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社会主义述评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社会主义(一)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共产党宣言》以此定义“社会主义的内涵。
把社会主义同一切旧社会从本质上区别开,一再强调的是废除私有制。
重在扬弃人的异化,利在突出人自身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在叙述党的最高纲领时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由此可见,《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道路上,要以其奋斗终生的革命主题。
(二)社会主义的出发点与归宿———实现绝大多数人利益并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党宣言》斟酌出无产阶级的状况与其历史使命,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在此提到的“绝大多数人”,指的就是那些被剥削、被压迫、被奴役的广大群众。
我们不难断定,实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正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最本质特征。
若想实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那就必须始终遵循这一根本原则。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促进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必须建立社会主义。
这并非是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后,《共产党宣言》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量。
”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人们共同富裕的程度正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决定了人们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能够在多大的程度上获得权利与自由。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就是体现在社会主义生产力比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更快、更高、更深。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我们党的几代中央领导人带领中国人民在实践中得到的宝贵经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从而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凝结了我们党的领导人的智慧和心血,奠定了中国发展的具体方向。
在该体系的引导下,中国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世界发展的中流砥柱。
该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
一、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将社会主义同当时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和人民的智慧结晶。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发展的低谷,不仅要解决当时国内遗留的历史问题,还要解决发生重大变革的世界格局给中国带来的重大影响。
面对着严峻的挑战,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把中国的发展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
邓小平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它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之间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立足于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切实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教兴国,力使把中国建设成为经济强国。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论述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论述
一、具体表述: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内在联系: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消灭剥削的根本途径;
“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
“消除两极分化”是过程;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最终的结果。
三、问题由来:
剥削现象重新出现,使人民群众在思想上会存在巨大的困惑,在感情上不能接受这种“倒退”,于是他们说“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表现出对改革开放一些做法的不理解,从而抵制改革开放。
剥削与社会主义到底能不能兼容、如何兼容是一个问题。
四、剥削现象重新出现的原因:
剥削现象存在目前在我国存在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生产力的不发达,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因此在生产关系上就必须允许私有制部分存在,剥削现象就会相伴而生。
五、对待剥削的态度:
剥削是不合理的,但存在着,我们才有消灭剥削的历史任务,问
题不是要不要消灭剥削,而是如何消灭剥削。
只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政权才会旗帜鲜明地提出消灭剥削的口号,其他政权只会“掩盖剥削”。
(福利国家、平民资本主义)
六、消灭剥削的方式:
A.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消灭,是一种脱离客观现状,带有主观意志的方式;如人民公社运动,已经证明这种方式是失败的。
B.发展生产力,自然地消除剥削现象赖以存在的基础——私有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七、扩展
社会主义制度与剥削之间的兼容关系,可以推广到其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碰到的问题,如“宗教”、“民族”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阶级斗 争为纲”的口号被放弃。 1979年邓小平在中央理论务虚会的讲话回 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问题。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若 干历史问题决议》明确提出我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1982年党的十二大确认这一提法,并把它 载入党章。此后这一提法被固定下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 出现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 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近三十多年 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 一,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 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特征、矛盾及任务
► (二)主要矛盾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认 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阶段: 1956年党的八大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 间的矛盾。 1957年10月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讲: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 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就 是当前我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这为后来 “以阶级斗争为纲”提供了依据。
