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9(第四章陵墓)doc资料
4中国建筑史宫殿资料
3.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 已定型化。
如麟德殿,由前、中、后三座殿组成,面积约 5000平方米,约为太和殿的三倍。采用了面阔11 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殿东西两侧又有亭台 楼阁衬托,造型相当丰富多样。主殿含元殿则用 减去中间一列柱子的办法,加大空间,使跨度达 到10米,可证唐初宫殿中木架结构已具有与故宫 太和殿约略相同的梁架跨度。
大明宫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大明宫的规模很大,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
方形。全宫分为宫、省两部分,省(衙署) 基本在宣政门一线之南,共北属于“禁 中”,为帝王生活区域,其布局以太液池 为中心而环列,依地形而灵活自由。宫城 之北,为禁苑区。
2.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
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 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全宫自南端 丹凤门起,北达宫内太液池蓬莱山,为长 达约1600余米的中轴线,轴线上排列全宫 的主要建筑: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轴线两侧采取大体对称的布局。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是: 一、规模渐小。
二、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 层 次,门、殿增多。
三、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 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大明宫
唐大明宫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 从高宗时起,历朝皇帝多在此听政,
是二百余年间唐代的政令中枢所在。 大明宫是中国盛唐时期世界上规模最
为宏大、规制最为严整、规划最具特色的 宫殿群,是大唐帝国国都的王宫,总面积 达4800亩。
大明宫位于高处,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城 内街市。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 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 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 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 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 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 成。含元殿系大明宫正殿,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 此举行。殿基面阔十三间、近76米,进深六间、 40余米,现存高15米,充分体现了当年"九天阊闾 开宫殿"的磅礴气势。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 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 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殿基长130余 米,宽近80米。其上建有前、中、后毗连的三殿, 周围绕以回廊,规模十分宏伟。
中国古代陵墓详解PPT课件
-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 虎门。陵前司马道两侧排列有雕 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刻124件。 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 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戴冠持 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四个门 外各有石狮1对,北门外有石马3 对,另外在南门外有为高宗皇帝 和武则天歌功颂德的<<述圣记 碑>>和<<无字碑>>二通以及参 加高宗葬礼的中国少数民族首领 和友好国家使臣的石刻像六十一 尊。
