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 温病学考试复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证证治叶天士吴鞠通的原文
1、叶天士《温热论》中提出“在卫汗之可也”的温病表证治疗原则,并进一步
3.以脾胃为病变中心,弥漫全身:内外湿合(湿热病邪+饮食内伤),往往阻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临床多见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湿邪弥漫,湿热合邪,上下表里同时受邪,在上—-首如裹。在下---小便不利,大便溏或秘。在表---周身重痛,白pei出现。在里---脾胃运化失调的症状。
4.病程中多见矛盾性症状:湿温病初起以湿为主,湿遏则热伏,热蒸则湿动,因此临床常见矛盾性症状。身热不扬:发热初按皮肤不灼手。发热:脉反濡缓,面色不红反淡黄。口干:不欲饮。神志不烦躁:反呆痴淡漠。大便秘:下之大便反而不燥结。
养阴法的分类、治法(《温病条辨》)
1.甘寒生津法
此法主要适用于温病初、中期,邪在上、中焦阶段,肺胃津液耗伤之证。常用药物如沙参、麦门冬、生地黄、梨汁等甘寒之品,代表方如沙参麦冬汤、五汁饮、益胃汤等。此类方药,清养肺胃之阴,但又不碍胃,从而获得热减阴复的效果。
2.咸寒甘润法
邪热深入肝肾,真阴亏耗,需用咸寒滋填之品,如玄参、阿胶、熟地黄、龟甲等,代表方如加减复脉汤。青蒿鳖甲汤入阴搜邪,透热外达,治疗温病后期热伏阴分,故宜于此方,临床上治虚热广为应用。
3.酸甘化阴法
以酸敛药物,收敛肺气,起到保阴作用。常用于温病特别是暑温津气耗伤之证。主要方剂是生脉散。如连梅汤,此方为酸甘化阴兼酸苦泄热法,用于暑邪深入厥、少二阴,水亏火旺之证。
4.苦甘合化法
将苦寒药与甘寒之品配合运用,取苦甘之性以化阴气,苦寒又能邪热。冬地三黄汤为代表方。热病小便不利,阴气又伤,此方确为对证之治,又春温内陷下痢,阴精欲脱,立法以救阴为主。育阴坚阴为救阴之两大法门,故吴氏化裁仲景之黄连阿胶汤而成加减黄连阿胶汤,以黄连、黄芩苦寒坚阴泄热;阿胶、生地黄、白芍甘寒育阴,而救厥脱。
湿困中焦的治法,代表方
一、治法:
湿重热轻——以芳香化浊为主,佐以淡渗分消——代表方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湿热并重——以辛开苦降为主,两解湿热——王氏连朴饮
湿轻热重——以治热为主——白虎加术汤
二、湿困中焦证治:
湿困中焦轻证证治——轻宣芳化中上焦之湿——三香汤
阳明湿温证治——苦辛通降——新制橘皮竹茹汤
秽湿着里证治——芳香化浊,燥湿理脾——藿香正气散加减
若秽浊之邪阻滞在里,可随证用五个加减正气散分别治之。(五方中都以藿香梗、广陈皮、茯苓、厚朴四味药为基本药)如下:
一加减正气散——湿阻脾胃,脘连腹胀——苏醒脾胃之气——神曲、麦芽、杏仁、茵陈、大腹皮
二加减正气散——湿滞经络,身痛明显——疏通经络之湿——防己、薏苡仁、通草、豆卷
三加减正气散——湿渐化热,苔黄————渗利湿热——杏仁、重用滑石。
四加减正气散——湿浊内盛,舌白滑、脉右缓——温运脾阳——草果、山楂、神曲
五加减正气散——湿浊内盛,舌白滑、脉右缓、脘闷便溏——燥脾湿——苍术、大腹皮、谷芽
“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身痛、便溏、脘闷、苔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邪阻气分,舌白滑,脉右缓,四加减正气散主之”。
“秽湿着里,脘闷便泄,五加减正气散主之”。
一加减调升降,二加减宣经络,三加减利湿热,四加减运脾阳,五加减燥脾湿。
三焦辨证思路(包括病位、脏腑、方证),尤其是下焦辨证(包括哪些病位,主要是肝和肾)
1.上焦: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
辩证思路:
手太阴肺病证
1)辨明定位主症,区别表里深浅
2)排除风寒外感
3)审察兼证变证,严防病情恶化。
手厥阴心包病证
1)辨别神志症状,区分证候类型
2)分析传入途径,探求证候成因
3)仔细识别兼证,密切审视变证
证候类型:
1、手太阴肺病证
温邪犯肺——发热,微恶风寒,咳嗽为辨证要点。
邪热壅肺——身热,咳喘,苔黄(温邪由表入里,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湿热阻肺——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为辨证要点。
化源欲绝——症见喘促鼻煽,汗出如涌,脉搏散乱,甚则咳唾粉红血水,面色反黑,烦躁欲绝等。(邪热犯肺严重者,肺不主气,生气之源衰竭的病理变化。)吴鞠通:“汗涌、鼻煽,脉散,皆化源绝之征兆也”,“化源绝,乃温病第一死法也。”
2、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陷心包——症见神昏,肢厥,舌謇、胸腹灼热,舌绛等。以神昏、肢厥,舌绛为辨证要点。指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不能主持神明及营血正常周行的病理变化。
湿蒙心包——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为辨证要点。
2.中焦:阳明胃肠和足太阴脾
辨证思路:
(1)阳明胃肠病证——经证、腑证之分
1)首辨经腑主症,分清有形无形
2)继辨腑实差异,区分燥湿两类
3)再审腑实兼证,慎察复杂局面
(2)足太阴脾病证
1)首辨湿热轻重,区别偏脾偏胃
实病在阳明,虚则太阴
2)次辨上下内外,再察虚实转化
;
证候类型:
A.阳明胃肠病证
a.经证:阳明热炽,以壮热,汗多,渴饮,苔黄燥,脉洪大为辨证要点。(无形邪热)
b.腑证:阳明热结,以潮热,便秘,苔黄黑而燥,脉沉实有力为辨证要点。(有形热结)
B.湿热中阻:指湿热病邪困阻中焦脾胃的病机变化。
以身热不扬,脘痞,呕恶,苔腻为辨证要点。
C.湿热积滞:搏结肠腑,以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苔黄腻、黄浊为辨证要点。
3.下焦:即肝肾
辨证思路:
(1)足少阴肾病证
1)首明病位主症,次辨轻重类型
2)再察演变趋向,分析病变转归
(2)足厥阴肝病证
1)掌握虚风特点,判断轻重预后
2)详审虚中夹实,明辨夹痰夹瘀
证候类型:
A.肾精耗损——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咽干燥、舌绛不鲜、干萎,脉虚B.虚风内动——手指蠕动,或瘈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卫气营血辩证思路(主要是气分、营分的辨证思路)
卫分
1、首明卫分辨证关键
确定邪在卫分的依据(发热与恶寒并见)
凡温病初起,发热而微恶寒者,邪在卫分---章虚谷
发热重恶寒轻
口渴与否是判断寒热属性的重要症状之一。
2、次审卫分具体病因
风热—肺卫表热证
暑热—常兼夹寒、湿
湿热—脾为病变中心,卫气同病
燥热—风热卫分证+清窍干燥证
3、再察卫分病位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