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复习要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7b1afe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4293a71.png)
1、温病 (略)2、温邪:外邪中属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3、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
4、温毒:一是代表了一类疾病,即病名概念。
感受温毒病邪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
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溃烂或发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季节,如大头瘟,烂喉痧。
二是代表了一种致病因素,即病因概念。
是指六淫之邪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具有攻窜流走,蕴结壅滞的特点。
5、新感: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致病特点一致。
如风温,秋燥,湿温等。
6、伏气: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以里热证为主的一类温病。
如春温,伏暑。
7、昏谵:神昏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指语无伦次。
8、昏聩: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9、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类病证所致。
10、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证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11、春温:发生在春季由温热病邪而引起的初起以高热,烦渴,尿黄,甚则神昏谵语,痉厥等里热证候为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12、伏暑: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秋冬季节的急性热病,本病起病急骤,病势深重,而且缠绵难解,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13、风温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咳嗽等表现。
冬春两季多见。
14、暑温:由暑热病邪引起,以病初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为特征,传变迅速,易伤津耗气,多闭窍动风之变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夏季。
15、暑湿感受暑湿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身热、微恶风寒、头胀、胸闷、身重肢酸等表现,好发于夏末秋初。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
![温病学 考试 复习 重点 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7274eed28ea81c758f578d9.png)
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厉气”3、明末吴有性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病专著——《温疫论》4、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5、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6、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7、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8、王孟英著《温热经纬》9、清代喻昌(字嘉言)蓍《尚论篇?详论瘟疫以破大惑》第一章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2、多具传染性、浒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程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根据发病特点分: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第二章、致病特点:共性: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季节相关;病位有别。
风热病邪:1.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 2.易化燥伤阴 3.变化迅速暑热病邪:1.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 2.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3.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4.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湿热病邪:1.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2.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 3.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燥热病邪:1.病变以肺为主 2.易致津液干燥 3.易从火化温热病邪: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温毒病邪: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疠气: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发病类型新感温病:初起邪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c95fd96cc7931b764ce1571.png)
温病学必背经典条文一、前半学期1.“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生气通天论》2.“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素问·热论》3.“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难经·五十八难》)4.“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
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
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
”(叶天士《温热论》)5.“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
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叶天士《温热论》)6.“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
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
”(吴鞠通《温病条辨》)7.“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吴鞠通《温病条辨》)8.“细按温病死状百端,大纲不越五条。
在上焦有二:一曰肺之化源绝者死;二曰心神内闭,内闭外脱者死。
在中焦亦有二:一曰阳明太实,土克水者死;二曰脾郁发黄,黄极则诸窍为闭,秽浊塞窍者死。
