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word【一等奖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物质的溶解性一、学习任务分析一、学习任务分析本节是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四章第五节,属于“物质科学”。
本节要求学生对物质的溶解性有一定的掌握。
了解溶解性的概念,物质的溶解能力有限,解能力有限,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且不同物质溶解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的条件有关,不同外不同外界条件可以对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一定的影响。
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紧密联系生活现实,让学生逐步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理念,充分抓牢探究实验的掌握。
究实验的掌握。
重点: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 难点: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二、学习者分析二、学习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不深。
如物质不能无限量溶解,溶解能力有限。
气体液体都可以溶解等。
这节的实验相对简单,学生一般可以很好的完成。
以很好的完成。
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教师需要在物质的溶解能力这块多加讲解,举例,举例,举例,使学生真正了使学生真正了解。
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了解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2、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了解物质溶解的能力是有限的3、知道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4、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有溶解性5、了解物质的溶解能力与外界条件有关(比如温度)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对知识点进行掌握和扩充2、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间的合作能力,增加其沟通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尝试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究 4、STS 教育讲课堂中的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并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题等。
物质的溶解性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指物质在溶剂中能否溶解的性质。
2. 掌握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提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试管、试管架、滴管、移液管、烧杯等。
2. 实验药品:食盐、糖、酒精、水等。
3. 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课件或教学素材,展示一些常见的溶解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物质的溶解现象?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或实物展示,介绍溶解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解释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温度、浓度等因素的关系,并给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在水中能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三、实验探究(30分钟)1. 分组进行实验:将食盐、糖、酒精分别加入不同的试管中,加入相同体积的水,观察和记录溶解情况。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并进行讨论。
3.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四、归纳总结(10分钟)1. 整理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讨论内容,归纳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种类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溶剂种类,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性?五、拓展应用(15分钟)1.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来说明物质的溶解性?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实际应用,例如药物的制备、环境保护等方面?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请学生回家观察并记录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溶解现象,并写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记录物质的溶解性,培养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
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公开课)2022年九年级化学精品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度一、教学设计思想上节课介绍了物质的溶解性,已经了解了不同的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溶解情况不相同。
这节课溶解度是继物质溶解性后,怎样精确地衡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
通过不同物质在相同温度下,溶解度的比较,让学生区分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通过比较表格列数据和曲线查数据的不同,会画出相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度曲线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度含义。
〔2〕学会区分物质的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3〕知道溶解度曲线,并会根据曲线查找相应的溶解度。
2. 过程与方法〔1〕在掌握物质溶解性的根底上,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并能区分物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体验比较的方法。
〔2〕在结合数学曲线思想下,学会画溶解度曲线,培养自学、阅读、查找有关数据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物质定性、定量的问题。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溶解度概念;画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溶解度五要素。
四、教学用品媒体:投影五、教学流程七、板书设计八、教学反思9.2 化学合成材料第一课时【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2〕认识合成材料的开发、利用和开展与社会开展的密切关系〔3〕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纤维、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
2、过程和方法:利用网络信息、图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以及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开展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1塑料的性能、用途和白色污染2天然纤维和合成纤维的鉴别【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
【教学工具】羊毛、棉花、合成纤维布等【教学方法】实验法、讲解法◆课前预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塑料制品的利与弊◆教学情景导入师:“China〞表示我们的祖国,它还可以表示什么?生:瓷器。
