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诗词中的竹君子情结

合集下载

竹——苏轼性情的外化

竹——苏轼性情的外化
并 于 次 年 抵 达 黄 州 ( 湖 北 黄 冈 ) 苏 轼 今 。
以及 因竹而生的知己之感 。
苏轼 以诗评画 的竹诗甚多 。他在《 书
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中这样写道 :
“ 可 画 竹时 , 与 见竹 不 见人 。 岂独 不见 人 ,
的相似性 ,从 而选择具体 可感的事物 以
喻 示 其 人 格 理 想 与 情 感 是 中 国历 代 文 人 的一 种 独 特 的文 化 心 态 。竹 子具 有 高 直 挺 拔 、 季 常 青 、 空 有 节 、 地 坚 硬 等 四 中 质
嗒然遗其身 。 其身与竹化 , 无穷 清新。 庄 周世无有 , 谁知此疑神 。 苏轼以竹诗评论 ”
美 , 竹 连 山觉 笋 香 。逐 客 不 妨 员 外 置 , 好
活动 中, 忘却世俗利害得失 , 动员 自己的 审美感情 , 移情于对象 , 与对象 的审美属
性 相 契合 , 到对 象 就 是我 , 是 对 象 , 感 我就 物 我 同一 , 审美 体 验 中 合为 一体 。” 在 苏 东 坡 才 华 横 溢 , 怀 宽 广 , 识 渊 胸 学
二里 丰 国 乡 的寂 照 寺 , 内有 绿 筠 轩 。[ 寺 4 1
“ 祷党 争”特定 时代环境 中的苏轼 , 元 形
成 了 与众 不 同 的艺 术 风 格 。竹 , 是 苏 轼 正
筠, 原指竹外青皮 , 申为竹 的别称 。此 引 君 即竹子 , 自南 宋刘义 庆《 出 世说 新语 ・ 任诞》 记。《 於潜僧绿筠轩》 约成于北宋熙 宁六年( 0 3 )苏轼出任杭州通判 , 17 年 , 出
竹—— 苏轼性情 的外化
王芳 芳
( 海 师 范 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海 2 0 3 上 上 0 2 4)

竹子君子气节的名句

竹子君子气节的名句

竹子君子气节的名句做人当为君子,君子亦如竹,10首古诗说尽竹之美。

1、《题新竹》唐·杜牧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2、《竹》宋·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3、《春日山中竹》唐·裴说数竿苍翠拟龙形,峭拔须教此地生。

无限野花开不得,半山寒色与春争。

4、《竹石》清·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5、《新竹》宋·杨万里东风弄巧补残山,一夜吹添玉数竿。

半脱锦衣犹半着,箨龙未信怯春寒。

6、《书舍竹》宋·蔡确窗前翠竹三竿,萧洒风吹满院寒。

常在眼前君莫厌,化成龙去见应难。

7、《员当谷》宋·苏辙谁言使君贫,已用谷量竹。

盈谷万万竿,何曾一竿曲。

8、《和师厚栽竹》宋·黄庭坚大隐在城市,此君真友生。

根行辰日斫,笋要上番成。

龙化葛陂去,风吹阿阁鸣。

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9、《种竹子题爱心亭》宋·范成大洒扫宣华舍此君,烟中月下绿生尘。

他年上叶清风满,莫忘今年借宅人。

10、《咏竹》唐·郑谷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村复间松。

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疏净见前峰。

侵阶藓拆春芽迸,绕径莎微夏荫浓。

诬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

竹——苏轼性情的外化

竹——苏轼性情的外化

竹——苏轼性情的外化作者:王芳芳来源:《教师·中》2010年第10期摘要: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

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

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

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

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竹;苏轼;性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在自然景物中品味出与人的某种道德品质的相似性,从而选择具体可感的事物以喻示其人格理想与情感是中国历代文人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心态。

竹子具有高直挺拔、四季常青、中空有节、质地坚硬等特性。

历代文人墨客赞赏竹的气节和俊美,用竹比喻自己的气节和情操,引竹自况。

[2]在竹诗领域里,成就昭显的,首推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3]这是苏轼在熙宁六年题《於潜僧绿筠轩》诗中关于竹子的一首名诗。

於潜僧出家于於潜县南二里丰国乡的寂照寺,寺内有绿筠轩。

[4]筠,原指竹外青皮,引申为竹的别称。

此君即竹子,出自南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记。

《於潜僧绿筠轩》约成于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出巡各县。

本诗咏赞了喜爱品节清劲的青竹的高人雅士。

“无竹令人俗”这句,写出物象与人的精神世界至为密切的关系,给人以启示。

乌台诗案是北宋时代发生的著名的文字狱,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年)八月十八日赴台狱,狱中一百三十天苏轼共作诗十一首。

《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之《竹》反映了苏轼台狱期间的士人心态,亦被世人认为是苏轼的君子比德之作。

“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

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

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

风霁竹已回,绮绮散青玉。

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

此君知健否,归埽南轩绿。

苏轼对竹的名言

苏轼对竹的名言

苏轼对竹的名言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对竹情有独钟,创作了许多关于竹的名言和诗词。

以下是五个苏轼对竹的名言以及它们的赏析:
1.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 这句话表达了苏轼对竹的热爱,他认为居住的地方不能没有竹子,因为竹子具有高雅的气质,能够使人脱俗。

这句话也反映了苏轼追求高雅生活的态度。

2.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这句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

