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一)

合集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选择与现实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选择与现实的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的选择与现实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这条道路的形成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分析,恰当把握历史机遇和发展趋势的结果。

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也是一种实践的过程,需要随时对现实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判断,及时调整和完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选择的基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问题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通过实践和理论研究,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毛泽东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这是解决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和国内革命问题的一个历史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才能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初期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

在这一阶段,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行改革开放政策,吸纳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富强,从而为后续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指的是我国进入较高发展水平的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在这一阶段,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通过推进经济建设、民主政治、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探索在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必须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因素,随时调整和完善。

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在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现代化建设,探索着一条适合自身国情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经历了许多变革和挑战,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指导。

中国我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注重改革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深化改革,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中国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和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实践,取得了许多显著成就。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城乡差距不断缩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化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探索与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中国经济结构存在问题,产业升级和转型需要加快推进。

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人口老龄化等方面面临严峻挑战。

中国要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进展。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不断实践积累经验。

中国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现代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中国需要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个历史性过程和伟大实践。

中国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动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为民族复兴和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

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一、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1. 历史背景: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百年的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和内部动荡的混乱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人民深刻认识到传统的闭关自守和守旧思想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变革和国家的发展需要。

2. 实现途径:我国选择了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通过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目标。

3. 发展成果: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成果斐然,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提升,经济实力大幅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上升。

二、我国式现代化的现实价值1. 经济效益:我国式现代化为国家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改善了人民生活条件,推动了社会进步。

2. 社会进步:我国式现代化为我国社会带来了许多变化。

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有所改变,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期盼。

3. 国家影响:我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发展我国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帮助其他国家了解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取得成功。

4. 世界和平:我国的现代化成就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注入了信心和动力,我国成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我国式现代化的意义和价值1. 历史意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对我国几千年来文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国繁荣的具体实践。

2. 现实意义:我国式现代化是我国国家建设的一个宏伟目标,使得我国始终走在世界现代文明的前列,为世界现代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3. 价值意义:我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必然选择,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

结语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既是我国几千年文明积淀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也是对全人类文明进步共同追求的体现。

我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我国式现代化之路,为人类文明打造新的福祉。

我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和现实价值(续写)四、我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挑战1. 技术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创新已成为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重要阶段: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这也被称为“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内外资企业竞争,实行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废除农村的集体经济,引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

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接着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从1992年以来,中国经历了进一步的改革开放措施,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

在这一阶段,中国积极推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和技术的引进,推动科技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基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这些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持续发展和巩固。

例如,中国实行了分级管理的政权体制,将权力下放到基层,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法治建设,完善了司法体系,提升了司法公正程度,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其他发展中国家树立了榜样,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实现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参考。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为科学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了有益经验,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如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等问题提供了借鉴。

以人为本: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命题与现实选择

以人为本: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命题与现实选择
理性主义转变着人们的观念解放着人们的思想推动着经济进步和政治发展但理性主义的悖论又往往造成工具理性对人的控制从理性的目的性出发去认识和改造自然去建构国家礼法制度的表现是理性的工具化那么理性目的的工具化与客观化的结果又生成了它自身无法违拗的他律人的理性主体不得不屈从于它自己的产物而限制了自己的自主性自由性与独立性
人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解放 以及在 此基 础上实现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 , 从历
史与逻辑统一 的角度 上讲 , 始终都存在着要正 确处 理好 现实 主义与理想 主义 的关 系。也就 是说 , 的解放 既需要理 性 主 人 义 的推动 , 又需要理想 主义 的追求 。近代 以来 , 中西 文 明 在
l 9世纪后半 叶 , 中国现代化追求 之初 , 就在对 传统社会 的批判 中提 出了人 的解 放 问题。康有 为认 为 : 苍 苍 者天 , “ 持持者地 , 不过一 大杀 场大 牢狱 已。 [ (4而 “ ”2 I ) 方今 中 国奴 1r 3 制未除 , 以同为黄帝之子孙 , 幸贫 而见 鬻 , 不 遂抑及世世 子孙 不得 比于人列 , 伤哉 , 同类 自相践踏 , 何其愚也 ! [ (4 他 提 ”2 P5  ̄ 1) 出以人道 主义取 代禁 欲 主义 : 依人 之道 , 乐 而 已。为人 “ 苦 谋者 , 去苦以求乐而 已”_ ( 并且 视 自由平 等为 “ 2 ”, 】 天赋人 权之义 ”2 嗍 提出 了以人 道 自由实现人 的解 放 问题 。然 [{ , Ⅲ 而他又说 : 欧美 , 今 者 一大 制造 厂 、 在 “ 一大铁 道 轮船 厂 、 一 大商 厂 , 乃至一大农家 , 皆大资本家主之 。一 厂一 场 , 工千 小 万, 仰之而食 ; 而资本 家复得操 纵轻重小工乏 口食而控制之 , 或抑勒之 , 于是富者愈 富 , 贫者 愈贫矣 。 _ 康有 为 以超 ”2 “ 越 资本 主义的大 同理想表达了对人 的自由幸福的要求 。 早 在 19 85年 , 严复就说 : 唯天生 民, “ 各具赋 畀 , 自由 得 者, 乃为全受 , 故人人 各得 自由, 国国各得 自由, 第务 令毋相 侵 损而 已。侵人 自由者 , 斯为逆天理 , 贼人道 , 其杀人伤人 及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

