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
小学科学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声音的产生,并能识别不同的声音来源。
2. 技能目标:能够观察、实验和记录声音的产生过程。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声音的兴趣,激发学习科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声音的产生原理。
2. 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不同声音的来源。
三、教学难点学生能够从实验中体会到声音的产生过程,并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
四、教学准备1. 一支弹性较大的橡皮筋2. 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3.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物体(如铁板、塑料板、玻璃瓶等)4. 实验台5. 手提录音机或手机等录音设备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教师简单介绍声音的产生,并提问学生:你们听到过什么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他们思考声音是由物体的何种运动或变化造成的。
Step 2:实验观察1. 将弹性橡皮筋拉紧,然后松开,并让学生观察和听取此过程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解释声音是由橡皮筋的快速振动引起的,并将此现象与吹奏乐器的原理进行联系。
Step 3:实验探究1. 给学生提供一根被悬挂起来的弹性绳子,并让他们振动其中一段观察声音变化。
2. 引导学生思考:绳子振动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大小和绳子振动的快慢有关吗?Step 4:实验记录1. 学生使用录音设备记录两个实验中产生的声音。
2. 教师与学生一起观察、比较和讨论录音的结果。
3. 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包括声音的来源、产生方式和声音特点等。
Step 5:声音的来源1. 教师提供一些常见的声音来源的图片,如人说话、拍手、风吹树叶等。
2. 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并记录这些声音的来源。
3. 学生两两合作,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模拟并描述声音的产生过程。
六、巩固与拓展1. 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进行声音辨认,从一系列声音中选择正确的声音来源。
2.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能够通过什么媒介传播?为什么在太空中听不到声音?七、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回家观察自己生活中的声音,记录下五种不同的声音及其来源,并制作声音来源的图片。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声音产生条件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原理2. 声音的传播条件3. 声音的强度与频率4. 人耳的听觉范围5. 声音的应用与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强度与频率。
2. 教学难点: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设计与操作。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
3. 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扬声器、鼓等)、接收装置(如耳塞、话筒等)、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度与频率的相关知识。
教案反思:1. 在教学过程中,我是否清晰地讲解了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和强度与频率?2. 学生是否通过实验和观察掌握了声音的产生条件?3. 学生在实际操作实验时,是否能够独立完成并得出正确结论?4. 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判断声音的来源、调整音量等?5.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实验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等?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敲击桌子产生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声音的产生原理,振动产生的声音。
3. 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如扬声器、鼓等。
4. 学生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5. 讨论与探究: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传播条件,如空气、水等介质的存在。
6. 知识拓展:讲解声音的强度与频率,以及人耳的听觉范围。
7. 应用实例: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电话、音乐等。
8. 总结与复习: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复习和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四篇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四年级科学优质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声音的产生作假设性解释,提出自己的猜想;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声音产生的实验;经历假设──实验验证这一科学的探究过程。
2、在探究过程中,有乐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欲望,体验合作与交流的快乐;体会到科学探究中要尊重事实;养成在实验过程中既动手又动脑的好习惯。
3、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实验记录的使用。
教学准备:1、学生准备:尺子、皮筋、气球以及各种发声的物体。
2、教师准备:音叉、小鼓、锣、水槽、烧杯、小瓶(内悬泡沫小球)与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描述:一、创设教学情境,认识各种各样的声音课件播放音乐:其中有鸟叫声、上课铃声、汽车喇叭声、小提琴声、打雷下雨声等学生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请大家闭上眼睛,用耳朵认真倾听,你都听到了外界的哪些声音?(学生汇报)在生活中你还听到过什么声音?能不能给我们大家来学一学。
(学生汇报,模仿各种声音)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的生活。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声音的奥秘。
(板书:声音)【从学生熟悉的身边声音现象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唤醒学生和本课有关的已有知识储备。
】同学们最想探究有关声音的什么问题呢?(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有的声音悦耳动听,有的却很难听?(完成课题板书:7声音的产生)【引导学生自行提出要研究的问题是本节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同时教师有目的的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
声音的产生初中教案
声音的产生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原因。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产生和传播的原理。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尺子、鼓等)、声音传播的介质(如空气、水等)、录音机、耳机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一些声音的图片,如雷声、音乐演奏等,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分组实验:让学生用尺子、鼓等物体产生声音,并观察物体的振动情况。
2. 讨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当物体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停止。
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实验:让学生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名学生轻敲桌子,感受声音的传播。
2. 讨论:声音需要通过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四、声音的应用(10分钟)1. 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等。
2. 讲解声音的频率和音调的关系,让学生了解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 提问:你们还有哪些关于声音的问题?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并写在作业本上。
2. 设计一个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观察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声音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作业布置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及反思
一、《声音的产生》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2 教学内容:声音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产生。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产生的原因。
1.4 教学步骤:1.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产生。
1.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拨动琴弦、敲击鼓面等。
1.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声音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1.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产生的原理和特点。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产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声音的传播》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声音的传播原理。
