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

合集下载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的名词解释
甲骨文是一种古代文字,在汉字文字出现之前已有2000多年的
历史。

它是用木簋、乙簋写成的,记录着古代诸多历史文字的内容。

甲骨文的字体都是弯曲的,有一定的规律。

甲骨文分为三类,即楔形文字、甲头式文字,以及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

楔形文字的
字体大多比较粗糙,多出现在中国的中原和西部。

甲头式文字的字体有两种,一种是宋体文字,字形中多有不规则的折线,多记录了当时朝代的相关信息;另一种是小篆,多用于记录祭祀或是其他宗教信仰的内容。

而准字体文字(海通文字)是古代最为普及的一种文字,用笔直的线条来表示。

甲骨文的主要意义,在于能够记录历史,它是历史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古人思想、习惯和行为的重要历史资料。

甲骨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字研究的基本资料,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古人的语言,也为研究古代文明提供了重要依据。

甲骨文通过几千年的发达,历史文献中渐渐多出了不少诸如辞书,史书,小说,诗词等新形式的文献,为古代社会提供了完整的文字文献体系。

甲骨文的识读也有了新的发展,如今科学家们能够通过甲骨文来分析古代文化,思想,学术,宗教,社会等方面的历史事件,以及古代历史学研究的关系。

甲骨文的解读也有了新的技术,比如光谱分析,计算机技术等,以更快的速度来研究历史文献的内容,同时也使古文字的开发和利用取得了新的进展,为古人留下的文字文献出新的洞见和新的利用价值,
对于了解古代文明更加深入。

甲骨文不仅是古代文明的见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通过甲骨文,人们能够认识到古代文明的发展和辉煌。

因此,甲骨文是古代文字文化继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文字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让我们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工具。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的基本介绍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已有独立体趋向合体,而且出现了大量的形声字,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

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最早的汉字。

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以现有考古资料发现,甲骨文并非商代特有,早在商朝之前就有经存在。

甲骨文一开始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从甲骨文的文字结构来看,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

1。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

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中国考古最早甲骨文四千三百多年前的帝喾摄政甲骨文,可谓中国现存最早的甲骨文实物。

甲骨文记载着帝喾八十八岁时的摄政宣言,帝喾退居二线,由其子挚代天子行政,黄帝王朝国家中央权力的颠峰,二日并存。

该甲骨文来自山东南部兰陵地区民间收集,残存部分高22cm宽14cm,上面留存古25个方块文字和一鸟图形。

与商代甲骨文曲线弧形字体相比,该甲骨文字更显古朴原始。

中国的像形文字,发展到现代正体字的横平竖直,返古归真得其古代自然美的真传,此甲骨文就是明证。

甲骨文最上面二字,二和十二,合成二十二。

二十二,在中国历法天干地支表中是“乙酉”,十二属相中“酉”是鸡年,古帝王自负天上飞鸟。

鸟形图腾,是黄帝时代帝喾的徽记。

古籍中,称帝喾为鸟夷的始祖太暭。

此甲骨文佐证,帝喾登位天子的元年,是乙酉鸟年。

天干地支时间计数法,简称干支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历史最大的发明贡献。

天干十循环计数,地支十二循环计数,干支结合六十循环计数,对人类多方面的文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发明使用干支历法的纪首元年,第一甲子年,距离公元2007年,已经有7284年历史。

这就是《全编》推崇区别于公元历的天干地支中元历法。

甲骨文上,帝喾鸟图腾图形面东而立。

这里按地图习惯东为左上。

鸟图形下面,东第二排第三、四字,是数字五十、十三,合称五十三。

《全编》显示,帝喾五十三年是八十八岁,这是一个需要休养的年龄。

不少古代帝王在这个年龄上下,选择退休,由接班人代行天子政。

身体好时退而不休,巡狩照常进行。

从本甲骨文知道,在帝尧高龄退居二线,贤让帝舜,前面有一个模范榜样,是帝喾。

又查《全编》,颛顼九十二岁时退摄,帝喾代行天子政。

相比较,颛顼退休摄政年龄最大。

古时候环境自然没有污染,人的寿命长。

帝王工作年龄能达到八、九十岁左右,从人类环境保护意义来说,可以令现代的国家元首们羡慕不已。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