从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人民在不断地追求中实现了国家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充满了各种奋斗和成就,这些成就不仅对中国,还对全球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启示。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后期。

当时,西方列强强大的武力和经济实力的霸权威胁,让许多中国人认识到了必须进行现代化的紧迫性。

新式的思想观念和技术手段渐渐受到人们的认可,引领着中国人民不断地前进。

其中,洋务运动是中国尝试现代化的最早一次尝试。

洋务运动是颁布效仁时期(1861-1875)的一场非常重要的,旨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生产理念的尝试。

该运动以科技发展为中心,尝试通过学习引进西方技术和管理理念来强化实力,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实现。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仍未能实现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受到了西方列强的影响。

五四运动象征着中国人民新的思想觉醒,对追求现代化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并从计划经济方面入手,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任务,中国开始实现国家的现代化社会建设。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的10年间,中国通过大规模的农村改革、工业自力建设、科技创新和教育普及等举措,实现了一大批重大建设成果,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除了中国政府的推动外,各个行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信息技术领域,中国在数十年的快速发展中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

中国现代化进程还有一个重要的启示是,政策引导在现代化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

在中国的现代化历程中,政策制定成了重要的保障与支撑。

政策引导是各种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对现代化进程的有效性和成效具有重大作用。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与启示令我们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未来,中国将继续推动更多的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方案,并在国际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与现实作为一个拥有5千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国在经历着一次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

在这场历经多年的奋斗中,中国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给世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历史上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物质力量的逐渐增强,中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经济领域都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在科技方面,中国的航空母舰、高铁、AI技术、5G网络等各具特色的科技项目引领着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

在教育方面,中国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普及计划,为中国的未来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在文化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被传承的同时也不断与时俱进,形成了独有的现代文化氛围,为国家的声誉和形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让中国逐渐从纯农业经济国家转型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面临的问题也愈发明显。

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环境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过快,导致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不断加重。

同时,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分配问题也趋于严重。

城市与农村的巨大差距,社会贫富不均等问题引发人们对当前现实的质疑。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也面临着外部压力。

对于国家的高速发展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地位,部分国家存在着对中国进行贸易保护主义、制造网络攻击、进行政治压力等多种形式的不公平对待。

2021年,中国在抗击新冠疫情、推进数字经济、加快绿色发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以加强国际合作为重点,通过多边和双边渠道加强信息共享,开展科技合作,扩大生态保护区等方式来促进国内经济的长期稳定和外部环境的国际合作。

同时,中国也更加注重文化输出,在推进武术、电影、体育等方面重塑中国的文化形象。

未来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也面临挑战和艰辛。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自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度受到战争和混乱时期的阻碍。

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渐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在20世纪初,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现代化改革,其中包括推行近代教育、兴办工业与铁路等,这些改革虽然受到了反动势力的阻挠,但为之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包括农业改革、土地改革、工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中国还实行了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并发起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科技创新项目,包括自主研制核武器和人造卫星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了现代化建设。

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开放经济、外资吸收和市场化改革等,这些措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同时,中国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并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科技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中心之一。

总的来说,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中国将继续秉持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的经济政策,推进科技创新和经济改革,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奋斗。

- 1 -。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

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价值评价及其哲学反思一、中国现代化之路的现实选择关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由于中国有别于西方路径方向,被冠以一个独特的名称中国模式。