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
声音传播的速度和距离。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声音的传播。
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声音传播的原理。
2.4 教学步骤:2.4.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的传播。
2.4.2 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如在空气、水和固体中传播的声音。
2.4.3 讨论和思考:引导学生探讨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理解声音传播的原理。
2.4.4 总结:概括和总结声音传播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参与实验和讨论的情况,评估学生对声音传播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设计一道相关题目,进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声音的特性》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基本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以及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钢尺、塑料尺、瓶子、水、沙子等。
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塑料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歌曲,引导学生关注声音。
提问:“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用手摸喉咙,感受声音的产生。
引导学生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3. 实验一:振动产生声音。
让学生将塑料尺放在桌子上,轻轻振动塑料尺,听塑料尺发出的声音。
观察塑料尺振动时的情况,引导学生发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
4. 实验二: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
让学生用扬声器播放不同乐器的音乐,让学生听声音,并尝试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有什么特点?5. 实验三: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让学生用手堵住耳朵,感受振动停止后声音的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振动停止后,声音为什么会消失?六、板书设计声音的产生振动——声音七、作业设计1. 请描述一下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请举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振动与声音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如何改变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学问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初步熟悉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力量目标1.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育学生初步的讨论问题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熬炼学生初步的观看力量。
三、德育目标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育学生对科学的喜爱,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留意在活动中培育学生擅长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看和试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真观看、仔细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师:我们生活的世界布满了各种声音。
有美丽悦耳的音乐,给人以美的享受,也有些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声打交道,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四周事物、猎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同学们想知道与声有关的哪些问题呢?学生争论并提出相关问题,教师列出: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声音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的?二、进展新课1.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播放录像“二胡”,提出“二胡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你发觉了什么?”进展全班沟通活动。
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由学生自己进展分析和总结,初步熟悉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演示“队鼓的振动发声”录像)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同学们能列举诞生活及自然界中一些奇妙的发声现象吗?(1)吹口琴的声音,是由于气流的冲击,琴内的弹簧片发生振动发出的。
(2)悠扬的萨克斯声是由于气流通过管时,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出的。
(3)吹口哨声是口腔内空气振动产生的。
(4)酷热的夏天,洪亮的蝉鸣是蝉的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
(5)气球爆炸声是气球膜的振动引起四周空气的振动而产生的。
声音的产生教案
声音的产生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
2. 掌握声音传播的基本规律。
3. 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二、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音叉、声音传导装置(如绳子、硬纸板等)、音乐播放器等。
2. 实验材料: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
3. 教学素材:有关声音的图片、音频素材等。
4. 教学环境:安静的实验室或教室。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通过播放一段美妙的音乐,激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图片或文字解释声音的产生原理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需要介质传播等基本概念。
3. 实验探究(35分钟)(1)利用音叉实验:让学生体验一下音叉的振动和发出的声音,并观察不同高低音的音叉振动频率和声音的变化。
(2)使用声音传导装置:用绳子或硬纸板等材料制作一个简易的声音传导装置,让学生体验声音通过不同介质的传播方式和效果。
(3)用玻璃杯、水、纸片、弹簧等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声音对水和不同材料的影响,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过程。
4. 讨论总结(30分钟)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引导学生总结声音产生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并与概念讲解部分进行对比,加深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理解。
5. 拓展活动(20分钟)(1)让学生分组设计一些小实验,进一步研究声音产生与传播的规律。
(2)请学生用手机或其他录音设备,录制不同音源的声音,然后通过音频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6. 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个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结论等。
四、教学评价1. 实际操作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实验探究环节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操作技能。
2. 讨论与问答评价:评估学生在讨论总结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声音产生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估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和对实验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4. 拓展活动评价:评估学生在设计和进行拓展活动时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
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一等奖3篇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 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1.声音的产生 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学生活动 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 感觉?(声带在振动)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 (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2)学生活动 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 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人说话、发声是靠声带的振动,婉转的鸟鸣声靠的是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鸣 膜的振动,蟋蟀叫声靠的是左右翅摩擦发出的振动。 问:吉他发声靠的是什么?(琴弦的振动)鼓发声靠的是什么?(鼓面振动)笛 子发声靠的是什么?(空气振动)所以乐队里弦乐、管乐、打击乐器等的发声是不 同的。 用收音机播放一小段音乐.并问,这美妙的乐声也是有发声体在振动吗?从 收音机中小心地取出喇叭,让学生想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验证发声的喇叭在振 动? 在喇叭的纸盆上放一些轻小物体观察它们在喇叭发声时是否跳动.
