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bb298129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34.png)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北伐战争知识点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的开始,对于中国近代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北伐战争的背景、发起以及影响三个方面,讲述北伐战争的相关知识点。
一、背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期间,具体而言,是中国自主抵抗外国侵略,推翻北洋政府统治的一场伟大斗争。
那个时期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内外压力日益增强,革命力量得到了新生,各阶层民众都表达了推翻北洋政府的愿望。
二、发起1. 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的发起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合作密不可分。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只有与国民党合作,才能在国内外形势的催化下推动中国的独立与解放。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最终赢得革命胜利。
2. 社会民主主义革命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成为北伐战争的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包括民族独立、民主政治和民生幸福。
这一思想层面的变革为战争的发起提供了理论支撑。
3. 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北伐战争发生前,中国国共两党确定了反帝反封建的共同纲领,包括打倒北洋政府、推翻军阀割据统治、恢复民主制度、实现土地革命等。
三、影响1. 军事影响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军事斗争,其胜利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立非常重要。
共产党利用战争锻炼了大量的军事干部,在战争结束后,这些干部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骨干。
2. 政治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北洋政府的统治,建立了国共合作的南京国民政府,掀起了国共两党的合作高潮。
此后,中国共产党在各个领域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为中国革命铺平了道路。
3. 社会影响北伐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合作时期,民族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等逐步得到解决。
战争的胜利为落后的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获得了更多的国际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综上所述,北伐战争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中国的近代史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军事、政治和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6d540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1a6c97b.png)
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初中历史北伐知识内容整理归纳北伐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
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打破了封建势力的束缚,消灭了北洋政府,促进了国家民族和平统一,奠定了近代中国的基础。
初中历史教育中,北伐的内容也是不可缺少的。
下面将从北伐的起因、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对初中历史北伐知识进行整理归纳。
一、北伐的起因1.国民党的开明政策: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推行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方针,加强了中国革命力量,为北伐奠定了基础。
2.军阀混战的削弱: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各地军阀割据,削弱了国家的力量,使得人民生活疲于奔命,这也是北伐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3.日本帝国主义的干涉: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越来越猖狂,把东北、华北划给日本,引发了广泛的民族愤慨,为北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4.国共合作的促进:共产党和国民党合作,形成了“宝山之战”等战役,对北伐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北伐的过程1.北伐的始于1926年6月,以清除张作霖为首的东北军为目标,实现南北统一和打击日本的目的。
2.在李宗仁、白崇禧、邹韬奋等将领的带领下,军队从广东广州出发,历经湖南、江西、浙江、安徽、江苏,最终攻占北平,宣告北洋政府倒台。
3.在北伐的过程中,红军和国民军相互配合,互相支援,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左右合流”。
4.在北伐战争中,还发生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事件,这些事件为北伐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三、北伐的影响1.消灭了北洋政府:北伐胜利后,北洋政府倒台,结束了封建主义的统治。
这次胜利对中国政治局势以及国际地位都起到了深远的作用。
2.推进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重要的事情,20世纪20年代初期,新文化运动达到了最高潮,北伐更是推进了文化的新生。
3.加速了国共合作:北伐是国共合作的成果,国共两党在北伐的过程中加强了合作,形成了联合政府,从而实现了党派和谐合作的局面。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https://img.taocdn.com/s3/m/b9117a00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7a.png)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在中国近代史上,北伐战争是一场具有重大意义的军事行动,不仅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也导致了国共合作的形成。
本文将探讨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并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革命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战争。
当时,中华民国的政权陷入了分裂和动荡之中,国共两党都迫切需要结束长期以来的内战局面,实现全国的统一与现代化。
因此,北伐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契机。
北伐战争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密切合作。
在当时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团结、进步、团结、进步”的方针,并提出了“以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主张。
国民党则秉持着“驱除列强,建设民主”的目标,追求国家独立与现代化。
这两个党派的共同理念和目标使得他们在北伐战争中找到了合作的机遇。
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紧密合作,建立了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派出了大批优秀干部参与国民革命军,共同抗击北洋军阀。
国共联合在军事行动上实现了紧密配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得中国的统一得以实现,国共两党也获得了更大的政治声望。
战争胜利后,召开了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国共两党的合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国共合作的方向和目标。
在党内,共产党提议成立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研究,以建立一个更加稳固的国共合作。
北伐战争的成功推动了国共两党的合作走向深化。
共产党以建立统一战线政府为目标,提供政治及组织上的支持。
国民党则以整编军队和推行地方自治为目标,提供军事和经济支持。
