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

合集下载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趋势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的历史、现状和趋势【摘要】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就是向先进国家不断学习、模仿的过程,然而目前我们的高职教育更需要的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分布各地、市,必须努力服务于区域经济,使生源本土化,以保证高职教育的地方经济特色,避免盲目的去追随“国际化”的潮流。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教育史;国际化18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诞生了职业教育,之后随着机器工业生产的扩展而推广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成为一种国际性的教育潮流。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长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基于这一基础,很多职业教育高校纷纷提出要走国际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之路。

本文试图从分析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入手,论证现在提倡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是在借鉴其经验的基础上,坚持立足本土,走一条特色的发展创新之路。

一、我国职业教育的产生及发展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出现职业教育。

当时我国成立了第一批军工技术学校。

1867年左宗棠在福建设立福州船政学堂,是近代中国建立的第一所培养造船和设计人才以及海军人才的技术学校。

这也是中国第一所半工半读、军民两用的技术学校。

甲午战争前中国就有产业工人10万多人,产业工人队伍的出现是现代职业教育产生的基础。

中国近代自有职业教育以来,不同时期名称不同,功能不同。

其间,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思想基础。

1917年,黄炎培、蔡元培等组织成立中华职教社,提倡推广职业教育。

1922年实行的“壬戌学制”是中国教育制度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国职业教育由近代进入现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1915年至1918年,黄炎培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以及陶行知以能否生利作为区别职业教育与非职业教育的主要标准,不仅全面揭示出职业教育的经济、社会功能,而且抓住了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的本质。

他们从职业教育功能来阐述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把中国教育界对职业教育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也为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详解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详解

非朝廷统一部署,经费、师资均要由自身
筹措。这类学校未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只是对旧教育的一点补充而已。没有相应 的基础教育,发展大受限制。
甲午战争后,教育近代化进入新阶段。
技术学校的专业扩展到一般工农业领域。著
名的有:江南铁路学堂(1895年)、江西蚕 桑学堂(1896年)、湖北农务工艺学堂 (1898年)。1896年创立的江南储才学堂, 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门下又各 设若干目,是最早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学校。 完全民办性质的技术学校也出现了。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使用机器的职业岗位更适宜定
期的、专门的、集中的培训,而以
往那种长期的、全面的、边干边学
式的学徒制培训就越来越不适应了,
于是新型的职业教育随之产生。
德国于19世纪20年代起大力兴办地方
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则固定在中等层次。
工厂开始创办技术学校。
德国职教的兴起是以补习教育和企
业办学并重。重心低,从义务教育阶段就 开始分流,是典型的“双轨制”。
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有 造船和航海两个专业,分别聘请法国人 和英国人主持教务,培养工程技术人员 和驾驶人员。又设有“艺圃”作为培训 技术工人的机构,以达到在各自所在车 间的操作要求。
近代早期技术学校
早期技术学校的特点
中国早期的技术学校集中在军工或与
军事有关的领域。都是“个案办学”,并
3.古代职业也有流动的一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择业的 比例也在逐渐增大,特别是经济和社会效 益较好、劳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要扩大再 生产,就不可能局限在世代守业的范围内, 一般是通过收徒授业、拜师学艺的途径扩 大就业范围。

职业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制度是指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规划,以及职业教育的实施和评价的一系列制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变化,职业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更新,不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

一、职业教育的历史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职业教育以家庭传承和手工业为主,直到明清时期才逐渐形成了官学和私塾,这些学校主要培养文人和官员,而职业教育仍然以传统手工业为主。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技术,建立了一批以机械制造、电气技术、建筑工程等为主的职业学校。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开始得到重视,建立了一批国营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以培养工人和技术人才为主。

改革开放以后,职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1985年,国务院颁布了《职业教育改革实施纲要》,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1996年,国务院又颁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法》,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制度的构建1.法律法规职业教育制度的核心是法律法规。

目前,中国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等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质量、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2.教育规划教育规划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的职业教育规划,包括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规划,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投资规模、实施措施等内容,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3.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部门、职业学校、企业等多个层次和部门组成。