2.声音的传播 声音在空气里是怎样传播的? 声音在其他物质中能传播吗? 学生实验: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另一位同学在另一边轻 敲桌子,然后两人互换。 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固体也能传声。 问:液体能不能传声呢? 举例:你潜入水中,可以听到岸上传来的声音;你家鱼缸里的鱼,当你猛拍 掌时,鱼会怎样?学生回答 这说明液体也能传声。 再观看一个现象,看录像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总结上面的现象及结论我们可知: 声音靠物质传播,气体、液体、固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看图 3-13 人耳的结构。 观看录像,观察并注意说明。 原来,振动在空气中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我们把这种波动叫 做声波。声波由声源向四周传播开来,传入人耳后就激起耳内鼓膜的振动,人们 便听到了声音。 3.声音传播的快慢 有一种现象,要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为什么常常是先看到闪 电,后听到雷声呢?
声音的产生教案及反思
1.2《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科学探究基于大量物体发声时的振动事实,归纳出声音的产生是因物体振动而来。
能对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进行细致观察和描述,探究各种不同物体产生不同的旨音,发现并归纳出固体、液体、气体都是由于振动产生声音。
3.科学态度、STSE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好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培养探究事物的兴趣,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学生知道声音有高低、大小的不同。
【教学难点】能够区分音调与音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锣、吉他、鼓、音叉、口哨、水槽、水、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2)试一试并观察现象:用手敲桌子、敲锣、用笔敲木板等。
(3)交流汇报:以上操作,你有什么发现?(用手敲桌子,敲一下就有声音,不敲就没声音;敲锣时,停止敲锣后声音还能持续一会儿……)(4)初步假设:声音的产生与拍打、敲击有关。
(二)新课学习1.观察发声的物体(1)实验(一):观察比较吉他的弦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2)实验小结:发声的琴弦会发生振动,不发声的琴弦不动。
(3)实验(二):借助乒乓球来观察音叉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4)实验小结: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乒乓球会振动。
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静止不动。
(5)实验(三):借助泡沫粒来观察鼓发声时的情况。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6)实验小结:敲击鼓发声时,泡沫粒会上下振动。
(7)实验(四):用手放在喉咙处,发出声音时感受喉咙的变化。
将实验结果用图画的方式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8)实验小结:发出声音时喉咙会有振动。
(9)交流:这些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点?(10)小结:固体发声时物体都在振动。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_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5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1 【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可以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本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才能、实验才能、和科学抽象才能;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假如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展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局部,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2.教材内容特点;⑴.重视与日常生活和技术应用的联系⑴.重视科学探究活动⑴.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⑴.教材内容呈现多样化⑴.本节内容与老教材的区别:老教材中“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和“声音靠介质传播”是通过对演示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得出的,本节内容这两个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实验得出的。
因此,新教材比老教材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合作精神,更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⑴.知道声音需要在介质中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
⑴.知道声速跟介质种类和介质温度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⑴.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⑴.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⑴.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2.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四、教学准备1.教具:⑴.多媒体声音文件(悠扬的音乐、瀑布声、砂轮与金属的摩擦声、青蛙叫声),⑴.音*,泡沫塑料球、铜锣、盛水玻璃水槽,⑴. 媒体展示(动画、视频)和习题精选(链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
2.学具:橡皮筋、小鼓、薄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五、教学过程⑴课前活动在教室里播放媒体音乐,让学生欣赏音乐,陶冶情操。
⑴导入新课列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实例,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
教科版科学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4篇一. 教材分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能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原理。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图片和实验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声音有一定的认知。
但在声音产生的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着一些认知上的空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原理。
