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a8c66c3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62.png)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文字,在汉字文字出现之前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用木簋、乙簋写成的,记录着古代诸多历史文字的内容。
甲骨文的字体都是弯曲的,有一定的规律。
甲骨文分为三类,即楔形文字、甲头式文字,以及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
楔形文字的
字体大多比较粗糙,多出现在中国的中原和西部。
甲头式文字的字体有两种,一种是宋体文字,字形中多有不规则的折线,多记录了当时朝代的相关信息;另一种是小篆,多用于记录祭祀或是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
而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是古代最为普及的一种文字,用笔直的线条来表示。
甲骨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记录历史,它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人思想、习惯和行为的重要历史资料。
甲骨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基本资料,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古人的语言,也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甲骨文通过几千年的发达,历史文献中渐渐多出了不少诸如辞书,史书,小说,诗词等新形式的文献,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完整的文字文献体系。
甲骨文的识读也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甲骨文来分析古代文化,思想,学术,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历史学研究的关系。
甲骨文的解读也有了新的技术,比如光谱分析,计算机技术等,以更快的速度来研究历史文献的内容,同时也使古文字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古人留下的文字文献出新的洞见和新的利用价值,
对于了解古代文明更加深入。
甲骨文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甲骨文,人们能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辉煌。
因此,甲骨文是古代文字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甲骨文
![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b05ef126fff705cc170ab7.png)
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历程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伟期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b3405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4.png)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有经存在。
甲骨文一开始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1。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fec9634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1d.png)
关于甲骨文的介绍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目前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甲骨文,是中华道统的文字之一。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做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安阳城西北的小屯村,是商晚期国都遗址“殷墟”的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约前1300年)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甲骨文详细介绍
![甲骨文详细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6a684437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e.png)
甲骨文详细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文字。
甲骨文的发现是20世纪初的事,在甲骨文之前,中国的文
字是一种“结绳记事”方法。
商代时,人们用绳子打结来记录事情。
这种记事方法容易错漏。
因此,用来记事的符号,便产生了。
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现已发现三千多片,其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除记载王事外,还有占卜、祭祀等活动。
但据统计,已释读的字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甲骨文中还出现了不少汉字之祖,如:“天”、“大”、“心”、“月”等,可见当时人们已能运用汉字造字和用字了。
甲骨文的字体结构已相当规范,字体修长、舒展、挺拔、飘逸;字形多为方折,长方方折;偏旁多为方折和长方;部首多为
左右结构,也有上下结构和前后结构;大篆成为标准字体;小篆
向方折发展。
小篆流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
甲骨文的使用范围很广。
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许多事情都可以
通过甲骨文来考证和释读。
—— 1 —1 —。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f4fb4d1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8a.png)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喾摄政甲骨文,可谓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甲骨文记载着帝喾八十八岁时的摄政宣言,帝喾退居二线,由其子挚代天子行政,黄帝王朝国家中央权力的颠峰,二日并存。
该甲骨文来自山东南部兰陵地区民间收集,残存部分高22cm宽14cm,上面留存古25个方块文字和一鸟图形。
与商代甲骨文曲线弧形字体相比,该甲骨文字更显古朴原始。
中国的像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正体字的横平竖直,返古归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传,此甲骨文就是明证。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
二十二,在中国历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属相中“酉”是鸡年,古帝王自负天上飞鸟。
鸟形图腾,是黄帝时代帝喾的徽记。
古籍中,称帝喾为鸟夷的始祖太暭。
此甲骨文佐证,帝喾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鸟年。
天干地支时间计数法,简称干支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大的发明贡献。
