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二上册《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透过社会环境品赏体会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小说的文体特点等。
2、学习本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通过对阻碍社会发展原因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2、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时代意义。
2、揣摩作品语言的讽刺手法。
教学过程同学们好!在初中,我们学习了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对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有了深刻的认识,称他为“变色龙”,因为他趋炎附势,随“势”而变——一个穿着警察外衣的沙皇政权的忠实奴仆。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近契诃夫,看看他又给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文学形象?一、整体感知:(3分钟)1、生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人物形象,感知作品思路。
学生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课文塑造了“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2、释题:课文的题目,就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要讲述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是一个偏正结构,中心语是“人”,修饰中心语的有“装”“套子”。
那么,这个人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让我们一起走入小说中去探个究竟。
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尝试给别里可夫画像(要求画像前不看课本前的彩图)。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17分钟)1、学生带着上面的问题分析课文,思考教师引导分析:小说讲究三要素:典型人物、生动的情节、真实而典型的客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那么,别里可夫和“套子”有什么样的关系?“套子”和本小说的这三要素有何关系呢?2、生快速地默看课文,分析、发言,教师归纳A、分析“套子”与人物形象的关系(提示:外表装束处处用套子隐藏;思想行为时时用套子约束——漫画事件、自行车事件等,有有形的和无形的两种套子。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理解,使学生了解小说的情节,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通过对小说的解读,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套子”,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小说的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2. 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理解其对现实生活的恐惧和逃避。
2. 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跳出,思考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小说中的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解析,使学生理解小说主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家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回答相关问题,了解小说情节,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
3.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深入解读小说主题,探讨现实生活中的“套子”。
4.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反思。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契诃夫的其他作品,比较其写作风格和主题思想。
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拓宽视野。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2. 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全班交流,促进思想的碰撞。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部关于现实生活中的“套子”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写一篇读书笔记,分享自己的感悟。
九、教学评价2. 结合学生的反思和感悟,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批判思维能力的提升。
十、教学反思1. 总结本次教学活动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教学评价,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十一、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小说中的不同角色,体会角色的心理和情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探讨小说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1.2 教学内容1. 小说情节梳理:阅读并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包括人物的行动、冲突和结局。
2. 人物关系分析: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其关系,探讨人物性格特点和动机。
3. 象征手法探讨:识别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分析其对情节和主题的作用。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介绍作者契诃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学生自主阅读小说,教师引导讨论情节、人物和象征手法。
3. 分析与解读:学生分析人物关系和动机,探讨象征手法的意义和作用。
4. 拓展与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小说对个体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和表达。
2.2 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学生独立阅读小说,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引导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促进思维能力的提升。
3. 小组合作: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能力和集体思考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与作业3.1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参与和表达,评价学生对小说情节、人物和象征手法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通过学生的合作和思考,评价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2 作业1. 阅读理解:学生完成关于小说情节和人物的阅读理解题目。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1. 小说文本:提供《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文本,供学生阅读和分析。
2. 作者介绍:提供作者契诃夫的简介,帮助学生了解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教学材料1. 讨论问题:教师设计关于情节、人物和象征手法的讨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 小组活动:教师提供关于小说主题的思考和表达的活动方案,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5.1 教学计划1. 导入与阅读:2课时2. 分析与解读:2课时3. 拓展与思考:2课时5.2 时间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作者契诃夫,学生自主阅读小说。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关系。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意义和讽刺意味。
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四、教学准备教材:《装在套子里的人》文本参考资料:有关别里科夫时代背景的资料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和背景。
提问学生对小说的初步了解和期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小说,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
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背景。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 象征与讽刺:教师讲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学生举例分析,深入理解作品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和作者观点。
六、教学拓展1. 比较阅读:教师提供其他有关社会现实主义题材的文学作品,如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