在下焦则无非热邪深入,消铄津液,涸尽而死也”(吴鞠通《温病条辨》)9.“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王孟英《温热经纬》)10.“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肺”(章虚谷《医门棒喝》)11.“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热风”(陆子贤《六因条辨》)12.“斑疹皆是邪气外露之象”——叶天士13. 斑疹“红轻、紫重、黑危”——雷少逸14. 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叶天士15.“温热之病,看舌之后,亦须验齿。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叶天士二、后半学期16.“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内经》)17.“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18.“张凤逵云: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可谓要言不烦”(叶天士《三时伏气外感篇》)19.“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燥类》)20.“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俞根初《通俗伤寒论》)21.“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吴鞠通《温病条辨》)22.“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薛雪《湿热病篇》)23.“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吴鞠通《温病条辨》)24.湿温初起的治疗禁忌:“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吴鞠通《温病条辨》)25.“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44b4c95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ad.png)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一、引言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传统分支之一,是中医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介绍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和提高考试成绩。
二、温病学概述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病两个方面。
温热病是指由外邪侵犯所致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如风热、暑湿等;而温病则是指由内伤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如中焦湿热等。
三、温热病的分类温热病根据病邪的不同可分为风热病、暑热病、湿热病等。
其中,风热病以风邪和燥邪为主要致病因素,病程较短;暑热病则以暑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发病多在夏季;湿热病则以湿邪为主要致病因素,常伴有口苦、黄腻舌苔等症状。
四、温病的诊断和辨证温病的诊断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察看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中医辨证是中医诊断的核心内容,应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辨证,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治疗温病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一般来说,风热病应清热解毒、祛风解表;暑热病应清暑解毒、疏散热邪;湿热病应清热利湿、疏通经络等。
六、温病的常用药物中医治疗温病常用的药物有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寒等功效,可有效治疗温病。
七、预防和调养温病的预防和调养非常重要。
预防温病应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清洁通风,避免接触病原体;调养方面,要遵循中医的养生原则,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八、经典著作和文献在学习温病学的过程中,了解一些经典著作和文献对于扎实掌握中医温病学的知识非常有帮助。
比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是温病学方面的经典著作,建议考生多加阅读。
结语中医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温病学的学习和理解,考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中医诊疗的要点,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
希望本文介绍的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能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取得好成绩。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bdfec27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ad.png)
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快速复习资料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是指由外感病邪所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症状。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温病学的知识是医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
下面,我们就来快速复习一下温病学的重点内容。
一、温病的分类根据温病的发病特点,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
外感温病是指由外界的病邪入侵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如风温、暑温等;内伤温病是指由内因引起的疾病,如肺温、胃温等。
二、温病的发病机制温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
病邪侵袭是指外界的病邪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病理反应;正气抗邪是指人体通过正气的作用来抵御病邪的侵袭;病邪入里是指病邪从外界侵入人体后,通过经络、脏腑等途径进一步侵犯内脏,引起病变。
三、温病的诊断温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判断。
病史包括发病时间、发病原因等;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等;体征包括舌苔、脉象等。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综合分析这些信息,确定病邪的性质和病变的部位,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四、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
解表是指通过发汗等方法将病邪从表面排出,以达到解除症状的目的;清里是指通过清热、泻火等方法将病邪从内脏排出,以达到治疗病变的目的;祛邪是指通过药物等方法将病邪从体内排出,以达到根治疾病的目的;调和是指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五、温病的预防与保健预防温病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预防和保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充足睡眠等;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多通风等。
综上所述,温病学是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温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法。
温病的分类有外感温病和内伤温病两类;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病邪侵袭、正气抗邪和病邪入里三个方面;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和体征;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解表、清里、祛邪、调和四个方面;预防与保健的关键是增强自身的抵抗力。
温病学word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
![温病学word打印版考试复习重点知识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494d9dc4dd3383c4bb4cd29f.png)
