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五轮山矿井初步设计(变更)环保篇章)(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八章 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

第一节 概 述

一、自然环境及环境质量现状

(一)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矿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点位于对岔垭口的三角点,其海拔标高为+2152.92m,最低点位于水公河河谷木瓜田寨附近,海拔标高+1346m,相对高差806.92m。山脉受构造及岩性控制,多为走向山脉,山高谷深,沟谷纵横交错。三迭系T1f1-2、T1f4地层形成单面山向水公河倾斜。T1f2、T1f4、T1yn1地层岩溶发育,以溶蚀漏斗、溶蚀洼地等形式出现。P2l煤组地层形成槽谷,该区属侵蚀型中山区地貌。地形标高为+1500~+2000m。

2、矿区气候

矿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季5~8月,枯季12月至翌年5月,据纳雍县气象局统计资料,年降雨量为1067.6~1435.1mm,最大日降雨量131.2mm,年总蒸发量1007.6~1256.8mm,年相对湿度80%~85%;年日照时数1093.3~1585.3时,最高气温34.1℃,最低气温-7.6℃,年平均气温13.0~14.4℃;冬季偏北风,夏季西南风,最大风速13m/s。年平均风速1.6m/s,全年以NE风为多,夏季盛行S风,冬季盛行NE风,全年静风频率为36%。矿区气候受地势高低控制,在同一时节,谷地气温高,高山气温低,高山与谷地气候有明显差异。

、地表水系

矿区水系属乌江水系,所处区域属三岔河流域。三岔河是流经纳雍县西南边缘的干河,自狮子口进入纳雍县,至岔河流入六枝特区境内,上游海拔+1390m,下游+1190m,集雨面积680.6km2,天然落差200m,县境内河流长46.4km,流域面积173.9 km2,流量58.9 m3/s,其主要支流有:水公河、张维河、姑批河、大小河及河溪河。

矿区地表水系较发育,工业场地附近河流有大小河支流坐拱小溪;井田内及边缘主要河流有8条:水公河及其支流杨家小河、压拱小溪、长冲小溪、偏箐小溪、龙井湾小溪、偏山小溪和刘家寨小溪等。

五轮山矿井建成后,其直接受纳污河流为坐拱小溪。根据《毕节市地面水水域功能划类规定》,坐拱小溪属Ⅲ类水域,可新建排污口。

4、地下水

矿区由于河(溪)切割和构造影响,地形起伏大,属中山地形。地面常见单面山、向斜山、溶蚀洼地和峰林等地形地貌。该特点有利于地下水、地表水排泄而不利蓄存,因而本区地下水、地表水具动态变化大、蓄存量小之特点。根据岩性差异和充水空间特征将区域划分为岩溶水、裂隙水和孔隙水三大类,一般情况下P1m地层为主要含水层,T1yn含水次之,T1f地层含水中至弱,P2l、P2β含水更弱。大气降水是地下水、地表水主要补充来源,地下暗河、裂隙水等是地下水径流带。区域地下水环境功能属Ⅲ类区。

5、土壤

矿区内土壤主要为黄棕壤、水稻土和紫色土等。黄棕壤分布最广,它是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性生物气候条件下发育而成的土壤,土壤在风化作用和生物活动过程中,土壤原生矿物受到破坏,富铝化作用表现强烈,发育层次明显,全剖面呈酸性和强酸性。水稻土为区内主要耕作土壤之一,主要分布在丘陵河谷、坝子等有水源灌溉处。区内土壤肥力普遍偏低,耕地中以中下等田土为主,农作物产量也普遍较低。

6、植被及生物多样性

矿区属亚热带常绿栎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区。原生植被多被破坏,由次生植被和人工植被所代替。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灌木林、草丛等。由于人类的长期垦殖活动,大部分土地已被开垦为耕地,根据收集的资料及现场踏勘,井田范围内无珍稀植物。