2. 创意写作:学生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灵感,创作一个短篇故事或一篇散文,表达自己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
学生互相分享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七、课堂小结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和参与情况。
八、作业布置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读后感,不少于500字。
学生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准备参与讨论。
九、课后反思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情况。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探讨其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3. 学习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2.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3.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4.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重点1. 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分析。
2. 小说的主题思想的探讨。
3.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
四、教学难点1. 别里科夫的心理状态的理解。
2. 对小说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小说的语言风格和氛围。
3. 人物分析:分析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
4. 主题探讨:讨论小说的主题思想,思考别里科夫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
5. 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的学习: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来理解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和讽刺手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作者契诃夫的简介、小说创作背景等。
2. 准备小说中相关情节的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准备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八、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读后感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部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生能够做到观点鲜明、有说服力,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搭建表达自我的平台,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表现欲,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的、轻松的,给高中生提供充分的拓展空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主动权,强化情感体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学习习惯,促进高中生创新精神与语文能力的共同提升。
【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统编版语文教材必修五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3课的课文,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一篇短篇名著小说《套中人》的大部分谈话节选内容。
文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胆小怕事、反对一切社会变革的保守分子别里科夫的形象。
在教学中,应该先要了解作者相关情况,才能“知人论世”,更准确深入解读作品。
本文属于小说,故在分析作品过程中还是要紧扣小说的几大要素,在把握情节的基础上,能够深入分析人物形象,挖掘其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抓住“套子”,理清文章结构2.探究别里科夫之死的原因,分析典型环境中的人物形象。
【重难点】对别里科夫死因的探究。
【学法指导】1.通过预习,结合注释扫除语言障碍。
2.研读文本,合作交流。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出示“老掌柜”难舍芭蕉扇,这位难舍芭蕉扇、惧怕电风扇的掌柜,是位老实本分的市民,他文化低,眼界窄,接受新事物迟钝。
诗人用幽默的诗句调侃一番,不禁让我想到鲁迅笔下那个说着“一代不如一代”的保守落后的九斤老太,那个只要镇上出点什么动静就总是忧心忡忡地担心“可别出什么事啊”的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1
一、导入
在沙皇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发生了一起命案,有一个装在套子中的人,离奇去世,现在,由大家化身为侦探,找出他死亡的真正原因,请同学们完成这个《死者档案资料调查表》
二、分析课文内容
1、作者及背景介绍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
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
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
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
2
3
5。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教案《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和社会环境。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3.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2.难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问题导入,调动学生思考。
教师可以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俄国作家契诃夫吗?他的作品风格是怎样的?谁能举出一些他的代表作?”然后引导学生回答,借此机会引入课文。
2.呈现: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资料和作者介绍。
教师可以播放契诃夫的其他作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他的作品风格。
3.概括: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概括出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代表进行分享。
4.分析: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和社会环境,探讨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别里科夫有哪些生活习惯?”“他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5.练习:针对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课堂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6.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多媒体教学: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互动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案例教学:通过分析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比较不同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物形象,以便更好地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所表达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练习:课堂上组织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例如缩写故事、编写课本剧等,以便更好地理解文本。
2.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阅读理解题和文学鉴赏题,要求学生按时完成并提交。
《装在套子里的人》名师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第二篇《装在套子里的人》课标分析在追求高中教育共同价值的同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要使全体高中学生都获得必须具有的语文素养,同时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探寻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给他们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应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
因此,高中语文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的要求教材分析《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课中的第二篇。
这个单元学习小说,重点是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和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把握小说主题和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性格的刻画往往直接提示主题,情节的发展,矛盾的解决也常常表现主题。
