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一)今天读了《余映潮讲语文》中的一篇《美读欣赏,诗意盎然》深有感触。
是啊,我们曾经的高声朗读去哪里了?作家张炜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
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
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沉寂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它而不懈努力。
可是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究竟要如何努力?《美读欣赏,诗意盎然》告诉我该怎么办。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
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要定一些基本任务: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5.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6.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二)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余映潮讲语文》一书,受益匪浅。
一。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
余老师的书,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我豁然开朗,阅读教学应该这样教。
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读余映潮《这样教语文》有感
实用文档读余映潮《这样教语文》有感自从教材换成部编版后,总觉得自己在教学方面越来越吃力,就像刚进入教坛的新老师,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
读余映潮老师的《这样教语文》是在本学期开学之后,前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对这本书进行详细地阅读,记了很多笔记。
感触最深的是余老师在教学方面真是太用心了,博览群书,广记笔记,其细心和耐心程度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可能这就是我和名师的距离吧。
余老师对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很专业、很详实的解读,或从整体教学思路或从局部的课堂活动、课堂提问、语言教学、教学手法、教学细节、学法实践等角度对文章进行创新设计,篇篇充满语文味儿,其高度和深度更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一本书,40篇课例,都是浓缩的智慧,多样的设计,不懈地追求,不断地超越。
我们看到余老师在语文事业中耕耘,在教学中贯彻“生态”的语文观。
一、经典的课例,浓缩的智慧40篇的课例,有实用文、文学作品、文言文,有经典课文,也有难啃的文章。
每篇文章,绝不重复,直指重心。
当然这40篇绝非他的所有课例,仅仅是一部分而已。
我在读这些教学课例的过程中,不得不佩服、惊讶于余老师的智慧。
当然,这些创新绝非神来一指,而是苦心孤诣钻研之得。
读书,读他的创意,也是读他的语文观,读他的生命。
读他的书,在教学思路、课堂活动、教学语言、教学手法、教学细节等都能有新的长进。
“阅读教学,十分关注阅读课文研读的质量。
”能读出课文的味道,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
他的课例与解读,是接地气的,与他的教学实际相符。
我们在学习研究时,不能照搬,我们要学他的解读态度、解读方法,然后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二、多样的设计,不懈地追求一篇课文,可以这样教,也可以那样教。
“教无定法”“同课异构”即是如此。
余老师能不断地超越自我,一课多构。
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后,能尝试开拓另一番新天地,这是难能可贵的。
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长期积累,或许有一定的教学程序,但往往沾沾自喜,狭隘而不自知。
这一点,余老师的创新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仰望。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老师为我们上了两节课,让我们能更好地感觉余老师上课的各种技巧与如何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最让我难忘记的是余老师提出的“整体反复”概念,余老师强调要整体对话,反对单边对话,单边对话就是要让全体同学朗诵、思考、回答、领悟,就是以集体训练为主。
单边对话强调了个体的活动,那种声色并茂的表演,确实吸引人,容易打动人,但整体效果不好。
所以,余老师强调平时上课,应该以整体活动为主。
整体活动的效果远比单边对话的效果好得多。
余老师还强调上课不要总是热热闹闹的,要安静,要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上课要真,要真让学生学到东西。
余老师上课时,抛出问题后并不急于叫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充分思考的时间。
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能充分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习惯。
他的做法令我想起平时自己的课堂,抛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来耽误时间。
我想造成学生的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结果学生想不到深层次的内容。
我们以前听课评课也总是以“这一节课学生很活跃”为标准,现在要重新思考了,学生很活跃,很容易想到的问题,是没有难度的,不值得提倡。
也说明上课问的问题太多,太碎,总是让学生回答,这不是好课,应该有几个有深度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领悟、回答。
