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之女子意象之不同

合集下载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王丽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离骚》继承了巫歌的特色,因此体现出女性化风格,表现出南楚文化具有阴柔崇拜意识。

在变幻的意境中,用语言描绘出美人形象。

作者突出了对女性的表达,体现出对女性的欣赏。

在楚风巫文化的影响下,《离骚》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其存在女性崇拜意识。

关键词:《离骚》;女性;表达特色;女性崇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83-01《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其华美的用词带有独特的风韵,表达出悲怆之情,许多内容突出表达了女性形象,因此作品显示出女性崇拜意识。

女性是孕育生命的代表,具有创世造物的意义。

楚地风景优美,多出绝世佳人,屈原借此表达出理想的人生,体现他的精神寄托。

1.《离骚》表达出女性意象发展到战国,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是楚国不同于中原,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楚国的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母系制度的影响。

当时楚国的妇女拥有较高的宗教权力与社会地位。

发展到楚武王时代,楚国开始强盛,而楚国王后邓曼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对国事加以干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邓曼地位高,也表明了楚武王对她的信任,楚国人民也对她存在仰慕之情。

而屈原当时是楚大夫,他对于“美人”也表达出神往之心与依恋之情。

在《离骚》中可以看到“美人迟暮”的描述。

对于“美人”的表述,说明了屈原存在崇拜女性心理,潜意识里借助文字加以表达,他在不得志时,对前途的迷茫,渴望女性理解。

2.《离骚》表达出的“求女”情《离骚》的许多内容表达出屈原的远大理想,也流露出对楚国贵族的不满。

屈原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落差,内心特别苦闷,但是他没有办法排解宣泄。

而他的亲人女嬃对于屈原也感到难以理解,希望他急流勇退,保全家人。

屈原因此倍感孤独,他在陈词中借助先贤的遭遇,呼吁政治改革,但是难以实现。

因此他在《离骚》中借助词语表达出了“求女”情。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香草意象代表品德和人格的高洁。

在屈原的作品中,香草被赋予了高贵、纯洁的品质,象征着美好的道德和人格。

另一方面,美人意象代表了美好的理想和追求。

美人作为屈原诗歌中的重要意象,不仅代表了屈原所追求的美好理想,也代表了屈原对楚国政治黑暗和腐朽的愤慨。

总的来说,《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对楚国政治黑暗和腐朽的批判,也是他对自己美好理想的追求。

《离骚》的语言分析

《离骚》的语言分析

《离骚》的语言分析《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下面是《离骚》的语言分析,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大量运用了比喻象征的手法。

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带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但诗人的表现手段却比一般的比喻高明得多。

如“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第四句中的“芳”自然由“芰荷”、“芙蓉”而来,是照应前二句的,但它又是用来形容“情”的。

所以虽然没有用“如”、“似”、“若”之类字眼,也未加说明,却喻意自明。

其次,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美。

自屈原以来,“香草美人”就已经成为了高洁人格的象征。

(有柳宗元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再次,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

最后,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苏粪壤以充帏兮,谓申椒其不芳”; “惟兹佩之可贵兮,委厥美而历兹” 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

《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奇珍,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从屈原在当时社会中的身份来说,他是一位政治家,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诗人”;但以他的巨大的创作成就来说,他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作品,但它基本上是群众性集体性的创作,个性的表现甚少。

而屈原的创作,却是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以他全部生命的热情打上了鲜明的个性烙印。

这标志了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一个。

屈原是一位具有崇高人格的诗人。

他关心国家和人民,直到今天仍作为坚定的爱国者受到高度评价。

虽然他的爱国和忠君联系在一起,在这一点上,他并不能背离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基本道德原则,但同时也要看到,屈原又具有较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

《离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解读作者:王丽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3期摘; 要:《离骚》继承了巫歌的特色,因此体现出女性化风格,表现出南楚文化具有阴柔崇拜意识。

在变幻的意境中,用语言描绘出美人形象。

作者突出了对女性的表达,体现出对女性的欣赏。

在楚风巫文化的影响下,《离骚》的表现形式说明了其存在女性崇拜意识。

关键词:《离骚》;女性;表达特色;女性崇拜[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3-0-01《离骚》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抒情诗,其华美的用词带有独特的风韵,表达出悲怆之情,许多内容突出表达了女性形象,因此作品显示出女性崇拜意识。

女性是孕育生命的代表,具有创世造物的意义。

楚地风景优美,多出绝世佳人,屈原借此表达出理想的人生,体现他的精神寄托。

1.《离骚》表达出女性意象发展到战国,虽然已是父系社会,但是楚国不同于中原,发展还相对滞后,在楚国的部分地区,依然存在母系制度的影响。

当时楚国的妇女拥有较高的宗教权力与社会地位。

发展到楚武王时代,楚国开始强盛,而楚国王后邓曼在当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她对国事加以干预,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邓曼地位高,也表明了楚武王对她的信任,楚国人民也对她存在仰慕之情。

