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八下)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说课稿(人教新课标八下)](https://img.taocdn.com/s3/m/8abbeaddc1c708a1284a44e2.png)
《列夫•托尔斯泰》说课稿各位评委、各位老师:我今天要对大家说的是我对讲授《列夫•托尔斯泰》一文的一点想法,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文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如果进一步探究,可以认为,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
本文的重点是落在写他的眼睛上,通过写眼睛来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作为伟大作家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本文是用文字给人画肖像画。
运笔在方寸之间,却洋洋洒洒,数千百言。
在不算短小的篇幅里,作者又并非面面俱到,而是突出重点,大肆铺排,有时,某一局部,数十句、数百言精雕细刻,给读者留下深刻强烈的印象。
之所以能尺水兴波,主要得益于比喻、夸张的妙用。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似:夸张更是突显了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
因此,本文的比喻和夸张把人们带进无穷的想象空间,让人们尽情玩味其情趣,揣摩其含义。
可以说,本文比喻和夸张的艺术效果,不仅在于形象鲜明,特征突出,更在于喻意深刻,韵味无穷。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本文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名家之作,体裁有回忆录和传记,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的人间的关爱与温情。
学习本文,是要让学生们受到人文主义的熏陶。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6b2f2cf5ba1aa8114531d9f6.png)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标: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4.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文常简介: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3507fa9d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37.png)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出生于贵族家族。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文学家、思想家,哲 学家。 代表作:《安娜.卡列 宁娜》、《复活》、《战争与 和平》等。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擅 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代 表作:《月光小巷》、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和《三作家》、《看不见 的珍藏》等。
1、完成《金牌作业 本》第4课。
2、预习第5课。
)
托尔斯泰究竟 幸福还是不幸?
学习了这篇课文, 你有什么话想说?你有 什么体会?
总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个伟人, 不仅为俄国,更为整个人类留下了 大量的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他创 办学校,反对战争,一生都在为全 人类的幸福而奋斗不息。列夫.托 尔斯泰的一生是探索的一生,是冒 险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是非凡 的一生。他值得我们永远敬仰!
在茨威格笔下, 除了写了列夫.托尔 斯泰有一张平凡得不 能再平凡,甚至很丑 陋的脸以外,还重点 写了什么?
1、自由默读课文。
2、思考并回答:列夫.托尔斯 泰的眼睛有什么特点?文中 是怎样描述的?
先写外貌的丑陋不堪,再 写眼睛的独一无二,这种写法叫 ( 先抑后扬 )。
它的作用: 形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给读者 留下无比深刻的印象。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酒肆 轩昂 侏儒 尴尬 犀利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置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第一部分:1—5.
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6---9.
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列夫.托尔斯泰。
1、齐读。
2、思考并回答:这一段 主要写了列夫.托尔斯泰的 哪些部位?分别有什么特 点?
4.列夫托尔斯泰
![4.列夫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0995ade9700abb68a982fba8.png)
4.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C )
A.他的门第和身份大大不同于格里高、伊凡、伊利亚、彼得等在
场的所有人。 B.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
斯泰吗?
C.架在小窗上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刀胡乱 劈成的树柴。
D.高尔基对它们恰如其分的描述,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托尔
示出伟大这一朴素的真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吴承恩《西游记》 【译文】不能只根据相貌、外表判断一个人的品德操行及其未来,如同 海水是不可以用斗去度量一样。 【感悟】在这个崇尚颜值的社会,看人,我们要擦亮眼睛,高富帅、白 富美固然好,但更应根据一个人的知识文化、思想品德、文明素养、创 新意识、职业操守、家国情怀等,智慧地去判断一个人的好坏优劣。
睛深陷在阴暗的眼眶里,严峻地盯着别人,鼻子扁阔,嘴唇厚而前伸,
列夫· 托尔斯泰 耳朵大大的。”这是《名人传》对_________________ 的外貌描写。
请阅读课文7至9自然段,然后答题。 7.这三段文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着力描绘了托尔斯泰的眼睛。 8.从这三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托尔斯泰有一双怎样的眼睛?请你用 一句话概括出来。(20字以内) 有一双异常锐利、情感丰富、能洞察世事的眼睛。
的情感,突出了他眼睛的洞察力和敏锐性,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
6.(2015,潍坊)学校积极参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下面是“经典阅 读”活动倡议书,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人生的高度取决于阅读积淀的厚度。②与书籍相伴的人生,一定有生机 ,有价值;书香飘溢的校园,一定有活力,有内涵。③今年,我校的“书 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④为 了进一步引导全校师生吸收经典著作的营养,提升人生境界为宗旨,学校 决定开展“经典阅读”活动。 本期“经典阅读”活动推荐的名著是:《童年》(高尔基)、《钢铁是怎样 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名人传》(罗曼·罗兰)。 阅读经典吧,经典著作会像雨露一样,滋润你干渴的心田,绽放你理想的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共49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共4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08ebedf5524de518964b7d4c.png)
• 你能用刚才老师说话的逻辑方式, 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吗?这是一双怎 样的眼睛呢?老师给你们一个句式 。 我从这几句话中读出来, 这是一双 的眼睛。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 了世界观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 日趋剧烈。天灾人祸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 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托尔斯泰的关注。于是 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修道院,和主教、神 甫谈话;出席法庭陪审;参观监狱和新兵收容所; 调查贫民区等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 削阶级罪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 他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他曾在《忏悔录》里自述 道:“1881年这个时期,对我来说,乃是从内心 上改变我的整个人生观的一段最为紧张炽热的时 期”,“我弃绝了那个阶级的生活”。他在《忏悔 录》(1879~1880)《我的信仰是什么?》 (1882~1884)《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 (1886)等论文中都阐明了自己的转变以及转变