余老师还强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
他说我们的学生朗读那么好,但却不会怎么说,尤其是成段地说,更谈不上。
原因是我们平时缺少训练。
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一口气说出流畅的语段来。
余映潮老师这一天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值得我们慢慢地回味。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 [篇2]日下午我在我校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
从这短短的半天培训中,我感触颇丰,我明白了,在教育这条路上,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我把这半天中我最有感触的地方总结如下:第一:余教授的勇于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
读《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有感今年寒假,我细细拜读了余映潮先生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如沐甘露、如临春风,深深地悟到了语文课堂教学之美和余先生的执著精神之美。
这本书,正如内容简介中所说:“以其宽阔的理论视野和丰富的教学实践对语文教学设计和规律作出了深刻的、系统地、富于操作性的概括,是余老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细细品读这本书,通篇都洋溢着一个“美”字,如同一座语文教学之美的园林,处处留意美,时时创造美,美不胜收,我只能以自己的粗陋之见来撷取几处细细品味。
《50讲》中始终弥漫着一种美,一种语文的美,一种语文教学的美,完全脱离了僵化的、生硬的、说教的课堂教学形态。
这种美除了余先生竭力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外,还得力于余先生的朗读的层进美和教学语言的诗话美。
余先生认为分析一个单元的教学要求,可以看出,所有的单元有一条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那就是“朗读”。
必须探求充满琅琅书声的实用的、新型的课型。
而且朗读不是泛泛而读,不是常见的“请同学们读这段话,看读懂了什么?”这样的指导,而是有一种分层递进的美。
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朗读环节:“用说话的方式来读”——“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分角色按提示的语气演读”。
同样,余先生的教学评价语言也是精美又富有诗意的。
如《鹤群翔空》一课的教学中对学生寻读课文,汇报发现时的点评:“你的学习成果有实有虚。
非常好。
”“这是一个多角度的比喻,一个很美的比喻。
”“很好,这个结尾与开头是相呼应的,……你从写作的方面找到一点东西了。
”“说得太美了,银光闪烁就好像刀光剑影。
你的发现也有独到之处。
”作为学生,谁能在这样的语言评点中不获得自信,不展现自己的个性学习的成果呢?这样的诗意之美,使学生一定能够在课堂学习这个特定的“场”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清新之美、朦胧之美、春意盎然之美。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读《余映潮讲语文》有感
中 的“ 乐 与凄 ” ; 《 小石 潭 记 》 中 的“ 镜 头 与画面 ” ; 《 小石 潭记》 中的“ 对 比与 烘
托 ”; 《 小石潭记》 中的“ 观察与描 写” ; 《 小石 潭记 》 中 的“ 语言美” ; 试用 绘画 的
的是 板块 骨子 里 的一 种 内在意 蕴美 。
教 师 首 先 对 学 生 品 味语 言 的方 式
性上升到理性 , 教学板块显得特别完整 。
穿 插美— — 就像 文章 的插 叙一样 ,
朗读 美— — 朗读 , 是语 文教 学 的一
项 重 要任 务 。然 而 当下 的语 言课 , 却 普
遍 存 在 忽 视 朗读 的 现 象 。余 老 师 则 推
余老 师的课堂经常运用巧 妙的穿插 。
比如 : 插进 简洁 的 背景 资 料 , 使 课 堂 导 入 自然 圆润 ; 插 进 简洁 的音像 资料 , 艺
出了 “ 美 读欣 赏 式教 学模 式 ” , 专 门研 究
朗读教 学 。他 的语 文 课上 , 常常 出现 风 格不 同、 形 式 各 异 的 朗读 指 导 教 学 , 师 生 声 情 并 茂 的 朗读 让 听课 者 陶 醉 。教 者 示范 到位 , 指 导准确 细致 。 话 题 美—— 同样 的素材 , 以怎样 的 视角进入文本 , 不 同 的作 者 各 有 巧 妙 。 同样 的教 学 内容 , 以怎样 的话 题 牵 引学
天大 家 的发 言很 精彩 , 说 到 这篇文 章语 言 的欣 赏 , 我们 可重 点关 注句 子 。要 品
味 它们 的造 型美 、 用 词美 、 情 趣美 、 意蕴
“ 水” ; “ 小石潭 ” 的“ 清” ; “ 小石 潭” 的 “ 秀” ; 《 小 石潭 记》 中的“ 近 与远 ” ; 《 小 石
读余映潮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心得
读余映潮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心得细读了余映潮老师的《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从中学习到很多新颖实用的教学创意和课堂中的活动设计方法。
语文教学是门学问,需要经过大量长期的实践和总结,将实践过程中的发现及时转变成文字和教学思路,以便在后续的教学中研究其可行性。
余映潮老师从60岁开始才开始对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进行钻研,前后历经了10年,这本《小学语文教学艺术30讲》可谓是余老师的呕心沥血之作,我从中感受到老前辈对教学事业的热爱,对提高教学艺术的不懈追求,也感受到老一辈教育者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盼。
余老师有两种语文教学艺术的钻研和实践方式,分别是“大量实践”和“细致提炼”。
这两种方法经过余老师数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拜读余老师这本书时,我常回忆在过去教学活动中我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方面是值得肯定的,有哪些方面做的还不够全面,通过对照分析,我获益良多,下面就谈谈我在过去教学中的体会和余老师这本著作带给我的思考。