而屈原当时是楚大夫,他对于“美人”也表达出神往之心与依恋之情。

在《离骚》中可以看到“美人迟暮”的描述。

对于“美人”的表述,说明了屈原存在崇拜女性心理,潜意识里借助文字加以表达,他在不得志时,对前途的迷茫,渴望女性理解。

2.《离骚》表达出的“求女”情《离骚》的许多内容表达出屈原的远大理想,也流露出对楚国贵族的不满。

屈原面对理想与现实存在的巨大落差,内心特别苦闷,但是他没有办法排解宣泄。

而他的亲人女嬃对于屈原也感到难以理解,希望他急流勇退,保全家人。

屈原因此倍感孤独,他在陈词中借助先贤的遭遇,呼吁政治改革,但是难以实现。

因此他在《离骚》中借助词语表达出了“求女”情。

“较《诗》甚长甚幻甚丽甚明”之一——屈原《离骚》详解

“较《诗》甚长甚幻甚丽甚明”之一——屈原《离骚》详解

“较《诗》甚长甚幻甚丽甚明”之一——屈原《离骚》详解“较《诗》甚长甚幻甚丽甚明”之一——屈原《离骚》详解《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是一篇宏伟壮丽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一共有372句,2490个字。

从篇幅的宏阔看,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少有的。

这篇诗的诗题称作“离骚”,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解释过:“《离骚》者,犹离忧也。

”意思是说,“离骚”的意思是“离忧”的意思。

汉代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序》上也解释说:“离,别也;骚,愁也。

”即“离骚”是“别愁”的意思。

这个解释与司马迁基本上一致。

根据近人考证,“离骚”是“劳商”两个字的不同的写法。

“劳商”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

《楚辞》中本来就是有用古代歌曲作为篇名的,像《九歌》、《九辩》等。

所以把“离骚”看成是古代楚地的一种歌曲的名称,也可供参考。

关于《离骚》的写作年代,过去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篇作品是屈原前期的作品,在楚怀王当朝时写的;另一种认为是屈原在顷襄王时,也就是再放江南时写的。

我们知道屈原曾两次流放,后一次流放是在顷襄王时。

从《离骚》作品本身考察,诗里提到一些地名,像“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丽陈词”、“朝发轫于苍梧”“九疑缤其并迎”。

沅水、湘水都在江南;屈原到“重华”(帝舜)去陈词,到九嶷山求神灵,这些地方也都在江南,并距屈原当时流放地不远。

而他第一次放逐却是在汉北。

这一连串的地名、联想,可证明《离骚》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

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点找到证据,诗中有些是属于叹老的心情描写,哀叹自己老年已经到来。

如“老冉冉其将至”,老年渐渐地降落到我身上来了。

这应是屈原晚年的作品。

另外,诗中随时流露出一种屡屡受到挫折的绝望的心情和决死之词,像“九死未悔”、“伏清白以死直”、“阽余身而危死”等,这和屈原再放时的心情也是相吻合的。

所以,一般人都认为《离骚》是写在屈原的晚年。

《离骚》是一篇才气纵横、感情起伏的长诗,整个诗倾吐了诗人赤诚的爱国信念和救国无门的极端痛苦和忧伤。

简述《离骚》中浪漫主义意象

简述《离骚》中浪漫主义意象

简述《离骚》中浪漫主义意象-------以太阳意象为视点探讨王重锴一直以来被视为中国浪漫文学的远祖和源头。

它继承了我国古代民歌、巫风、神话的浪漫性、想象力和藻饰性,并把这些文化成分发展到艺术创造的高度。

如《离骚》的前半部分,诗人对自己经历和遭遇的描写,并不是完全写实的,而是以奇异的比喻、夸张的描写,表现了善与美的崇高悲壮、恶与丑的卑鄙龌龊。

后半部分更是采用幻想的形式、虚构的境界,写出了诗人深刻的情感体验。

《九歌》中除了《国殇》之外,其余都是神话题材的诗歌,洋溢着浪漫精神色彩。

诗中所描写的各类云、日、山、川的神,他们的生活环境、容貌体态既符合“神”的身份,又是诗人表现理想、感情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寄托物。

在诗歌形式和语言方面,《离骚》吸取楚国民间歌曲的特点,同时也吸收了当时发展着的新体散文的笔法,加长了诗句,打破《诗经》的四言形式,增加了诗歌内容容量,增强了表现力;它把事实的叙述、慷慨激昂的抒情和幻想的描写融为一体,既波澜壮阔,又完美生动。

屈原笔下的词汇富赡而多姿,辞采流溢而联翩,前可媲之于庄子,后可媲之于汉代赋家。

我们不妨看一看《离骚》对“香草美人”的描写:“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擥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后世文学家就是根据离骚的想象奇谲、感情充沛、文采丰赡等特质认定它为浪漫主义的始源。

其中最早的应数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中的评说:《骚经》《九章》,朗丽以哀志;《九歌》《九辩》,绮靡以伤情;《远游》《天问》,瑰诡而慧巧;《招魂》《大招》,耀艳而深华;《卜居》标放言之致,《渔父》寄独往之才。