三个界限
1、要划清与资本主义的界限; 2、要划清与过渡时期的界限; 3、要划清与马克思所提出的共产主义第一 阶段的界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依据
1、发展起点水平低; 2、商品经济不发达; 3、生产力不发达。
(三)理论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 2、中国制定各方面政策的依据; 3、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发展; 4、回答了比较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 坚持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 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即不成熟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一切 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而是 特指我国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 的历史阶段。Leabharlann ►理解初级阶段的含义,必须划清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
论社会主义是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
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共产党依据毛泽东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总结长期探索所积累的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实践,深刻地认识到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的规律,在十二大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
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和十五大对这一论断形成了一系列科学观点,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
主要内容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轨道上来;建设社会主义有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集中力量实现现代化;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对外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改革和完善国家的政治体制和领导体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要互相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用“一国两制”来解决国家统一问题;执政党的党风问题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有更大的优越性,为什么到现在还赶不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
(二)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基础
“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这个共和国的国 家所有 。···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经济 构成的正确的方针 。” “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国营 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性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 力量,但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 有财产,并不禁止“不能操纵国民生计”的资本 主义生产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 的缘故。”
(四)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社会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 原因:毛泽东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是一个半 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经济文化极其落后, 缺乏直接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 步骤:“只有经过民主主义, 才能到达社 会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天经地义。”
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是一个长期过渡的社会 关于过渡的时限, 毛泽东在回答到底何时 开始向社会主义的全线进攻时说, 也许要 15年。还说, 在经济上完成民族独立, 还 要一、二十年的时间。我们努力发展国家 经济, 由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过渡到社会 主义
其次,在回答中国是否在将来实行无产阶 级专政和一党制度时, 毛泽东认为“中国 在整个新民主主义制度期间, 不可能, 因 此就不应该是一个阶级专政和一党独占政 府机构的制度”, 共产党要不采取敌对态 度的阶级合作, 建立“几个民主阶级联盟 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形态和政权形态”。 毛泽东的这一论述也是在《新民主主义论 》中未曾提及的。
《论联合政府》:进一步深入 论联合政府》 首先, 革命胜利后还不能立即实行社会主 义国家制度, 而要实行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制度,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经济的必要条 件还不具备”。这里, 毛泽东把国家理论 的依据放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点上, 把上层 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 更具有长期的 战略眼光, 而不仅仅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 起来, 对付强敌的权宜之计。
宋才发:社会主义进步论
宋才发:社会主义进步论社会主义进步论宋才发*一、社会主义进步论的内在涵义社会进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的思想家之所以未能提出“社会进步”的科学观念,其根源就在于没有建立关于社会的科学。
只有当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之后,才开始了对社会进步的历史考察和科学界说。
社会进步从一般意义上讲是指社会向前发展的运动,它包括社会发展中的进化状态(量变)和革命状态(质变)。
任何社会变革、社会形态的演进都是社会进步的显示,社会经济形态的更替则标志着社会进步的总方向。
社会革命是社会进步的最高发展状态,是社会进步的本质表现;社会进步比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变化”概念要深刻得多,社会变化只是社会最一般的运动。
因为社会进步在方向上是一维的、单向性的,而社会变化则可能是向前的发展、也可能是向后的倒退。
在社会进步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历来是水火不相容的。
唯物论者认为,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而唯心论者却把社会进步的最终原因归结为少数杰出的人物的意志和动机,把社会历史看作是偶然事件的堆积。
马克思在这个问题上的功绩就“在于他摈弃了所有这些关于一般社会和一般进步的议论,而对一种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一种进步(资本主义进步)做了科学的分析”1之后,得出了共产主义(包括社会主义)将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的科学预见。
依据马克思的一贯思想,社会进步应当理解为社会本质的进步。
由于社会主义是一个“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所以它能够越来越充分地显露出自己本质的进步性。
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进步的社会。
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是社会不断得到改造和进步的过程。
社会的改造和进步用现时代的术语来表述就是:最终都将表现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