品味写法
脸庞多毛 ——植被多于空地 黝黑的脸膛 ——皱似树皮 眉毛 ——纠缠不清的树根 鬈发 ——泡沫 须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 大胡子 ——卷起的滔滔白浪
比喻和夸张联袂 运用,浓墨重彩的描绘, 不仅使“画面”气韵生 动,而且使人产生遐想。
• 我们看到,用了修辞和不用修辞在 表达效果上是明显不同的。如把 “皱似树皮”去掉,便成了“遮住 了黝黑脸膛”,没有原句形象生动。 可见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很值得 我们在写作时运用。老师的电脑里 有三张名人的照片,我们不妨现在 就做一下这方面的练习,好不好?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列夫托尔斯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a643e520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fa.png)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列夫·托尔斯泰的画像,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位伟大的作家吗?他的作品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到本课的主题。接着,我会简要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为学习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讲解课文中涉及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举例说明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分析课文的结构,讲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生平事迹的叙述,展现其文学成就和思想观点的。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以下要点:
1.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
2.课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价值和影响。
4.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成果,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写一篇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及其文学成就的短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进行仿写,提高写作技巧。
3.加深对俄国文学史的了解,拓宽文化视野。
-通过对列夫·托尔斯泰的学习,了解俄国文学的背景和发展。
-探讨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和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
-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批判性思维。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提高合作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本。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4课 列夫托尔斯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2e33de7172ded630b1cb634.png)
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 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通 过自己的创作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 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 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 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 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批判现实主 义作家,对现实的揭露和批判是极其深 刻而准确的。
“幸福”与“不 幸” “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
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如果他 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 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 人,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 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 罪恶的原因,并努力去改变它, 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他自己 最大的痛苦与不幸.但他把宝贵的 精神财富留给后人,他又是伟大而 幸福的.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 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 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已的那一份幸福”, 这是否矛盾?联系他的 进行理解。 生平
幸与不幸
“具有这种犀利目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 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 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托尔 斯泰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 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 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所以他痛苦。晚年的托 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 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研读与赏析
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托尔 斯泰的眼睛的?
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与反思
![第一单元《列夫托尔斯泰》教学实录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56cd2f4e009581b6bd9eb4f.png)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课标与教材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茨斯蒂芬•茨威格为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描画的一幅“肖像画”,作者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更为我们揭示了托尔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了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这就是欲扬先抑写法的应用。
【学情分析】:1、学生知道的: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茨威格的作品《伟大的悲剧》,了解了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
2、学生还想知道:作者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和罗曼•罗兰笔下的列夫•托尔斯泰都是怎样的?3、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查阅资料,了解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了解他的主要作品。
4、关注学困生:能读懂文本,理解比喻和夸张的运用。
积累本文的字词文史知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感知课文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