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才绝艳,难与并能矣。

屈原在作品中对太阳作了热烈的礼赞和讴歌。

《九歌·东君》一开始就写太阳初出的情景:“墩将出兮东方,……夜皎咬兮既明”。

《离骚》的抒情结构与意象表现

《离骚》的抒情结构与意象表现

《离骚》的抒情结构及意象表现在中国古代的抒情之作中,《离骚》可以算得上是一首最为奇特和动人的长诗了。

它与《九歌》、《天问》以及作者尚有争议的《招魂》①,正如四柱突兀撑天的奇峰,耸峙于“居南天之半”、“气象常并吴越”②的雄楚,透过缭绕着神话传说的历史烟云,俯瞰着汉唐诗赋的万山峥嵘,这景象实在是恢宏壮伟的!不过,也与一切伟大的文学作品相仿,《离骚》的丰富内涵和艺术表现上的缤纷多姿,使它成了一首既众口皆碑、又解说最为纷纭的诗。

所以,不仅宋人陈辅之曾经慨叹说:“屈原《离骚》读之使人头闷”(见《陈辅之诗话》);就是清代的楚辞研究家王邦采,也以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

洋洋焉,洒洒焉,其最难读者,莫如《离骚》一篇”③。

宋人严羽谈到自己的读“骚”体会时,还特意指出:“读《骚》之久,方识真味。

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为戛釜撞瓮耳。

”④《离骚》“难读”,故千百年来如“戛釜撞瓮”者自所难免;但它毕竟不是无字“天书”,故在世世代代的读者中,又有着无数的知音。

如何把握《离骚》的情感内涵?如何认识它的抒情特征?如何体味它的结构方式和意象驭使?这是自汉以降,许许多多治骚者不倦探索的重要课题。

本文不拟对诸家的研探一一评述,只想就其中的某些意见作些阐发。

一怨愤、绝望和自信的交织——谈《离骚》的情感世界《离骚》是一首贞臣遭逐的悲剧诗。

不管人们对它的创作时期有着多大的争议,但它至少是屈原遭受放逐以后的作品,几乎已无异词⑤。

屈原作了《离骚》以后,也许还活了相当一段岁月,也许不久就沉江了——这都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离骚》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已在相当深广的程度上,超越了诗人生命的现实历程,而可成为他整个一生的概括或缩影。

屈原写作《离骚》的时候,可以说已处在极度的情感迷茫之中。

怨愤、绝望和对立身安命的自信、执着交织在一起,使这首诗①《招魂》的作者,王逸以为宋玉作,现在不少研究者定为屈原作,我以为宋玉所作较为可信。

指代女子的意象

指代女子的意象

指代女子的意象古诗1. 《桃夭》(先秦)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2. 《赠别二首·其一》- 杜牧(唐)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3. 《清平调·其一》- 李白(唐)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4. 《采莲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唐)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5. 《浣溪沙·闺情》- 李清照(宋)绣面芙蓉一笑开。

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6. 《硕人》(节选)- 佚名(《诗经·卫风》)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 《长相思·在长安》- 李白(唐)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8. 《美人卷珠帘》- 佚名(汉)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9. 《少女词二首·其一》- 施肩吾(唐)娇羞不肯点新黄,踏过金钿出绣床。

信物无端寄谁去,等闲裁破锦鸳鸯。

10. 《想得》- 韩偓(唐)两重门里玉堂前,寒食花枝月午天。

想得那人垂手立,娇羞不肯上秋千。

11. 《途中逢少女》- 施肩吾(唐)身倚西门笑向东,牡丹初折一枝红。

市头日卖千般镜,知落谁家新匣中。

12. 《寄蜀中薛涛校书》- 王建(唐)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

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13. 《谒金门·花满院》- 韦庄(唐)空相忆,无计得传消息。

天上嫦娥人不识,寄书何处觅?新睡觉来无力,不忍把伊书迹。

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14.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温庭筠(唐)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I﹑理解《离骚》的准确含义及英语译文,理解“香草美人”的含义,为赏析译文打下基础:“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从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

”通常译为“Sorrow After Departure”.有译为“On Encountering Trouble”。

也可以直接写“Li Sao”.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在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从以上对屈原德行文采之评价,我们似乎可以闻到远古飘来的淡淡的芬芳。

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

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II﹑了解屈原生平,以把握《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的背景。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

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诗人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如下列诗句中英文的比兴意义: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芬芳香草比品德高尚。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嫉妒比小人诽谤。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

《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第一篇:《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离骚》“香草美人”抒情模式研究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片璀璨的星空,那么中国古典文学就是最具东方韵味的耀眼明星;如果说中国古典文学是一座花园,那么“香草美人”这一文学印象就是其中最神秘的一朵。

“香草美人”意象源于生活,是楚国地方文化与屈原精神的最美艳遇,使沉睡的性灵得以浪漫发声,是《离骚》艺术成就里如烈火般张扬的光芒。

《离骚》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遭遇不公待遇之后的惊世之作,全诗文词哀婉缠绵,感情十分强烈。

屈原由于受“党人”的诽语所迫害以及君王的摇摆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然而他的爱国热情并没有因为这样而冷却。