这种合作使得两党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的关系,并且在政策制定和领导机构中实现了权力的共享。
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的形成对未来的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合作经验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国共合作的成功表明,通过团结起来,中国人民能够实现国家的独立与发展。
北伐战争心得
![北伐战争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e203cef8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10.png)
北伐战争心得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取得了重要的历史意义。
经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
这场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运动,是国共合作的重要里程碑。
北伐战争在1926年6月开始,直到1928年3月胜利结束。
战争从广东分南昌起义开始,通过武装起义、游击战和正规战等多种形式实施。
北伐战争的成功离不开国共合作的共同努力。
国共两党形成了统一战线,共同抵抗内外敌人。
过程中,共产党通过正确的军事战略和政治策略,成功地发动了各个阶级和各个民族的人民,形成了广泛的抗战力量。
北伐战争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胜利,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
这些胜利不仅有力地打击了北洋政府的军队,也加强了人民对共产党的信任和支持。
北伐战争的胜利影响深远,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中国进入了国共内战时期,最终导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在北伐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战略和战术。
他们通过坚定的意志、灵活的策略和坚定不移的目标,成功地统一了各方力量,使得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了自身的崛起。
总结来说,北伐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为中国树立了新的标杆,为中国的自主和独立奠定了基础。
这场战争给我们的启示是,只有通过团结和奋斗,才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 争的历史进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 争的历史进程](https://img.taocdn.com/s3/m/1b770772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5.png)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进程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
它们不仅对中国的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的革命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20 世纪初,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
列强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使得国家满目疮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中国的有识之士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3 年 6 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
这一决策为后来的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1924 年 1 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
这次会议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国共两党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
国共合作后,建立了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人才。
1926 年,国共两党决定出师北伐,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即先集中兵力进攻吴佩孚,再挥师东进,消灭孙传芳,最后北上攻打张作霖。
北伐战争初期,北伐军一路势如破竹。
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遣队,英勇善战,屡建奇功,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迅速占领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然而,北伐战争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国民党右派蒋介石和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
1927 年 4 月 12 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
7 月 15 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分共”会议,也开始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北伐战争半途而废。
尽管北伐战争最终没有完成彻底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的目标,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北伐战争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部队,张作霖也退往东北。
同时,北伐战争也推动了工农运动的高涨,广大人民群众在斗争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实现革命目标的重要保障。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https://img.taocdn.com/s3/m/84aa823a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5.png)
列举中国近代史上中国的自救改革运动中国近代史上自救改革运动是中国人民为了摆脱外来侵略和实现国家繁荣而进行的一系列努力。
这些运动旨在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革,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满足人民的需求。
下面将列举几个中国近代史上的自救改革运动。
一、戊戌维新戊戌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898年,是光绪皇帝在慈禧太后的幽禁下,由一些维新派官员主导的。
戊戌维新试图通过吸收西方先进思想和制度,推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然而,由于慈禧太后的反对和内部矛盾,戊戌维新最终失败。
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对《凡尔赛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抗议。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表现在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激烈抗议和要求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改革。
五四运动的影响深远,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三、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26年至1928年,是中国国共两党联合发动的一次反对北洋政府的战争。
北伐战争的目标是推翻北洋政府,统一全国,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
北伐战争最终成功,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推动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改革。
四、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49年至1952年,是中共领导下的一次农村改革运动。
土地改革运动的目标是消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剥削,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权,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土地改革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自救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发生在1978年,是邓小平领导下的一次全面改革开放的运动。
