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套混作
第四章 间套作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4)生长阶段与光能利用 ①作物生长初期,植株个体小,叶面积小;特别是苗期生长 较慢而时间较长的作物在此时期漏光更为严重。 ②生长旺盛阶段,植株基本定型,枝叶繁茂,叶面积指数大 最大值,田间封垄光停留在作物顶层平面状态,透光性差。 单一群体上层的光和强度超过上层叶片的光饱和点,形成对 光能的浪费。 ③生育后期,由于植株个体衰老,部分叶片枯萎脱落,叶面 积指数减小,再次出现漏光损失。 在单一群体中,由于漏光损失和光饱和浪费,作物一生 中对自然光热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从而也造成了对水肥等人 工投入的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是单一群体不可避免的共性。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二、复合群体中次要竞争关系和主要互补关系
1.自然群落中的植物是自然复合群体
在自然群落中有空间上的分层性和时间上的
演替性,保证了植物能更充分的利用环境资源。
相互间关系表现为次要的竞争与主要的互补关系。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1)互补:几种植物互为补充的利用光、热、水、养、气等 环境生态因子。 (2)偏利作用:某种植物由于他种植物的存在,得到了有利 的生存条件(减少病、虫、杂草的危害;攀援生长;吸收、 同化他种植物的分泌物等),而对他种植物并无伤害。 (3)互利共生:种间彼此依赖,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
农家院立体种植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立体种植 林 农 间 作 林 药 间 作
林 草 间 作
林 花 间 作
耕作学
第五章
间
套
作
橡胶树茶树立体种植
(六)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
芝麻间作套种高产栽培技术1 芝麻间作套种技术原则芝麻间作、套种、混作,能充分利用空间和地力,发挥多种作物的增产优势,可使粮—油、油—油、油—菜双收,增加经济效益,已成为我国芝麻产区普遍采用的种植方式。
具体实施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1)选用良种。
首先要选好适宜间作套种的芝麻新品种,以单杆型品种最好。
这样可尽量减少对主作物的影响,达到共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2)合理密植。
芝麻与其他作物间套,因配比方式、土壤肥力、品种特性、播期等不同,密度也不一样。
如芝麻与甘薯是2行甘薯1行芝麻,留芝麻3万株/hm2左右;或1行红薯1行芝麻留苗4.5万株/hm2左右。
总之,以不影响作物的产量为原则。
(3)增施肥料。
合理施肥,施纯氮75~90kg/hm2,五氧化二磷60~90kg/hm2,氧化钾45~75kg/hm2,巧施种肥,结合花蕾期根外追肥。
(4)抗旱排涝,防治病虫害。
芝麻既怕旱更怕涝。
在芝麻生育期间,如遇到大雨暴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除,做到雨停田间无积水。
如果在下午3时左右田间植株顶部有萎蔫现象时应及时灌水。
在芝麻初花期选择晴天下午3时以后喷洒500倍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敌百虫或氧化乐果,每隔7d喷洒1次,连续喷3次效果良好。
也可与根外追肥(如磷酸二氢钾、硼砂等微量元素)同时进行。
(5)打顶保叶,适时收获。
2 芝麻与多种作物间作套种方式2.1 麦垄套种芝麻为了适应芝麻麦垄套种,要选择矮杆、早熟丰产的小麦品种豫麦18等。
种植方式由19.5cm行距改为26cm和13cm宽窄行。
在小麦栽培中,控制水肥,实施化控技术,防止小麦倒伏,并且采用化学除草技术,消灭麦田杂草。
麦垄套种芝麻的适宜播期,一般为5月15~25日。
采用人工分垄,开沟播种,在墒情充足时条播种子7.5kg/hm2,麦收后留苗15~18万株/hm2,麦垄套种芝麻因提早播种,一般比麦收后播种增产20%以上。
2.2 大豆地套种芝麻采用6∶2或3∶1方式,即每6行大豆种2行芝麻或3行大豆种1行芝麻。
种植制度1
营养生态位不同的表现
• 不同作物根系不同,有深有浅,有疏有密,分布的范围也 不同;
• 不同作物养分需要类型不同,如禾谷类需氮多,豆类可固 氮;
• 不同作物利用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能力不同,禾谷类只能 利用土壤中易溶性的磷和钾,而豆科、十字花科作物利用 难溶性磷、钾能力强;
• 不同作物根系分布的时间差也有助于养分的互补。
22
生态适应性的选择—— – 根据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不能共存于同一生态系统 内的高斯原理或竞争排斥原理,合理选择不同生态位 的作物,是取得间套作全面增产的重要依据。
– 竞争排斥原理(competive exclusion priciple)或高 斯(Gause,1934)原理:如果许多物种占据一个特定 的环境,他们要共同生活下去,必然要存在某种生态 学差别(具有不同的生态位),否则它们不能在相同 的生态位内永久地共存。
– 使其在形态上一高一矮,或兼有叶型上的一圆一尖,叶角 的一直一平,生理上的一阴一阳,最大叶面积出现时间上 的一早一迟等。
– 利用这些生物学特性差异,使其从各方面适应其空间分配 的不均一性,则可在苗期扩大全田的光合面积,减少漏光 损失;在生长旺盛期,增加叶片层次,减少光饱和浪费; 生长后期提高叶面积指数,在整个生育期内实现密植效应。
17
– 幅宽:是指带状间套作时,每种作物的两个边行相 距的宽度。
– 行株距:高位作物带内的行距一般比单作时小;矮 位作物带内的行距应小于单作的行距,以加大其与 高位作物的间距。
16
⑶ 间距
– 即相邻两作物边行的距离。 – 是作物边行竞争最激烈的地带。间距过大则浪
47
– 例如—— • 玉米//大豆中,玉米和大豆的产量分别为300和 90kg/667m2,单作下分别为400和150 kg/667m2, 此间作模式是否增产?