天干十循环计数,地支十二循环计数,干支结合六十循环计数,对人类多方面的文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发明使用干支历法的纪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离公元2007年,已经有7284年历史。
这就是《全编》推崇区别于公元历的天干地支中元历法。
甲骨文上,帝喾鸟图腾图形面东而立。
这里按地图习惯东为左上。
鸟图形下面,东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数字五十、十三,合称五十三。
《全编》显示,帝喾五十三年是八十八岁,这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年龄。
不少古代帝王在这个年龄上下,选择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
身体好时退而不休,巡狩照常进行。
从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尧高龄退居二线,贤让帝舜,前面有一个模范榜样,是帝喾。
又查《全编》,颛顼九十二岁时退摄,帝喾代行天子政。
相比较,颛顼退休摄政年龄最大。
古时候环境自然没有污染,人的寿命长。
帝王工作年龄能达到八、九十岁左右,从人类环境保护意义来说,可以令现代的国家元首们羡慕不已。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https://img.taocdn.com/s3/m/59bc405f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82.png)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1、干——乾,幹表示干湿意义时,写作“乾”;表示枝干、才干、干事情等意义时,写作“幹”;表示盾牌(干戈)、触犯、干预时,写作“干”。
但乾坤的乾不可以简化为“干”。
2、儿——兒兒为象形字,像小孩扎髻之形3、习——習習本义为鸟类试飞,故从羽。
郭沫若说从日是指在晴日学飞。
4、广——廣廣本义为四周无壁之大屋,广为意符,是屋脊的意思。
5、马——馬馬为象形字,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6、门——門門为象形字,像门扇。
7、万——萬萬本义为蝎子,为象形字,今作数字讲,是假借。
8、乡——鄉据杨宽说,鄉字像两人对坐、共食的情况,其本义应为乡人共食。
9、义——義为会意字,从我从羊,是我之威仪的意思。
羊为祭祀仪式用品。
10、飞——飛飛为象形字,像鸟飞翔之形。
11、办——辦辦为治理之义,力为意符,表致力。
12、凤——鳳鳳中间的部件是象形,早期甲骨文像凤鸟高冠、华翎、长尾之形。
13、开——開開本义为开门,早期字形为以手开门栓之象。
14、厅——廳廳本义为官府办公的地方,古称听事,后加广旁表意。
今政府机构如教育厅,即取义于此。
15、贝——貝上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表财务之字多以貝字为偏旁,貝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贝。
16、仓——倉从食从口,口像仓形。
甲骨文、金文的仓字像仓形,中有门户,以进出粮。
17、车——車車为象形字,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车。
18、长——長余永梁以为長像人发长貌,引申为长久之义。
長字作为简化偏旁,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长。
19、队——隊队为隊的古字,本为坠落义。
20、丰——豐繁体字豐下半部分豆是一种高脚的器皿,上半部分表示盛放着饱满的谷物,表示丰收,而丰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后来仅用在丰姿、丰采等词语中。
21、见——見見为会意字,上目下人,即人用目看的意思。
字中有目者多与眼睛有关,如看、瞧等。
22、双——雙雙为会意字,一手捉两鸟即为雙。
23、乌——烏烏象形字,孝鸟,即乌鸦,因乌鸦反哺,故友孝鸟之名。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f481f12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4.png)
甲骨文,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文字”。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
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纪事文字。
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
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
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
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0a72741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9.png)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
商周时代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1899年始被发现。
商周王室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之辞和相关的事情刻写其上。
现收集到的单字总数在4 500个以上,能识读的不到一半。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
甲骨文详细解释
甲骨文,古汉字书体之一种。
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之卜兆旁。
这种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称为甲骨文。
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
1899年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从事收集。
经清末及近现代学者相继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万片以上,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
其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世汉字相一致,是汉字的较早书体。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 殷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
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
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
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
”。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55944f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dd.png)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所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
殷墟,因此也被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
于占卜和记录祭祀仪式的内容。
这些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的文字被认
为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
不仅为中国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
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解读对
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文字学、
