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上《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1)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
《阿里山纪行》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相关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进行景物描写。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阿里山的认识。
(2)通过阅读课文,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描绘的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专业旅游知识的运用。
2. 描写景物的方法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阿里山纪行》。
2. 相关旅游知识的资料。
3. 描写景物的范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引导学生思考旅游的意义,引出本课的主题《阿里山纪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让学生结合旅游知识,分析课文中的旅游路线、旅游景点等。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阿里山的认识和感受。
(2)让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描写景物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旅游知识,如旅游景点、旅游路线等。
(2)讲解描写景物的方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
5. 实践演练:(1)让学生结合课文,尝试进行景物描写。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旅游知识。
(2)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写一篇游记。
六、教学拓展:1. 让学生收集其他关于阿里山的资料,如图片、视频、旅游攻略等,进行资源共享,丰富对阿里山的认识。
2. 组织一次阿里山旅游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游客、导游等角色,运用所学旅游知识进行互动。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游记的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2)运用多媒体手段,直观地展示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享,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感受美,培养审美情趣。
(3)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2. 游记的阅读理解和理解感悟。
三、教学难点1. 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游记体裁的理解和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学能力。
2.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阿里山的自然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美。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阿里山的看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了解阿里山的相关知识,准备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的预习成果,对阿里山的相关知识进行补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阿里山纪行》,了解作者的旅行经历和感受。
(2)学生自主学习,勾画出文中描述阿里山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句子。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每组选取代表性的观点,进行分享和交流。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阿里山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2)讲解游记的体裁特点,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和评价游记。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doc初中语文一、教学目的要求: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2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4三、教学时数:二课时四、教具:录音机、磁带、台湾阿里山风光的图片、幻灯片、网上资料五、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新课导入:〔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讲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讲到了阿里山?〞你如何明白得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3.有许多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内心,可确实是讲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
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
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画了游玩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专门的感受,由衷地颂扬〝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进展旅行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学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3)提高学生通过文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探讨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3)运用写作、演讲等形式,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通过文本,感受阿里山的美丽与神秘。
(3)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深入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2)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手段,营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2. 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3. 写作指导法: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阿里山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
4. 课堂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图片:收集阿里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图片。
2. 视频:准备阿里山的宣传片或相关视频资料。
3. 文本:挑选与阿里山相关的文章或诗歌。
4. 写作纸张、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阿里山的美丽。