师:对!瓷器的出现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它创造了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十校联赛”一等奖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明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3)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几个因素。
(4)了解溶液饱和与溶液浓稀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学会对比的研究方法。
(2)通过实验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实验在学习化学概念中的意义。
(2)通过实验设计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过程【情境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这样的事实:在相同的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碳酸钠在水中易于溶解;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中却很容易溶解。
【实验探究】:(实验探究)实验一:质量均为1g食盐、蔗糖、消石灰分别加入5ml水中。
实验二:等量的食用油分别加入等量的水、汽油中。
实验三:3g硝酸钾分别加入不同温度下的5mL水中。
问题:(1)通过以上实验,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结论】:【交流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事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你能举出实例与同学们交流吗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查阅资料,说明其原理。
【小结】:可用酒精、汽油、氯仿、苯、香蕉水等溶剂溶解某些在水中难以溶解的物质。
【实验探究】:实验一:取一瓶底部留有硝酸钾晶体的硝酸钾溶液,分别取出20ml加入A、B两只烧杯中,再分别向烧杯中加入2g硝酸钾晶体,用玻璃棒搅拌,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二:在A烧杯中再加入5ml水,观察固体是否溶解。
实验三:在酒精灯上加热B烧杯,观察未溶解的硝酸钾是否继续溶解。
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可溶解某种物质的量,有没有限度【小结】:【交流讨论】: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
你能归纳、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吗请将结果整理出来。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公开课比赛一等奖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会用实验探究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3、学会判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方法4、结合生活实际,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加以转化(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在“情景---问题---探索”的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获取知识,运用知识2、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分组实验等过程,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3、初步运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思维形式大胆地质疑、联想、假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习惯2、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树立学以致用的观念3、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二、教学重难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应用三、教学用具1、分组实验药品及仪器:1gNaCl、1g消石灰、3gKNO3、食用油、水、汽油、试管、量筒、胶头滴管、酒精灯。
2、演示实验药品及仪器:蔗糖、高锰酸钾、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试管、试管夹。
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一、溶解性1.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温度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回顾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
活动一
思考如何比较物质的溶解性,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活动二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与全班同学交流。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
一、【课标要求】
二、【教学准备】
食盐、碳酸钙、硝酸钾、碘、水、酒精、天平、量筒、烧杯、胶头滴管、玻璃棒、药匙、酒精灯滤纸、火柴三、【教学流程】
预习反馈回
顾 实验导入
教学流程
明确目标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快速阅读,明确前进的方向。
明确本节课的学习流程,做到心中有数。
级:当堂检
测区
级:中考链四、教学过程
三、化学课堂教学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表班级姓
名学号
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
自评:
小组长评:
师评:
注:1、评价标准:认真完成为A 级,完成情况较好为B 级,完成情况一般为C 级,完成情况不好为D 级。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 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最突出的表现(创新或进步)”、“还需注意或改进的地方”,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3.2.(4)物质的溶解性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本节课的内容包含3.2溶液主题的第一、二子课题的内容,物质溶解性与饱和溶液,与溶解度的内容有内在的关系。
课堂中通过探究方法,以学生猜想、设计方案、实验、归纳的活动,学生主动获取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初步认识控制变量实验方法,同时在学习中,内因决定外因,外因影响内因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渗透。
同时,这节课为后面学习溶液状态和溶解度形成定量分析铺地,溶解度的概念获得必须是要建立在学生了解物质溶解性和饱和溶液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一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也为溶解度的教学难点的突破是关键。
二.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主要教学的核心:一是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二是建构控制变量实验方法。
物质的溶解在生活中学生积累了成熟或不成熟经验,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利用此资源来引导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讨论分析实验方案,形成可行性实验方案),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实验(以明确的目的学生完成实验、从直观上初步获得控制变量法实验方法),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三、学情分析:在物理中接触过控制变量法,但是在化学中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实验,学生有一定的困难。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让学生猜测、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测,有意识地去运用实验思想需要教师引导。