2.品评语言,学习课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描写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读讨论点拨与自主学习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精彩的外貌描写,由外貌透视人物心灵的手法。
【教学难点】: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列夫 托尔斯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cc1254b7360b4c2e3f6480.png)
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教学目的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了解作者。
2.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3.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1.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
2.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从中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课时:2课时第1课时教学要点1.理解、积累文中“轩昂、器宇、犀利、郁郁寡欢,正襟危坐、诚惶诚恐”等词语,了解作者。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先抑后扬的写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大资产阶级家庭,自幼徜徉沉浸在音乐、诗歌、戏剧的艺术之官里。
1901年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期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银弦集》。
此后,新作选出,文学成了他毕生追求的事业。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特写,各种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他的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
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罗曼·罗兰》等,小说《焦躁的心》《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一颗心的沦亡》等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精神状态进行细腻的工笔式描绘。
1942年2月22日,目睹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疯狂肆虐而无能为力,流亡在巴西的茨威格与妻子一道自杀于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市郊寓所,以一个弱者的绝望与悲愤,向那人间的罪恶不义发出了无声的控诉和抗议。
列夫·托尔斯泰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巨大影响。
在文学创作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出了“托尔斯泰主义”,对很多政治运动有着深刻影响。
其《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https://img.taocdn.com/s3/m/90d3b42d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8e.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著名的作家。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4课《列夫托尔斯泰》原文: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浓密的胡髭使人难以看清他的内心世界。
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存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四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人们无不试图用自己的想像除去他那盖着面孔的头发,修剪疯长的胡须,以他年轻时刮去胡须的肖像作为参照,希望用魔法变出一张光洁的脸。
这是引向内心世界的路标。
这样一来,我们不免开始畏缩起来。
因为,无可否认的是,这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男子长相粗劣,生就一张田野村夫的脸孔。
灭才的灵魂自甘寓居低矮的陋屋,而天才灵魂的工作问,比起吉尔吉斯人搭建的皮帐篷来好不了多少。
小犀粗制滥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小是由古希腊的能L巧匠建造起来的。
架在小窗卜方的横梁小眼睛上方的额头,倒像是用用胡乱劈成的树柴。
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在四力脸中间,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拳头扣塌了的样子。
在乱蓬蓬的头发后面,怎么也遮不住那对难看的招风耳。
凹陷的脸颊中间生着两片厚厚的嘴唇。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这副劳动者的忧郇面孔上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住他脸上找不到一点奋发向上的灵气,找不到精神光彩,找小到陀斯妥耶夫斯摹眉宇之间那种像大理石穹顶一样缓缓隆起的非凡器宇。
他的面容没有一点光彩可言。
谁不承认这一点谁就没有讲真话。
无疑,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这张脸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
![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c4d3ca84254b35eefd34e0.png)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 北 长度为“袤”。
读一读,写一写
黝黑 滞留 愚钝 器宇 禁锢 轩昂 犀利 侏儒 酒肆 尴尬 炽热 粗制滥造 藏污纳垢 郁郁寡欢 鹤立鸡群 正襟危坐 颔首低眉 诚惶诚恐 无可质疑 黯然失色 广袤无垠
整体感知:把握内容、结构
(gù ) 禁锢
(sì ) 轩昂 ) 酒肆 (xuān)尴尬(gā gà
(bǐng) 住 锃亮(zè 屏 ng)甲胄(zhòu) 首低眉 n) n) 炽 (chì )热 颔(hà 粲然(cà (mà o) 无垠 广袤 (jīn) 危坐 正襟
ng) 生意盎然 (à
n) 黯然失色 (à
黝黑:黑;黑暗。
如何描写
比喻、夸张:形象鲜明,特征突出,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额头:像是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 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 的样子。 目光:像枪弹穿透了伪装的甲胄,它像金刚刀切开了玻璃。
为什么这样写
须发: 多毛的脸庞、浓密的胡髭
作者在课文前半部分 描写托尔斯泰平庸 甚至丑陋的外貌, 是为什么?
面部: 失调、崎岖、平庸、粗鄙
表情: 长相: 身材: 忧郁、消沉
普通大众的脸
矮小敦实、侏儒 犀利的目光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 是为了反衬他灵魂的高贵, 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形神兼备,相反相成,相互 衬托,给人以深刻印象。
茨 威 格
列 夫 托 尔 斯 泰
·
文学泰斗——托尔斯泰
列夫· 托尔斯泰是一位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 60年的文学巨匠,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作品 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其中以《战争与和平》、 《安娜· 卡列尼娜》和《复活》最为著名。 托尔斯泰一生都致力于寻求和谐的社会秩 序,尤其是到了晚年,他坚决地站到农民的立 场上来,强烈反对土地私有制,主张博爱。 他逝世以后,遵照他的遗嘱,遗体安葬在 一个小森林中,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茨威 格(也即本文作者)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 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列夫托尔斯泰
教学目标:
1.感知对托尔斯泰的独到细致的刻画,体会作者的崇敬赞美之情和托尔斯泰的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品评语言,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学习课文运用夸张和妙喻描写托尔斯泰形貌的手法。
3.体会课文采用欲扬先抑手法的艺术效果。
4.了解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则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锐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并由此进入他那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二、文常简介:
