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食俗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a09b2cf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41.png)
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汉族的风俗习惯以及文化习俗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黄子孙。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汉族的文化习俗,欢迎阅读参考。
汉族的文化习俗汉族的文化丰富多彩,在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开放虚怀、兼收并蓄,形成了齐鲁、中原、燕赵、关中、巴蜀、荆楚、吴越、岭南、滇黔、闽台、松辽、徽赣等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反映了汉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汉族自古对各种宗教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
乐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汉族的主要传统观念。
历史上汉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来天主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又有一些人开始信仰这些宗教。
几千年来,提倡以仁为中心,重视伦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体系形成的儒家学说对汉族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汉族的文化信仰汉民族传统中信仰儒家思想、道教、佛教,在儒家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对道家、佛家诸说多有崇敬!然而遗憾的是,近现代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功利主义思想逐渐占据主流形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宗教却逐渐式微,民众有许多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西方宗教。
汉族,在东南亚被称为华族,又称华人或唐人,是中国的主要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目前,汉族人口约为13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9%,分布于世界各地。
除两岸四地外,汉族在东南亚和北美洲也有较多分布。
汉族形成历史从约公元前5000年起,当今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在黄河流域起源并开始逐渐发展,进入了新石器时期,并先后经历了母系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公元前2700年,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的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其南面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之后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并攻占了周边各个部落,华夏族的前身由此产生. 汉族的先民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汉族的远古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即汉族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61530a93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c.png)
汉族的传统节日的风俗
汉族有许多传统节日,以下是其中一些节日的风俗:
1. 春节: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一家人会在除夕之夜聚在一起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人们会互相拜年、走亲访友,以及给长辈送红包。
还有舞龙、舞狮等民俗表演,燃放烟花爆竹。
2. 清明节: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节日。
人们会前往墓地祭扫祖先的坟墓,烧纸、供奉食物和鲜花。
还有踏青、祭祀等传统活动。
3. 端午节:端午节是庆祝屈原的节日,主要活动是划龙舟和吃粽子。
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吃传统的粽子,还会装饰五彩丝线,驱邪辟邪。
4. 中秋节:中秋节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人们会赏月,家人团圆,吃月饼和烧烤,还会做灯笼和玩花灯。
5. 重阳节:重阳节是尊敬老人的节日。
人们会登高、赏菊花,还会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
以上只是部分汉族传统节日的风俗,这些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特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
汉族的风俗
![汉族的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6bd6e342b307e87101f696fb.png)
汉族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古老民族,由于其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所以风土人情多姿多彩,丰富异常。
1. 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信仰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 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与尊祖习俗相关,在封建宗法制的长期影响下,汉族喜聚族而居,定期纂修宗谱。
由于聚族而居,汉族自古多三世同堂,及至五世同堂,有的累世同居长达几百年,真是“长幼济济,风礼著闻”。
汉族民族风俗有哪些
![汉族民族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518f40d1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9a.png)
汉族民族风俗有哪些汉族的人们在传统的风俗中都是有着很多理解,而且对于长辈仲的话,也要主动表示问好,对此汉族的民族风俗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汉族民族风俗有哪些汉族的婚姻习俗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家提亲,后人叫“说媒”;“问名”即双方变换年庚,近代称之为“换龙凤帖”,然后卜卦“合婚”;“纳吉”即为“订婚”;“纳征”为男家向女家下聘礼,俗称“彩礼”;“请期”就是选择好婚期吉日征求女方意见;“亲迎”即为迎娶新娘。
