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人口对封建社会发展的作用
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
运用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人口问题答:一、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必要条件之一,它对社会发展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第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人口状况对社会的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
二、我国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
突出地表现为人口数量多,一段时间内增长过快,人口生产与物质生产比例严重失调,从而导致了人口生产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尖锐矛盾,并且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人口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我国人口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①1949年以前,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消费品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人口的增长十分缓慢,呈现出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点;②新中国成立后到70年代后期,由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增长势头迅猛,呈现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特点。
1949年人口死亡率为20%,1973年为75%;自然增长率1949年为16‰,1973年为20‰;③80年代以来,由于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国策,控制了人口的增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呈现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如1992年,人口出生率为18.24‰,死亡率为6.64‰,自然增长率为11.6‰,1996年人口自然增长为11.44‰。
2人口发展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
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3.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7.2亿,1982年为10.3亿,1990年达11.6亿,1996年达12.24亿。
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
封建时代中国与西方城市的比较
封建时代中国与西方城市的比较马克思主义认为,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城市出现大约已经有5000多年,一般认为,是在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
而就封建社会时期来说,封建城市是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从东西方的城市对比来看,两者封建城市的起源、内部社会构成、外部社会关系又有着显著的不同。
这些都是因其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历史社会演变乃至地理形态的不同而导致的。
本文仅就中西封建城市的产生、内部构成等几方面异同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中国由“城”生“市”,欧洲由“市”圈“城”中国封建城市形成于奴隶制全盛时期的西周,而大批兴起于奴隶制即将崩溃的东周时期,在那时,封建城市已经在经济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些可以从战国时期的古城一般都有墙垣和街道来证明。
到了战国中期,城市有了很大的发展,“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
……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①就充分说明了与周朝相比,战国时中国城市数量大增,迎来了封建城市发展的高峰期。
可以认为,我国的封建城市不是封建社会形成后才开始出现的,而是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封建制的确立而出现的。
就中国封建城市的产生途径和发展过程来看,对中国封建城市产生起决定作用的是统治阶级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我认为,其经历了由“城”生“市”,以“城”为主的过程。
在上古中国,早期所谓的“城”就是为防御和保卫而建造的防御设施,逐渐变成了用石块建筑的城墙和塔楼。
“天子之城千雉,高七雉;公侯百雉,高五雉;子男五雉,高三雉。
”“天子之城高九切,公侯七侧,子男三侧。
”②可见“城”是贵族们四面筑墙,用来防卫的军事政治据点,并且因贵族的等级,“城”也有着不同的规模③。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少数民族的骚扰,统治者也会在一些险要地方筑城,但这些也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城市的大批出现则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有关。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
人口理论基础知识(讲课稿)一、西方人口理论西方的人口理论,是在西方文明大背景下从古代至近现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各家各派思想家关于人口问题的看法、主张、见识和学说的总称。
这里讲的西方,指的是地理学意义上的西方即指欧洲和北美,而不是现代政治经济制度方面的概念。
西方人口理论就是研究与探讨随着西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人口思想不断演变及其变化规律性的学说。
(一)西方人口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人口理论,起源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制时代。
当时的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已开始从奴隶至庄园的经济管理和政治层面上考察人口问题了。
在进入欧洲的封建时代之前,还有古罗马的法制实践家,在他们的立法执法过程中,阐述了对人口问题的深刻看法与见解。
1、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人口思想的萌芽古希腊时期(公元前750至前14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包括该历史时期著名思想家色诺芬、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古罗马时期(公元前509至476年)的人口思想,主要是指体现在古罗马各种法典和法令中的人口观点与主张。
①古希腊时期的人口思想古希腊从公元前750年形成各城邦国家的松散联合到公元前146年被罗马人征服,在这个历史时期里,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思想家。
其中,对人口问题论述较多的主要有史学家和经济学家色诺芬、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位著名思想家。
A、色诺芬的人口思想色诺芬(约公元前431-前350年),出生于雅典富人家庭,接受过奴隶制贵族教育,是古希腊第一位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70-前399年)的得意门生。
他在其主要著作《经济论》和《财源论》中,都论述了颇为丰富的人口思想。
其人口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男女婚配的目的,首先是为了种的延续与繁衍。
因为“各种生物要传宗接代,他们就得结成婚姻好生儿育女;其次,这种结合为他们养儿育女提供了条件”。
这是从经济上考虑,即解除婚姻当事人对其年老之后在生活支持上的顾虑。
第二,从维护贵族阶层的利益出发,主张国家应努力增加人口。
高中历史中西联系与比较第二编 中外重大历史比较 含解析