高教版农作物生产技术第一章第三节 间作与套作
• 甘薯边际效应(边行劣势)可达3行,甘薯种植行数应>6 行,行数越大减产越少。
边际效应 边际优势:间套作中的高杆作物边行通风条 件好、根系吸收范围大、吸收能力强,生长 发育状况及产量优于内行的现象
边际劣势:
间套作中的矮作,边行 生长发育状况及产量劣于 内行的现象
3、套作生产确定行数还应根据作物的主 次关系 –如麦棉套作时 –小麦为主时,小麦应保证基本的种植行数 –棉花为主时,小麦应减少种植行数,根据 棉花要求保证棉花行数。
行数 间套作时,各种农作物的行数用行比来
表示,即各农作物实际行数的比
行数确定:
1、产量要求(保证产量需保证一定行数) 2、边际效应大小(边际效应大,行数少;反之行数多) –高位作物少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矮位作物多于边际效应影响行数的两倍
如
小麦/棉花+甘薯条件下
• 小麦的边行优势可达3行,小麦的种植行数应<6行,行数 越多,小麦边行优势的利用效果越差。 • 棉花边际效应(边行优势)可达4行,棉花种植的行数应 <8行,行数越少增产越多。
玉米食用菌模式
• 至宋、元时期的七百年间,间混套作有一定发展,注意到用地养地相 结合,并提高了对套作的好处和合理选配作物组合的认识。
• 至明、清,人口增加较快,人均耕地显著减少,间混套作普及较快。 明代《农政全书》中有了关于大麦、裸麦和棉花套作,麦和蚕豆间作, 以及棉薯间作等记载。清朝《农蚕经》记述了麦与大豆的套作。此外, 明朝还有早稻与晚稻套作,清朝有稻豆套作、粮菜问作、稻与苡薏间作 等有关记载。至建国前,套作已有相当规模的发展,玉米与豆类间作在 全国各地已都有分布。
套种与间作都有作物共生期,所不同处,套种每种 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
30种常见作物间作套种方法收藏!间作套种也可称为立体农业,是指在同一土地上按照一定的行、株距和占地的宽窄比例种植不同种类的农作物,是充分利用种植空间和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间作:一般把几种作物同时期播种,间作作物的共生期至少占一种作物的全生育期的一半;套种:不同时期播种的叫套种,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叫套种,套种作物的共生期较短,一般不超过套种作物全生育期的一半。
合理的间作套种可以减少土地重茬危害,抑制病虫害,有多种好处,可有效促进作物增产增收。
1、间作套种的作物,植株应能高矮搭配,这样才有利于通风透光,使太阳光能得以充分利用。
如玉米与大豆或绿豆的间作。
2、间作套种的作物,对病虫害要能起到相互制约。
如大蒜套种玉米,大蒜分泌的大蒜素能驱散玉米蚜虫,使玉米菌核病发病率下降。
3、间作套种的作物,根系应深浅不一。
即深根系作物与浅根系喜光作物搭配,在土壤中各取所需,可以充分利用土壤中的养分和水分,促进作物生长发育,达到降耗增产的目的。
如小麦和豆科绿肥作物的间作。
4、间作套种,圆叶形作物宜与尖叶形作物套作,这样可避免互相挡风遮光,提高光能利用率。
如玉米与花生的间作。
5、间作套种的作物,主副作物成熟时间要错开,这样晚收的作物在生长后期可充分地吸收养分和光能,促进高产。
同时错开收获期,可避免劳力紧张,又有利于套作下茬作物。
如玉米间作红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红薯后收。
6、间作套种的作物,枝叶类型宜一横一纵。
株形枝叶横向发展与纵向发展间套作,可形成通风透光的复合群体,达到提高光合作用效益的目的。
如玉米和红薯的间作。
7、间作套种的作物,品种双方要一互一利。
也就是要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
例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
8、间作套种,耐阴作物宜与抗旱作物搭配,这样可充分发挥水肥作用,增强作物抗灾能力,有利于减轻旱涝灾害。
第三节间套作
5、补偿效应
• 间混套作复合群体中,由于多种 作物共处,能减轻病虫、草害和 旱涝风害,且当一种作物受害时, 其它作物能充分利用未被受害作 物利用的环境因素,以弥补受害 作物的产量损失。这种效应就称 为补偿效应。
上述五大效应,就 是间作套种增产的基本 理论依据,因而实行间 作套种,应尽可能利用 上述五种效应,利用越 多越充分,效果越好。
• 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找到出路,可增加30%就业率 从社会 资源利用来说,我国人均耕地少,但劳动资源丰富,又有 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实行间、混、套作可以充分利用多 于劳力,扩大物质投入,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劳 动密集、科技密集的集约生产,在有限的耕地上。显著提 高单位面积土地生产力。 • 协调作物争地的矛盾,促进农林牧的协调发展 间、混、 套作运用得当,安排得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粮食作 物与棉、油、烟、菜、药、绿肥、饲料等作物以及果林之 间的矛盾。甚至陆地作物与水生农用动植物争夺空间的矛 盾,从而起到促进多种作物全面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向更 深层次发展的作用。
4)立体种植(Multistoery cropping)
• 在同一农田上,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作物(包括木本) 从平面、时间、空间上多 层次利用空间(资源)的 种植方式。
5)立体种养(Multistory cropping
and raising)
• 在同一田地上,作物与食用 微生物、农业动物或鱼类分 层利用空间种植和养殖的结 构;或同一水体内,高经济 价值的水生植物与鱼类、贝 类相间混养、分层混养的结 构。
主要农作物国内市场较国际市场平均价格比较 (2002)
项目
国内较国际市 场市场价格高
小麦 10%
玉米 11.5%
棉花 23.5%
蔬菜栽培技术)
2.蔬菜栽培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同一块土地上,各种蔬菜茬口安排布局的制度通称蔬菜栽培制度,它包括蔬菜的轮作、间作、套作及混作等。
根据当地的自然和经济条件,安排合理的蔬菜栽培制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肥力,增加花色品种,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既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又有利于蔬菜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重庆地区菜农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蔬菜栽培经验,素有精耕细作的传统,形成了轮作及间、套、混作等形式多样的多熟制种植模式,复种指数高。
随着蔬菜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蔬菜栽培制度也在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继承和发展蔬菜栽培制度,对重庆蔬菜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合理的间套作在同一个时期,同一块土地上,隔畦、隔行或隔株栽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蔬菜,称为间作。