改革开放的目标是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吸收外资和技术,加强与世界的联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a3d7a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0.png)
八年级北伐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的学生们会在历史课上学习北伐战争这一段历史。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事件,关系到国家形成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下面,本文将以北伐战争为主题,为大家介绍具体的知识点。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中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国家整体处于一个非常落后的状态。
同时受到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各种霸权主义手段的影响。
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矛盾愈发尖锐,各种革命和运动层出不穷。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
北伐战争是孙中山先生率领革命军发起的一次革命运动,开始于1926年,战争经历了五次大规模战役,战争的结束时间是1928年。
三、北伐战争的胜利
在北伐战争中,革命军经过多次战斗,终于取得了胜利。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中国革命从较少的地方性活动转为了全国规模的革命。
同时,也结束了20年来的北洋政府的统治。
四、北伐战争的意义
北伐战争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中国的革命事业迎来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中国的革命历程中,北伐战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其胜利也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
在对待历史的认识上,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北伐战争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影响
![北伐战争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c539815cf01dc281e53af0eb.png)
北伐战争战争对中国近代史影响摘要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军阀林立,各自为政,中原大地,战火不断,民不聊生。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实现国家的统一,位于广东的中华民国革命政府于1926年7月9日誓师北伐。
随着中国国民党北伐运动的推进以及成功,中国反帝国主义爱国民族运动空前高涨,收回租界、收回教育主权、反西洋、反基督宗教和反帝国主义势力的运动如火如荼,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
关键词碧沙岗北伐战争正文碧沙岗介绍郑州碧沙岗,为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军阵亡将士在此建立的陵园,他还亲笔提名“碧沙岗”,并以石雕刻、嵌在北门之上。
陵园内还修三民主义纪念亭,并立有碧血丹心纪念碑。
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
站在雄壮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看着壁画上将士们英勇的冲锋姿态,不禁让人忆起那段宏伟的历史。
当时背景及过程北伐战争是指1926年到1927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
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腐败无能,军阀内部派系林立,军阀割据一方。
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16年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皖两系,奉系军阀和其他地方军阀也相继形成。
各军阀间为争夺地盘,扩充实力,连年混战,民不聊生。
打倒北洋军阀,结束封建军阀的黑暗统治,已成为中国人民的迫切要求。
孙中山先后组织北伐,均未如愿。
1924年1月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经过两年艰苦斗争,相继创建黄埔军校,建立革命军队,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和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成立国民政府,编组国民革命军,进行东征和南征,从而统一和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政权。
接着,又实现了广东与广西的统一。
同时,共产党领导的以“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广东农民运动为标志的全国工农革命群众运动空前高涨。
所有这些,为北伐战争奠定了政治、经济、军事和群众基础。
1926年1月,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统一全中国的纲领。
2月,中共中央特别会议确定从各方面准备北伐。
北伐战争说课稿
![北伐战争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c00d469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5e.png)
北伐战争说课稿引言概述: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的战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分析北伐战争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内容。
一、北伐战争的背景:1.1 辛亥革命后中国政局动荡,国民党成立。
1.2 北洋军阀混战,国家统一受到威胁。
1.3 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为北伐战争的发动奠定基础。
二、北伐战争的过程:2.1 国民革命军由南往北发动进攻。
2.2 1926年发动第一次北伐,攻克广州、汕头等城市。
2.3 1927年南京大屠杀,国共合作破裂,北伐战争进入新阶段。
三、北伐战争的影响:3.1 北伐战争结束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实现了国家统一。
3.2 国共合作破裂,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发展。
3.3 国民党在北伐战争中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日后抗日战争做准备。
四、北伐战争的意义:4.1 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
4.2 北伐战争结束了军阀混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4.3 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民党在中国政治中的主导地位。
五、北伐战争的启示:5.1 北伐战争告诉我们,只有团结一致,才能战胜外敌。
5.2 北伐战争启示我们,要注重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和训练。
5.3 北伐战争的历史告诉我们,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取得胜利。
总结: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意义的战争,它结束了北洋军阀统治,实现了国家统一,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当从北伐战争中汲取教训,团结一致,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北伐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中国70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
![北伐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中国70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a1922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b1.png)