通过小说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领略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表现力,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大千世界,即通过阅读小说这本“小书”,来翻阅人生这部“大书”。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即可以借助语文课学习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又可以了解世态人情和立身处世之道。
这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性。
《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反映了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以大部分谈话节选内容,塑造了“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
2023年《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4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篇1一、说大纲要求新课程标准和新大纲对高中语文阅读与鉴赏的介定与要求其中有以下几点:1、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2、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3、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
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__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社版)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六个小说单元,其中第四册有三个单元为小说单元,本单元作为高中小说教学的.起始单元,无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三、教学设想1、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根据大纲的要求和__特点及__在教材体系中所处地位,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2)、能力目标: 结合社会环境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3、情感目标: 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及勇于改革创新的重要性.《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一遍后,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故__的教学重难点为:①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2、教法与学法如何突破重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从学情出发,我考虑到高二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喜欢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有内涵。
作为一节小说鉴赏课,既不能热热闹闹没内容,又应力避追求深度而显死板的偏颇。
为此,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为目的,尝试打破常规,力求创新,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还应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
人教版高一下册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教案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人物心理刻画等文学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文本细读等方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反思社会中的保守主义、恐惧变化的心理,培养开放包容、勇于探索新事物的精神。
教学内容:•文本介绍:契诃夫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概述。
•背景分析:19世纪末俄国社会背景与契诃夫的创作风格。
•情节梳理:别里科夫的人生轨迹与悲剧命运。
•人物分析: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等角色性格特征。
•文学手法: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等。
•主题探讨:保守主义、恐惧变化与人性自由。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活动设计:展示一幅描绘“套中人”形象的漫画或插图,引发学生好奇与讨论。
•教师引导:简述契诃夫生平及创作风格,引出《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一反映社会保守主义的经典之作。
二、背景介绍(约10分钟)•讲授内容:简述19世纪末俄国社会背景,特别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的社会氛围,以及契诃夫作品中常见的社会批判主题。
•互动环节:提问“你认为现代社会中是否存在‘套中人’现象?”鼓励学生分享,教师补充,为理解别里科夫的形象铺垫。
三、初读感知(约15分钟)•任务布置:学生快速阅读《装在套子里的人》,标记出关键事件、主要人物及初步感受。
•小组汇报:每组选派代表,简述故事情节,初步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
四、情节梳理与人物分析(约30分钟)•情节梳理:o使用时间线或流程图,师生共同梳理别里科夫从出现到死亡的整个过程,特别是他与周围人的冲突与矛盾。
•人物分析:o别里科夫:通过他的言行举止,探讨其保守、恐惧变化、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征,以及这种性格背后的社会原因。
o柯瓦连科:分析其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对别里科夫的反抗与不满,以及他对自由与变化的渴望。
o华连卡:探讨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与别里科夫形成鲜明对比,象征新生活的希望。
202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篇
2023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3篇高中语文《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1[教学目标]1总结别里科夫人物性格,分析全城人害怕别里科夫的原因,体悟最后一段的深刻含义,提高学生的筛选概括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2在与别里科夫的对比中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诵读品味法,点拨法,自主探究法。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穿过时光的云烟,我们看到,在一百多年前的俄国,有一场葬礼正在举行。
奇怪的是,送葬的人们的悲伤好像是装出来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就让我们走进《装在套子里的人》,从这场葬礼说起吧。
二、初步感知,挖掘深层含义1切入:这场葬礼首先出现在课文倒数第三段,我们读一读。
(学生齐读倒数第三段)师:这是谁的葬礼?人们称他作什么?明确:别里科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人们为什么叫他“装在套子里的人”?别里科夫的表现反映了他的什么性格?明确(学生回答):(1)穿着: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
用具、出行:晴天带雨伞,把表装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出行坐马车也要支起车篷。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封闭。
(2)居家:卧室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睡觉则用被子蒙住脑袋。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胆小多疑。
(3)引导学生齐读第一段结尾和第二段,列举别里科夫思想方面的表现:歌颂过去。
官方禁止的才觉得一清二楚。
违背法令的就闷闷不乐。
——总结出别里科夫的一个性格:怀旧,极力维护旧秩序。
(4)请几个学生读别里科夫的标志性言语: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要求读出他可笑的担忧心情。
3(1)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周围的人们有什么影响?明确:“可是这个老穿着雨鞋、拿着雨伞的小人物,却把整个中学辖制了足足十五年!可是光辖制中学算得了什么?全城都受着他辖制呢!”(2)他是校长吗?不是;他是市长吗?也不是;他只不过是中学里的一位普通的希腊文教师。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能够鉴赏小说中的优秀语言表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感知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2)运用讨论法,分组探讨小说的象征手法及主题。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美好情感。
(3)引导学生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的鉴赏。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3.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识别与理解。
2. 如何把握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四、教学方法1.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契诃夫及《装在套子里的人》,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让学生独立阅读小说,感知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其性格特点。