溶解能力与溶解速度,学生的把握会出现偏差,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溶解性等同于溶解的速度,所以在课堂中不出现溶解速度,引导学生物质的溶解性在相同条件下,溶质溶解的质量多少来比较,提升原认知水平。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2)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3)掌握药品取用、加热等实验技能2、过程与方法(1)通过方案设计、讨论、实验、对比活动,初步明确和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控制变量法;(2)通过对实验分析、比较、归纳主动获得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案标题:探究物质的溶解性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习使用实验方法观察和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特点。
2.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差异。
3. 实验方法的运用和实验结果的观察与分析。
教学准备:1. 实验室用具和试剂:透明玻璃杯、烧杯、搅拌棒、显微镜、溶液(如盐水、糖水、酒精等)。
2. 学生实验报告模板。
3. 教师准备教案和实验指导书。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溶解吗?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鼓励学生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答案。
知识讲解:2.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和特点,解释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可以。
3. 列举一些常见的溶解物质,如盐、糖、酒精等,讲解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
实验探究:4. 分组进行实验探究。
每组学生选择不同的物质(如盐、糖、小苏打等),将其加入透明玻璃杯中的水中,用搅拌棒搅拌,观察物质是否溶解。
5.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观察溶解物质在溶液中的状态变化。
6. 学生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溶液中的微观结构,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溶解性。
实验结果分析:7. 学生归纳总结实验结果,讨论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差异,并解释原因。
8. 学生们可以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报告模板中,并撰写实验结果分析部分。
拓展活动:9.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有重要影响?请举例说明。
10. 学生可以进行更多的实验或研究,探究其他物质的溶解性,如食物添加剂、药物等。
课堂小结:1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物质的溶解性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12. 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疑惑,教师进行解答。
作业布置:1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步骤、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教学反思:14.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改进。
化学《物质的溶解性3》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提问: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么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到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性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导入] 新课《物质的溶解性》(板书)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教师]:什么是溶解性?[学生]: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教师提问]: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课本实验探究1-3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演示实验]:【实验探究1-3】实验药品:蒸馏水、酒精、碘、硝酸钾、氯化钠、。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填在P13-14 的空格上。
[学生回答]:碘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易溶解,氯化钠在水中易溶在酒精中不溶。
从而得出结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探索活动二: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学生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学生回答]: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至不再溶解,然后对此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 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的影响。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问题]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追问]什么叫溶解度?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2.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下;(2)标准:g溶剂;(3)状态:达到状态;(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3.溶解度的含义(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浙教版科学七上《物质的溶解性》word教案
4.5物质的溶解性执教者:陈永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物质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溶解的能力不同,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地溶解2、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了解固体和气体溶解的一些情况3、物质溶解时有吸热或放热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1、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习惯2、初步学会比较的科学方法,渗透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归纳表达实验结果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水中溶解性质的应用,体会科学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科价值2、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激发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难点:探究实验(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教学准备课件,试管、小烧杯,玻璃棒,药匙,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蔗糖,雪碧,食盐,色拉油,水,香蕉水,氢氧化钠,硝酸铵,量筒教学手段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得出结论;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设计一、引入喷泉实验图片展示雪碧的成份表,引出课题《物质的溶解性》。
二、新课【故事】在巴勒斯坦和约旦的交界处,有一个湖,每年湖上的降水与蒸发掉的水相差不大,整个湖的水量基本保持不变。
由于四周的岩石是由大量可溶性的矿物盐组成,很久以前,湖边的人们发现有时有很多的岩石都被湖水溶解了,于是开始担心长此以往湖水会将生存的陆地全部溶解。