北伐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中国70年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中国70年发展进程中的关键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北伐战争的意义与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将从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北伐战争的意义与价值,以期更好地反映出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一、历史意义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政治运动之一。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结成联盟,联合打倒北洋军阀政府,消灭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主要敌人,为中国政治形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民族抗战之前,北伐战争的意义在于使中国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
战争结束后,南京政府逐渐取代了北洋政府,实现了国家政权的重新统一。
这为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提供了强大的基础。
同时,北伐战争还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催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并且促进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二、政治价值北伐战争胜利后,全国政治格局发生了明显改变。
新政府积极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法律和政策,为中国未来的政治制度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政治方面,北伐战争的意义在于实现了政治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新政府在政治执行上,重视权利保障和法制化建设,减少了权力的任意运用。
此举使得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够更加稳定,为国家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经济价值北伐战争的胜利,也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新政府在经济开发和对外合作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加强了对工商业的扶持和管理,同时加强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这使得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在农业、工业和交通等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四、文化价值在文化方面,北伐战争的意义在于开创了新的文化教育快速发展阶段。
此时期,中国的文化教育遭受了极大的摧残,但新政府在建设中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和推动教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北伐战争也激励了人们对自身文化及威严的重视。
如新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和宣传,维护了中国文化的原貌,并将孔子和他的学说提高为正统的国学。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https://img.taocdn.com/s3/m/dcd000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8.png)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
这个时期,国共两党达成了临时的合作,共同抗击外敌,并试图实现民主与现代化的目标。
北伐战争作为合作的重要阶段,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国共合作是在中国面临由外敌侵略引起的危机情况下形成的。
192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危机日益加剧,同时也受到列强的欺凌。
国共两党在对外侵略及国内混乱的威胁面前,决定临时放下分歧,共同抵抗外侮。
二、合作的初衷国共两党在合作初期的倡导目标是民主和现代化。
虽然两党的意识形态存在差异,但他们共同关心国家民生,都希望通过改革和革命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三、合作的历程国共合作经历了多次的合作与瓦解。
最初的合作是由于共同的敌人而形成,后来在一些具体的情况下解散,但在整体形势对合作的需求下,很快又重建合作关系。
特别是北伐战争前后,两党在面对外敌入侵和国内混乱时,达成了最广泛、最深入的合作。
四、北伐战争的背景北伐战争起因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联合发动的反对北洋政府的武装行动。
北伐战争的背景是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民经济衰退,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呼唤着民主与现代化的需求。
五、北伐战争的过程1926年至1928年的北伐战争,经历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和政治斗争。
中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发挥了领导力和组织能力,与国民党一起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
六、北伐战争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成功,并且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通过战争,国共两党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和信任,铸就了深厚的合作基础。
同时,国共两党在战争中所展示出来的领导能力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七、国共合作结束的原因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共两党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出现了不可调和的分歧。
双方对于政权问题产生了分歧,加之国民党内部的右倾势力的影响,最终导致了国共合作的破裂。
总结: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
北伐战争的影响
![北伐战争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ec1af01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fa.png)
北伐战争的影响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争,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政治走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未来发展。
在这场战争中,国民党领导的革命军与北洋军阀展开激烈斗争,最终奠定了中国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
北伐战争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治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标志着北洋政府的覆灭和国民党政权的建立。
国民党开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统一的政权,推动了中国政治体制的现代化进程。
北伐战争奠定了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为后来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社会影响北伐战争期间,中国社会面临着剧烈的动荡和变革。
军阀混战的局面被初步打破,国民党崛起为中国新的统治者,社会秩序逐渐得到恢复。
北伐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为未来的民族统一事业奠定了基础。
经济影响北伐战争的进行给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但在战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和重建工作。
其中包括铁路、通讯、金融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后期,国民党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文化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也带来了中国文化生活的一些变化。