一、大量实践常言道,实践出真知,只有从不同角度进行尝试和试验,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使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向更加明确,个人的教学境界也得以提高。
余老师曾面对过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人教版、苏教版、沪教版等等,他研究过大量课例,给学生上过大量课,这种求知若渴的精神是值得所有教师钦佩的。
语文课文的体裁主要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小说、散文、寓言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在日常的教学中思路设计可谓是千差万别的。
我想以诗歌的教学为例,谈谈在以往的实践中显示出的课堂活动设计对学生的影响。
我们知道诗歌教学对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诗人们通过文字,抒发感情,向我们传递出美感,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可以净化心灵。
通过诗歌的吟读和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丰富的情感。
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我们的课堂设计可能不够精细合理,总是喜欢引领学生将诗歌里精炼的语言加以剖析和解读,品味字字句句的含义,将其展开进行学习,殊不知诗歌正是通过独具特色的简洁美妙的语言来抒发感情的。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
听余映潮老师讲座心得2015年12月28日,我们语文教研组与XXXX的全体教师一起观摩了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课《紫藤萝瀑布》、文言文教学课《记承天寺夜游》,同时还聆听了余老师题为《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三项本领》的讲座,历时二天,收获满满。
第一次听余老师的课,整体感觉就是余老师的课讲究的是实效。
听余老师的课是一种享受,他的课没有刻意安排,没有生硬的功利性的牵引,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但是又步步均在掌控之中。
就像是羽毛球高手与新手的交流,学生什么样的球他都能接到,然后再巧妙传递给学生,在不断过招中建立学生的信心,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提高技艺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成长。
提起他的课,总让我想到这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余老师的二节课的课堂采用不同的导入手法,余老师的课主体部分鲜明突出,重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或说或写、或想或思、或答或评、或圈点勾画、或重随评随记,关注学生差异,每个学生都能“动”起来;余老师的课,重视共性知识和重点技能的反复训练。
余老师的课,结尾部分总是余音袅袅,于自然中巧妙地做好前后两节课的对接。
朴素、清新却韵味无穷。
听余老师的课最大的收获就是应该怎么做才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让我们的学生更轻松愉快地获取知识,提升技能。
首先,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精心备课,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余老师的每节课都是一个创新,每节课都有独特的一个或多个“知识能力”训练点,每节课都有大量的课内或者课外“阅读资料”辅助教学,进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余老师的课总让人觉得“切入点巧”“训练点妙”“辅助材料恰切”,这些都来源于余老师对语文专业知识的“精”与“通”,对于初中语文教材乃至高中语文教材的“胸中有丘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多阅读勤积累”,来源于始终如一日的“端正认真的备课态度”。
其次,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多一些理性,要时刻保持一种研究的心态,选择最适合学生学情的教法。
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之感想
语文教学的灵魂——语言学用又一次聆听了余老师精彩的评课以及讲座,余老师的评课以及一系列活动延续了他的一贯作风,语文课是学习语言的课堂,语文应该是语言学用的阵地。
此次课堂更加坚定了我的语文教学信念,语文课就应该是语文课,语文课就应该研究与语文有关的事情。
课程标准也提到,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语言学用的课堂呢?对于我这个初登讲台的老师来说,这真的是一大难题。
我只能在学习和实践中去慢慢摸索体会。
将近两年的语文教学中我略有感受。
首先语文课上应该留有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品析语言。
老师讲的再怎么精彩,如果不是学生自己体会到的,那么这样的语文课便是无效课堂。
其次,美读。
美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言感受力的很好办法。
但是美读要讲究自然,不应该矫情做作。
矫情做作的读,听起来真的是一种折磨。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深深感受到老师自身的朗读素养,会切身影响学生的朗读能力。
而且,朗读要从低年级抓起。
再次,语文老师不能闭门造车,应该打开窗户听百家的呼声,学习百
家之长,长自己的教学技能。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xx年9月17日,我们有幸又一次在一完小多功能厅听了全国著名的特级老师余映潮两节课和一个题为《研读小学语文教材》的讲座,触动很大,收获很多。
