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教学大纲
教案(温病54)
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研室温病学教研室教师杨进08年9月10日教案(温病学54学时)教案(温病学54学时)1.熟悉辨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中的独特意义,掌握温病过程中各种舌象的具体变化,以区分病邪类型,辨别卫气营血和三焦的病机以及判断津液存亡等。
2.熟悉斑疹、白的形态区别和形成原因,掌握其形态、色泽、分布等方面的常见变化及其诊断意义。
3.了解温病过程中常见脉象和神色变化的诊断意义。
4.掌握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特别要明确发热、汗出异常、神志异常、痉厥、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主要类型及其鉴别要点等。
1.讲述辨舌验齿在温病诊断上的意义。
2.从舌苔颜色、厚薄、润燥的观察,阐明温邪的性质、病机、津液存亡2学时及临床意义。
3.讲解舌质的色泽、润燥及舌形态的临床意义。
4.讲述斑疹、白的成因、形态、分布、诊断意义、治疗原则。
2学时5.讲授温病过程中常见症状的鉴别诊断, 重点讲解发热、神志异常、痉厥、汗出异常、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临床分类,鉴别要点,临床意义。
2学时6.简介温病过程中常见脉象和神色变化的诊断意义。
1.常见舌苔异常的形态,诊察要点,所主病证。
2.常见舌质异常的形态,诊察要点,所主病证。
3.斑疹、白的成因、形态、分布、诊断意义、治疗原则。
4.发热、神志异常、痉厥、汗出异常、出血等症的形成机理,临床分类,鉴别要点,临床意义。
1.如何辨白苔主表、主湿之不同?2.温病夹有痰湿在舌象上有何反映?3.苔黄厚焦燥与黄厚浊腻,所主病证有何不同?4.热伤肾阴的黑苔与阳明腑实的黑苔其表现有何不同?5.温病常见紫绛舌是否均是热入营、血分的征象?6.舌焦紫起刺和舌紫晦而干所主病证有何不同?7.温病肾阴耗伤,其舌、齿、疹、是否都有变化?请分别叙述其表现。
8.试述斑疹的形成机理,常见形态,临床意义。
温病学湿温病PPT大纲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
避免接触传染源
在湿温病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减少与患者的接触。 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
02
湿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分型
湿重于热证
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重痛、胸 闷脘痞、苔白腻等,脉象濡缓。 多因中焦脾胃为湿热所困,湿邪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的跨学科合作,共同 推动湿温病的研究和治疗水平的提高。
THANKS
感谢观看
心呕吐、大便稀溏等表现。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
查体发现
03
体温38.5℃,面色萎黄,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心肺听诊无
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
诊断思路与方法
01
02
03
辨病辨证
根据患者发热、身重、疲 乏无力等症状,结合舌象 脉象,初步辨证为湿温病 。
鉴别诊断
与暑湿感冒、脾胃湿热等 病证进行鉴别,排除其他 可能性。
蒙蔽清窍
湿热之邪上蒙清窍,可出现神识昏蒙 、表情淡漠、嗜睡等症状。若湿热之 邪化火,上攻头目,则可出现头痛剧 烈、目赤肿痛等症状。
阻滞经络
湿热之邪阻滞经络,可导致肢体关节 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若湿 热之邪流注下焦,则可出现小便不利 、尿黄赤等症状。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湿温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初期可见恶寒发热、身重疼痛、胸闷脘痞等症状;中 期可见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重痛等症状;后期可见低热缠绵、食欲减退 、神疲乏力等症状。
如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 ,可健脾和胃、改善脾胃功能 。
食疗单方
如冬瓜皮、西瓜翠衣等,可单 独食用或煮水代茶饮,具有清 热利湿、解暑等功效。
《温病学》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1.《温病学》的主要内容
《温病学》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篇。
上篇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包括温病学学科性质及其发展概况、温病概念、温病病因和发病、温病辨证、温病常用诊法、温病治则治法及温病预防等。
中篇主要介绍四时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和辨证施治。
具体病种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温疫、疟疾、霍乱等11种。
下篇为名著选讲,主要对清代温病学的代表性著作,如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以及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重点内容进行归类注解,阐明含义,使学者在学习好上、中篇的基础上通过对原著精华的学习,进一步深化对温病学理论的理解。
2.学习要求
(1)对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如病因发病、辨证、治疗等要深入理解、牢固掌握,并能融会贯通。
(2)对四时温病的因证脉治在掌握了它们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要用分析对比的方法,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之处。
