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爱国、 奉献、诚信等品质对闽南文化产 生了深远影响。
支持国内文化艺术事业
04
陈嘉庚在公益事业上的奉 献
捐资助学,改善教育条件
创办集美学校
陈嘉庚于1913年创办集美学校,包括小学、 中学和师范学校等,为家乡和周边地区提供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
资助厦门大学
陈嘉庚于1921年资助创办了厦门大学,并长期担任学 校董事会主席,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设立奖学金
陈嘉庚在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设立奖学金,鼓 励优秀学生努力学习,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

中国历史人物故事:陈嘉庚分享到:2013-08-23 17:44 作者:来源:《中华民国史》陈嘉庚(1874-1961),1874年10月21日生。

福建同安人。

父亲是新加坡华侨商人,经营米店。

陈嘉庚则由母亲抚育,幼时便参加农业劳动和渔业劳动,同情贫苦百姓。

9岁入私塾就学。

1890年,陈嘉庚年已17岁,来到新加坡随父经商,后任其父开设的顺安米店经理。

在新加坡期间,陈嘉庚亲身感受海外游子的艰辛,渴望祖国强盛。

1893年回乡完婚,并在家从师补习。

次年即在集美创办惕斋学塾,开始捐资兴学。

1895年,再度赴新加坡经商。

1904年,父亲的米店破产,并负债20余万元。

陈嘉庚乃集资7000余元,兴建新利川菠萝罐头厂,又接管与人合股的日新公司菠萝罐头厂。

扎稳脚跟后,又增开米店、熟米加工厂和橡胶种植园。

1907年,经过苦心经营,代父还清了债务。

经过几年发展,至1911年拥有2个橡胶园、4个菠萝罐头厂、1家米厂、1家米店,存款约四五十万元,成为新加坡华侨实业家中的后起之秀。

1906年2月,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建立中国同盟会分会,领导南洋各地革命活动。

陈嘉庚赞同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参加孙中山主持的革命活动。

1910年春,陈嘉庚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剪掉辫子,以示与清政府决裂。

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侨胞决定组织福建保安会,筹款救济和支持福建革命党人开展活动;陈嘉庚被推为福建保安会会长,并担任新加坡商会董事长。

陈嘉庚领导福建保安会在华侨中筹款,并立即给中国同盟会福建分会会长黄乃裳汇去银元2万元,后又筹款10余万元。

武昌起义成功后,陈嘉庚从欧洲转道新加坡回国,在与孙中山见面中,允诺给予财力支持。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陈嘉庚非常高兴,立即汇去5万元。

1924年,他创办《南洋商报》。

1928年5月,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时,他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会长。

同年任福建会馆主席。

陈嘉康虽身在海外,时刻不忘报效家乡和祖国,而他认为,教育文化的发达,是报效祖国力所能及的最好方向,乃立志兴学。

关于陈嘉庚的事迹

关于陈嘉庚的事迹

关于陈嘉庚的事迹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企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生前曾被毛泽东称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下面是店铺跟大家分享的陈嘉庚事迹,欢迎大家来阅读学习。

陈嘉庚人物简介1.华侨世家陈嘉庚,原名陈甲庚,1874年10月21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集美社(现属厦门市集美区)的一个华侨世家。

祖父陈簪聚(1795年-1856年)一生中并未出洋,仅在集美社“俭朴自守,勤谨克家,处于海泻,耕渔自给”。

陈簪聚育有三子,长名缨忠,次名缨斟(1836年-1876年),三名杞柏(即陈嘉庚父亲,字缨如松)。

此兄弟三人,都曾到南洋星洲经商。

缨斟少壮时曾在叻(新加坡旧简称,下同)开设米铺。

陈嘉庚父亲出生年月无记载,推断应在鸦片战争之后,1909年逝世于集美。

陈杞柏何时出洋尚不可知,其与孙厝孙夫人结婚应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1874年生陈嘉庚,1889年生陈敬贤。

至于陈杞柏南渡后如何在叻创立顺安米店,如何累集资本而创业的问题,因资料缺乏,难以详悉,据学者推断,陈杞柏幼年来叻在其兄长的米店工作,从勤俭中累集资金,因而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顺安。

