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课程代码:02410040学分:2.0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连之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同时起到连接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在《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将专业中《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热泵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中涉及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出,经综合、充实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兼顾理论知识和设备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中的典型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传质的理论基础,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的过程及分析, 相际间的热质传递模型。

课程目标2:理解传热传质的分析和计算知识,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时的热质传递;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熟悉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包括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用吸收剂处理空气和用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环境控制领域常用的空气热质处理原理。

课程目标4: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和复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能够针对具体需求对常见热质交换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5. 9《现代交换技术》本科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现代交换技术(Modern Switching Technology) 课程号(代码):30333330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总学时:48 实验学时:4学分:3二、教学目的及要求:1、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下述内容:(1)交换在通信网的地位和作用(2)各种交换方式(3)交换技术的发展2、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熟悉下述内容:(1)数字程控交换的基本原理(2)电话通信网(3)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4)ISDN的基本概念(5)ATM交换的基本原理(6)IP交换的基本概念3、通过该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下述内容:(1)交换单元的构成(2)各种交换网络(3)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4)No. 7信令系统(5)ATM交换技术三、教学内容:1交换概论(4学时)1.1交换的引入1.2各种交换方式1. 3,交换系统1. 4.以交换为核心的通信网 2交换网络(6学时)2.1交换单元2.2交换网络3数字程控电话交换与电话通信网(6学时)3.1概述3.2数字程控交换机的系统结构3. 3接口设备3. 4话路建立3. 5控制子系统3.6程控交换软件技术3. 7电话通信网4信令系统(4学时)4.1信令系统概述4. 2 7号信令系统4. 3 7号信令网5分组交换与分组交换网(6学时)5.1分组交换技术的产生和发展5. 2.分组交换的基本原理5. 3.分组交换协议——Xo 25协议5, 4.分组交换机5. 5分组交换网5.6帧中继技术6ISDN交换与综合业务数字网(4学时)6. 1 ISDN技术的发展6. 2 ISDN的基本概念6. 3 ISDN交换技术6.4综合业务数字网7ATM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6学时)7. 1 ATM交换技术与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的产生和发展7. 2 ATM基本原理7. 3 ATM交换技术7.4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8IP交换技术(6学时)8.1概述8. 2 IP交换8.3标签交换8.4多协议标记交换9交换新技术(2学时)9.1软交换技术9.2光交换技术四、教材:《现代交换原理与通信网技术》,卞佳丽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五、主要参考资料:《现代电信交换》,陈锡生等编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现代交换原理》,金蕙文等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现代交换技术》,张继荣等编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1 月第一版六、成绩评定:期末70%,平时:习题10%;出勤10%,实验10%。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适用专业:通信类专业课程类型: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学时:60 课程学分:4一、课程定位路由交换技术与应用是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以数据通信网络组网维护所需技术为核心,详细介绍了数据通信技术的必备理论知识和设备操作技能。

课程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以及利用数据通信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获得对数据网络的全面理解,了解数据网络在未来3G、NGN网络中的地位,对数据网络规划、网络组建及维护有清晰的认识。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为《数字通信技术及应用》《网络基础》,后续课程为《软交换设备配置与维护》《EPON技术与应用》《WLAN技术与应用》。

二、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掌握网络基础知识;(2)理解并掌握IP地址的分类、组成和表示方法;(3)掌握子网划分的方法;(4)理解路由基础知识与应用;(5)掌握RIP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实现;(6)掌握VLAN间路由技术原理及配置实现;(7)掌握OSPF协议的基本原理及配置实现;(8)了解路由在大型网络中的应用;2.方法能力目标(1)具有查找资料,并对文献资料利用与筛查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组织表达能力。

(3)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具有知识迁移和继续学习能力。

(5)具有制定计划、决策及评估的能力。

(6)具有创新思维能力。

3.社会能力目标(2)具有团队协作能力。

(3)遵守职业道德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1、设计理念(1)职业性及时跟踪产业发展与行业动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

将企业主流技术、企业工作流程引入课程教学,在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课程组始终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