这个概念是否成立一直是学界争论的问题。

现在,我们都知道,最早关于这个提法的研究发端于国外。

自2004年5月美国学者乔舒亚·库伯·雷默提出中国模式理论之后,中国模式就成为研究热点。

很多学者认为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许多自己独特的做法。

使用中国模式这个概念并不存在任何疑义。

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成立的。

认同上述观点,就意味着承认一个前提性假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某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固有的路径、方向,即通俗的模式。

也就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存在着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毫无例外的普遍规律,很显然,这个论点既与社会形态发展规律相违背,也与现实不符。

当今,在地球上大约有两千多个民族、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共同生活。

它们占有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各自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也各有不同,生活习俗、价值取向、宗教信仰以及文化传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在社会制度的设计上、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更是无有雷同。

以中国为例,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后,百废待兴,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现代化道路的选择。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此做了认真探索。

1980年4月,邓小平在接受外国记者电视采访时指出:一个国家的人民革命取得胜利,主要地依靠自己的力量,革命是不能像商品那样随意输出或输入的。

任何一个国家的革命,任何一个国家的问题的解决,都必须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

因此他告诫:既然中国革命胜利靠的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我们就不应该要求其他发展中国家都按照中国的模式去进行革命,更不应该要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采取中国的模式&&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不能由别的党充当老子党,去发号施令。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

简述中国近百年来现代化的演变和反思近百年来,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发展,现代化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从上世纪20年代起,中国开始了许多现代化建设,囊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中国的现代化如今已经深入了社会的每个角落。

第一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始于辛亥革命。

革命军和民主党人以辛亥革命为开端,推翻晚清封建王朝,建立起民国政府,这是中国近代史中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

民主党人以自由民主的理念和思想实践作为现代化的基础,这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始。

第二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改革,推广全面发展战略。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一系列重大改革和创新措施使中国获得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大国中也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第三次,中国现代化的演变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初开始的。

新中国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重点,采取改革开放的政策推进中国现代化。

这一时期,中国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蓬勃的发展,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后勤保障,教育事业等各个领域的进步,使中国离现代化的目标更近一步。

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挑战和矛盾。

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社会秩序仍然存在问题。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社会不平等等,仍然是中国当前发展面临的挑战。

另外,面对中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必须积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推动中国的发展。

总而言之,近百年来,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未来的日子里,中国将继续深化改革,掌握现代化的力量,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谱写新的发展历史。

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是一个自19世纪末以来的漫长过程,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这一进程历史悠久,与现实交织,塑造了今天的中国。

本文将从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以及历史与现实的交织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中国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

当时,中国面临着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的社会动荡,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困境。

为了摆脱外部侵略和内部动乱的困境,中国开始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探索国家建设的道路。

二、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的近代化进程,第二个阶段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现代化进程。

近代化进程是中国国家建设的起点,以改革开放为标志。

在这一阶段,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和社会变革,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和开放措施,逐渐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在这一阶段,中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等一系列关键任务。

第二个阶段是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这一阶段,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现代化的力度,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在经济、科技、社会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同时,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紧缺、社会不平等等一系列挑战,为实现全面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国的国家建设与现代化进程在历史与现实中交织,相互影响。

通过对历史的总结和反思,中国能够更好地把握现实,为国家建设和现代化进程提供指导。

同时,现实的需求和挑战也推动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向前发展。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为中国的国家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在国家建设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以强国为目标,不断学习和吸收外部的先进经验,同时根据自身国情进行适应和创新。

中国在建设政治体制、发展经济、推进社会进步等方面,既借鉴了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又坚持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