混插、混植等不规则地混合种植两种以上的蔬菜,称为混作。
套作是在前作蔬菜生长后期播种或栽植后作蔬菜。
间套作是争取农时,提高产量,改进品质,丰富品种,提高复种指数,解决周年生产、均衡供应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能否达到这个目的是衡量间套作是否合理的重要依据。
因此,要搞好间套作必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间套作要和生产条件相适应,量力而为,不要过多过乱地安排间套作,以免降低主作蔬菜的产量;二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安排间套作;三是合理搭配蔬菜的种类和品种,根据蔬菜的早、中、晚熟品种,耐寒耐热,短日照和长日照以及植株的大小、高矮、根系的深浅和所需的营养元素等情况来安排间套作;四是间套作要有主次之分,对主作和副作要作细致考虑。
间套作的形式和品种搭配是随着蔬菜科技的进步,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施的应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
作为生产者需要注意总结经验,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创新。
二、连作与轮作在同一块土地上,不同年份内连年重复栽培一种蔬菜作物,称为连作。
一种蔬菜连年种植在同一块土地上,易造成相同病虫害的蔓延危害,产量逐年下降。
不同的蔬菜种类耐连作的程度不同,应区别对待。
中职对口升学农学类专业综合考试题 (二)
高三农学类专业综合考试题(二)(满分300分,150分钟完卷)一、填空题 (每空2分,共50分)1.玉米属于雌雄异花同株作物。
雄穗属于__ _____花序,雌穗为__ _____花序。
2.“双低”优质油菜品种是指低__ _____、低__ _____的品种。
3.水稻壮芽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 。
4.小麦一生有两个重要的发育阶段,即__ _____和__ _____。
5.油菜单产是由__ _____、__ _____和__ _____构成。
6.生产上的配种日期一般安排在母猪达到性成熟后的第__ ___个发情期。
7.我国优良的地方品种猪较多,其肉嫩味鲜,可以早期宰食,亲朋间也可作为礼品相互赠送的是__ __猪。
8.发情母猪在一个情期,用一头公猪配种两次的方式,且间隔8—12小时,称作_____配种。
9.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冠状病毒属的传染性胃肠炎__ _____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传染病。
10.要使种公猪具备良好的生精能力和旺盛的配种能力,必需对种公猪进行合理________、合理_________、合理 __________。
11.家禽品种按其形成过程和特点分为 _________品种、_________品种和 ___________禽种三类。
12.农业宏观管理的手段主要有、、、四种。
13.农产品网络交易信誉和__ _____是农产品电子商务成功的关键。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打√,错误的在括号内打×,每题2分,共60分)1.化学调控,叶面施肥属于作物轻型化生产技术。
()2.籼稻适于高温、强光和多湿的热带及亚热带生长。
()3.水稻有叶耳和叶舌,稗草无叶耳和叶舌。
()4.水稻三叶期是由异养转为自养的转折时期,所以断奶肥在三叶期施用。
( )5.杂交玉米是玉米的主要类型。
()6.同一小麦品种延迟播种,生育期将会变长。
()7.晚稻品种北种南引,生育期会延长。
()8.早稻品种可作连作晚稻栽培,但晚稻品种则只能作晚稻栽培。
栽培管理
种植园中一年或几年内所采用的作物种植结构、配臵、熟制和种植方式的综合体系,称为种植制度。
作物种植结构、配臵、熟制又称为作物布局,是栽培制度的基础;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作、混作、套作、连作、轮作等,由种植方式实现种植制度。
连作是指一年内或连续几年内在同一田地上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连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同一地块的气候、土壤等资源,大量种植生态适应性好、经济效益高的作物,没有倒茬的麻烦,产品单一,管理简便。
但许多园艺作物不能连作。
克服连作障碍的最好方法是轮作。
轮作是指同一地块有顺序地在季节间或年度间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作物。
轮作可以利用不同植物生长季节的差异、需光和需肥水的特点的差异,均衡地利用土壤养分和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调节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种植系数,是开发土地资源的科学的生物学措施。
间作是指同一地块按一定的次序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或一种为主、另外一种或几种为辅(间作物)的种植制度。
间作能有效地利用空间、光照,相互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促进主栽与间作物的生长发育,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套作是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或架下)种植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套作能更充分地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土地的复种指数。
混作是指两种或多种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植于同一田地的种植方式。
混作可以提高土地和光能的利用率。
立体种植或立体农业是指同一田地多层次地生长着各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园艺植物可以用种子播种直接生产,也可以将育好的苗木定植到田里。
定植是种植园生产过程的开始,是个重要的生产环节,种植园的科学规划和设计,包括定植时期、定植方式、定植密度和定植方法等内容。
定植时期主要根据气候条件、设施设备的性能、作物的种类品种以及栽培的目的来决定。
密度主要根据作物的种类品种、气候和土壤条件、栽培方式及栽培技术水平决定。
定植的方式有正方形定植、长方形定植、三角形定植、带状定植以及计划定植等。
定植前要对苗木进行处理,包括蹲苗、囤苗、修整及药剂处理等。
种植制度
单作
单作
混作
混作
间作
混作
间作
套种
小麦套甘蓝
小麦套玉米
小麦套大豆
小麦间作油菜
燕麦带状间作马铃薯
(二)间、混、套作增产的原因:
1、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 主要体现在:群体大,不同类型搭配有利于立体