苏轼通过竹子和桃花的搭配,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3.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 这句话再次表达了苏轼对竹子的喜爱,他宁愿没有肉吃,也不能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

这句话强调了竹子在苏轼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反映了他对高雅生活的追求。

4.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 这句诗描绘了竹林的翠绿和清泉的清澈,表现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同时,竹子的挺拔和坚韧也象征了苏轼的高尚品格。

5.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 这句诗表达了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听到风吹竹林发出的声音,感受到秋天的韵味。

然而,万叶千声似乎都在诉说着怨恨。

这里的“恨”可能是指苏轼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事的无奈。

这些名言和诗词展示了苏轼对竹的独特情感,他将竹视为一种高雅、坚韧的象征,通过对竹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思考。

苏东坡诗词中的竹君子情结

苏东坡诗词中的竹君子情结
邀友赏竹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流放在外,穷困潦倒的时候居多。剥落世俗的外表,苏轼的 生活非常丰富,诗词文章不在话下,他懂得饮茶,喜欢美食,善于烹饪,能书能画,还有很 多很多好朋友,邀友赏竹是他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正如竹子质朴善群的品质一样苏轼生性爱
2
交友,喜爱跟好友一起分享他对竹子的喜爱。 诗作示例:
竹间觅乐 苏轼还是个生活家,他的诗词是植根于生活的,他把儒家、佛家、老庄的思想荟萃于 与他朝夕相伴的竹林,写下了许多与竹同乐、随缘生活的诗句。 诗作示例: 16.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 17.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 18.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19.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20.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 21.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22.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23.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24.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25. 云母透蜀纱,琉璃莹蕲竹。 26. 中郎不眠仰看屋,得此古椽围尺竹。 27.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 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28.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 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29. 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
竹林写诗 不论春夏秋冬,不管花开花谢,身边的竹林总是绿荫葱葱,苍翠欲滴。竹子挺拔刚劲, 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这些竹君子品质给他苏轼很多创作的灵感,竹下写诗是他 的一种生活习惯,使得他能在北宋朝廷激烈的两党之争中僻出一块清静角落,以冷静的眼光 察看世态变迁,用乐观旷达的心态迎接一切灾难和磨练。 诗作示例: 13. 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14. 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 15.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写竹子的托物言志诗句及作者是谁

写竹子的托物言志诗句及作者是谁

写竹子的托物言志诗句及作者是谁竹,一种生长在东亚地区的植物,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屈的精神。

托物言志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特定事物的描绘和赞美,抒发出作者思想和情感。

下面列举了一些有关竹子的托物言志诗句:1.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苏轼《赤壁赋》这是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竹子的诗句,表达了竹子在清澈的水中倒影和在黄昏中散发出的幽香。

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竹子清逸、幽静的特点,也暗示了人们应该学会“虚怀若谷”,保持清净的心灵。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郑燮《竹石诗》这是郑燮写的关于竹子的诗句,表达了竹子坚韧不屈的品质。

竹子可以在坚硬的岩石中生长,不为外界环境所动摇,象征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3. “千竿绿竹半篱墙,有约一枝一树凉。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用竹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离别之情。

竹子是清凉的象征,给人带来一丝丝凉意。

这种凉爽的感觉象征着友情,也暗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无尽思念。

4. “身世悲风起,寂寥睹千竿。

”——陆放翁《题竹斋》陆放翁以竹子的形象描绘了自己的心境。

他以“千竿”来表达了人生的坎坷和无奈,暗示了自己在社会中的辛酸经历。

这种描绘带给人一种深沉、忧伤的感觉。

这些诗句中,作者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苏轼把竹子与自然景色相结合,传达出清净、悠远的意境;郑燮通过竹子的生长环境表达出坚韧不屈的品质;白居易以竹子的清凉象征友情和思念;陆放翁则以竹子反衬了自己的辛酸经历。

这些诗句虽然来自不同的作者和时代,但都展现了竹子的独特之处,并以竹子为载体,抒发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竹子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这种托物言志的修辞手法通过具体事物的描绘和比喻,使诗句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让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

竹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竹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竹在古诗词中的意象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诗人借竹言志,托竹寓情,蕴涵着深邃的哲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苏轼《绿竹筠》),表达了文人士大夫清高脱俗的雅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板桥《竹石》),高度赞扬了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来扶持,明年更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清·郑板桥《新竹》),歌颂了竹子敬老爱幼、世代相传的美德。

表现竹子的高风亮节的。

“自是子猷偏爱尔,虚心高节雪霜中。

”(刘兼《新竹》)
表现顽强生命力的。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白居易《题李次云窗竹》) 表现忠诚的。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荫待我归。

”(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

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竹丝丝青竹不但惹无数文人墨客注目,也让许许多多的丹青能手为之不吝颜墨。

赵少俨《竹石图》唐有王维,僧梦休。

五代南唐杰出画家徐熙以“落墨法”写《雪竹图》更是冠绝古今。

画作描写了雪后严寒中,寒竹数尾,苍劲古扎,奇石几尊,情趣盎然。

技艺上以落墨法见长,细笔勾竹,晕染托石。

整副画作层次鲜明,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可谓大巧不工。

难怪宋代沈括提及徐熙作画,“神气迥出,别有生动之意”。

南唐徐熙雪竹图轴在这诸多画竹名家佳作中,不得不提的便是文同的《墨竹图》,从意境技法来说,可谓与徐熙的《雪竹图》不分伯仲,画作中以浓墨为面、淡墨为背,落笔间巧妙运用行、草笔法,不同于大多数画竹作品的笔直刚劲,文同先生的《墨竹图》抛开“竹本以直为上”的传统思想,用一种曲线的柔美绘出一干古朴大气的墨竹,枝干虽柔,但在干节的过渡与竹叶的落笔上,仍透出苍劲坚挺的味道。