除经营米业以外,长袖善舞的陈杞柏还兼营地产,办理硕莪厂,开辟黄梨园数百顷,创办黄梨厂以制成品外销欧美各国。

1900年是陈杞柏实业的顶峰,其各业各产等资产共40余万元(叻币)。

陈杞柏实业上的成功为陈嘉庚后来自己独自创业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基础。

2.商业佳话陈嘉庚17岁(1891年)时渡洋前往新加坡谋生,起初主要在他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服务,共做了13年。

陈杞柏晚年实业失败,顺安于1904年停业,欠债权人20余万元。

陈嘉庚接手衰败的家业后,于1904年创建菠萝罐头厂,号称“新利川黄梨厂”;承接了一个也经营菠萝罐头厂的日新公司;自营谦益米店。

是年,陈嘉庚之弟敬贤来新加坡习商,管理谦益米店财务,主理新利川菠萝厂业务。

1905年,陈嘉庚创办“日春黄梨厂”(兼制冰)。

1906年,陈嘉庚入股恒美熟米厂,在福山园套种树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纪事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3年首创集美小学,成为集美学校之肇始。

后来又创办了女子小学、师范、中学、幼儿园、水产航海、女子师范、幼稚师范、乡村师范、商业、农林、国学等专门学校,并设立了为各校服务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医院、银行、大礼堂等,使他的故乡集美成为著名的学村。

集美大学即是由集美学校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联合组建而成的一所省属多科性大学。

1994年10月20日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陈嘉庚的遗愿。

1912年9月,在辛亥革命的鼓舞下,陈嘉庚抱着兴学报国的宏愿,第四次从新加坡回到阔别九年的故乡。

当年,集美社共有2000多人,一律姓陈,分为七房,划地而居,不仅“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而且还常常械斗,势同水火。

因此,各房自办一私塾,只收男生一二十人,老师学识平庸,塾费又多,儿童上学不过是“关蛮”而已。

要创办新式的小学校,首先必须改变这种与邻为壑的现状。

陈先生满怀热情地奔走各房,循循善诱地劝说房长们消除宿怨,停办私塾,把全村的学生集中在一起,设立一个统一的小学,由他独资负担。

在他的精诚感召下,各房终于捐弃前嫌。

1913年1月27日,乡立集美小学校,借集美大祖祠四处为校舍,敲响了第一声学钟。

小学虽然办起来了,但校舍分散,学生上学很不方便。

当时集美社内住宅较密,空地不多,且三面环海,村外坟墓遍布,没有余地可建校舍。

于是陈嘉庚出资2000元买下村外西边那口面积数十亩的半废大鱼池。

他亲自指挥工人,在池四周开挖深沟,将挖出的泥土在池中填造一个人工岛屿;又招工匠建筑一座可容七班学生的木质校舍,其余场地辟为操场。

当时,陈嘉庚的全部业产只有四五十万元,而仅此一项就耗费了14000元。

1913年秋季开学后的第三天,陈先生肩背行囊、手执雨伞,深情地和师生们告别,第五次出洋。

集美学校兴办初期,师资缺乏。

以1912年为例,全同安县教师中,师范生仅寥寥四人。

陈先生费了很大的力气,只聘来简易师范毕业的两名教师。

为了解决师资问题,1916年,他写信委托江苏第二师范学校校长代聘教师,又派胞弟陈敬贤回乡筹办师范和中学。

陈敬贤于1917年和1918年,曾两次到浙江等七省延聘教师。

兄弟俩不惜重金礼聘名师,如创办集美农林学校时,就聘了德国留学生1人,美国留学生2人,日本留学生2人。

除了从外地“输血”外,陈嘉庚更注重自身“造血功能”。

他先后创办了普师、女师、简师、高师、幼师和乡师等各类师范学校,选送毕业生升学或留学,等他们学成以后,再聘来集美任教。

早在1917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创办以前,他就预先选送上海吴淞水产学校考取第一名的冯立民到日本留学,聘他毕业后来集美执教。

1924年至1934年间,集美学校还设立了“成美储金”(“成”是成人之美的简称),资助毕业生升学或出国深造。

这些人学成后,绝大多数回母校服务。

由于陈嘉庚的努力,集美学校的师资力量是很雄厚的。

如国学家钱穆、文学家王鲁彦、汪静之,教育学家朱智贤、罗廷光,哲学家吴康,历史学家王伯祥、杨筠如,生物学家伍献文、经济学家陈灿,地理学家盛叙功,农林专家章文才、叶道渊,画家顾一尘,体育专家吴振西等人,都曾经在集美学校当过教师。