从古至今,婚俗虽因时代变化,或贫富相异而有繁简之别,但基本仪式程序相似。
即使到了现代,自由恋爱兴起,仪程更趋简化,不过媒人(介绍人)通言、相亲、定亲和迎娶等习俗仍有一定保留。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闹房等。
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在婚制方面,古代汉族虽通行一夫一妻制,但纳妾现象较为普遍,近代俗称“讨小老婆”或“娶姨太太”,而寡妇一般不准改嫁,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理学兴起,规矩甚严,有的基本要终身穿素服守寡。
在婚姻形式方面,旧时除明媒正娶外,还有买卖婚、表亲婚、换亲婚、转房婚、招养婚(俗称“入赘”)、典妻婚、童养婚、指腹婚、孝婚以及冥婚等。
汉族传统民族风俗汉族的传统礼节跪拜,是汉族的一种庄重的礼节,主要包括稽首、顿首、空首等形式。
稽首是叩头至地并停顿一段时间,原是“九拜”中最恭敬的一种礼节,常作臣对君之拜。
顿拜,即头叩地,通用为下辈对上辈、下级对上级的拜礼。
空首,是手着地,拜头至手。
此外还有只屈一膝的“奇拜”,清朝时极流行。
辛亥革命后,随着封建君主制度的废除,跪拜礼遂被废止,但并未绝迹,直到解放后才彻底摒弃,但民间下辈对上辈有时也偶用此礼以示敬重。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https://img.taocdn.com/s3/m/c55c411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c5.png)
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汉族的传统文化和风俗如下:汉语的告别语同样反映了汉族的风俗习惯1、姓氏:最初,中国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
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
“姓”字就是由女和生字合成。
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
氏是姓的分支。
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
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
2、婚姻:中国汉族婚礼习俗源远流长,民族色彩浓郁。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称之为“六礼”。
3、祭祀:最明显的例子是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
这三个节日原是以祭祖为源,以祭祖事鬼为主要节俗活动,所以又叫三“鬼节”。
清明扫墓包含有怀念祖先,勉励后人之意。
中元节又称盂兰盆节,有放河灯拯孤照冥的习俗。
寒衣节时人们在祖先墓前焚化纸衣。
4、称呼:在中国,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
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5、节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中国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中国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饮茶,虽然方式有别,目的不同,但大多推崇清饮,其方法就是将茶直接用热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姜、椒、盐、糖之类的佐料,属纯茶原汁味饮法,认为清饮能保持茶的“纯粹”,体现茶的“本色”。
而最有汉族饮茶代表性的,则要数品龙井、啜乌龙、吃盖碗茶、泡九道茶和喝大碗茶等习俗了。
汉族民俗
![汉族民俗](https://img.taocdn.com/s3/m/52f8745ec850ad02de804168.png)
压岁钱
春 节 拜年 时, 长辈 要 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 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 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 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 安度过一岁。
• 蒸年糕 • 年糕谐音“年高”, 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 的口味,几乎成了家 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 的黄、白年糕,象征 着黄金、白银,寄寓 “新年发财”之意。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端午 节,又称端阳节。
关于端午节的来源,一说是为纪念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而 设,另一说是远古的吴越民族,他们以龙为图腾,五月初五是 举行图腾祭的节日。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的活动较为隆重,庆祝活动主要有赛龙 舟、食粽子,还要佩香囊和悬艾叶菖蒲,避邪驱瘟。
中秋佳节,人们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吃月饼。月饼最初是 用来祭奉月神的,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吃月饼结合起来, 寓意家人团圆。 近代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美,它寄托着人们思念故乡、思念 亲人、祈盼幸福的浓浓情意。
• 走百病
• “走百病”,又称 “烤百病”、“散百 病”),参与者多为 妇女,他们结伴而行 或走墙边,或过桥, 走郊外,目的是驱病 除灾。
第二节 汉族的民俗
(一)民族概况 汉族主要源于黄炎、东夷等部落联盟,同时吸收了部分荆蛮、 百越、戎狄等部落联盟的成分而逐渐形成。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汉族称“华”、“夏”或“华夏”, 以区别于其他各部族。 为什么我们叫“汉人”? 汉代以后称为汉族。 汉族是中国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民族之一。 汉族的语言简称汉语,属汉藏语系,是世界上应用数最多、 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的语言之一。汉语又以地域为基础分 为北方、吴、湘、赣、客家、闽、粤七大方言 (二)民俗 1.物质民俗 汉族服饰历代变化较大,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夏季衣服颜 色较浅,冬季多为黑色、蓝色等深色。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317a0d44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c4.png)