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负责职业教育的规划、管理和监督,职业学校和企业负责职业教育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特征与经验一、中等专业教育有序发展支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体系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国家围绕经济建设需求配套发展职业教育,开启了我国职业教育新进程。

在这一时期,国家就提出建立职业教育制度,并确定了职业教育要服务国家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定位。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职业教育发展道路,体现了国家指令性计划配置资源的特征。

第一个五年计划布局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为培养对接各项重点工程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国家配套建设了一批中等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

中等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体系构建,也成为今天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职业教育在恢复和发展中积蓄了助力改革开放的能量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国家将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始通过调整中等教育结构来发展职业教育,强调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提前为经济结构变化培养训练专门家和劳动后备军。

在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下,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并且要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密切结合起来,进而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需求,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职业教育体系的雏形开始显现,职业教育为各行各业尤其是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三、新世纪初期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形成服务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20世纪末,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高等职业教育成为高校扩招的主力军,招生规模连年增长。

进入21世纪,国家重视以专项引导为抓手,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国职业教育逐步成长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了由“小”到“大”的转变。

21世纪初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探索,面对人民大众接受教育的需求和经济社会市场改革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逐步成为拓宽人才成长通道和解决经济驱动力的重要力量,为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__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育

第一章__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育

第一章职业教育学与职业教育一、填空题1、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教育领域中的规律有两种,一种是(特殊规律),又叫局部规律,它有其特定的作用范围和具体的实现条件。

另一种是(一般规律),又叫基本规律,它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能对全局发生影响的规律。

4、职业教育理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在人类研究职业教育现象过程中,它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萌芽)、(形成独立学科)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5、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分别是(礼)、(乐)、(射)、(御)、(书)、(数)6、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7、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8、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二、选择题1、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属于职业教育的(C)A. 特殊规律B. 局部规律C. 基本规律 D普通规律2、不属于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是(A)A. 学生学习立体图形B.后进生转化C.“双师型”教师D.产学研结合3、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斯巴达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侧重(B)A. 哲学和艺术B. 体操和军事C.宗教和商业 D农业和手工业4、西方奴隶社会出现了雅典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侧重(D)。

A.骑士、体操、军事B.文学、宗教、军事C. 农业、手工业、服务业D.哲学、艺术、商业教育5、古代社会有关职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通过(A.)形式进行A. 家庭教育、学徒制教育B.学校教育、官吏教育C.社会教育、劳动教育D.官学、私学6、在《太阳城》一书中,主张将城市划分成7个区域,利用其中一个区域作为职业教育场所的哲学家、教育家是()A. 康帕内拉(T﹒Campanella)B. 托马斯·莫尔(T﹒More)C. 贝蒂(W﹒Betty)D.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7、《大教学论》一书的作者是(D)A. 康帕内拉(T﹒Campanella)B. 托马斯·莫尔(T﹒More)C. 贝蒂(W﹒Betty)D.夸美纽斯(Jan Amos Komensky)8、最早明确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的教育家是(A.)A. 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B. 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C.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D. 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9、劳作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是(D.)A. 约翰•杜威(John Dewey)B. 黄炎培C. 陶行知D. 乔治凯兴斯泰纳(Gerog Kerschensteiner)10、教育名著《林哈德和葛笃德》的作者是(B)A. 凯兴斯泰纳B. 裴斯泰洛齐C. 康帕内拉D. 杜威三、概念题1、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职业教育学》考试课知识点

《职业教育学》考试课知识点

《职业教育学》考试知识点绪论1.什么是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职业教育有哪些一般规律?职业教育的一般规律有两条,一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二是职业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是职业教育适应并促进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

3.重要教育家。

(1)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在学校教学计划中增加实际应用课程,在国语学校开设有机械工艺原理课程,拉丁语学校开设医学、农学、机械工艺学等课程。

代表著作《大教学论》。

(2)德国教育家乔治·凯兴斯泰纳倡导劳作教育,代表著作《劳作学校的概念》。

(3)美国教育家杜威重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强调教育的实用性、生活性,其代表著作之一《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专门列了“教育与职业”一章。