老师为我们上了两节课,让我们能更好地感觉余老师上课的各种技巧与如何能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最让我难忘记的是余老师提出的“整体反复”概念,余老师强调要整体对话,反对单边对话,单边对话就是要让全体同学朗诵、思考、回答、领悟,就是以集体训练为主。
单边对话强调了个体的活动,那种声色并茂的表演,确实吸引人,容易打动人,但整体效果不好。
所以,余老师强调平时上课,应该以整体活动为主。
整体活动的效果远比单边对话的效果好得多。
余老师还强调上课不要总是热热闹闹的,要安静,要有时间让学生思考。
上课要真,要真让学生学到东西。
余老师上课时,抛出问题后并不急于叫学生回答,而是给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充分思考的时间。
他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让学生能充分地阅读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容;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自学阅读的习惯。
他的做法令我想起平时自己的课堂,抛出问题后就急于让学生回答,生怕学生回答不出来耽误时间。
我想造成学生的回答没有答到点子上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老师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结果学生想不到深层次的内容。
我们以前听课评课也总是以“这一节课学生很活跃”为标准,现在要重新思考了,学生很活跃,很容易想到的问题,是没有难度的,不值得提倡。
也说明上课问的问题太多,太碎,总是让学生回答,这不是好课,应该有几个有深度的统领全文的问题让学生思考、领悟、回答。
余老师还强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
他说我们的学生朗读那么好,但却不会怎么说,尤其是成段地说,更谈不上。
原因是我们平时缺少训练。
要让学生静下来思考,要让学生成段地说,一口气说出流畅的语段来。
余映潮老师这一天留给我们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值得我们慢慢地回味。
余映潮讲座心得体会[篇2]9.19日下午我在我校报告厅聆听了余映潮教授为我们作的《高效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专题讲座。
余映潮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幸参加了由我国著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老师主讲的教师培训课程。
这次培训不仅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让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更加坚定。
以下是我对这次培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余映潮老师的教育理念余映潮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专家,他的教育理念具有很高的前瞻性和实践性。
在培训中,他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本。
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注重阅读。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余老师提倡大量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他认为,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重视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余老师强调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 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余老师认为,教学方法要与时俱进,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训内容收获1. 语文教学理论。
余老师从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2. 课堂教学设计。
余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详细讲解了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
3. 课堂管理技巧。
余老师分享了他在课堂管理方面的经验,如如何处理课堂纪律、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
4. 教学案例分享。
余老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让我们了解了他在教学中的创新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三、培训感悟1. 教师要不断学习。
余老师的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 关注学生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语文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3. 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有感(5篇)
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有感(5篇)第一篇: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有感读《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有感康晓利巩义市初中语文赵倩名师工作室只要是语文教师,提起余映潮老师的大名,那真是如雷贯耳,不过对于我来说,仅仅是听说过而已,听说过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法”,也曾想认真拜读老师的著作,可这种想法总会如天上的云彩、屋顶的轻烟,越来越淡,最终消失。