“文明”是人类进化和开放的状态,它揭示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所以,文明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标尺。
第五讲:社会主义本质论 PPT课件
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第二阶段:18世纪直接空想社会主义
◆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巴贝夫
(1)资本主义批判:揭露资本主义的掠夺行径; 指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害性;指出资本主 义的阶级对立,是第一位系统批判资本主义的人。 (2)新型社会构想:新型社会是自由平等的;新 型社会实行财产公有,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新型社 会实行计划经济;新型社会有使用机器的必要性。 (3)人民革命思想:人民的革命是确保人民世世 代代幸福和人民统治的革命,通过暴力来实现,通 过专政来保证。
第五讲:社会主义本质论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 慧,数学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 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 辞使人善辩。
——培根
讲授提纲
1 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2 社会主义的本质论 3 社会主义的任务论
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 布罗代尔的历史观 1. 短时段—事件—个人时间—事件史 2. 中时段—局势—社会时间—情态史 3. 长时段—结构—地理时间—构造史
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第一阶段:17世纪浪漫空想社会主义
◆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乌托邦》
(1)原始积累:“羊吃人”。你们的羊,变得很贪 婪、很凶蛮,以至于吃人,并把田地、家园、城市 蹂躏成废墟。 (2)私有制:任何私有制的存在,所有人凭现金价 值衡量所有的事物,一个国家就难以有正义和繁荣, 私有制是社会贫困和灾难的根源。 (3)乌托邦: “共有共享”的社会,一切归全民 所有,人人劳动,每人一无所有,而又人人温饱富 裕;按照民主制建立城市联合国,官吏定期选举产 生。人人熟悉法律,因而没有律师。
社会主义的认识论
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 第一、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创新 第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第三、对社会主义社会的构想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今时代特征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而形成的理论成果,除了和以往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个共同的理论根据之外,还有自身特有的理论基石,即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对这些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理论基石予以分析和阐述,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律的认识。
一、理论基石的内涵及其与理论体系的关系所谓理论基石,是比喻某个理论学说赖以建立、对该理论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理论根据,是该理论学说最重要的、基础性的组成部分。
恩格斯在阐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时指出,马克思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新的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的观念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二是“剩余价值理论”,它“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揭示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得出资产阶级必然灭亡、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
“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
”列宁进一步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强调:“我们完全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依据,因为它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给这个科学奠定了巩固的基础,指出了继续发展和详细研究这个科学所应遵循的道路”。
作为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学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当然是它们共同的理论基石。
否认这一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另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不可能做到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不可能完全做到,只有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才初步做到,并继续推进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世界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照世界,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共同富裕为宗旨、以和平发展为前提、以合作促进发展为手段,结合中华民族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形成的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体系。
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视角,对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有机联系,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以指导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思想论断和行动指南。
它着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规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以实践为双重基础,以坚持民主集中制为统一方式,以把握历史、把握现实、把握未来为前提,及时吸收先进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方法联合起来,为实践指明方向,深刻把握发展的规律,推动社会主义的无限发展。
- 1 -。
“社会主义本质论”探析
建 设 的实 践证 明 , 正确理 解 、 坚持 和贯 彻 了社 会 主义 本 质 论 , 就把 握 了建设 和 发 展 中国特 色 也 社 会 主 义 的 规 律 和 社 会 主义 现代 化 建 设 的 全
局。
一
平关 于 社会 主 义本 质 命题 的科学 论 述 , 使我 党 对 社 会 主义 本 质 的认 识 达到 了一 个 新 的水 平 ,
指 出 , 后 的生 产 力 与人 们 经 济 文化 迅 速 发 展 落 的需 要 之 间 的矛盾 是 我 国现 阶段 的主 要 矛盾 ,
社 会 主 义 的任 务 就是 集 中 力 量 发 展 社 会 生 产
阐述 。 出“ 证人 民 当家做 主 ” “ 持公 有 制 提 保 、坚 为 主体 ” “ 动 物 质 文 明 和 精 神 文 明协 调 发 、推 展” 三点 新 的 内在 规 定 性 , 制 度 和 实 践 两个 从
中国实 际 的社 会 主义 建设道 路 。傥 的八 大 明确
党 执 政兴 国的第 一 要 务 、 建设 社会 主 义 政治 文
明、 发展 社会 主义 民主政 治 、 依法 治 国与 以德治
国相 结合 、 面 建设 小 康社 会 等一 系 列 重大 思 全
想 , 社会 主义 本 质 与社会 主 义制 度 统 一起 来 把
全面 发展 , 等等 。可见 , 资本 主义生产 方式 的 在
矛盾 运 动 中 , 社会 主义 本 质就 已以潜 在 的形 态
义的本 质 。党 的十 六 大 以来 , 以胡 锦 涛 为 总书
记 的 党 中央 , 据 不 断 变 化 的 世 情 、 根 国情 和 党