(3)对于教材上、中、下三篇内容要注意前后联系,上下贯通。
总之学习本课程关键在于能深入理解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具体掌握温病辨证施治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3.学习方法
温病学是一门临床课程,学习时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注意温病辨证施治方法的实际运用。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学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明确概念,术语的含义;
2、掌握辨治规律,认清病证特点;
3、注意前后联系,善于比较分析;
4、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懂――概念、原理、术语
记――法则、特点、诊治
联――其它学科、前后、病案
析――分析、逻辑推理、思考。
温病学第九版教学设计
温病学第九版教学设计引言温病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理论和临床学科之一,是中医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温病学这一领域。
本教学设计以温病学第九版为基础,旨在提高学生对温病学的理解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温病学理论。
教学目标1.掌握温病学基本概念和理论;2.熟悉温病学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3.能够运用温病学理论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4.深入理解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教学内容第一章温病学概述1.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和起源2.温病学的发展历程3.温病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4.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第二章温病的诊断方法1.温病的辩证方法2.温病的舌诊和脉诊3.温病的实验室检查第三章温病的治疗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2.温病的药物治疗3.温病的针灸治疗4.温病的中药汤剂和方剂治疗第四章温病与其他疾病的关系1.温病与感冒、咳嗽的关系2.温病与心脏病、脑血管病的关系3.温病与肝病、肾病的关系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研讨等方式介绍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温病学的实践应用;3.观摩教学法:通过学习温病学名家的临床经验,来增强学生对温病学的理解;4.实践教学法:通过现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将温病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应包括考试和非考试两种形式。
考试形式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等形式,以便考察学生的温病学理论知识。
非考试形式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以便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成果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深入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并能够熟练运用温病学理论对临床实践中的常见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同时,学生还能够深入理解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温病学教学设计
温病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温病学相关的基本理论、病证辨析及治疗方案,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治。
具体目标包括:1.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发展现状等;2.熟悉温病学常见的病因、病机、病证及病理变化等基础知识;3.熟悉温病学诊断的基本方法、辨证思路、望闻问切等技能;4.掌握常用的温病学治疗方法、药物及方剂等,能根据病情制定治疗方案;5.能运用所学知识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诊治,并对温病学的发展做出科学的理解和预测。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温病学的基本概念•温病的定义、历史沿革和学科与临床应用;•温病学的基本特点、理论构成及其与中医学的关系。
第二章温病病因和病机•温病外感之因、发病机理和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温病内伤之因、病机及临床表现;•五输之温、七情之温、饮食之温等其他温病因素及其病机。
第三章温病病证辨析•外感温病的病证辨析与治疗;•内伤温病的病证辨析与治疗;•温邪伤及五脏之温的病证辨析与治疗;•特殊温病:温疫、温疮、热淋等的病证辨析。
第四章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思路、方法和技能;•温病诊断中的望闻问切与辨证论治的应用;•温病诊断新技术的应用。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温病治疗的基本原则、药物和方剂选用;•温病的辨证论治及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温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温病的新方法和新技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以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传达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介绍其病证辨析和治疗方法。