1.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
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地位。
代表作有《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
其他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琉森》等。
他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
托尔斯泰出身于古老而有名望的大贵族,但他一生始终不渝地真诚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多次在自己的庄园进行改革,不过都没成功。
五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
《战争与和平》是他前期的创作总结。
《安娜·卡列尼娜》代表他创作的第二个里程碑。
《复活》是他长期思想探索的艺术总结,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库斯基、罗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描绘了各个阶级的生活,提出了许多重大问题。
小说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人民是推动历史的决定力量,肯定了1812年俄国人民反拿破仑入侵战争的正义性质。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自由和列文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不仅形象地反映了俄国社会的变动,同时也鲜明地暴露了托尔斯泰世界观的尖锐矛盾。
☆《复活》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地主资产阶级社会进行了尖锐无比的批判,表达了他对国家、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看法。
他以强烈的愤怒,揭发专制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主人公: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疏通字词:
2.理清文章脉络:
感情基调:抑(1-5)外貌特点:须发茂密面部丑陋表情愚滞托尔斯泰形象:感情基调:扬(6-9)独具慧“眼”:目光犀利感情丰富威力巨大
四、探究课文:
学生自由诵读,揣摩作品中描绘的托尔斯泰的独特的形貌特征。
1.找出文中概括托尔斯泰的形貌给人的总体印象的语句。
“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
“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
“托尔斯泰并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他拥有一张俄国普通大众的脸,因为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
总结:文中对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
....,
..和连珠的妙喻
..。
不仅使形象鲜明
特征突出
....,而且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
比喻不是追求形似,而是追求神肖;夸张是故意言过其实。
尽量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更加突显托翁的形貌特征。
“形”“神”的独到刻画,使文意深刻,韵味无穷。
2.从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发肤、鼻子、眼睛的语句,并品评其表达效果。
(结合课后练习三)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
须发:“长髯覆盖了两颊,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黑脸膛。
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鼻子:“我们见到的是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眼睛:一对灰色的眼睛射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眼睛: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总结体会:效果是印象鲜明深刻,使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文中的比喻和夸张把读者带进无穷想象的空间,尺水兴波,纵横捭阖。
3.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就全文来看,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文豪的不凡,这是为什么?前半部分的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前半部分描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突出两点:一是,庸甚至丑陋,二是,十分普通。
意在反衬其灵魂的高贵,反衬眼睛精美绝伦。
先抑后扬,相反相成,相互衬托,独具艺术效果。
写托尔斯泰外貌平庸、普通的一面,不仅是对托尔斯泰肖像真实的刻画,同时也揭示了他是俄国人民大众的一员;写他面容粗鄙、丑陋的一面,实际上是反衬他眼睛的无比精美。
托尔斯泰就是这么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进一步探究,可以发现,写他形貌的矛盾统一,实质上也是写他的人生追求、人生态度与自己的阶级和身份的矛盾统一,以及他本身的思想也是矛盾统一的,列宁曾说过:“托尔斯泰观点中的矛盾,的确是一面反映农民在俄国革命中的历史活动所处的各种矛盾状况的镜子。
”
本文在艺术手法上的独特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者写出自己心中伟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先抑后扬”,二是大量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4.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托尔斯泰的眼睛?(参看书P36二)
①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万物尽收眼底的观察力)
②……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他的思想和艺术既来自社会生活,又揭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
③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
(批判现实及其深刻准确)
明确:“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的眼睛充满智慧,让人感受到的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伟人,是一位给人类创造巨大精神财富的伟人。
5.文中第8语段“托尔斯泰面部的其他部件——胡子、眉毛、头发,都不过是用以包装、保护这对闪光的珠宝的甲壳而已”粗鄙的外表反衬出他眼睛的无比精美,文意的重心落在通过写眼睛揭示他敏察、深刻的内心世界,那么文中对托尔斯泰的眼睛作了怎样的评价?
明确:课文描写了托尔斯泰目光的犀利,如“这道目光就像一把锃亮的钢刀刺了过来,又稳又准,击中要害。
”表现他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6.如何理解“直到年纪大了以后胡子才变成白色,因而显出几分慈祥可敬。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段话的含意?
明确: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决站到农民的立场上来,对富裕而有教养的阶级的生活及其基础——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然而,他反对暴力革命,宣扬基督教的博爱和自我修身,要从宗教、伦理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道路。
关于晚年的托尔斯泰肖像,他的同时代作家列•尼•安德烈耶夫《逝世前的半年》一文有过描述,“他以接近数学般的正确性在走完生命的历程时,性格变得非常柔和,感情变得十分纯洁,剩下像孩子一般的善良。
”“这种柔和的性格是不同寻常的,不仅可望,而且‘可即’。
他那似乎并非由物质构成的,富有光华的白发是柔和的,老人的嗓子是柔和的,笑容和目光是柔和的。
”
7.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
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明确:尽情发言,言之成理,自圆其说。
五、小结:
《重读大师》一书中王祥夫著文说:“读托尔斯泰的小说,总似乎让人能听到一种深深的叹息,感受到作家在无情地鞭挞着人类的灵魂,而同时,也能让你感到他对人的深深的爱,一切都基于深深的爱。
”学习了茨威格通过托尔斯泰的眼睛展示出的他的深邃的内心世界,我们对这样的评价更多了些理解。
静心去品读代表他艺术高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我想,那长着大胡子穿着布衣经常去和农民一起耙草的伟人会更深刻地走进我们的心灵。
六、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