生 成和存 在 。科学 社会 主义 理论对社 会 主义代 替 资本 主义 这一 客观必 然性 的趋 势 的阐述实 际 上 已包 含 了 对 潜 在 形 态 的 社 会 主 义 本 质 的 揭
社会主义矛盾论
社会主义矛盾论咱来聊聊社会主义矛盾论,这可真是个深刻又好玩的事儿。
我有个老伙计,满脸皱纹,像核桃似的,可一说起社会主义矛盾论,那眼睛就像点着了的小火苗。
有回我俩在院子里晒太阳,他就开始跟我唠:“你知道不,社会主义矛盾这东西,就像那河里的水,看着平静,其实下面有暗流呢。
” 我就笑着回他:“啥暗流啊?你可别瞎扯。
”咱就说啊,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基本矛盾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就好比盖房子,生产力是那些盖房子的材料和工具,生产关系呢,就是工人之间咋分工协作。
要是工具不好使,分工又乱,这房子可盖不好。
我跟老伙计讲这个比喻,他直点头,说:“对对对,是这么个理儿。
”然后啊,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主要矛盾。
就像以前,咱们国家刚成立的时候,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
那时候啊,到处都乱糟糟的,老百姓苦啊,吃不上饭,穿不暖衣。
人们脸上都是愁苦,眼睛里有对新生活的渴望。
后来经过努力,这些问题慢慢解决了。
再后来呢,又有新的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大家都想着日子过得更好,要更多的粮食、更好的衣服、更多的知识。
国家就像个大家庭的家长,得想办法满足这些需求。
我有个邻居,天天盼着自家孩子能上大学,可那时候大学少啊,他就愁。
他跟我说:“这可咋办,孩子聪明着呢,不能没学上啊。
” 这就是那时候矛盾的一个小缩影。
现在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啥是美好生活需要?那可多了,不光是吃饱穿暖,还得环境好、心情好、文化娱乐丰富。
可这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就像有的地方富得流油,高楼大厦;有的地方还穷,教育、医疗啥都跟不上。
我去一些偏远农村,看到那些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心里就不是滋味。
那里的老人看病难,愁容满面。
这就是矛盾给我们的挑战啊。
但咱也别怕,就像走路遇到石头,搬开就是了。
社会主义矛盾论不是让我们愁的,是让我们明白问题在哪儿,然后去解决。
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现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前言:六十二年峥嵘岁月稠,共产主义的阳光已经普照共和国一个甲子有余,我们正朝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伟大蓝图奋勇迈进。
所谓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利益和谐的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协调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和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要对党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发展带来社会问题还是要依靠发展去解决,改革产生的矛盾还是要依靠改革来平息。
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思想领导。
我们清楚的知道我党的历史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无论是陈独秀领衔的右倾机会主义还是王明主导的左倾冒险主义,又或者是建国后的左倾激进主义,这些错误的思想都给我党或共和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现如今马克思主义这颗神奇的种子在中国已然大树参天,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胡锦涛总书记科学发展观,中国这些伟大无产阶级共产主义思想家先后解决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怎样实现更好的发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等等一系列问题。
毫无疑问,这些都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思想结晶,这些伟大的思想是无产阶级思想家毕生的智慧积淀。
这些思想也是中国这艘重新起航的战舰的军用指北针,有了这些光辉思想的指导,必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矛盾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要解决矛盾,首先我们要承认矛盾正视矛盾。
解决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诸多矛盾,那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的新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作为指导。
然而这新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绝对不是无本之木,它需要有思想的资源,需要自己有获得源头。
毛泽东社会主义矛盾理论在现代的意义,就在于为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提供了最直接的思想源泉。
追本溯源,我们需要深刻的体会理解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
论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论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摘要】社会主义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其概念和区别于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解析了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比较,突出了其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社会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以及面临的前景与挑战,展现了其作为独立社会形态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社会主义的特点在于追求公平、公正、共同富裕,与资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历史地位体现了人类社会向更高级形态的发展。
尽管社会主义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前景仍然广阔。
对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基本特征、历史地位、意义、前景与挑战、社会形态、资本主义、比较、独立形态、人类社会发展。
1. 引言1.1 社会主义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逐渐发展为一个具有科学理论基础和政治实践基础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必然会导致其自身崩溃,社会主义将是资本主义的必然替代。
在社会主义的构想中,私有制将为公有制所代替,生产资料将由整个社会统一管理和分配,实现真正的社会化生产和共享。
社会主义的概念是一个围绕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社会福利为核心的社会理念和制度安排。
它旨在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剥削问题,建立一个更加平等、公正和人类尊严得到充分保障的社会秩序。
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政治制度,更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追求。
1.2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在于其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度和生产关系的不同。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属于私人所有制,生产关系是基于利润追求和雇佣劳动的资本家与雇员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以追求个人私利和利润最大化为指导原则。
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生产关系是基于劳动者共同占有和管理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权。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资源分配是按照社会的需要和公平原则来进行的,以满足整个社会的需求为目标。