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甲骨文的解读主要依靠对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同
时也需要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印证。
随着对甲骨文研
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深入,对甲骨文的解读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野。
总的来说,甲
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形式,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
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简单介绍甲骨文
![简单介绍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87818b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6b.png)
简单介绍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系统,发源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主要流传于商代晚期的殷墟和周代的建康等地。
甲骨文的载体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因此得名为“甲骨文”。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形体繁杂,笔画繁多,有的字形甚至非常复杂,且带有一定的象形性质。
甲骨文的内涵较为丰富,既有日常生活用语,如日期、气象、动植物、物品等,还有宗教祭祀、祝福祈福、祭祀、占卜等方面的内容。
甲骨文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还为后世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甲骨文的解读需要较强的汉字学和古文字学知识,因此目前对于甲骨文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甲骨文
![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2b386a64b84ae45c3b358c3e.png)
《甲骨文合集释文》
胡厚宣任主编, 王宇信、杨升南任总 审校,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出版。
《甲骨文合集释文》 总审校:
王宇信,1940年出生于北 京平谷,主要研究甲骨学与 殷商史,并研究原始社会史 及先秦政治制度史、商周考 古学。主要代表著作:专著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西周甲骨探论》、《甲骨 学通论》等。
《甲骨文合集》
编纂的必要性:
1.是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 2.对甲骨材料的公布和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3.对甲骨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都是非常迫切 的需要。 4.尽可能地将那些尚未著录的材料公布。
《甲骨文合集》
不足:
在一片甲骨上往往契刻有多条卜辞而内 容不同,为保持甲骨的完整性不允许将拓 片割裂分开著录,所以各类间的内容有不 少彼此交叉的现象,致使其分类带有一定 的主观性而不能尽善。
《甲骨文合集释文》
编写原则:
一、释文采用前人公认的说法加以隶定(一般情况下不注 明出处),对卜辞语句加以标点(范例另祥),原则上不 做考证。 二、遇有各家考释尚有争论的甲骨文字,采用何种意见, 须经集体讨论,并由主编定夺。对未采用意见可作扼要说 明。 三、凡发明新字或对旧说提出新见解,须经集体讨论,主 编同意后方能使用。其论据只作扼要说明,不详细考证。 四、凡前人未识的甲骨文字,能隶定者即隶定,亦需经集 体讨论,主编同意后采用,尚不能隶定者,照原形准确地 摹录。 此外,还对释文的格式,诸如“按占卜顺序作释文”、“ 正反相接卜辞按一条完整卜辞作释文、“按正、反、臼作 释文”以及“缺刻”、“伪刻”等情况的处理,都做了初 步的规定。
三、甲骨文的字形 整理及材料归类
甲骨文编
一、主要编纂者简介: 孙海波(1909~1972):中国古文字学家,字 铭思,河南光州(今潢州)人。 著有《甲骨文编 》、《古文声系》、《中国文字学》等专著。还 写了许多甲骨学方面的书评,如《评殷墟书契续 编校记》、《评甲骨地名通检》、《评金璋所藏 甲骨卜辞》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对 他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评价,著名的古文 字学家商承祚也称他的《甲骨文编》一书“其释 字既谨严,而于商代用字之例,尤为易检,其有 功于学人非浅鲜也”。
甲骨文
![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954d0ea3bed5b9f3f90f1cfe.png)
发现
目前发现有大约15 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 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 三分之一左右。
甲骨文使用了象形 、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 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 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
谢谢 大家!
“殷墟文字” : 19 世 纪 末 年 甲 骨 文 发 现 于 河 南 安 阳 小 屯 , 因这里 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的都城,史称 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 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 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产生背景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
人生活 。如:祭祀、气候、收成、征 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
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 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 构和卜官。
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 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
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 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中国文 化甲骨文-汉字
TV1201
如琼-玉草
甲骨文的简 产生背景 内容 发现
甲骨文的简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 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 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起源:中国商朝晚期,距今已有三千 余年。
甲骨文主要称“殷墟文字”,又称“契 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 ,是殷商 时代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例如:
《丙》355
甲骨的纳贡、收藏:
商王事事必问,因 此需要大量的龟甲 及兽骨材料,这些 甲骨有些是进贡来, 有些是商王派人取 得的。如《丙》355, 从甲桥刻辞可见从 雀这个地方进贡两