(2)实践性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3)开放性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

2、设计思路选取数据通信网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弱化实际应用不多而又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注重通过实验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代码:ABJD0628课程中文名称:交换技术课程英文名称:TeIeCOmInterchangeTechnique课程性质:选修课程学分数:2.5学分课程学时数:40学时(32+8)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本课程的前导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一、课程简介随着通信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标准不断出现,交换系统从单一的链路接续变为集信息交换、信息处理和信息数据可为一体的大型复杂系统。

自80年代以来,各类交换设备层出不穷,如程控数字电路交换设备、存储转发的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设备、为适应宽带业务需求的帧中继和异步转移模式的交换设备、适应基于TCP/IP的网络的路由交换设备及处于初级阶段的光交换设备等。

因此,学习和掌握各类交换技术已经成为相应专业在校学生的迫切需要。

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建立各类交换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交换的定义、各类交换技术的特点及其发展过程、交换网络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实现方法、数字程控交换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类接口电路的租用、交换系统的存储程序控制、呼叫处理过程、交换的软件系统和数据库、信令的基础知识和NO.7信令系统、ATM交换技术的基础知识、ATM交换的呼叫控制所涉及的协议过程和实现的机理、IP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技术以及光交换元件、光交换技术及发展前景。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现代交换技术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交换技术的发展有所了解,为参加实际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内容和要求(-)绪论教学内容:交换技术基本概念;交换技术分类;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要求:理解电信网络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了解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重点:交换技术分类和交换技术的发展。

难点:步进制和纵横制交换机工作原理。

(二)电路交换教学内容:电路交换核心;电路交换接口;电路交换机的软件控制系统。

教学要求:了解交换网络的功能和工作原理;掌握电路交换软件组成和特点,呼叫处理程序和程序的执行管理的工作原理。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路由与交换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内容:
导论:网络基础知识、OSI模型、TCP/IP协议等概念性介绍。

网络设备:路由器和交换机的基本原理、功能和配置。

IP地址与子网划分:IPv4和IPv6地址的概念,子网划分的方法。

路由协议: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协议(如RIP、OSPF、BGP)的原理和配置。

交换技术:以太网交换技术、VLAN、STP等交换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网络安全:访问控制列表(ACL)、VPN、防火墙等网络安全基础概念。

性能优化:带宽管理、负载均衡、QoS(服务质量)等性能优化的方法。

实验与实践:针对路由器和交换机进行实际配置和故障排除的实验。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路由与交换技术的应用场景。

请注意,具体的大纲可能因课程设置而异,建议查阅你所在学校或培训机构提供的官方文件。

1。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互连技术课程教学大纲(InternetworkingTechno1ogy)学时数:40其中:实验学时:12学分数:2.5适用专业:网络工程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随着计算机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路由技术在网络技术中已逐渐成为关键部分,路由器也随之成为最重要的网络设备。

用户的需求推动着路由技术的发展和路由器的普及,人们已经不满足于仅在本地网络上共享信息,而希望最大限度地利用全球各个地区、各种类型的网络资源。

本课程是网络工程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介绍网络互连原理、路由器系统结构、路由协议配置等内容。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充分理解网络互连、路由技术的特点,熟练掌握使用路由协议及配置,为今后解决复杂网络工程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网络互连的基本概念一、本章教学内容:网络互连的原理,路由器组成、体系结构,有关术语、类型、功能和路由器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网络互连的原理、路由器体系结构。

第2章IP编址和路由技术一、本章教学内容:IP编址、网络互连原理、路由技术与协议、内部和外部网关协议,静态路由、动态路由和有第3章路由器的ROS基础一、本章教学内容:路由器的物理构成以及路由器操作系统基本概貌。

重点:ROSo难点:软件系统组成。

第4章路由器基本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路由器的操作命令(普通用户层、特权用户层、全局配置层)的具体使用。

第5章IP路由基础一、本章教学内容:静态路由,动态路由。

重点:动态路由。

难点:路由配置。

第6章RIP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R1P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重点:R1P路由原理。