•通过讲授,使学生初步掌握温病学的学科体系、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了解温病中临床具体表现,为后续的学习和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2. 病案探讨法•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病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病案中理解温病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对学生的问题予以答疑解惑。
3.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探究温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等课程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
《温病学》教学大纲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温病学讲稿(电脑电印版)1
第一章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
《温病学》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很重要的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对临床各科都有实用价值。从《温病学》的性质来说,它应该是临床课程,但是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是讲基础理论知识,所以历来就把它列为从基础向临床过渡的桥梁课程,可以说是临床基础课程。从临床的角度来说,曾经有人主张把《温病学》的内容归入内科学中,这种做法应该说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温病涉及到很多发热性疾病,而发热性疾病不只见于内科,如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都可以见到,所以必须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提出来。温病学说与伤寒学说不一样,它形成的年代较晚。人们对伤寒病的认识很早,从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伤寒就形成了完整的学说,它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后世对它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在《黄帝内经》中虽然也提到了温病,但是并不多,后世发展得也比较缓慢。温病学说形成的时期应该说是清代的中期,到现在也就是260年的时间,所以说它在中医学领域里是一个年轻的学科,是经过历代医学家的不断努力才逐渐形成的,而且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学术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最终才形成了完整的学术体系。因为《温病学》涉及到的古代医学书籍和学术观点较多,所以学习温病学就应该首先对它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有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
1、《黄帝内经》与《难经》关于温病的记载
在《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温病的病因、病名及某些症状,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又说:“冬伤于寒,春必温病”。这两篇中都指出了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必然要发生温病。至于为什么冬天感受了寒邪,春天才发生温病,这两篇里都有没有讲,但是已经把问题提出来了,这就给后世对伏气温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认为温病是伏邪发病。就是说,冬天感受了寒邪,当归不发病,寒邪伏于体内,郁而化热,到春天发病。虽然这种理论是后人对《黄帝内经》进行的解释,但是可以说“冬伤于寒”是温病病因学说的肇始。
中医内科主治医师考试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热互结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湿热交蒸,充斥气分,酿成热毒 气分湿热久郁,酿成痰浊,蒙蔽心包 暑湿郁蒸少阳气分,气机郁阻 气分暑湿郁蒸,弥漫于上中下三焦 湿温病气分证后期,余湿未尽,脾气不 舒,胃气未醒 肺胃热毒充斥,攻冲头面
烂喉痧邪毒化火,燔灼气营(血)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秋雨湿较盛、气候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选方 银翘散、桑菊饮
宣白承气汤 清燥救肺汤
清营汤 清宫汤送服凉开三宝
羚角钩藤汤 犀角地黄汤 加减复脉汤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黄连阿胶汤
青蒿鳖甲汤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雷氏芳香化浊法、三仁汤
雷氏宣透膜原法
王氏连朴饮
甘露消毒丹 菖蒲郁金汤 蒿芩清胆汤
三石汤 薛氏五叶芦根汤
普济消毒饮
凉营清气汤 炎热季节)、温毒(冬春)
湿困中焦 邪阻膜原 湿浊偏盛 湿热并重 困阻中焦
《温病学》学习大纲
湿
热
类
湿热蕴毒证治
湿热酝痰蒙蔽心包
湿热蕴毒 湿热酝痰
证治
蒙蔽心包
暑湿郁阻少阳证治 暑湿郁阻少阳
暑湿弥漫三焦证治 暑湿弥漫三焦
余湿留恋证治
后期余湿留恋
温
大头瘟毒盛肺胃
证治 .
