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高中生物实验大全一、显微镜使用实验实验现象: 用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验原理: 显微镜是一种将非常小的物体放大的仪器。
显微镜有两个镜片,分别为目镜和物镜,通过调节物镜和目镜的距离,使物体放大到合适的大小,然后使用目镜观察被放大的物体。
实验步骤:1. 将玻片架放置在显微镜的台面上。
2. 在玻片中央滴上一滴水,放置一个薄片样品。
3. 载物台向上移动,调整物镜到低倍的位置,然后向下调整物镜直至薄片样品完全清晰。
4. 调整目镜直至临界,然后调节焦距使样品清晰。
实验结果: 观察样品的细节和结构,放大图像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物体的细节。
二、酵母菌发酵实验实验现象: 研究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现象实验原理: 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核生物,有能力进行葡萄糖发酵。
在缺氧条件下,酵母菌用糖和其他有机物代谢产生乙醇和二氧化碳。
实验步骤:1. 在三个试管中各加入10毫升葡萄糖溶液。
2. 在试管A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氧气可吸入的材料封闭。
3. 在试管B中加入三颗酵母菌,用气密盖封闭。
4. 在试管C中加入三颗酵母菌,放置于通风处。
5. 将三个试管放置在恒温箱中约4小时。
6. 将试管A和B转移至活塞式气密容器,将CO2产生的肮脏和温室气体排放到显微镜后方。
实验结果: 检验酵母菌在不同条件下发酵的能力。
三、肌肉力量实验实验现象: 研究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力量的表现。
实验原理: 肌肉收缩与神经刺激有关,当肌肉收到刺激时,细胞壁内的物质会释放并与肌肉中的肌动蛋白结合。
当肌动蛋白结合添加腺苷酸三磷酸(ATP)时,肌肉开始收缩,造成力量。
实验步骤:1. 使用标量的加权设置增加肌肉负重,并找到最大负重。
2. 要求被试者做几次肌肉收缩的动作,每次动作持续5秒钟,以测试肌肉在不同负重条件下的力量。
3. 记录每次测定的数据。
实验结果: 比较不同负重条件下被试者的肌肉力量。
较大的负重意味着肌肉展示更强的力量。
四、洋葱表皮细胞实验实验现象: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实验原理: 洋葱表皮细胞是一种单细胞植物,其中包含核,细胞膜,细胞壁和细胞质。
高中生物历史人物和实验
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1665年英国人胡克(Robert Hooke)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1680年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 Leeuwenhoek)他用自制的显微镜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揭示了细胞结构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4、1858年德国魏尔肖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1、1895年欧文顿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太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2、1959年罗伯特森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他认为膜是静止的,膜蛋白分布是对称的。
3、1970年拉里·弗莱等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的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交细胞的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4、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1、1773年意大利斯帕兰札尼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1857年法国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1857年德国李比希认为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释放出某种物质,引起发酵。
全部高中生物学史
高中生物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过程1、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2、罗伯特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3、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的描述。
4、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1804— 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1810— 1882)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恩格斯曾把细胞学说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
5、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探索历程1、1895年,欧文顿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2、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
3、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提出假说:细胞膜中的磷脂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构成。
提出假说:生物膜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的静态统一结构5、1970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并让两种细胞融合,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并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三)酶的发现史1、斯帕兰札尼: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2.巴斯德: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3.、李比希: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docx
细胞学说建立1的过程必修一 P10-11生物膜结构的2探究历程必修一 P65-67酶本质的探索3必修一 P81-821665 年【英】虎克发现细胞并命名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1838 年【德】施莱登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1839 年和施旺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自己的生命,又对其他细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的研究进程从老细胞中产生1858 年【德】魏尔肖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19 世纪末欧文顿膜是由脂质组成的两位荷兰科学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 - 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1925 年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家续的两层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 亮 - 暗的三层结构,提出1959 年罗伯特森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 脂质 - 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1773 年【意】帕兰札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尼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 年【法】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德】李比希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德】毕希纳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1917 年【美】萨姆纳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蛋白质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20 世纪 80【美】切赫和发现少数 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年代奥特曼光合作用4的探究历程必修一 P101-1025遗传因子的发现1771【英】普利斯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年特利全相反的结论气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1785 年,由于发现了空气1779【荷】英格豪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年斯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更新污浊的空气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1845【德】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年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1880【德】恩格尔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年曼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科学史实验总结(整理所有)