积均在5平方米以下。很少棺椁齐 全,个别只用席子裹尸。 东周
墓坑一般长2-3米,宽1-2米。较 大的墓长为3-5米、宽3-4米。椁室 都是四壁围成的长方形,少数用 搁扳为出头箱。
中国古代建筑史
-
13
奴隶墓
奴隶在商周时期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没 有人 身自由,生死大权由奴隶主掌握,死时无一定墓 坑,而是散见与灰坑或祭祀坑中。如郑州商代遗址 二里冈时期的灰层中。
-
36
• 第三,祠堂规模更大,用石材建造的石祠或石庙成 为一种时尚。
孝堂山石祠 是我国目前 发现最早的 祠堂。祠壁 用石块砌成, 屋顶用石板 覆盖。雕出 脊背、瓦垅、 勾头、连檐。 祠内东西北 三壁和隔梁 上雕刻36组 画像。
-
37
• 第四,墓前起阙之风盛行于汉代。墓阙的高低和多 少,取决于墓主的身份地位。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
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
——《易·系辞下》
“生有轩冕、服位、贵禄、田宅之分,死有棺椁、绞衾、圹袭
之度。”
——汉 董仲舒《春秋繁露·服制》
中国古代建筑史
-
8
三、等级观念
“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2坛庙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圣母殿为现存最著名的宋代建筑之一
殿身五间,副阶周匝;角柱显著生起,檐 口正脊弯曲明显;外貌轻盈富丽。
晋祠圣母殿及鱼沼飞梁
鱼 沼 飞 梁
晋祠圣母殿正前方有一方形水池,上架有一座木梁石柱十字
形桥梁,其中梁柱和桥梁交接处至今仍保存有宋代的斗拱, 此十字形桥即是著名的“鱼沼飞梁”(上图)。
北京太庙东角门
北京太庙前殿
北京太庙前殿室内彩画· 中间三间梁坊、斗栱、 天花满贴金箔,单线勾勒图案,规格 高于故宫 太和殿。其余各间用金量也很大
北京太庙牺牲所六角井亭
太原晋祠
晋祠位于山西太原西南郊,始建年代相
当久远,历代又多有建设,目前的整体 格局仍保存较完整,祠中有宋、金古建 筑和宋代雕塑等珍贵文物,是山西乃至 全国最重要的古建筑群。
社稷坛祭土地之神,社是五土之神,稷是五谷之神 ,古代以农立国,社稷象征国土和政权。所以不仅京师 有社稷坛,诸侯王国和府县也有,只是规制低于京师的 太社和太稷。左祖右社
先农坛是皇帝祭神农和行藉田礼之处。为了表示鼓 励耕作,天子有藉田千亩,仲春举行耕藉田礼并祭神农 于此。
地坛
明北京城坛庙分布
月坛 社稷坛 太庙
中心——太室,又名通天屋,是帝王“通天人”之所 。 其下四方又有玄堂、总章、明堂、青阳各室,分别代 表冬、秋、夏、春和水、金、火、木,太室则代表土 。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高80米
北京大享殿效果图
(二)祭祀祖先: 帝王祖庙称太庙,臣下祖庙称家庙或祠堂。 帝王宗庙仿宫殿前朝后寝之制:前设庙(前殿) ,供神主,四时致祭;后有寝(后殿)。庙有两种形 制:一种是分别建立7所或9所建筑,每一所奉一祖先 ;另一种是在一座建筑中设7室或9室,每一室奉一神 主。当神主超过7或9数时,则按功德大小和与在位皇 帝的亲疏关系决定去留,殿内只留7或9个神主,其余 的迁至殿东西夹室供奉,所以历代太庙殿宇以7间或9 间加两夹室为基本形式。
中国建筑史--陵寝建筑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铜板上以金银为轮廓线镶嵌而成 详细标注建筑名称及尺寸 宫墙两道 414*191m 329*88m 中间纵长的夯土台基 “丘足” 其上一字排开的五座方形夯土台 中间三座较大,44m见方 居中为王堂 两侧“王后堂”“哀后堂” 较小者为夫人堂,33m见方
北宋 首次开辟了个陵相距10公里的统一陵区 陵体恢复“方上”,三层为尊 附会风水中的“五音姓利”, 赵姓角音 应东南地穹,西北地凹 陵址均东南高,西北低的地形 前高后低,不同的空间布局特点
陵寝的嬗变
南宋 “寄厝”制度 将上宫殿殿后出一抱厦,以石条封闭 内置棺椁,称“攒宫” 为日后归葬中原祖陵 直接影响明清北京陵寝布局
南梁萧景墓前辟邪
因山为陵
唐陵 继承秦汉陵园的神道制度 在魏晋“因山为陵”的基础上再发展 选择一座山头为陵体 ——天然“方上” 前有低矮山头,藏风聚气风水图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昭陵 唐太宗 闫立德主持 《兰亭集序》 “昭陵六骏”
因山为陵
唐陵 唐乾陵 唐高宗李治 武则天 规模最大 皇陵风水佳例
陵寝的嬗变
方上·兆域·陵寝
兆域图 中山王兆域图 高台遗高15米 方形夯土台 三层 下层有卵石散水痕迹 中层有回廊柱础 台顶大量瓦砾堆积 法 至迟在战国,已经有了利用图样进行规划设计的方
方上·兆域·陵寝