温病学重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即感邪即发,起病即见肺卫表证,病发于表的温病。
2、伏气温病:即感邪之后,不即时发病,逾时而发,起病即见里热证,病发于里的温病。
3、透热转气:治法名,语出叶天士《温热论》,即在清营养阴方中佐以透热转气之品,使营分之邪透出气分而解。
4、身热不扬:身热稽留而自觉发热不甚,热势不显扬于外。
为湿热郁蒸气分之象。
5、金囚木旺:金囚,指肺被热邪所灼;木旺,指肝风内动;今肺为热灼而不能克制肝木,则肝木反旺,反侮所不胜,即所谓金囚木旺。
6、分消走泄:指湿温或温病兼挟痰湿郁于三焦之治法。
即通调三焦气机,从上、中、下三部泄化湿浊之邪。
7、两阳相劫:病机名。
词出《温热论》,风与热俱属阳邪,两阳相合,风火交炽,耗津劫液,津伤则邪火逾炽,头面清窍为之干燥。
8、卫分证:指温邪初犯人体肌表,引起卫气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证侯类型。
9、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10、昏谵:即神昏谵语。
指神志昏迷,胡言乱语,意识障碍。
11、疠气:即乖戾之气。
为瘟疫的致病主因,其来势凶猛。
致病急骤,传染性极强,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六淫温邪的暴疠之气。
12、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13、温毒:有两种含义:其一作为病因概念指“热毒”、“毒火”等;其二,作为病名的概念,指一类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至溃烂等特征的“温毒病”。
14、逆传心包:病机名,指温邪由肺卫直接内陷心包。
15、暑痉:疾病名。
又名暑风、暑病,暑热亢盛引动肝风而见痉厥的病证。
16、浊邪害清:病机名。
语出叶天士《温热论》。
湿为重浊之邪,于热相合,湿热蕴蒸,蒙蔽于上,则清阳之气被其阻遏,清窍为之壅塞,出现耳聋、鼻塞等症。
17、瘟疫:疾病名。
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的一类疾病。
18、温邪: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
其包括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温毒、疠气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
19、暑厥:疾病名。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https://img.taocdn.com/s3/m/4067f41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f.png)
温病学期末复习资料超级完整第⼀章绪论⼀、概念:温病学:研究温病发⽣发展规律和预防诊断⽅法的⼀门学科。
⼆、发展状况:(⼀)战国⾄唐代:萌芽时期1、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素问·六元正纪⼤论》2、《难经·五⼗⼋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
”(⼆)宋⾦元时期:成长阶段3、宋代朱肱《类证活⼈书》⾸次主张灵活运⽤经⽅4、宋代郭壅《伤寒补亡论》⾸创“新感”温病之说。
“冬伤于寒,⾄春发者,谓之温病;冬不伤寒,⽽春⾃感风寒温⽓⽽病者,亦谓之温。
”5、⾦代刘河间--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六⽓皆能⽕热⽽化。
⽴新法:表⾥双解。
制新⽅:表⾥双解⽅。
补充“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6、元代王安道在概念上反对温病混称伤寒。
(三)明清时期:形成阶段7、明末吴有性著我国医学史上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8、清代温病四⼤家:叶桂(叶天⼠),薛雪(薛⽣⽩),吴瑭(吴鞠通),王⼟雄(王孟英)9、叶天⼠著《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师”,提出了“卫⽓营⾎”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验齿、”“辨斑疹⽩培”10、薛⽣⽩著《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了系统论述。
11、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形成以“卫⽓营⾎”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12、王孟英著《温热经纬》(四)近现代:发展提⾼阶段章末总结:简答1、温病四⼤家及代表著作各是什么?叶天⼠《温热论》;吴鞠通《温病条辨》;薛⽣⽩《湿热论》;王孟英《温热经纬》2、吴⼜可对温病学的贡献有哪些?编著了第⼀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在病因⽅⾯提出了“疠⽓”治病学说;在流⾏特点⽅⾯,提出了温疫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提出了感邪途径是⼝⿐⽽⼊;在治疗⽅⾯,创⽴了疏利透达之法。
3、刘完素对温病学的贡献?创新论:提出了六⽓皆从⽕化;⽴新法,⽴新⽅:创制了双解之剂,如双解散等;补充了燥⽓的病因病机“诸涩枯涸,⼲劲皴揭,皆属于燥”。
4、叶天⼠对温病学的贡献?著《温热论》;创⽴了卫⽓营⾎辩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提出了卫⽓营⾎辩证的治疗⼤法;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法,如辨⾆,验齿,辨斑疹⽩?。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cd59652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81.png)
温病学知识点总结一、疾病分类温病主要包括温热病和温瘟疫病两大类。
温热病是指由热邪侵蚀机体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常见病种有温病、疟疾、流感等。
温瘟疫病是指瘟疫、霍乱等热性传染病。
温热病在中医传统中有很长的历史,对于温热病的研究也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温病的病因1. 热邪侵袭:温病的主要病因是热邪的侵袭。
热邪是一种外邪,以热症为主要特征,能够侵袭人体而引起疾病。
热邪可以通过空气、水、食物以及接触传播等途径侵入人体,引起温病的发生。
2. 情志不畅:情志不畅也是引起温病的重要病因之一。
情志不畅可以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内热。
在中医理论中,七情是引发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温病的病机1. 邪正交争:温病的病机是邪气与正气相争,邪气侵入人体后,与人体的正气相争,引发机体的异常反应,进而导致温病的发生。
2. 阴阳失调:温病的发生也与人体的阴阳失衡相关。
热邪侵袭机体,破坏了机体的阴阳平衡,导致阴阳失调,使病变更为负性,形成病理状态。
四、温病的临床表现温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发热、恶寒、头痛、咳嗽、身痛、口渴、尿黄、大便秘结等。
在不同的温病类型中,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五、温病的诊断方法诊断温病主要基于辨证论治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疗温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等方法进行综合分析,从而作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六、温病的治疗原则温病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辨病辩证、扶正祛邪、辨证施治等。
中医治疗温病的原则是以辨证为基础,根据病情特点进行辩证施治,及时扶正祛邪,恢复机体平衡,促进疾病康复。
七、温病的预防措施预防温病主要包括加强体质,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提高自我免疫能力,避免接触传染源等。
在传染高发季节,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地,佩戴口罩等,减少接触病毒和细菌的可能性。
八、温病的中药治疗中药对温病有独特的疗效,中医治疗温病的主要方法是以中药为主。
温病学重点笔记
![温病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8f1bf89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84.png)