简单的36个甲骨文字1、干——乾,幹表示干湿意义时,写作“乾”;表示枝干、才干、干事情等意义时,写作“幹”;表示盾牌(干戈)、触犯、干预时,写作“干”。

但乾坤的乾不可以简化为“干”。

2、儿——兒兒为象形字,像小孩扎髻之形3、习——習習本义为鸟类试飞,故从羽。

郭沫若说从日是指在晴日学飞。

4、广——廣廣本义为四周无壁之大屋,广为意符,是屋脊的意思。

5、马——馬馬为象形字,像马头、髦尾、四足之形。

6、门——門門为象形字,像门扇。

7、万——萬萬本义为蝎子,为象形字,今作数字讲,是假借。

8、乡——鄉据杨宽说,鄉字像两人对坐、共食的情况,其本义应为乡人共食。

9、义——義为会意字,从我从羊,是我之威仪的意思。

羊为祭祀仪式用品。

10、飞——飛飛为象形字,像鸟飞翔之形。

11、办——辦辦为治理之义,力为意符,表致力。

12、凤——鳳鳳中间的部件是象形,早期甲骨文像凤鸟高冠、华翎、长尾之形。

13、开——開開本义为开门,早期字形为以手开门栓之象。

14、厅——廳廳本义为官府办公的地方,古称听事,后加广旁表意。

今政府机构如教育厅,即取义于此。

15、贝——貝上古用贝壳作货币,故表财务之字多以貝字为偏旁,貝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贝。

16、仓——倉从食从口,口像仓形。

甲骨文、金文的仓字像仓形,中有门户,以进出粮。

17、车——車車为象形字,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车。

18、长——長余永梁以为長像人发长貌,引申为长久之义。

長字作为简化偏旁,在字中作为偏旁出现时,一般均简化为长。

19、队——隊队为隊的古字,本为坠落义。

20、丰——豐繁体字豐下半部分豆是一种高脚的器皿,上半部分表示盛放着饱满的谷物,表示丰收,而丰的本义是指草木茂盛,后来仅用在丰姿、丰采等词语中。

21、见——見見为会意字,上目下人,即人用目看的意思。

字中有目者多与眼睛有关,如看、瞧等。

22、双——雙雙为会意字,一手捉两鸟即为雙。

23、乌——烏烏象形字,孝鸟,即乌鸦,因乌鸦反哺,故友孝鸟之名。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亦称“契文”、“卜辞”、“龟甲文字”、“殷墟文字”、“贞卜文字”。

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

因多镌刻、书写于龟甲、兽骨之上,故名。

殷商时,常采用龟甲兽骨,写刻卜辞及与占卜有关的纪事文字。

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商都城遗址,也叫殷墟),光绪二十四年(1898)始被发现。

光绪三十年,孙詒让首先考释甲骨文,著成《契文举例》1928年后,经多次考古发掘,先后出土十余万片,为盘庚迁殷后至纣亡二百七十三年间之物。

单字总数约四千六百字,可识文字达一千七百字。

文字结构已由独体趋向合体,并有大批形声字;但多数字的笔画和部位还没有定型。

文字象形简古,劲健挺秀,具有根高艺术性。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也叫卜辞、契文。

商周时代在龟甲兽骨上所刻的文字。

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代都城遗址,1899年始被发现。

商周王室常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之辞和相关的事情刻写其上。

现收集到的单字总数在4 500个以上,能识读的不到一半。

甲骨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字。

甲骨文详细解释
甲骨文,古汉字书体之一种。

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并将占卜之内容用当时书体刻在甲骨之卜兆旁。

这种文字距今已三千多年,被称为甲骨文。

清末发现于河南安阳。

1899年王懿荣认定为殷商文字,从事收集。

经清末及近现代学者相继研究,已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至今发现的甲骨有十万片以上,文字约四千五百个,为学者所识者有三分之一。

其基本字形结构与后世汉字相一致,是汉字的较早书体。

郭沫若《今昔集·论古代社会》:“ 殷代尚相当原始,对于鬼神有深厚的信仰。

逢到一件事情,就卜兆问神,更将卜问所得,书刻在牛胛骨上或龟甲上,故称甲骨文。

甲骨文和公文一样,有一定的格式。

内容大概是祭事、田猎、风雨、战争、疾病之类。

”。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历史名词解释甲骨文
甲骨文是指中国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所使用的一种古代文字。