用笔浑然天成,构图立意深刻。

用曲竹的柔与竹本身的苍劲对比,来宣泄自我的情感,抒发胸怀。

正如他对好友苏轼所说的那样,“吾乃学道未至,意有所不适而无以遣之,故一发于墨竹。

”北宋文同《墨竹图》北宋时期,才子辈出。

文同的挚友苏东坡,也是一位热爱竹子的画竹巨匠。

提到苏轼,想必很多人立刻想到的便是千古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朗朗上口的“千古风流人物”,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令人感慨颇深。

文如其人,通过苏轼的诗词,我们可以了解到苏轼是一个胸襟旷达,刚直不阿的人,苏东坡一生虽历经三次浮沉,但仍醉心于诗歌丹青,诗词画作之间,无不散发出一种超然的潇洒与淡定。

《潇湘竹石图》为北宋苏轼创作的绢本水墨画,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所谓文人状物,总关乎情,说的正是这种境界。

“画竹必先成竹于胸”的苏轼,画竹时不但倾注了自己全神贯注的“神”,也更赋予了笔下墨竹以“气”,通过苏轼的《竹石图》等著作,我们不难看出,苏轼一贯的洒脱与开阔的胸襟,他的画作如同他的辞赋,潇洒自然,不拘一格,百折不挠,仙风道骨的不染一丝尘火,黄庭坚就曾评论苏轼画竹,说他画竹“无一点俗气,是其所长。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竹”意象阅读过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咏竹或诗词中涉及“竹”意象的的读者,大抵会注意到其对“竹”意象叙述,多写竹的正直、高洁、坚韧等品格,或于竹前月下饮酒作诗、或与竹影清风共享隐逸乐趣。

在这种有趣叙述背后蕴含着怎样的寓意?儒家文人通过这样的叙述,试图向读者传达怎样的一种价值观?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意象的分析,揭示出它所隐含的观念。

正如许多学者注意到的,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以文人为社会精英的文官制社会。

在正统的文人阶层中,多数信奉的是儒家积极用世、建功立业人生观念。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里,文人的价值实现并不表现于个人享乐的方面,而是表现于社会的、利他的方面。

正如孔子所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孔子看来,通过“立人”与“达人”来实现“立己”与“达己”,是人类不同于鸟兽的主要标志。

人通常不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而是与社会及周围人群的相互关系中给自己作价值定位的。

中国是个诗歌国度,诗词歌赋这些经典文学样式成为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建构价值观的载体。

孔子的“诗言志”,白居易的“歌诗合为时而作”的言说,无不是传统儒家文人经时用世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儒家文人在诗歌的国度中阐释着、歌哭着自己的人生观念和理想。

唐代诗人李贺的《昌谷北园新笋?四首》其一:箨落长竿削玉开,君看母笋是龙材。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

作为文人士夫的李贺,在青山碧水,茂林修竹的家乡昌谷,写了不少咏竹的诗句,以寄托自己的经时用世的理想:笋壳初落,露出绿玉般的新竿,那母竹原是高耸入云的奇材。

若是容竹笋尽情长大,那一定可以远别泥土了。

李贺完全是借竹自比,希望自己能够致身通显,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人生价值。

爱竹如命的郑板桥在潍县衙门的屋舍中,听到萧萧的竹声,即刻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推己及人,“为生民请命”的儒家积极用世思想昭然若揭: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不论是唐代的李贺,还是清时的郑板桥,他们的咏竹诗中的“竹”意象,显然继承了儒家所倡导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行为准则。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为何对竹十分偏爱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为何对竹十分偏爱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为何对竹十分偏爱原创顾三秋 2019-12-20 11:09:45古代文人常常将"竹"视为高洁,卓然的象征,故而喜爱竹子,更将其雅称为"四君子之一"。

若提及对竹的偏爱,首当其冲便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了。

苏东坡偏爱于竹,竹融入了他的品格,更是融入他的作品。

他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竹的符号形式和审美价值:墨竹画和咏竹诗文。

孟子曾曰"知人论世",苏东坡对竹的偏爱与其作品的内涵和个人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故而,文章将结合苏东坡的生平经历,通过其画作和诗文剖析他对竹偏爱的原因。

一、生于竹乡:耳濡目染的爱竹情节苏东坡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四川气候温暖湿润,盛产各式各样的竹子。

苏东坡的故乡眉州的竹历史悠久,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眉山的先民就已开始用竹制品,被称为“竹乡”。

生于竹乡的苏东坡,或多或少受到家乡环境的影响,自小培养起的爱竹情节,根植于心,致使他对竹的偏爱:不仅画竹咏竹,还喜食竹。

他在《寄蔡子华》一诗中写道:“遥忆青衣江畔路,白鱼紫笋不论钱。

”白鱼是青衣江特产,紫笋就是洪雅一带产的苦笋。

此外在《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中他还写道:“故人知我意,千里寄竹萌。

……送与江南客,烧煮配香粳。

”彼时苏东坡任徐州知州,李公择拜访离别之际,苏东坡赠予他两件礼物,其中之一就是竹笋。

在苏东坡的《记岭南竹》中写道:"记岭南竹岭南人,当有愧于竹。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