集美学校创办初期,福建省的教育制度一片腐败。

全省惟一培养小学师资的福州省立师范学校,不公开招考,所收学生都是官僚富绅的膏粱子弟,他们只想混一张文凭,根本不想毕业后去当穷教师。

使得这所声誉素隆的学府,成了纨绔子弟的镀金场所。

1913年,陈嘉庚亲自到省立师范考察,对此深有感触。

他决心兴办师范学校,“以挽救省教育之颓风”。

集美师范部于1918年开办后,为了防止弊端,陈嘉庚首先从招生制度上大刀阔斧地加以改革,他特地从新加坡发函通知闽南30多县,要求每一大县招选贫寒子弟五六人,每一小县三四人,所选学生须有志教职,详填履历,到校后加以复试,凡违背定章或不及格者决不收纳。

经过严格挑选,师范生的质量得到了保证。

(到1920年,学生的质量较稳定,才取消了各县代选新生制度。

)陈嘉庚还从各方面为贫苦青年创造就学条件,他规定;师范生不但学宿膳费可免,还由学校发给学生被席、蚊帐和统一制服。

当时,闽西南以及广东潮州、梅县一带,许多寒门子弟纷纷报考集美师范。

从集美师范毕业出来的人,大都品学兼优,成为闽南初等教育的中坚力量。

集美师范还涌现了一大批革命先驱,如早期的共产党人李觉民、罗明、罗扬才等。

“五〃四”运动以前,“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严重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地处海隅的集美渔村,这种陈规陋习更是根深蒂固,女子根本没有上学的权利。

具有革新精神的陈嘉庚,敢于标时代之新、立社会之异,于1917年2月创办了集美女子小学。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堪称开风气之先。

具体负责筹办女子小学的,是陈敬贤夫人王碧莲女士。

她每天带着一张小板凳,躬身各家各户,苦口婆心地动员学龄女子上学。

往往为了招收一个女生,必须不厌其烦地说服一家几代人。

那时,女子为了求得“三寸金莲”,都缠小脚。

王碧莲煞费苦心,反复地讲道理,像慈母一样地把女孩子的脚放在自己怀里,亲手为她们解掉又长又臭的裹脚布。

她以一片诚心,为创办女学扫除了一个个封建“堡垒”。

集美人主要以讨海为主,女孩子因为剖海蛎,可得微利帮助家庭,不少只顾眼前利益的家长,不肯让女儿上学。

为此,学校特规定女生上学免费,校方每月还给每个女生津贴二元或三元。

这在私人创办的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1921年,陈嘉庚又增办了集美女子师范部(后来改名为女子中学)。

来自各地的女生,扬眉吐气地跨进校门,在文化科学的新天地里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陈嘉庚曾说:“盖有教无类,乃教育之目的。

”他倾资兴学,眼光不仅盯在在校生身上,而是希望能使校外广大民众都有学习机会。

早在1914年他创办集美小学后不久,就在集美大祖祠开设通俗夜校,对成年人进行教育;还在“二房祖祠”另设阅报室,供人学习。

1923年,集美学校开办了“校工工读夜学校”,招收本校和校外工人,由师范部教员和学生义务授课,所用书籍、粉笔等物,均由校方提供;1924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平民工读夜学校”,学生有100多人。

从1926年开始,集美学校的毕业生,纷纷在他们的原籍创办公学,进行地方普及教育。

1930年2月,集美学校专门成立了“民众教育委员会”,发出《为识字运动告民众书》:“不要你们的钱,只要你们快来。

有先生教你们读书,有先生教你们写字,有先生教你们打算盘,有先生教你们写信……”为了便利村民的学习,还开办了4所“民众学校”,派人进行流动教学。

1937年,集美学校举办了“妇女夜学校”,参加人数达110多名。

八年抗战中,集美学校迁往内地,在艰苦的条件下又开办了各种“民众夜校”,分“儿童班”、“成年班”、“妇女班”等等。

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其用意还在于让它成为闽南推广教育的中心。

1920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里设立同安教育补助处,当时同安开办了30多所学校,所有助学经费,均由陈嘉庚独力负责。