科学史实验总结科学史实验内容: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细胞膜结构的研究历程(必修 1P66);三、酶本质的探索(必修 1P81);四、光合作用的研究历程(必修 1P101);五、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必修 2P43);六、DNA 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必修 2P53);七、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必修 3P47);一、细胞核的功能(必修 1P52);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修 1P65-74)1、欧文顿:1895 年他曾用 500 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由脂质组成的。
2、20 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
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3、1925 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层分子,测得単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 倍。
他们由此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4、罗伯特森:1959 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他把生物膜描述成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通过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细胞融合实验(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6、1972 年,桑格和尼克森,在“单位膜”模型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为多数人所接受。
7、1988 年美国科学家阿格雷成功地将构成水通道的蛋白质分离出来。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都与水通道的结构和功能有直接的关系。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 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 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 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详细)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
切片数次。
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
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完整版)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
(完整版)⾼中⽣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全序号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⑵① P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意义及其他78 9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必修⼆P43-46DNA分⼦的结构必修⼆P47-48基因对性状的控制1952 年1953 年1957 年赫尔希和蔡斯威尔⾦斯和富兰克林【美】沃森英】克⾥克英】克⾥克② S 噬菌体侵染⼤肠杆菌: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DNA衍射图谱为DNA分⼦的结构提供数据基础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法则的提出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锡箔⼩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的⼀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某种“影响” ,造成伸长区背光侧⽣长快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传递给下部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长探究历程时间科学家重要发现及观点意义及其他14 种群增长模型必修三P66⽣态系统15 的能量流动必修三P93-96 1914 年1928 年拜尔温特美】林德曼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种物质,并命名为⽣长素研究草履⾍的增长曲线,得到“ S 型”曲线⽣态学家)⾼斯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定量分析得出:能量流动是单向和逐级递减的1880 年英】达尔⽂1910 年鲍森·詹森13 植物⽣长素的发现必修三P46-48。
高中生物必修科学家和成果总结(全)
1、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的建立者2、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细胞的发现和命名者3、荷兰磨镜技师:用自制显微镜观察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4、意大利的马尔比基:用显微镜广泛的观察了动植物的细微结构,但是并没有用“细胞”描述其发现也没有进一步考虑生物体结构的一致性。
5、德国的魏尔肖: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名言:“所有的细胞都来源于先前存在的细胞”。
6、19世纪末,欧文顿:用500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实验,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7、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他大胆提出:所有生物膜都由蛋白质(暗)-脂质(亮)-蛋白质(暗)三层结构构成的。
8、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9、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帕兰札尼: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0、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酿酒中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
11、德国化学家李比希:认为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12、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一种叫“酵酶”的物质。
13、美国科学教萨姆纳:证明酶是蛋白质14、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功能。
15德国植物学家萨克斯:研究叶绿素在光合作用中的功能时,发现叶绿素分布在一个更小的结构里(后来称之为叶绿体),而不是整个细胞中。
16、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验证,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燃烧或是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
17、1779年,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发现普里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下才能成功,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
18、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根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指出,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9、1880德国科学家恩格尔曼: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目录全集(1页)
高中生物实验目录考纲要求的实验(20个)(1)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3)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4)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5)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6)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7)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8)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9)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10)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1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12)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1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14)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15)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16)模拟尿糖的检测(17)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18)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9)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20)DNA的初提取和鉴定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必1P40)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分泌(必1P48)探究膜的透性(必1P60)对细胞核功能的探索(必1