论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论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社会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和经济理论,它强调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发展相互关联不可分。
社会主义的价值性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和平等,并要求通过实现经济公正以实现社会公正。
同时,社会主义还强调科学性,因为它要求人们对社会和经济现象进行理性和科学的分析。
在社会主义中,科学性和价值性是密不可分的。
科学性指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证基础,它是通过对社会和经济现象的实际观察和探索,而得出的实证结论。
这些实证结论为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价值性则表明,在理解社会主义之前,我们需要理解人类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基本需求,包括人类的自由、尊严、平等以及获得公正和稳定的经济生活。
这些价值取向的基础是实践经验,在社会主义中,它们被看作是政治和社会政策的评价标准。
在社会主义中,要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需要通过对一系列实验和研究活动进行评估。
评估工作的目的是确定不同的思想实验和方案的效果,如何以及在什么程度上能实现社会主义的意图和目标。
在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各种经济和社会实践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贫困、不平等和不公正等。
最终,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政策或提供建议,为实现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提供良好的基础。
在实际应用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时,可能会在某些情况下出现一些挑战。
例如,某些社会主义者可能会认为,以实现经济效益为优先目标,必然会牺牲一些有关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元素。
同时,一些学者认为,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可能会出现权力集中、国家占有、个人自由的威胁、限制和不平等等诸多问题。
在解决这些挑战时,需要寻求平衡的方式。
应该强调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和原则,以及如何兼顾它们和科学性。
例如,在做出决策时,应该考虑到不仅经济利益,也包括文化、环境和社会公正等因素。
另外,社会主义应该看重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平衡和相互关系,支持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和权利。
在实现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统一的同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现实和历史因素。
社会主义本质论
2.民主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1)对待资本主义的不同。科学社会主义基于对资本主义内 在矛盾的分析,认为通过解放生产力和实现对人的解放,社会 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无产阶 级及其政党担负着实现这一代替的历史使命。民主社会主义虽 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但这种批判更多地停留在伦理 道德层面,他们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 历史必然性,把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完全局限在资本 主义的框框里,争取到执政和参政地位也仅限于对资本主义社 会的改良。
实践意 义
•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 基础。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为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 的原则,又通过改革 发展和完善公有制指 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体 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 现的动态发展性,为 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 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 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四)中国传统的朴素共产主义理想——大同社会
“大道乊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 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 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礼运篇 》 “大同乊世,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 ——康有为《大同书》
(4)在调查研究基础上的初步探索:
1955年底,毛泽东将主要精力转向研究如何 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提出以苏联为鉴,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着手进行调查 研究。在调查的基础上,经政治局多次讨论,毛 泽东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问题归结为十个方 面,于4月底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 大关系》报告。
新社会主义论
新社会主义论(2014修订版)卢麒元2014-07-17笔者按:此文是十年来第四次修订。
原本想征求各方意见再做进一步完善。
但是,很多朋友们建议还是先发表出来。
形势变化非常之快,理论的争论异常激烈,不能继续闭门造车了。
或者,争论的过程就是完善的过程。
本文超过了三万字,可能给大家带来一些不便,朋友们可以先则要阅读大意。
本文另外一个部分,涉及到社会主义的定量分析(比定性要复杂的多),比如说社会共有(不是公有)程度的计算方法(财富社会分布的计量模型)等,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研究过程,暂时还不能在本文中予以阐释或介绍。
同时,也要感谢一些朋友对本文的贡献,他们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提出了许多极有价值的意见。
总之,本文远远未臻完美,诚挚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要点提要:中国人在认识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始终无法超越简单二元对立的逻辑,始终无法上升到同一性的哲学高度。
我们可能需要接受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子集。
是的,社会主义从来都不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完善(而非消灭)。
其中的道理并不复杂,社会主义是无法消灭资本的,资本主义也不可能超越社会。
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立,是哲学幼稚的一种表现,是极端思维的必然结果,是制度建设的思想障碍。
我们其实并不真正了解社会主义,我们没有认真总结欧美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我们长期执着于二元对立的区域性孤立的制度试验。
说到底,社会主义是人类追求文明与幸福的现实思考,社会主义并不是伟大的宗教革命。
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根本就不是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文明进化的结果必然是社会主义。
再重复一遍,社会主义改变了资本主义,而不是简单意义上消灭了资本主义。
我们必须接受这样的事实,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社会共有,而绝对不仅仅是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简单意义的公有制)。
马原(科学社会主义论)
