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主义时期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朴素中见崇高——古典主义时期
(1750——1820年)
一、教学内容
(一)时间范围界定
(二)社会文化特质
(三)音乐风格特征
(四)器乐的发展
(五)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六)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
(一)三种主要体裁:交响曲、奏鸣曲、协奏曲
(二)三个重要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维也纳古典乐派
三、教学难点
(一)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二)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四、教学过程
(一)时间范围界定
1750-1820年,涵盖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的欧洲专业音乐创作风格。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1720—1760年左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1760—18世纪末
(二)社会文化特质
重视真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具有深刻思想性,反映了“理性时代”和“启蒙时代”的思想实质,表现为民主精神、进步的伦理观念以及工业革命的发展。
(三)音乐风格特征
1早期古典主义时期:
(1)采用主调和声织体和简化旋律(华丽风格):结构方整性,结构内部对比大,节奏轮廓清晰,和声语汇简化,和声节奏放慢
(2)洛可可风格:节奏复杂化,旋律装饰化
(3)变化:巴洛克时期的曲式结构被新的结构形式取代;主调音乐织体取代对位法;新的器乐媒介取代通奏低音
2晚期古典主义时期
(1)曲式结构:清楚的终止式,清晰明确的乐句划分,乐句长度缩短,一般为4小节一个乐句
(2)音乐织体:主调音乐织体,单旋律线,分解和弦音型的流行
(3)旋律风格:旋律简洁,主体材料有雷同,多使用自然音阶
(4)和声运用:较多使用正三和弦,副三和弦,除属七和弦外其余较少适用
(5)即兴演奏:即兴演奏逐渐消失,作曲家们更仔细写出音乐记号
(6)器乐体裁:确立古典交响乐形式,奏鸣曲规范化,协奏曲的确立,海顿对弦乐四重奏的贡献
(四)器乐的发展
1奏鸣曲:源于意大利文sonare,为鸣响之意。16世纪前就已存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一般有四个乐章。
(1)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采用快速度标记Allegro(快板)
(2)第二乐章采用慢速度adagio(柔板),lento(慢板),调性在作品主调的下属或属调上,更强烈的抒情性,曲式结构是三段体(ABA)、回旋二段体(AABA)
(3)第三乐章一般被称为“小步舞曲”,调性与主调性相同,四三拍,速度为中快。(4)第四乐章使用主调调性,速度稍快,曲式结构多为回旋曲式与回旋奏鸣曲式。(5)代表人物:舒伯特,肖邦,舒曼,李斯特,勃拉姆斯等
2交响曲:源于巴洛克时期意大利歌剧序曲,18世纪上半叶作曲家们采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写管弦乐作品,并将其称为交响乐。
(1)内容具有文学性,标题性
(2)曲式结构更自由,乐章数目不定(有一、二、五、六、七乐章组成的交响曲)(3)乐队编制庞大,音响华丽丰满,民族风格浓郁
(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3协奏曲:源于巴洛克时期的大协奏曲,乐队协奏曲,独奏协奏曲,尤其受独奏协奏曲影响。(1)第一乐章快板,奏鸣曲式,双呈示部,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此外在再现部结束之前,还有独奏乐器演奏技巧的华彩段(2)第二乐章慢板,趋势比较自由,通常采用三段式,音乐富有歌唱性。
(3)第三乐章急板,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富于华丽技巧,又是具有民族风格或舞蹈性的节日的狂欢气氛
(4)代表人物: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
