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思想及其文化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贽“童心说”思想及文化价值
摘要:李贽‚童心说‛的核心是‚真‛,追求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追求自然之真、自然之情及自然之趣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对当时和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对市场经济规范体制下的文学创作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童心、本性状态、文学价值
一、‚童心说‛的提出
明代统治者在思想方面严厉奉行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信条,因而严重束缚着人的自然人性的要求,抹杀了个体的感性自由和心灵自由。但是到了中后期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市民阶层兴起,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憧憬个性解放,肯定世俗生活。
代表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家李贽,接受所谓‚心即理‛,‚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1的重视主题精神的学说和泰州学派的重视自我个体是新的、活泼而富有生机的自然天性的良知说,进一步扩张心学,重视感性的个体生命欲求的内容和强化主体的心对自然世俗感性化的追求,提出了‚自然人性‛的学说。他肯定了个体的生命欲求和生存需要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强调自然人性;另一方面也肯定了每个人是具有不同个性的主体,要求去伪存真保持真情至性,扩充主体自我的内在自然本性的情感,主张率性而为,保持个体的独立意识,‚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2
1中国哲学教研室. 《中国哲学史》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4.
2][明]李温陵. 《李贽文集:答邓石阳》.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童心说‛的提出是应时而生,是建立在‚自然人性‛论的哲学基础上提炼而出的,是李贽哲学思想与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晚明社会,世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李贽以纯洁的‚童心‛与腐朽的封建意识相对立,反对一切传统观念,主张人们顺着自己的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做真人,作真文。
二、思想核心——‚童心之真‛
在《童心说》中,李贽认为,人自降生,即有一种朴素单纯的心地,此之谓‚童心‛。它是人的先验的真心、本心。他说‚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3在李贽看来,童子是人之初,童心是人心之初。唯有童子,保持了人心纯真的本原;童子之心是未受外来污染的绝假纯真之心,是无善无不善的至善,是不分善恶的,是超善恶超是非的,是一种纯然的本性状态。保持童心就是保持本真自我;具有本真自我,才能立言行事皆真。而童心的真还在于不分圣凡,乃人人都同样拥有。‚德性之来,莫知其始,是吾性故物也,是由今而推之于始者,然也……故圣人之意若曰:尔勿以尊德性之人为异人也,彼其所为亦不过众人之所能为而已。人但率性而为,勿以过高视圣人之为可也。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4李贽主
3李贽.《焚书·续焚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
4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下册p1065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
张在‚童心‛,即‚真心‛的拥有权上,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以其拥有‚童心‛为圣人。李贽又说‚言而曰‘近’,则一时之民心,即千万世之人心,而古今同一心也。中而曰民,则一民之中,即千万民之中,而天下同一中也。大舜无中,而以百姓之中为中;大舜无善,而以百姓之迩言为善。则大舜无智,而唯合天下通古今以成其智。‛5可见,李贽认为圣人之中,圣人之善、圣人之智,就是以百姓之中为中、百姓之善为善、百姓之智为智,完全颠覆了历史上哲学家都要‚凡人上同于圣人,要凡人向圣人学习‛的观点。李贽要求按愚夫愚妇的标准,‚凡人就是圣人‛,从本质上体现‚真‛,这是深层次、大范围、本质上地阐释了‚童心说‛的核心——真。‚真‛即能够完整的体现人的本然状态,而不是以求善为名、以人欲为恶、要人人遵守死板的模式而不敢讲真话,说真言,率性而为。
三、‚童心说‛的文化价值
李贽‚童心说‛蕴涵美学内涵,把‚童心‛看作人生之初最真最纯之心,是一种天赋自然之物,主张以文写真,反对文以载道的观点。‚童心说‛强调作家的真实个性与自然情感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同时也昭示了李贽以自然之为美的审美价值取向,这也使得‚童心说‛所折射的对审美趣味的追求,表现出鲜明的人文色彩和自然真情的倾向。
李贽‚童心说‛主张主体内心的自然无伪追求‚绝假纯真‛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即孟子所谓的‚赤子之心‛,即人心的本然状态,是
人的本心,它是纯真洁白的,是人类生来就有的天性,体现了自然之真,要求人应该保持住这般心灵的纯然状态,摒弃外在的‚闻见道理‛的束缚,自由展示一个具有真实个性与自然生命情感的独立的主体。‚夫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底;著而文辞,则文辞不能达‛。6这就会形成一种‚言假言,事假事,文假文‛的文过饰非,欺世盗名的虚伪的局面。假人写出的作品自然是缺乏真实性与真情实感的伪饰之作,毫无艺术生命与真实的美感。相反,若保持‚童心‛则能创造出天下之至文‚苟童心常存,则道理不行,闻见不立,无时不文,无一样创制体格文字而非文者‛。7感情的真实,还需要自我感情的自由、充分的表达作为祭奠,主张无意为文,反对有意为文。李贽认为自发情感的宣泄不是‚为文造情‛的矫揉造作,而是‚自惟矫强乃失之,故以自然之为美耳,又非于情性之外复所谓自然而然也‛。8人的思想情感不受人为的外加的礼仪束缚而与人的真实情感密切相连,这样发出的言语自然能够使人感到不同的美感或愉悦、或动人、或刺心。另外,自然之情具有不可遏制性:‚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许之处,蓄积极久,势不能竭。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负,发狂大叫,流悌恸哭,不能自止‛。9缘于自然人性的情感的自由抒发,产生6李温陵.《李贽文集: 童心说》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7李温陵.《李贽文集: 童心说》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8李温陵.《李贽文集:读律肤说》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
9李温陵.《李贽文集:杂说》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