这种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的
殷墟,因此也被称为殷墟文字。

甲骨文主要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用
于占卜和记录祭祀仪式的内容。

这些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的文字被认
为是中国文字的最早形式之一。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它的发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甲骨文的研究
不仅为中国文字的演变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研究商代社会的政治
制度、宗教信仰、社会风俗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甲骨文的解读对
于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的文字学、
历史学、考古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甲骨文的解读主要依靠对文字的形体、结构和内容的分析,同
时也需要借助于其他古代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印证。

随着对甲骨文研
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深入,对甲骨文的解读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文明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野。

总的来说,甲
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形式,它的发现和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古
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
甲骨文是指中国古代商周时期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主要用来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

甲骨文最早出现在商朝晚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11世纪,是中国文字史上的第一种字书记方法,也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文字遗存之一。

甲骨文的主要特点是形状复杂、结构简化和符号丰富。

甲骨文字形独特,有细小的刻痕,其中的象形符号的形状与所代表的事物有一定的关联,也有一些象声符号直接表示出发音。

此外,甲骨文的结构相对简单,笔画较少,整体呈现一种简洁、朴素的美感。

此外,甲骨文的符号数量众多,约有3000个以上,
多用于纪录商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和管理等方面的事项,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商代的历史、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可以辅助了解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宗教等方面情况,对于还原历史真相、揭示古代文明演进过程有着重要的帮助。

另外,甲骨文还是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汉字的形体、意义和构造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甲骨文通过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吸引了许多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

在近代以来的甲骨学研究中,许多学者探索出了甲骨文中一些固定的符号和常用的文字,也识破了一些甲骨文的密码。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来的汉字研究和古文献解读提供了很大的启示和参考。

总而言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商周时期所使用的一种文字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形符号、简化的结构和独特的样式。

甲骨文的研究对于了解商代历史、揭示古代文明演进过程和研究古汉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甲骨文

甲骨文

《甲骨文合集释文》
胡厚宣任主编, 王宇信、杨升南任总 审校,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1999年出版。
《甲骨文合集释文》 总审校:
王宇信,1940年出生于北 京平谷,主要研究甲骨学与 殷商史,并研究原始社会史 及先秦政治制度史、商周考 古学。主要代表著作:专著 《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 《西周甲骨探论》、《甲骨 学通论》等。
《甲骨文合集》
编纂的必要性:
1.是我国科学研究事业发展的需要。 2.对甲骨材料的公布和科学研究起了重大作用。 3.对甲骨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发展,都是非常迫切 的需要。 4.尽可能地将那些尚未著录的材料公布。
《甲骨文合集》
不足:
在一片甲骨上往往契刻有多条卜辞而内 容不同,为保持甲骨的完整性不允许将拓 片割裂分开著录,所以各类间的内容有不 少彼此交叉的现象,致使其分类带有一定 的主观性而不能尽善。
《甲骨文合集释文》
编写原则:
一、释文采用前人公认的说法加以隶定(一般情况下不注 明出处),对卜辞语句加以标点(范例另祥),原则上不 做考证。 二、遇有各家考释尚有争论的甲骨文字,采用何种意见, 须经集体讨论,并由主编定夺。对未采用意见可作扼要说 明。 三、凡发明新字或对旧说提出新见解,须经集体讨论,主 编同意后方能使用。其论据只作扼要说明,不详细考证。 四、凡前人未识的甲骨文字,能隶定者即隶定,亦需经集 体讨论,主编同意后采用,尚不能隶定者,照原形准确地 摹录。 此外,还对释文的格式,诸如“按占卜顺序作释文”、“ 正反相接卜辞按一条完整卜辞作释文、“按正、反、臼作 释文”以及“缺刻”、“伪刻”等情况的处理,都做了初 步的规定。
三、甲骨文的字形 整理及材料归类
甲骨文编
一、主要编纂者简介: 孙海波(1909~1972):中国古文字学家,字 铭思,河南光州(今潢州)人。 著有《甲骨文编 》、《古文声系》、《中国文字学》等专著。还 写了许多甲骨学方面的书评,如《评殷墟书契续 编校记》、《评甲骨地名通检》、《评金璋所藏 甲骨卜辞》等。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先生曾对 他的教学科研水平做出了很高评价,著名的古文 字学家商承祚也称他的《甲骨文编》一书“其释 字既谨严,而于商代用字之例,尤为易检,其有 功于学人非浅鲜也”。