4. 象征手法探讨:分组讨论小说中的象征手法,理解小说主题。
5. 细节描写分析:以具体情节为例,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6.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知识点。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与其他相关作品进行对比,如契诃夫的其他小说,以及其他作家的类似题材作品。
2. 时代背景探讨:深入了解契诃夫创作《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代背景,分析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 文学流派认识:介绍现实主义文学流派,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现实主义特点。
七、教学活动设计1.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小说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以及作品主题的感悟。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主人公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形象意义。
2. 分析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所揭示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3. 领会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
4. 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现实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作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背景。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别里科夫的形象。
3. 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4. 联系现实: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
5. 总结提高: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的意义。
2. 谈谈你对作者通过对别里科夫的描绘所表达的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思考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你认为具有代表性的段落,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别里科夫性格特征的理解程度,以及对其象征意义的把握。
2. 评价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度,以及与现实的联系。
3.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分析问题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学生阅读契诃夫的其他作品,如《小公务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风格和社会批判思想。
2. 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活动,如写一篇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为主题的小故事,或者创作一篇关于别里科夫的感想随笔。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领会作者通过小说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学会从人物描写、情节发展等方面分析小说主题。
(3)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
(2)认识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学会关注社会现象,勇于揭示问题,追求真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理解小说揭示的社会现象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如何把握别里科夫这类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
(2)如何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风格。
(2)提问:请大家谈谈对“装在套子里的人”这个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如何影响周围环境。
(2)全班交流:各组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主题分析:(1)引导学生从小说中认识社会现象,分析小说主题。
(2)讨论:如何看待别里科夫这类人物对社会的危害?(2)学生分享学习感悟,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 请就小说主题“装在套子里的人”谈谈你的看法。
3. 选取一篇社会现象类文章,分析作者是如何揭示问题的,并谈谈你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六单元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部编版必修下册
6. 增强自主学习能力: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深入思考,培养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分析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2. 理解小说的叙事技巧及其在写作中的应用。
- 观看不同版本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改编作品,讨论不同艺术形式如何表现小说的内涵,并撰写观后感。
- 阅读文学评论文章,学习评论家的分析方法,尝试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小说进行深入分析,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题目:分析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并讨论这一形象对小说主题的揭示作用。
答案:别里科夫的形象特点包括胆小怕事、墨守成规、孤独封闭等。这一形象揭示了小说主题:社会对个人的束缚和压迫,以及个人在体制下的无奈和悲哀。
- 在分析小说社会意义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从中发现共同点和差异,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比如将《装在套子里的人》与鲁迅的《阿Q正传》进行比较,探讨两位主人公在社会现实中的挣扎与矛盾。
教学手段:
- 阅读关于19世纪末俄国社会历史背景的资料,包括沙皇专制、农奴制改革、知识分子角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社会背景。
- 收集和观看与《装在套子里的人》相关的电影、戏剧改编作品,比较不同艺术形式对原著的诠释。
- 阅读文学评论家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分析和评论,从不同角度理解小说的艺术价值和主题思想。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教学目标:1.品读文本,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2.联系现实,探究别里科夫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二、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分析、表演,学会抓住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分析人物的方法,从而能较全面的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能够结合文本分析,联系时代,较准确的探究出处在时代重压下的小人物——别里科夫的社会意义,并说明对自身的启迪。
四、课时安排:一节课五、学习方法:合作探究、读写结合、演评结合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学校“舞雩话剧社”准备举办课本剧大赛,以班级为单位报名,现向全体学生发出邀请。
经过讨论,我们决定表演《装在套子里的人》,本节课咱们要共同完成一些准备工作......问题1:为了演好这出戏,我们先得把握好本文的哪些内容?[明确]学习目标:1.品读文本,把握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的形象。
2.联系现实,探究别里科夫在特定环境中的性格成因及其社会意义。
(二)学习活动一:读戏编戏,躬身入戏任务单:(出示课件)1.【舞台说明编写(1)】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
2.【剧情筛选幕名编写】筛选精彩矛盾冲突【任务单1】师生进行舞台说明编写问题3.同学们根据我们速读的要求,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哪些人物是我们本剧中的主要人物,本剧设置的时代背景、地点是什么以及主要人物别里科夫所需的服装道具都有哪些。
[明确]剧中人物表:别里科夫、柯瓦连科、华连卡(主要人物)、布尔金(讲述人)、次要人物略;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19世纪末,沙皇俄国统治时期,俄国的一个小城,受欧洲进步文明潮流的影响,俄国也兴起变革之风,尤其在进步的知识分子和贵族中间,要求自由民主、改变专制秩序的呼声日趋强烈。
面对汹涌的变革浪潮,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逮捕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
警探遍布大街小巷,告密者横行,一切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服装、道具:雨鞋、雨伞、暖和的棉大衣、黑眼镜、棉花堵住耳朵眼。
统编人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下册《13.2 装在套子里的人》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课文,属于外国小说。
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体裁是小说。