4室内乐:原指西方贵族宫廷中由少数人演奏,演唱,为少数观众演出的音乐,有别于教堂音乐与戏剧音乐。现指由一件或几件乐器演奏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指重奏曲和小型器乐合奏曲,区别于大型管弦乐
(五)三个重要乐派
1曼海姆乐派:18世纪在德国南部曼海姆形成的一个音乐流派。曼海姆乐派在音乐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1)在结构上,奠定了古典交响乐的基本结构布局,在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结构的基础上加入了快速的第四乐章,形成了快板—行板—小步舞曲—快板终曲的交响乐套曲形式。
(2)在演奏风格上,仔细安排乐队演奏力度上“渐强”、“渐弱”的情感幅度变化,在当时具有前瞻性。
(3)在创作上,以主调音乐风格为主,重视以小提琴为中心的旋律声部加强了管乐器的色彩效果,废除了巴罗克时期乐队通奏低音的写法,开创性地采用总谱形式进行创作。
(4)在乐队编制上,形成了相当完整的交响乐队,1756年达到56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优秀的管弦乐队
2柏林乐派:18世纪下半叶在柏林形成的一个乐派
(1)风格比较保守,音乐多采用对位手法,交响曲多为三个乐章。
(2)这个乐派的贡献在于强调交响乐中的情感表达,信奉“情感主义”,比曼海姆乐派的音乐更动情。它把奏鸣曲式中呈示部的两个主题真正分开,扩大了展开部的发展,奠定了近代奏鸣曲的基础。
3维也纳古典乐派: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20年代,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在维也纳形成的乐派
(1)在音乐内容上,音乐作品受到当时启蒙运动思潮的影响,以讴歌人的精神和反映自然界的美为主旨。
(2)在音乐织体上,确立了主调音乐形式的主导地位,和声织体清晰,曲式结构分明。
(3)在音乐体裁上,奠定了交响曲、四重奏、协奏曲、奏鸣曲等体裁形式,使之更完善、更规范。
(4)承袭了德奥音乐文化传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高超的作曲技法,使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顶峰,对后世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六)格鲁克的歌剧改革
1格鲁克:德国作曲家,对意大利正歌剧成功改革确立了他在音乐史上的重要地位。代表作:《奥菲欧与尤丽迪茜》、《阿尔切斯特》、《帕里与海伦》,一生创作40余部歌剧。
2格鲁克的改革强调,戏剧内容与音乐表达之间要达到一个更为合理的状态,他的观点适应了18世纪以来的启蒙运动的审美情趣。其主张体现在《奥菲欧与尤丽迪茜》、《伊菲基尼在奥利德》主要反映以下几个方面:
(1)音乐服从诗和剧情的需要,戏剧内容的阐述是第一要素
(2)放弃返始咏叹调的表达,删除一些不必要的花腔段落,并用有伴奏的宣叙调代替“清唱宣叙调”,咏叹调与宣叙调差别不大
(3)歌剧序曲成为歌剧的一部分,参与表达歌剧的内涵
(4)管弦乐在歌剧中根据内容的需要烘托剧情的发展,而不仅仅处于伴奏的地位
(5)减少独唱部分,加强乐队与合唱团的作用,舞蹈中也去掉了与歌剧内容不符的哗众取宠的片段
(七)喜歌剧的兴起与发展
1意大利喜歌剧
初为“幕间剧”,与正歌剧没有关系,创造“终曲合唱”形式,佩尔格莱西的《女仆作夫人》最具代表性,由此引发一场“趣歌剧论战”
2法国喜歌剧
集市剧口语独白重视重唱与乐队的作用,强调感情表达与音乐描绘题材与社会问题相关,具音乐性,后有悲剧和浪漫主义文学题材,用对白把独唱和合唱贯穿格,代表作有格鲁克的《不期而遇》、比才《卡门》
3英国民谣歌剧
与法国喜歌剧相似,对白用本国语言,通俗曲调,沉重打击正歌剧,代表作是《乞丐歌剧》4德国歌唱剧
与意大利歌剧风格相似,题材有关土耳其或有东方色彩,有巫术、魔术表演,舞台机关布景,希勒为德国歌唱剧之父,代表作《问与答》《两个守财奴》,其他作家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5西班牙喜歌剧形式——萨苏埃拉
15—16世纪最流行,特点是叙事和抒情结合,题材多样,节奏接近舞曲,有多声部作品,后发展成为西班牙民族歌剧,18世纪中叶后被音乐喜剧取代。
五、实际要点
(一)音乐风格特征
(二)器乐的发展
(三)三大重要乐派
(四)格鲁克的格局改革
六、文化连接
(一)1792年《纳书楹曲谱》成书,辑录昆曲、散曲等
(二)1814年清代蒙古人荣斋编成《弦索备考》成书,收录了以弦乐器为主的合奏曲13首,用工尺谱记谱
(三)清代华秋萍的《琵琶谱》正式刊行,对后世琵琶记谱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