P5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必1P65)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必1P8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必1P101)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必2P2-1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必2P28)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必2P42-46)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过程(必2P47)促胰液素的发现(必3P23)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必3P46)其他实验1、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3、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4、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5、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6、模拟植物或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7、设计并制作生态系统技能训练总结必修一技能训练设计实验(P36)解释数据(P56)解读图表(P72)解释现象(P114)分析数据(P124)必修2 技能训练设计实验程序(P7)设计一个遗传杂交实验获得纯合体识图和作图(P25)染色体与DNA含量曲线图类比推理(P28)萨顿假说——染色体与基因的平行关系提出假说,得出结论(P71)果蝇长翅与残翅的性状在不同温度下的表现分析图解(P122)两个湖泊中两种鱼的进化关系必修3 技能训练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P6)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49)分析和处理数据(P97)运用术语准确表达(P114)汇总实验方法(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修正版)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修正版)实验一:切片观察实验目的通过制作生物组织切片观察细胞组织结构。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显微镜和切片刀。
2. 钳取动、植物组织,切制薄片固定后染色。
3. 将载玻片放入显微镜下,先用低倍率放大镜头调整好焦距,再用高倍率放大,观察细胞组织结构,记录下自己观察到的细胞形态和数量等信息。
实验效果能够观察到细胞的细节结构,掌握细胞组织形态及特征。
实验二:种子发芽实验目的观察种子的发芽,了解种子的营养!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种子和花盆。
2. 把种子均匀地撒在泥土里,深度根据种类不同而定。
3. 适时浇水,观察种子在不同时间内的芽生长状况,记录下芽的数量,长度等信息。
实验效果通过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能够了解种子的生长基本原理。
实验三:DNA提取实验目的提取动物或植物细胞中的DNA,了解DNA的基本结构。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实验设备和化学品。
2. 将细胞裂解,使DNA单独存在。
3. 用酒精和盐酸等化学品进行细胞分离、萃取。
4. 将所提取的DNA经过十多次洗涤和离心后即可使用。
实验效果通过DNA提取实验,能进一步了解DNA的结构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基本作用。
实验四:光合作用实验目的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实验步骤1. 准备好所需的叶片和酒精灯。
2. 取适量的叶片,置于酒精灯下,用黑色卡纸把灯罩住。
3. 在不同的时间内,观察叶片的光合作用状况,记录下变化规律及原因等信息。
实验效果通过光合作用实验,能够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同时深入了解植物如何利用光合作用完成生命过程。
以上四个实验是高中生物实验中比较基础的实验,希望同学们通过实验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入的了解。
(完整)高中生物科学史科学家成就实验大全,推荐文档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⑴噬菌体的复制式增殖过程
⑵①32P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②35S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⑶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烟草花叶病毒的重组实验
中心法则的提出
实验:①胚芽鞘受到单侧光照射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③用锡箔小帽罩住胚芽鞘的顶端,单侧光照射④用锡箔罩住胚芽鞘尖端下面的一段,单侧光照射胚芽鞘尖端
结论:胚芽鞘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产生某种“影响”,造成
伸长区背光侧生长快
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的生长,是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分布不均
匀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认为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确实是一种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研究草履虫的增长曲线,得到“S型”曲线。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学史经典实验1、虎克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了细胞1666年,英国科学家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称为细胞。
2、欧文顿发现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提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895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3、罗伯特森用电镜观察到细胞膜三层结构,提出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一亮一暗的三层结构,提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
这两种细胞刚融合时,融合细胞的一半发绿色荧光,另一半发红色荧光.在37℃下经过40min,两种颜色的荧光均匀分布.这一实验表面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5、斯帕兰札尼研究消化作用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去.过一段时间后,他把小笼子取出来,发现笼内的肉块消失了.证明鸟类的胃液中存在着某种化学物质,可以消化瘦肉块,现在科学表明这种物质是一种酶。
6、毕希纳证明引起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德国化学家毕希纳,把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
在提取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变成了酒。
(完整版)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已整理好A4)
实验高中生物(必修)周华光目录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实验四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实验六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实验七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八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九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实验十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十一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实验十二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实验十三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十四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必修三《稳态与环境》实验十五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实验十六模拟尿糖的检测实验十七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十八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十九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实验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P26)【实验原理】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结果分析】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作业】1、完成实验报告2、完成实验指导丛书相关习题3、预习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实验反思】1、该实验效果不理想,估计与染色时间与浓度有关。
2、烘干操作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是难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P18)【实验原理】还原糖溶液中加斐林试剂(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脂肪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苏丹IV染液染成红色)小颗粒,蛋白质溶液中加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