毒盛肺胃
毒
烂喉痧毒燔气营
类
(血)证治
毒燔气营(血)
好发季节
温热类(冬春)、湿热类(夏
《温病学》学习大纲总表 病机
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通 燥热之邪壅肺,气阴两伤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热入心包,炼液成痰,痰热闭窍 邪热亢盛,深入厥阴,引动肝风 血分热毒炽盛,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温病日久,真阴耗伤,邪少虚多 温病后期,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温病后期,肾阴耗伤,心火仍炽,心肾 不能互济 温病后期,阴液亏损,余邪留伏阴分 湿温病初起,卫气同病,外内合邪,湿 重热轻 湿重热轻,困阻中焦
《温病学》讲义电子教案
第十五章 疫疹
【诊断依据】 1、本病所涉及病种较多,不同季节有不同
性质的疫疹发生。P225,有较强的传染性, 能引起流行。 2、起病急骤,迅速传变,症状复杂,病情 凶险。
第十五章 疫疹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初发证治: (1)风热伤络: P227 (2)卫气同病: P227 (3)邪遏膜原: P227 2、阳明热炽,迫及营血: P228 3、邪入营血: (1)邪毒炽盛,气营(血)两燔: P228 (2)血分实热,血热妄行: P229
二、三焦辨证
2、中焦证候: P44 (1)阳明热炽:病机及主要症状 (2)阳明热结:病机及主要症状 (3)湿热中阻:病机及主要症状 (4)湿热积滞搏结肠腑:病机及主要症状 3、下焦证候: (1)肾精耗损:病机及主要症状 (2)虚风内动:病机及主要症状
第四章 温病常用诊法
一、辨舌 (一)辨舌苔 1、白苔:观察其厚、薄、润、燥。主要有
第九章 暑温
【诊断依据】
1、本病多发于夏末秋初,有明显的季节性。 2、本病起病多急骤,初起较少卫分过程,
发病即见高热、汗多、烦渴、脉洪等暑入气 分、里热炽盛的症状。即叶天士说的“夏暑 发自阳明”。
3、病程传变迅速,变化较多,可有化火、 生痰、生风等病理变化,极易产生津气欲脱、 暑热闭窍、化火动风、伤络动血等严重变化。
第七章 风温
【诊断依据】 1、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冬多见 2、发病急骤,初起表现为发热、恶风、咳
嗽、口微渴等肺卫症状,继而出现壮热、咳 嗽气喘,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气分 证,后期多致肺胃阴伤。 3、部分病例可出现神志异常等热陷心包证。
第七章 风温
【辨证论治】分型辨治 1、邪袭肺卫:P109 2、邪入气分:P110 (1)邪热壅肺: P110 (2)肺热腑实: P111 (3)肺热移肠: P111 (4)肺热发疹: P111
温病教学大纲
温病教学大纲温病教学大纲:传承中医经典,探索温病治疗之道温病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为中医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理解温病的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指导。
本文将从温病的历史渊源、学科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展示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温病的历史渊源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
《素问·热论》一篇中,详细论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为后世中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温病逐渐发展成为中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二、温病的学科地位温病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它研究的是人体在外邪侵袭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理内外关系来恢复健康。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到感冒、流感、肺炎等常见疾病,也包括了一些罕见病和疑难杂症。
通过深入学习温病,中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温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多个方面。
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温病的基本概念,包括温病的定义、分类和特点等。
其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温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入侵、正气失调等方面的内容。
然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的应用。
最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方面的内容。
四、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温病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温病教学大纲可以帮助中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温病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
其次,温病教学大纲可以促进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此外,温病教学大纲还可以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推动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温病学经典选读大纲
温病学经典选读教学大纲36学时(供中医传承班选修课使用)《温病条辨》是四大经典之一,被誉为“治温之津梁”为了满足初学《温病条辨》者的学习需求,便于熟读背诵,并对原文进行初步理解,解决学习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为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以温病教研室编写的《温病条辨》百条导读为教材。
节选《温病条辨》重要条文100条,将条文及自辨内容合并作原文,以体现吴氏论述的完整性。
按上、中、下三焦的顺序进行编释,并选择了自序以及《杂说》中的“治病法论”,余则从略。
教材体例包括原文、提要、白话解、词解、讨论五部分内容,并于书后附录了《温病条辨》参考书简介。
课程要求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熟悉《温病条辨》关于温病的病因、病理、证候、辨证规律及其有关方药的论述。
领悟吴鞠通研究温病的逻辑思维方法。
掌握名词术语的解释,文意理解、医理的初步理解。
背诵重点原文。
第一部分:概说【教学目的】了解吴鞠通《温病条辨》主要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教学内容】1概说介绍《温病条辨》主要内容、体例、思维方法、学术贡献,后世评价;教学目的、学习方法、。