汉族的风俗有哪些汉族的风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许多方面的内容。
下面将从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几个方面介绍汉族的风俗。
首先,汉族婚礼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俗。
婚礼是人们传宗接代、延续家族血脉的重要仪式,而汉族的婚礼习俗源远流长。
一般来说,汉族婚礼采取围绕着“三曲”的仪式,即出门迎亲、进门迎娶和过门入洞房。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许多传统的习俗,如喜宴、敬茶等。
此外,婚礼期间还会有一些娱乐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其次,汉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不仅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也是汉族人民的重要的时间节点。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是春节,被称为中国的传统年,是汉族人们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此外,汉族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
这些节日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和庆祝方式,如春节一般家家户户要贴春联、扫尘、放鞭炮,还要吃年夜饭,一家人团聚并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饮食习俗是汉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主要体现在烹饪技艺、餐桌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
例如,在餐桌礼仪方面,汉族人讲究“敬酒不倒、拱手作揖”,主人应该热情好客地邀请客人品尝各种美食。
在饮食习惯方面,汉族人崇尚五谷为主食,注重荤素搭配,追求均衡饮食。
另外,传统服饰也是汉族的重要风俗之一。
汉族传统服饰丰富多样,不同地区有不同的传统服饰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服饰是“汉服”,它是汉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一种体现。
汉服以细腻的面料、精致的绣花和华丽的装饰品著称,代表了汉族人民的优雅和高贵。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汉族传统服饰的保护和传承,特别是在特定的场合,如婚礼、节日等,人们会选择穿汉服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之,汉族的风俗涵盖了婚礼习俗、传统节日、饮食习惯和传统服饰等多个方面。
这些风俗不仅是汉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和传承这些传统风俗,可以加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a2a79d8c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5.png)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汉族生活习俗包括节日庆祝、婚丧嫁娶、饮食习惯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汉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在汉族的生活中,节日庆祝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贴春联,做年夜饭,放鞭炮等活动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也都有各自的庆祝方式,如扫墓、赛龙舟、赏月等,这些节日活动都是汉族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
另外,婚丧嫁娶也是汉族生活习俗中的重要部分。
结婚时,汉族人民会举行传
统的婚礼仪式,如过堂、拜堂等,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而丧事中也有一系列的丧葬习俗,如穿孝、守灵、扫墓等,这些习俗都是汉族人民对逝者的哀悼和纪念。
此外,汉族的饮食习惯也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汉族人民讲究饮食的色、香、味、形,讲究饮食的营养和搭配,如饺子、汤圆、年糕等都是传统的美食,而在饮食礼仪上也有一套完整的规范,如宴席上的敬酒、茶道等。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体现了汉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
这些习俗不仅是生活中的一种方式,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希望汉族的生活习俗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了解和尊重,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保留和发展做出贡献。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c9003471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6.png)
汉族的风俗简单介绍汉族的风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汉族的文化因为其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而闻名于世界。
汉族的风俗可以分为多个类别,本文将从婚礼、丧礼、节日、饮食等角度进行简单介绍。
一、婚礼风俗在汉族的婚礼中,有着独特并富有仪式感的习俗。
传统的婚礼习俗通常包括“订婚”、“过大礼”、“迎亲”、“入洞房”、“拜堂”等环节。
其中,“过大礼”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男方需要准备一些婚礼用品,如红糖、茶叶、烟酒等,向女方家庭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恩之情。
此外,汉族的婚礼中还有许多有趣的小习俗,如新娘要穿戴一系列的喜庆红色婚服,新郎要拍照留念。
二、丧礼风俗在汉族的丧礼中,人们通常要做一系列的祭祀、丧葬、纪念等事情。
在祭祀方面,必须对先人进行敬拜,祭祀的对象通常是已经去世的祖先或家中长辈。
在丧葬方面,人们通常会安排一个完整的葬礼仪式,将逝者送入冥界。
在纪念方面,人们会在逝者的生日或忌日向先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三、节日风俗汉族拥有众多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汉族节日包括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在春节中,人们有放鞭炮、贴春联、吃团圆饭的习俗,这些习俗传承至今。