例如:
历史事件的记载:商 王的田猎、征伐、祭 祀都会留下记录。 例如 : 《甲》3940, 就是属于商王帝乙、 帝辛时期的鹿头骨刻 辞。记载殷王征讨方
中国甲骨文
![中国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e18828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6a.png)
中国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最早被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村民们找到,当时他们还不知道这是古代的遗物,只当作包治百病的药材“龙骨”使用,把许多刻着甲骨文的龟甲兽骨磨成粉末,浪费了许多极为有价值的文物,后来,晚清官员、金石学家王懿荣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治病时从来自河南安阳的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所在地。
百余年来,当地通过考古发掘及其他途径出土的甲骨已超过154600块。
此外,在河南、陕西其他地区也有甲骨文出现,年代从商晚期延续到春秋。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截至2022年11月,中国甲骨文发现总计约十五万片,经科学考古发掘的有三万五千余片,单字数量已逾四千字。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 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a1b8d20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28.png)
甲骨文名词解释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用于商代与西周时期的甲骨碑铭刻。
它是由蟒纹和龙骨上刻写的卜辞、公牍、铭文等形成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即字形与所指事物的形状有关。
其字形简单生动,清晰易辨,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思想。
甲骨文的基本字形以简单的直线、弧形和几何图案为主,特点是明确、规整,好像古代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
甲骨文的发展还有字形否定侧重以及部分偏旁的使用。
有些甲骨文的字形中会出现明确的否定符号,用以表示对某一事物或概念的否定。
在字形构成上,常用到的偏旁部首有木、水、火、金等。
这些字形的运用丰富了甲骨文的表达能力,并为后来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是古代商周人民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甲骨文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较长时间内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社会生活、政治决策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尽管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因为其使用的载体是龙骨和蟒纹等动物骨骼,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甲骨文得以保存下来。
这些保存下来的甲骨文通常较为完整,书写工艺比较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
在甲骨文字典的编纂中,有一些专家学者尽力还原了甲骨文的读音。
这些努力使得甲骨文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对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系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以简洁明了的字形和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
常用甲骨文
![常用甲骨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c1fe8d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e8.png)
常用甲骨文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也被称为“龟甲文”或“兽骨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甲骨文示例:
1. 日:表示太阳。
2. 月:表示月亮。
3. 山:表示山脉。
4. 水:表示河流或水域。
5. 火:表示火焰或火。
6. 木:表示树木或木材。
7. 人:表示人类或人物。
8. 口:表示嘴巴或说话。
9. 手:表示手或手臂。
10. 足:表示脚或腿部。
11. 车:表示车辆或交通工具。
12. 马:表示马或马匹。
13. 牛:表示牛或家畜。
14. 羊:表示羊或家畜。
15. 鸟:表示鸟类。
16. 虫:表示昆虫或其他小动物。
17. 鱼:表示鱼类。
这些只是常用甲骨文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甲骨文的字符数量非常庞大,每个字符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字体大全
![甲骨文字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76488757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a8.png)
甲骨文字体大全1. 什么是甲骨文字体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的商代至西周时期。
它最早发现在卜辞中,可以用于对事物进行记录和描述。
由于甲骨文保存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得名“甲骨文字”。
甲骨文字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之一,也是研究汉字演变和起源的重要途径。
2. 甲骨文字的特点甲骨文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简洁:甲骨文字体整体结构简单,笔画少,字形呈大块状,大部分字形只由两到三个笔画构成。
•规整:甲骨文字的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组成部分排列有序,呈现出整齐的布局。
•图案化:甲骨文字的字形多以图案化的形式呈现,与后来发展的象形文字和金文有一定的关联。
•写意性:甲骨文字采用形声字和象形字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可以通过字的构造来表达字义。
3. 甲骨文字的分类根据字形的特点和构造方式,甲骨文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3.1. 形声字形声字是甲骨文字中的一类重要字形,它由形义相近的两个部分组成,一个部分表示字的意义,称为“形旁”,另一个部分表示字的音,称为“声旁”。
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也可以是同一个部分重复两次。
形旁往往与字义有关,声旁往往与字音有关。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形声字:•手:形旁,表示人的手部;又有声旁,表示shǒu的音。
•目:形旁,表示人的眼睛;又有声旁,表示mù的音。
3.2. 象形字象形字是指甲骨文字中以物象为基础构成的字形,代表了一些具体的物体或事物的形象特征。
这些字形的形状往往与其所代表的事物的外形有关,直观地反映了事物的外貌特征。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象形字:•日:表示太阳;字形与太阳的形状相似。
•木:表示树木;字形与树木的形状相似。
3.3. 指事字指事字是通过简化具体物体的形状,再加上符号组合而成的字形。
它们表示的是一种抽象的事物,而不是具体的物体。