2 学习《温病条辨》自序讨论(1)吴鞠通的学习中医的动力是什么?(2)吴鞠通是如何学习前人经验的?(3 )如何理解“瑭进与病谋,退与心谋”?(4 )如何理解“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电化教学熟读基础上提炼中心思想,展开讨论【教学时数】2第二部分:上焦篇【教学目的】了解温病的范围及病因、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初步理解原文主要精神。
熟悉上焦温病的发病规律、证治规律,并初步掌握学习原著方法。
【教学内容】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原文 1 温病的范围及病因 2 温病发病的部位及感邪途径。
3、温病初发证候的特征。
4温病初起,邪在卫分以及兼感新寒的证治6、温病表解后,温邪外发的治法7、手太阴气分证治。
8手太阴气热不解气阴大伤证治。
9、白虎汤四禁10、气血两燔证治11、手太阴肺经血分证辨治及预后。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八版(温医)
教学大纲改为:临床本科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人卫8版,李兰娟主编)温医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感染的概念。
二.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显性感染,病原体携带状态,潜伏性感染。
三.重点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四.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
二.一般讲解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三.一般讲解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重点讲解决定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的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二.一般讲解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重点讲解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流行病学特征、有感染后免疫。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特点:㈠.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前驱期、症状明显期、恢复期、复发与再燃。
㈡.一般讲解常见症状与体征。
㈢.一般讲解传染病的临床类型。
第五节传染病的诊断一般讲解传染病诊断的三大要素: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第六节传染病的治疗一般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第七节传染病的预防一般讲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管理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
第二章病毒性肝炎目的要求:一.掌握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临床表现。
二.熟悉病毒性肝炎的实验室检查、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三.了解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解剖、鉴别诊断及预防措施。
教学内容:一.概述: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的概念及其病原分型。
二.病原学:重点讲解病毒性肝炎病原的种类及其主要特点,重点讲解HBV 三大抗原抗体系统的意义,一般讲解HBV DNA和DNAP、HBV变异的意义。
温病学(3.2)--病因与发病教案及首页
广 州 中 医 药 大 学教 案(首 页)课程名称 《温病学》 第二章 病因与发病教学时数 3 上课时间 12.2.24 (5-7)授 课 人 授课形式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化教学授课对象教 案 内 容1、教学目的:1.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2.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2、教学内容要点:1.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其发病则与正气强弱密切相关。
2.重点讲授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热等主要病邪的病因性质及致病特点。
3.介绍温毒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4.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5.注意分析新感与伏邪的比较。
3、教学要求要点:1.明确中医外邪的内涵。
2.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3.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
4.补充伏邪学说临床应用概况。
教案首页书写要求:(1)教案书写以简洁、明了、扼要为宜。
(2)教学对象包括专业、年级、学生。
(3)教学目的与教学大纲相一致。
(4)教学内容要点力求按大纲要求,准确、适度、易于操作。
(5)教学要求要点包括:1.基本概念、理论及知识的掌握;2.重点、难点的讲授;3.补充相应的知识内容。
第二章 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教案[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二、掌握各种温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三、熟悉温病发病类型和有关温病病因与发病学说[疑难重点]一、重点:各种温邪的致病特点。
二、疑难点:杂气学说和伏邪学说[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
[教学内容与教学思路]一、病因(一)温邪的共同特点由温病的概念引入,明确外感温邪是温病致病的主因。
说明温邪属于外感病邪,随后简要复习《中基》有关外感病邪的内容,强调中医之病因是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的综合反映,引入认识温邪的方法和温邪的共同特点教学内容。
讲解温邪的5个共同特点,说明第1点“温热性质显著”决定温邪之为温邪,其它4点是外感病邪所共有。
说明温邪是温病病因的总称,包含多种病邪,简要介绍温邪的分类,引入各种温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教学内容。
温病学课程设计
温病学课程设计
一、课程介绍
本课程以《伤寒论》及其扩展为基础,介绍温病学的概念、理论、临床应用及
研究方法。