难点:R1P包交换过程。

第7掌OSPF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OSPF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重点:OSPF路由原理。

难点:OSPF包交换过程。

第8章E1GRP动态路由协议原理与配置一、本章教学内容:E1GRP路由协议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原理及其配置等。

教学大纲_路由交换技术

教学大纲_路由交换技术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路由交换技术课程类型: 职业总学时:课时 96 讲课学时:48课时实验学时:48课时学分:适用对象: 计算机网络工程有关专业(专科)先修课程要求:计算机网络基础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路由交换技术是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路由交换技术主要介绍路由器交换机的组成原理、基本功能实现原理、高级功能实现原理以及各种局域网、接入网、广域网和其他增值业务的组网原理及构成等。

路由交换技术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本课程以网络互联为主线,重点阐述网络互联设备,网络规划与设计,系统介绍IP 地址的分配与聚合、园区网中的广播流量控制、交换网络中的冗余链路管理、IP子网间的路由技术,还介绍了园区网的安全设计以及局域网与Internet的互联。

本课程重视实践,注重网络管理和设计以及对路由器和交换机的配置技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为学生从事网络管理和设计、网络安装维护以及取得网络工程师认证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学内容以计算机网络原理和相关协议为基础,以企业局域网互联的实施及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Internet接入方案等综合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课程标准,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进一步巩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原理及相关协议的基础上,掌握各种网络设备的功能、应用的场合、安装与配置方案、对网络安全配置的实施、网络设备的营销与售后技术支持等,并能自己完成企业组网方案的设计、网络设备的选择、Internet接入方案的实施等相关的技术工作。

充分考虑本课程实践性、专业性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使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基本内容: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网络基础、路由技术、交换技术、广域网技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交换原理与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TE3221104 TES3321104
课程名称:交换原理与技术
英文名称:Switching Principle and Technologies
学时: 72(讲课:60 实验:24/2)学分: 4
课程类型:限选、任选课程性质:专业课
适用专业:通信工程先修课程:数字电路、微机原理、通信原理等
开课学期:第6或7学期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现代通信的主要方式是网络通信。

现代通信网从本质上讲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通信网包含两大工程:传输与交换,交换体制主要分为电路交换(CS)和分组交换(PS)两大类,各有优缺点和最适合的应用场合。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遍应用,采用电路交换方式的传统的交换机正在发展成为一种能交换话音、数据和图象等多种业务的的通信网组网设备。

分组交换是计算机网络核心技术之一,在数据通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交换技术又出现了融合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特点的新体制,如ATM交换、MPLS交换等。

本课程从通信网的全局出发,论述交换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课程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主要实现方法,适当结合一些实际应用系统,加深对原理和实现方法的理解。

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对内容的具体讲解,要融合通信和计算机两大学科不甚相同的研究方法和知识体系;
(2)明确网络与交换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交换机是网络的核心设备,其采用的体制是随网络的应用需求而转移的。

在这里应注意,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一种交换体制的具体实现可能有多种途径;
(3)适当引入对交换系统进行理论分析的模型和方法。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
本课程为通信工程的一门专业课,内容涉及面广,必须先修“概率论”、“数字电路”、“微机原理”、“软件基础”、“通信原理”等专业基础课程。

三、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 概述 ( 3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交换机在通信网中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交换技术发展概况。

(3)了解交换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4)了解交换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交换式通信网的优点,交换技术的分类与应用,交换机的组成和性能指标。

难点: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具体应用,交换机的组成和各部分的功能。

3.说明
概述部分以了解为主,应为后续内容做准备。

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再复习一遍本章的内容,那时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交换理论基础(9学时)
1.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几种典型的概率分布、生灭过程理论及其应用。

(2)掌握通信业务量、服务质量和话务负荷能力的概念、定义、计算。

(3)掌握明显损失制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服务器利用度的概念、占用概率分布、呼损的计算。