温病学重点单选1. 首先使温病脱却伤寒的医家是元代王安道2. 提出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的主张的代表人物是金代刘河间3. 既属于季节分类命名的又属于以四时主气命名的病种是秋燥4. 症见身热,烦躁,汗出不解,呕恶,脘腹胀满疼痛,大便溏垢不爽,如败酱,如藕泥,舌苔白腻或黄浊,脉滑数等,属于湿热积滞搏结肠腑5. 身热不扬的病机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6. 昏聩不语是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7. 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为;斑无碍手之质,压之不退色;疹为小而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8. 舌苔薄白而于,舌边尖红的病机为温邪未解,肺津已伤,也可见素体阴亏而外感风热, 或燥热病邪初犯肺卫9. 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代表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的征象10. 舌淡红无津,色不荣润的病机为心脾气血不足,气阴两虚之征象,见于温病后期,邪气已退,津亏血伤未复11.咽喉上覆白膜多由肺胃热毒伤阴 _所致12.“夏暑发自阳明”及“暑必兼湿”出自叶天士《幼可要略》_13.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出自明代王纶的《明医杂著》 _14. “暑邪久伏而发者,名曰伏暑”出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15.症见身热不扬,午后热势较显,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酸困,四肢倦怠,胸闷脘痞,口不渴,苔白腻,脉濡缓。
治以芳香辛散,宣化表里湿邪16.湿重热轻,困阻中焦症见身热不扬,胸闷脘痞,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
大便溏泄,小便浑浊,苔白腻,脉濡缓。
应用方药为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雷氏芳香化浊法17. 湿胜阳微症见形寒肢冷,口渴胸痞,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方药为薛氏扶阳逐湿汤18.清浊相于证治的代表方为然照汤和蚕矢汤19. 面色白者,需要顾其阳气;面色苍者,须要顾其津液。
分别指阳伤与阴伤20.“湿热证,十余日后,尺脉数,下利,或咽痛,口渴心烦,下泉不足…”中下泉指肾阴多选1.清燥救肺汤的药物组成有哪些;煅石膏,冬桑叶,甘草,人参,胡麻仁,真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2.清营汤和清宫汤相同的组成药物有;玄参,竹叶心,连翘,麦冬,犀角3. 白虎四禁:①脉浮弦而细者,②脉沉者,③不渴者,④汗不出者4.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伤人急速,易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③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④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5.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①病变以肺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 ③易从火化6.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组成7. 三甲复脉汤有哪三甲:生牡蛎生鳖甲 , . 生龟板名词解释1.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得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或肌肤斑疹等特征,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2.战汗:是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大汗淋漓的表现,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836b5c5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2d.png)
温病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温病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温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内容。
下面是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总结:一、温病概述1.温病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温病的特点,如多见于秋冬季节、传染性强、发热等。
3.温病的分类,如外感温病、内伤温病等。
二、温病的病因病机1.外感温病的病因病机,如六淫之邪入侵、风暴热化等。
2.内伤温病的病因病机,如情志内伤、五脏功能失调等。
3.温病的传播途径和传播方式,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等。
三、温病的症状和体征1.温病的表现特点,如高热、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等。
2.温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咳嗽、腹痛、腹泻等。
3.温病的辨证要点,如热证、寒证、实证、虚证等。
四、温病的诊断1.温病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包括发热史、咳嗽史、鼻塞流涕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辩证方法,如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
3.温病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X射线检查等。
五、温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1.温病的治疗原则,如扶正祛邪、解郁利气等。
2.温病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中药汤剂等。
3.温病的针灸疗法和其他疗法,如艾灸、拔罐等。
六、温病的预防和护理1.温病的预防措施,包括个人卫生、环境卫生等。
2.温病患者的护理原则,如保持休息、饮食调理等。
3.温病的合理用药和药物副作用的监测。
七、常见的温病及其治疗1.温病的常见类型,如流感、急性咽炎、急性胃肠炎等。
2.温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方法,如药物选择、剂量计算等。
3.温病的预后评估和康复指导。
八、温病学的发展现状和研究进展1.温病学的发展历程和研究方向。
2.温病学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3.温病学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出现和应用。
九、温病学的局限性和争议性问题1.温病学的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2.温病学中的争议性问题,如温病的定义和分类等。
总结:温病学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括温病的概述、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防护理等方面。
熟悉温病学的重点知识点,有助于提高对温病的认识和理解,并能更好地进行温病的辨证和治疗。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
![温病学复习资料(紧跟课本)](https://img.taocdn.com/s3/m/34d7d50aba1aa8114431d90c.png)
《温病学》复习资料1.整体上把握章节目录,明白大体教学计划。
上篇:【第一章:以记忆为主;第二章: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第三章:全书构架重要组成,掌握不同温病致病规律;第四章:全书理论核心,精华;第五章:掌握,是学习诊断温病的工具;第六章:自习为主,对全书的方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第七章:不讲】中篇:【第八章——第十一章:临床,考试重点;第十二章——第十三章:串讲;第十四章——第十八章:自学为主。