国民党政府成为了中国的文化主宰者,推动了文化教育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很多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国民党政府,参与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在北伐战争的影响之下,中国逐渐形成了新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秩序。
这场战争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近现代史的走向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的影响无疑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归纳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归纳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21996b28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a5.png)
归纳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
事件
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主要有:
1.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开端,由孙中山领导。
其目的是通过引进西方科技、新思想、新制度,来发展国家经济和改革政治体制,使中国从封闭的传统农耕社会走向现代化社会。
2.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场以改革腐败的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发展科学文化为核心的革命运动,发生于1919年5月4日,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军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发生在1926年7月到1928年10月之间,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战争,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重要转折点。
4.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期间与日本帝国军队进行的爆发性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也对二战形成重要影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痛苦。
5.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与国民党军队之间发生的一场政治斗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战争,终于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制度的彻底改变。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https://img.taocdn.com/s3/m/cae44a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5.png)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近代中国历史上,北伐战争是一场重要的历史事件。
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分水岭,具有重大的历史地位。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
一、北伐战争的历史背景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两党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所发动的一场战争。
当时的国民政府希望能够在中国境内实行国家的一元化,而共产党则希望能够通过北伐推翻国民政府并建立一个共产主义国家。
在北伐战争前,中国处于割据混乱状态。
国家实力弱化,外国势力在中国各地展露头角。
同时,内部动荡不安导致各地军阀雄踞一方,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严重受到威胁。
二、北伐战争的进程和成果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经过多年的激烈战斗,最终于1937年成功结束。
在此期间,国共双方经过多次合作和冲突,党派内部也经历过多次的实践和改进。
北伐战争的成功推动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发展。
这一时期,国家改朝换代,国民政府开始崛起,各地军阀被击败,民族品质得到提高,同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此外,北伐战争也对解放战争及后来的中国革命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三、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1. 历史转折点北伐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结束了军阀的统治,打通了中国革命的思想战线,为新文化、新思潮、新生活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是推翻旧中国的空前伟大的历史事件。
2. 国家建立的契机北伐战争结束了军阀混战,重新确立了一元化政权的建设,使得中国得以走向统治稳定与日益强盛的方向。
这是中国民族进程的一个重要契机。
3. 改革成功的经验在北伐战争过程中,国共两党经过精诚合作、积极对抗,成功建立联合政府和中央政府,开创了民主和爱国主义 (胡适、鲁迅)的思想和实践,为后来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制度和经验上的支持。
4. 增强国家凝聚力北伐战争的胜利加强了中国国家的统一和凝聚力,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统一政权,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论北伐战争的历史地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https://img.taocdn.com/s3/m/ee73acde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48.png)
北伐战争的历史积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事件北伐战争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至中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奋斗历程,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历史积淀。
一、北伐战争对中国的政治状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打破了北洋政府的统治,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北洋政府的妥协让步和军阀混战的局面被打破,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的轨道。
北伐战争后,中国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政治机制,实行了普选制度,行政、立法、司法等三权分立,使政治体制逐渐民主化。
二、北伐战争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国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国家的财政经常赤字,经济困难。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积极进行经济改革,制定了―标准货币制度,推广了外贸、内贸,改革税收体制,扩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工业化进程。
这些努力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北伐战争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国的文化在社会和政治发展中处于脆弱的状态,中华传统文化正在遭受严重痛苦,文化制度和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
北伐战争后,国民政府在文化事业上进行了积极的促进,着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推广现代文化,改革教育,提倡普及全民教育,加强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的研究和开发,为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北伐战争对中国的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伐战争前,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地位低下,被列强所欺压、迫害和割让。
北伐战争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为了有力量的一方,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国际地位。