" 岭南人应该对竹感到愧疚才是。

因为岭南人食用的是竹笋,房上盖的是竹瓦,载货用的是竹筏,烧饭用的是竹枝,书写用的是竹纸,脚上穿的是竹鞋,真是一天都离不开竹子呀。

生于竹乡的苏东坡,深知竹用途之广,他赞美竹之奉献,也借用竹奉献之多以赞美千百年来如竹般挺进有节,不屈不挠,辛劳奉献的"凡俗"之人,这也折射了苏东坡对竹子的偏爱。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诗句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诗句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诗句
苏轼是中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流传,其中不乏关于竹子的诗句。

苏轼对竹子的描写常常展现出他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

苏轼在他的诗集《东坡七集》中写道:“一径青苔竹径斜,百篇诗里取相忘。

”这两句诗表达了苏轼对竹子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他将竹子比作一条青苔覆盖的斜径,意味着竹子的生命力和坚韧性。

同时,苏轼认为竹子有一种出众的特质,使得人们可以从中获得灵感,以致于他在自己的众多作品中常常提到竹子。

苏轼的另一首诗《夜泊水村渡》中也有关于竹子的描写:“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草木竹篱生春色,此时更觉寂寥然。

”这首诗以江南的夜景为背景,表现了苏轼内心的孤独和忧伤。

其中“草木竹篱生春色”一句,将竹子与春色联系起来,突出了竹子的绿意和生机。

在苏轼的诗中,竹子常常象征着坚韧不拔的品格和高尚的人格。

他曾写道:“竹里馆儿,烟草斜生。

”这句诗用简洁的语言展现了竹子的清雅和淡泊。

苏轼认为,竹子的生长环境并不好,但它依然能够挺拔而立,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这象征着一个人在困难和逆境中依然能够保持坚韧和高尚的品质。

总的来说,苏轼在他的诗歌中对竹子有着独特的情感和赞颂。

他通过描绘竹子的形象和品质,传递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和对人格高尚的追求。

这些诗句使得苏轼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也使得竹子成为中国文人墨客中常常描绘的意象之一。

苏轼与竹子的故事

苏轼与竹子的故事

苏轼与竹子的故事摘要:一、苏轼与竹子的渊源二、竹子在苏轼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三、苏轼对竹子的赞美及其影响四、竹子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五、总结:苏轼与竹子的不解之缘正文: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人墨客中,苏轼与竹子之间有着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故事。

苏轼,原名苏东坡,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才情横溢,作品传颂千古。

而竹子,以其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了苏轼一生的挚爱和精神的寄托。

苏轼与竹子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他的少年时期。

在他成长的家庭环境中,竹子就一直是庭院里的主角。

苏轼曾说:“吾家植竹今十五年矣,日见其长,而节愈坚,叶愈茂。

”这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竹子的喜爱,还透露出他对竹子顽强生命力的敬佩。

在苏轼的作品中,竹子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他以竹子比喻人的品质,强调正直、刚毅、坚韧的品质。

在他的诗文中,竹子成为了高洁、坚定的象征,他所称赞的竹子“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正是他自身品格的写照。

苏轼对竹子的赞美,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欣赏,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将竹子的形象深入人心,使得竹子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

时至今日,人们仍然喜爱竹子,崇尚其坚韧不拔的品质,这离不开苏轼等人的大力弘扬。

苏轼与竹子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自然、人与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竹子成为了苏轼精神的载体,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我们可以从苏轼对竹子的赞美中,感受到他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品质,也可以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我国丰富的文化底蕴。

总之,苏轼与竹子之间有着一段不解之缘。

竹子成为了苏轼精神的寄托,也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苏轼的竹子品格相关事迹二百字作文

苏轼的竹子品格相关事迹二百字作文

苏轼的竹子品格相关事迹二百字作文作文一。

苏轼特别喜爱竹子,他住的地方常常种满竹子。

就像在黄州的时候,他的小院子里竹子长得郁郁葱葱。

竹子不管风吹雨打,总是直直地挺立着。

苏轼也像竹子一样,在仕途不顺的时候,他没有被困难打倒。

被贬到黄州,生活艰苦,可他还是乐观地面对。

他在竹林下读书、写诗、画画,从竹子身上汲取力量。

他看到竹子四季常青,就想到自己也要坚守内心的纯净。

他写竹子的诗,就像在写自己的品格,那挺拔的竹子就是他不屈服的象征呢。

作文二。

苏轼眼中的竹子有着独特的品格。

有一次,苏轼到一个朋友家,看到朋友家的竹林长得特别好。

他就站在竹林里,久久不愿离开。

竹子节节高升,苏轼觉得做人也应该这样积极向上。

苏轼自己的一生起起落落,可他始终像竹子一样有韧性。

当他被流放到偏远的地方,周围很多人都为他难过,他却像竹子在恶劣环境里依然生长一样,在当地努力生活。

他还教当地的百姓种竹子,告诉大家竹子的好处,就像在传播竹子那坚韧不拔的精神呢。

作文三。

苏轼和竹子之间有着很深的缘分。

在他的画作里,常常有竹子的身影。

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那竹子就像是他的好朋友。

苏轼被贬官到岭南的时候,那里的竹子更多。

他每天看着竹子,觉得竹子的虚心很值得学习。

他在岭南的生活很不容易,但是他像竹子一样虚心接受一切。

他向当地的人请教如何种竹子,如何用竹子做东西。

他在困境中不抱怨,就像竹子不管环境如何都默默生长。

他把竹子的品格融入到自己的生活里,让自己在艰难的岁月里也能保持乐观和坚强。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名句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名句