2.实验操作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交流讨论等方式,探究声音的产生原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振动的物体(如音叉、橡皮筋等)、放大镜、记录本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频,让学生分辨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的兴趣。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产生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验器材,向学生介绍振动产生的声音的实验。
同时,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振动的物体,观察和记录声音的产生。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进一步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那么,你们能举例说明一下吗?”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讨论。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振动,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认识到声音的产生还与物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有关。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精选6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课堂教案篇1【使用说明】利用10分钟时间预习本11-16页,用红笔勾画出重难点,标记出疑点与盲点,独立认真完成导学案,鼓励提前在组内讨论研究,并完成后题,以备上时展示和质疑。
【学法指导】采用下搜集资料,上阅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在交流中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体会,认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条,充分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声音在不同介质的传播速度不同;【前自主学习、挑战自我】请同学们阅读本P12---1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先观察12页图片,在用手一直摸着自己的喉咙,读一段字,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然后停止读,还体会手的感觉,两次一样吗?2、声是由物体的产生的,停止,发声停止。
3、人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笛子发声靠的是________的振动;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吹,使管子里的发生。
4、怎样保存声音:将发声体的记录下,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的振动规律去,就会产生与原一样的声音。
5、做P14探究:(1)、得出:可以传播声音。
6、认真观察14页图1.1—4真空罩中的闹钟。
(1)、该实验的现象是。
(2)、该实验的方法是。
(3)该实验的结论是:不能传播声音7、声传播的快慢用描述。
8、根据P15小资料,声音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大,其次是体,在体中传播速度最小。
9、声速的大小不仅跟有关,还跟有关。
10、(牢记)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11、回声是指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而被反射回的声音。
【合作探究、张扬个性】1、(先看1.1—5图)月球上没有空气,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回答:。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固体)传播。
解释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 声音的特性介绍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解释音调是由声音的频率决定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解释响度是由声音的振幅决定的,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解释音色是由声音的波形决定的,不同的波形产生不同的音色。
第二章:声源的振动2.1 声源的振动介绍声源的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基础。
解释当物体振动时,会产生压缩和稀疏的波动,这些波动传播形成声音。
举例说明不同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如弦乐器的弦振动、打击乐器的打击面振动。
2.2 振动与音调的关系解释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说明频率越高,振动周期越短,产生的声音音调越高。
探讨不同乐器和声源如何通过改变振动频率来产生不同音调的声音。
第三章:介质的传播3.1 介质的传播介绍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包括空气、水和固体等。
解释声音在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粒子通过振动传递能量。
说明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空气中最慢。
3.2 传播距离与衰减解释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
探讨声音衰减的原因,如介质的吸收、散射和反射等。
介绍如何测量声音的传播距离和衰减程度,以及如何改善声音传播效果。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声音的接收介绍耳朵是如何接收声音的。
解释声波通过外耳道进入耳朵,振动耳膜,传到中耳的听骨,最终通过内耳的毛细胞转化为神经信号。
探讨不同因素如何影响声音的接收,如听力损伤、噪声干扰等。
4.2 声音的感知解释人是如何感知声音的。
说明大脑通过分析接收到的声音信号,识别出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等。
探讨声音感知的过程,包括声音的识别、解码和理解等。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技术5.1 声音的应用介绍声音在日常生活和工业领域的应用。
举例说明声音在通信、音乐、影视、医疗等领域的应用。
初中声音的产生教案
初中声音的产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掌握声音的传播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声现象。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条件。
2. 声音的传播条件。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产生原理。
2.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学器材:音叉、鼓、闹钟、真空罩等。
2. 教学课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相关动画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敲打音叉,让学生感受到音叉的振动,并发出声音。