国际上的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也为中国掌握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北伐战争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清除了旧民主主义系统,奠定了新民主主义基础,使中国进入现代化的新阶段。
显然,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中的表现是伟大的,无私的,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伟大的节点。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https://img.taocdn.com/s3/m/fa1ba3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0f.png)
中国近代史的镜头——北伐战争的胜利近代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充满了苦难和挣扎,其中最令人铭记的就是北伐战争的胜利。
此次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的作用、革命军民队伍的发展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北伐战争的胜利及其影响。
一、时间背景北伐战争发生于1926年7月,以蒋介石为领袖的国民革命军发起,旨在消灭北洋军阀统治,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建设。
二、经过与胜利北伐战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26年7月至1927年4月,蒋介石率领的北伐军从广东出发,经过长征,于1926年11月占领了武汉,并于翌年的3月23日宣布成立国民政府。
北伐军在长征路上进行了数次战役,包括渡江战役、太湖战役和嘉兴战役等,最终于1927年4月攻占了南京,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使国民政府得以在南京建立。
第二阶段:1927年4月至1928年4月,国民革命军开始面对来自自己政治同盟共产党的威胁。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所谓的“四一二”事件,对共产党进行了大规模的镇压。
共产党在此次事件中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使中国革命事业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发展。
而北伐军也开始面对日本和中央政府的挑战,但是,蒋介石通过以围歼武装割据为主、武装清剿为辅的“两线作战”策略,很快消除了军阀割据现象,统一了国家。
三、影响北伐战争的胜利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1. 为国家的统一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北伐战争摆脱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统一了国家,为中国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开始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分田制、劳动法、小学教育等,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为国共合作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北伐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成立了工农革命军,共产党积极在国民党内部开展活动,为后来的国共合作奠定了基础。
而国共合作的建立又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无论是革命理论的发展还是组织体系的建立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https://img.taocdn.com/s3/m/45b78023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b1.png)
北伐战争的胜利——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北伐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争,它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北伐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
这场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列主义的基本理论,根据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动全国人民,以打破一切旧的封建军队为目的,组成无产阶级革命民主政权。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周恩来等共产党员领导中央红军,发动了长征行动,最后成功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的胜利。
北伐战争是1927年至1949年间中国国共两党之间的一场长期战争。
长达十二年的血与火的斗争,中华民族最终从国民政府军阀的压迫和民族危难中走出来,实现了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和完整。
在这场被称为“双十起义”的战役中,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夺取了南昌,联合了各界革命力量,开始了北伐的时代。
在北伐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把握了进步性事物的方向,取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对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伐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起点。
胜利之后,中国人民群众对于新时代的期望急剧上升。
中国共产党和国家领导人推出了许多重大政策和发展方案,如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奠定了中国复兴的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斗到底”的理念,努力推进中国的繁荣和进步,从而使中华民族开始逐渐复兴起来。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的一百多年历史中,无数的英雄和爱国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献出了自己的力量和生命。
这些人的牺牲和付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现在,中华民族正处于一个伟大复兴的时代,广大人民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中华民族正在向着更加强大和繁荣的方向前进,相信未来中国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ebbc0627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fa.png)
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第⼀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命的开始(1919年5⽉——1923年12⽉)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第⼀,在第⼀次世界⼤战期间,由于西⽅列强忙于战争⽽⽆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外国商品减少或停⽌输⼊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亥⾰命打击了封建势⼒,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民掀起的抵制⽇货、美货运动等⽃争,⼜为近代民族⼯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中国的民族⼯业仍然没有形成⾃⼰独⽴的⼯业体系。
第⼆,在主要的⼯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量的发展(2)城市⼩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3)中国⼯⼈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①⾃⾝优点:第⼀,中国⼯⼈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命⽃争中最坚决、最彻底。
第⼆是中国⼯⼈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城市和⼤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的政治⼒量。