(2)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
2. 课堂讲解(1)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其在我国的位置。
(2)详细介绍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如高山云海、日出、晚霞等。
(3)阐述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如寺庙、森林铁路等。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阿里山的自然与人文特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 18《阿里山纪行》教案 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备课内容执教人备课【课题】《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了解移步换景描绘阿里山迷人风光的写法,领会课文的写作特色。
2.学习并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积累一些优美的语句。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重点难点】1.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2.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第一课时时间:年月日课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营造气氛:播放歌曲《高山青》。
2.视觉感受:多媒体展示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3.激情导语: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吗?你们听说过阿里山吗?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
阿里山有三大奇观响誉海内外,那就是森林、云海和日出。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这轻柔优美的旋律,来到祖国的宝岛台湾,来到美丽的阿里山。
(二)交流预习,展示成果1.指导学生积累词语(1)字音风靡mǐ山岚lán 堪称kān 谛听dì镶嵌qiàn禅宗chán 幢顶chuáng 静谧mì一泓hóng 孕ǜn(2)词义风靡:形容事物很风行,像风吹倒草木。
莽莽:形容无边无际的样子。
骤然:突然,忽然(表示迅速而意外)。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亭午:<书>正午,中午。
接风洗尘:设宴欢迎刚从远道来的人。
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2. 追溯背景我写《阿里山纪行》(节选)这里还要提一件事。
因为是迎香港回归,台湾故宫博物馆陈列了中英《南京条约》的原件,大陆一些陈列馆,例如南京静海寺所陈列的根本不是如此。
能看到这份原件的大陆人士恐怕为数不多,我有幸能看到,真是适逢其遇。
我曾在《扬子晚报》发表文章披露此事。
看到这份条约的正式文本无疑激起我的民族耻辱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关于当时的心理总背景,这一点应该说到。
台湾有座阿里山,我最早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流传到祖国大陆的歌曲《高山青》中知道的。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的歌词及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已是家喻户晓。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阿里山纪行(吴功正)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画的美丽风光。
2、学习移步换景和融情于景的写法,感受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朗读、合作交流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就陪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陶醉。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写下了这篇《阿里山纪行》。
同学们,阿里山的画卷已经打开,让我们一起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如诗如画的美景吧。
二、阅读主场(一)播放阿里山的风光片,请一位同学跟随风光片和《高山青》歌曲音乐朗诵课文(课前准备)。
(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1、学习小组成员一起寻找出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
从台北松山机场起飞--到达台湾中部的嘉义--到了阿里山火车站--穿过一片林区--看到神木--下山的路上(由此引出“移步换景法”的叙述--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此法。
)2、把学习小组分成六个部分,分别阅读研究“茫茫林海”(第二段)、“潭水”(第四段)、“原始森林”(第五段)、“山间幽径”(第六段)、“无边森林”(第七段)、“神木雄姿”(第八段)等处的景物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感受领会,并在班上作分析交流。
)教师示范分析“茫茫林海”:“穿过莽莽不尽的林海”,写出了原始森林的广阔无边。
“云雾浓稠”,是深山里特有的景观。
这种景观的特点是幽深。
这种幽景是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辅以铺天盖地高大乔木为条件,构成半封闭空间。
这种幽深景观视域较狭小,光亮少,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迂回曲折之妙,无一览无余之直观。
“幽”与“深”“静”都是密切相联的,“幽”中包含着“深”与“静”因素。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8)doc初中语文 (1)
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初二上)(8)doc初中语文 (1)吴功正教学目的1、学习游记采纳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漂亮的风光。
2、明白得作者颂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进展旅行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共同愿望。
重点难点1、重点:采纳移步换景法。
2、难点: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时刻二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一泓莽莽溢出镶嵌鱼鳖宁静红桧孕生2、讲明词语。
匹敌,对等;相称。
突然:突然;突然。
恍如隔世:看起来隔了一世。
多用来形容对时刻的变迁、事物的变化的感叹。
宁静:安静。
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酉。
堪称:能够称为。
谛听:认真听。
山岗:山中的雾气。
二、导入1、作者简介吴功正(1943一 ),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之后,他游玩了台湾闻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沉醉。
他想把阿里山描画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明白它,因此回国后写下了«阿里山纪行»一文。
2、导语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大海啊,故乡»和«阿里山的小姐»的音像资料,营造气氛,引入美如画的阿里山……展现有关阿里山的图片,包括阿里山全貌、阿里山树林和阿里山"神木"等,让学生饱览阿里山的风光。