受光,生育期延长等方面。 2、充分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
3、减轻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
三、我国大田作物间、混、套作的主要 类型
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时除了考虑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日数外还应考虑持续期间的温度高低一般常用高于某个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期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即在评价一个地区的热量资源时除了考虑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日数外还应考虑持续期间的温度高低一般常用高于某个农业指标温度的持续期的逐日平均温度之和即积温来表示
第八章 种植制度
种植制度: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 作物布局(结构)、熟制与种植方式 的总称。
种植制度是耕作制度的中心,一般包 括:
作物布局 复种和间、混、套作 轮作与连作
§8-1 作物布局
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种植的 种类、分布和面积比例。
合理的作物布局既反映作物对自然条件的适 应性,又反映作物生产所依据的社会生产条 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作物布局具有全局性的 影响,在组织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位置。
水。 最典型的是水稻。 此外,稗、稷、高粱、苘麻、高
秆玉米等,也有一定耐涝能力。 2. 喜湿润型 :需水较多,喜土壤或空气湿度较高。
如陆稻、蓖麻、黄麻、烟草、大麻、蚕豆、莜麦、 马钤薯、油菜、胡麻及一些蔬菜。
3.中间水分型:它们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一般前
期较耐旱,中后期需水多。 许多大田作物,如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属
中药材与农作物间种模式等8则
农家之友 2010.646新技术XIN JI SHU中药材与农作物间套模式农作物和中药材的间作套种,能有效地解决粮、药间的争地矛盾,以达到粮、药双丰收的目的。
一、农作物余零地边间套模式一块田地间,可耕面积约为70%,而田间地头、沟渠路坝约占30%,山区、丘陵所占比例更大。
利用这些闲置余地种植一些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品种,既有效地利用了土地,增加了相当可观的效益,同时,减少了水分和养分的蒸发,控制了因杂草生长而给农作物带来的病虫危害。
如耐涝、耐旱,对气候、土壤要求不严的中药材金银花,在地边、路沿、渠旁,按株距80厘米挖穴,每穴内沿四周栽花苗6棵,每亩地的余零地边约可栽60穴,每穴年单产商品花0.5公斤。
市场价格30元每公斤,每穴年效益15元。
适宜余零地边种植的药材品种有:甘草、草决明、急性子、苍术、五味子、木瓜、王不留行、玉竹、黄芪、红花、龙胆、大黄等。
二、 高杆与矮杆间套模式高杆的农作物与矮生的药材合理搭配,利用立体复合群体,发挥垂直分布空间,增加复种指数,遵循前熟为后熟,后熟为全年的原则,提高了光能与土地的利用率,从而大幅度增加了经济效益。
如板蓝根——玉米——柴胡,一年三种两收种植模式,早春在耕细耙匀的土地上作成宽1.5米,两边留排水沟的高畦,3~4月在高畦上播种板蓝根,5~6月于排水沟内按株距60厘米,点播玉米,每株留苗2棵,常规管理;8月待玉米完成营养生长时板蓝根就可刨收,接茬播种柴胡,这时玉米的遮阴能够为柴胡的萌发提供良好的条件,15~20天柴胡就可出齐苗,9~10月份,玉米收获后,柴胡苗就可茁壮生长。
适合此模式套种的农作物品种有:玉米、高粱、甘蔗、棉花等茎杆高大、能提供阴蔽环境的农作物种类。
搭配种植的药材品种有生长时间较短、耐阴的板蓝根、白芷、桔梗、川芎、白术、丹参、射干、薏苡仁、柴胡、半夏、太子参、黄连、草珊瑚、草果等。
三、 深根系与浅根系间套模式在西瓜地里套种草决明、白术等。
作物栽培学名词解释
【基本营养生长期】:由于作物的感温、感光是在作物经过一定的营养生长后才有反应的,这一营养生长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作物的这一特性也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性【春化】:一些二年生作物,如冬小麦、冬黑麦、冬油菜等,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需经历过一段较低温度的诱导,才能转化为生殖生长,这段低称为春化【光周期现象】:作物的开花、休眠、落叶、地下储藏器官的形成等都受日照长度的调节,这种对日照长度发生反应的现象【生育时期】:指作物的一生中,其外部形态上呈现显著变化若干时期【休眠】:在适宜发芽的条件下,作物种子和供繁殖的营养器官暂时停止萌发的现象【叶的功能期】:叶从开始输出光合产物到失去输出能力所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作物群体】:指同一块土地上的作物个体群【作物群体结构】:指组成这一群体各个单株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等,作物群体结构内容包括作物群体的组成、大小、长势、空间分布【生长】:指作物体积增大、重量增加的过程,是数量变化过程,同时伴随着植株形态有规律的变化【发育】:指作物的而一生中,其形态结构及机能的质变过程,包括单一器官及整个植株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过程【生物产量(MY)】:由个体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利用光能、水、CO2和矿物质养料而组成个体的全部体重或提体积的总称【经济产量(EY)】: 是群体的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即群体主产品的产量,由生物产量减去非主要栽培收获物的产量【净同化率(NAR)】:指单位面积的作物生长率,可用来表示单位面积作物的生产量大小【叶面积指数(LAI))】:指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有叶面积之和(叶面积只算一面)【经济系数(ER)】:指群体经济产量与生物产量的比值,又称为收获指数【源(代谢源)】:是产出或输出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萌发种子的子叶或胚乳等【库(代谢库)】:指消耗或积累同化物的器官和组织,如根、茎、果实、种子等【流】: 指源器官形成的同化物向库器官转移的过程,其强度可以用运输能力衡量【作物产量构成因素(经济产量)】: 