在中秋节中,人们有赏月、吃月饼的习俗,这也是汉族文化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节日。
四、饮食风俗汉族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餐饮文化也十分丰富多样。
传统的汉族菜肴以色、香、味、形、器具的完美结合而著称于世。
在汉族的饮食文化中,有一些独特的习俗。
例如年夜饭、宴请宾客时要准备一些好吃的菜肴,饭后还要喝一杯茶以健脾消食,保持身体的健康和纪律的饮食习惯。
总之,汉族的风俗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具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和传统节日。
汉族的文化因其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而广为世界所传承和推崇,这些风俗今天依然在汉族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关于汉人的礼仪
![关于汉人的礼仪](https://img.taocdn.com/s3/m/7103829c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fb.png)
关于汉人的礼仪
汉人的礼仪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
以下是关于汉人的一些礼仪习俗:
1. 尊敬长辈:汉人非常重视尊敬长辈,尤其是在家庭和社交场合。
他们会向长辈行鞠
躬礼或双手合十,称呼父母、长辈的时候通常使用“爸爸、妈妈、叔叔、阿姨”等称呼。
2. 礼貌用语:汉人在与人交往时,通常使用适当的礼貌用语,比如用“您好”、“请问”、“谢谢”等来表示尊重和感激。
3. 礼物赠送:在特殊场合或拜访他人时,汉人通常会带上礼物,以示尊重和友好。
常
见的礼物有鲜花、茶叶、糖果等。
在接受礼物时,通常会先拒绝一两次,以示谦虚。
4. 餐桌礼仪:在用餐时,汉人注重礼仪。
他们会等长辈或客人先开始吃饭,然后才开
始用餐。
他们会用筷子夹菜放在对方碗里,表示关心和照顾。
5. 穿着与仪容:汉人注重穿着整洁和文雅的衣服,尤其是在重要场合或正式场合。
他
们通常会选择适当的衣服来展示尊重和形象。
这些是关于汉人的一些礼仪习俗,不同地区和人群也会有差异。
总的来说,汉人注重
传统礼仪、尊重他人和维护人际关系,这些礼仪观念已经成为他们行为方式的一部分。
汉族传统四大节日
![汉族传统四大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233cbaf0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3.png)
汉族四大传统节日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1、春节,汉族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
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
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
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3、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龙日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天中节等。
端午习俗主要有赛龙舟与食粽子等。
食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赛龙舟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一种活动,后逐渐传播开并形成习俗。
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是古代百越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春秋之前已有以龙舟竞渡形式敬龙神的习俗。
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
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88589195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46.png)
汉族民风民俗简介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黄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汉族民风民俗:
1. 传统节日:汉族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其独特的庆祝方式和习俗,如春节的拜年、贴春联,清明节的扫墓祭祖,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等。
2. 婚俗:汉族的婚礼通常遵循一系列传统仪式和习俗,如媒妁之言、定亲、迎亲、拜堂等。
婚礼上会有热闹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
3. 饮食文化:汉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八大菜系。
不同地区有各自的特色菜肴,如川菜、粤菜、湘菜等。
此外,汉族还有许多传统的饮食习俗,如春节期间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
4. 传统礼仪:汉族注重礼仪,尊老爱幼、和睦相处是传统美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注重礼貌用语、行为举止,如尊敬长辈、让座、行路让先等。
5. 传统服饰:汉族的传统服饰有独特的风格,如汉服、唐装等。
传统服饰通常体现了汉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色。
需要注意的是,汉族的民风民俗因地域、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例子,具体的民风民俗还会因地区和个人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汉族民俗文化
![汉族民俗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0428f926d1f34693dbef3e57.png)
大襟右仞交领这种。
秦代服饰(女服) 曲裾深衣,通身紧窄,长可曳 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 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 大多镶边。。
汉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
代
汉代男子的曲裾深衣 。汉代的男子的服装样 式,大致分为曲裾、直裾两种。
汉代直裾(女服,区别于曲裾)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
汉代 鎏金点翠花篮耳坠
明代 玉兔捣药耳坠
四,耳珰(dang) 珰是直接穿挂于耳 上的耳饰,一般为为凹腰圆筒形
汉代 耳珰
六朝 琉璃耳珰
二、民居文化
1、北方:四合院、窑洞 2、南方:砖木、茅草、竹子 3、汉族建筑布局的特点一般是平而
向纵深发展,分上房下房、正房侧房、 内院外院,楼最高不过二层,往往形 成左右严格对称,庭院与建筑物融为 一体,封闭独立的住宅建筑群 .