1924年,陈嘉庚将同安教育补助处,改名为教育推广部,继续拨款补助并且从教学上指导闽南各县的一些中、小学。

从1924年到1932年八年间,受到集美学校教育推广部补助指导的学校共计28个县市73所,其中除福州三民中学、泉州中学外,其余的都是小学。

1924年7月和1926年7月,集美学校又专门举办了两届暑期学校,招收闽南的小学教师,利用空余时间集中在一块学习,从北京聘请专家讲学,参加人数几百人。

通过教育推广部和暑期学校的活动,传播了新的教育思想,提高了闽南初等各校教师的水平。

集美学校真正起到了闽南教育领头羊的作用。

早年,陈先生看到船舶川行如织,但航权都操在洋人手里,他痛心疾呼:“吾国人口居世界第一位,沿岸领海环抱万里。

所有船舶之数尚不足与最少船舶之国比拟,甚至数十国航业注册我国竟无资格参加,其耻辱为何如?故今后我国欲振兴航业,巩固海权,一洗久积国耻,沿海诸省,应负奋起直追之责”。

他认为:“欲振兴航业,必须培育多数之航业人才”。

看到国内航业学校很少,他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里增设水产科,后又发展为水产部、高级水产航海部、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

(1958年,集美水产航海学校分为集美航海学校和集美水产学校;1978年,集美航海学校改为集美航海专科学校。

)水产航海学校创办后,为了保证学生的教学实习,陈先生于1922年雇人建造“集美一号”实习船;1926年,他又从法国购进全国第一艘拖网渔轮,定名为“集美二号”。

著名演员王人美主演的进步影片《渔光曲》,很多镜头就是在这艘载重274吨的渔轮上拍的。

90年来,集美航海学校的毕业生遍布国内外,在航海界素享盛誉。

20世纪60年代世界最大、最豪华的客轮“伊丽莎白皇后号”等巨轮的船长,都是集美航海学校的校友。

有着战略家眼光的陈嘉庚,于1920年在集美学校增办商科,后来又发展为商业学校。

当时,他是这样考虑的:福建华侨众多,大多数都是做生意的,但由于文化不高、观念老旧,在商战剧烈的时代,难免缺乏竞争力。

那时,日本南进派就有如此论调:“白种人是劲敌,不容易同他竞争。

那无知识、无组织、无后盾的中国人,一挥就去,可以取而代之。

”他们还聚集了许多商界精英,研究制定种种针对我们的商战阴谋。

为了长中国人的志气,陈嘉庚决意创办集美商业学校,并选送优秀学生,到南洋进入商界。

陈先生说:“这种奋斗,实在不够,尚望华侨有雄厚严密的组织,又有强有力的政府来做后盾。

”为了使学生掌握商科实际知识,陈嘉庚还在校内开办了实习银行、实习商店等。

90年来,南洋商界领袖,不少是集美校友,这应该感谢校主的苦心栽培。

早在1918年,陈嘉庚就明确表示,南洋华侨小学毕业生,如有志回国升入中学的,一概收纳。

到校时如考试未及格,则另设教习班给他们补习。

“此例永存不废”。

在陈嘉庚的倡导下,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就有不少侨生从欧美日和东南亚等地到集美求学,1927年,集美学校还特地在厦门公学里设立回国侨生招待所。

到了1931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共375人,占该校学生的40%。

抗战胜利后,南洋侨生来集美就学的与日俱增。

为此,校方制定了《集美学校特约南洋各属集美校友会保送侨生入学暂行办法》,进一步优待侨生求学。

解放后,海外侨生纷纷投向祖国的怀抱,仅1955年一年,集美中学的侨生就多达1100多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54%。

从1954年至1966年12年中,集美学校共接待海外侨生18000多名。

1982年又增设了“集美中国语言文化学校”。

几十年来,一批又一批侨生不远万里来集美就学,这里成为侨生温暖的大家庭。

集美学校在解放前被公认是“全国设备最完全的中等学校。

”陈嘉庚注重办学条件,除了建筑几十座教学楼以外,还兴建了各校公用的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馆、俱乐部等,规模都相当可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