4.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1)关于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

”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2)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黄炎培认为,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方针是社会化和科学化。

(3)关于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主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4)关于职业教育道德理论。

黄炎培主张敬业乐群。

(5)关于职业指导工作。

黄炎培提出职业指导的中心是适应“社会分工”和“人类个性”需要。

(6)此外,黄炎培还对职业教育的学制、招生、考核、经费、师资培养、行政管理、实习、职业教育的概念、职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以及与普通教育的关系等理论问题做过系统的论述。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概念1.教育与其他社会活动在本质上的区别:教育活动的目的、组织手段、活动方式及对象的属性有自身的特殊性,“育人”或“培养人”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它有专门的机构(学校)承担和专职人员(教师)负责,对以专门接受学习任务的人(主要是青少年“学生”)进行系统的培育和训练,或者说是按照人们当前的认识水平对“整体的人的造就”。

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


第一节 职业教育概念的演变
国内:(建国后) 国内:(建国后) :(建国后 最初,政务院把职业教育称为“技术教育” 最初,政务院把职业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层次定在 中等教育以下,主要是“ 中等教育以下,主要是“培养具有必要文化科学的基 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身体健康, 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现代技术,身体健康,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初级和中级人才。不久, 为人民服务的初级和中级人才。不久,党中央和国务 院将技术教育称为“职业教育” 院将技术教育称为“职业教育”。 1982年“职业教育”这一称谓被国家宪法予以确认。 年 职业教育”这一称谓被国家宪法予以确认。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年在《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年在 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称谓。 确定了职业教育的称谓。

二、教 育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 广义的教育指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 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 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 狭义的教育又称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又称学校教育,指的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 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 社会要求,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的影响, 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 活动。 活动。

第一节 职业教育概念的演变
1997年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 职业或技术教育” “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 “职业或技术教育” 职业前或技术前教育” “主要是为引导学生掌握在某一特定的职业或行业或 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 某类职业中从业所需的实用技能、专门知识和认知而 设计的。 设计的。” 这一界定较之前有了大的突破。外延上突破了“ 这一界定较之前有了大的突破。外延上突破了“是普 通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框框而形成初中高体系, 通教育的组成部分”的框框而形成初中高体系,在内 涵上在由“就业准备”扩展为“从业所需”中隐含了 涵上在由“就业准备”扩展为“从业所需” 创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创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思想。

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

职业教育的历史和现状近年来,职业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职业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但其现状却有待发展和改善。

一、职业教育的历史职业教育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进入职业学校是一种传承工匠技艺的方法。

例如,中国古代的织锦术、铁艺术和烹饪技能等都通过传统的儿子学徒制进行传承。

这种传统教育方式延续了几千年,直到近代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

在20世纪初期,受外国教育制度的影响和中国自身的发展需要,中国开设了一些职业技术学校和职业中学,如北京工艺美院、天津冶金学校等。

这些学校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具有较为先进、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但是由于近代以来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变革,职业教育又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发展滞后和寒冷。

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时代,职业教育面临着挑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和关注。

二、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政策、教育体制、师资、教材等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

然而,职业教育从理念、设施和服务能力等方面的改进,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将它视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1.教学模式方面职业教育教学的有效性、适用性、实用性受到了广泛赞赏,但这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的行业和职业。

只有在行业中相对成熟的领域,才能大量地培养出生产、技术、管理、销售等专业人才。

由于对新兴的职业教育标准、课程、教学模式等信息的缺乏,导致一些行业没有合适的职业教育。

2.人才培养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需求在未来几年将继续扩大,但是,培养人才的工作还需得到更多的关注。

政府和企业各自有不同的责任。

政府应该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投资,并建立完备的财政支持和保障体系;企业则要更加注重职业教育的培训,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际工作机会。

这两个群体可以合作建立的实习机构,这将有助于学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3.师资力量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师资力量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基础性问题。

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

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

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作用与发展第一章: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职业需求的多元化,职业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回顾和分析职业教育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未来职业教育发展的建议。