一,耳玦(jue)
有缺口的环形玉称为玦。耳玦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耳饰,
其戴法目前不是很清楚。有人说戴耳玦时可将缺口夹住耳朵, 也有人说需用细绳子系挂在耳眼上。也有人说古人生前戴环、 死后戴玦,实际只是一种猜测。
河姆渡文化 玉玦
春秋 玉玦
二,耳环 和现代意义基的耳环。
四、婚娶文化
纳彩 问名 纳吉 纳征 请期
择偶、提亲 讨八字 正式提亲 送彩礼、嫁妆 择定娶亲吉日
亲迎
娶亲
六礼”中以“亲迎”内容最为丰富多彩,主 要习俗有铺房、哭嫁、撒谷豆、“举火”、 “泼水”、障面、穿红衣、新娘足不履地、 坐花轿、“跨马鞍”、拜堂、撒帐、交杯、 闹房等。两千多年来,这些“亲迎”习俗经 久不衰,近代随着社会的进步虽有所革新和 演变,但基本方面变异不大。
并替代了深衣。
魏晋南北朝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3afe005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a2.png)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生活习俗源远流长,包括节日习俗、饮食习俗、婚
丧嫁娶等方方面面。
这些习俗不仅反映了汉族的传统文化,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汉族的生活习俗中,节日习俗是最为丰富多彩的。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传统
节日,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挂灯笼、包饺子,以及举行舞龙舞狮等活动,迎接新年的到来。
中秋节则是团圆的象征,家人团聚共赏圆月,还有吃月饼、赏月、赠送月饼等习俗。
除此之外,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也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如踏青、扫墓、赛龙舟等。
在饮食习俗方面,汉族人讲究“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自然也是十分丰富多样。
早餐一般以米面为主,如稀饭、面条、包子等,而午餐和晚餐则以米饭为主食,搭配各种菜肴。
此外,汉族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美食,如春节吃饺子、中秋吃月饼、端午吃粽子等,这些美食都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底蕴。
婚丧嫁娶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对于汉族人来说,也有着独特的习俗。
婚礼上,新郎要迎亲、敬茶、拜堂,新娘则要接新郎、拜天地、过门等。
而在丧葬仪式上,汉族人有着一整套的礼仪程序,如守孝、扫墓、祭祀等,这些习俗都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不仅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
体现了汉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家庭观念。
这些习俗不仅是生活的调味品,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体现。
汉族生活习俗
![汉族生活习俗](https://img.taocdn.com/s3/m/5acef41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9e.png)
汉族生活习俗汉族是中国最大的民族群体,其生活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历史文化的影响。
汉族生活习俗涵盖了婚嫁、祭祀、节庆、饮食等方方面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在汉族的婚嫁习俗中,有着许多独特的传统。
比如,新娘出嫁前要进行过门仪式,接新娘的车队要绕行几个路口,以驱走不祥之物。
而婚礼上的“闹洞房”也是一大特色,新郎新娘要经受亲友们的“刁难”,以示坚定的爱情。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婚姻家庭的祝福和期盼。
汉族的祭祀习俗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先祖的敬拜。
每年的清明节和重阳节,汉族人都会到祖坟前祭拜,烧香献花,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比如广东的“盂兰盆节”和湖南的“过水节”,都是对祖先的传统祭祀活动。
汉族的节庆习俗也是丰富多彩。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
比如,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贴春联、放鞭炮等习俗,都是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而中秋节的赏月、吃月饼、赛龙舟等活动,则是为了纪念古代的爱国诗人屈原,以及祈求团圆和幸福。
另外,汉族的饮食习俗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从早餐到正餐,汉族人都有着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比如,早餐时的油条、豆浆,午餐时的米饭、面条,晚餐时的热菜、凉菜等,都是传统的饮食习俗。
而在节庆时,还会有一些特色的美食,比如春节的饺子、元宵,中秋节的月饼等。
总的来说,汉族生活习俗丰富多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这些习俗不仅是对传统的延续,也是对家庭幸福和民族团结的祈愿。
在当代社会,汉族生活习俗虽然受到了一些现代文化的冲击,但仍然保留着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4d34111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2.png)
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汉族的分布地区较为广大,是我国最大的民族,人口达到10亿以上,使用汉字,通俗汉语,在世界上是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的语言之一。
汉族还有着很多的风俗习惯,比如节日、建筑、服饰、饮食等等。
下面店铺为大家介绍汉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汉族的风俗习惯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了。
直到现在,中国汉族同胞还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汉族的服饰比较复杂,从古到今,变化很大。
古代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
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开始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
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
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更是款式新颖多样,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
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
过“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夜,初一要拜年。
汉族人口众多,习俗各异。
如今男女婚嫁大都已移风易俗,采用简单而又热闹的婚礼。
但在有些汉族地区的农村,传统的民俗至今仍然保存着。
据史料记载,汉族旧称汉人是因中国的汉王朝而得名,汉朝以前称“华夏”或“诸夏”。
无论是在政治、军事、哲学、文学、史学、艺术诸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领域中,汉族人民都创造了许多辉煌的业绩。
汉族人民历来以简朴、富于创造精神著称。
汉族历史上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https://img.taocdn.com/s3/m/d207b2b6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54.png)
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风俗习惯特色汉族是当今世界上人口最大,也是历史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时代不停的更改替换,汉族人的习惯也是随之发生了改变。
那么现今有的,汉族风俗特色,你具体都知道多少呢?一起来看看吧!汉族风俗习惯介绍1、尚农务本汉族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自古以来农业人口一直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九十以上,尚农风俗源远流长。
从远古起,汉族就视农业为本业。
早在战国时期韩非就提出了“以农业为本”的主张。
他说:“仓禀之所以实者,耕农之本务也。
”《韩非子·诡使篇》。
在尚农思想的影响下,汉族社会形成了“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商君书·画策篇》。
“男耕女织”可说是一幅典型的汉族社会风土人情画。
只是到了现代,特别是解放后才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形成和创立与汉族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