三、朗读课文配景朗读,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四·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讨论、交流、明确,本文按时刻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
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团圆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一9段),描写游玩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
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疏通课文,理清作者行踪,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欣赏本文语言,体会真切的情感。
教学重点:移步换景的写法;
难点:品味文章语言的美。
教学设想:
1读、说、写贯穿全程,品味语言、品味情感。
2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方法性的引导。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用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1.课前播放《高山青》歌曲与在音乐声中欣赏阿里山图片。
2.导入:“高山青,涧水蓝。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壮如山….”一曲《高山青》唱响祖国大地,阿里山也悄然矗立于人们的心湖之畔,令人神往,今天我们就随着作家,文艺评论家吴功正先生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山山水水。
学生欣赏歌曲,图片。
13分钟二.整体感知,疏通文本
(一)速读文本,要求:
1.圈划字词,利用注释或同桌位交流解决生字词。
2.用浪线划出你认为的优美的语句。
(二)出示完型填充题:
根据示例选用一个字来概括阿里山神韵:
泰山雄;华山险;峨嵋秀;阿里山。
(三)作者对阿里山是怎么看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
“我只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作者选取了阿里山的哪些代表性的景点来写的?根据示例完成下列图表:风1林海云雾(第二节)
光2
美3原始森林(第五节)
如4
画5森林无边(第七节)
6
学会读书--默读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学生思考,自由畅谈,理由要充分。
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推举代表完成板书。
28 三细化研读,品味文本。
苏教版语文八上第18课《阿里山纪行》word教案
2、这是一篇游记,那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行文的?(找出文中交代行踪线索的词语)
(台湾—嘉义—阿里山——神木)
在此点出:移步换景
3、再此行中从阿里山到神木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提示:宁静的林区)
林海云雾、清澈潭水、宁静林区、
曲径幽路、无边森林、神奇神木
4、你是怎样理解置身于阿里山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集体备课专用
主备人
严玉俊
参加
人员
八年级全体语文教师
个人修改
意见
课题
《阿里山纪行》
教
学
目
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
重点
1、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
出示课题、作者,解题。
2、阿里山简介:阿里山在台湾嘉义县东北,是大武恋山、尖山、祝山等十八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阿里山列为台湾风景区之一,美阿里山之富,更不知阿里之伟大”的说法。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里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
归纳感情:对阿里山的由衷赞美,含蓄表达两岸人民心融会起来的愿望)
(三)第三环节:难点释疑延伸拓展。(8-10分钟)
三、活动二:赏一赏品读课文,感受其美
1、品读4——9自然段,多媒体展示(阿里山风光图片)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
《阿里山纪行》教案设计(苏教版八上)【教学要求】思想品德要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知识要求:1. 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
2. 欣赏音乐美、情韵美的语言。
能力要求:会写一般描写景物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 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2. 欣赏散文优美、隽永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切感情。
3. 了解课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4. 学会写参观游览的文章。
5. 学会如何向游人介绍当地的景物。
【课文学习】一. 教学目标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诵读课文。
二.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大陆湖泊众多,山川秀美,可是你们知道台湾吗?那也是个风光独特,景色宜人的宝岛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宝岛优美风光的文章《阿里山纪行》。
(二)简介作者吴功正(1943―),《江海学刊》杂志社研究员,社长兼总编辑。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他在美学、文学等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研究方向是门类美学和断代美学史。
代表作有《小说美学》《中国文学美学》《古今名作美学鉴赏》《六朝美学史》(获1997年江苏省政府第五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唐代美学史》等著作。
本文是作者1997年7月香港回归之时,应邀赴台湾讲学――中国美学和美学史,在游览了阿里山后,听报告中,创作的“冲动骤然袭来,如飙风急雨、飞星走电。
我只得翻开听报告作记录的笔记本作稿纸,疾书而成。
报告尚未作完,我的文章却已写成。
”(三)讲析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风靡(mǐ) 纯粹(cuì) 堪称(kān)镶嵌(qiàn) 鱼鳖(biē) 雄踞(jù)1. 层次划分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第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这一部分可以分两大层次。
第一层:(第2段),描写进阿里山的全过程,侧重描写进山时独特的感觉,突出幽深的特点与不同寻常的氛围。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教案
八年级阿里山纪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体会作者对阿里山风光的赞美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学习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清晰的写作思路。
(2)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和文化美。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蕴含的作者对阿里山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指导。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有一处美丽的地方,那就是阿里山。
阿里山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功正的脚步,一同走进阿里山,去领略那里的迷人风光。