中西历史联系与比较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274200第二编中外重大历史问题比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先秦时期的中西方比较1、中西方早期政治制度向两个不同方向发展的表现及原因。
(1)不同的发展方向。
①中国:春秋战国,中国逐步由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方:希腊是小国寡民、城邦林立,城邦处于奴隶制强盛时期,实行公民民主政治.(2)原因(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多,侧重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条件分析.)①中国:大河流域,多平原,逐渐形成了封建小农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因此需要国家统一,需要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维持社会的发展。
②希腊:山多、海多、港口多,这一地理环境适宜工商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希腊人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族精神.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逐渐地形成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2、孔子和苏格拉底东西方思想的异同。
相同:①把人类及其社会作为探究的课题;②体现人文主义精神,注重人、人性;③都注重人的品德,都重视对人的教育。
苏格拉底更重视人的伦理道德,强调“知德合一”。
不同:⑴对东西方社会思想和政治产生的影响不同: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⑵形成原因不同:①苏格拉底时期雅典工商业经济空前发展,与此同时雅典的民主政治趋向衰落,人的道德也在承受着考验。
②孔子出生于春秋末期,井田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3、比较中国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与西方智者学派的异同,认识东西方思想发展的起源4、古代中国和古希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两种文明产生的不同影响5、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3世纪中西文明的比较6、古希腊城邦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比较思想文化繁荣富含民主和科学精神。
礼乐制度发达注重等级观念。
7、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人文精神的比较当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代欧洲正经历着人文主义的萌芽,出现了智者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
中国历史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
中国历史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自古以来,人口与社会变迁一直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中国经历了许多社会变迁,其中人口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历史中的人口与社会变迁,以期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与演变。
一、黄河流域的兴起与齐鲁文化在早期的中国历史中,人口聚集主要在黄河流域。
黄河流域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因为黄河带来的肥沃土壤和水资源,使得农业得以快速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出现了蓬勃发展。
这一时期,兴起了许多文化,其中以齐鲁文化最为著名。
齐鲁文化强调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倡导道德和纯朴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文化。
同时,黄河流域的繁荣也吸引了大量移民,从而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二、战国时期的分裂与并立随着历史的推移,人口和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斗,形成了并立态势。
这种人口分散的现象是由于人口不断增长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的。
不同地区的人们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结构,如秦、楚、魏、赵等国。
此外,战国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哲学思想,如儒、墨、道、法等。
这些哲学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化,也影响了后来的中国思想。
三、秦朝的统一与社会变革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其统一带来了中国历史的重大变化。
秦朝时期,中央政府加强了对各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推行集权制度。
这种社会变革影响了当时的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
秦朝还进行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建设,如修建长城和秦始皇陵等,为后来的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四、汉朝的繁荣与文化成就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它在统一和发展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汉朝时期,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城市和贸易也进一步发展。
汉朝还取得了许多军事胜利,并将中国的版图拓展到了新的地区。
同时,汉朝还取得了伟大的文化成就,如模拟科举考试的推行、雄伟壮观的汉墓、充满诗意的《诗经》和戏曲等。
世界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流动
世界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流动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基本的资源,也是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口的数量、结构和流动都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探讨世界历史上的人口与人口流动的相关内容。
一、人类历史的早期人口流动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早期阶段,人口流动主要是原始人类的迁徙活动。
古人类迁徙路径的研究显示,早期人类主要根据资源的分布、气候变化等因素进行迁徙。
例如,大约7万年前,人类从非洲东部地区开始向世界各地扩散,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进入欧洲、亚洲、澳洲和美洲等地。
这些原始人类的迁徙活动,使得人类逐渐分布到全球各个角落。
二、封建社会中的人口流动与社会变迁在封建社会时期,人口流动主要表现为人们的迁徙和流亡。
由于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等级的人们的迁徙权利受到限制。
例如,农民作为封建社会的基本劳动力,往往受到土地制约,只能在自己的土地上生活和工作。
而商人、手工业者等社会阶层的人们,由于追求商机和生活改善,不断进行城市间的迁徙。
此外,一些特殊的历史事件也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例如,中世纪的黑死病,使得欧洲大陆上的人口减少了将近三分之一。
为了逃避瘟疫的传播,一些人们选择逃离城市,流亡到农村地区或其他安全的地方,这导致了农村地区人口的激增。
三、工业化对人口流动的影响工业化时期,人口流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参与工业生产。