2. 学生尝试自己敲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和声音的产生。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音叉的振动如何产生声音?声音的响度与音叉的振动幅度有何关系?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将音叉放入真空罩中,让学生听到音叉的声音。
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为什么在真空中听不到音叉的声音?声音传播需要什么介质?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将音叉放入不同介质中(如水、空气、固体),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
4. 学生总结实验现象,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四、巩固知识(10分钟)1. 教师提问: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有哪些条件?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补充。
3. 教师举例说明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回声测距、声纳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思考,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观察现象,思考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同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声现象,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优秀7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篇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5分钟)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通过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的媒体播放机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向学生展示乐曲的波形图,使学生感到惊奇;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常见的声音,请学生思考这些声音都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从而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
接下来,再通过声波枪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从而顺利引入新课。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和各种各样的声音打交道,但是,你可能不会想到,声音居然会和现代战争中的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目前,美国加州的一家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声波枪,它可不是普通的枪,因为它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一种能量强大的声波,而且它专门用来袭击人类,被袭击者往往会感到胸闷、头痛、休克甚至死亡。
如果说机枪大炮来得更光明磊落的话,声波枪则显得有些暗箭伤人。
为什么呢?因为声波枪所发射的声波不在我们人耳的听力范围之中,它看不到、听不见也摸不着,来去无踪。
不知道同学们听到这则消息后心里会不会感到紧张?我们暂且不去考虑美国人要拿声波枪去对付谁,但是,面对可能到来的伤害,我们能够束手无策吗?大家有没有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作为十几岁的初中生,我们还没有能力去主动进攻,那么,我们今天就象科学家一样去探究一下防御声波枪的好办法。
这时,便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有趣的物理情境。
教师接着提示:《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声波枪如此厉害,要想有效地防御它,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声波?声波是怎样产生的?它又是如何传播到我们身边来的?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二、实验探究讲解新课(35分钟)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7分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第一章:声音的定义与特性1.1 声音的定义: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空气传播的机械波。
1.2 声音的特性:讲解声音的三个主要特性,即音调、响度和音色,并解释它们的影响因素。
1.3 声速的概念:介绍声速的概念,解释声速与介质和温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声源的振动2.1 振动的产生:讲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原理,并通过实例演示。
2.2 振动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振动,如机械振动、电磁振动等,并解释它们对声音产生的影响。
2.3 振动的测量:介绍振动频率和振幅的概念,讲解它们对声音音调和响度的影响。
第三章:声音的传播3.1 空气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原理,解释声压和声速的概念。
3.2 介质的影响:介绍不同介质对声音传播的影响,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3.3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讲解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的反射现象,以及在不同介质之间传播时的折射现象。
第四章:声音的接收与感知4.1 耳朵的结构:介绍人耳的内部结构,解释耳朵如何接收声音。
4.2 听觉感知:讲解人如何通过听觉系统感知声音的音调、响度和音色。
4.3 声音的记录与重放:介绍录音技术的原理,讲解声音是如何被记录和重放的。
第五章:声音的应用与技术5.1 声音的应用:讲解声音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语音通信、音乐制作等。
5.2 声音技术的原理:介绍一些与声音相关的技术,如回声定位、噪声控制等,并解释其原理和应用。
5.3 声音与健康:讲解长时间暴露于大声环境对听力的影响,提供一些保护听力的建议。
第六章:乐器的声音产生6.1 弦乐器的声音产生:介绍弦乐器的工作原理,如吉他、小提琴等。
6.2 木管乐器的声音产生:讲解木管乐器,如长笛、萨克斯管等的声音产生原理。
6.3 打击乐器的声音产生:介绍打击乐器,如鼓、钹等的声音产生原理。
第七章:数字声音处理7.1 数字声音信号的处理:讲解数字声音信号的处理技术,如采样、量化等。
7.2 音频编辑软件的应用:介绍音频编辑软件的使用,如Audacity、Pro Tools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
[教学目的]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课前准备]
军鼓、鼓槌、豆子、音钹、音叉、皮筋、尺子。
[活动过程]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今天来到这个会场高兴吗?
师:那咱们唱首歌,放松一下心情好吗?(师播放《假如幸福你就拍拍手吧》师生边欣赏边跟着做动作。
)
师:同学们,从你走进会场到现在,你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很放松了,咱们开始上课好吗?