】下篇:拔高,深入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2.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战国时期至唐代是温病学的萌芽阶段;宋金元时代是温病学的成长阶段;明清时代是温病学的形成阶段;新中国成立以后是温病学的发展阶段。
3.记忆部分:1)《内经》“温病乃起”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录;冬伤于寒,春必病温2)后世认为温病有伏邪、新感两类,导源于宋·郭雍《伤寒补亡论》。
3)宋代朱肱提出使用经方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化,三因制宜。
4)元末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中明确提出:“温病、热病不得混称伤寒”标志着温病从伤寒体系中脱离出来。
吴鞠通称他“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4.刘河间:名完素。
在外感热病方面提出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
被后世作为“寒凉派”的鼻祖。
5.明清时代1)明末医家吴又可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瘟疫病专著——《瘟疫论》2)温病四大家:叶天士:《温热论》创立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舌验齿”,“辩斑疹白pei”等温病独特诊断方法;薛生白:《湿热病篇》——第一部湿热病专著。
吴鞠通:《温病条辨》,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焦”辩证理论。
提出了一整套三焦分证的治则,治法和方剂。
王孟英:《温热经纬》——是集温病学大成之作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1.温病: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具有明显季节性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特点:一)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二)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温病复习要点
![温病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3a8544cf18583d0496459f9.png)
1、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温病的分类方法㈠根据病因和病证性质分类可把温病分为温热类温病和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热疫、温疟等。
湿温类温病主要有湿温、暑温夹湿、伏暑、湿热疫、湿疟、霍乱等。
㈡根据发病初起的证候特点分类即根据是否有里热证,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肺卫表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风温、秋燥、冬温等;伏邪温病是指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见症为主要表现的一类温病,如春温、伏暑等。
另外,暑温、湿温初起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
3、温病有哪些流派:温疫学派、主流学派、伤寒学派、兼融学派、伏温学派。
4、温疫学派的学术观点:温疫学派即是以温疫立论来研究温病防治规律的一大学术流派。
⑴强调特异性致病因素如吴又可的杂气论,刘松峰的邪毒说,余师愚的运气变衍为热毒说,杨栗山的热怫郁说等。
⑵重视尽早采用攻击性的祛邪治疗吴又可:①强调客邪贵乎早逐②认为邪为本,热为标,治疗温疫发热,当以祛邪,邪去则热自清③虽提出杂气致病说,但由于无法寻到针对杂气的特效药,“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决之”。
余师愚:①认为热疫乃无形之毒,故主张不用硝、黄而重用石膏②使用方药直接针对病因病机,故组方稳定。
杨栗山:认为“阳热怫郁”是温疫的主要病因病机,六气化热或火热相兼同化。
①“阳热”是本,“怫郁”是标,故首当“热者寒之”。
②由于邪热导致“怫郁”,而大剂寒凉又有冰伏凉遏、加重“怫郁”之弊,故组方常配合轻清透解、攻下逐邪、通利小便等治法,形成清、透、通、利诸法并施的特点③温疫初起,虽有“表寒”之象,是因“怫热在里,由内而达外”,“皆里证郁结,浮越于外也。
虽有表证,实无表邪”,主张治以大清里热并结合透解、攻下、通利诸法,切中病机。
创升降散(白僵蚕、全蝉蜕、姜黄、川大黄)。
温病学复习要点
![温病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cb864f78168884868762d6a4.png)
11. 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 .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 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 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秋燥诊断要点:1.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2.初起除具有肺卫表热证外,必伴有口、鼻、咽、唇、皮肤等干燥的见症。 3.病程中以燥干阴液为主要病理变化,病变重心在肺,影响到胃肠;病情较轻, 传变较少,极少出现邪入营血或下焦肝肾的病变。 4.后期多见肺胃阴伤之证
温热类温病的主要证治:
一、卫分证治: 1. 风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咽喉红痛,苔薄脉浮数──银翘散、桑菊饮 2. 燥热犯卫 发热、微恶风寒、干咳、咽干鼻燥、苔薄而燥──桑杏汤
1. 热灼营阴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时有谵语、舌红绛──清营汤 2. 热陷心包 身热肢厥、神昏谵语,舌色鲜绛──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紫雪丹 3. 内闭外脱 身热、神昏、汗多、肢厥、脉微──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 温病三宝:1.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清热解毒,用于高热昏迷证。 2.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 凉肝息风止痉,用于高热痉厥证。 3.至宝丹──长于芳香辟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 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 3.易耗伤阴液
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 2.蕴结壅滞
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 2.传染性强 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温病学重点总结
![温病学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0371dc0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1.png)
温病学,又称温病理论,是中医传统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温病。
温病是指由外感邪气侵袭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主要表现为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
以下是温病学的一些重点总结:1. 温病的基本概念:- 温病是指由温邪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疫等。
其特点是高热、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病程急骤。
2. 六经辨证:- 温病辨证主要以六经辨证为基础,如阳明病程的证候表现为高热、便秘、脉滑数;太阴病程的证候表现为发热、恶寒、肢冷、脉浮紧等。
3. 四诊合参:- 温病辨证主要依据四诊合参,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面色、听其言语、了解发热情况、询问病史,以及切诊脉象等,综合分析得出病情的辨证结果。
4. 阴阳学说:- 温病学中阴阳学说占有重要地位。
阳明病程的发热表现为阳气外扰,表现为实证;太阴病程的表现为阴寒内郁,表现为虚证。