指构成主产品(经济产量)的各个组成部分,具体的内涵因作物的种类和研究工作者的需要确定,通常可分为单位面积株树、单株产品器官数、产品器官重量,亦可人为由单株平均产量与单位面积上株树或穗数两因素构成例如:禾谷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为穗数、单穗粒数、单粒重量【黄花现象】:弱光下植物色素不能形成,细胞纵向生长,碳水化合物含量低,植株为黄色软弱状,发生黄化现象【光补偿点】: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光合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照强度【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成正比,但达到一定强度后,若继续增加光强,会发生氧化作用使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降低,光合效率开始下降,这时的光照强度称为光饱和点【三基点温度】:作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每一生理过程都有其相应的最低、最高、最适温度【活动积温】:将大于或等于生物学零度的日平均温度累积起来【有效积温(GDD)】:将日平均气温与作物学零度的差值累加起来,其准确性提高了【无霜期】:指某地春季最后一次霜冻到秋季最早一次霜冻出现的之一段时间【相对水含量】:土壤含水量和田间持水量的比值,用于说明毛管悬着水的饱和程度、有效性以及土壤中的水汽比例等,是农业生产上成用的土壤含水量表示方法【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大值时的土壤含水量【蒸腾系数】:是作物每形成1克干物质所需要消耗的水分克数【作物需水临界期】:作物生育全期内对水分缺乏最敏感、最易受伤害的时期【萎蔫系数】:当植物根系无法呼吸水而发生永久性萎蔫是的土壤含水量【地带性差异】:主要表现为热量、水分风自然条件大致沿纬度或经度的方向呈有规律的变化,即维度地带性差异和经度地带性差异【非地带性差异】:又称垂直性差异,主要由地形、地震、地势起伏等对光、热、水、土和生物等条件的影响而造成的【轮作】: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不同年度间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的复种方式【连作】:只在同一耕地上,连年种植相同的作物【作物布局】:指在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复种】:指在同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或收获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复种指数】:全年作物收获总面积占根底面积百分比【间作】:在同一块田地上于同一生育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作】:在同田地上,同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种植方式【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记作物的种植方式【作物品种】:是人类经过长期栽培和选育,选育出能适应一定自然和栽培条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主要性状相对一致,能生产出符合人类要求的产品的一个作物群体【育苗方式】:根据育苗利用的能源不同,大致可分露地育苗、保温育苗和增温育苗,露地育苗包括湿润育秧、营养体育田、方格育苗【温汤浸种】:根据种子耐热能力常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用较高温度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最小养分定律】:植物生长所需要各种养分有一定的比率,如果其中某种养分元素不足时,不管其他养分元素如何充足,作物生长仍受此最少养分元素的限制【养分互作效应】:两种肥料同时使用对作物的效应大于每种肥料单独施用对作物效应之和的现象,称为养分的协同作用,二者共同效应小于二者单施效应之和,称为养分的拮抗作用【作物养分临界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在作物的一生中,有一个养分需求量和吸收速度都很大的时期,这时的施肥作用最明显,增产效果也往往最好【报酬递减率】:在低产情况下,施用配比适宜的肥料,产量会随施肥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加,当施肥量超过一定量后,单位施肥量的报酬率回逐步下降,这就是报酬递减率【冷害】:是指连续几天气温低于某种作物的生育期中某一阶段的下限温度而使作物遭致减产的危害,是农业生产上最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冻害】:指植物在零度一下的强烈低温下受到的伤害,主要发生在越冬期间【植物激素的种类及作用】⑴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代谢产生的、能运输到其他部位起作用的、在低浓度(低于1um/L)下就表现出明显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效应的化学物质;种类有: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脱落酸ABA、乙烯ETA、油菜素内酯BR。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的区别
单作、间作、套作、混作、连作的区别这些都是专业术语。
间作:在一块地上,同时期按一定行数的比例间隔种植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栽培方式叫间种。
间种的两种生物共同生长期长。
间种往往是高棵作物与矮棵作物间种,如玉米间种大豆或蔬菜。
实行间种对高作物可以密植,充分利用边际效应获得高产,矮作物受影响较小,就总体来说由于通风透光好,可充分利用光能和CO2,能提高20%左右的产量。
其中高作物行数越少,矮作物的行数越多,间种效果越好。
套作: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在其生活周期中的一部分时间同时生长在田间,即在前季作物成熟前就播下另一季作物。
混作: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生育季节相近的作物按一定比例混合种在同一块田地上的种植方式。
多不分行,或在同行内混播或在株间点播。
混作通过不同作物的恰当组合,可提高光能和土地的利用率,在选用耐旱涝、耐瘠薄、抗性强的作物组合时,还能减轻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影响,达到稳产保收。
它在中国大约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以北方旱地粮食和油料作物生产应用较多,如小麦与豌豆混作、高粱与黑豆混作、大豆与芝麻混作、棉花与芝麻或豆类混作等。
但由于混作会造成作物群体内部互相争夺光照和水、肥的矛盾,而且田间管理不便,不适合高产栽培的要求,故采用这种种植方式的面积近年已逐渐减少。
连作:一年内或连年在同一块田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在一定条件下采用连作,有利于充分利用一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资源,大量种植生态上适应且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作物。