本单元作为高中必修课小说教学的单元,对总结学生良好的阅读和鉴赏小说的习惯至关重要。
在本课第一篇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小说的三要素等内容已分析得非常的细致。
因此本课既是对中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对小说学习的一个总结。
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契诃夫及其作品。
2.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即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3.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领会文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艺术特色。
4.理解“套子”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时代意义,以及对当下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思维发展与提升: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小说情节,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了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和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对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分析;2、深入把握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人物关系单纯,情节简单,因此学生对情节的概括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但对于小说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把握,却很难做到准确深入。
课前老师要布置学生做好预习。
《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有没有参加过葬礼?在现场感受的什么?(悲伤、沉重)今天我却要分享给大家一件奇怪的事儿,有一个人他死了,身边的人却觉得大快人心。
这个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什么大家对他的死会有如此的态度?让我们一起走进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二、初读课文1.检查预习,完成预习案的字音字形问题。
(小组内代表展示)2.梳理故事情节,复述故事梗概。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精读课文,感受契科夫小说叙述流畅、情节紧凑的艺术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情节;小组讨论,分析主人公别里科夫的形象。
3.学习小说中通过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赏析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4.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学会用历史批判的眼光来看问题。
【教学重难点】1.逐步深入地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2.准确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深刻体悟小说刻画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伟大的历史人物承担着伟大的历史使命。
当民族自身处于灾难深重积重难行的艰难时刻,时代就会召唤伟大启蒙人物出现。
他们以犀利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以自己的生花妙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挖掘经典人物思想行为背后的深层根源,抨击时弊,启迪民智。
契诃夫就是这样的人。
二、知人论世1.作者名片: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戏剧家,19世纪末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短篇小说艺术大师。
其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曾开设杂货铺。
1879年进人莫斯科大学医学系。
1884年毕业后在兹威尼哥罗德等地行医,广泛接触、了解平民生活,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良好影响。
他善于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塑造“小人物”,善于从平常现象中揭示生活本质,淡化情节,通过对细节和人物形象的刻画展现重要的社会现象。
其作品大多语言精练,风趣幽默,同时具有深刻的讽刺意味,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
代表作品:小说有《小公务员之死》《凡卡》《变色龙》《第六病室》《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俄)契诃夫、(法)莫泊桑、(美)欧·亨利)2.写作背景《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
19世纪末,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统治特别黑暗的时期。
当时,工人罢工和农民起义在全国风起云涌,即将来临的革命暴风雨使反动派惊恐不安。
沙皇政府竭力妄图维持其摇摇欲坠的专制制度,反对任何自由的要求和革新的行为,加强反动统治,四处制造恐怖气氛,试图钳制人民的思想,控制人民的行动,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深感压抑,渴望改变现状,却又无力与专制统治做斗争,只能逆来顺受,麻木而小心翼翼地生活。
装在套子里的人高中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2)学会从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分析小说;(3)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悲剧性,理解其在专制制度下的无奈与挣扎;(2)认识人性的复杂性,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套子”;(3)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理解小说主题,认识人性的复杂性。
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2)如何从小说中揭示出作者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作者契诃夫及其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为后续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做好铺垫。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人物形象。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深入剖析别里科夫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揭示小说主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小说的主题思想和人物性格特征,为学生课后思考和实践提供方向。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及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2. 谈谈你对小说主题的理解,以及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对沙皇专制制度的批判和对人性的关注;3. 联系现实生活,思考自己是否也生活在“套子”中,谈谈你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等形式,使学生对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装在套子里的人》
【设计意图】《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语言浅易,情节简单,人物关系单纯,学生一拿到新教材就浏览了一遍,作为新授课再学时,已觉得兴味索然,但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却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
因此,我在教这篇课文时,采用合作互动的教学模式,打破常规,力求创新,特设计了如下教学方案:
教学目的和重点:
1、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2、思考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并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难点突破: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兴趣盎然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为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水到渠成地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设计提要】
一、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并交流。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设计实施】
简介作者和文章写作背景。
[意图]明确学习内容,识记必要的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操作] 1、关于作者契诃夫:他的成就、作品、小说风格和创作特点。
2、写作背景(略)
二、组成“别里科夫之死”专案调查组。
讨论、合作,写出调查报告。
[意图]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兴趣,在合作互动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民主讨论中积极创新,从而为学生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打好基础。
操作]
板书:自杀?他杀?