【 作者简介 】喻冰( 96 )女 , 宁沈阳人 , 16- , 辽 复旦大学社会 科学基础部 中共党 史专业博士研 究生 , 阳建筑大学 文法学院 副教授 , 究方 向 沈 研
中华人 民共和 国国史、 中国现代化。
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 , 看到了现代社会 的对抗性矛盾 , 现代工业 、 即“ 科学与现代 贫困、 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 , 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 出, 。指 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 主义 , 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 占有和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 , 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合 , 形成 自由人联合体 。② 东西方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 东方社会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 即前现代社会 。l 世纪 5 年代中 9 0 期, 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落后 国家的发展问题 , 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断。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 , 这些 以 “ 细亚 生产方 式 ” 亚 为基 础 的社 会 , 凭其 自身 的力量 , 是没有 进 行变 革和 现代 化 的手段 , 制度 上 的推 动力 的。 或 在 l 纪的历 史条 件下 , 9世 亚洲 摆脱 闭关 自守 的国家建 立现 代工 业 的道路 , 只能是 “ 方化 ” “ 西 或 欧洲 化 ” 的道 路 。 7 年代到 8 年代 , 0 0 马克思恩格斯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出发随着对俄 国公社发展道路 பைடு நூலகம்深入 探索, 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 的设想 , 即东方落后 国家可以“ 不通 过 资本 主义生 产 的一切 可怕 的波 折 而吸收 它 的一切 肯定 的成 就 ”走 向社 会 主义 。这个 特定 历 史条 件包 括 内外 , 两个 方 面 的条 件 : 部 条件 即恩格 斯后 来强 调 指 出的是 “ 外 外部 的 推动 , 即西 欧经 济制 度 的变 革 , 资本 主义 在 最先 产 生它 的那些 国家 中被 消灭 ” ③ 。 内部 条件 应 同时具 备两 个必要 条 件 。 一是农 村公 社 土地 公有 制 的存在 ; 二是资 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存在。 同时 , ⑤ 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 中还表达了不要盲 目 ( 跋》 搞社会主义的思想 , 指出“ 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 , 这在历史上是不 可 能的 ” 。⑥ 可 见 , 马 克思恩 格 斯 的现 代社 会 理论 中 , 方 资本 主 义社 会 就 是现 代社 会 , 会 主 义社 会 是在 现 代 资本 在 西 社 主义社会 的基 础上 即实 现 了现代 化 的基础 上建立 起 来 的未来 社 会 。东方 前 现代 社会 在 特定 历 史条 件下 也 可 以 走 向社会 主义 。但 无论 是东 方 的社会 主义 还是 西方 的社会 主 义其 根本 点是 必须 是实 现 了现代 化 的社会 。 而实际的进程是,0 2 世纪的社会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 国家 , 都是前现代社会。这与马克思恩格 斯 所论 述 的社会 主义社会 是 有质 的区别 的。 由此 决定 , 些 国家进 入 “ 会 主义 ” 首 要 的 任务 就是 实 现 现代 这 社 后 化, 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 的偏差和失误正是社会主义发生曲折乃至苏东剧变的 根 本原 因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实践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与实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首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历史背景的。

在1949年以前,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社会矛盾尖锐,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选择是基于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认识和对国家发展的需求。

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国家的繁荣。

其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和适应的过程。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阶段,包括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等。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积极吸收借鉴了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同时也根据自身的国情和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例如,农村改革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得农村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城市工业化中的改革开放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和技术,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这些实践的探索和创新,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完善和发展。

第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核心是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在中国,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之处。

最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也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力量,始终坚持正确的领导路线,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同时,中国人民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力量,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国民经济方面,中国实行了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了城镇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能源资源的优化利用等等。

这些措施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科技领域,中国加强了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世界级的科技企业。

中国的航天事业、高铁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文化领域,中国积极弘扬中华文化,推出了一系列文化产业政策,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电影、音乐、美术等文化产业逐渐走向世界,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

当然,中国现代化建设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比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资源短缺等问题,都需要我们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总之,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实践是一个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历程。

我们需要在不断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 1 -。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研究

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研究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然而,中国特色现代化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和所作出的探索,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首先,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充分证明了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时,必须坚持本土化,并将其与国际接轨相结合。

中国选择了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从自身国情出发,以发展自身实力为核心,以自身经济和社会制度为基础,以创新为驱动力,走一条中国特色、符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这样两种方式的相互融合,在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中国特色现代化既符合中国的国情和文化特色,也没有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相脱轨,以此为示范,我们将会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中遇到更好的头道,提供一个可行的模式。

其次,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也反映出一个事实,即不能一味追求速度,而需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以高质量的方式推进现代化建设。

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往往把外部速度作为标准来对比自己。

然而,这样的方式盲目追求速度,常常会带来很多隐患。

因此,必须在较长的时间段中,推进全面、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现代化进程,在中长期的时间轴下推进现代化建设。

这就要建立一个完备、协调、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体系,既要注重宏观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如教育、医疗、环境等),也要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推进。

这样才能够实现现代化的全面、可持续、高效的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历史演变还表明一个重要的事实,即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是现代化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

现代化的背景下,任何一方的权力悬置都会带来严重的影响,甚至阻碍整个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因此,对权力的“分权”、“制衡”、严格的執法以及权力的透明度是现代化进展必不可少的环节。