7、环境敏感因素

矿区及附近无国家及省级确定的风景区、历史遗迹等保护区(地),也无特殊自然观赏价值较高的景观,但矿区位于正在建设的黔中水利枢纽平寨水库上游流域内,其排污口距平寨水库取水口约21.5km。故矿井污废水的排放必须达到有关环保标准的要求。

(二)环境质量现状

、水环境

本矿井受纳水体为坐拱小溪和大小河,根据环评监测可知,目前坐拱小溪和大小河的水质已受到附近小煤矿的污染,已不能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 )Ⅲ类标准的要求,因此,需采取污染治理措施,使之达到Ⅲ类地表水标准的要求。

、环境空气

矿区及附近目前无大的工矿企业,根据环评监测可知,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级标准的要求,说明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声环境

工业场地附近及矿区声环境质量,根据环评监测可知,区内声环境质量可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 )中 类区标准的要求,说明声环境现状较好。

、生态环境现状

矿区属典型的农业生态环境区,区内生态系统因受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在依赖于自然生态条件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社会性,是一种半自然的人工生态系统。总体来看,区域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受到外来干扰后,需进行人工加以强化保护性的恢复。

5、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矿区处于国家级重点治理区—长江流域重点治理区,同时也是省级重点治理区和省级重点监督区。区内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为主,属中度流失区。

二、环境影响报告书及审批意见

本矿井环境影响报告书于2005年10月,由中煤国际工程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和贵州省煤矿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并已通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批准,其主要审批意见是:

1、矿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矿区总体规划和当地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

2、矿井选址、布局基本合理,生产工艺先进。

3、矿井在采取设计、评价和本次评估会专家提出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恢复及补偿等措施后,矿井开发对环境的影响可降低到当地环境能够容许的程度。

4、矿井在搬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矸石得到有效处置的前提下,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而言,该项目建设可行。

三、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变化

(一)地形地貌变化

由于本矿井为新建工程,目前处在施工期,预计矿井建成后,造成的地表沉陷表现形式,主要是以地表裂缝、局部塌陷、崩塌和滑坡等现象为主,不会象平原地区那样形成大面积明显的下沉盆地,地表也不会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地表沉陷对区域地表形态和自然景观影响主要表现在采空区边界上方的局部区域内。

(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矿井开采后会破坏原地层结构,造成地表移动、变形,形成地表裂缝,诱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可能造成地表水体漏失、水土流失增加,少量水田变成旱地、农作物减产等。矿井建成投产后,地表会出现一定下沉、裂缝,对地表土地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需 ~ 年后能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由于矿井所在区域土地资源丰富,建设虽然会造成短期土地资源利用价值降低,使沉陷活动期内土地利用变得困难,但在采矿结束 ~ 年内,沉陷影响的土地经土地复垦后,基本上能恢复原有的使用功能,矿井在开采沉陷过程中不会对土地资源构成很大的影响。

(三)对植被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矿区植被多以农业作物及灌木、草丛为主,乔木林较少,说明区内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据调查井田范围内没有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动植物,也未发现有其栖息地和繁衍地。再加上矿井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不会像平原地区那样出现大面积的沉陷盆地和大面积的积水区域。因而,基本不会改变井田范围内原野生动物的栖息环境,对井田范围内野生动物的影响非常有限。因此,本矿井建成后对野生动物的影响较小。

(四)对水环境的影响

本矿井建成后矿井水和生活污水经处理,以及复用后,多余部分再达标排放,对附近地表河流的水质影响较小。井下煤层开采对上部含水层和水量在浅部影响程度较大,在中、深部影响程度则较小。

(五)土壤侵蚀变化情况

该区域原始地形属中度侵蚀区,虽然矿井开采后会加重局部区域的地面侵蚀和水土流失,特别是重度破坏区,但不会改变区域原地面侵蚀和水土流失级别。另外,再通过沉陷区土地复垦与水土保持方案的实施,矿井的建设可有效控制区内的水土流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