陵寝之始 ——秦始皇陵 “陵”“堂”密切结合,相互隶属,难分彼此形制 战国—秦汉 陵体越造越大,称“方上”“山陵” 已经不宜再以土木结构的形式做陵堂 秦起“方上”前侧另起寝庙 “陵”“寝”才有明确区分 “秦始出寝,起于墓侧,汉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 器具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 ——《后汉书》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 宫殿.陵墓.坛庙.ppt.Convertor
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1.“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采用茅草盖顶,夯土筑基。
例: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中期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宗庙、宫室遗址,证明了夏商两代宫室都处于“茅茨土阶”时期。
二里头和殷墟中区都沿轴线作庭院布置,是中国三千余年院落式宫室布局的先驱。
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
春秋时晋故都新田、战国时齐故都临淄、赵故都邯郸、燕下都、秦咸阳等,都留有高四五米或十多米不等的高台宫室遗址。
高台系夯土筑成,台上木架建筑是一种体型复杂的组合体,不是庭院式建筑,再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进入了一个辉煌的新时期。
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
西汉武帝时,宫殿与宫殿之间布置有池沼、树木等,富有园林气息。
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天子宫室设有处理政务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寝两大部分。
前朝以正殿为中心组成若干院落。
纵观汉、唐、明三代宫室,其发展趋势:1.规模渐小。
2.宫中前朝部分加强纵向的建筑和空间层次,门、殿增多。
(紫禁城中轴线)3.后寝居住部分由宫苑相结合的自由布置,演变为规则、对称、严肃的庭院组合。
宫殿型庭院的主要特点:严谨的平面布局庞大的空间体量完整的庭院空间森严的等级规范一、唐长安大明宫大明宫平面呈南宽北窄的不规则梯形,宫城周长7628米,宫城占地面积约为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全宫分为外朝、内廷两大部分,是传统的“前朝后寝”布局。
外朝三殿:依次坐落着外朝含元殿,中朝宣政殿和内朝紫宸殿。
含元殿两翼,伸出翔鸾、栖凤两阁,南面正门为丹凤门,从丹凤门到紫宸殿之间纵向轴线长约1.2公里。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殿,是举行元旦、冬至、大朝会、阅兵、受俘、上尊号等重要仪式的场所。
殿身面阔13间,深29.2米,面积为1966.04平方米,与明清北京紫禁城太和殿的面积相近。
内廷部分是以太液池为中心,池中有蓬莱山,布置殿阁楼台三四十处,形成宫与苑相结合的起居游宴区。
【中国建筑史】4-1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河北平山战国中山王陵遗址M1享堂
二层回廊平面图
台掘遗址位置图
前殿
椒房
规划布局
整个前殿建于一座大台之上, 主体由三座宫殿组成,前 可能为外朝,中可能为内 朝(宣室),后可能是后 寝。(刘庆柱)
– 殿前 有五 门
明南京故宫复原平面
总结: 1.朝和寝:
– 前朝后寝 – 朝:东西堂制—三朝前后相重
2.宫殿和官署:
– 骈列制--中央官署从宫内移至宫外
3.宫殿和城市
– 从偏居一侧到位居中央,轴线贯穿城市轴线
二。实例
(一)唐大明宫
建筑群的处理:
– 突出主体建筑, 强调纵轴
(二)周
周礼考工记中的布局:
宫城居王城中央 左祖右社 朝位于宫室前部 宫内有九室以居 九嫔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三朝五门
前朝:三朝
外朝(大朝)
内朝(日朝)
燕朝
燕朝(常朝)
路门
“路门之后为寝,分王寝和
治朝
应门
后寝,王的正寝即路寝, 前面的庭即燕朝。”(百
外朝
雉门
科)
五门: 皋门
库门
在“凹”字形城台上正面开三座门洞,两翼又各开一 掖门,形成明三暗五的五座门洞。城台上正面有一座九开 间重檐庑殿式城楼,左右两翼各设明廊十三间,四隅各设 重檐四角攒尖顶的角亭。
(2)外朝
太和门廊院——太和殿庭院的前奏 前三殿:太和殿
中和殿 保和殿 文华殿(后有文渊阁)——太子读书处。 武英殿——皇帝召见大臣商议政务处。
首次发现的前朝后寝分立的宫 殿遗存。