生产者通过连续种植,也较易掌握某一特定作物的栽培技术。
但连作往往会造成多种弊害:①加重对作物有专一性危害的病原微生物、害虫和寄生性、伴生性杂草的滋生繁殖。
如马铃薯的黑痣病、蚕豆的根腐病、西瓜的蔓割病以及花生线虫、大豆菟丝子、向日葵列当、稗草等的滋生都和连作有关;②影响土壤的理、化性状,使肥效降低;③加速消耗某些营养元素,形成养分偏失;④土壤中不断累积某些有毒的根系分泌物,引起连作作物的自身“中毒”等。
耕作学:第五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一. 间、混、套作的基本概念
3. 混作(Mixed Cropping) 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同时混合种植两 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混 作作物在田间分布一般无规律。
4. 其他间作方式 玉米||葱 茭白||青菜 葱||蚕豆 玉米||西瓜 甘蓝||西红柿 青菜||蚕豆
第5章 间套作
第5章 间套作
二. 主要的套作类型和方式
1.麦田套作两熟 (1) 小麦/玉米 这是中国华北平原玉米产区普遍采用的一种种植方式。
第5章 间套作
(2) 小麦/春棉 中国的主产棉区也是主产粮区,粮棉生产的矛盾突出,实行粮 棉套作两熟,可以缓解粮棉争地的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促 进粮棉双增产。
第5章 间套作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一. 概述
2.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指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 应性,包括了生物在群落中占据的物理空间(空间生态位)、生物 在群落中的功能与如何生活(营养生态位)以及活动的时间(时间生 态位)。
第二节 间套作效益原理
第5章 间套作
LER m y i
Yi:间、混、i1套作y 中ii 第i个作
物的实际产量;
Yii:第i种作物单作的产量。 LER>1,表明间、混、套作有
增 产 作 用 ; LER<1 则 对 产 产 不 起作用。
第5章 间套作
第一节 概念与作用
二.间套作的作用
2. 间套混作的意义 (1)有利于增产 (2)有利于缓和作物争地的矛盾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1.耙地(harrowing)
主要作用是碎土。机具圆盘耙和钉齿耙。 圆盘耙 碎土力强,常用于收获后浅耕灭茬, 翻耕后破碎垡块和坷拉以及旱田早春顶凌耙压。 钉齿耙 碎土作用小于圆盘耙,常用于播种 后出苗前耙地,破除板结。 水田耙地后要用“而”字耙耖田,平整田面, 细碎土块。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套种 在前作物的生长后期,于其
株行间播种或栽植后作物的种植方式。 它与间作不同的是,间作的共生期占 全生育期的大部分,而套种的共生期 只占全生育期的一小部分。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玉米间作花生 麦田套种草木樨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二) 间、混、套种增产原因
1. 充分利用空间,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 光能利用率;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2. 中耕(inter tillage)
又称锄地、耪地、耘耥(水稻田)。 是作物生长期间在行间进行的表土耕作, 具有除草和松土作用,同时形成幂层, 保持水分,提高地温。
使用机具为中耕机,耘锄(畜力牵 引)和锄头。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免耕(no-tillage)
又称零耕(zero tillage)、直接播 种(direct drilling)。
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理土地, 直接在茬地上播种;作物生育期间也不 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
种植制度耕作制度(1)
国外的免耕法常由三个环节组成: (1) 覆盖 利用残茬秸秆、控制生长的牧 草、石砾、木屑等作为覆盖物。 (2) 联合作业 采用免耕播种机使喷药、 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3) 广谱性除草剂 于播种前后或播种时 进行土壤处理。
第五章 种植制度
(二)争取季节技术
• 1.改直播为育苗移栽 育苗移栽是克服复种后生长季不 足的最简便方法。
• 2.套作技术的运用 即在前作收获前于其行间、株间 或预留行间直接套播或套栽后作物。
• 3.促进早熟的技术 在作物生育中后期喷乙烯利,可提 早成熟数天。
• 4.作物晚播技术 晚播作物营养生长期比较短,植株比 较矮小,分蘖或分枝少,可适当加大播种量,增加作 物的密度。
如:乔木‖灌木‖草本,果树‖作物
• 有隔行间作和带状间作。用“‖”表示间作。如玉米‖ 大豆,棉花‖甘薯等作物的间作。
•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作物(植物)相间种植也属此类。 • 采用以农作物为主的间作称为农林间作;以林(果)业
为主的间作农作物,称为林(果)农间作。
间作的特性:
• 间作在田间上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间既有种内关 系,又有种间关系。
2.增效 合理的间、混、套作能够利用和发挥作物之间的有
利关系,可以较少的经济投入换取较少的产品输出。
我国南方、北方都有大量生产实例证明其经济效益 高于单作。
如:黄淮海大面积的麦棉两熟,一般每亩纯收益比 单作棉田提高15%左右;如棉花与瓜、菜、油间套作, 有的比单作棉田收入高达2—3倍。
山东省:在小麦—玉米、小麦—花生、小麦—黄烟一年两 熟的基础上,纳入瓜、果、菜,一年三作或四作,一般 增收3000-5000元/hm2。
•油料:中油菜(650万公顷)、北大豆、东花生 (400万公顷),华东(34)、华南(34)
第三节 复 种
• 一、复种的概念 • 复种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
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 常见的复种方式有平播和套作两种,平播是在上茬作物
收获后直接播种下茬作物,套作是在上茬作物收获前, 将下茬作物套种在其株间或行间。此外,还可以用移栽 和再生作来实现复种。
第三章多熟种植
2、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通过提高产量增加收入。甘肃河西走廊小麦玉米间套作的“吨 粮田”产粮水平相当于一般农田的3-4倍,亩产值和纯收入分别 增加2-3倍和1-2倍。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两熟比一熟增产89.7%, 亩成本虽增加58.6%,但由于亩产值提高86.4%,因而小麦成本 反而降低66.4%,亩纯收入增加102.7%。