阴阳失调是温病发展的重要因素。
5. 温病治疗原则:- 温病治疗原则主要包括解表、清热、宣散、祛风、解毒等,具体的治疗方案根据病程、证候和体质等因素来确定。
6. 方剂应用:- 温病治疗常采用一些经典方剂,如麻杏石甘汤、桂枝汤、葛根汤等。
这些方剂在温病治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配和运用。
7. 病程演变:- 温病的病程演变常常经历表里两经的过程,即从表证发展到里证,有时还会有寒热互作、热邪独行等情况。
理解病程演变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动态。
8. 预后与并发症:- 温病的预后与并发症常与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关。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防止病情向深部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提高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对温病的深入研究,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支持和治疗经验。
在实际操作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综合考虑六经辨证、四诊合参等方面的因素。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
![温病学期末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2b6f0e533b3567ec102d8a30.png)
一、绪论一.温病学的发展概况2.宋——金元时期(成长阶段)刘完素:创新论、立新法、制新方3.明清时期(形成阶段)王孟英,学术成就: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
第二章1.温病的概念: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温病的特点: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2).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 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3.温病的命名: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时令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发病季节命名:春温、风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暑湿等临床特点命名:烂喉痧、大头瘟、疟疾、霍乱流行情况命名:瘟疫4.分类:1).以病因,病证性质分:温热类、湿热类温病(温热类起病急,易化燥伤阴和内陷生变,一般病程较短。
湿热类温病起病相对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可化燥伤阴,亦可湿化伤阳。
温热类温病以清热为主,用药较为单纯。
湿热类温病以清热祛湿为治,化热化火后可按温热类温病治法。
)2).根据发病类型分:新感温病、伏气温病(新感温病:感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
初起多见肺卫表证,然后由表入里,逐次深入,如风温、湿温、秋燥、冬温等,暑温也属于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感邪后邪气伏藏,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起病初期即以里热证为主,病邪或由里外达,或内陷深入,如春温、伏暑等)5.温病与伤寒论的关系:温病可隶属于广义的伤寒又有别于狭义的伤寒。
伤寒学说为温病学说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病学说是伤寒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两者之间关系密切,学术上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6.瘟疫的特点: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大多来势迅猛,病情危重,危害较一般温病更甚。
7.温毒的特点: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60376d0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8a.png)
中医温病学考试重点中医温病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传染病和一些由外邪引起的常见疾病。
对于中医温病学考试而言,掌握重点知识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首先,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之一是温病的基本理论。
温病学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外感邪气引起的疾病。
温病的基本理论包括发病原因、病证变化规律、病理分期、辨证论治等方面内容。
考生需要详细了解温病的病因病机,掌握温病的症状表现、病程演变过程等。
其次,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还涉及温病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也是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温病的常见证候,如风温、热温、疫温等,掌握温病的辨证要点,了解不同证候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方药。
此外,还要重点掌握温病的辨证分型和辨证施治的方法。
另外,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之一是温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当代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也是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温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特点和预防控制措施,掌握温病的预防与控制原理和策略。
同时,还需要了解温病防治中的中医药干预方法和相关政策法规。
此外,中医温病学考试中还有一些其他重点需要考生重点关注。
例如,温病的重要文献和经典著作,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考生需要了解其内容和意义。
此外,还要了解温病的现代研究进展和研究方法,关注温病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应用。
总之,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包括温病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预防控制等。
考生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这些知识点,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做到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
同时,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通过临床实践提升自己的辨证施治能力。
只有掌握了重点知识,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为今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结起来,中医温病学考试的重点内容涉及温病的基本理论、辨证论治、预防控制等方面。
考生需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理解其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加强实践经验,做好备考准备。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0762826c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ff.png)
温病学说复习资料温病学说复习资料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温病学说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复习,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理论。