今年4月参加“中国语文教学教育名家教学论坛”,有幸聆听余老师示范课《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课后全体老师起立鼓掌,很多老师眼眶湿润,我也是彻底的叹服钦佩,并心生懊悔惭愧,作为一名从教20年的语文老师,竟没有认真研读过余老师的著作!利用假期,我认真阅读了《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一书,收获很多。
在书中,余老师从研读课文、教学创意、教材处理、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以及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基本技能和作文教学的基本素养等多方面,阐释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思考和探索,每一页文字都给我心灵的滋润。
对于从教21年的我来说,这本书仍像是一部教坛宝典。
下面我想简单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余老师说,要别出心裁研读课文。
因为自己的懒惰,平时读书不多,因而在教学中时常临时抱佛脚,上到某篇课文,总是粗浅的思考一下,便到处找资料助读,根本没意识到教材研读有那么多种方法:拆分式阅读、反复式阅读、选点式阅读、连类式阅读、发现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资料式阅读等,这些方法其实平时也有用过,但是却从未总结归纳过,余老师的总结让我有新的思索,也深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当然更重要的是让我对课文研读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在余老师的教学艺术体系中,“板块式思路和主问题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看完这一章后,我又深切的感受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
策划教学思路,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清晰,二是简明。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总有一种困扰,就是既想把课上的步骤清晰,又想把所有的知识点都涵盖,备课时不知不觉就显得很繁琐,板块式设计给了我很好的启发。
读《这样教语文》有感
读《这样教语文》有感读《这样教语文》有感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这样教语文》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这样教语文》有感1余映潮的《这样教语文》一书是初一时小组内统一购的书,当时看就有不少的启发和感悟,只是没有写出来关于它的文字。
现在重读这本书,不少旧思和新想都一股脑地冒了出来。
余映潮老师一直强调语文课堂上阅读情趣兴趣的激发,而且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朗读方式。
分层推进式朗读。
一般的朗读没有多少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指导,更没有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而余老师在《纸船》的朗读设计就很有创新:1、请大家用“温婉的调子”朗读这首诗;2、请大家带着“水一样的柔情”进行朗读;3、请大家带着“金子般的童心”读出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按照这样的朗读步骤走,学生很容易在老师的带领下用不同的朗读方式去品味一首感人至深的好诗。
微型话题式品读。
就是老师在文本基础上提出一个一个的话题,由此将学生带入品读情景。
如课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的微型话题涉及就很好:请大家自选话题,发表见解:1、课文内容简介;2、美丽的罗布泊;3、恐怖的罗布泊;4、胡杨悲歌;5、塔里木河的呻吟;6、课文中的数字;7、课文中的忧患意识;8、四个“盲目”用得好;9、悲剧还在上演;10、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11、梦回仙湖;12、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妙点揣摩式欣赏。
就是讲课文中的精妙地方作为重点讲解的对象,并且让学生从该点出发进行自由发挥。
如《口技》的妙点设计:请学生用一个“善”字领起,针对课文内容来说话。
学生会说:“善于”字在文字生动,如“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等;“善”字在文字贴切――如“遥闻”、“微闻”、“絮絮不止”、“作作索索”等;“善”在文中的口技表演有一定的情景和简单的情节;“善”在文首和文尾的一“拖”、一“撤”,言下之意是说别无他物,全凭技艺;“善”在文中既有正面的细腻描写,又有侧面的尽力烘托,等等。
听余映潮老师讲学之心得
五月因你而美丽芬芳----听余映潮老师讲学之心得有一位学者,他淡定自若,儒雅可亲,散发着一种平易近人又朴素、平实的独特气质。
他的讲学给人以如沐春风的舒适感;他的讲座犹如那夏日清凉的山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田,让人不觉自醉。
他就是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
有他同行的五月,思绪在徜徉和舞动,我们聆听并收获着。
2012年5月4日,负责本次培训的学科负责人安排我们在兵团一中与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近距离的接触了一日,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了语文课堂的魅力,同时也享受着在聆听与学习中所充溢着的幸福充实之感。
上午,我们聆听了余老师讲授的《孙权劝学》一课。
他那版块式的教学设计和对课文深情并茂的朗读,还有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学习氛围给我们带来了一场精美丰盛的教学盛宴。
随后,兵团一中的五位优秀教师也分别展示了他们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木兰诗》、《雪》等篇目的说课内容。
余老师进行了即时的分析和点评。
他从课文入手,把每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的透彻到位,让我们听后除了深深的震撼和感动之外,不觉还有一些惭愧和自责。