(板书课题:阿里山纪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以下字词:风靡(mǐ)山岚(lán)谛听(dì)幢顶(chuáng)堪称(kān)红桧(guì)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明确:作者从台北松山机场搭机,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又从神木下山。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1、小组合作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阿里山的风光的?文章采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2、各小组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作者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作顺序,以行踪为线索,依次描写了阿里山的进山途中、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神木等景点。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苏教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阿里山的如画美景。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与难点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2、本文富有音乐美与情韵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学用具:多媒体授课过程:一.导语: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
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
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3、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
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
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听课文朗诵,一边听一边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的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从而把行踪交待清楚。
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所描写的景色中,你最喜欢哪一处景色,找出来,并说说理由。
(比如作者描写这处景色所用的优美语句……)A、§2①首句过渡到描述中心——阿里山。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
阿里山纪行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阿里山纪行》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使学生对阿里山有直观的认识。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了解阿里山的特点。
2. 教学难点:学生对阿里山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阿里山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准备相关的教学道具和教具。
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点。
准备笔记本和笔,以便记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阿里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对阿里山产生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概况,为新课的学习做铺垫。
2. 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教师利用地图和教具,详细讲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通过观察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阿里山的自然环境特点。
3. 阿里山的人文景观:教师展示阿里山的人文景观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阿里山的文化内涵。
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深入剖析阿里山的人文景观特点。
4.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阿里山的景观进行描绘和表达。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将所学的阿里山特点运用到实践中。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为家人或朋友介绍阿里山。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描绘,完成一幅阿里山风景画。
3. 预习下一节课的相关知识点。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第18课《阿里山纪行》教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十八阿里山纪行教学目标1.感知课文,理清思路,了解阿里山美丽如画的风光。
2.学习课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3.理解学习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4.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强烈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文中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风格。
教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录音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识记生字词,诵读课文。
2.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重点难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融情于景的写法。
一、目标导学1.导语:阿里山的风景美如画,阿里山在哪里呢,就在祖国宝岛——台湾。
一湾海峡挡不住两岸人民渴望团聚的共同心声,我们对宝岛台湾的优美风光无限神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美丽的阿里山。
2.出示学习目标二、自主学习(一)自学提纲1.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词。
2.自读课文,画出文中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3.阿里山给人的最初的印象是什么?表现在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自学检测1.风靡()纯粹()堪称()镶嵌()鱼鳖()雄踞()2.作者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3.风光美如画;林海云雾、清澈的潭水、宁静的林区、曲幽的路径、无边的森林、神奇的神木;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
三、合作探究(先生生互探,后师生互探)1.课文一开头就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