师:人们的这种担心有必要吗?生:猜测假设,并回答,某种物质在水中能无限制地溶解吗?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生:设计方案师:归纳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活动一:蔗糖溶解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活动1:蔗糖溶解实验(1)在试管A中加入1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2)在试管B中加入3克蔗糖,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蔗糖能完全溶解吗?对比A和B,可得出结论结论:结论1: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不严密的,完成活动2后由学生自己完善该结论)师:你如何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在试管B中的这趟不能全部溶解了师:我想让这个没有完全溶解的蔗糖继续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生:加热,加水……活动2:将未能溶解的蔗糖溶解一学生上台演示实验结论2: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师:如何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改变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原来没有溶解的蔗糖,现在溶解了师:那我们之前得出的结论1,是不是不够严密呢?我们如何完善这个结论?生:加“在一定条件下”师:那是不是温度越高,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越强呢?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雪碧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它在水中的溶解性会不会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呢?我们如何来检验?生:通过加热雪碧来检验师:加热过程中,如果看到什么现象,就知道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引导学生下操作性定义)生:气泡变多,则说明气体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了活动3:气体的溶解性结论3: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物质的溶解能力受到外界因素(温度)的影响,那么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物质的溶解能力呢?生猜想假设(物质的种类,液体的种类等)师:请想办法证明自己的假设活动4:探究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学生分组实验(1)在试管C中加入1克食盐,再加入2毫升水,并进行振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公开课)年九年级化学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一、设计说明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是为学习溶解度、溶质质量分数等根本概念作必要预备。
在以往的教学中,依据书上的内容设置往往要通过两节课甚至更多时间才能完成,本节课的两个试验原理比较简洁但操作却耗时较多,基于对“溶液〞主题单元的思考,对本节课的课时教学内容(包括试验)做了调整,期盼提高“溶液〞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性。
本节课设想充分利用学生已有关于物质溶解现象的阅历,将课本中的课堂试验一设计成简洁可行的家庭试验〔如比较白糖和面粉的溶解性大小〕,既节约课堂时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制造了条件。
课堂上进展的试验,那么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条件在课外亲身感受的局部〔如不同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对于课堂试验,要细心设计,使其充分发挥功能:既让学生感知试验事实或变化规律,更要有利于学生在试验事实的根底上逐步构建概念学问,将感性生疏上升为理性认知,完成学问的内化过程,也奇异地使教学过程逐步推动,在有限的时间里有序高效地完成“繁多〞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中的试验,以尽可能少的药品和仪器装置,尽可能简洁的操作步骤,实现了多重功能〔生疏溶剂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饱和溶液概念的建构,感知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培育学生设计试验的力气、试验根本操作力气及合作精神等〕。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在六、七年级《科学》中学习过物质的溶解、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等学问,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意无意地知道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其他物质中,比较清楚地知道大多数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但对一些物质在确定条件下不能无限制溶解,各种物质在一样条件下溶解的力气并不同,某种物质的溶解力气与外界条件有关,液体和气体的溶解状况等还是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整理。
通过本节课学问〔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学习为后面学问〔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等〕的学习作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1〕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途径;2、过程与方法〔1〕通过把握变量试验方法的使用,初步学会设计简洁的化学试验;〔2〕通过对试验数据和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进一步学会比较和归纳。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第一篇: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探究)教案1.4.5 物质的溶解性(探究)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一、教学目标: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生: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师: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师: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生: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师: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生: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或其近似的)师: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生:冲奶粉的时候一般都用热水,说明……;冲的时候,还要搅拌一下,说明……还有市场上出售的需要冲、泡的饮料。
多数是研成细细的粉末,很少见到是大块大块的固体。
师:经过同学们的互相补充,大致形成了这么几种猜测,但生活中的经验不等于科学结论,要知道这些猜想是否与事实相符,我们需要亲自验证一下,但在动手实验之前,我们还要怎么样?生:设计实验方案师:对。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教案【学习目标】1.知道结晶的原理,熟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的适用范围和基本操作;2.能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选择不同的结晶方法来分离混合物;3.会进行粗盐提纯。
【学习重点】根据物质溶解性的变化规律找到适合的结晶方法。
【学习难点】会选择不同的方法分离混合物。
【学习过程】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溶解所需的仪器。
2.过滤所需的仪器。
3.蒸发所需的仪器。
4.物质溶解性随温度改变的变化趋势主要有三种类型:(1),如NO3;(2),如NaCl;(3),如Ca(OH)2。
【新知导学】怎样设计实验来鉴别食盐水和蒸馏水?二、合作、研讨与点拨活动一.活动探究实验1实验2操作步骤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浓的NaCl溶液,用酒精灯加热在一只盛有30L沸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NO3,制成NO3浓溶液。