第二章:职业教育的历史职业教育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代,但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始于20世纪初。

1925年,国立中央工艺专科学校成立,这是中国第一所工科院校,为中国现代工科教育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职业教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1950-1976年间,中国建立了3,200多所职业学校,多学科门类的职业教育也逐渐发展起来。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进,职业教育走入了市场竞争时代,民办职业学校开始发展壮大。

1996年,国家开始实施职业教育现代化试点工程。

后来,2004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第三章:职业教育的体系与类型职业教育的体系和类型正在不断完善。

目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包括高等职业教育、高中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指高职和专科层次的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高中职业教育是指普通高中中的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中等职业教育指3年制或4年制的职业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劳动者和技师型人才。

此外,还有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等形式的职业教育。

第四章:职业教育的地位与意义职业教育在经济建设和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其次,职业教育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情况。

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相比之下职业教育的就业率相对较高。

再者,职业教育培养并提高了城乡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促进了“劳动者素质提高工程”的实施。

最后,职业教育对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和平衡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五章:职业教育发展的挑战与解决途径尽管职业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职业与职业教育

职业与职业教育

职业与职业教育项目1基本理论内容要点及要求:职业与职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特点,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重点:1、职业教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方向难点:职业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活动1:了解职业教育在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表现形态一、职业与职业教育概述(一)职业的概念关于职业,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生活来源的工作。

塞尔兹(美国社会学家):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这种活动决定着从事它的那个人的社会地位。

尾高邦雄(日本学者):所谓职业,是个性的发挥、任务的实现和维持生活的连续性的人类活动。

综合分析这些关于职业的描述,可看出职业这种人类活动包含着三层含义:一活动的技术性;二,活动的经济性;三,活动的社会性。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职业是个人掌握了专门的技术技能后,为了获得生活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工作,并自然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活动。

基于以上推断,历史上南唐后主李煜作词,北宋徽宗皇帝画画,都不是职业。

现在一个官员周末在股市炒股票,一位歌手开设辅导班辅导学生,一个学生在寒暑假打工赚钱,等等,这些都不是职业。

附: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二)职业的产生与发展1、职业的产生职业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几次社会大分工,原始社会末期农业与手工业、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奴隶社会初期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得一部分社会成员开始从事固定的工作,岗位分工开始明晰,于是就逐渐产生了职业。

职业发展的根本制约因素是生产力水平。

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职业的分化种类、发展速度和程度。

2、职业的性质与特点职业性质即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着职业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着职业间的联系与区别,反映了不同职业的表现形式、具体内容和类型特点。

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经济性。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职业教育的内涵、特性及发展趋势教学目标--------------------------------------------------1.了解职业的涵义及分类;2.理解职业教育的属性;3.了解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了解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职业与职业教育的内涵一、职业与职业分类职业活动源于社会分工,其产生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不断地改变社会分工体系,社会分工体系的变化又直接促使职业的分化与演变。

(一)职业的涵义及特征1.职业的涵义“职业”一词,最早见于《国语·鲁语》:“昔武克赏,通道于九夷百蛮,使各以其方略来贡,使勿忘职业”。

这里的“职”指执掌之事;“业”是古代记事的方法,把要做的事在木棒上刻成锯齿状,有多少事情就刻多少个齿,做完一件就刻一个齿,即“修业”,所以“业”的含义是事。

“职”、“业”即为份内应做之事,与一定的社会分工和完成某件事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相联系。

基于不同的角度或侧重点,人们对职业的涵义有着不同的理解:(1)1988年7月出版的《辞源》对“职业”的界定1[①]:①职,指官事;业,指士、农、工、商所从事的工作。

《荀子·富国》:“事业所恶也,功利所好也,职业无分:如是,则人有树事之患,而有争功之祸矣。

”“职业,谓官职及四人(民)也。

”也泛指所从事的主要工作。

②份内应作之事。

(2)周广德于1989年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词典》对“职业”的界定2[②]:一种相对固定的并要求工作(生产)者具备一定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劳动能力的劳动活动,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承担的一定职责和专门业务。