【中国建筑史】4-2第四章_宫殿、坛庙、陵墓
长春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储秀宫
慈禧居住之处。 室内面积168M2,中间设宝座,接受臣工问安之处, 下设地平。西稍间为寝室。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中和殿
明初称华盖殿,后改称中极殿。清称为中和殿。 皇帝亲临大典前暂坐的地方。 五开间方形单檐攒尖顶宫殿。
保和殿
明初称为谨身殿,后改称建极殿。清称保和殿。 清代皇帝宴请王公、举行殿试的地方。清晚期用为 慈禧进餐之处。 九开间重檐歇山顶殿,其形制规模略次于太和殿。
(3)内廷
中路:乾清门——内廷的入 口,前有小广场。 后三宫——乾清宫、 交泰殿、坤宁宫 御花园(钦安殿) 东西六宫 养心殿 东路:乾隆执政60年后,宣 布退位,退位后所在地。 西路:慈宁宫——皇太后居 住 寿安宫、寿康宫—— 太妃居住 慈宁花园——为太后 太妃设置,宗教气氛很浓。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交泰殿
皇帝过生日时用。三开间攒尖顶建筑。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
坤宁宫
在清代改变了门窗样式。 明代清初为皇后的寝宫,后把西侧作为萨满教的祭 祀场所,东侧作为皇帝结婚的洞房。 九开间重檐庑殿顶建筑。
御花园
钦安殿
宫殿建筑——北京故宫Fra bibliotek东西六宫
乾清门
五开间殿宇式大门,坐落在白石雕须弥座上,前面 围以白石雕栏杆。门前两侧建有八字影壁,门前横街式 空间。高墙下低矮的九卿房、军机处、井亭等建筑,使 这里增添了一些生活气氛。 曾作为御门听政处。
《中国建筑史教案》word版
教案200 1 ~200 2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99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2001 ~2002 学年第一学期教学实施小结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采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任课教师:朱永春实验(实习)指导教师:谢鸿权辅导教师、助教:谢鸿权任教班级 99建筑学计划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安排总课时学时,学分,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本学期计划授课学时,其中理论 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实施情况:实际完成的授课总课时 5 9 学时,其中理论5 9 学时,实验(实践、实习)学时按实施教学编写的教案理论有 22 部分,实验(实践、实习)有部分考试方式闭卷笔试成绩计算方式考试90% 作业10%教学小结:按计划授完全部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宋材栔制度为难点,可单独设一节介绍《营造法式》与大木作制度。
任课教师签名:教研室主任签名:系主任签名:年月日教案2002 ~200 3 学年第一学期院(系、部)建筑系教研室建筑历史课程名称中国建筑史任课专业、年级、班级 00建筑学主讲教师姓名朱永春职称、职务教授使用教材统编教材《中国建筑史》华侨大学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中国建筑史课程教案。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坛庙
王莽宗庙
官员家庙。明代定制:三品以上可建5间,奉5 代祖先;三品以下建3间,奉4代祖先。庙之东侧 设祭器库,供储存祭器、衣物、遗书之用。
各地所留明、清祠堂数量颇大。这批建筑是江 南明代建筑的代表,有很高的工艺成就和历史价 值。
杨家祠
(三)先贤祠庙: 如孔子庙、诸葛武侯祠、关帝庙等。其中孔子庙
5.斋宫: : (1)建筑形制 (2)建筑规格
6.神乐署、牺牲所(祭祀用,动 物养殖所)
7.丹陛桥——宽28M,长360M, 离散面高4M
二、天坛组景式意匠构成的规划手法
1.不使用过多的建筑和超级的建筑体量,而采用超大规模的占地和超级的 绿化,天坛的建筑寥寥无几,祈年殿、圜丘、皇穹宇的体量都不很高大,没 有超越物质功能的需要,专为精神功能添增额外的建筑。但是它的占地极大 ,外坛墙南北长1650米,东西宽1725米,占地面积约为紫禁城的三倍多。坛 内建筑疏朗,满植翠柏。大片苍翠浓郁的柏林,塑造了天坛所需要的远隔尘 世、宏大静谧的独特环境 。
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称为“明堂”的重要建筑物,其用途是皇 帝于季秋大享祭天,配祀祖宗,朝会诸侯,颁布政令等,可以说 是朝廷举行最高等级的祀典和朝会的场所。