余老师这样精当和全面的解读不知道他要花费多少的精力去研读和探究,才能结出如此丰硕的果实啊?和他对每篇课文解读的多角度,多层面相比,我们的阅读教学显得多么的肤浅和无力。
在余老师的点评分析中,让我明白了追求魅力的语文课堂所要努力的方向——趣味、知识和能力并重。
下午,我们又聆听了余老师关于《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语文的味道》的专题讲座。
余老师告诉我们阅读教材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在这堂讲座中,余老师具体的传授给我们语文阅读的不同方法,把他自己潜心研究的宝贵经验毫不吝啬无私的传授给了我们。
五月的明媚阳光,温暖的映照着我们培训的每一位学员。
五月的习习微风,轻柔的拥抱着我们培训的每一位学员。
聆听的快乐,被余映潮老师悄然唤醒,有了他的同行,我们培训的时光一路美丽芬芳!(塔城和布克赛尔县第二中学张妍)。
余映潮,语文艺术课堂的舞者
余映潮,语⽂艺术课堂的舞者余映潮,语⽂艺术课堂的舞者——读《余映潮中学语⽂精品阅读课教学实录》有感说余映潮⽼师是“舞者”,有两⽅⾯的意思。
⼀是指他经历了舞者“台下⼗年功”的千锤百炼;⼆是指语⽂课堂就是他的舞台,他像舞者⼀般,在语⽂课堂上展⽰变幻多穷、美不胜收的教学技艺,给⼈以艺术的审美体验。
⼀、舞出“台下⼗年功”的功⼒说余⽼师的“台下功”,必须从他的经历开始说起。
余⽼师从51岁才开始讲公开课,之前有17年的下乡知青和农村教学经历,16年的中学语⽂教研员经历。
有⼈评价余⽼师是⼀个⼤器晚成的⼈。
他却认为,只有⼏⼗年坚持不懈的⼈,才有可能成为“专家”,没有⼤量的学术资料⽀撑,⼀般研究者的研究是⾏之不远的。
换⾔之,修成“专家”的正果,在某领域有学术建树的话,是必须要投⼊⼏⼗年的时间,并有着丰厚的积累的。
⽽这个时候,⼈⾄少要到不惑之年以后。
在我们现实的⽣活中,⼤部分进⼊中年教师⾏列的⼈,都会不⾃觉地向年龄缴械投降,觉得⾃⼰已经来不及了,没奔头了。
所以索性放弃职业上的追求,踏⼊游⼭玩⽔、保健养⽣的⽼年⼈⾏列。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吃不了奋⽃的苦,熬不过拼搏的痛。
但是余⽼师却认为,名师都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或⾃设的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经常⾃设艰苦环境训练⾃⼰。
余⽼师从51岁开始讲公开课,从51岁到68岁,历时17年,他讲过220个公开课,这些课涵盖了不同学段、不同⽂体和不同版本,授课地点从乡间到全国名校。
⼀直到今天,72岁的他,还奔波在讲公开课的路上。
现在的他更多产,仅2018年⼀年的时间,他就讲公开课174节,学术讲座150次,发表⽂章60篇,出版专著1部!单是这些数字就让我们为之震撼。
余⽼师说,他是⼀个追求“量”的⼈,所谓“⼒量”,“⼒”从哪⾥来?⼀定是从“量”上来!没有“量”,就没有“⼒”,没有“量”就没有“质”。
其实,岂⽌是“量”呢?讲过公开课的⽼师都清楚,为了在公开课上有⼀个好的创意,我们常常绞尽脑汁、煞费苦⼼。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这本书,用简练的语言和详实的教学案例,系统地阐释了阅读教学的方方面面的问题。
让我深深地感到,学无止境,教研无止境。
阅读教学曾经是我一度迷惑的问题。
在读本书之前,我的脑海里只有新授课与复习课,试卷讲评课与阅读课、写作课。
那也只是粗线条的轮廓。
余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他所阐述的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课型,带领我们走进一个深层次、多角度的教研天地之中。
相比之下,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实在是做得太不够了。
余老师谈到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使我想到,无论哪一门学科,文科还是理科,教师都必须以一种客观、缜密、严谨的态度,悉心研究,才能打造真正高效的课堂,减少无用的环节和时间的浪费。
一些课型的界定,在某些老师的眼里,可能还是模糊的。
有的课型我还是在余老师这里第一次看到。
余老师将我带进一个博大精深的语文教研境界当中来,在余老师的教研天地里,我看到的是系统的、条理的教学设计思路,是色彩斑斓的、灵气飞动的教学设计案例。
今后的教学工作,当以余老师为榜样,精心教学、潜心钻研,做一名事业型、研究型教师。
第一次知道余老师的名字,是在98年的下半年,那时我刚刚踏上工作岗位。
后来,我又有机会多次聆听了余老师的示范课、现场报告。
从他人的评价到亲眼所看,亲耳所闻,我对余老师的认识、了解逐步加深。
最近,我又阅读了余老师的《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后,觉得颇有收获。
全书分有“教材阅读的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课型设计的艺术”、“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文学作品的教学设计艺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书面练习的设计艺术”、“教案设计的艺术”、“教学论文的写作艺术”9章50讲。
当我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到是在茫茫大海上找到了灯塔的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一)今天读了《余映潮讲语文》中的一篇《美读欣赏,诗意盎然》深有感触。
是啊,我们曾经的高声朗读去哪里了?作家张炜说:“这个时代是朗读的荒野”,走在这片荒野之中,最恐慌的是我们语文教师。
当学生们在早自习时间默默地凝视记背格式化的知识点时,我们难以再次寻到朗读的踪影。
这个时候总是会在心里暗暗地追问:朗读何在?朗读的时间哪里去了?朗读的心境哪里去了?沉寂是语文课堂的死敌,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意识到这一点,并为改变它而不懈努力。
可是我们的路在何方,我们究竟要如何努力?《美读欣赏,诗意盎然》告诉我该怎么办。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
我们的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我们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指导朗读,要灵动多姿。