(3)顾明远于1998年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对“职业”的界定3[③]: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

(4)2000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职业”的界定4[④]:①个人服务社会并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②专业的,非业余的。

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职业教育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7 — 4 120 )4 0 2 — 4 6 2 7 0 (0 9 0— 0 0 0
从一定意义上说 ,职业教育是个人与社会实 贵族 学校 或 中央 官学 接受 治人 之术 的教 育 ;为 了
强 手 现完美结合的中介 ,职业教育的和谐发展必然 以 保 证 国家 机 器 的正常 运转 , 迫奴 隶从 事农 业 、
No4,0 9 . 20
Vo.4 1 2 Ge e a . 5 n rl No21
职业教育 目的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赵 强
( 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 0 9 ) 10 7

要: 通过审视 职业教 育的 目的—— 生计 目的、 实业 目的、 国家战略 目的 , 发现职业教 育 目的具有强烈的功利
20 第 4期 09年 第2 4卷 总第 2 5 1 期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职教通讯 )
J u a f in s e c esUnv ri f e h oo y o r l Ja guT a h r ie t o T c n lg n o s y
C mmu iaii o c t n l d c t n o nc t l f O Vo ai a u ai o E o
促进社会进步和增进个人福祉为要义。职业教育 工业 、 商业 、 武士等职业。奴隶要通过父传子袭 、 师
往 往 随着 社会 生产 力 与 生 产关 系 的变 化 而 调 整 , 传 生承及 自我摸索的形式掌握经验状态 的技术 , 用一 个动 态 的 、 史 的视 角来 审视 职业 教 育 目的 , 历 他们 没 有选 择 职业 的权 利 ,学 习职业 本领 的 目的 随 着生 产力 的发 展 ,封 建社 会 的职 业 分工 有 所 加强 , 统 治 阶级选 择 职业 流动 的可 能性 增加 。 被 商周 、 秦汉 以后 , 方 面 , 了便 于 传授 社 会 生 产 一 为 笔 者发 现它 过于 强调 促进 社会 发 展 的维度 ,而 忽 就是 为 了保 全 自己的性命 并让 自己生活下 去 。

第一章 职业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 职业教育学概述

第一章职业教育学概述第一节职业教育学的形成和发展一、职业教育学的萌芽和产生职业教育学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学科,它以职业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揭示职业教育现象中存在的规律,为职业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个学科的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标志,一是要有独立的研究对象,二是要有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

职业教育理论是关于职业教育现象的规律性认识。

人类研究职业教育现象的过程,经历了一个从思想萌芽、形成独立学科到逐渐完善的发展过程。

(一)职业教育学思想的萌芽在人类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其教育内容侧重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等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的教育,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培养管理者和社会秩序的维护者,其教育内容与生产劳动脱节。

在中国,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六艺”,其目的是使奴隶主的子弟掌握一套管理国家、组织生产和带领奴隶打仗的本领。

封建社会中“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成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作品,目的是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做官,成为国家管理者。

在西方,奴隶社会主要出现了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

斯巴达是一个农业国家,教育内容侧重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是一个商业比较发达的国家,教育内容侧重哲学、艺术、商业教育。

封建社会中,宗教成为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出现了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两种教育类型。

教会学校的教学内容是“三科”、“四学”,合称“七艺”,其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对上帝虔诚、服从教权和政权、进行宗教活动的教士。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以及一些宗教观点和武士品质的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英勇善战的骑士。

古代社会科学技术进步速度缓慢,生产活动中对高素质劳动者要求的数量不多。

东、西方传统文化中认为,有关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教育是低贱的教育,孔子就曾斥责想学“稼穑”的学生为“小人”。

有关职业劳动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主要通过家庭教育和学徒制教育形式进行。

在古籍文献中也记载了少量教育事件。

职业教育学 课件 第一章

职业教育学 课件 第一章

续深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
1.职业性:是指职业教育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所需
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黄炎培:职业教育“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美国的社区学院校门口:“就业教育是我们的宗 旨。”
2.社会性
3.实践性 4.大众性 5.终身性
第四节 世界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