将烧杯放在冷水中降温实验现象总结:什么叫结晶?结晶的方法有哪些?反思:如果实验1中用的是NO3,实验2中用的NaCl,还会有类似的现象吗?为什么?小结:结晶的方法和适用范围(1)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又叫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2)蒸发溶剂的方法:适用于哪类物质?如________(填物质名称或化学式)。
活动二.混合物分离的方法(1)可溶性固体与不可溶性固体混合。
如:将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所得的二氧化锰提纯出来,用方法。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氯化钠的硝酸钾中提纯硝酸钾,用方法。
(3)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中混有少量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物质。
如:从含少量硝酸钾的氯化钠中提纯氯化钠,用方法。
反思:你能说出上述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所需仪器吗?活用所学:现有一批混有泥沙的粗盐,如何得到较纯净的食盐晶体?拓展:1.制取精盐过程中将其中可溶性的杂质除去的方法是:用饱和的食盐水浸泡。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第1单元溶液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1 大赛获奖教案
课题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通过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的方法了解物质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产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毫升的水再加入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作业时(分分得:本节课我运用电子白板辅助教学,使得整个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容易理解。
失:提问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改:通过本节课教学,使我意识到今后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观念还要不断更新,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的面要更宽。
(2)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充实自己头脑,指导新课程教学实践。
第四单元金属单元备课教材分析金属是现代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应用及为普遍的一类重要物质。
教材把金属的相关知识安排在氧气、水、二氧化碳及常见的酸、碱、盐等元素化合物知识之后,让学生在积累了相当多的关于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的感性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再来比较全面地认识有关金属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既有助于形成较系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全面地认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单元教学目标1、解金属和金属材料的主要特征及其应用。
知道金属的重要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规律及其简单应用。
2、知道铁的冶炼原理、钢铁锈蚀的原因及其防护。
3、发展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研究化学问题的能力。
4、认识“混合(熔合)”在改善物质性能、开发新材料方面的重要意义。
5、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热情。
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简单应用、置换反应。
难点:合金的性质、冶铁的原理、还原反应、钢铁锈蚀的原因。
本单元主要学习方式和科学方法主要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主要科学方法:——模型法、类比法课时安排节次课时主要知识点主要探究活动第一节 2 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的性质与用途;常见的铁矿石;炼铁的原理;还原反应。
归纳金属的物理性质;金属与合金的性质比较;炼铁的化学反应原理。
第二节 2 金属与氧气、盐酸、盐溶液的反应;置换反应;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简单应用。
《物质的溶解性》word 公开课获奖教案 (12)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2教学重点:(1)建立溶解性、溶解度、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的概念。
(2)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与固体溶解度的因素。
(3)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4)学会描绘和使用溶解度曲线。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区分溶解性与溶解度在概念上的不同。
(3)利用结晶方法,分离几种可溶性固体物质的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过程:复习:浓溶液稀释的有关计算引入新课: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根据不同的需要,有时需要浓溶液,有时需要稀溶液。
浓、稀无明确的界限,从微观角度看,就是一定量的溶剂中含溶质分子或离子较多的则浓,较水的则稀。
为根据各种不同要求,得到各种溶液,就要首先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演示:外界条件相同时(温度压强)1、不同种溶质(NaCl、氢氧化钙),在同一种溶剂(水)中的溶解性2、同一种溶质(油),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外界条件不同时(T、P)3、同一种溶质(硝酸钾),在同一种溶剂(水)中的溶解性4、同一种溶质(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总结:物质的溶解性与一、外因:固体(T),气体(T、P)二、内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
过渡:知道了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就有了理论的支撑,配制出我们需要浓度的溶液,医用生理盐水,需要0.9%NaCl溶液,而工业电解食盐水,却需要用最浓的NaCl溶液,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如何配制最浓的盐水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甲:往水中加盐,越多越好。
师:电解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的移动,对于那些不溶的沉在烧杯底部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不会发生反应,只是一种浪费。
初中九年级化学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十市联赛”一等奖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课题: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第一单元溶液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材及学情分析鲁教版五四制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是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引领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
本课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角度介绍物质的溶解性,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研究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升了一个层次。
经过八年级一年的学习,学生们对化学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验探究、分析归纳能力。
在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已从定性的角度认识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差异。