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
在朗读教学中要定一些基本任务:1.训练朗读的基本方法与技巧;2.在朗读训练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3.朗读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理义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4.指导朗读文学作品,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5.指导朗读诗歌散文,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6.诵读古代诗词,让学生体会其内容,便于学生积累感悟。
7.组织各种朗读、诵读、演读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中实践,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训练。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二)暑假期间,我拜读了他的《余映潮讲语文》一书,受益匪浅。
一。
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主阵地。
余老师的书,为我打开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我豁然开朗,阅读教学应该这样教。
余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
”一切阅读教学艺术手法的运用,都是为了引领学生深深地进入课文之中。
创新的阅读教学设计的不同寻常之处是: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一课多案。
课堂教学设计24字“口诀”: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积累丰富。
好的语文课既表现出理性特征,又显现着诗意手法。
语文课堂教学的三要素:诵读、评析、积累。
他在教学艺术上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试看以下课例:《记承天寺夜游》,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余老师从朗读、分析、欣赏这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指导。
首先是朗读:一读解决生字词;二读读出重点字词;三读读出感情,通过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和老师的范读、指导,学生一步步读出了文言文的味道,读出了夜游的味道,读出了文章中复杂的情感。
我惊奇地发现,在我平时的教学中不太重视的环节,师生之间竟然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余老师说的好:“语文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课文的味道。
”果然,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你看在他的引领下,学生似乎越读越想读,越读越带劲,越读越有味道。
朗诵课文为学生理解文本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后是分析课文:这一过程中余老师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学生将课文变形,即划分层次,概括意思,让学生将课文变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孩子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看似很普通的教学环节,经余老师的点拨,似乎变得立体起来。
同学们各抒已见,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三种意见:A,分两层前一部分叙事,后一部分抒情;B,从事情发展的顺序上第一层是起因,第二层发展,第三层再发展,第四层结局;可用“起、承、转、合”四个字来概括。
这个活动使学生们理解了叙事加抒情是叙事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也使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安排之精妙略有体会。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有思想能交流的个体,但在教学中如何组织交流探究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要学习的是其神而不是形。
最后让每位同学都写课文观感,教学活动设计为“请同学们谈谈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法之美等”,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打开了,这才是最高效的课堂!学生们俨然成为了一个个小评论家,你看:本文美在篇幅的精短,内容之丰满(一晚、一友、一景、一感);结构的灵动如月色的描写(明写,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暗写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美在情感的波澜,由快乐(欣然起行)到寂寞(念无与为乐者)再到快乐(怀民亦未寝)最后到感慨的情绪(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从余老师的设计的教学环节之中,我看到了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一个切入点,也就是提问的精妙的重要性。
二。
教学研究余老师用自己的实践告诉我,在语文教学中,只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扎扎实实就行教学研究,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奋斗的芽儿才会结出成功的果。
“耐力是一种智慧,坚持走难走的路,必定能见到不寻常的美景。
”中学语文教师的常用研究方法:1.梳理整合式研究2.思想火花式研究3.专项突破式研究4.论文写作式研究5.一课多案式研究6.顺势拓展式研究7.提炼升华式研究8.名师跟踪式研究掩卷沉思,墨香犹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研究方法,追寻名师的脚步,不断提升自己。