汉长安明堂辟雍 武则天在洛阳所建“万象神宫” 明嘉靖年间,北京南郊建大享殿(天坛祈天殿),也有明堂之 意。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 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 绝。】
第四章 宫殿、坛庙、陵墓 4.2 坛庙
坛庙的出现起源于祭祀。
伴随着祭祀活动,相应的产生场所、构筑物和建筑, 这就是坛庙
*台而不屋为坛,设屋而祭为庙
新石器时代;发现有良渚文化祭坛、红山文化祭坛 及女神庙等。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
中国建筑史复习资料绪论1.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2.我国木架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穿斗式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的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抬梁式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两两者的比较: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因此,南方的一些庙宇,厅堂也多混合适用这二者。
3.斗拱在宋代也称作“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拱”;在江南则称“牌科”4.斗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5.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相互流通渗透。
6.P7图,中国古代单体建筑屋顶式样7.庭院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它能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8.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与院门,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9.如何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注重对建造地点的选择2.因地制宜,善于利用和结合地形设计建筑 3.整治环境:不一味的顺从环境,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 4.心理补偿,利用风水,文学的手法进行补偿。
中国建筑史
绪论1 .建筑风格:南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山区有架空的竹、木建筑—“干阑”(下层用柱子架空,上层做居住用。
)2 .木建筑优势: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能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 .木建筑缺陷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受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木材消耗量也很大,从而限制了他继续发展。
4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比较: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取材较易,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尺度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5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的重量。
唐宋以前,斗拱作用十分明显,布置疏朗,用料硕大:8.斗栱在宋代也称“铺作”,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9.补间铺作起辅助支撑作用,转角铺作起承托角梁及屋角的作用,也是主要结构构件拱的主要构件是:栱、斗、昂。
向外悬挑的华栱是短悬臂梁,是斗拱的主干部件:“斗”是栱与昂的支座垫块:“昂”是斜的悬臂梁,与华栱作用相同。