民主制度、人权保护、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推进,都需要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

接受社会批判,让政府成为公开、透明的公共服务机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探析(一)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1979年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1984年10月,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

”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

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2](P225)至此,“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

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

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健设的奋斗史,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与西方互补又有着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其历程是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始于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进行了规模空前的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残酷统治,彻底摧毁了旧中国的剥削制度。

中国式现代化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首先,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采取了集体化农业、国有化工业的道路,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通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社等措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同时,中国国有企业的建设也为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中国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的普及、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等举措,中国不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中国坚持自主创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

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技术、自主创新产品等方式,逐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加以本土化改造。

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总而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中不断发展演进的产物。

中国始终秉持社会主义原则,推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自主创新的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程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现代化路径。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

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有三个阶段,具体如下:一、20世纪50年代1、经济发展方面从经济发展水平看,当时排名在前的依次为美、欧、苏、日,我们取当时日本人均GDP110美元为我们参照的现代化的标准值,则1952年时,中国经济发展处于当时现代化进程的22.7%。

2、农业发展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劳动力比率为83.50%,城市化水平为10.60%,按照日本为标准,在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为30.10%。

取欧洲和苏联的中值,中国1952年时社会结构转型方面的现代化水平大约在20%的水平上。

3、教育发展方面1950年前后适龄青年大学入学率、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医疗卫生服务普及率等方面的数据很难取到,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发展方面的现代化水平至多处于10%的水平上。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处于当时现代化水平的21%。

二、1949年-19781、经济体制发展方面对资源、产品和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和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去留自留地也多次变动。

2、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和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

这样的体制和道路使我们从1949年到改革开放初的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重大的损失。

3、社会发展方面从10%推进到了近29%的水平上,30年中推进了20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成人识字率、平均预期寿命等方面指标的现代化成就非常显著。

三、1978年-2008年1、经济发展方面经济增长速度约为9.3%,GDP总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中国GDP的规模也从1978年占世界总量的不到1%上升到6%。

第一次现代化人均GDP水平约为6500美元,中国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完成第一次现代化的51%。

2、经济结构方面第一产业GDP比率在总量的10%以内,第二产业的比率要比通常其他国家平均35%的水平高15个百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与现实选择(一)【论文关键词】现代化落后国家外源性现代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论文摘要】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作为借鉴,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实现现代化不仅是我国从近代以来就追求的主体目标,而且是全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很早就曾根据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与民族普遍交往的事实,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宏大视角,科学地分析、预见了人类现代化的世界历史进程。

他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说过一句名言:“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罗荣渠在其《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

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源性现代化。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如今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现代化建设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深入研究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和教训,实事求是的总结一些历史经验,对于创造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社会理论及关于落后国家发展道路设想在马克思的著作中,马克思早已形成关于“现代”的科学概念。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把当时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称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现代”一词并非是对当时时代的泛称,而是指一个特定的新的历史时代。

马克思划分新时代的根据是生产方式的变化。

他认为,从16世纪以来欧洲发生的社会巨变,导致了大工业的兴起,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这种新的生产方式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②“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

它开创了世界历史,“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从此,“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

(而这个不同于中世纪的“现代生产方式”所引起的一系列革命性变革的新时代,就是马克思著作中“现代”的含义。

马克思虽然没有使用过“现代化”一词,但他关于现代化的思想是非常明确的。

在马克思看来,所谓现代化过程,实质上是指16世纪以来尤其是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以现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动力所引起的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进而引起社会生活全面变革的过程,是新的文明出现的过程。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的中心部分就是关于现代社会的发展问题。

在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中,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相当于“第二阶段”,对应的是商品经济形态。

马克思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既有历史必然性,又有历史暂时性。

马克思在指出19世纪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与科学的力量的同时,看到了现代社会的对抗性矛盾,即“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我们时代的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的这种对抗”。

指出,只有用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全社会占有和有计划的组织社会生产,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整合,形成自由人联合体。

②东西方社会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东方社会还处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即前现代社会。

l9世纪50年代中期,马克思开始关注东方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著名论断。

按照马克思的看法,这些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凭其自身的力量,是没有进行变革和现代化的手段,或制度上的推动力的。