这种人口大规模的流动被称为农民工潮。
农民工的迁徙使得城市人口迅速膨胀,但也带来了难以避免的城市问题,如住房、交通、环境等方面的挑战。
另外,工业化也推动了国际间的人口流动。
许多人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机会,选择赴外国工作或定居。
例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的欧洲人移民到美洲、澳洲和南非等地,这些移民潮对接收地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现代社会的人口流动与人口问题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流动的规模和速度都得到了空前的增长。
中西封建制度对比
2、中国封建社会中商人、地主、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结合,巩固了封建经济结构,限制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中国封建政权对工商业的直接控制和摧残,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不同点
一、中国封建经济制度是在属于古代东方奴隶制类型的奴隶制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
二、封建地主经济的租佃制
在西欧,封建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庄园制度。而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主要是地主经济的租佃制度。
三、实物地租是主要剥削形式,主要生产者是租佃农民而非农奴。
在西欧封建社会中,地租形式的发展顺序,大体上是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到货币地租占统治地位时,封建社会就要解体了。当然,在实际情况中,这三种形式也有同时存在的时候。中国封建社会地租形式的特点是,从封建社会产生起,实物地租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地租形式,而劳役地租或者货币地租无论在封建社会发展的那一阶段,始终没有占据主要地位。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限制和阻碍的原因
从明代末期到鸦片战争历时三百多年,中国仍然是一个完整的封建社会,原因:
1、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因为,这种自己自足的生产方式,不但维持着十分低下的生产技术和狭小的生产规模,而且还因其自己自足性,排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不是对立的,他是根据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方面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封建城市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消费中心。
六、中央集权封建专制制度。
中国的封建社会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而西欧中世纪封建社会时期,国王的权利不大,实际上是封建贵族民主制。只是到封建社会末期,王权才加强起来并形成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时封建社会已经开始解体了。
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
论:中西封建制度的异同从今展望古代,在以前,无论是身处东方的中国,还是处于西方的其他地区,都有过一段历史,即:社会是封建制的。
何为封建制度,它是以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它的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在中国,我认为西周才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
众所周知,夏朝乃是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由禹所建立的,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而由于夏朝没有具体文字的记载,所以它的具体情况我们无法获知,但我们知道,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军队,创立刑法,最终掌握大权,是禅让制更替为世袭制。
而社会也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
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
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
而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
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600年时间。
夏朝之诸侯国商部落首领商汤率诸侯国于鸣条之战灭夏后在亳(今河南商丘)建立商朝。
经历17代31个王后,末代君王商纣王于牧野之战被周武王击败而亡。
而商朝是处于奴隶制鼎盛时期,奴隶主贵族是统治阶级,形成了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和军队。
奴隶主对奴隶既可以买卖,也可以随意杀死;奴隶主死后还要由奴隶殉葬。
所以,它肯定也不是封建时代的典型,而只是到达奴隶制的鼎盛时期。
秦朝(前221—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灭掉了齐、楚、赵等六国,完成了国家统一。
他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了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
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及其组织、运作、文化和价值观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社会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和深入。
本文将聚焦于社会学对人口变化的分析,探讨人口变化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一、人口变化的概述人口变化是指某一地区或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的变化。
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水平提高和教育普及等因素的作用,人口变化出现了巨大的变化。
以我国为例,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人口数量只有不到6亿人,到了21世纪初,我国的人口数量突破了13亿。
这种快速的人口增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二、人口变化对社会的影响1.社会问题的加重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根本的是人口增长过快,从而带来了资源和环境压力。
在我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大量人口对能源、食品、卫生等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导致社会的资源紧缺和环境的恶化,如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垃圾囤积等问题。
2.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
因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和人口密度大,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的环境和社会安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城市拥挤、噪音污染、交通堵塞、城市犯罪等问题。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城市的生活水平、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更加迅速。
3.老龄化问题的加剧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体现在人口结构方面,如养老金缺口、医疗保健、劳动力和人力资源等方面。