甲骨文

甲骨文

发现
目前发现有大约15 万片甲骨,甲骨文大约 有4500个单字,解读了 三分之一左右。
甲骨文使用了象形 、指事和会意等汉字造 字的方法。在字的使用 上可以看出假借的造字
谢谢 大家!
“殷墟文字” : 19 世 纪 末 年 甲 骨 文 发 现 于 河 南 安 阳 小 屯 , 因这里 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的都城,史称 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 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 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产生背景
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
人生活 。如:祭祀、气候、收成、征 伐、田猎、病患、生育、出门等等,
无不求神问卜,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 行止。于是,占卜成了国家政治生活 中的一件大事,朝廷设置了专门的机 构和卜官。
因此甲骨上的卜辞成为研究商代 历史的第一手材料,它反映了从公元
内容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 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中国文 化甲骨文-汉字
TV1201
如琼-玉草
甲骨文的简 产生背景 内容 发现
甲骨文的简介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 字的早期形式,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 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
起源:中国商朝晚期,距今已有三千 余年。
甲骨文主要称“殷墟文字”,又称“契 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 ,是殷商 时代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
例如:
《丙》355
甲骨的纳贡、收藏:
商王事事必问,因 此需要大量的龟甲 及兽骨材料,这些 甲骨有些是进贡来, 有些是商王派人取 得的。如《丙》355, 从甲桥刻辞可见从 雀这个地方进贡两
例如:
历史事件的记载:商 王的田猎、征伐、祭 祀都会留下记录。 例如 : 《甲》3940, 就是属于商王帝乙、 帝辛时期的鹿头骨刻 辞。记载殷王征讨方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   名词解释

甲骨文名词解释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字的一种,用于商代与西周时期的甲骨碑铭刻。

它是由蟒纹和龙骨上刻写的卜辞、公牍、铭文等形成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的最早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左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

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即字形与所指事物的形状有关。

其字形简单生动,清晰易辨,能够准确地传达信息和思想。

甲骨文的基本字形以简单的直线、弧形和几何图案为主,特点是明确、规整,好像古代的图画,让人一目了然。

甲骨文的发展还有字形否定侧重以及部分偏旁的使用。

有些甲骨文的字形中会出现明确的否定符号,用以表示对某一事物或概念的否定。

在字形构成上,常用到的偏旁部首有木、水、火、金等。

这些字形的运用丰富了甲骨文的表达能力,并为后来汉字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甲骨文是古代商周人民的宝贵财富,它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制度、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信息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甲骨文的内容非常广泛,涵盖了较长时间内的各个方面,如宗教祭祀、社会生活、政治决策等。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和历史。

尽管甲骨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因为其使用的载体是龙骨和蟒纹等动物骨骼,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只有少量的甲骨文得以保存下来。

这些保存下来的甲骨文通常较为完整,书写工艺比较规范,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字系统。

在甲骨文字典的编纂中,有一些专家学者尽力还原了甲骨文的读音。

这些努力使得甲骨文的研究更加全面和系统,对于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甲骨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字系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它以简洁明了的字形和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展示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

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

常用甲骨文

常用甲骨文

常用甲骨文是指在古代中国使用的一种文字,主要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因此也被称为“龟甲文”或“兽骨文”。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甲骨文示例:
1. 日:表示太阳。

2. 月:表示月亮。

3. 山:表示山脉。

4. 水:表示河流或水域。

5. 火:表示火焰或火。

6. 木:表示树木或木材。

7. 人:表示人类或人物。

8. 口:表示嘴巴或说话。

9. 手:表示手或手臂。

10. 足:表示脚或腿部。

11. 车:表示车辆或交通工具。

12. 马:表示马或马匹。

13. 牛:表示牛或家畜。

14. 羊:表示羊或家畜。

15. 鸟:表示鸟类。

16. 虫:表示昆虫或其他小动物。

17. 鱼:表示鱼类。

这些只是常用甲骨文的一小部分,实际上甲骨文的字符数量非常庞大,每个字符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甲骨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语言具有重要价值。