追寻开明政治上下求索不遂其愿,只有借助“香草美人”来表达自己美政理想以及抒发自己彷徨失落的苦闷心情。

一、“香草美人”意象的起源发生研究1.最早追溯到诗经香草美人意象流传至今,已经有了相当系统完整的含义。

香草意象作为一种单独的象征符号,它一方面指德行和人品的高洁;另一方面是相对于恶草而言,意味着政治斗争的两边。

美人的意象多被解释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

香草美人,象征和意境,这一意蕴丰富的原型印象从萌芽到成熟是一个不断继承发展的过程。

(1)依诗而兴之说很多人听到香草美人会想到《楚辞》、《离骚》之文,但其实香草美人这一观念并不是从这里产生的。

不能否认的是这一观念的形成与楚国地方文化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受民间生殖巫术和宗教祭祀活动的影响。

刘怀荣教授在其著作《赋比兴与中国诗学研究》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起兴,以繁花盛放的样子映衬新娘美艳的容貌以及热闹非凡的新婚场面。

《蒹葭》一诗中提到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凄迷恍惚,耐人寻味,不过这些诗歌内涵比较单一,景物与伊人之间象征暗示的关系,也只是起到了简单的比兴作用。

除此之外,《诗经》中还有大量以草木作为抒情表意的意象,比如《郑风·野有蔓草》草美人抒情模式属于后者,《离骚》中出现的大量繁草佳木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并非其实物本身,而是饱含了人具有的的性灵品行。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离骚》中的两大意象“香草”“美人”解读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四_《离骚》中的两大意象“香草”“美人”解读

《离骚》中的两大意象“香草”“美人”解读《离骚》最引人注目的艺术特点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离骚》对自己的上下求索有出色的描写。

第一次远逝历经多处神界,最后受阻于帝阍。

第二次远逝,由于目睹故国而不忍离去。

对这两个情节的理解,一般根据“灵氛”所言“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认为象征屈原试图离开楚国另寻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处,但由于对宗国的留恋而终于不能成行。

这两次远逝中都有十分壮丽的场景,试看这一段的描写: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望舒先驱,飞廉奔属、凤凰承旂、蛟龙为梁,在这些神圣形象的支持下,屈原显得如此从容、自由,他伟岸的人格也更加光辉灿烂。

欲把才子比佳人——简析我国古典诗歌中美人的意象

欲把才子比佳人——简析我国古典诗歌中美人的意象

欲把才子比佳人——简析我国古典诗歌中美人的意象悠悠五千年中华文明,漫溯在中国古典诗歌的长河之中,含英咀华,我们常常悠然心会,偶有所得。

笔者发现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常常以夫妻或男女爱情关系比拟君臣以及朋友、师生等其他社会关系,于是美人为喻这一表现手法也就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华章中。

我们溯本追源,这一手法应该追溯到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离骚》,《离骚》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它的美人、香草的意象了。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用来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自从屈原在《离骚》中开创“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后,文人骚客追随者日众。

众多诗人出于自身特殊的处境考虑,采取比兴手法,托儿女之情以写君臣之事,曲折地表现自己的情志。

于是这种以美人为喻的传统在后世得到发展。

曹植的《美女篇》中有:“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

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地表达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

盛唐天才诗人李白的《玉壶吟》道:“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

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化用东施效颦的典故,自比西施,写出他由于言行做派狂放不羁,在朝廷上下引起一些流言蜚语又招致玄宗不满的一腔愤懑。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摸鱼儿》中说:“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作者用古代宫中几个女子的事迹,来比喻自己的遭遇,进一步抒发其“蛾眉见妒”的感慨。

词中用汉武帝陈皇后失宠的典故,来喻指自己的失意。

陈皇后因招人妒忌而被打入冷宫——长门宫。

后来她拿出重金,买得司马相如的一篇《长门赋》,希望用它来打动汉武帝的心,但是她所期待的“佳期”却迟迟未到。

辛弃疾这样一个慷慨磊落快意恩仇的大英雄,把一腔报国无门的沉郁之情寄予在婉约含蓄的比喻之中。

综观上文,我们不由得疑窦突生,为什么这些豪情万丈、才华横溢的诗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自己拟作柔美婀娜的美人呢?原来在我国古代诗歌传统中“美人”和“蛾眉”代表了对于美好事物和高洁理想的无比向往和追求。

屈原《离骚》赏析

屈原《离骚》赏析

屈原《离骚》赏析《离骚》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关于屈原《离骚》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屈原《离骚》赏析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这就是说,《离骚》不仅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文学领域,而且是中国诗赋方面永远不可企及的典范。

《离骚》作于楚怀王二十四、五年(前305、前304)屈原被放汉北后的两三年中。

汉北其地即汉水在郢都以东折而东流一段的北面,现今天门、应城、京山、云梦县地,即汉北云梦。

怀王十六年屈原因草拟宪令、主张变法和主张联齐抗秦,被内外反对力量合伙陷害,而去左徒之职。

后来楚国接连在丹阳、蓝田大败于秦,才将屈原招回朝廷,任命其出使齐国。

至怀王二十四年秦楚合婚,二十五年秦楚盟于黄棘,秦归还楚国上庸之地,屈原被放汉北。

汉北其地西北距楚故都鄢郢(今宜城)不远。

《离骚》当是屈原到鄢郢拜谒了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后所写。

诗开头追述楚之远祖及屈氏太祖,末尾言“临睨旧乡”而不忍离去,中间又写到灵氛占卜、巫咸降神等情节,都和这个特定的创作环境有关。

《离骚》是一首充满激情的政治抒情诗,是一首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杰作。

诗中的一些片断情节反映着当时的历史事实(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

……伤灵脩之数化”即指怀王在政治外交上和对屈原态度上的几次反覆)。

但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也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以情为里,以物为表,抑郁沉怨”(刘师培《论文杂记》)。