同时,老年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也会随着其他因素而发生变化,例如宗教信仰、少年犯罪等方面。
三、社会学如何研究人口变化社会学研究人口变化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
根据人口变化的不同特征,社会学可以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来探究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和挑战。
1.统计分析方法社会学家通过调查样本和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数据,得出人口变化的趋势和特点。
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
从中西社会演化模式比较看中国和世界的前途(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从陈申申《中西方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一文说开去引言陈申申先生发挥了梁漱溟、钱穆等国学大师的研究成果所写的《中西方的社会结构与政治制度》一文 [1],从中国传统社会的家庭结构与西方社会的团体结构的对照中,引伸出关于中西政治文化差别的许多深刻认知,对于认识和推进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具有启发意义。
在教条主义盛行的年代,对宏观社会的问题只能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这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并将一切从别的角度对宏观社会进行的分析一概称之为修正主义的、资产阶级的观点加以批判和排斥,其中包括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对各别文明社会特殊性的分析。
实际上他们是“唯”社会内部物质生产之“物”,而无视社会外部自然环境之“物”,所以即使从“唯物”这一角度来说也并不“彻底”;再从“历史”(“历史唯物主义”)这个角度来说,他们也无视一个文明体一旦形成一种特殊的传统,这一传统也会对该文明体以后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使其长期显出其特殊性。
教条主义的这种偏向,给世界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挫折。
可喜的是,随着近年来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人们对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及其当代意义的关注和研究正在蓬勃发展,陈文就是一例。
这对于扩展人们的视野、纠正教条主义的认知模式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实,教条主义所片面强调的“教条”本身,即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的基本原理并没有错,错的不是马克思,而是教条主义者没有结合东方特别是中国的社会历史实际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所揭示的、存在于一切文明社会的普遍规律,无视和否定此普遍规律在各别文明社会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而形成的特殊表现形式。
如何将这个特殊性与普遍性圆融地贯通起来加以理解和分析,是将认识推向深入、并对现实发挥真正的指导作用的关键。
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
中西方封建社会的比较【姓名:桂程凯院系专业:化院化学工程与工艺年级:09级】“封建”一词的原意指的是“封土建国”,即君主把土地分给宗室和功臣,让他们在这土地上建国的一种政治制度,即分封世袭制。
我国周代开始有这种制度,其后有些朝代也曾仿行。
欧洲中世纪君主把土地分给亲信的人,形式跟我国古代封建相似,我国也把它叫做“封建”。
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中,“封建”一词引申为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必须指出的是,这种引申是需要建立在西周封建论的基础之上的)。
引申意义上的封建制度包括了封建领主制(即本来意义上的封建制)和封建地主制两种社会形态。
封建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领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占有生产劳动者农奴。
在我国,奴隶制的夏商社会结束之后,封建领主制度建立于西周时代,并于西周时代达到巅峰,而瓦解于春秋时代,自战国时代起建立了封建地主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
封建领主制与封建地主制的区别:在封建领主制下,领主(也叫封建主)是受封在一个区域里掌握权力的人,在经济上是土地所有者,在政治上是统治者。
在封建地主制下,地主只在经济上占有土地,而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由中央任命的官僚对地方进行治理。
封建领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可以是农奴阶级(如西周时代的中国和中世纪的西欧)也可以是农民阶级(如中世纪的日本),封建地主制下的被统治阶级通常是农民阶级。
农奴和农民二者的区别在于是人身自由权的大小。
“封建社会”一词,就其最原始的释义来讲,应该是指其字面意义:封土建国。
即分封制,在中国盛行分封制的时期是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之前的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周武王灭商以后,周天子分封天下,那时诸侯小国林立,一个面积几平方公里的小城邦,其统治者被周天子分封为君主,以“国”自居,这个时期的曾经社会形态被奇怪地称为“奴隶社会”。
到东周时期,诸侯小国逐步被兼并成诸侯大国,直到战国末期,秦国并吞六国,建立起郡县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这以后的中国社会就不叫做封建社会了,因为在当时大一统的中国,已经废除了封土建国的分封制,没有王侯可以受封而自行建国,自立为君主是不被允许的,所谓的皇帝只有能有一个,因此,自秦始皇开始至辛亥革命的这段中国历史时期,应被称为(中央集权的)宗法专制社会。
中国人口问题论文
中国人口问题论文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中国人口问题论文篇1试论中国封建社会的人口问题封建社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很低的。
拿我国来说,从第一次有正式全国人口记录的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开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840年,1839年间,全国人口从五千九百五十九万增到四亿一千二百八十余万,净增三亿五千三百二十余万,每年仅递增0.1%。
鸦片战争后,人口增长也很缓慢,从1840年到1949年的110年间,全国人口从四亿一千二百余万增到五亿四千余万,净增约一亿三千万,年平均增长率约为0.26%(这里和后文列举的旧中国各个时期的人口数字,都不精确,也不全可比。
但借它们来说明各个历史时期人口变化的大致趋势还是可以的。
)。
这就是一般说的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特点(的高—高—低类型的人口再生产。
然而,我国封建社会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只是总括而言。
如果画一条封建社会人口变化的曲线,就立刻可以看出它并不是平滑地缓慢上升,而是具有在一段时期内大起大落和在整个封建时期内作台阶式“跃迁”这样两个特点。
大体上说,一个历时较久而又比较强大的封建王朝(如两汉、唐、两宋、明、清等)的初期,人口增长十分迅速,大约到中期达到高峰,而后停滞,到新旧王朝交替时期则急剧下降,人口的变化呈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另一方面,整个封建时期人口的增长则呈现为台阶式的跃迁。
战国中期的人口可能大约为二千五百万到三千万,这是第一级台阶;从汉到唐,人口似乎没有超过六千万,这是第二级台阶;从北宋后期起,人口大约增长到一亿左右,这是第三级台阶;从清代乾隆初年开始,短短100年的时间里人口即从一亿多猛增到四亿,随后又陷于发展迟缓的状态,这是第四级台阶。
如果把解放后30年间全国人口从五亿四千余万激增到九亿七千多万,也就是几乎增长一倍的情况也算进去,可以说我国人口已经跃迁到第五级台阶了。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