常见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常见甲骨文汉字对照表

常见甲骨文汉字对照表一、甲骨文的历史背景1.1 甲骨文的定义和起源1.2 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1.3 甲骨文的意义和价值二、甲骨文的基本特点2.1 横竖撇捺和象形2.2 象形文字与象声文字2.3 简化和变形2.4 字形和构字法三、甲骨文中的常见汉字3.1 人身部位1.?:手2.?:足3.?:目4.?:耳5.?:口3.2 动植物1.生:芽2.羊:羊3.犬:狗4.蚁:蚂蚁5.豕:猪3.3 天地自然1.日:太阳2.月:月亮3.水:水4.火:火5.山:山3.4 数量词和单位1.十:十2.百:百3.千:千4.万:万5.元:货币单位3.5 父母亲属1.父:父亲2.母:母亲3.兄:哥哥4.弟:弟弟5.姐:姐姐3.6 动作和状态1.行:走2.立:站立3.坐:坐4.死:死亡5.问:问候四、甲骨文与现代汉字的联系4.1 甲骨文对现代汉字的影响4.2 现代汉字的演变与变体4.3 甲骨文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五、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5.1 甲骨文的保护意义5.2 甲骨文的保护措施5.3 甲骨文的传承和推广六、结语通过学习常见甲骨文汉字对照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甲骨文的起源和发展,掌握甲骨文基本特点,并将其与现代汉字进行对照,进一步认识汉字的历史和演变过程。

同时,我们应该加强对甲骨文的保护和传承,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为后人了解中国文字的起源做出贡献。

甲骨文课件

甲骨文课件

THANK YOU
甲骨文的图案艺术
甲骨文的图案表现
甲骨文除了文字表现外,还通过图案来传达信息,这些图案包括动物、人物、自然景观等,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
甲骨文的图案寓意
甲骨文的图案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反映了古代先民的信仰、观念和审美趣味。
05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甲骨文的文化旅游资源
甲骨文历史背景
介绍甲骨文的起源、发展历程、主要类型和特点等,让游客了解 其历史文化背景。
甲骨文旅游景点
介绍以甲骨文为主题的旅游景点,如殷墟、甲骨文博物馆等,以及 其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
甲骨文文化创意产品
介绍以甲骨文为元素的文化创意产品,如纪念品、艺术品等,以及 其设计和制作过程。
甲骨文的学术研究价值
甲骨文的学术地位
削刮处理
对龟板进行削刮处理,去除表 面的角质层,使其变得光滑。
书写文字
使用尖锐的工具,在龟板上刻 写文字。
灼烧甲骨
将刻有文字的甲骨放在火上灼 烧,使文字固定在甲骨上。
甲骨文的分类与特点
甲骨文的分类
甲骨文主要分为卜辞和记事辞两大类,其中卜辞是用于占卜的文字,记事辞则 是记录历史事件的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甲骨文课件
• 甲骨文简介 • 甲骨文基础知识 • 甲骨文中的文化内涵 • 甲骨文的艺术价值 • 甲骨文在现代的应用
01
甲骨文简介
甲骨文的起源与发展
甲骨文的起源
甲骨文起源于商朝,是当时人们 利用龟甲或兽骨进行占卜所留下 的文字记录。
甲骨文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甲骨文逐渐发 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涉及的内容也更加广泛。
甲骨文具有笔画简单、字形瘦长、布局整齐、字距规整等特点,同时还有一些 特殊的书写习惯,如倒写、并列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骨文(中国古代文字)、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

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最早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

属于上古汉语(old chinese),而非上古或者原始的其他语系的语言。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

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发展历程
甲骨文因镌刻、书写于龟甲与兽骨上而得名,为殷商流传之书迹;内容为记载盘庚迁殷至纣王间二百七十年之卜辞,为最早之书迹。

殷商有三大特色,即信史、饮酒及敬鬼神;也因为如此,这些决定渔捞、征伐、农业诸多事情的龟甲,才能在后世重见天日,成为研究中国文字重要的资料。

商代已有精良笔墨,书体因经契刻,风格瘦劲锋利,具有刀锋的趣味。

受到文风盛衰之影响,其大至可分为五期,底下分
别介绍。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商纣王共约273年,经历8世12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应有早晚先后之分。