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

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

但是,细心玩味,无论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从构思上说,诗中写了两个世界:现实世界和由天界、神灵、往古人物以及人格化了的日、月、风、雷、鸾风、鸟雀所组成的超现实世界。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

《离骚》与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抒情传统医学部10级生物科学师范1030401003苏君菊前记:笔者来自广袤的北方,性情也颇有几分北方的豪爽耿直,文学作品的欣赏上也是如此,苏东坡一直是我的最爱,并非因为都是姓苏,实在是东坡的才情卓绝,随意挥洒让人欲罢不能。

他是古代罕见的艺术全才,他的诗歌善用比喻,纵意自如,触手生春;对人生持有达观的态度,能够超越困难、解脱苦难。

诗人宽容平和的襟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使我折服。

课堂上老师曾反复强调,词之正宗为婉约派,苏轼辛弃疾之类乃非正宗。

但我想,文学创作应该本无所谓正宗与否,读来让人身心爽透的就是好东西。

独抒性灵,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好文章。

浪漫主义文学我不太喜欢,太多矫揉造作,扭扭捏捏。

此话说的可能也有些片面,因为何为浪漫主义何为现实主义实在是没有一个标准的界限。

之前从没有完整的读过离骚,因为实在太难读。

以下内容是结合听过的课加上个人对离骚的学习和网上的各种资料写出的,有些地方直接引用了网上的原文,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实在无力独立完成;有些地方进行了修改加上自己的想法。

可能有失偏颇,还请海涵“门外汉”的粗鄙。

文学是人类借助语言对于世界、社会以及人生进行的审美观照。

在由西部白雪皑皑的高原、东面蔚蓝色的大海、北部寒冷不毛之地、南部崇山峻岭框定出的相对独立的广袤土地上,中华民族享受着黄河、长江的滋养,脚踏黄土地,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创造出具有中国面貌、中国气派的文学艺术,中国古典文学历经数千年持续的发展而没有中断,至今仍然如阳光、空气一样滋养着当代的中国人。

“自《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战国时期,在南方长江、汉水流域的楚国民间文化的基础上兴起了楚辞,诸侯国互相兼并的时代环境和独特生活经历、个性品质,使得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屈原出身于楚国贵族,具有很卓越的政治器识,“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忠君爱国却遭到奸臣嫉妒,昏庸的楚怀王听信谗言,屈原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最后投汨罗而死。

《离骚》与“女须”

《离骚》与“女须”

《离骚》与“女须”《离骚》与“女须”《离骚》的语言华丽和一定程度的对偶是它的语言的一个特点。

下面是《离骚》与“女须”,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屈原的《离骚》中,有这样一句话:“女须其婵媛兮,申申其詈予”,对这个不停地骂他的人,是谁,一般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屈原的姐姐,另一个,是想象力比较丰富的郭沫若,说是他的侍女,名字就叫“婵娟”。

说婵媛,就是婵娟的意思。

一个侍女敢骂三闾大夫,比貂蝉的胆子是大些。

甲骨文中,须为一长胡须的老人,意为“老人”是明显的,也指胡鬚。

取其老人之意,加女,女须,即老女人。

古人的字,不定型,可以写成“女须”,也可以写成嬃。

借代时,须等于嬃。

女须这两个字,以大篆的写法,应该也是分布清楚,到底是一个字,还是两个字。

《易经·归妹》这一卦里有“归妹以须,返归以娣”这句话。

归妹就是出嫁。

女人以嫁到夫家为归宿。

这句话,反应了换婚的风俗。

娣,就是女弟,就是比丈夫小的女人,媭,就是女须,是比丈夫大的女人,属于马伊琍和文章那样的婚姻。

因此屈原说的这个女须,就是“归妹以须”的屈原的媳妇,是比他大的女人。

有了这层关系,才能“申申其詈予“,这是姐弟恋中可能出现的大问题。

离骚的艺术成就一、《离骚》发展了抒情诗的艺术,把塑造诗人的自我形象作为诗歌的主要艺术目标换句话说,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作者的自我形象。

《诗经》中的多数作品是抒情诗,奠定了我国抒情诗的基础,培养了我国古典诗以抒情为主的艺术传统。

但《诗经》,特别是《诗经》中的民歌,多数是集体创作,它们往往是触景而发,即兴抒情,所塑造的也就是某种特定情形下的人物形象,比较单纯。

《离骚》就不同了,它以巨大的篇幅塑造着诗人的自我形象,因此它就有可能全面完整地反映诗人自己的性格、爱好、理想、追求和斗争。

我们知道,关于屈原的历史资料留存下来的比较少,我们今天所了解的诗人的形象,甚至于他的生平,主要是根据对他的作品一一首先是《离骚》的研究得出来的在具体的方法上:1、诗人善于用周围的环境气氛来烘托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使之更鲜明突出:例如诗中写道: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