余映潮讲语文读后感(三)这两天,读《余映潮讲语文》。
余老师是当代名师,曾经听过他的几次讲座与几堂公开课,对余老师的治学精神的严谨,治学态度的扎实以及对教材的精准把握有着极深的印象。
读这本书,本身也是带着目标来读,一是想了解余老师对于文本的解读有哪些独到之处,二是想具体了解一下余老师所倡导的学习方法,如“板块式”教学思路、“读写结合”还有“美读欣赏”。
读完此书,受益匪浅,我特别对本书的第三部分“我的语文实践”情有独钟,因为我觉得教学理论只有在具体的课例中才能表现出真正的作用,而一个完整的课例才能让我们真正了解教学者的思想精神。
在这几个课例中,我发现,余老师并没有对文本进行特殊的解读,而是采用种种方法,启发学生自己来解读文本,讲出自己的观念。
学生的回答也有跑题、偏题的现象,但灵光乍现的辉煌足以令我们眼前一亮,使我们对这些非常熟悉的文本又有了新的认识。
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是最令人钦佩的,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中他让学生找文章的“看点”;在《生物入侵者》一课中他又让学生先缩写全文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及顺序,再讨论明确说明对象特征;《我的叔叔于勒》中则要求学生讨论相关话题;《童趣》《口技》中则启发学生紧扣关键字或翻译、或理解。
这些方法看来令人眼花缭乱,但我觉得,归纳起来就是化繁为简,紧扣中心,调动学生这几句通俗却又深刻的话。
我从中得到的最大的收益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细致、多角度的解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的真正过程应当是启发学生自我解读文本,并且能够从中得出独特的看法。
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对文本的解读,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最后的结果就是使课堂成为了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学生则成了看客。
最终,学生的积极性越来越差,成为被动的抄录者。
也正因为如此,我才特别关注余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朗读。
之所以关心朗读,不仅因为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之一,还因为我明显地感觉到,从初一到初二,学生的朗读能力在下降。
初一刚进校时,学生们几乎都能大声地朗读,但过了一学期,有感情朗读的学生越来越少了,到了初二下学期,朗读几乎就没有情感了。
我经常在课上给学生朗读课文,但令我困惑的是,我的朗读带动不了大多数学生,朗读似乎成了教师的一种表演,而学生只是在漠然地旁观。
如何调动学生认真朗读,如何让朗读可以调动学生而非教师“一个人的精彩”是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余老师本身很注重朗读,在这本书中《美读欣赏,诗意盎然》一文中,余老师列举了五种朗读教学的设计角度:小步轻迈;;层次细腻、角度精细;;过程生动、有引有读;;重点突出、表情演读;;震撼心灵、一词经纬;;体会深刻。
五个角度均很精妙,但我觉得还缺少一点,就是这五个角度均是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谈的,但如何调动学生,让学生也能积极地参与朗读的过程则没有写。
事实上,这些角度,特别是“表情演读”,我经常在公开课上听到,但总觉得有些不自然,有演戏的成分在内。
我很想知道,余老师是如何自然地进行这一流程的,因此我仔细阅读了他的相关课例。
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课中,余老师使用“表情演读”这个角度,这也是常常被别人模仿的地方。
他通过投影指挥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来朗读,现场效果一定很好。
我注意到,这一环节之前还有两个环节,也就是诗歌吟诵和自由背读。
在诗歌吟诵中,余老师提示学生这首诗有一种旋律,“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受和明亮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在这一环节中,余老师要求学生或用谈心的方式来读、或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去具体感受这旋律变化的过程,而在最后朗读时,余老师也用“舒缓”、“亮丽”、“沉稳”、“乐观”、“平衡深沉”、“响亮亲切”、“乐观稳重”等词语来具体解读“深沉”与“明亮”这两种感受。
也就是说,余老师在教学伊始就已经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语速表现不同的情感,后面的“表情演读”只是对上面活动的总结。
从这里我发现,其实朗读就是学生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方式,从课文中来的感受最终也要通过对文章的朗读表现出来。
朗读需要循序渐进,一步步让学生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如此再提示他们如何读就有助于他们主动地抒发情感。
当然,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熟悉。
在《散步》一课中,余老师使用了“有引有读”的设计角度。
他提示学生“读好文中的波澜”,并且具体指导“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这个‘都’字读重一点;她‘早’习惯听从我的安排,‘早’字读重一点;‘还’习惯听众他高大的父亲,‘还’字读重一点;妻子呢?很顾及他的面子,‘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还有,我决定‘走大路’三个字要读出一个思维、决定的过程,‘还是走小路吧’要流露出母亲对孙子的疼爱。
”在这一段解读中,余老师具体地阐释了朗读中“重读”这一概念的含义。
为什么重读?如何重读在这段话中阐释地极其详细。
真正的朗读是要让朗读者在那一刻成为作者本人,感受与作者相同的喜与悲,因此,读出感情必须读懂课文,余老师在此处的强调就是让学生先理解课文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