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借助实验和多媒体电教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实验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学习目标分析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溶解性的概念及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含义,学会运用溶解度来描述不同物质的溶解性。
3、初步认识溶解度曲线,并能从中获得有关信息。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因素的实验探究,学会采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2、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并从数据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目标1、引领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2、建立内因与外因对事物发展共同影响的辨证观教学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初步认识溶解度曲线,并能从中获得有关信息教学难点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其含义教学思路设由特殊到一寓言故事导入新课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因素固体溶解度直观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及时巩固练习活动一探究影响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影响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有哪些?猜想与假设:请从生活经验出发,猜猜看①为什么手上有油污用水洗不净,手上有盐用水可以洗净?②为什么水洗不净的油污,可以用汽油洗净?③泡速溶饮料用热水还是冷水溶的快?设计实验: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确定改变的因素和不变的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好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能够理解其含义。
2.知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掌握好温度和压强如何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三、教学方法
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准备:1、投影片2、实验及相关器材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新课引入】
在工农业生产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溶质质
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
较小的溶液。
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
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一)实验探究1-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实验步骤: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加入10mL水并振荡加入10mL酒精并振荡氯化钠聆听、思考
学生实验。
注意观察实
验现象并将
现象记录下
来。
通过新课的引入,以激起学
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
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机会,不
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
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
验能力,弥补了教师演示实
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
体同学观察的缺陷。
培养准确描述实验现象的能
碘
实验结论:
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讨论】
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大小,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就比如距离有长度的标准,气温有温度的标准一样。
你知道物质的溶解能力用什么作标准吗?
(二)固体的溶解度
【讲解】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学生思考。
回答:溶剂
种类和溶质
种类对物质
的溶解性有
影响。
根据控制变
量法的要求
确定改变的
因素和不变
的因素。
设计实验、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理解固体物
质溶解度的
含义。
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
思路。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和观察总结能力。
(1)定温:一定要指明温度。
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
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
(2)定量:溶剂的质量有规定的值,为100g。
溶解度是相对于100g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并非是100g溶液。
(3)定态: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的状态。
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4)定性:固体溶解度有单位,为克(g)。
3、溶解性等级的划分
20℃时溶解度
大于10g 易溶;
1g-10g 可溶;
0.01g-1g 微溶;
小于0.01g 难溶。
(三)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一定压强,一定温度下1体积水最多溶解的气体的体积数。
2、影响因素:溶质种类、溶剂种类、温度、压强。
温度:在一定压强下,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度越小;温度越低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压强: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压强越小气体的溶解度越小。
【思考】
1、打开汽水瓶盖时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冒出?
2、喝了汽水后,为什么会出现打嗝现象?学生认真听
讲,从定温、
定量、定态、
定性等方面
理解固体物
质溶解度的
含义。
学生认真听
讲,理解溶
解性等级的
划分的方
法。
理解气体物
质溶解度的
定义和影响
因素。
认真思考,
解决问题。
从一定温度、100g溶剂、
饱和状态、质量等方面使学
生掌握好固体物质的溶解
度这一概念。
注意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进行对比,加以掌握。
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
题,做到学以致用。
【课堂练习】
1、下列对“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31.6g”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水中
B.20℃时,100g硝酸钾溶液中含31.6g硝酸钾
C.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
D.20℃时,31.6g硝酸钾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达到饱和状态
2、已知20℃时,20g水中溶解了0.3gA 物质达到饱和,则A物质属于()A.可溶物质
B.微溶物质
C.难溶物质
D.易溶物质
3、下表是氯化钾的溶解度数据,请分析回答:
温度/℃10 20 30 40
溶解度/g 31.0 34.0 37.0 40.0
(1)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_____g 固体氯化钾。
(2)40℃时,25g固体氯化钾与50g水混合,充分搅拌所得的溶液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认真解题
学生思考、
回答
巩固所学知识,做到学以致
用。
【小结】下面请大家回忆一下,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学生回忆并
回答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