第三是中国⼯⼈阶级绝⼤多数来⾃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数少、年龄轻、⽂化⽔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学,《新青年》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赛先⽣(2)提倡⽂学⾰命5、基本评价(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潮;造就了时代巨⼈。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化运动类似⽂艺复兴运动,⼀败⼀成。
a、⽂艺复兴⾃然天成,新⽂化运动动⼒不⾜;b、⽂艺复兴⾃说⾃练,新⽂化运动外压极⼤,救亡压倒启蒙;c、⽂艺复兴整合传统,新⽂化运动抛弃传统。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https://img.taocdn.com/s3/m/67e2e3e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24.png)
忆北伐战争(中国近代史)从碧沙岗忆北伐战争碧沙岗历史渊源郑州碧沙岗,为1928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北伐战争阵亡将士而在此建立的陵园,这个地方原来是一片叫白沙岗的乱坟岗,陵园建成后由冯玉祥亲笔提名“碧沙岗”,并以石雕刻、嵌在北门之上。
陵园内还修三民主义纪念亭,并立有碧血丹心纪念碑。
陵园中部设祠堂,名“昭忠祠”,后殿堂的内壁镶嵌方形碑铭近百块,系冯玉祥部师长以上将领为阵亡将士题写的挽词,祠堂前分列五座六角凉亭。
站在雄壮的北伐阵亡将士纪念碑前,看着壁画上将士们英勇的冲锋姿态,不禁让人忆起那段宏伟的历史。
北伐战争摘要从调查结果中显而易见,没个人都多多少少的了解碧沙岗的历史背景——北伐战争。
在此期间,帝国主义策动、支持下的军阀混战继续扩大,经济萧条,人民生活痛苦不堪,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合,社会根本矛盾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
1924年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大革命)由此逐步兴起。
五卅运动代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在工农运动推动下,广东实现了统一,成为北伐根据地。
北伐军胜利进军,革命由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中下游,极大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促进工农运动的发展,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当革命日益深入,与北洋军阀矛盾即将解决之时,新矛盾上升并迅速激化,统一战线内国民党右翼分子与帝国主义买办和大资产阶级相勾结,分裂、背叛革命。
蒋介石率先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事变。
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反革命事变,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
中国社会依然保持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大革命失败了。
北伐战争历史背景当时北洋政府昏庸腐败,卖国借款,大举外债,摧残国民独立自由活动,更重要的是,他还掌握了中国关税的大权,结果使中国经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使老百姓生活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919年5月——1923年12月)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西方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长期以来深受列强排挤的中国获得了一个难得的喘息机会。
第二,外国商品减少或停止输入中国,世界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增加,刺激了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第三,由于辛亥革命打击了封建势力,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和法令,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第四,由于各地人民掀起的抵制日货、美货运动等斗争,又为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拓宽了国内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一,中国的民族工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工业体系。
第二,在主要的工业部门,外国资本仍然大大超过民族资本。
第三,重工业仍然控制在外国人手中。
第四,就中国经济结构的整体而言,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3、新社会力量的成长(1)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发展(2)城市小资产阶级数量的增加(3)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迅速发展①自身优点:第一,中国工人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其严重性和残酷性世所罕见,这使得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最坚决、最彻底。
第二是中国工人阶级主要集中在沿海少数大城市和大的企业中,便于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政治力量。
第三是中国工人阶级绝大多数来自农民,便于和农民结成亲密的联盟。
②弱点:人数少、年龄轻、文化水平较低、易受农民意识和封建思想影响等。
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阵地:北京,北京大学,《新青年》4、早期内容:1915—1919年为早期(1)宣扬民主与科学——德先生、赛先生(2)提倡文学革命5、基本评价(1)贡献:批判了封建主义;传播了各种思潮;造就了时代巨人。
(2)局限性:主要局限在知识界;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新文化运动类似文艺复兴运动,一败一成。
a、文艺复兴自然天成,新文化运动动力不足;b、文艺复兴自说自练,新文化运动外压极大,救亡压倒启蒙;c、文艺复兴整合传统,新文化运动抛弃传统。
五四运动的爆发1.根本原因:内忧外患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3.思想基础:思想解放4.国际背景:十月革命5.直接原因:巴黎和会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1、当时中国综合国力仍然很弱;2、北洋军阀政府仍实行封建专制统治;3、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仍有许多特权;4、中国的社会性质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六)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既是一个爱国政治运动,又是一次文化运动,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3、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彻底的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2、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3、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4、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历史条件:1、思想基础:五四时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2、阶级基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3、组织基础、干部基础: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1921年7月23日主要内容:通过了党的革命纲领确定党的中心任务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良思潮的共同点:1、知识分子是主体,动机是救亡图存。
2、学习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
3、方式温和、渐进、降低社会成本。
4、结果不成功,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
改良方案行不通,革命运动因此兴起。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
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
第三节北洋军阀的混战与政治争斗一、北洋军阀的政治斗争和混战1、直皖战争(1920.7.14~7.23)原因:段祺瑞以安福国会控制北京政局,伸张皖系势力于外蒙古,引起直奉两系的不满。
2、第一次直奉战争(1922.4.29~6.18)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生产的迟滞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迟滞。