中国的历史人口与历史人口迁徙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人口数量和人口分布的变迁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探讨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的重要性。
一、古代中国的人口变迁在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经历了多次波动。
史前时代,人口规模相对较小,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口数量逐渐增加。
春秋战国时期,人口规模达到了数百万人。
随着世袭制的诞生,封建制度得到确立,人口分布也发生了变化。
中原地区成为政治、文化中心,而北方和南方的人口差距逐渐加大。
到了秦汉时期,人口数量再次增加,达到了数千万。
这个时期的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中原和沿海地区。
二、近代中国的人口变迁进入近代,中国的人口变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内部的民族斗争导致了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不平等条约时期,人口迁徙现象愈发明显。
大批中国人被迫离开家国,到海外寻求生活出路。
与此同时,人口迁徙也在国内发生。
随着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城市人口急剧增长。
特别是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内战,使得大量疲惫不堪的难民涌入偏远地区,影响了当地的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
三、现代中国的人口变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人口问题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953年,中国进行了全国首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人口数量已经达到了6.7亿之多。
随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人口数量的急速增长。
鼓励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人口数量增加迅猛。
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素质的提升,中国的人口问题也发生了转变。
198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限制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
这一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并在数十年后导致了人口老龄化问题。
四、人口迁徙的重要性人口迁徙在中国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是人口结构的重塑,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流动
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流动中国古代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频繁的国家。
在这个古老而繁荣的国度里,人口的数量和流动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中国古代的人口增长主要通过自然增长和外来移民两种方式。
自然增长是指人口在繁衍后代的过程中增加的数量。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落后,疾病和战争等因素的影响,婴儿和幼儿的死亡率较高,但总体出生率仍然相对较高。
同时,由于农业的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使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高。
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也曾有大规模的外来移民潮。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海上贸易的发展,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频繁的人口流动。
外来移民的主要原因包括战争、政治迫害、自然灾害等。
这些移民人口的涌入,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古代人口数量的增长。
二、人口流动的原因人口流动是指人们由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居住或工作的现象。
在古代中国,人口流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经济原因:古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方资源丰富,生活条件较好,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
例如,长江流域地区的灌溉农业发达,吸引了许多人口向该地迁移。
2. 政治原因:政治迫害是导致人口流动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古代,政权更替、暴力侵略等因素导致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
例如,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许多百姓四处迁徙,寻求安身立命之地。
3. 自然灾害:古代中国经常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洪水、旱灾等。
这些灾害造成了大量人口的流失,而受灾地区的人口则会向其他地方迁徙,以求生存。
三、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人口流动在古代中国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发展:人口流动促进了各地经济的繁荣。
随着人口的流动,不同地区的商品和文化得以交流和交融,加快了产品和技术的传播。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动了城市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中西社会结构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社会等级、家庭结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以下是对中西社会结构异同进行的浅析。
首先,社会等级方面。
中西社会都存在社会等级,但具体表现有所差异。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着封建官僚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等等,这一等级制度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决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
而在西方社会,尽管也存在等级划分,但相对较为灵活,社会地位更多是通过个人努力和才能来获得,社会流动性较强。
其次,家庭结构方面。
中西社会对家庭结构的认知和组成存在差异。
在中国,家庭是由多个核心家庭成员组成的,包括父母和子女,强调多代同堂生活,亲情关系和家庭责任更加重要。
而在西方社会,家庭结构相对更加简单,一般由父母和子女组成,相对注重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第三,社会关系方面。
中西社会的社会关系模式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社会,人们普遍重视社会关系的密切程度,人际关系较为复杂,强调亲戚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重要性,注重集体主义和社会团结。
而在西方社会,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独立和自由,人际关系更加简洁和直接,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个人权利。
最后,价值观念方面。
中西社会的价值观念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社会,儒家思想的影响较为深远,注重家庭责任、孝道和社会和谐,价值观念以集体主义为主。