指事字的字义可以通过字形的构造方式来推测。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指事字:•上:表示上方;字形由一个直线表示上方的位置。
甲骨文课件
![甲骨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a6363bf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da.png)
THANK YOU
甲骨文的图案艺术
甲骨文的图案表现
甲骨文除了文字表现外,还通过图案来传达信息,这些图案包括动物、人物、自然景观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
甲骨文的图案寓意
甲骨文的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信仰、观念和审美趣味。
05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甲骨文的文化旅游资源
甲骨文历史背景
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特点等,让游客了解 其历史文化背景。
甲骨文旅游景点
介绍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殷墟、甲骨文博物馆等,以及 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甲骨文文化创意产品
介绍以甲骨文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纪念品、艺术品等,以及 其设计和制作过程。
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价值
甲骨文的学术地位
削刮处理
对龟板进行削刮处理,去除表 面的角质层,使其变得光滑。
书写文字
使用尖锐的工具,在龟板上刻 写文字。
灼烧甲骨
将刻有文字的甲骨放在火上灼 烧,使文字固定在甲骨上。
甲骨文的分类与特点
甲骨文的分类
甲骨文主要分为卜辞和记事辞两大类,其中卜辞是用于占卜的文字,记事辞则 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课件
• 甲骨文简介 • 甲骨文基础知识 • 甲骨文中的文化内涵 •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 •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01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
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当时人们 利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所留下 的文字记录。
甲骨文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
甲骨文具有笔画简单、字形瘦长、布局整齐、字距规整等特点,同时还有一些 特殊的书写习惯,如倒写、并列写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的鼻祖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 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其用笔线条严整瘦 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 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从结字上看,文字有 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显示了 稳定的格局。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 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 特色。“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 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 字”、“王八担”、“殷契”,是殷商时代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 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 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 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 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体系 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于1898年为古董商、 金石学家所识别,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 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兽骨出土,加上别 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 篇文章最长
青铜器是由青铜(红铜和锡的合金)制成的各 种器具,诞生于人类文明的青铜时代。由于青 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所以也是一种世界 性文明的象征。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约5000年 到6000年间的西亚两河流域地区。苏美尔文明 时期的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 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 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各地青铜器 中堪称艺术价值最高。中国青铜器代表着中国 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
鸮尊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 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 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 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 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 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 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 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 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 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 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 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 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 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 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 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 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简介