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和农活的内容也随着变化。
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都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至今汉族农民仍习惯按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
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
《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
”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
《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发展到后来,汉族社会层层都有社祭。
民间对土地神的十分广泛,解放前土地庙几乎到处可见。
2、尊祖敬老尊祖敬老是汉族的千古遗风。
尊祖即是对祖先的崇拜。
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
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是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
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
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容面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
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
汉民族传统节日
![汉民族传统节日](https://img.taocdn.com/s3/m/87e1026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4.png)
汉民族传统节日汉族是我们中国人数最多的族,你知道汉族有些什么传统节日吗?下面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汉民族传统节日相关资料,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汉民族传统节日汉族的节日很多,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等。
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
“春节”又称为过年,是汉族人千百年来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
过年时,除夕要守岁,初一要拜年。
汉族的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糍粑、汤圆、荷包蛋、大肉丸、全鱼、美酒、福橘、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拜年、给压岁钱、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中国人过春节还有挂中国结的习惯。
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古文化街乔香阁请中国结的习俗,取乔香纳福之意;温州人有去自己的信教虔诚祈祷,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与家人一起获得幸福。
其中,多为佛教。
立春是汉历(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预示着一年农事活动的开始,历来为汉族人民所重视,早在宋代,立春习俗就已十分丰富了。
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汉历(农历)正月十五“是上元节”。
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
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社日是古人祭祀社神的节日。
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封土立社加以祭祀。
据《礼记.祭义》记载,天子为天下百姓总立的社称“太社”,为自己立的社称“王社”;诸侯为封国内百姓总立的社称“国社”,为自己立的社称“侯社”;大夫以下不为自己立社,而是联合其邑里的群众共立一社,称“置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族食俗
导读:本文是关于汉族食俗,希望能帮助到您!
    汉族是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
 汉族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
这与西方诸民族和中国藏、蒙等民族的饮食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差别。
此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饮食惯制。
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和北方种植稻类地区,以米食为主,种植小麦地区则以面食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类、薯类作物作为杂粮也都成为不同地区主食的组成部分。
汉族主食的制作方法丰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数百种。
     现在,中国东南方仍以米食为主,大米制品种类繁多,如米饭、米糕、米粥、米团、米面、糍饭、汤圆、粽子等;东北、西北、华北则以面食为主,馒头、包子、面条、烙饼、馅饼、饺子等都为日常喜爱食物,其他如山东煎饼、陕西锅盔、山西刀削面、西北、华北抻面、四川担担面、江苏过
桥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风味食品。
 菜肴     汉族在饮食习俗方面形成菜肴的众多不同类型,是因为受到多方面的条件影响。
首先是原料出产的地方特色,例如东南沿海的各种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种山珍野味,广东一带民间的蛇餐蛇宴。
其次,还要受到生活环境和口味的制约。
人们常把汉族和其他有关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虽然过于笼统,并不准确,但也反映出带有区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异和区别。
再次,各地的调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调味、烹调技术的不同要求和特点,都是形成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
各地在民间口味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有特色的地区性的菜肴类型,最后发展成为较有代表性的菜系,汇成汉族饮食文化的洋洋大观。
 饮料     酒和茶是汉族主要的两大饮料。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中国也是世界上发明酿造技术最早的国家之一。
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数千年来,构成汉族饮食习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发生了广泛影响。
除酒和茶两种主要饮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为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人们的饮料。
 节日食品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采的。
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
大致可分为三类: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
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
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
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
中秋节的月饼,寓含了对人间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的祝福。
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咬蚕豆、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饮食中的信仰、禁忌 汉族多在正月初
一、
二、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
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备,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
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在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
 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
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汉族食俗责任编辑:飞雪阅读: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