【实验过程与结果】1、还原糖的检测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乳糖。
非还原性糖:淀粉、纤维素、蔗糖、糖元。
⑴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⑵试剂:斐林试剂(甲液:0.1g/mL的NaOH溶液,乙液:0.05g/mL的CuSO4溶液),现配现用。
生物名人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中外科学家及科学史知识总结必修第一册1、1-1邹承鲁(1923~2006):江苏无锡人,生物化学家。
1958年,他参加发起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工作,并负责胰岛素A和B链的拆合。
这项工作的完成确定了胰岛素全合成线路,为人工合成胰岛素做出了重要贡献。
3、1-10施莱登(1804~1881):德国人,植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8年,他通过研究植物的生长发育,首先提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4、1-10施旺(,1810~1882):德国人,动物学家。
细胞学说建立者之一。
1939年,他发表了研究报告《关于动植物的结构和一致性的显微研究》。
5、1-10维萨里(,1514~1564):比利时人,人体解剖学创始人。
1543年,他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研究,发表了巨着《人体构造》,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组织构成,并把组织分为21种。
7、1-11虎克(,1635~1703):英国人,物理学家,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1665年,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他把观察到的图像画了下来,并把“小室”成为cell——细胞。
8、1-11列文虎克( Leeuwenhoek,1632~1723):荷兰人,博物学家,微生物学的开拓者。
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精子进行了精确描述,发现了原生动物和细菌,并描述了细菌的3种类型。
9、1-11马尔比基(,1628~1694):意大利人,解剖学家。
用显微镜广泛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结构。
1660年,他描述了蛙肺联结动脉和静脉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10、1-11耐格里():德国人,植物学家。
他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发现新细胞的产生原来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2、1-12文特尔(,1947~):美国人,分子生物学家。
1995年,他领导的研究小组对人体生殖道支原体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定。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详)
高中生物实验大全(详)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一、实验目的:1、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2、了解细胞的结构;3、学会制作临时装片。
二、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可换)松针、动物血液、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三、实验用具: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滴管、镊子、土豆、刀片、显微镜(物镜5X、10X、40X)四、方法步骤:1、制作松针的临时切片:(1)取干净的载玻片一个平置于试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蒸馏水。
(2)将土豆切成条状(截面约:0.5X0.5cm)取两条,将一根松针夹在两个土豆条之间,用刀片削成尽量薄的薄片,削时,手腕不动,靠大臂带动小臂移动刀片。
切片数次。
从中选取较薄的切片,置于载玻片的水滴上。
(3)从一侧轻轻盖上盖玻片,不要产生气泡。
用吸水纸轻轻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水滴,即完成临时切片的制作。
2、观察切片:(1)取出显微镜,置于试验台上靠左的位置,打开光源。
- 1 -(2) 将上步制作好的切片置于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调整载物台位置,使盖玻片对准光源。
(3)使用5X物镜观察切片,使松针切片在视野中心,换成10X物镜,观察松针叶面横切结构。
(4)换成40X物镜观察,注意细胞及细胞内物质结构,画图。
3、动物血液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除了不用切片,其他类似) 4、动物神经细胞永久装片的观察。
五、考点提示:1、松针的叶面结构是什么样的?2、动物细胞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与植物细胞又什么不同?3、显微镜的物镜倍数愈大,视野的亮度如何?物体的大小如何?4、如何调节焦距?5、如何才能使切片尽量的薄?切片的厚薄对显微镜下观察的效果有什么影响。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阐明实验原理―颜色反应,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学会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高中生物科学家及其成就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科学家成就1.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统一性。
2.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
3.罗伯特森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即生物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认为膜是静态的。
4.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5.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6.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通过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了淀粉。
7.1880年,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通过实验证明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8.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中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9.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探明了CO2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碳的途径。
必修21.孟德尔采用假说-演绎法,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
2.1903年,美国遗传学家萨顿利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
3.美国科学家摩尔根以果蝇为实验材料,采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4.18世纪英国著名的化学家和物理学家道尔顿第1个发现了色盲症,也是第1个被发现的色盲症患者。
5.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通过实验推想,已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
6.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和他的同事,通过实验证明上述“转化因子”为DNA,也就是说DNA才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
7.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在噬菌体中,DNA才是遗传物质。
8.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9.克里克提出中心法则。
10.l9世纪(1859年),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必修31.斯他林和贝利斯发现了促胰液素,这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
2.1880年,达尔文通过实验推想,胚芽鞘的尖端可能会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对胚芽鞘下面的部分会产生某种影响。
高中生物科学史(精编)
高中生物科学史(精编)高中生物涉及的科学史必修一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1、XXX: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
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XXX: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对红细胞和动物进行了精确的描述,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XXX和动物学家XXX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4、XXX: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5、XXX: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XXX: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结构的“单位膜”模型。
7、XXX和XXX:在“单元膜”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夸大膜的流动性和膜卵白分布的不对称性。
为多数人所接受3、与酶的发觉有关的科学家8、XXX:意大利人,生理学家。