苏轼写的关于竹子的名句苏轼是唐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艺术评论家,他对竹子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赞美。

他通过笔墨描绘了竹子的形态、品性、境界以及与人类的关系,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名句。

下面是苏轼关于竹子的名句以及对其的理解和赏析:1.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扬帆乘风,慢慢就翼。

青橹送行舟,青橹低柔楚。

耕脚斜斜水如绿,础遥翘翘山似黛。

"(《前赤壁赋》)这是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对偃师的景色描写,其中提到了“青橹送行舟,青橹低柔楚”。

这里的青橹指的就是竹子,舟行在绿水之中,周围青翠的竹子伴随舟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苏轼用青翠的竹子来点缀江水的景色,既增添了生动的色彩感,又通过竹子的舒展和低垂来表达出一种优雅和柔和的境界。

2. "遥卧石磴深,忽忆童稚心。

白云深处抛竹帚,岁晚阴阳远。

"(《晓发嵩山》)这是苏轼在《晓发嵩山》中描写嵩山的景色时提到的竹子。

他在清晨的山间发现了白云深处有人在抛竹帚,这使他忽然回忆起童稚时期的无忧无虑的心情。

苏轼通过竹帚和竹子的联系,将童年的记忆和自然山水的景色相结合,传达了一种深情和对逝去岁月的思念。

3. "幽居静竹里,女儿弄春风。

恶竹当窗斩,斩落一首竹。

暖烟青石砌,石砌夫妻足。

风雅开樽俎,斩竹竟何如。

"(《浣溪沙·幽居静竹里》)这是苏轼的《浣溪沙·幽居静竹里》中的名句,描写了幽居中女儿玩耍的情景。

苏轼用“恶竹当窗斩”来形容竹子长得过于茂盛,遮挡了窗外的美景,于是他亲手将竹子砍落,以供自己和妻子踏青游玩。

这首词歌颂了作者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表明了与竹子之间的互动关系。

4. "劝君莫侧头,竹带月行秋。

"(《赠刘模《木带·察院老员外短所留口占别后还有感诗》》)这是苏轼在《赠刘模《木带·察院老员外短所留口占别后还有感诗》》中的一句名句,把竹子和月亮结合在一起。

风吹钿细绿筠香——苏轼咏竹诗词赏析

风吹钿细绿筠香——苏轼咏竹诗词赏析

风吹钿细绿筠香——苏轼咏竹诗词赏析风吹钿细绿筠香——苏轼咏竹诗词赏析川雪竹子挺拔刚劲,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为历代文人所喜爱。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就是个爱竹者。

他不仅赏竹、品竹,还画竹、写竹,留下了许多咏竹佳作。

苏轼的好朋友黄庭坚喜欢苏轼画的竹子,曾为其画题诗《题<<竹石牧牛>(并引)》: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本诗小引中的子瞻是苏轼之字,伯时是北宋著名画家李公麟字,就是说,苏轼与李公麟合作画了幅竹石牧牛图。

苏轼画了丛竹怪石,李公麟增画牧儿骑牛,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感到有趣,特为之题诗。

诗中的“捶”字是指鞭子,觳觫指牛,砺为磨砺之意。

诗中后四句“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意思是:这块石头我很喜爱它,不要让牛在石头上磨角。

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争斗起来,那可要使我的竹子残损了。

风趣而幽默地表达了诗人对苏轼所画丛竹的珍爱之情,可谓画龙点睛之笔。

这幅熔诗书画为-炉的诗画创作,充分表现出苏轼、李公麟、黄庭坚的友谊,以及他们共同的赏竹爱竹情怀。

东坡爱竹情怀,不仅跃然画纸,也渗透在他的许多与画竹相关的诗文中。

画家文同,字与可,是苏轼的从表弟,任洋州知州,勤于兴利除弊,治下面貌一新,于是选取三十个景物为对象,写下《守居园田三十首》,寄给苏轼等友。

苏轼写了《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其《霜筠亭》诗曰:解箨新篁不自持,婵娟已有岁寒姿。

要看凛凛霜前意,须待秋风粉落时。

箨龙:竹笋。

筠:竹子的青皮,引申为竹子的别称。

篁:泛指竹子。

诗意是:刚从笋壳中破出的新竹尚且有些幼弱,不太能够自己保持挺直,但已姿态优雅,有了能耐受严寒的形态。

而要看到它严正可敬、傲对霜寒的样子,就要等到秋风骤起,花粉凋落的时候了。

诗中突出了翠竹的不畏严寒、凌风傲霜的品质。

诗人对新竹的喜爱、期许与赞美,溢于言表。

苏东坡与竹子

苏东坡与竹子

苏东坡与竹子苏东坡与竹子~诗一首,故事一则苏东坡出生于眉山城里竹柏掩映的苏家小院里,他一生与竹有着深厚的渊源,因爱竹引出过不少绝妙的佳话。

竹子,可谓融进了他的人生,成为了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接下来坡公这首作于杭州的小诗,可以说将坡公对竹子的喜爱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於潜县南约二里地,有一寂照寺,寺内有一轩,因其周围种了许多翠绿的竹子,环境十分清幽,故名“绿筠轩”,慧觉和尚就住在这里。