而在西方社会,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较大,个体主义和个人权利受到重视,追求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总体而言,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主要体现在社会等级、家庭结构、社会关系和价值观念等方面。
中西社会在这些方面的差异与历史、文化、宗教等多种因素有关。
我们应该对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进行客观分析和比较,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
论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政策
论中国古代的人口与人口政策引言:人口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
无论是现代还是古代,人口数量和结构都对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起着重要影响。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人口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讨论中国古代的人口情况和人口政策,包括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质量的提升以及人口政策的实施。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中国古代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但根据历史记载和研究,我国古代的人口总量呈现出明显的波动趋势。
1.封建社会的人口增加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生产力水平有所提高。
这使得人口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
例如唐朝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数量达到了巅峰,根据记载,当时的人口甚至超过了五千万。
在封建社会中,人们普遍重视繁衍子嗣,作为一种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因此人口的增长也受到了精神和文化因素的影响。
2.灾害和战争的人口损失古代的中国也常常遭受到自然灾害和战争的威胁,这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减少。
例如,三国时期的黄巾起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使得当时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同样,南宋时期的战乱也导致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失。
虽然封建社会时期的人口总体增长,但是这种增长是与战争和灾难所带来的人口损失相对补偿的结果。
3.人口自然增长的限制古代中国的人口数量也受制于自然环境和资源有限。
封建社会时期的中国由于土地有限和不完善的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的平均亩产不高,而劳动力却过剩。
这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粮食供给不足,限制了人口数量的继续增长。
此外,古代中国的医疗卫生水平相对较低,疾病流行和高婴儿死亡率也是限制人口增长的因素。
二、人口质量的提升在古代中国,人民的素质和健康状况也受到关注。
人口质量的提升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1.医疗卫生政策的实施古代中国医疗卫生制度开始形成,政府倡导人们关注健康和疾病预防。
例如唐朝的“开元良医法”就倡导民众如何保养身体、预防疾病以及对疾病进行治疗。
中世纪中西财产继承的差异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本文着重探讨中世纪中国和西欧不同的财产继承形式对家庭结构、婚姻状况、迁移流动等基本人口行为所产生的作用,从而对中西人口变动的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从财产继承与人口的关系角度来剖析中国和西欧近代社会发展过程的差异。
一、简单说明中世纪的概念实际是西方学者对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
一般认为它始自西罗马帝国被蛮族所灭亡的公元476年。
这一事件标志着欧洲奴隶制结束,封建社会开始逐步形成。
而中世纪截止的年代则无固定说法。
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它没有具体的结束时点。
有的学者指出:如从社会经济结构的更替发展角度来看,中世纪的末期为16世纪和17世纪的最初几十年。
这个时期是欧洲封建制度迅速解体和资本主义制度因素形成的时期。
(注:参见谢缅诺夫:《中世纪史》,三联书店,1956年,第8页。
)其突出标志是17世纪40年代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我们认为,欧洲的中世纪实际是欧洲封建社会形成、发展以至瓦解的历史时期,属于欧洲传统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
当然,具体到每一个国家,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也不尽一致。
我们这里所说的欧洲中世纪传统社会实际涵盖欧洲,特别是西欧整个封建社会。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本文所论及的西欧范围主要指英、法、德和比利时、荷兰等国家。
严格来讲,欧洲的中世纪并不与中国历史上社会形态的划分相对应。
因为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延续了至少950余年(这里采用战国封建论,以公元前475年为起始年代)。
具体说来,公元476年的中国已进入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元徽四年,北朝为魏孝文帝延兴六年)。
当欧洲中世纪封建社会在16、17世纪开始瓦解之时,中国尚在明王朝统治时期(它建立于公元1368年,灭于1644年)。
至17世纪中叶,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才刚刚建立,距离灭亡(公元1911年)还有一段相当长的历史。
由此给人们的直观感觉是:中国封建社会较西欧建立早,延续时间长。
很显然,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一个线条相对清晰的中世纪时代。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各国人口分布情况对文化传统的影响
人口统计学知识:世界各国人口分布情况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人口统计学是研究人口数量、结构、分布和变化等方面的学科。
它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社会经济状况等,也能够影响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文化传统。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情况对文化传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首先,人口多样性使得不同国家的文化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趋势。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是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人口数量占到全球总人口的36%。
正因为如此,这两个国家的文化也对全球文化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中国的春节,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已经超越了亚洲地区,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现象。
而印度电影和印度文化音乐等,也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影响。
其次,不同国家之间的人口分布差异也会对某些文化传统产生负面影响。
比如,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日本,年轻的日本人逐渐减少,导致该国的青年文化逐渐消失,传统文化也变得越来越难以传承。