1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是()A《乌托邦》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D《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答案】C【解析】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故C选项是正确答案。
2下列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B无产阶级革命是为受苦人谋利益的运动C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D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答案】B【解析】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包括四点:第一,无产阶级革命是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的革命。
第二,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第三,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第四,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过程。
A、C、D三个选项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的描述皆正确。
B选项“受苦人”在理论上含义不科学,根据题干要求,B选项是正确答案。
3 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是()A苏联解体B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D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答案】D【解析】20世纪是一个不平凡的伟大世纪,在这个世纪里,对人类历史发生了最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影响21世纪进程的莫过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由一国发展到多国,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
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故答案选D。
4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A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B镇压敌对阶级的反抗和破坏活动C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D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答案】C【解析】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社会主义的基本形态 (1)早期的社会主义 托马斯· 莫尔 康帕内拉 (2)空想的社会主义 罗伯特· 欧文 夏尔· 傅立叶 圣西门 (3)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 恩格斯 (4)“修正主义”的社会主义 爱德华· 伯恩斯坦
托马斯· 莫尔
托马斯· 莫尔(1478-1535) 英国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他以其名著《乌托邦》(全名为 《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 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而名垂史册。 《乌托邦》书中叙 述了一个虚构的航海家航行到一 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 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实行按 需分配,人民是平等的,公务人 员由选举产生。 1535年7月6日他被送上了断头 台,罪名是“叛国”。在刑场上, 他视死如归,在刽子手致命的斧 头砍下来之前,他小心地把自己 的大胡子从砧板上移开,并带着 讽刺的语气轻声低语:“这也要 被砍掉,可惜啦,它可从来没有 犯过叛国罪。”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 学。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 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 的问世。 (2)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 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群众, 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 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 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科学社会主义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道主义 (它当然赞同人类主义的基本立场),也不是 作为最高理想的共产主义(它当然向往共产主 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要义是在现实条件下实 现“为了一切人”的“公平”价值追求。 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公平为核心价值追求, 以科学发展为手段道路,以“为了一切人,改 善民生”为目标的政治理想,而这个理想就凝 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和道路中,因 此,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科学社 会主义。
圣西门
圣西门(1760~1825) 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空想社 会主义者。出生于巴黎一贵族家 庭。早年受启蒙运动影响,曾参 加北美人民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 独立战争。1781年在约克镇任炮 兵上尉。1803年发表《一个日内 瓦居民给当代人的信》,主张应 由科学家代替牧师的社会地位。 圣西门拥护法国大革命,主动放 弃伯爵爵位。为研究和宣传社会 主义学说,倾注了毕生精力。
(3)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三要义是“为了一切人” “为了一切人”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内涵之一。 “以人为本”思想有三重涵义: 其一,“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人,即人是一 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一个一切人道主义者 都能接受的观点,人道主义以此区别“以神为本”, “以物为本”的蒙昧与野蛮的各种“主义”。 其二,“以人为本”即为了一切人,即人类社 会文明发展的成果应由全体社会成员共享,这一原 则不承认存在着一部分优越于另一部人以致力于实 现社会公平。为了一切人是社会主义最朴素的表达。 其三,“以人为本”即为了人的一切,即倡导 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即共产主义 和一切人类理想主义的共同期盼。
第五讲 社会主义论
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四、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 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题
1、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理论及其 实践。 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 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社会主义的概念
康帕内拉(Campanella,Tommaso
康帕内拉(1568~1639) 意大利思想家、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者。因参与领导南意大利人民反对西 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于1599 年9月被西班牙当局逮捕,度过27年 的监狱生活。1601年在狱中写成的 《太阳城》一书(1623),是具有 深远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他在 书中采用对话体裁,描绘出一个理想 社会。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剥削,没 有私有财产;人人劳动,产品按需分 配;太阳城里实行“哲人政治”,只 有大智大慧的“贤哲”才能担任最高 管理人(称为太阳)及其助手;教育 与生产相联系,存在脑力劳动与体力 劳动的差别。这一设想对后来的空想 社会主义者有较大的影响。