诗人作此诗来歌颂其高洁的情操和於潜僧的超然不俗。

苏东坡和其表兄文同,二人皆是“湖州竹派”的代表人物,成语“胸有成竹”即出自二人。

有一次,苏轼有书信调侃文同说:“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

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 (译:与可啊,听说汉川的这地儿的竹子,多的和蓬草一样,我就想啊,你现在去了那儿,你的斧子恐怕饶不了那些竹笋。

像你这种穷的没饭吃的馋鬼,怕是方圆千亩的竹笋都能被你吃到肚子里去。

)收到书信后,笑得正在烧竹笋吃的文同夫妇俩把吃在嘴里的饭菜都喷在了信纸上。

“令人喷饭”的典故便来源于此。

文同和苏东坡二人都很喜欢吃竹笋,据说,有一次东坡与朋友聚会,他吃着猪肉写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

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於潜僧绿筠轩》译文:可以顿顿不吃肉,也不能住处没有竹子。

人没有肉吃无过乎会变瘦,但没有劲竹之气就会让人变庸俗。

倘若人瘦了还可变肥,可人一旦庸俗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对这个理论不理解,笑问:“这种‘神逻辑’,是高雅还是痴傻呢?”那么请问,如果面朝着高雅的竹子,仍然对着肉食大快朵颐,可谓是既想得清高之名,又想获甘醴之味,世上又哪来“扬州鹤”这等鱼和熊掌兼得之美事呢?。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

苏轼作品中竹子的寓意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中经常以竹子为题材,通过描绘竹子的形态与特点,表达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同时也借此寄托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竹子在苏轼作品中的寓意丰富多样,既象征了坚韧不拔的个性,又寓意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一、竹子象征坚韧不拔的个性苏轼笔下的竹子常常被描绘为挺拔、矗立于山水之间的形象。

竹子的生长环境恶劣,常生长在崇山峻岭之间,但它们并不因此而屈服。

正如苏轼在《竹石记》中所说:“短才好色,耻以一簪之地。

常以江湖之胜,矜以临川之林。

”竹子虽然身处险峻之地,但却能自立自强,昂首挺胸,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展示出坚韧不拔的个性。

苏轼通过描写竹子的形象,表达了他对坚韧品质的向往和赞美。

二、竹子寓意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苏轼的竹子作品中还蕴含着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思考。

竹子生长在自然环境中,既能吸取阳光、雨露,又能与周围的花草树木相互依存,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写道:“山原破碎湖光里,竹影临村石径斜。

”竹子与山原、湖光、石径相互交融,形成了一幅和谐的景象。

这种和谐共生的境界,也是苏轼对人类社会的期许。

他希望人与人之间能像竹子与自然环境一样和谐相处,互相依存、互相支持,共同创造美好的社会。

三、竹子象征清廉高洁的品质在苏轼的作品中,竹子还常常被赋予清廉高洁的品质。

竹子不仅形态优美,而且性格纯净,没有矫揉造作之态。

苏轼在《竹石记》中写道:“凌云翰墨,应有之义;东篱菊蕊,自甘其妍。

”竹子以其清廉高洁的品质,成为苏轼心目中的理想之物。

在苏轼看来,竹子的清廉高洁是一种道德的追求,是一种对真实、善良和纯粹的追求。

四、竹子象征孤高独立的个性苏轼的竹子作品中还常常表现出竹子孤高独立的个性。

竹子生长在高山峻岭之间,与世隔绝,但它们并不因此而感到孤独和寂寞,反而显得高傲而独立。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豪情还似故人来,乱麻垂手愁不开。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苏东坡说竹子用途广的句子

苏东坡说竹子用途广的句子

苏东坡说竹子用途广的句子
竹子用途广,和生活关系密切。

苏东坡曾经感慨地说:“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焚者竹薪,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竹与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有着极深的渊源。

竹子竿直、空心、清拔有节,被人们赋予正直、谦虚、有气节的美德。

它不畏风霜,能在严寒时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与梅、松并称,被人尊为“岁寒三友”,深受历代文人青睐。

一首叫《弹歌》的歌谣这样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注:断竹,把竹子砍下来;续竹,把竹子接起来,作成弹弓;飞土逐肉,用弹弓追逐猎物。

)这说明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子制成弹弓来获取食物。

“庇者竹瓦,载者竹筏,书者竹纸,戴者竹冠,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食者竹笋,焚者竹薪”表明“用途广”。