6 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要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及其上部结构的基本结构的基本情况7 中国古代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其中特别擅长于运用院落的组合手法来达到各类建筑的不同使用要求和精神目标。
庭院是灵魂,是由屋宇、围墙、走廊为何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8 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历史上,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9 宋代李诫编修了“营造法式”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①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②黄河流域由穴居式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中国建筑史第四章4.3陵墓
裕陵享殿——隆恩殿 裕陵二柱门及方城明楼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易县永宁山,葬有雍正、嘉庆、道
光、光绪及其后妃。主陵为雍正的泰陵。
石柱
这件江苏南京梁萧景 墓石辟邪形态生动, 古朴昂扬,是难得的 艺术珍品。
打 虎 亭 砖 石 拱 券 墓
唐代帝陵
唐代陵墓的主要特点是“因山为陵”。唐
太宗不主张劳民伤财地在高大的夯土方上 建陵墓,遂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制度。
所谓因山为陵,就是把皇帝的墓室修建在山体内
,这样既可以借助山体的高大体现帝王的伟大, 同时又大大减少了建陵的开支。 唐代帝陵前往往还建有功臣贵戚的陪葬墓,其依 次排列,更衬托出了帝陵的宏大气势。唐代18座 帝陵中,有15座都遵循了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修 建制度。
M260位于殷墟王陵
遗址东区。M260墓 呈“甲”字形,墓道 在墓室南部,呈坡状 ,墓室为一长方形竖 穴坑。墓室底有一腰 坑,内有一人一大玉 戈。在墓道填土内, 有集中在一起的22个 人头骨。
殷墟王陵M260
陵墓形制的沿革
夏商周春秋战国墓葬
在古人的观念中,活人居住的建筑称为“阳宅”,
死人的墓地建筑称为“阴宅”。
宝城宝顶
帝王陵寝的分布与选址
一、帝王陵寝的分布 历代帝王陵寝的分布与其建都地点有关。 二、帝王陵寝的选址 在帝陵的选址中,以“藏风得水”、“聚气”为核心。
秦始皇陵 1)地下宫殿与地 上城垣,再现了 现实的世界 2)陵体高大,位 于轴线的交汇点
汉陵
汉宣帝杜陵
1)陵园 2)寝园 3)陵邑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画像石(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发券
第三节 陵墓
(2)东汉-明清时期 墓穴多为横穴,砖石 结构墓室盛行
2. 地上部分(陵体)——从墓而不坟到宝城宝顶 (1)早期墓而不坟 (2)春秋战国开始坟丘式墓葬,后来演化为三种形式: A、方上:以人工夯筑的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形成的陵体; B、以山为陵:起源于汉,流行于唐,利用自然的山体作 为封土坟头;
C、明清以后:宝城宝顶
方上
以山为陵
3. 陵园建筑 (1)祭祀建筑
A、汉及以前:享堂、寝殿
B、唐宋时期:献殿(上宫)与寝殿(下宫)
C、明清:棱恩殿(隆恩殿)
战国中山墓
陕西长安汉杜陵陵园
献殿 寝殿
左图:陕西乾县李治乾陵平面 右图:南京明孝陵
3. 陵园建筑 (2)神道 石象生、牌坊、门阙等
第三节 陵墓
(2)北京明十三陵 十三陵总体布局特色: 利用自然,共用神道
石像生 碑亭
大红门 石牌坊
A、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 心——长陵; B、陵区入口起点石牌坊遥对天寿主峰,南面山口处有龙山、 虎山如同双阙; C、自南往北,神道经大红门、碑亭、石像生到龙凤门(棂 星门),作为共同神道使用,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像生、 碑亭之类; D、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倾 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
5.宋永昭陵 A、选址根据风水
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 成宫、商、角(jué)、徵 (zhǐ)、羽五音,再将五音 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 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 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 佳埋葬方位与时日。因此,丧 葬择地选日时,若与之相合则 阴阳相生,大吉大利,反之阴 阳相克,主凶。