你认为作者这样安排结构有什么作用?2.作者笔下的神木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哪些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明确:1、引用大陆学者和台湾同胞各自喜欢的对方的歌曲《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阿里山纪行》观摩课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语文《阿里山纪行》观摩课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阿里山纪行》观摩课教学设计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阿里山纪行》观摩课教学设计目标:1、自由朗读课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阿里山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教学重点:目标1、3 。
教学难点:目标2。
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丽,美丽多娇,有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胜地,同学们有去过哪些地方?同学们知道阿里山吗?这么美丽地方你们向往吗?说到阿里山,老师还想起了一首歌,同学们猜猜看是什么歌?(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下面,老师将和大家一同走近台湾宝岛,走进阿里山,随着作者的游踪,一起去感受阿里山美丽迷人的风光。
*阿里山简介*(展图感受阿里山独特的风光)阿里山在台湾省台中市嘉义县东北,主峰塔山海拔二千六百多公尺。
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由于阿里山气候温和,盛夏依然清爽宜人,林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特别是阳春三月,阿里山樱林绚丽卓绝,驰名中外,每年二月至四月花季,登山赏樱花的游人络绎不绝,游人不仅可以饱览林海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波澜的胜景,还可以感受徜徉花海之中的温馨与浪漫。
二、检查预习情况。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9页(展示课题)大家有预习过课文吗?有没有自己不懂的生字新词?谁来介绍一下作者?1、作者简介吴功正,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学家。
1997年7月初作者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
台湾学者在为他接风洗尘后陪伴他游览了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阿里山。
作者被迷人的阿里山风光深深吸引。
他想,应该把阿里山的风光描绘出来,介绍给读者,让更多的人知道它,于是回国后写下了本文,发表于1997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2、学生上讲台写出自己不懂的新字生词。
3、正音释疑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里山纪行》教学设计
授课人:虞志江授课班级:初二(6)班
级别:片级授课时间:2005.11.22
一、教学目标
1、领略阿里山的美丽风光,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融情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3、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二、重点:目标2、3
三、难点:目标3中“品味富有音韵美、情韵美的语言”。
四、课时安排:1教时
五、教学设想
1、播放歌曲《高山青》,画面展示阿里山的秀美风光。
2、学生介绍阿里山,教师投影文字介绍。
3、展示预习: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4、整体感知:(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2)学生默读课文,梳理出作者的游踪,找出文中描写的景物,筛选出恰当的词语形容这些景物。
5、品味语言:(1)填空赏析文中佳句;(2)独立批注,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谈谈感悟;(3)改动原文,比较辨析优劣。
6、积累:(1)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2)把它们摘录在笔记本上,并写点感悟。
7、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歌曲风靡全国。
这首歌的名字叫《高山青》,也叫《阿里山的姑娘》。
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不好?
播放歌曲。
这首歌,风格豪放而又不失柔美,曲调古朴而又不乏现代气息。
歌中提到的“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和作者吴功正一起去欣赏美丽的阿里山风光。
投示课题、作者,解题。
(二)展示预习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阿里山的知识。
2、教师投影文字介绍(教师课前调查学生都有哪些资料,投示那些学生难以找到的又能反映阿里山概貌的资料。
)
3、展示生字词的积累。
(三)整体感知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咱们读文章就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去游览了阿里山。
那么,作者游览阿里山的行踪是怎样的呢?他一路见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呢?这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2、速读课文,根据投影提示梳理出作者的游踪。
再利用表格,从文中筛选出恰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话)填入栏中。
(1)游踪:
台北嘉义阿里山站
姊妹潭神木下山
(2)
景物景点小火车、火车站姊妹潭原始森林曲径幽路森林树木神木
特点古式风味古典文化感觉清澈透亮静谧洁净长满青苔姿态各异气候阴凉庞然大物历史悠久(3)按作者游踪投影阿里山风光图片。
(4)归纳什么叫“移步换景”:作者描写阿里山风光,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你能结合我们
刚才的学习说说什么是“移步换景”吗?
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教师投示:所谓“移步换景”,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游记一般都采用这种写法。
课后,我们要学着用这种方法写写我们美丽的校园。
(四)语言赏析
1、过渡:在小说《最后一课》中,作者都德借韩麦儿先生的嘴赞美了法国语言: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我想说,汉语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投影)请把下面两道语言赏析题补充完整。
(见《课时练》P61)
3、小结:怎样答这类题?必须扣住两个要点:(1)写了什么?(2)怎样写的?从写作手法到描写角度,从修辞手法到遣词造句,都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4、找两处地方自由批注并交流。
5、引导:老师有个习惯,看到别人的好文章,忍不住手痒,总想帮他改一改,不知改得有没有原文好,请同学们评判一下。
(投影)
a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却又没有了。
b姊妹潭里没有鱼和鳖,树林里也没有飞禽走兽,偶或有像知了、像蚊子、像苍蝇般的叫声,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
a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青苔染绿,茸茸的、毛毛的、蒙蒙的。
b山间的幽径曲路全被短细厚密的青苔染绿了。
a它们排列整肃,如孙武之军阵、秦皇之兵马。
b它们排列整齐,如孙武的军阵、秦皇的兵马。
五、积累
自由朗读喜欢的语句,用工整的字把它们摘录在作业本上,写点赏析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