这些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涉及到商代社会生活的诸多方 面,不仅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内容,而且涉及天 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从甲骨文已识别的约1500个单字来 看,它已具备了“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的造 字方法,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中国商代和西周早期(约公 元前16~前10世纪)以龟甲、兽骨为载体的文献。是已知汉语文献 的最早形态。刻在甲、 骨上的文字早先曾称为契文、 甲骨刻辞、 卜辞、龟版文、殷墟文字等,现通称甲骨文。商周帝王由于迷信, 凡事都要用龟甲(以龟腹甲为常见)或兽骨 (以牛肩胛骨为常见)进 行占卜,然后把占卜的有关事情(如占卜时间、占卜者、占问内容、 视兆结果、验证情况等) 刻在甲骨上,并作为档案材料由王室史 官保存 (见甲骨档案)。除占卜刻辞外,甲骨文献中还有少数记事 刻辞。甲骨文献的内容涉及当时天文、历法、气象、地理、方国、 世系、家族、人物、职官、征伐、刑狱、 农业、 畜牧、田猎、 交通、宗教、祭祀、疾病、生育、灾祸等,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 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甲骨文的特点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 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其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而笔画 多少、正反向背却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 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 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写法。 3.甲 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有的一个字 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 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所以笔画较细,方笔居多。 由于甲骨 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 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甚至有的纤细如发,笔画的连接处又有 剥落,浑厚粗重。结构上,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 参差错综;或是密密层层十分严整庄重,故能显出古朴多姿的无 限情趣。 甲骨文,结体上虽然大小不一,错综变化,但已具 有对称、稳定的格局。所以有人认为,中国的书法,严格讲是由 甲骨文开始,因为甲骨文已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 章法。
12生肖甲骨文写法
甲骨文书法
殷王武乙贞问祭祀先王的占卜用牛肩胛骨 安阳殷墟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系统 文字,也是比较成熟的文字。而上古文字的点横撇捺、疏密结构,用今天的眼光去看,确实 初具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要旨,孕育着书法艺术的美,很值得欣赏与品味。以甲骨文而 言,郭沫若在1937年出版的《殷契粹编》的序言中,就对其书法体现非常赞赏:“卜辞契于 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 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 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古代的四位大书法家。殷代的“钟王颜柳”们,就是那些书刻卜辞 的史官卜人。正是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史料,也留下了一份份珍贵的上古书法作品。若 就甲骨文书契形式作粗略的一瞥,会发现早期字体较大,像罗振玉编《殷虚书契菁华》所收 录的许多武丁时期的卜辞,非常大气、醒目;而到商末帝乙、帝辛时代,字变得细小委琐; 至于西周甲骨文则更是细若粟发。 甲骨文风格类型:一是劲健雄浑型;二是秀丽轻巧型;三是工整规矩型;四是疏朗清秀 型;五是丰腴古拙型。总之尽管甲骨文是契刻出来的文字,但笔意充盈,百体杂陈,或骨格 开张,有放逸之趣;或细密绢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间,多有书法之美。 所谓“甲骨文书法”,大抵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以商周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 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这类作品可以按照需要集古字以组合为新句子。内容是新 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的入笔文字一般饶富雅趣。但是甲骨文总共才二千多字,其中还 有不少尚未释出的怪字(特别是人名、地名),真正派上用场的不是很多。因此一旦遇到甲 骨文中没有的字,而所书写的对联、题词中又无法代替,就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了; 再拼不出,就要到金文等其他古文字里去讨救兵。进行这项创作的首要人物是罗振玉。1921 年他在研究之余,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 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一些古文字学前辈如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 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是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另一层意思是指借鉴甲骨文特 征加以自行创作的现代书法作品。他们将甲骨文视作一种灵感,仅仅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点启 示,而并不在于追求“形似”。因此,他们并不严格按甲骨文的书法特征去写,可能是综合 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与古文字学虽有关 系,但不是亦步亦趋。
甲骨文
让我们一起走进甲骨文。。。
甲骨文的发现
清末光绪25年(公元1899年)秋,在北京清朝廷任国子监祭酒(相当于中央 教育机构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得了疟疾,派人到宣武门外 菜市口的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王懿荣无意中看到其中的一味叫 龙骨的药品上面刻划着一些符号。龙骨是古代脊椎动物的骨骼,在这种 几十万年前的骨头上怎会有刻划的符号呢?这不禁引起他的好奇。对古代 金石文字素有研究的王懿荣便仔细端详起来,觉得这不是一般的刻痕, 很像古代文字,但其形状又非籀(大篆)非篆(小篆)。为了找到更多的龙骨 作深入研究,他派人赶到达仁堂,以每片二两银子的高价,把药店所有 刻有符号的龙骨全部买下,后来又通过古董商范维卿等人进行搜购,累 计共收集了1500多片。 他对这批龙骨进行仔细研究分析后认为,它们并非什么“龙”骨,而是 几千年前的龟甲和兽骨。他从甲骨上的刻划痕迹逐渐辨识出“雨”、 “日”、“月”、“山”、“水”等字,后又找出商代几位国王的名字。 由此肯定这是刻划在兽骨上的古代文字,从此这些刻有古代文字的甲骨 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轰动,文人学士和古董商人竞相搜求。
青铜器 食器 ▪ 鼎 ▪ 鬲 ▪ 甗 ▪ 簋 ▪ 簠 ▪ 盨 ▪ 敦 ▪豆 酒器 ▪ 爵 ▪ 角 ▪ 斝 ▪ 觚 ▪ 觯 ▪ 兕觥 ▪ 尊 ▪卣 ▪ 盉 ▪ 方彝 ▪ 勺 水器 ▪ 罍 ▪ 壶 ▪ 盘 ▪ 匜 ▪ 瓿 ▪ 盂 乐器 ▪ 编铙 ▪ 编钟 ▪ 编镈 兵器 ▪ 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