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9、XXX:法国人,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9、XXX:德国人,化学家。
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要在酵母细胞出生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0、XXX:德国人,化学家。
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1、XXX:美国人,化学家。
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
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2、20世纪80年月,美国科学家XXX和XXX发觉少数RNA也有生物催化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热杀死
结论:已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 ,促使R型无毒细菌转化为S型有毒细菌
1944年
【美】艾弗里
体外转化实验:
S型活细菌的提取物
多糖
蛋白质DNA
DNA+DN酶A
分别与R活细菌混合培养
R R R+S
R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序
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不能叫基因分离定律 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孟德尔第二 定律P9-11
由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测 交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归纳为孟 德尔第二定律, 又称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 组合是互不干扰的; 在形成配子时, 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 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 自由组合
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德】毕希纳
将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1917年
【美】萨姆纳
认为酶是蛋白质,证明脲酶是
蛋白质
科学家又相继获得胃蛋白 酶、胰蛋白酶等酶的结晶, 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
20世纪80年代
【美】切赫和 奥特曼
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序 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序 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1
细胞学说建立 的过程 必修一P10-11
1665年
【英】虎克
发现细胞并命名
1838年
1839年
【德】施莱登 和施旺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一 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 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 物所构成②细胞是一个 相对独立的单位, 既有它 自己的生命, 又对其他细 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 命起作用③新细胞可以 从老细胞中产生
【德】 萨克斯
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实验:①把绿叶先放在暗处放置几个 小时,目的是消耗掉叶片中的营养物质。②让叶片一半曝光, 另一半避光。③过了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曝光一半呈深蓝色,遮光的一半则没有颜色变化
1941年
【美】 鲁宾和 卡门
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水
20世 纪40年代
①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 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②使人们认识到各种生物 之间存在共同的结构基础 ③细胞学说的建立标志着 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细胞水 平,极大地推进力生物学 的研究进程
1858年
【德】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
2
生物膜结构的 探究历程 必修一P65-67
19世纪末
欧文顿
⑴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的实验依据
⑶ 研究方法:假说-
演绎法
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现行排列
7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 质 必修二P43-46
1928年
【英】格里菲 思
体内转化实验:
组别
供试菌类型
供试菌状态
实验结束时小鼠状态
a
R型
活菌
存活
b
S型
活菌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c
S型
加热杀死
存活
d
R型
活菌
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
意义及其他
4
光合作用 的探究历程 必修一P101-102
1771年
【英】 普利斯 特利
经实验证实,植物可以更新因蜡烛 燃烧或小白鼠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 气
有人重复实验却得到完 全相反的结论
1779年
【荷】 英格豪 斯
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只有在阳光照射 下才能完成;植物体只有绿叶才能 更新污浊的空气
1785年,由于发现了空气 的组成,人们才明确绿叶 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 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6
色体上 必修二P27-30
确与否,有待观察及实验检验。
【美】摩尔根
果蝇杂交实验:⑴纯合红眼雌果蝇×白眼雄果 蝇;结论:①性状分离为3:1,果蝇的红眼和 白眼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②白眼性状的表现总是与性别相联系。⑵测交验证:杂合红眼 雌果蝇×白眼雄果蝇;结论:实验结果与理论上相同红眼雌蝇:红眼雄蝇:白眼雌蝇:白眼 雄蝇=1:1:1:1;结论:决定果蝇红眼和白眼的 基因在X染色体上
1903年
【美】萨顿
说,基因就在染色体 上,因为基因和染色
结沦——若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证明假说
是正确的; 反之, 假说是错误的。 ②类比推理法:
体行为存在着明显
将未知事物同已知事物的性质类比,依据其相似
基因在染
的平行关系
性,提出关于未知事物某些性质的假说——类比
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备逻辑的必然性,其正
:
意义及其他
7
8
9
DNA是主要
研究方法:假说-演绎法
序 号
探究历程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现及观点
意义及其他
基因是由染色体携
⑴ 研究方法:类比推理法
⑵ 类比推理与假说一演绎法比较: ①假说-演绎法: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
带着从亲代传递给
——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据
下一代的。也就是
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3
酶本质的探索 必修一P81-82
1773年
【意】帕兰札 尼
研究鹰的硝化作用,证明胃液中含有消化肉块的物质,
胃具有化学性硝化作用。
1857年
【法】巴斯德
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
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的
【德】李比希
认为发酵的是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这些物质至于在
1845年
【德】梅耶
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880年
【德】 恩格尔曼
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装片放在没有空气的黑暗环境中,然 后用极细光束照射水绵,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好氧细菌向叶 绿体被光照射到的部位集中,证明: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场所。
1864年
【美】 卡尔文
用小球藻做实验探明了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成有机物中碳的途径,称卡尔文循环
5
遗传因子的发现
孟德尔
孟德尔第一 定律 必修二P2-7
由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以及测 交实验得到的实验结果,归纳为孟 德尔第一定律,又称分离定律:在 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 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 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 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 家
红细胞中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的单分子层面积恰为 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必然排列为连 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地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提出 生物膜的模型,即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三层结构构成,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