----“别里科夫之死”专案组调查报告
2、导语激趣,引入情境: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在一所中学的男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中年男尸。
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死因一直未明。
一个世纪以后,2003年春天,沙中高二153班学生特组成专案组,对这一事件进行立案调查。
调查涉及四个选题:案发背景、现场勘查、本人档案资料、有关人士采访。
要求:6人一组,讨论决定其中的一个选题。
然后小组讨论,一人执笔,共同写出该项调查报告。
15分钟后,确定组内一人宣读。
3、学生讨论、合作。
4、各小组宣读调查报告,师适时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新。
三、写出结案报告并交流
[意图]这一步是把前面的氛围推向高潮,是对课文理解的理性总结,是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的前奏。
[操作]
1、每个学生写出本案“结案报告”。
2、交流所写内容
3、教师小结
别里科夫之死既属于他杀的范畴,又属于自杀的范畴。
一方面,从别里科夫日常穿着与习惯,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思想是极为保守的,仅仅是看到华连卡兄妹骑自行车,他便无法接受,而华连卡并无恶意的笑就足以让他想不开,以至郁郁而死,因此,思想的保守和顽固,是促使别里科夫自杀的原因之一,或者说,正是这种极端保守顽固的思想杀死了他。
另一方面,别里科夫的死亦属他杀。
华连卡的一笑是别里科夫致死的直接原因,但从根本上说,原因却是沙皇统治者采取的高压政策,可悲的是,别里科夫本人甘当统治者的鹰犬,心灵僵化死亡,这才是杀害别里科夫的罪魁祸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出最终裁定:可怜的沙俄人民应当奋起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人们思想保守之源,而保守的人更应该张开开放之眼,明眼看世,摒弃一切腐朽的旧制度,让思想重现生机。
四、把握人物形象、领悟小说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
[意图]教学至此学生对别里科夫这一人物形象已经把握得相当完整
准确,教师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操作]
1、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
要注意到别里科夫性格的复杂性:“一切装在套子里”是可恶,可憎的,是沙皇统治的维护者,同时,他结婚的悲喜剧表明了他是可悲,可怜的,是沙皇专治的受害者。
而这个人物形象的社会典型性就在于他代表了生活在19世纪末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的可恶、可憎、可悲可怜的知识分子形象。
2、领悟小说主题。
“推翻沙皇的残酷统治,从根本上解除僵化陈腐的思想,要让生活有新气象,必须变革社会,革新思想”。
而小说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的语言更深化了这一主题。
3、联系实际扩展其丰富的内涵。
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讨论:在现实生活中是否有这样或那样的“套子”?如果有,套子是什么样的?“套中人”又是怎样的形象?