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说法,如今主要采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

一、雄伟期
自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受到武丁之盛世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大体而言,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二、谨饬期
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

两人皆可算是守成的贤君,这一时期的书法谨饬,大抵承袭前期之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不如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三、颓靡期
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

此期可说是殷代文风凋敝之秋,虽然还有不少工整的书体,但篇段的错落参差,已不那么守规律,而有些幼稚、错乱,再加上错字数见不鲜。

四、劲峭期
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

文武丁锐意复古,力图恢复武丁时代之雄伟,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五、严整期
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

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甲骨上细瘦的笔迹,也受到刀刻的影响。

占卜时常用“是”或“否”刻于龟甲中央纵线两侧,自此中线向左右书写,故两旁对称和谐,具有行款对称之美。

且契刻后,大小字分别填上墨朱,或正反面分填朱墨,更深具艺术之意味,堪称书史奇迹
记载内容
主要有四项:
(一) 经过加工和刮磨的龟甲和兽骨,由专门负责的卜官保管。

卜官在它们的边缘部位刻写上记述这些甲骨的来源和保管情况的记事文字,称"记事刻辞";
(二) 卜官在占卜时,用燃着的紫荆木柱烧灼钻凿巢槽,使骨质的正面裂出"卜"形状的裂纹,这种裂纹叫作"卜兆",是据以推断卜问事情吉凶的依据。

在时代较早的甲骨卜兆下面,刻写出占卜进行顺序的数字,这种数字也叫"兆序";
(三) 甲骨文的主体部分是卜辞,即占卜活动结束后记录占卜活动进行情况与结果的刻辞。

大多刻写在甲骨的正面,也有部分刻写在反面的;
(四) 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组成的六十个干支名称的干支表,可说是我国最早的日历。

另外,甲骨文中还有一些当时学习刻写卜辞的人练习刻写的作品,称为"习刻"或"习契"。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商朝的人大都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关于天气,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早生贵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

同时,甲骨文与古老建筑的造型非常的接近,可以说建筑记载也是甲骨文的一大起源。

从甲骨文中许多有关建筑的字形上,可以了解中国远古时代建筑的结构形式及其发展脉络。

甲骨文“高”字。

从它的字形上,可以推断在商代已有了一种建造在土台上的建筑了。

其下部应该看作是土台中挖有一口地窖,这是私有制抬头和家庭出现后的一种建筑方式。

其上部可以看成是一栋既有屋顶又有墙身的建筑。

墙的出现在中国远古时代是个了不起的创造。

用墙围合而得到的室内空间,比只用屋顶的要高大得多,这也正合了“高者,崇也”的字义。

甲骨文“宫”字。

它可以看成在一个大屋顶下罩着两个(或两个以上)室内空间的房子。

这是一种专供统治阶级使用的十分讲究的高大建筑物。

文字特点
甲骨文是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为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

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

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

这种文字基本上都是由契刻而成,又称“契文”、或“殷契”等。

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余年,它不仅是研究我国文字源流的最早而有系统的资料,同时也是研究甲骨文书法重要的财富。

从书法的角度审视,甲骨文已具备了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一共三个基本要素。

从甲骨上的文字看,它们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

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对后世篆刻的用笔用刀产生了影响。

从结构字体上看,文字不仅有变化,虽大小不一,但比较均衡对称,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

因此从章法上看,虽受骨片大小和形状的影响,仍表现了镌刻的技巧和书写的艺术特色。

“甲骨书法”现今已在一些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中流行,就证明了它的魅力。

从用笔上看,甲骨文因用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上,所以,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是由短的直线接刻而成。

其笔画粗细也多是均匀;由于起刀和收刀直落直起,故多数线条呈现出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显得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并且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并且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具备了对称美或者一字多形的变化美。

而且甲骨文在结字上还具有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具有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从章法上看,卜辞全篇行款清晰,文字大小错落有致。

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全篇能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
呼应的活泼局面。

并且,字数多者,全篇安排紧凑,给人以茂密之感,字数少者又显得疏朗空灵,总之,都呈现出古朴而又烂漫的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