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医温病学的特点和特色,掌握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病机病理;理解温病临床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2.掌握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3.了解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4.能够熟练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
三、课程内容
1.温病学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渊源
(1)温病学的概念和定义;
(2)温病学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2.温病学的分类、病机病理等基本理论
(1)四温和里、中、外、闭的病机;
(2)温病的病理变化过程;
(3)温病的病因病机。
3.温病的临床表现、诊疗规律、治则治法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1)四温病的临床表现和病机;
(2)温病的诊疗规律;
(3)温病的治则治法;
(4)中西医结合治疗温病的方法和策略。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讲授、案例分析、学科交叉等综合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一)教材
《中医基础理论》
(二)参考书目
《温病方论》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病证诊断学》
《中医诊断学》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考核方式采用闭卷考试和实践操作合并的方式,其中闭卷考试占60%;实践操作占40%。
实践操作考核内容包括病历分析、临床症状辨析、方案设计及现场诊断等环节。
《温病学》教学大纲
《温病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温病学(中文)课程编码:学时与学分:4学分/72学时先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适用专业(方向):中医学五年制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温病学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它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诊治和预防方法,对指导温病的诊治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同时,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各科发热性病证的诊治也有指导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以“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为核心的温病理论体系和常见温病的诊治技能,培养学生治疗温病注重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辩能力;了解明清时代主要温病医家的学思想及近代本学科的学术动态。
它的任务在于揭示温病的本质,研究对临床各种发热性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
教学内容分为总论、各论和附篇三大部分:从绪论至第六章的总论部分为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和温病的概念、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与发病的认识以及现代研究概况、温病辨证纲要和防治方法;从第七章至第十章的各论部分为常见温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介绍各种温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过程、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和辨证治疗以及临床运用;从第十一章至第十三章的附篇部分选讲《温热论》、《湿热病篇》和《温病条辨》,主要介绍温病名家的主要学术思想,加深对温病理论精华的理解。
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2.注意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和比较。
3.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结合临床见习。
4.适当运用投影、视频图片、幻灯等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
二、基本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绪论2学时目的要求【掌握】明清时代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对温病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教学内容1.温病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明确温病学的性质及其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
安徽中医学院《温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结合专业使用)二00五年九月一、前言温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阐述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规律及其诊断和防治方法的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课程,既具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讨论众多具体疾病的辨证施治,兼有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双重性质。
其理论不仅直接适用于众多的外感热病的治疗,同时也对内外妇儿科及五官等各科中的发热性病证的诊治有其指导作用,因而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临床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
为培养中西医结合的高级人才,为了适应我院进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该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本科使用。
<本学科教学内容分二大部分:一为总论,介绍温病学的定义和发展简史,有关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纲领,诊断方法及治疗和预防方法等,是认识和处理温病的理论基础;二为各论,阐述常见四时温病的概念源流,病因发病,病理传变,诊断要点,辨治原则,病证归类,辨证治疗及临床运用,为总论内容的具体应用。