讨论之后,师生共同小结:无论什么时代,哪类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现。
因为时代的发展,社会进步,总会有变革,而改革开放最大的阻力就是有各种的“套子”,反对变革的人就是“套中人”。
“套中人”除了极端维护自己的利益,仇视社会进步,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统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小人物,他们对新生事物不适应,不理解,甚至满怀恐惧,他们主要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抗拒社会变革。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部小说的主题就是:创新求活,守旧必死。
这
也正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生命力所在。
附:学生各项调查报告(仅供参考)
案发背景
1898年。
沙皇统治下的俄国。
由于受欧洲进步文明的影响,俄国人民要求自由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沙皇政府为巩固其统治,却采取一切手段进行镇压,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全国警探遍布,告密者横行,人们生活在沉闷乏味和忧惧之中。
这年夏季的一天,人们在一所中学的男教工宿舍里,发现了一具死尸,死者为男性,中年,属非正常死亡,死亡原因疑点很多。
死者生前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平时行为古怪,谨小慎微,但又刻板古旧,以他的思想辖制着全城。
在这年的五月初突然病倒,大约一月后死亡。
死前正处于恋爱中,甚至于打算结婚。
二、现场勘查
死者僵直仰躺在床上,被子蒙头,头发蓬乱,脸色苍白,眼球突出,一脸恐惧,似乎生前正遭受某种恐吓或痛苦。
耳内塞有棉花球。
身穿羊毛衫,床头堆放有黑眼镜、棉大衣,床边放有雨鞋、雨衣、雨伞。
房间里没有任何打斗的迹象。
一张女士照片扔在地下,一张漫画揉成一团。
最令人奇怪的是,房间的大箱子里几乎存有政府多年所有的公告和文件,并标注着具体发布日期。
三、本人档案资料
姓名:别里科夫性别:男出生日期:年月日生前职务:某中学希腊文教师住所:校男教工宿舍婚配情况:
未婚口头禅:千万别出什么乱子
特征:晴朗的日子也穿雨衣、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竖起衣领,戴黑眼镜,穿羊毛衫,用棉花团堵着耳朵眼儿。
人际关系:无密友,但却辖制全城,曾与女友密哈益·沙维奇·华连卡之弟柯瓦连科有过冲突,于死前一个月被其推下楼梯,但彼此没造成大的伤害。
死前状况:郁郁寡欢,闭门不出达一月之久。
死亡日期:1898年6月底或7月初。
四、有关人士采访
采访对象1、华连卡
问:请问您与别里科夫关系如何?
答:由于校长太太的竭力撮合,我们差一点结了婚。
问:差一点儿?为什么最终没结成呢?
答:他生病前的一天到我家,从楼梯上滚了下来,那实在是太可笑了。
(忍不住想笑)
问:那他怎么会从楼梯上滚下来呢?
答:这个我不太清楚,您还是去问我弟弟吧。
采访对象2、柯瓦连科
答:那天晚上他来我家,乱七八糟地说了一些奇怪的话,令我非常气愤,于是就让他走,他却威胁我,说要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告校长,我一气之下,就推了他一把,没想到他居然滚下去了。
问:那么他说了什么让您如此生气呢?
答:他总是有那么多奇怪的想法干扰我的私生活,什么不许骑自行车,不能在大街上拿着书走,甚至不能穿绣花衬衫,简直荒谬透顶。
我本来就不喜欢这个人,这一来更讨厌他了。
问:那么这件事会不会成为他死亡的原因呢?
答:噢不,这绝对不可能。
因为他当时安然无恙地爬了起来,离去时步伐也很稳健。
但他当时看到我姐姐,好像十分尴尬。
采访对象3、“我“(布尔金)
问:您觉得别里科夫是个怎样的人呢?
答:一个怪人。
您要是见过他一面,就决不会忘记他。
因为即使在暖和的天气里,他也裹着棉大衣。
还有,他总是说“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
问:您认为华连卡的笑对他有什么影响吗?
答:噢,他一定想不开的,要知道,他这种人最害怕出乱子了,眼下就要跟华连卡结婚,却自己闹出这么个乱子,他心里一定受不了的。
问:有什么人和他结过怨吗?
答:没有。
但实际上每个人都讨厌他,不会有人会为他的死亡悲伤。
但也决没人会冒着危险去杀他,全校甚至全城的人都受着他的辖制,什么事都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