一、温病学说的基本概念温病学说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病理学说,它认为疾病是由外感邪气侵袭人体所致。
温邪是指一种致病因素,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温邪入侵人体后,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温病学说的核心观点是“温病即邪气入侵人体所致”,它与其他病理学说相比,更加注重疾病的外感因素。
在温病学说中,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邪气入侵、正气抵抗和病势变化。
只有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二、温病的发病机理温病的发病机理主要包括邪气入侵、正气失调和病机变化等方面。
邪气入侵是疾病发生的第一步,它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
邪气入侵后,会破坏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正气失调是疾病发展的关键环节,它主要表现为人体的防御系统受到破坏,无法有效抵抗外邪的侵袭。
正气失调的原因有很多,如体质虚弱、情绪不稳定、饮食不当等。
只有在正气充足的情况下,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病机变化是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它主要表现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的变化。
病机变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的有效性等。
只有在病机变化的过程中,疾病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和康复。
三、温病的治疗方法温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和调养生息等方面。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中的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它主要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根据辨证施治的结果,医生可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中药等。
药物治疗是温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它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改变疾病的病机和病情。
中药是温病治疗中常用的药物,它具有疏风解表、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病学复习要点名词解释:1.新感温病:简称"新感”,是指感受当令病邪实时而发的一类温病。
初起病变多在表,一般无里热证,发病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苔薄白、脉浮数等卫表证候为主。
病情较伏邪温病轻,病程短。
2.伏邪温病:又称伏气温病,简称“伏邪”。
是指感邪后未实时发病,邪气伏藏,逾时而发的温病。
阴精不足的体质易患伏邪温病,即所谓:“藏于精者,春不病温。
”习称冬不藏精,春必病温。
病发初期即显现出一派里热证候,若无外感引发,一般无表证。
以高热、烦燥、口渴、尿赤、舌红等里热内郁证候为主要表现。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
3.分消走泄:是指针对病在上、中、下三焦气机郁滞、痰湿内阻的病机特点,用辛开苦泄之品宣展气机,清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邪留三焦,气化失司,所致痰热、湿浊阻遏的证候。
代表方如温胆汤加减,或以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药。
4.暑厥:暑热炽盛时,适逢人体正气虚弱,尤期在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暑热可直中心包而猝然神昏肢厥。
5.暑风:亦称“暑痫”,指暑热直入肝经而突发痉厥。
6.暑瘵:指暑热炽盛犯及肺,甚至损伤肺络,而骤然咯血、衄血、咳嗽气促。
7.伏暑:是夏季感受暑湿病邪,伏藏体内,发于热冬季节的急性热病。
其特点是初起即有高热、心烦、口渴、脘痞、苔腻等暑湿郁蒸气分证,或为高热、烦躁、口干不甚渴饮、舌绛苔少等热炽营分见证。
8.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
本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9.烂喉痧:是感受温热时毒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临床特征为咽喉肿痛糜烂,肌肤密布。
.本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多发生于冬春两季。
10.湿热疫:是由湿热性质的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以疠气遏伏膜原的表现为主要证候,临床常见寒热交作,苔白厚腻如积粉,脉不浮不沉而数等表现。
11.暑燥疫:是由暑燥淫热之疠气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即见热毒燔炽阳明,充斥表里、上下、内外,甚至卫气营血几个阶段证候并见,临床常见高热、头痛、身痛、斑疹、出血,甚至昏谵、痉厥等一派热毒极盛的表现。
本病具有剧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夏暑季节多见。
12.透热转气:指邪热入营,治宜清营热、滋营阴,馆以轻清透泄之品,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药如犀角(今以水牛角代之)、玄参、羚羊角等,再配合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以达透热转气的目的。
13.益胃法:清气生津,宣展气机,并灌溉汤液,使气机宣通,热达于外,腠开汗出,病邪随之外透。
14.气营(血)两燔证:温病气分与营(血)分的同病证候。
15.开窍法:是开通窍闭、苏醒神志的治法。
16.疏风散热:用辛凉清透之品,疏散肺卫风热病邪。
适用于风温初起,些在肺卫。
17.清心开窍:用辛香透络、清心化痰之品清泄心包痰热,促使神志苏醒,适用于温病痰热内闭心包的证候。
症见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身体灼热,舌謇肢厥,舌质红绛或纯绛鲜泽,脉细数等。
代表方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8.豁痰开窍:用芳香辟秽、化痰清热之品宣通窍闭,适用于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清窍的证候。
症见神识昏蒙,时清时昧,时有谵语,舌苔黄腻或白腻,脉濡滑或数。
代表方如菖蒲于禁汤、苏合香丸。
绪论:温病是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外感疾病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疾病发展阶段:一、萌芽阶段(战国至晋唐时期)二、成长阶段(宋金元时期)三、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观点。
——温病的病因《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一一将温病隶属于伤寒晋?王叔和提出“中而即病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韩祗和在《伤寒微旨论》中提出热病可“ 别立方药而不从仲景方” 的主张。
刘河间创造性地提出“六气皆从火化”观点,为温病寒凉清热为主治疗学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开创了先河,并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辛散解表,寒凉清里的表里双解剂。
清代医家吴鞠通评价王安道“ 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
明?吴又可著第一部温病学专著《温疫论》(传染病学专著)其它温病著作:清代戴天章《广瘟疫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第一章温病的概念1、温病的特点:a、致病的特异性,b、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c、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d、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2、温病按季节分类命名为:春温、秋燥、冬温;按四时主气分类命名为:风温、暑温、湿温、秋燥。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展温热性质温病包括①风温②春温③暑温④秋燥⑤大头瘟⑥烂喉痧湿热性质温病包括①湿温②暑湿③伏暑1、风热病邪:是多发生于冬、春季节的一种致病温邪。