1、“社会主义”一词的由来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一说由 “同伴的、同伙的”一词引出,一说由“喜 欢社交的”一词引出,原有“社会的、共同 的、集体的生活”之意。这个词含有为提高 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 制度的意思。
关于“社会主义”一词的最早使用,通常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德国神学家、天主教本尼迪克派教士安塞尔 姆·德辛于1753年在与人论战时使用了“社会主义”一词,当时 主要的意思是指人的社会性而言。 第二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是由第一个社会主义者勒鲁 最先提出的。勒鲁在1814年提出“社会主义”一词。勒鲁论述社 会主义的第一篇论文,起名为《论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其中, 勒鲁反对两个极端:个人主义和纯粹的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夸大 个人及其在社会中自由的作用,这就导致无政府主义思想、社会 性因素和个人所处的某个整体的消逝。同时,勒鲁反对抹煞人、 把社会变成某个完整的机构的“纯粹的社会主义”。在这种社会 主义下,人只是作为一种功能而不是作为历史发展的目的本身。 第三种说法认为,“社会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世纪20至30年 代欧文主义的刊物《合作》杂志和圣西门主义的刊物《环球》杂 志上。空想社会主义者用这个词来表达他们不满资本主义社会中 盛行的个人主义而期望实现的集体主义理想。
3、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例证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越南民主共和国 蒙古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 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 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 (1)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要义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以公平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政治 思想。 (2)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要义是其科学性 这里的科学性有两层意思: 其一,科学性在于实践上的有效性,以 区别于空想。 其二,科学性在于认识上的真理性、与 时俱进性,以区别于宗教信仰。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 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 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 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2、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一,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 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以 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本国实际出 发,走自己的路。 第三,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充 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列宁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
(1)一国或几个国家内首先取得胜利
的科学论断 列宁认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率先建立起 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列宁对马克 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学说的重大贡 献。
(2)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3)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 路的探索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时期: 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
爱德华· 伯恩斯坦
爱德华· 伯恩斯坦 (1850~1932)德国社会 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 从1896年到1898年,他 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 主义的问题”的文章,这些 文章导致了德国社会民主党 中关于修正主义的争论。伯 恩斯坦坚持认为社会主义是 可以通过资本主义实现的, 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的灭亡 而实现。
罗伯特· 欧文(1771~1858),英国空想社 会主义者。出生于英国一个手工业者家庭。 早年离家谋生,20岁成为企业家。他从小目 睹了资产阶级对广大工人进行的残酷剥削和 压迫,并亲身经受了资本主义带来的苦难, 所以他对被压迫者非常同情。他曾说,世界 充满财富,但到处笼罩着贫困。因此,他试 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 财产公有的社会。 1824年,他以全部财产在美国印第安纳州 建立了一所“新协和村”,破产失败后于 1829年返回英国,在工人中组织生产合作社 和工会。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各种“社会 主义”的批判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列举 了以下各种“社会主义” (1)反动的社会主义 封建的社会主义 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表明,无产阶级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100多年来一些国家已经找到了 各自成功的道路,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 但是,在取得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 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 长期的艰苦探索。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即战时共产 主义时期; 由战时共产主义转变为新经济政策时期。
列宁新经济政策期间的重要思想 首先,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 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其次,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再次,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 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最后,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夏尔·傅立叶(1772~1837)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 出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的一个富商家庭。中学毕业后, 他即遵照父亲的遗嘱学习经商,在里昂独立经营一家 商店。1792年,20岁的傅立叶继承了他应得的遗产, 第二年,吉伦特派策划反雅各宾派叛乱。不久,雅各 宾派攻克里昂,他被逮捕。从此,他由对革命冷漠到 否定革命,坚决主张用改良的手段来改造社会。 傅立叶通过刻苦自学,积累了丰富的自然科学和社 会科学知识,从19世纪初,他先后发表了《全世界和 谐》、《四种运动论》、《新世界》等著作,揭露了 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主张以他设计的“和谐制度” 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他理想的“和谐社会”,是由 一个个有组织的合作社组成,它的名称叫“法朗吉”。 1832年,他和几个门徒一起创办了一个“法朗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