20世纪40年代——现在
古代社会的职业教育有如下两种形式:
1.学徒制
2.官学
(一)零星散布于民间的“学徒制”
古代学徒制的特点:
1.教育伴随着生产过程
2.以技能学习为核心
3.现场学习
4.亲密的师徒关系 5.教育效率不高
(个别教学、全程教育、历时长)
(二)直接满足官场需要的官学
中国古代,官办的工场和职业教育机构为数极少, 规模也很有限,而且几乎仅仅服务于官府,不对 社会开放,因此这种教育是封建官僚体制的附庸, 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第三次:出现商品生产与贸易 Nhomakorabea 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社会分工日 益深化和细化,职业随之日益增多。 现代社会:职业门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职业 更替越来越频繁。

《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版):美国有2.5万种职业。

《国语· 鲁语》:最早出现“职业”一词 “六卿分职”(卿指官职):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技术和职业教育”当作一个 综合性名词使用。其内容除普通教育外,还包括技术和有关科学的学 习,以及掌握与社会、经济各部门的职业有关的实际能力和知识等。
返回
(3)世界银行(1993年)——职业教育是在学校中为技术工人做准备 的,部分课程是专门职业理论和实践;技术教育指的是为技术人员做 准备的,大多在中学后进行,这些机构大多被称为理工或工业学院。 世界银行把职业教育分成九类:传统的学徒训练、常规的学徒训练、 企业培训、部分培训机构、与项目相关的培训、中等职业学校、综合 性学校、多样化中等学校、职业学校。

第一章 风雨职教路

第一章 风雨职教路

第一章风雨职教路作者:来源:《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5期足迹黄河水院校园中,有一处名为“足迹”的校史文化走廊格外引人注目。

这是2009年八十周年校庆时建设的一处人文景观,记录了学校从1929年建校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程。

“足迹”文化景观包括涌泉石录、国立门、铭志塔碑三个主要单元,以80个铸铁脚印作为“符号”主线贯穿全景,象征学校80年艰苦跋涉的曲折历程。

在足迹景观中,还有三个人物铜像和两篇赋。

三个人物铜像分别是创办人张钫、“国立”校长刘德润、解放后首任校长王化云的铜像。

两篇赋均为学校老师所撰,一篇是《黄河水院赋》,一篇是《八十年校庆赋》。

学校筹建于1928年,1929年3月正式开学。

初名“河南省建设厅水利工程学校”,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中专。

首期招生200人,计划编为江、淮、河、汉四个班,学制一年半,生源从河南省各县建设局的工程人员和驻扎在河南等省的第二集团军的编余军官中选拔。

用现在的观点看,属于在职学历教育的范畴。

半年后改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1931年正式更名为“河南省水利工程专科学校”,明确为大专,校名一直沿用到1942年5月。

此间,附设的高级中学1935年改为“附属高级水利科职业学校”。

这也清晰地勾勒出学校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抗战开始后,因日寇入侵,学校被迫离开开封,在流亡中继续办学,先后迁移到河南南阳地区的镇平县、内乡县、西峡县和陕西省的宝鸡市。

1942年,这所在抗日战争的烽烟中流离转徙的学校由于坚持办学、为国家培养急需的建设人才,又是当时国内唯一“专科以上学校单独设置水利工程科者”,地位特殊,被国民政府改为“国立黄河流域水利工程专科学校”。

“足迹”中“国立门”醒目地镌刻着这个校名。

为了办好这所学校,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留美博士、著名水利专家刘德润先生为校长。

刘校长励精图治,带领师生员工在抗战烽火中长途迁徙,克服重重困难,筹集经费,延揽人才,严谨治学,使学校迅速发展到拥有80名教职员(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讲师11人),500多名学生的大专院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宝贵的水利建设人才,成为抗战中坚持办学的高校中的佼佼者。

职业教育体系(宏观)

职业教育体系(宏观)