[课前老师有意安排的这两项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感情,还能让学生在享受优美声音给他带来欢乐的同时,听到了自己和别人的歌声、拍手声、跺脚声、打肩膀的声音,更重要的是在拍手、跺脚、打肩膀的同时还体会到了手脚振动的感觉。
另外,让学生汇报自从进到会场听到了哪些声音,目的在于向学生初步渗透“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是不同的”,同时也告诉了学生我们每天其实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世界里。
]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正如同学们刚才所说的,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还能听到不同的声音。
不同的声音还能给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
今天啊!老师特意为大家带来了一些声音素材,请同学们放松心情,仔细欣赏。
(师播放各种优美的声音:瀑布声、小河流水声、鸟叫声、古筝声、歌声等)
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课一开始就将学生带入了轻松优美的声音中,让学生尽快放松心情,身心愉快、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师生之间便于沟通,易于交流感情。
]
师: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同学们能对声音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吗?(出示课件:奇思妙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引导学生自行“提出问题”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这样训练并培养学生养成习惯,学生就会从不善于提出问题到善于提出问题。
]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
[这样设计能较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际上,引导学生筛选那些可能会引发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与提出好的问题是同等重要的。
]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出示课件:实验),老师也有几点建议要提醒大家。
(课件出示:温馨提示)(生自由探究)
师:来,告诉大家,你用什么方法让哪个物体发出了声音。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还发现了什么?
[教师设计此环节的本意是期望学生能有两个发现:一是让学生发现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二是让部分学生能初步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物体本身都会动。
]
师:看来,通过刚才的初步研究,同学们有这么的发现,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
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老师这里有一些豆子,看你能否用得上。
(生分组讨论)
师:来,告诉大家,你们组准备怎样研究,才能让大家更好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
师:同学们的意思是说,可以借助手或豆子来观察物体的变化,这个办法非常好,请同学们按照这些办法亲自试一试,看看物体在发声时本身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分组研究)
师:好,下面请大家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做的?发现了什么?
[探究结束后,引导学生充分进行交流,能使学生把自己探究获得的知识变成大家共有的知识。
]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
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课件出示:振动的概念)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生尝试后谈感觉)
[设计以上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不仅本节课实验中听到的各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其实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生利用材料再次体验)
师: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让声音立即停止的?
师:那为什么这样做,声音就会立即停止呢?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让学生想办法让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去体验:物体只要不振动了,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揭开了声音产生的秘密。
其它的问题,在今后的时间里老师很愿意跟同学们继续研究。
好,下面请同学们放下手中的东西,放松心情,让我们随着优美的歌声,用心去体会物体振动发声带给我们的欢乐。
师:(师边播放音乐《小白船》边深情地说)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让我们在轻松优美的音乐声中,轻轻地站起来,和全体参加会议的老师说一声“再见”。
[本课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开始,最后又在音乐中结束,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声音,处处有声音,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回忆离开会场。
]
[课后反思]
《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从试讲到正式举行公开课,讲了好几遍,在几次讲课中,每次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有些情况是让人兴奋的,让人激动不已的,但有些情况,给我的启发很大,对我今后的教学敲响了警钟,其中以下几点,对我教育颇深。
课前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随着优美的歌声,边尽情的欣赏边欢快地拍手、跺脚、打肩膀,气氛异常活跃,师生情绪都非常高涨,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习状态,就连听课的老师都被感染了。
所以我的心情特别好,师生之间在异常融洽的氛围中探究交流。
课堂上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大环节时,我先让学生想办法让桌上的物体发出声音,但并不是单纯地让物体发出声音,因此,我重点提醒学生:在让桌上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这是关键之所在。
开始备课时,我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只是期望学生能答出“物体不同发出的声音也不同”就行。
结果学生的发现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越多,不就越说明他的探究活动越成功吗?学生要不是实实在在地、真真切切地投入到了探究活动中,他能有那么多的发现吗?能说出那么多让老师都想不到的发现吗?探究实验的目的,不就是让学生在过程中有所发现,并且越多越好吗?在引导学生充分探究体验了“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之后,我认为结论的得出已是非常简单,便很自信地说:“通过刚才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老师的回答非常精彩,只可惜是老师说的。
而不是学生自己动脑得出来的,更不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答出来的。
新课程渴望更多精彩的回答是从学生的嘴里说出来的。
当然,很可能,经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仍然不能答出,但是,经过了引导和没有经过引导,在学生的脑子里留下的痕迹是很不一样的。
因为,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哪怕是一分钟,都是有效的,都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