两者互相交织,构成温病学的完整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要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组织教学活动。
教学中强调“三基”的学习,掌握和运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意既要保持中医传统特色,又要体现当前时代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继承与发扬、古与今,中与西之间的关系,力求做到概念明确,阐述准确,体系完备,内容稳定,简明实用。
按我院教学计划,本课程定为54学时。
故本大纲内容依据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为蓝本。
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和临床病案讨论所要讲授的内容为11个单元,即总论7章(含绪论),各论4章。
附篇3章内容自学。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绪论【目的要求】1、了解温病学的概念和任务。
2、熟悉温病学发展简史,尤其是近现代研究与发展的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简介白pei、齿象诊察意义。
病的治疗
1、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温病兼夹证治疗和瘥后调理方法。
· 熟悉温病的治疗原则。
· 掌握温病主要治法的具体运用。
2、教学内容
· 明确辨证论治是指导治疗立法的基本原则,讲述祛邪和扶正两大治则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和
· 了解古代医家对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
· 熟悉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2、教学内容
· 介绍有关温毒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
· 简要介绍温毒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 古今温毒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湿热疫的概念、病因。
· 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
2、教学内容
· 明确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本病是感受暑热病邪所致、初起多见阳明胃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为主要初起表现。
· 讲述本病病机特点:起病急骤,初起即见暑入阳明气分,较少卫分过程;易耗伤津气;易内陷心营,引动肝风。
· 熟悉湿热疫的病机持点。
· 掌握湿热疫的辨证治疗原则。
2、教学内容
· 明确湿热疫是感受湿热性质戾气所致,以湿热秽浊之气内蕴、具有剧烈传染性、流行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初起常见高热、憎寒、头痛、苔如积粉等邪遏膜原为主要表现。
· 阐明本病的病机和传变。
· 介绍本病的辨治原则。
· 分析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方药的加减运用,注意病证结合、以证为主。
· 比较宣白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牛黄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导赤承气汤、桃仁承气汤、新加黄龙汤的组成、主治、适应证。
· 分析比较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黄连阿胶汤、青蒿鳖甲汤之适应证、主治。
· 分析比较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等药物组成和适应教学目的要求
· 掌握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卫气营血治疗原则的论述,及背诵原文第
· 1至第10条。
2、教学内容
· 简介叶天士的生平、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对温病学的贡献。
· 着重讲述叶氏《温热论》关于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对风温、湿温传变,治疗特点的论述。
· 注意分析温病大纲(原文第1、8条);邪在肺卫(原文第2、3条);邪陷营血(原文第4、5条
· 熟悉大头瘟的病机持点。
· 掌握大头瘟的临床特点和辨证治疗原则。
2、教学内容
· 明确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以头面焮赤肿痛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初起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为主要表现。
· 阐明本病病机特点是热毒蒸迫以肺胃为中心;上攻头面,壅结于脉络;有一定的传染性和流行性。
· 介绍本病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 阐明本病的辨治原则。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
· 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
· 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
2、教学内容
· 明确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秋燥是由燥热病邪所致,初起以邪袭肺卫见证为主,具有明显津液干燥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主要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干舌燥、大便干结。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咽喉炎等病的关系。
· 阐述温热时毒蕴伏肺胃、充斥内外是本病病机的关键。
· 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 指出本病的治疗以清泄热毒为基本原则。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温毒类温病病证结合、以证为主的临床思维方法。
· 熟悉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加减运用。
· 掌握温毒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 熟悉温病的概念。
· 掌握温病的特点。
2、教学内容
· 明确温病是由温邪所引起的一类急性热病。注意温病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
· 重点讲述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四个共同特点。
· 简述温病的范围和分类方法。
· 介绍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的关系与区别。
· 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