评估与认证机构应具备专 业性和独立性,能够客观、 公正地评估和认证职业教 育机构。
评估与认证机构应建立完 善的评估和认证程序,确 保评估和认证过程科学、 规范、透明。
评估与认证机构应加强与 国际同类机构的交流与合 作,提高评估和认证的国 际影响力。
评估标准与方法
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估标准,包括教 育资源、教育过程、教育效果等方面。
职业教育体系(宏观)
目录
• 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 职业教育体系的结构与组成 • 职业教育体系的政策与法规 • 职业教育体系的质量保障与评估 • 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职业教育体系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职业教育体系是指为培养 职业人才而建立的一系列 教育机构、课程和认证标 准。
实用性
职业教育强调技能和知识 的实际应用,与行业需求 紧密结合。
专业性
针对特定职业领域,提供 专业化的教育和培训。
多样性
适应不同行业和职业需求, 提供多种类型的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性
满足行业需求
为行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促进经济发 展。
提高就业能力
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帮助其顺 利融入职场。
促进社会公平
提供更多教育机会,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提升社会整体技能水平。
师资力量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通常具有相关行 业的实践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实用 的知识和技能。
高等职业教育
定义
高等职业教育是在中等职业教育基础 上进行的,为学生提供更为高级和专
业的职业技能和知识。
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使 他们具备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解决问
题的能力。
课程设置

职业教育第一章心得体会

职业教育第一章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大力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学习者,我在第一章的学习中收获颇丰,以下是我对职业教育第一章的心得体会。

一、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1.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知识经济时代,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2. 职业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的有效手段。

职业教育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职业道德,有助于提高全民素质。

3. 职业教育是促进就业和稳定的重要保障。

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降低失业率,为社会稳定作出贡献。

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第一章回顾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徒制、技工学校,到改革开放后的职业教育改革,再到如今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步伐,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显著成就。

1. 建国初期,我国职业教育以技工学校为主,为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从“技工教育”到“职业教育”的转变,逐步形成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

