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孔子曾经提出过不少至今仍然具有教育意义的人本思想。例如他认为以仁为本,仁者爱人;人各有所长,用人就要用人之长;德才兼举,大度宽容。除此以外,他关于教育的论述范围还是十分广的,例如闻韶乐而“三月不食肉味”,主张“君子习六艺”等等,这些都是美育与艺术教育的范畴。
孔子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特长都很了解。并且要求学生将学和思、学和行结合起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注重启发式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也”。
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其二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其三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关于学习的方法,他则认为要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原文]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释读]:
孔子说:只要送一束以上的干肉条来,我从来没有不教诲的。
十条干肉结为一束即为束脩。只要送一束干肉条作拜师礼物,以显诚意的话,孔子就会收其为徒。孔子一直认为“有教无类”,凡是有学习要求的人都可以得到教育。
[原文]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
[释读]
孔子说:“任何人我都可以对他进行教育,没有类别之差。”
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可以归结为对人是什么的认识不同。孔子研究人的方法是以承认人与人的存在差别为前提的,而且“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物”,在这个前提下他把人分为仁人、君子、小人等。但是这种差别也是人为的,而且是可以改变的。这从他提出的教育目标和有教无类的原则可以看出。
和孔子认为人都可以培养,都可以改变,都可以造就相比,西汉的董仲舒的看法就在同,在他看来,具有“圣人之性”的人是不用接受教育的,具有“斗屑之性”的人是近于禽兽的。
[原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释读]
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应该立刻去做呢?”孔子说:“父兄尚在,怎么能听到了就立即做呢?”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不是立即去做呢。”孔子说:“听到就做吧。”公西华说:“子路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要与父兄妹商议;冉有问听到一件事是否立即做,您说可以立即做。这令我觉得迷惑,请问是什么原因呢?”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他进取;子路勇于作为,所以要他慎重。”
这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案例。
[原文]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释读]
如果一个人不发愤求知,我是不会开导他的;如果一个人不是到了自己努力钻研,百思不得其解而感觉困难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引导他更深入一层的。
孔子在这句话中关于“启”、“发”的议论,就是我们今天“启发”一词的最早起源。这种启发式教育的精神就是,学习的主动权必须交给学生。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原文]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释读]
孔子说:学《诗经》以兴趣兴趣,学礼以立身,学乐以成就道德。
司马迁对孔子的教学内容曾经作过概括,他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把孔子私学的教学内容归结为诗、书、礼、乐和六艺,是符合《论语》记载的。
[原文]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释读]
颜渊由衷地赞叹道:仰望老师的道,越看越觉得高远,钻研老师的道,越钻研越觉得深奥。(老师的道)有时候似乎就在眼前,忽而又远在身后。老师痒于有步骤地引领我,以广博的文献知识丰富我,以礼仪规范约束我,简直使我无法停下来。我把所有的才智都拼上了,对老师的道也似乎有了卓异的见解。虽然我想努力跟上老师,可又不知如何去做。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释读]
孔子说:“三人同行,其中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选择(他)好的地方接受下来,从中发现不好的部分予以改正。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释读]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感到满足,教学不会感到倦怠,这几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对孔子的这句话,子责曾经评论说:“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释读]
孔子说:“学过的知识按时练习,不是令人愉快的事吗?朋友自远方而来,不是令人快乐的事吗?人们对我不了解,我不会因此而怨恨,这不是君子的行为吗?”
杨伯竣先生认为这是孔子叙述求学的方法和态度。“学而时习”是方法,“有朋自远方来”是乐趣,“人不知而不愠”是态度。(《论语译注》)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释读]
孔子说:“我曾经白天不吃饭,夜晚不睡觉,整日整夜地在那里思考,毫无用处,不如去学习。”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释读]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经过勤敏求学而获得知识的人。
孔子曾经说自己“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通过“学而知之”,因此他告诉人们勤奋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原文]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释读]
孔子说:“君子谋求道的实现而不谋求衣食。(谋求衣食的话)去种地吧,会挨饿的;(谋求道的话)去学习吧,会取得官位俸禄的。君子担忧的是自己尚未明道,而非自己的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