北美洲和欧洲热水资源对发展多熟种植较为紧张,人少地 多,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程度高,历史上以单作为主。复 种青饲料与耐寒短生作物是多熟种植特点,用于农牧结合 和土地用养结合。
(1)传统多熟制发展:
多熟制缓慢发展期(春秋战国——北宋初)。人口始终徘徊在 5000万左右,人均耕地多达20亩,多熟种植有零星分布。长江流 域主要有:小麦-水稻、水稻-水稻、水稻-绿肥、水稻-再生稻等复 种二熟;黄河流域:麦-豆-谷两年三熟。
90年代后期到现在又有下降, 由于粮食比较效益低,农村劳务 经济发展,以及轻、简农业技术应用扩大,南方水田的冬闲田 面积增加,单季稻面积扩大;北方地区的间作套种面积也有下 降。
1、提高土地利用率
提高粮食总产量的途径有两条,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 位面积年产量,我国扩大耕地潜力已经很小,集约利用时空资源、 提高复种指数是重要途径之一。
合理的间套作就可有效利用有限的土地,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产 品。由于多熟增产,缓解了进一步开垦荒地的压力,因而减少 了土地的退化、沙化或草原与林地的破坏,保护了生态,促进 农业可持续发展。
1、我国多熟种植发展潜力
以热量水分为主要指标,估算我国在光温水土等自然条件下可 能达到的种植指数的潜力约为180%-190%, 其中:东北地区 110%; 西北地区120%; 华北地区190%;华东华中地区210%; 西南230%;华南250%。
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
有机园艺间作套种与混作的原理一、作物生长特性的差异每种作物的形态、生长周期、所利用的营养空间皆不同,将不同的作物有机地组合一起,不仅不会浪费环境资源还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产量与品质的提高。
例如芹菜与韭菜,因它们形态不同,间作时韭菜可一直享有充足的阳光而笔直的向上生长,不受芹菜影响;不断草与菜豆根群生长深度互异,所以间作时,彼此从不同的土层中吸取营养来生长,不会产生养分竞争;莴苣与羊角豆间作时,因羊角豆生长较慢,所以可先让莴苣有充分的空间生长,当它收获后,羊角豆正好接着利用空间来成长,而达到充分利用空间的目的;而金莲花与甘蓝、胡瓜、西红柿、胡萝卜、果树等间作时,可促进各种主作物的生长;另外,深根作物与浅根作物一起栽植时,也可将深层土壤中的养分吸至表层土壤中来供浅根作物利用。
表6.5 可用于间作或混作的有益植物。
二、驱避和诱引昆虫在自然界中,有些植物本身会发散出强烈的香辛气味,使得昆虫或线虫不敢靠近,有驱避效果,譬如大蒜、除虫菊、薄荷、雏菊、万寿菊、香草、艾菊等。
将这类植物与其它作物间作或混作时,可以驱避病虫害。
例如,万寿菊、孔雀草根部会分泌抑制北方根腐线虫的物质,芸苔属作物根部会分泌橄榄油中和酸性土壤而抑制线虫繁殖,它们与其它作物间作时,有防治线虫的功效。
另外,大蒜、韭菜、洋葱的气味对果树的害虫亦有驱避效果;红洋葱种于桃树旁,可使周围的藓苔生长减少,而种于苹果树旁,则可防治蚜虫的为害;油菜和大蒜间种,可以防治蚜虫。
洋葱苗点植于蔬菜行间、花丛间可使害虫大幅度减少,香草、艾菊等香辛作物也可驱避害虫。
当两种或两种以上植物一起生长时,可利用副作物来诱引主作物的害虫寄生,使之分散主作物的昆虫为害,或者以害虫天敌的食源植物做为副作物,来增加天敌族群数量,以减低害虫的为害程度。
例如,在棉花田旁种植苜蓿可减轻金龟子的为害;大豆田边种植百日草、白玫瑰、万寿菊时,可吸引豆金龟子停留而减少大豆的损失;反之,因豆金龟子喜食大豆,则可牺牲大豆,将其作为一种副作物而吸引甘蓝、胡萝卜、花椰菜、莴苣、洋葱、香芹菜、碗豆、马铃薯、蕉菁等主作物的豆金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密度
高要密,矮略稀; 挤中间,空两边; 保主作,收次作; 促互补,抑竞争。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一、提高作物群体种植密度,增加光合面积,提高 光能利用效率
1、改平面受光为立体受光:
增加受光面积
提高光合效率 分层截获,提高截光量,减少反射和漏射
异质互补
2、改善通风与C02供应。
单作与间作受光面积示意图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二、加强对地力的利用 三、发挥边行优势
玉米的边行优势可涉及到3行。6行玉米间作时,边行比中间 行产量高71.2%。 隔根试验: 以单作产量为100%,隔根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18%,不隔根 间作的玉米产量为132%。
LER =间作玉米产量/单作玉米产量+间作大豆产量/单作大豆产量
= 349.1/ 371.7+ 56.8/ 75.3 = 1.693
间混套作的作用
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提高产量稳定性 增加产品多样性 增强对病虫害的抗性 提高品质 保护资源环境
间、混、套作的效应
Individual plant— population— community
混作是落后的种植方式?
有关概念
套作(接替间作) Relay intercropping 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种植(播种或移 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为套种、串种。如 于小麦生长后期每隔3—4行小麦播种一行玉米。后 季作物英文有时称为under-sown crop。 每种作物的共生期都不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五、缓解用工矛盾。
间混套作的技术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合理安排田间配置
合理设计田间管理措施
合理搭配作物种类和品种
大同小异,对应互补。 大同:对大范围环境条件的生态适应性在共生期 内大致相同。
小异:
(1)在生态适应性大致相同的基础上在一定程 度上有所差别(形态、生理、生长发育特点等) 。 “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圆一尖,一深一浅, 一长一短,一早一晚” 直接利用两个物种之间的荫蔽或保护作用。
Contents
间套作的意义
Role and importance of intercropping
间套作的效应 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间套作的技术 Techniques of intercropping 主要间套作类型与方式 Major intercropping patterns
• 不同作物在田间构成人工复合群体,个体之 间既有种内关系,又有种间关系。
有关概念
• 间作的作物播种期、收获期相同或不相同, 但作物共处期长,其中,至少有一种作物的共 处期超过其全生育期的一半。
• 间作是集约利用空间的种植方式。间作时, 不论间作的作物有几种,皆不增计复种面积。
有关概念
条(带)状间作 Strip intercropping 作物成多行或占一定幅度的相间种植,形成带状,如 四行棉花间作四行甘薯,二行玉米间作三行大豆等。
在同一块田地上,同 期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 上不同基因型作物的种植 方式,也称为混种。 Growing two or more genotypes together in no distinct row arrangement.