3. 进入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

三、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特殊教育等教育形式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2.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职业教育的历史变化
职业教育既具有永恒的延续性,又 具有历史的阶段性。在不同的历史条件 下,职业教育的目的、内容、方式等会 有所不同。同时,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特 定的概念,古往今来,又应该有它的共 同特征和范畴。
一、古代的职业与教育
➢ 古代以农林牧渔的第 一产业为主,对自然 资源的依赖性极强。
英国于19世纪初开始发动“机械工人讲 习所运动”。对机械工人讲授能应用于其职 业的各种科学知识,都是民间办的。1852年 成立科学工艺局,技术学校归其管理。1882 年成立皇家技术教育委员会。1889年颁布 《技术教育法》,允许以征收地方税的途径 投入办学经费。
三、中国近代的技术教育
中国的近代化在相当 大的程度上是被动学习西 方的产物。
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归根结 底还是出于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大机器生产的特点
首先,在大机器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者通常只 需胜任生产的一个环节即可。 其次,机器操作必须先熟悉机器性能和操作、维 护规程。
第三,机器生产使各作业线的劳动者都处于固 定的工作状态。
另外,机器生产可以一次接纳大批劳动者。
使用机器的职业岗位更适宜定 期的、专门的、集中的培训,而以 往那种长期的、全面的、边干边学 式的学徒制培训就越来越不适应了, 于是新型的职业教育随之产生。
➢ 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和 生活单位,自然经济 占统治地位,社会分 工尚处于初级阶段。
1.古代的职业划分比较笼统
我国古代对社会成员有五等级(天子、诸 侯、大夫、士、庶人)和四大类(士、农、工、 商)的划分。
西方古代则先后有“贵族──自由民──奴隶” 和“僧侣──贵族──平民”的三等级之分,平 民中也是按农、工、商作大致的职业归类的。
近代早期技术学校
早期技术学校的特点
中国早期的技术学校集中在军工或与 军事有关的领域。都是“个案办学”,并 非朝廷统一部署,经费、师资均要由自身 筹措。这类学校未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 只是对旧教育的一点补充而已。没有相应 的基础教育,发展大受限制。
甲午战争后,教育近代化进入新阶段。 技术学校的专业扩展到一般工农业领域。著 名的有:江南铁路学堂(1895年)、江西蚕 桑学堂(1896年)、湖北农务工艺学堂 (1898年)。1896年创立的江南储才学堂, 分交涉、农政、工艺、商务四门,门下又各 设若干目,是最早的综合性专业技术学校。 完全民办性质的技术学校也出现了。
35000 30000 25000 20000 15000 10000 5000
0
1907 1909 1912 1916
学生数
民国元年的学制仍沿袭实业教育体系, 只是将中、初等实业学校改名为甲、乙种 实业学校,高等实业学校改为专科学校, 属于高等教育。1913年颁布的《实业学校 规程》明确规定实业学校目的不是升学, 学生毕业后也不给予升学机会,实业教育 被限定在中等层次。
四、实业教育在近代中国教育体制中 的确立
癸卯学制规定办实业教育的目的是“振 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 着眼于国计民生的总体发展,专业主要是依 产业、行业来划分。
实业教育虽有初、中、高之分,但三者并 不衔接,而是以低一级的普通学校毕业生为 生源,学习年限也少于同一级普通学校。实 业教育成为一次性终结型教育。
中国的近代化的突破点 体现在教育方面。
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切入 点是从技术教育入手。
“洋务运动”是以购置西方战舰等军 事设备、兴办新式军工企业为标志,是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具体实施。办企 业、置设备必须有技术人员和操作工人, 于是相应的技术教育和培训随之开展起 来。
最早兴办的技术学校
1866年福州船政局附设船政学堂, 有造船和航海两个专业,分别聘请法国 人和英国人主持教务,培养工程技术人 员和驾驶人员。又设有“艺圃”作为培 训技术工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机构,以达到在各自所在 车间的操作要求。
2.古代的职业分属相当稳定
“士之子恒(常)为士,农之子恒 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
“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 之学不劳而能”。(《管子·小匡》)
这种世代守业的特点使古代基本上不 存在就业问题。
3.古代职业也有流动的一面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主动择业的 比例也在逐渐增大,特别是经济和社会效 益较好、劳力需求量较大的行业要扩大再 生产,就不可能局限在世代守业的范围内, 一般是通过收徒授业、拜师学艺的途径扩 大就业范围。
德国于19世纪20年代起大力兴办地 方技术学校,职业教育则固定在中等层次。 工厂开始创办技术学校。
德国职教的兴起是以补习教育和企业办 学并重。重心低,从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 分流,是典型的“双轨制”。
18世纪末,法国率先实施由国家 管理学徒培训。资产阶级革命后,技 术学校广泛得到发展。1863年,法国 成立官方的技术教育委员会,统一管 理全国技术教育事宜。法国的职业教 育由政府推动的影响较大。
古代生产部门的职业教育都是在生产 劳动过程中完成的。
《学记》中说:“良冶之子,必学为 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
艺徒制(学徒制)
就是师傅带徒弟的制度。徒弟随 师傅一起劳动,甚至随师傅一起生活。 徒弟要承担师傅交给的任何任务,有 义务侍奉和照顾好师傅的日常生活, 以此换取师傅的指点教导。
二、近代的职业教育
五、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1917年是旧的实业教育向新的职业教 育转变的一年。
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出了《职业教育进 行计划案》。提案指出当前大批中小学毕 业生无力升学,又缺乏生活力;各种实业 学校毕业生所用非所学,乃至闲居无事。 “欲救此弊,唯有提倡职业教育”。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其 《宣言书》强调今日中国最重要最困难 的问题在于生计,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 题要靠教育。该社的目的是:推广职业 教育,改良职业教育,改良普通教育为 适于职业之准备。
4.古代职业的等级性极强。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
古代教育的特点
古代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劳动人民 在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劳动技术教育与统治阶 级培养治国人才的学校教育的分离。
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
这是中国最经典的传统职业观之一。 教育总被视为士君子之务,讲的是 增进学业、提高修养或振兴实业、 富国利民,而不大愿意涉及谋求职 业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