赏析屈原英汉《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I﹑理解《离骚》的准确含义及英语译文,理解“香草美人”的含义,为赏析译文打下基础:“离”,通“罹”,“遭遇”义;“骚”,“忧愁”义。

“离骚”,即“遭遇忧愁”的意思。

司马迁解释“离骚”为“离忧”;班固解释为“遭遇忧患”;从屈原的全部作品及作品中的政治思想联系起来,就是从整体认识问题,暂时逃离骚乱的楚国,这就是‘离骚’。

”通常译为“Sorrow After Departure”.有译为“On Encountering Trouble”。

也可以直接写“Li Sao”.汉王逸《离骚》序:「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在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从以上对屈原德行文采之评价,我们似乎可以闻到远古飘来的淡淡的芬芳。

诸如以上谈到香草香木的诗句,不下六、七十句,种类约有三十种之多。

他一再以兰蕙等香草来显扬君子修身养性所追求的「明德之香」。

II﹑了解屈原生平,以把握《离骚》诗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表达的背景。

屈原(约前339—约前278),是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楚辞》开创了浪漫主义的诗风。

《离骚》是《楚辞》中的名篇。

代表了“楚辞”的最高成就。

诗人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

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

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效果。

屈原善于运用打比方来说理,如:“鸷鸟之不群兮”说明自己不同于世俗小人;“何方圆之能周兮”比喻君子与小人不同流合污;“偭规矩而改错”比喻“党人”破坏法制,等。

如下列诗句中英文的比兴意义: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以芬芳香草比品德高尚。

I make a belt of grasses sweet ,oh!And add to it clovers and thymes.②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以众女嫉妒比小人诽谤。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

汉魏六朝诗歌中的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作者:郭建勋仲瑶来源:《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4期摘要“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并具有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从屈原楚辞开始,美人意象总是与政治托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通过对美人意象内涵继承与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时代政治与社会思潮对此类诗歌的影响。

本文试从原始文本出发,探讨汉魏六朝美人意象与政治托寓性之关系,以及本身象喻性的不断淡化,并逐步走向现实化、世俗化这一发展过程。

关键词香草美人传统;象喻性;世俗化(一)“美人-佳人”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千百年来的不断运用,使它具备了某种原型意象的特性。

早期诗歌中的此类意象,可追溯到《诗经》。

如《诗经·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

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蕳。

有美一人,硕大且卷。

”不过,《诗经》中的美人,往往指的是男性,而且多为武艺高强的勇士、品性高洁的君子,或女性爱慕的对象。

“美人”作为政治托寓的特殊意象在诗歌中大量出现,应该始于战国晚期的“楚辞”。

《离骚》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抽思》曰:“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思美人》曰:“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

媒绝而路阻兮,言不可结而诒。

”在屈原的《离骚》、《九章》里,“美人”时而指楚王,时而指自己,时而又泛喻贤臣;在《九歌》中,又往往是神灵湘君、湘夫人、山鬼等的美称和化身。

除“美人”意象之外,楚辞中还有一个“佳人”意象:“惟佳人之永都兮,更统世而自贶。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若椒以自处。

”(《悲回风》)值得注意的是,《悲回风》中的佳人都是屈原自指,而不用来指代楚王。

也就是说,相对于“以媲于君”的“美人”来说,“佳人”处于相对较低的“臣”的地位。

这种“佳人”意象,在很多汉诗中得到了继承。

例如《圣人出》:“圣人出,阴阳和。

美人出,游九河。

佳人来,騑骊哉何。

浅谈离骚中的比

浅谈离骚中的比

浅谈《离骚》中的香草美人屈原的人格气质与环境的矛盾造成了他的人生的悲剧,同时也造就了优秀的文学产品一一不朽之作,《楚辞》。

王逸为《离骚》做序云: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云、云霓以为小人。

”以《离骚》为代表的香草美人系统是屈原的骄人成就。

作为诗歌的象征手法,《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表达着作者追求内性美,对贤臣明君的渴慕等,从香草美人的意象中,我们可以透视出屈原的高尚峻洁的人格魅力,也使得整部辞赋蕴藉而生动。

一、香草美人与南楚文化确切地说香草美人”是从楚辞中生长出来的,《诗经》中涉及的香草美人,不过是简单的比喻或者起兴,多用本义,托喻的成分很少,《荀子议兵》篇有:其民之亲我,观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这里以香草象征美德。

屈原发展了这种手法,以香草比美德,以臭草比恶德,并进而把二者都人格化了。

屈原以美人象征君子,以香草象征贤人,以恶禽臭物象征奸佞,这不仅在他的各个诗歌中是统一的、固定的,就是其后的几百年间这种象征还为文人所尊奉。

南楚之地,人杰地灵,树木花草也赋有灵气,据记载,楚国早先向周王室进贡之物,是祭祀用的灵草。

诗人用它们来表达一种特别的情结。

如用荃荪”为喻,象征君王,缘于荃荪”这种香草,它保存着楚人远古残留着的意识,留存着楚人对远古先祖的崇拜和怀念的情愫,它作为先王的象征,其实早已积淀在楚人的集体无意识中了,而在屈原的笔下发挥到了极致。