而在一些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等,移民人口占比较高,他们的文化差异可能会与本土文化产生冲突,导致文化传统的断层。
此外,人口数量变化也会影响到某些文化的消亡或流行。
以雅库特人为例,这是一个生活在俄罗斯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由于人口数量稀少,他们独特的文化在全球范围内并不为人所知。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雅库特人的文化也逐渐面临消亡的危险。
总的来说,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情况对文化传统的影响是双向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在保护和传承各国的文化传统方面,国际合作和文化交流是不可或缺的途径。
通过多种方式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不仅可以保护本国文化,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传统,从而实现文化的多样性和共享,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2000字
浅谈中国古代人口思想与西方历史上人口理论的比较,2000
字
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和西方历史上的人口理论在比较上有一些不同。
首先,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着重于维护民族传统、以物质生活发展和社会秩序稳定为目标。
它注重个人努力把家庭发展好,希望增加家庭成员,以使家庭更加富裕可持续,但又不希望人口过剩,导致社会劳资关系打破。
其次,西方历史上的人口理论强调控制人口增长,并不断尝试使各行业的生产能力跟上人口的增长,以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人口政策的实施更多关注经济和技术发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家庭传统观念。
最后,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家族成员丰富和物质条件富裕被认为是家庭繁荣的指标,所以大家都倾向于多生子女。
而西方历史上的人口理论注重个人的福利,认为控制人口增长是保障个人的财富的前提,人口政策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让个人财富获得更多的发展。
从上面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人口思想和西方历史上的人口理论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在着重点和目标不同,中国古代人口思想更看重家庭发展,而西方人口理论更注重个人发展。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观人口观即人口思想,一般指人们对人口现象的认识或看法,自有人类社会,就会有人口观。
中国传统人口观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形成,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在现在仍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
研究中国传统人口观的开展及变化,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我国人口政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筵华封三祝夏、商和西周三代,中国传统的人口观已开始萌芽。
史书与考古开掘都说明:当时是以集中大批劳动力的大田集体劳作占统治地位。
而从人自身的再生产〔即种的繁衍〕的角度看,三代之时以男性家长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已确立。
这一时期考古开掘可以判定为夫妻关系的成年男女合葬墓,最常见的葬式是男子仰身直肢葬,女子侧身屈肢葬,且面向男子,说明男子开始居统治地位,女子降居于附属和被奴役地位。
三代时的婚姻又有媵妾为补充。
殷商王朝所实行的已是以纳妾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
周代直到春秋时诸侯仍可屡次婚娶,而且多有陪媵。
中国传统时代以多生育男子,也即“田力”为美好的祝愿。
这一祝愿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唐尧之时。
《庄子·天地》篇中,记有华之封人〔守边人〕与尧的对话,他祝愿尧长寿、富有、男孩多。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的一种社会共识。
“华封三祝”后被敷衍为“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并深刻地影响到后世人们的生育意愿。
?筵人丁兴旺有教无类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军备,增强实力,多以行政措施鼓励生育;人丁兴旺以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受到重视。
人口众多的目标到达后,又有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追求。
春秋后期,孔子到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访问,感慨其人丁兴旺。
学生冉有问他人口众多以后该怎么办。
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
”冉有再问富裕以后又该如何?孔子说:“教育他们。
”〔《论语·子路篇》〕孔子本人也幸逢其会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私人办学且取得巨大成功的第一人。
他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并提倡“有教无类”。
这就使得原本只是少数贵族才能受到的教育,开始成为布衣平民的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感,一个人可以自然而然的随意生活在他的世界,并却能够
让自己从属于并生活在这个信心的世界。
“我们站在大地的尽头幸福地绝望”这是80 年代一位诗人
朗诵过的诗句。当然,这是诗人对无奈的描述,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只能说,绝望只属于不幸。活在当下,我们经常会感到绝望:
几十年来我为公司劳心劳力, 可是为什么第一个被解雇的偏偏
四、启示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素质偏低;自然
环境虽然空间较大,但是适宜于人类生存的环境相对紧张,环
境的人口承载力已接近饱和。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已经承受
了来自人口的巨大压力。中国国情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
及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都要求我们控
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5] 赵文林.中国人口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丰富,但同时也应当在同样的程度上有着重复。” [1]
在探讨人们幸福的主题当中,“恐惧” 是不幸生活的又一
个方面。恐惧不同于畏惧:畏惧的对象通常是明确的。当一个
人身处畏惧之中时,同时也会努力地刻意避开具体的威胁物;
然而恐惧则不同,处于恐惧的人通常可以清晰地感觉到恐惧,
当然,我国控制人口是成效显著的。实行计划生育以来,
全国少生4 亿多人,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我国人口和计
划生育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要保证经济的成功,统
筹人与自然的和谐,推进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
国策,还得坚持下去。
人口和劳动力的增长驱使农业生产以牺牲畜牧业而扩展, 会打
破这种平衡, 那么不仅畜牧业生产会退缩, 农业生产也会因牲
畜、肥力不足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使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下降,
从而产生人口和经济危机。封建时代西欧国家粗放型农业使人
口压力、人口过剩的威胁比较容易显示出来,迫使人们有意识地
控制生育。中国集约化农业生产要求并能够容纳大得多的劳动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1 期