原因(1)“一战”后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加紧侵略和掠夺。
(2)军阀政府在政治上保护帝国主义特权。
经济上打击民族工业。
(3)各派军阀的不断混战纷争,直接破坏工农业。
2、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主张:(1)“好人政府”(2)省自治和联省自治(3)废督裁兵评价:局限:都否认或忽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中国的根本乱源;反对或不赞成反帝反封的革命,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证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是根本行不通的。
一、中国共产党制定民主革命纲领中共二大的召开:时间:1922年7月16日到23日地点:上海主要内容:中心议题是制定党在现阶段的革命纲领。
发表《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宣言提出了党的最高最低纲领革命性质任务: A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B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C革命对象:国际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D革命动力:工人、农民、小资、民资最高纲领:铲除私有财产制度,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意义:第一次提出民主革命纲领,指明了通过民主革命而达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体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初步结合,标志建党工作的完成。
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①香港海员罢工(1922.1.12—3.8)②全国劳动大会的召开(1922.5)③劳动立法运动(1922.8)④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1922.9)⑤开滦五矿大罢工(1922.10)⑥最高潮: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3.2)此后工运暂时转入低潮。
意义: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强大力量,提高了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
教训:中国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能战胜强大敌人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才能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工人运动特点:(1)工人阶级在自己的政党的领导下觉悟迅速提高,罢工斗争从主要是为增加工资,改善待遇的经济斗争发展到主要是为争自由、争民主权利,反帝反军阀的政治斗争。
(2)工人的组织程度明显提高,出现了地方总工会和产业总工会。
中国人工阶级是益成长为具有全国影响的重要政治力量。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927年7月)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与形成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酝酿(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孙中山决定联俄联共(2)中国共产党政策,策略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国民党的认识发展过程。
2、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
时间:1924.1.20—30日地点:广州代表:共165人,共产党员约占14%。
积极成果:政治上确立了新的革命纲领。
大会通过《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采纳中共提出的反帝反封的政治主张,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的政策,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意义: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促进了革命运动的迅速发展,成为国民革命高潮的起点。
国民党经过改组,逐步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革命的了联盟2、爱国反帝运动:废约运动。
时间:7月—11月。
1924.5.31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以此为契机全国兴起大规模的废约运动。
性质:废约运动是一个包括有不少上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的帝国主义运动,起到动员人民进行反帝国主斗争的作用。
3、反军阀争民主运动:召开国民会议运动。
首倡:1923.7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召开国发会议以解决中国时局问题的主张。
响应:1926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
发展:1925年3月1日北京召开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
性质:是一次大规模的反军阀争民主运动。
4、中共“四大”(1925.1 上海)目的: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兴起的形势下,为了迎按更大的革命高潮的到来。
6、五卅运动导火线:顾正红案。
性质:是大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反帝的革命运动。
意义: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又一次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和以国共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的威力。
“五卅”运动是1924年始涨的革命高潮。
4、国民党新右派的崛起。
(1)国民党“二大”(1926.1.1~19日)1926年1月,国民党“二大”在广州召。
大会遵循“一大”所下的政纲,继续支持反帝和封建的政治主张,坚持三大革命政策,反击右派的进攻北伐战争:大革命高潮1、条件:: 政权基础: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1925.7)军事基础:国民革命军和广东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2、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军阀4、军事策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
先打吴佩孚,后打孙传芳,最后消灭张作霖。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军作战方针正确。
⏹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时齐心协力。
⏹北伐军官兵的英勇作战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反革命政变 1927年标志着:国民革命的失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马日事变 1927年5月21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1927年7月15日: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召开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讨论决定分共的问题,这就是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汪精卫集团举行反共政变,表明第一次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孙中山的三大政策被国民党完全抛弃。
至此,国民革命遭到失败。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及其教训原因1、传统观点:陈独秀九顶帽子:右倾投降主义、机会主义的二次革命论、右倾机会主义、托陈取消派、反共产国际、反党、反革命、汉奸、叛徒2、主流观点:共产国际、联共(布)共产国际、联共(布)的错误指导,负有不可推卸的主要责任。
斯大林为推卸失败的责任而强加在陈独秀头上的,因此陈独秀是替罪羊,不应当承担责任。
3、客观观点综合因素:共产国际+领导人时代局限(国情、革命规律、革命道路、“左”的政策等)+陈独秀+孙中山及合作方式+蒋介石叛变+客观上革命力量太小陈独秀作为党的总书记,对于大革命的失败应当承担个人应负之责。
当时的中共中央及其他同志对大革命的失败也应当承担责任。
对陈独秀的研究和评价会越来越客观:右倾投降主义=》右倾机会主义=》右倾。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1、敌我力量对比悬殊。
2、共产国际指导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