香草美人意象,带有着浓郁的原始巫风文化的色彩。

据《九歌》看,巫现在祭祀中表演不仅情感真挚,虔诚,还运用大量的香草来刻意修饰自己的服饰、车乘,瑶席兮玉缜,盍将把兮琼芳”(《东皇太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湘君》)以显得圣洁高尚。

这些是身为三闾大夫的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间的屈原耳熟能详的,香草是他所欣赏和赞美的,《九歌》祭祀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神交际之艰难以及生离死别,使得屈原从那些圣洁的巫灵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产生了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 第4期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 128No 142005年08月Journal of Yangtze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ug .2005收稿日期:20050620作者简介:杨翔(1972-),女,湖北十堰人,高级讲师,主要从事古代文学和应用文写作研究。

《离骚》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之女子意象之不同杨 翔(江汉大学实验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武汉430064) 摘 要:《离骚》中的女子意象与汉魏六朝闺情诗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女子的个性精神的差别上。

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文学美学追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关键词:《离骚》;女子意象;汉魏六朝闺情诗分类号:I 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05)04-0026-03 《离骚》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两类意象:美人、香草。

游国恩先生在《楚辞女性中心说》一文中指出:“文学用女人来做‘比兴’的材料,最早是楚辞。

他的‘比兴’材料虽不限于‘女人’,但‘女人’至少是其中最重要材料之一。

所以我国文学首先与‘女人’发生关系的是《楚辞》,而在表现技巧上崭新的一大进步的文学也是《楚辞》。

”[1]在楚辞的诸篇章中,《离骚》对女子意象的使用尤多,实可作为楚辞的代表。

《离骚》中美人的意象主要用来自喻,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等。

屈原在诗中通过自拟弃妇进行政治抒情,以男女关系喻君臣之意。

另外,《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

这些香草作为装饰,大大加强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一方面指人格品性的高洁,另一方面又和恶草相对,象征了政治斗争的双方。

可以说,《离骚》开创了以美人香草为寄托的新的艺术表现手法。

后人学习香草美人的比兴艺术,寄情言志,托物以讽,逐渐形成了中国文学一种独特的表现手法。

这种情形在汉魏六朝尤为突出。

很多诗人在自己的闺情诗中,借对女性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政治怀抱。

如张衡的《同声歌》借女子侍夫的情形,抒发自己报效国家报效君主的情怀,《四愁诗》借对美人的怀恋抒写他“思以道求相报,贻于时君”的郁闷心情;曹植的《美女篇》以美女喻君子,用美女的盛年不嫁喻志士的怀才不遇,他的《七哀》、《杂诗》之《南国有佳人》、《闺情》等,也是借女子感情上的不如意,抒发他政治上屡遭猜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阮籍《咏怀诗》的《二妃游江滨》、《西方有佳人》、《朝出上东门》等同样“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离骚》与汉魏六朝的闺情诗都以女子作为政治态度的寄托,但诗中的女子意象有何不同呢?了解这一差异,对于认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以及我国诗歌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子之美与花草的联系《离骚》中,屈原用来自喻的女子之美主要表现在与香草有关的服饰、动作上。

诗中明确表述女子是“美人”的,只有“恐美人之迟暮”这一句,然而诗里大量书写香草,说明女子时时与香草为伴:在衣着佩饰上,“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哪怕由于佩带香草招来恶运也不改初衷,“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在居所旁遍植香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在起居饮食上,“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邱且焉止息”;哀伤时“揽茹蕙以掩涕兮,霑余襟之浪浪”,等待时“时暖暖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这些无处不在,种类繁多的香草,喻示了62女子高洁的品德,表明其超凡脱俗、高贵美丽的特性,同时还代表忠君爱国、贤德向善的政治力量。

汉魏六朝诗人的闺情诗中用来自喻的女子与花草的联系明显减弱,花草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大大降低。

曹植的《闺情》有“欢会难再逢,芝兰不重荣”、“寄松为女萝,依水如浮萍”,《杂诗》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阮籍《咏怀诗》里有“感激生忧思,萱草树兰房”等句提及花草,或形容女子容颜美丽,凸现其女子身份,或喻示女子性情柔弱、品格端方。

但这些诗中花草的出现是零散的、偶然的,并未像《离骚》那样将香草意象与美人意象相互联缀,构成完整的系统,整体合成一种有机的艺术境界。

可以说,这些诗中的女子意象已慢慢脱离了香草意象,成为诗歌惟一突出的,具有独立性的意象。

在诗中将人放在最突出、最重要的位置,体现了汉魏时期“人的觉醒”。

鲁迅指出:“他(曹丕)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 rt f or A rt’s Sake)的一派。

”[2]李泽厚认为:“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学—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