(4)掌握等待制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

2.重点、难点
重点:生灭过程在交换理论中的应用,呼损与利用率,等待制交换系统的基本理论。

难点:占用概率分布,呼损、服务质量和服务设备容量三者之间的关系。

3.说明
交换理论基础部分概念和公式较多,力求理解公式推导过程,掌握重要结论。

(三)电路交换网络与数字交换原理(8学时)
1.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电路交换网络结构与阻塞率近似计算。

(2)熟练掌握数字交换器和数字交换网络的接续原理。

(3)掌握多级数字交换网络的结构、性能。

2.重点、难点
重点:网络结构与阻塞率,T交换器和S交换器,TST网络。

难点:最佳网络结构形式,时分交换原理,多级网络接续原理。

3.说明
重点讲授原理,并结合实际应用介绍典型网络结构。

(四)电路交换控制(10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电信网的组织结构。

(2)掌握信令系统的设计原理和No.7信令系统的应用。

(3)掌握存储程序控制原理以及常用的典型技术与方法。

(4)掌握交换机软件的分类及功能。

(5)掌握呼叫处理原理与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电信网结构和路由规划,交换机接口,信令设计,多机控制系统结构,分级调度输入处理和数据结构。

难点:电信网结构的演进,多机控制系统,数据结构。

3.说明
电路交换控制涉及内容多,应注重结合控制方法。

(五)分组交换(6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协议体系结构。

(2)掌握异步时分复用和分组交换原理。

(3)掌握分组交换网的路由选择方法。

(4)了解分组交换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数据报和虚电路方式的分组交换原理,路由选择方法,特别是自适应路由选择策略。

难点:存储转发,寻址与路由问题。

3.说明
以分组交换原理为主线,适当介绍相关内容。

(六)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6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ATM网络结构、交换原理及协议参考模型。

(2)掌握ATM交换结构及基本原理。

(3)掌握交换结构中的信元缓存方法。

(4)了解ATM交换性能分析方法。

2.重点、难点
重点:面向连接的快速分组交换原理及交换结构。

难点:虚通路、虚通道的概念,ATM交换原理及实现技术。

3.说明
以讲述ATM交换体制为主,适当介绍相关协议。

(七)非连接型快速分组交换(6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互联网的概念及IP协议。

(2)掌握互联网的路由协议。

(3)掌握高性能路由器的关键技术。

2.重点、难点
重点:IP协议,路由协议,高性能路由器的基本结构。

难点:大容量高速路由器技术。

3.说明
以讲述IP高速路由技术为主,适当介绍相关协议。

(八)标记交换(4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MPLS的基本概念、MPLS网络结构和基本工作过程。

(2)了解MPLS路由器结构。

(3)了解MPLS的标记分发协议及标记交换路径的建立过程。

2.重点、难点
重点:MPLS的基本概念,网络结构和基本工作过程。

难点:MPLS交换机制。

3.说明
以讲述MPLS交换技术为主,适当介绍相关协议。

(九)局域网交换技术(4学时)
1.基本要求
(1)掌握以太网工作原理及IEEE 802.3协议。

(2)掌握以太网交换技术。

(3)掌握VLAN技术。

2.重点、难点
重点:总线式和交换式以太网的工作原理、以太网的交换机制和交换结构。

难点:IEEE 802.3的媒质接入控制协议和以太网交换技术。

3.说明
以讲述局域网交换的概念和原理为主,适当介绍相关协议。

(十)光交换(4学时)
1.基本要求
(1)了解光波分复用原理和光网络结构。

(2)掌握光分插复用设备和光交叉连接设备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3)了解光的分组交换与突发交换原理。

2.重点、难点
重点:基于光波分复用和波长选路的光网络及光交叉连接设备。

难点:光交换器件。

3.说明
以讲述光交换的概念和原理为主,适当介绍相关器件。

四、教学安排及方式
五、考核方式
笔试(闭卷)
各教学环节占总分的比例:平时测验及作业:0%,期末考试:100%
六、推荐教材与参考资料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刘增基鲍民权邱智亮编著,《交换原理与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9
(执笔人:鲍民权审核人:刘增基)
2007年 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