混作的作物相距很近或在 田间分布不规则,不便分别管 理,并且要求混种的作物的生 态适应性要比较一致。
T=e-K可称作透光系数,即L为1时的I/I0值。K愈大T愈小, 表示对通风透光的影响愈大。一般作物群体的K值大多在0.7 左右,T值大多在0.5左右,即每通过叶面积指数l,光强约 减弱一半。
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二、时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三、地下养分、水分的互补与竞争
四、生物间的互补与竞争
种群相互作用的类型 0 + - 表示无相互作用 表示对生长、存活或其它种群特征有收益(对增长方程加+项) 表示种群增长或其它特征受抑制(对增长方程加-项) 物种 相互作用类型 1. 中性作用 1 0 2 0 - - 0 - - 0 + + 两个种群彼此不受影响 两个种群相互直接抑制 两个种群在资源缺乏时间接抑制 种群 1 受抑制,种群 2 不受影响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小 种群 1 个体通常较 2 大 对种群 1 有利,对种群 2 无影响 相互作用对两种都有利,但不是必然的(无依赖关系) 对两种都必然有利(有依赖关系)
103.0 91.0 85.0 81.0 71.0 99.7
1 1 6 2 2 3
以单作产量为100%。沈阳农业大学,1963-1964
间混作的效应(效益原理)
四、利用代谢产物的有利影响(allelopathy) 五、减轻病虫害
套作的效应
一、延长光合时间,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利于提高单 位土地面积年产量。这是形成套作效益的主要原因。 二、躲避旱、涝、寒等灾害。 三、表现边行优势。 四、减轻病虫害。
说明增产的32%中,18%是地上光热气的作用,14%是地下 肥水的作用。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的边行效应
作物种类
边l行
边2行
中间行
测定点数
大 豆 谷 子 花 生 甘 薯 棉 花 马铃薯
93.4 49.7 67.6 61.2 36.8 86.3
96.8 80.1 83.0 73.9 55.7 100.2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概念
作物群体在田间的组合、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作物的 田间结构。
垂直结构是群体在田间的垂直分布,是植物群落的成层现象 在田间的表现,层次的多少与参与间、混、套作的作物种类多少 及作物、品种的选择密切有关。 水平结构是作物群体在田间的横向排列,由于作物根系吸收 一定范围内的水分、养料,且植株在田间的横向排列与田间垂直 结构的形成密切有关,所以水平结构显得非常复杂和重要。 作物密度、行数、行株距、幅宽、间距、带宽构成作物的水 平结构。
作物的水平结构示意图
合理安排作物田间结构配置
意义 在作物种类、品种确定后,合理的田间结构是能否发 挥复合群体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解决作物间一系列 矛盾的关键。只有田间结构安排合理,才能既增加群体密 度,又有较好的通风透光条件,从而在此基础上发挥其它 技术措施的作用。如果田间结构不合理,即使其它技术措 施配合得再好,也往往不能解决作物之间争水、争肥,特 别是争光的矛盾。
2. 竞争: 直接干涉型 - 3. 竞争: 资源利用型 - 4. 偏害作用 5. 寄生作用 6. 捕食作用 7. 偏利作用 8. 原始合作 9. 互利共生 - + + + + +
2~4:负相互作用—竞争(competition); 7~9:正相互作用—共生(symbiosis); 5~6:兼有。
两种作物互作(竞争互补)的可能结果
Growing two or more crops together wide enough to permit separate crop machine production but close enough for the crops to interact.
有关概念
带 状 间 作 便 于机械化或 半机械化作业,与分行间作 相比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
农林间作 Agroforestry
农作物与多年生木本植物相间种植,也有人称为多 层作。木本植物包括林木、果树、桑树、茶树等;农作 物包括粮食、经济、园艺、饲料、绿肥作物等。 Intercropping of perennial trees with field crops, in order to. • create more integrated, diverse, productive, profitabl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land-use systems. •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trees on farms and in the agricultural landscape, diversifies and sustains production for increased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for land users at all levels.
作物 茴香 芹菜 大蒜 薄荷类 鼠尾草 金盏花 波斯菊 苦艾草 万寿菊 结球莴苣 辣椒 矮牵牛
驱避害虫 蚜虫等 纹白蝶等 蚜虫等 纹白蝶、潜蝇类、黄条叶蚤、蚜虫等 纹白蝶等 蚜虫、线虫、夜蛾等 多数种类害虫 纹白蝶、黄条夜蚤、蚜虫、粉虱 土中线虫、夜蛾幼虫、温室粉虱等 黄条叶蚤等 蚜虫、蓟马、螟虫等 蝇类、蚜虫、浮尘子
Yi 代表单位面积内间、混、套作群体中的i作物的实际产量;
Yij 代表该作物在同样单位面积上单作时的产量。
M 是复合群体中作物的个数。
Land Equivalent Ratio (LER) 有时也用Relative Yield Total (RYT)表示。 例:
玉米+大豆,其中玉米产量349.1kg,大豆产量56.8kg。玉米单作的 产量为371.7kg,大豆单作的产量为75.3kg。则玉米+大豆的土地当量比 为
由于间混作而产生的作物产量变化及各个成分(组成作物)在 间混作群体中与单作时的不同表现。
单一群体的LAI进 一步提高产量
复合群体中的互补和竞争关系
一、空间上的互补与竞争
式中:I表示F层叶的水平光强度;I0表示群体顶部所接受 的光强;K为消光系数;L为群体自上而下的累积叶面积指数; e为自然对数的底。
有关概念
单作(sole/solid cropping)
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一种作物 的种植方式,也称为纯种、清种、 净种或平作。
•群体结构单一,全田作物对环境条件 要求一致;
•生育一致,便于田间统一种植、管理 与机械化作业;
•个体之间只存在种内关系。
间作(intercropping) 在同一田 地上于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 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 式。 Intercropping is the growing of two or more crops with at least one crop planted in rows. in proximity to promot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