· 熟悉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2、教学内容
· 简要介绍有关温热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
· 介绍温热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 古今温热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大头瘟的概念、病因。
· 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暑燥疫的概念、病因。
· 熟悉暑燥疫的病机持点。
· 掌握暑燥疫的辨证治疗原则。
2、教学内容
· 明确暑燥疫是感受暑燥性质戾气所致,以热毒燔炽、具有剧烈传染性、流行性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常见高热、身痛、出斑疹甚至出血、昏谵、痉厥等主要表现。
· 掌握温热类温病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和治法、方药。
2、教学内容
· 分别讲解风热犯卫证(银翘散、桑菊饮),燥热犯卫证(桑杏汤),邪气气分的肺热壅盛证(麻杏石甘汤),燥热伤肺证(清燥救肺汤),肺热腑实证(宣白承气汤),肺热发疹证(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热在胸膈证(栀子豉汤、凉膈散),邪热犯胃证(白虎汤),热结肠腑证(承气汤类),肠热下利证(葛根芩连汤),热郁少阳证(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热盛动风证(羚角钩藤汤),及热灼营阴证(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宫汤、三宝),内闭外脱证(生脉散、参附汤),热盛动血证(犀角地黄汤),热与血结证(桃仁承气汤),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阴虚火炽证(黄连阿胶汤),邪留阴分证(青蒿鳖甲汤),真阴耗竭证(加减复脉汤),虚风内动证(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的证候、病机分析和治疗方药。
· 焦”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 分别讲解卫气营血、三焦的证候表现、病机、病位、传变、治疗大法。
· 明确温病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指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义。
· 注意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之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温病常用诊法
1、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白培(pei)、齿象的临床意义。
· 熟悉发热、神志异常、痉、厥脱等的辨析。
· 意义。
· 讲述各种治法具体运用。重点介绍泄卫透表、清解气热、和解表里、祛湿清热、清营凉血、 · 通下逐邪等治疗大法的分类、适应证侯、临床运用及注意点。
· 介绍开窍熄风法、滋阴生津法、固脱法及外治法在治疗温病中的运用。
· 简介温病常见兼夹证的治法和温病瘥后调理。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和温病有关的预防方法。
2、教学内容
· 分别讲解卫气同病(增损双解散),邪遏膜原(达原饮),清浊相干(蚕矢汤、燃照汤),秽浊郁闭中焦(玉枢丹、行军散),疫困脾土(胃苓汤),疫漫三焦(甘露消毒丹、神犀丹),邪传阳明(白虎汤、大承气汤),热毒充斥(清瘟败毒饮),正气欲脱(生脉散、大定风珠、通脉四逆汤、炙甘草汤、参附汤),正衰邪恋(三甲散)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 了解古代医家对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认识。
2、教学内容
· 分别讲解风热毒邪犯卫(加味葱豉桔梗汤、金黄散),温热毒邪犯卫(清咽栀豉汤、玉钥匙),毒盛肺胃(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毒壅肺胃、热结肠腑(通圣消毒散),毒壅上焦(余氏清心凉膈散、锡类散),毒燔气营(凉营清气汤),余毒伤阴(清咽养营汤),胃阴耗伤(七鲜育阴汤)等证候、病机分析和治法方药。教学目的要求
· 熟悉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2、教学内容
· 介绍有关温疫类温病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的古代文献。
· 简要介绍温疫类温病治法和方药的临床运用。
· 古今温疫类温病医案举例分析。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叶天士的主要著作,学术思想及其对温病学的贡献。
· 熟悉本论关于风温、湿温传变及治疗特点的论述。
· 说明本病以疏风透邪、清热解毒为主要治则。
· 简介本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烂喉痧概念、病因。
· 熟悉烂喉痧的病机特点。
· 掌握烂喉痧的临床特点和辨证治疗原则。
2、教学内容
· 明确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所致,以咽喉肿痛糜烂,肌肤丹痧布满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 阐述本病素有阴精亏虚、温热病邪内伏、时邪引发的病因发病特点。
· 指出本病发病急,初起即见里热证候;伤阴明显;病程中易见神昏痉厥的病机特点及传变过程。
· 介绍本病诊断依据,注意与相似病证的鉴别。
· 讲解本病的辨治原则。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本病的诊断要点。
· 熟悉本病的辨治原则。
· 简介温病发病因素、感邪途径、发病类型。
· 注意新感与伏邪的比较、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温病辨证的内容。
· 熟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的临床意义和临床运用规律。
· 掌握“卫气营血”和“三焦”各阶段的病理特点和主要证候。
2、教学内容
· 阐述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分析它与《内经》所述的“营卫气血”和“三
2、教学内容
· 简述中医对预防温病的认识及成就。
· 介绍中医预防温病的方法。
教学目的要求
·了解本病的辨治原则。
·熟悉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掌握本病的病因及其致病特点,初起证候表现和传变过程。
2、教学内容
· 明确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以及风温是由风热病邪引起、以肺卫表热证为初起证候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以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苔薄、脉浮为初起主要症状。
教学目的要求
· 了解温病病因的共性特点和温病的发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