”[3](P89)可见,人的个性气质以及与此相关的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乃至遗形写神等美学要求和创作方法,已受到人们空前的重视,这表明魏晋时期对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女子之美的具体表现形式《离骚》对女子的容貌之美并没有做具体的描绘,但强调女子之美与道德上善的结合。

如诗的开头部分说“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内美”包括先天的美质,当然也包括美德;“修能”指外在的才干,应当也包括修身,所以《离骚》里反复说“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修身向善是美的重要途径和表现形式。

诗人表示“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俗世污浊不堪,善恶不分,美招来众人的嫉妒,但自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见美与善相生相伴。

在汉魏六朝诗人的闺情诗中,女子之美主要体现于女子的形貌、仪态、动作及心态。

比如张衡的《同声歌》,以“思为苋弱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表述女子侍夫的情怀,一片痴心尽在其中。

又如曹植《美女篇》中写美女:“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

”诗中极言此女素手皓腕,容颜出众,服饰珍丽,姿态优雅,而且顾盼神飞,吐气如兰。

这样细腻、优美的描写,使得美女形象跃然纸上,恍若真见。

阮籍《咏怀诗》里的“西方有佳人,皎若白日光。

被服纤罗衣,左右佩双璜”,也对女子的形貌、服饰做了描绘,以突出其佳人风采。

《离骚》中的女子之美是抽象的,没有对女子的五官、肢体做具体形容,而是将形体的美与道德的善合而为一,女子之美趋于概念化。

汉魏六朝诗人在闺情诗中,把握住女子的形体之美,花费大量笔墨对女子进行分门别类的细部描绘,女子之美俱可直接感受。

诗人将政治感怀寄托于女子意象之下,但女子形体之美引起的美感极为强烈,因而在文学上的意味更悠远。

三、女子个性精神的差别《离骚》中的女子,即屈原的化身,对理想的思慕、求索非常执着、急切:“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她会抱怨:“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她也会坚持下去:“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她的身上充满了主动的精神。

她不愿忍受悲剧命运,便幻化为求女之人,再三“改求”。

其哀高丘之无女以后,又想求宓妃,见有娀,留二姚。

三次求女,都归失败,于是另谋出路,但由于眷恋故乡终于没有离开。

改求代表其对理想的寄望之殷,也代表一种不妥协的性格。

汉魏六朝诗人的闺情诗中,连篇累牍地充斥着“恐栗、怀忧、愁思、悲叹、忧戚、忧思、离伤、感伤”的字眼,当“所思”不来、“未交接”时,女子一味“徘徊、恍惚”,被动地等待。

这类女子完全等同于思妇、怨妇,性格柔弱,凡事忍受,具有很大的依附性,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

女子意象的这种个性精神的差别表现出女子意象的内涵由刚健转为阴柔的倾向。

从政治环境上看,经过秦代大一统的专制政权,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汉魏六朝文人的政治命运完全取决于拥有绝对权力的最高政治者———帝王。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士大夫阶层对君权的长期依赖,士大夫们实际上充当了君王仆役的角色。

他们没有自己的独立地位,只能依附于君王生存。

他们的这种对72君王的依附角色颇似男权社会中女性充当的依附于男性的角色。

”[4]另外,社会伦理体系在此时已初步完备,其要求妇女最重要的准则是“节”,要求臣子最重要的准则是“忠”。

“忠”与“节”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对自己的主君从一而终,忠贞不贰,所以“一女不二嫁,一臣不二主”的观念深入人心,女子和臣子处于奴役地位、从属地位,无法主动改变自己的处境。

他们对主君的依赖不断加深,因而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别的出路。

事实上,女子意象的阴柔特性随着社会专制制度的加强,表现得愈加明显,比如后来明朝内阁大臣黄淮的《妾薄命》、文坛领袖李梦阳的《去妇词》等,就完全是以弃妇、妾妇的身份及哀怨的语气来抒写自己的情志了。

综上所述,汉魏六朝的闺情诗中与《离骚》中的女子意象有很大的不同。

这种差异体现了文学艺术的变化、美学追求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对文人人格、心态的影响。

了解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更清楚地认识香草美人的文化传统以及我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参考文献:[1]游国恩.楚辞女性中心说[E B/OL].htt p://.[2]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E B/OL].htt p://.[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陈玉明.士大夫与女人的缠足[EB/OL].htt p://chenyum ing.bl .责任编辑韩玺吾On the D i fferen t I magery aboutW om en i n L i Sao and the L yr i cs i n theS i x D yna sti es of Han2W e iY ANG Xiang(Depart m ent of Chinese,Experi m ent Nor mal School of J ianghan University,W uhan Hubei430064)Abstract The writers of L i S ao and s ome of the lyrics in the six dynasties of Han2W ei have their political sus2 tenance in the works thr ough describing women.However,the i m agery is quite different.The difference e mbodies in the foll owing:1)the relati onshi p of women’s beauty and fl owers,2)the concrete for m s t o show women’s beauty,3)the individual and s p iritual differences a mong women.The difference rep resents the devel opment of literature and the change of literary aesthetic.It als o reflects the intellectuals’s characters caused by s ocial syste m and morality.Key words L i S ao;women idea;lyrics in the six dynasties of Han2W ei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