致病特点:a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b、易化燥伤阴;c、变化迅速、2、暑热病邪致病特点:a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b、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c、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d、易于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致病特点:a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b、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c、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致病特点:a、病变以肺为主;b、易致津液干燥;c、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致病特点:1•邪气内伏,热自里发2•里热内迫特性显着3•易耗伤阴液6、温毒病邪致病特点:1•攻窜流走2•蕴结壅滞7、疠气致病特点:1•致病力强2•传染性强3•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 4.有特异的病变定位第三章温病的辩证1、卫分证的临床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
2、卫分证的病理特点:温邪犯表,肺卫失宣。
辩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3、气分证临床表现复杂,共同特点为:多见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口渴喜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4、气分证的病理特点:邪正剧争,里热蒸迫,热盛津伤。
辩证要点: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5、营分证的临床表现: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6、营分证的病理特点: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辩证要点: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
(身热夜甚,脉细数;营热蒸腾,则口干反不甚渴饮;心主血属营,营阴受热,扰及心神,则见不同程度的神志异常,轻则心烦不寐,甚则时有谵语;营分受热,热窜血络,则见斑疹隐隐。
)7、血分证的临床表现:身热夜甚,躁扰不安,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8、血分证的病理特点: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辩证要点:身灼热夜甚,多部位急性出血,斑疹密布,舌质红绛。
9、顺传:指按卫、气、营、血顺序邪气依次传变。
逆传:指邪气越经而传的现象。
第四章温病的常用诊法1、日晡潮热:指热势于下午益甚。
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的3-5点。
多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湿温病亦可出现午后身热升高的征象。
2、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就扪始感提问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3、夜热早凉:指夜间发热,天明热退身凉而无汗。
提示温病后期邪热未净,留伏阴分。
4、战汗:指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伏,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表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5、口渴不欲饮的情况:a湿温病初起。
b、温病热入营分。
C、瘀热搏结,津液不足和有形瘀滞并存。
6、神昏谵语:神昏是指神志昏迷,不能识人,呼之不应。
谵语是指语无伦次。
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也昏谵并称,为邪热扰乱心包的表现。
7、昏聩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于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
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指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
多为湿邪蒙蔽心包。
9、厥脱:厥脱是温病过程中的危重症之一。
厥一般指昏厥和肢厥,前者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后者指四肢逆冷,重者逆冷到膝、肘,轻者到踝、腕。
脱证为阴阳耗损至极行将离决的表现。
10、斑、疹的形态:斑为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疹为小儿琐碎,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疹退后常有皮屑脱落。
11、斑疹的病机:斑多为热毒炽盛,郁于阳明,胃热炽盛,内迫血分,灼伤血络,血从肌肉外溢而致;疹为风热伏郁于肺,内窜营分,达于肌肤血络而成。
12、斑疹色泽(选择题):若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若色紫赤如鸡冠花为热毒深重;若晦暗枯槁则为邪气深入,气血郁滞,正气衰退的危象;若色黑为火毒极盛,病势严重,但黑而光亮,说明气血尚充,治疗有望;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此为火郁于内,气血尚活,亦可救治;若黑而晦暗,则不仅热毒锢结,而且正气衰败,预后不良。
斑诊的形态:顺证——松浮洋溢,如洒于皮表,多为邪热外达逆证一一紧束有根,如履透针,如矢贯的,为热毒锢结13、舌苔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舌质主要反营分和血分的病变。
14、舌苔白厚而腻:湿阻气分,浊邪上泛。
多见于湿温病,邪在气分,湿浊偏重。
15、舌苔白厚而干燥:脾湿未化,胃津已伤,津液不能上承;或胃燥肺气受伤不能布化津液。
16、舌苔白腻而质红绛:为湿遏热伏的征象。
一般属于气分病变,邪热入营又兼气分湿邪未化也可见。
17、舌质紫绛苔白厚如积粉:温疫病湿热秽浊极甚,郁闭膜原的征象。
18、舌苔白厚如碱状(白碱苔):温病兼胃中宿滞,夹秽浊郁伏,多见于湿热类温病。
19、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转黄而津液被劫。
20、满舌生有松浮的白衣,或如霉状,或生糜点(白霉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亏,多见于温病后期。
21、黄苔:多由白苔转化而来,为邪热深入气分的标志之一。
22、舌苔老黄,焦躁起刺,或中有裂纹: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的征象。
23、舌苔灰、黑厚而焦躁甚至质地苍老:为阳明应下而失下,邪热内结,阴液耗损,病在气分的征象。
24、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为气血亏虚,气随血脱的征象。
25、红舌多为邪热炽盛渐入营分的标志,或为气分热盛,或为心营火毒。
26、舌尖红赤起刺:多见于红绛舌的早期,为心营之热初起或心火上炎之征象。
27、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的征象。
28、舌纯绛鲜泽:为热入心包的典型舌象。
29、舌绛而兼黄白苔:为邪热初传营分,气分之邪未尽。
30、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的征象。
31、舌紫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常为动血或动风之先兆。
32、舌紫晦而干,扪之潮湿(猪肝舌):为肝肾阴竭,预后不良之象。
33、舌苔黄腻或黄浊:皆为湿热病湿渐化热,蕴蒸气分的征象,多见于湿温病滥热流连气分的邪热偏盛或湿热俱盛证。
34、牙齿光燥如石:指齿燥不枯,仍有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