“不可一日无此君”表明“和生活关系密切”。

“竿直、空心、清拔有节”可知体现的是“正直、谦虚、有气节的美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邀友赏竹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流放在外,穷困潦倒的时候居多。剥落世俗的外表,苏轼的 生活非常丰富,诗词文章不在话下,他懂得饮茶,喜欢美食,善于烹饪,能书能画,还有很 多很多好朋友,邀友赏竹是他非常喜欢的一件事。正如竹子质朴善群的品质一样苏轼生性爱
2
交友,喜爱跟好友一起分享他对竹子的喜爱。 诗作示例: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他还说:“这样的竹笋一吃下去,竹的君子风味,便沁人心肺,与我融为一体而不可分也,不 是真正爱竹之人,能如是乎?“
诗作示例: 43. 芦笋初似竹,稍开叶如蒲。 44.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45.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46. 道人劝饮鸡苏水,童子能煎莺粟汤。暂借藤庆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
4
诗赏析 4:《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 高亭废已久,下有种鱼塘。暮色千山入,春风百草香。 市桥人寂寂,古寺竹苍苍。鹳鹤来何处,号鸣满夕阳。 “奋力有为当世志”的苏轼,因为敢于抨击时政,以谤讪新政的罪名被捕入狱,几乎送命。 经过中外臣僚的营救,苏轼得保性命,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不得评论时 政。1080 年春末,他初到黄州,惊魂末定,心灰意冷,杜门闭口,常常一个人钓鱼采药自 娱,信步逍遥以自适。一日雨晴后苏东坡散步到乾明寺前东冈,看到雨把浮萍冲散,海棠花 已落尽凋谢,梅子快熟,春天即将结束。他闲得无聊,步行至四望亭下,高亭久废,不再供 人玩赏,而是用来养鱼。春已残,天已晚,荒凉之地连春风送来的都不是花香而是草的香气。 天将暮故市桥人散,乾明寺没有杂花满山而是苍苍竹木而已。万物俱寂的时候,突然出现鹳 鹤的声音,暮色苍茫的整个天空听起来更显凄厉。苏轼羁旅之孤独更加深刻。初到黄州的感 伤色彩浓烈。这段时期的贬居生活是他一生最艰难的时日。但是,很快苏轼就从这种低沉的 情绪中走了出来。 诗赏析 5:《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履齿我先行。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更须携被留僧塌,待听摧檐泻竹声。 1081 年,黄州大雪,苏轼雪后重游乾明寺。周围世界一片银色,漫山皆雪的美景连马 都给惊到了。他看到乾明寺在月光和雪光辉映下,有如不夜城一般彻夜通明。心想这样一个 至洁至静的银色世界,决不能让牛羊践踏,破坏它的纯洁苏轼想象着,雪晴之后,鸦雀戏弄 于千树万树梨花间,该是多么可人。为了更好地欣赏大雪融化之景,他带着被子留宿寺院。 等待着雪融化时雪水滴答而下,催打在屋檐上和泻落在竹叶上的美妙之音。这时候,他的心 境已经转向平静,即使仍在贬所,生活态度却是积极的,并不以个人的遭遇而介怀。在寂静 的佛堂寺院,翠竹环绕,看竹景、听钟声、赏竹影,在竹园听禅,与高僧谈佛法,竹的高雅 淡泊和幽静,使得苏东坡渐渐领悟到佛教中超尘脱俗、远离世态、空灵无我的境界,他的心 境逐渐恢复达观和超然。 按照佛教说法,竹之名相不过是常识中熏习所染因缘和合的幻相,既非竹来眼里,也非 眼到竹边,只是一心所在,也就是说,无论是否有竹林,只要心到,竹境总是存在,竹境总 能通于禅境。苏轼在黄州寄情诗书山水,寄情新交旧识,闲看云卷云舒。迥异于失意文士的 消极避世。他在最失意最痛苦之时,总是在努力使自己和大家都得到安慰,都生活得愉快些, 这是他度过一切灾难的精神力量,正如竹子之心虚节坚、坚忍不拔的精神。 诗赏析 6:《书双竹湛师房》 暮鼓朝钟自击撞,闭门孤枕对残红。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 苏轼曾游宿于杭州双竹寺。当时他因在熙宁变法中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自请离京外任,怀 着抑郁不得志又不得不忍隐的矛盾心情来到山清水秀的杭州。在寺院里,寺僧暮鼓晨钟,参 禅礼佛,而他闭门不问。他自起自息,只是晚上对着渐渐暗淡的灯光,孤枕难眠。在这风雨 之夜,山寺残灯将灭,苏轼亦将就寝。他刚拨开一层白色的烟灰,就发现里面还有一团通红 的火焰,旋拨旋起。这首诗写的是炉火,又何尝不是写他心中难以熄灭的热情之火呢? 人的生命随着光的推移而流逝,如逝水不分昼夜地奔流着。但人的意念却可以任意驰骋, 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转念的瞬息之间,就可以超过遥远的新罗。苏轼以禅意的目光去审视 自然,让禅机理趣寓于他的诗词中,借以表达他如竹子般坚忍刚正又超然旷达的心境。
竹间觅乐 苏轼还是个生活家,他的诗词是植根于生活的,他把儒家、佛家、老庄的思想荟萃于 与他朝夕相伴的竹林,写下了许多与竹同乐、随缘生活的诗句。 诗作示例: 16. 劝客眠风竹,长斋饮石泉。 17. 落日岸葛巾,晚风吹羽扇。松间野步稳,竹外飞桥转。 18. 竹篱茅屋趁溪斜,春入山村处处花。无象太平还有象,孤烟起处是人家。 19. 乐天早退今安有,摩诘长闲古亦无。五亩自栽池上竹,十年空看辋川图。 20. 别来十年学不厌,读破万卷诗愈美。黄州小郡隔溪谷,茅屋数家依竹苇。 21. 斫竹穿花破绿苔,小诗端为觅桤栽。 22. 冷翠多崖竹,孤生有石楠。 23. 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 24. 浮空两竹横南阁,倒景扶桑射北窗。 25. 云母透蜀纱,琉璃莹蕲竹。 26. 中郎不眠仰看屋,得此古椽围尺竹。 27.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 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28. 回风落景。散乱东墙疏竹影。满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湿衣。梦回酒醒。百尺飞澜鸣碧 井。雪洒冰麾。散落佳人白玉肌。 29. 菜圃渐疏花漠漠,竹扉斜掩雨纷纷。