B、保持方上陵制的最后时期
宋陵方上 宋陵石像生
二、实例:
6.明陵(重点) (1)南京明孝陵 (明清陵墓制度从明 孝陵开始) A、开自然神道之先 河,神道依地形自然 弯曲; B、始建宝城宝顶— —陵体。
明楼:古代帝王陵墓正前的高楼,为城楼式建筑,下为方形城台,上为楼。
碑亭(四方城)
石望柱 石像生
长陵 祾恩殿
长陵
长陵 方城明楼
石五供
定陵
定陵
二、实例: 7.清西陵(易县)
昌陵(嘉庆帝)
昌陵 三孔桥 碑亭 朝房 隆恩门 隆恩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宝城宝顶 方城明楼
布局特点: 1)仿十三陵设 主神道、石牌坊、 大红门等; 2)以隆恩门为 正门,设隆恩殿 为正殿; 3)后设二柱门、 石五供和方城明 楼,再后为宝城 宝顶; 4)总体效果不 如明十三陵。
陵台呈方锥形, 分为三层,陵台 外有两重城垣。
二、实例:
3.汉陵
特点:
1)方形封土、方形陵园 2)后妃墓一般位于帝陵东面 3)明确的寝庙制度 4)实行大臣和皇亲国戚的陪陵制度 5)实行陵邑制度
(1)汉武帝茂陵 茂陵
卫青墓
霍去病墓
卫青墓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前“马 踏匈奴”石刻
(2)汉宣帝杜陵
宣帝杜陵
第三节 陵墓
*埋葬制——魂灵观、礼制 魂灵观——魂魄观念导致保护尸体的需要 礼制: 1、事死如事生,礼也; 2、等级
第三节 陵墓
一、陵墓组成: 1. 地下部分(墓道、 墓室)——由黄土小 穴发展到地下宫殿 (1)商周时期 墓穴为竖向 地下以木椁为主,东 西南北有“羡道”通 向椁室
妇好墓
墓上享堂遗址
长陵
布局: 1)陵园由墙垣环 绕,三进院落,宝 城宝顶,方城明楼; 2)入门庭院内设 神炉,北为棱恩门 (五间歇山殿), 入门为棱恩殿(九 间重檐庑殿),过 棱恩殿为宝城前院, 方城明楼前设五供 石台。
明楼
祾恩殿
长陵 祾恩殿
1)为长陵的享殿,供奉明成祖及其皇后的神位; 2)面阔9间、进深5间,重檐庑殿,黄色琉璃瓦,三层须弥座,最高等级; 3)内部32根整根优质木柱。
覆斗式封土:封土堆 像古代的斗倒扣着的 形状,形成底大顶小 的椎体,顶部和底部 同为正方形。
宣帝杜陵
4.唐乾陵(重点)
(1)唐乾陵位于乾县的 梁山
梁山上,以山为陵,凿
山为穴;
(2)以梁山东西双峰为
阙,整个陵区显得崇高、
雄伟,选址非常成功;
(3)以双阙间依势而上 的坡道为神道,神道两
双乳峰
侧列门阙、石柱、石像、
二、实例: 1.战国中山王墓兆域图——中国现存最早的建筑总平面 图 布局特点:横向排列
第三节 陵墓
二、实例: 1.
二、实例:
2.秦始皇 陵—— 中国历史 上最大的 陵墓。
2.秦始皇 特征: (1)地下宫殿与地上城垣,再现现实世界。
2.秦始皇 特征: (2)陵体高大,位于轴线交汇点,象征绝对权力。
石人等,山上遍植柏树,
烘托出肃穆的陵园氛围,
所费少,收效大;
神道
(4)在形制上,唐乾陵继
承了秦汉时陵区四面有
墙,墙中辟门之制,并
加长强化前导序列,同
时开创了合葬制、因山
为陵等形制。
第一道门
双阙 双阙
双阙
唐乾陵双阙峰
阙——宫殿、祠庙和陵墓前 的一种高建筑物,由防卫性 建筑演变而来,是一种表示 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通 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多 为土木结构,楼基和墩台均 为夯筑,外用砖包砌,墩台 上面建楼,有单阙、双阙、 三出阙各种等级,
隆恩殿
三、小结: 1 建筑轴线越来越长; 2 空间越来越人工化,与宫殿更加接近; 3 越来越强调礼制 。
三、小结: 1)地上部分——从葬而不坟到宝
成宝顶 2)地下部分——从黄土小穴发展到地下
宫殿 3)陵园建筑——寝宫、上下宫、宝城宝
E、轴线长而富有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 F、总体气势磅礴、恢宏壮丽。
明十三陵
石牌坊 5间11楼
大红门
碑亭
神道、石像生
棂星门
(2)各陵单体 A、陵体由方形改为圆形,称 为“宝顶”。
B、取消寝宫,扩大祭殿。 C、陵园的围墙从方形改为长 方形,在南北轴线上布置三 个院落,更接近于宫殿建筑。
妇好墓剖面图
墓内随葬品
(1)商周时期 A、羡道即墓道 商代墓葬等级森严,
天子为四出羡道,“亚” 字型
次之诸侯为二出羡道, “申”字型
再次之为一出羡道, “甲”字形
(1)商周时期 B、黄肠题凑 黄肠—柏木芯;题—头;凑—聚 椁的一种做法,用于西汉帝、王级别墓室的建筑方法。 用剥去树皮的黄芯柏木枋,平铺叠垒构成大型墓室, 枋端头都指向室内,与同侧椁壁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