在l9世纪的历史条件下,亚洲摆脱闭关自守的国家建立现代工业的道路,只能是“西方化”或“欧洲化”的道路。

70年代到8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从东方社会的历史特点和现实环境出发随着对俄国公社发展道路的深入探索,提出了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即东方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走向社会主义。

这个特定历史条件包括内外两个方面的条件:外部条件即恩格斯后来强调指出的是“外部的推动,即西欧经济制度的变革,资本主义在最先产生它的那些国家中被消灭”。

③内部条件应同时具备两个必要条件。

一是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的存在;二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大生产的存在。

⑤同时,恩格斯在《(论俄国社会问题)跋》中还表达了不要盲目搞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出“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解决只有高得多的发展阶段才产生了的和才能产生的问题和冲突,这在历史上是不可能的”。

⑥可见,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社会理论中,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就是现代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即实现了现代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未来社会。

东方前现代社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走向社会主义。

但无论是东方的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社会主义其根本点是必须是实现了现代化的社会。

而实际的进程是,20世纪的社会主义产生于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国家,都是前现代社会。

这与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社会主义社会是有质的区别的。

由此决定,这些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后首要的任务就是实现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

在这个问题上的偏差和失误正是社会主义发生曲折乃至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

二、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及失误中国的现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其起始动力来源于西方的冲击。

西方的入侵把中国卷入世界现代化的浪潮之中,从此实现现代化成为了不可逆转和迫在眉睫的任务。

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是异常曲折和复杂的,正如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中指出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是与中国走向衰败、沦为半殖民地以及各种革命运动连绵不断的过程重叠在一起的”。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中国不存在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两个条件,即主权独立和治权集中,一直面临着现代化的危机。

由此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变革的过程沿着从保守主义到激进主义的上升路线发展,而且愈演愈烈,以至于在20世纪初期,革命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通过革命化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现代化的独特道路。

这是有它的必然性的。

然而,这不得不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从1912年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始终没有走上迅速发展的富强之路,反而,中国的现代化走上了异常曲折的进程。

这是为什么呢?罗荣渠指出:“自下而上的革命本来是推动现代化的最激进方式。

但一场革命变革社会的实际成效与变革的方向,并不取决于革命家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各种主客观条件。

革命对旧制度的打击和瓦解的程度,既取决于原有制度结构已经腐朽的程度,又取决于革命所代表的新兴社会经济力量已经成熟的程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但是却推动了治权的进一步分裂,权力分散仍然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

1928年的国民党政府虽然初步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但由于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直接或间接插手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它的统一是有限的,仍然处于现代化的困境之中,没有促进中国农业商品经济化的成功。

日本的入侵又使国民政府再次陷入主权危机和治权分裂的两难境地,严重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国现代化成为“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⑨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革命和现代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从此主导着中国政治和历史的进程。

革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关系既紧密相连又关系紧张,这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及社会主义革命后现代化受挫的同一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坚持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时又成功处理了革命两步走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正确解决了反帝反封建及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

肯定了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为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因为当时条件下,资本主义是中国这种落后的小农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唯一进步的道路。

中共也由此有效地争取和联合了广大中间势力和中间阶层,以至最后取得了新民主主革命的胜利。

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中国共产党正确实行了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道路,即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下,根据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原则,保持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使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为生产力和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之所以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了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

认识到“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

应该说,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取得了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条件。

然而,正当人们为中国的现代化欢欣鼓舞时,现代化的危机爆发,并进一步引发政治危机。

1957年“反右”运动以后,左倾思想开始占上风,阶级斗争愈演愈烈,一直到发生“文化大革命”。

反思革命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受挫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偏差。

对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的关系没有弄清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没有真正认识。

其中一条就是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之上,对于我们这样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实现现代化,而不是从教条主义出发,按照马克思设想的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又混淆了现代化与资本主义化两个不同的概念,在社会主义者看来,现代化与资本主义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西方的现代化就是通过资本主义方式实现的,而社会主义是批判资本主义的产物,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财产权、法治、权能分立、民营经济等看作是资本主义的内核而彻底地抛弃。

殊不知,这些也是现代化转型所必需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虽然1953年就提出了工业化的目标,三届人大第一次会议正式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还确定了“二步走”的发展战略,但由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建立的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政治上,党政不分,政企不分;在经济体制方面,建立了大一统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而且愈来愈僵化,完全排斥市场机制,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特别是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以革命促生产,大搞阶级斗争和政治动员,以至于根本无法组织大规模有序的经济建设,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在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后便遭到了严重的挫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