1
10. 朝阳入北林,竹树散疏影。 11. 疏疏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窗扉静无尘,几砚寒生雾。 12. 竹头抢地风不举,文书堆案睡自语。
竹子的正直坚忍、宁折不弯,啸傲风雨的品格,正与苏轼的性格相符,这可能就是他 一生都钟情于竹子的原因。即使身处贬所,有时候甚至穷困潦倒得连一日三餐都无法保 证,苏轼也不忘好好地培植竹林,因为他对竹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情结:将竹子移栽到廊 前窗下,朝夕相看,如对良友一般。每当月白风清之时,临窗而坐,看竹影婆娑。在竹林 的陪伴下,苏轼在困苦时期度过了很多宁静的时光。
竹林禅寺修身问道 诗作示例: 49. 我笑吴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石泉冻合竹无风,夜色沉沉万境空。 50. 草没河堤雨暗村,寺藏修竹不知门。 51. 卧闻百舌呼春风,起寻花柳村村同。城南古寺修竹合,小房曲槛欹深红。 52. 此身分付一蒲团,静对萧萧竹数竿。偶为老僧煎茗粥,自携修绠汲清泉。 53.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 54. 褰衣竹风下,穆然濯微凉。 55. 佛灯渐暗饥鼠出,山雨忽来修竹鸣。知是何人旧诗句,已应知我此时情。
不管是廉价低贱的猪肉,还是牛粪煨制的芋头;不管是美味可口的山珍,还是平淡粗 俗的饭蔬,苏轼都能够乐而食之,以竹子般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来获得日常的愉悦与幸 福。
诗赏析 3《筼筜谷》: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1076 年,苏轼表兄文与可曾在洋州为官,当时县城西北五里处有一个叫筼筜谷的地方, 那里的竹林茂密,竹多笋亦多。当地人大量砍伐竹笋作食物。他猜想廉洁而清贫的太守表兄, 一定见此野味而嘴馋,乃至于想把渭水流域的千亩竹林尽吞胸中。史料表明,当时文与可收 到苏轼的这首诗的时候,恰巧正和妻子一起游于谷中,烧笋晚食,读到此诗时非常激动,以 至于当即喷饭在案。这首诗既沉重又轻快,其戏谑与赞美又使情调变得诙谐而轻松,体现了 苏轼对当时在政治斗争中贤才遭受摧残的感慨的沉重心情,也体现了他如竹子一般乐观豁达 随遇而安的心境。 诗作示例: 47. 菊暗荷枯一夜霜。新苞绿叶照林光。竹篱茅舍出青黄。香雾噀人惊半破,清泉流齿怯 初尝。吴姬三日手犹香。 48. 想见竹篱间,青黄垂屋角。 就连吃橘子,也要吃长在竹篱之间的橘树上的橘子才觉得吃得香! 吃过美味的橘子,多年后仍念念不忘那颗竹篱间的橘树。怎一个,馋字了得! 苏轼有着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享受宴饮和美酒,总是热诚而友善,不论身处何处, 总能寻找到生活中的情趣。他不像许多古代的大文豪那样,永远只是高高在上、睿智而从容 地俯瞰众生,隔着遥远的时空,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而不真切。相反,九百多年后的我们, 读着苏轼的诗词,仍能很轻易就感受到他享受美食时如孩子般单纯的快乐,理解他如竹子般 澄清鲜活的生命热情。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他之写作,除去自得其乐外,别无理由,而今日吾人读其诗文, 别无理由,只因为他写得那么美,那么遒健朴茂,那么字字自真纯的心肺间流出。他的作品 之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谐,生动而有力,虽胥视情况之所宜而异其趣,然而莫不真 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竹林写诗 不论春夏秋冬,不管花开花谢,身边的竹林总是绿荫葱葱,苍翠欲滴。竹子挺拔刚劲, 虚心有节,能在严寒中迎战霜雪,这些竹君子品质给他苏轼很多创作的灵感,竹下写诗是他 的一种生活习惯,使得他能在北宋朝廷激烈的两党之争中僻出一块清静角落,以冷静的眼光 察看世态变迁,用乐观旷达的心态迎接一切灾难和磨练。 诗作示例: 13. 竹间老人不读书,留我闭门谁教汝。 14. 千首新诗一竿竹,不应空钓汉江槎。 15. 世间那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
30.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 31. 云深人在坞,风静响应谷。与君皆无心,信步行看竹。 32. 夜窗骚骚闹松竹,朝畦泫泫流膏乳。従来蝗旱必相资,此事吾闻老农语。 33. 邻里亦知偏爱竹,春来相与护龙雏。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34. 乞与徐熙新画样,竹间璀璨出斜枝。 35.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竞倚栏。穿竹鸟声惊步武,入檐花影落杯盘。 36. 花时腊酒照人光,归路春风洒面凉。刘氏宅边霜竹老,戴公山下野桃香。 37. 井水分西邻,竹阴借东家。萧然行脚僧,一身寄天涯。 38. 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剩觅蜀冈新井水,要携乡味过江东。
竹杖芒鞋傲风雨
从苏轼诗词看其“竹君子情结”(上篇)
苏轼诗词汪洋恣肆,明白畅达,其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存诗 3900 余首,其中 仅仅描写到竹子的就有两百多首。通过阅读他诗词中各种各样的竹,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他坚韧豪放的性格,以及他那种像竹子般宁折不弯,啸傲风雨的卓然品质。
关于苏轼的“竹君子情结”,因为内容太多,分为两篇叙述。此篇为上篇,以赏析苏轼诗 词中的竹为主,主要突出其生活方面的“竹君子情结”。另一篇还未完稿,以赏析苏轼书法和 绘画为主,突出其在文化艺术方面的“竹君子情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