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1 2009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历史
的发展进程。中西封建社会中人口的发展,存在着异同。
史发展,并对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
中图分类号:C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9)01-0078-01
作者简介:崔新明(1975-),男,山东苍山人,枣庄学院(山东枣庄277160)政法与历史学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历史教学与
一、中西封建社会内涵的界定
在中国历史上,把封建单纯地理解为一种政治法律制度,
它指的是西周(前1066~前771)时期天子对诸侯的分封。如张
阴麟先生所言:“在中国史里, 只有周代的社会可以说是封建
的社会。”[1]本文拿来作比较的封建社会,不单纯指一种政治制
度,而是包含了社会和经济的内容。正如陶希圣先生所言:“周
统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的转变。从生产力的方面看,这种结构
使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经济过渡十分困难, 因此生产力
在质上很难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同时,中国封建社会后期,过
高的人口压力也对生产关系的变革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中国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时间并不晚, 但却长期不能摆脱萌
芽状态而走向成熟,人口因素的影响是巨大的。
大家庭,年轻人结婚要单立门户,为此要具备建立家庭的经济条
件,如果条件不成熟,青年人就被迫推迟结婚年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同时,在西欧
封建时代, 农业生产迟迟未能完成从农牧混合的粗放型农业向
集约化农业的转变,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投入量有限制。因为在
西欧国家的粗放型农业生产中,粮食耕作地与休耕地和荒草地、
农业生产与畜牧业生产之间要保持一种适度的平衡关系, 如果
响。在封建中国,由于人口增多而使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导
致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往往是生产资
料占有和产品分配关系上社会矛盾的激化,如土地兼并等。数次
的农民大起义和战乱大都爆发于人口压力沉重之时。
其次, 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差异还对封建社会之后
中西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欧封建时代人口
研究。
收稿日期:2008-06-01
(下转第86 页)
— 78 —
游地区,使中国先进的集约农业文明圈渐次扩大,封建的中国
成为世界前工业时代历史上农业文明发达、疆域幅员辽阔、政
治高度统一的文明大国。中国封建手工业产出量之高、工艺水
平之先进,是西欧封建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更是标志着前工业时代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毋庸置疑,无论
的方式来实现其生命。但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中,脆弱是容易
被人忽视的。当一个人在实现自身过程当中遭遇到挫折,脆弱
就会被无限放大,此时的人通常会认为,只有自己会有这种脆
弱,而别人没有,或者都不知道存在着这种脆弱。于是,对成就
的要求在人的脊梁骨底下构成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威胁, 因而
引发出恐惧。恐惧有着假面狂欢舞会的外衣,这是一个难以置
模式;中西封建社会人口的绝对增长都十分缓慢。据西方有的学
者估算,“公元600 年时,西欧各国(包括今天英、法、比、荷、西、
意、葡等国)的人口总数约为1630 万人;公元1700 年,西欧各国
的总人数约为6450 万人。这期间平均年人口增长率约为
0.13%”[4]45;中国人口总数在“公元前11 世纪约为1500 万,到16
但是却无法感知恐惧的来源。通常我们称之为“莫名的恐惧”。
这种莫测的威胁足以使人心灵瘫痪。在恐惧之中对人构成威
胁的东西,可能来自人的内心,来自人所不愿意认可,从而对
其压制的那些想法和冲动;当然,它也可以是外来的,在现实
社会中,这种外来的恐惧通常表现为对自我认同的危机情感。
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某种特殊的个体,以特殊
参考文献:
[1] 张阴麟.中国史纲[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5.
[2] 陶希圣. 中国封建社会史[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1.
[3] 马克壵.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M].北京:学林出版社,
1997:9.
[4] 马克伊伍底.世界人口史图册[M].北京:企鹅出版社,1980.
在经济、政治上,还是科学文化发展上,中国都代表着世界封
建社会历史的最高发展水平, 而人口的大幅度增长起了十分
重要的推动作用。
当然,大幅度的人口增长既有突出的积极作用,也有严重的
消极影响。中国封建时代人口危机和封建经济、政治危机周期性
发生的频率远多于西欧, 人口因素对这种危机的发生有重要影
进了农业文明外延的拓展。随着人口梯级式的不断增长和流
动, 先进农业文明区域也由黄河中下游地区扩展到长江中下
从中西比较的视角看人口对封建社会发展的作用
崔新明
摘要:人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西封建社会同属于传统农牧社会,社会结构框架基本相似,因而人口
的发展模式也有很多相似性。但中西封建社会人口控制机制有所不同。中西封建社会人口发展的差异影响了当时的历
的生活。“有意义的事情是人性的财富,是成功的生命存在,或者
简单地说,他就是幸福本身。” [1]一味地追问“幸福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如果一个人是幸福的,那么对
于这个人来说,这情形本身就是富有意义的。
于是,我们在对人生哲学的领悟当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
结论:与不现实的、分裂的、无聊的、充满恐惧的和绝望的不幸
度不过295.7%,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不过0.13%,”[4]157 而中国,“人
口增长幅度达1994.4%,平均年人口增长率为0.15%”[5]582。
再次,中西封建社会人口控制机制有所不同。封建时代的
中国,主要是由天灾人祸等自然力量来控制人口增长。在西欧
封建社会中,自然力量对人口控制也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但在
信的事实,然而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确实隐藏着极大的恐惧。人
生哲学家们在诊断了恐惧之后, 提出了对付恐惧的法宝———
信仰,即“对上帝的爱”。信仰蕴含着对“自我设定”的决定性依
赖,它是存在,是精神,是激情、真挚,是严肃,是人在悖论中所
能达成的认识。随着幸福观理论的发展,“信仰”慢慢被人生哲
学中的“安全感”所取代,安全感是信任和信心的合一。有了安
的增长幅度不如中国, 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的相对滞后难
辞其咎,但却为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由传统农本
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过渡奠定了有利条件。中国封建时代
人口的高度增长促进了中国封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充分发
展繁荣,推动形成了一种高度均衡的经济社会结构,延缓了中
国由传统农本社会跨向现代农业社会的步伐。封建时代的西
时的历史发展。中国封建时代人口的高度发展推动了中国的
封建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高度繁荣,达到了世界各国前工
业时代首屈一指的高水平。与之相比,西欧封建时代明显逊色
一筹。古代中国主要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的途径使粮食单位
面积产量达到了世界前工业时代罕见的水平, 推动了农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