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面子消费观初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面子消费观初探

张珍珍张虹内蒙古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摘要】消费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大学生作为社会消费的群体,也受到社会消费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人情—面子”消费现象,这一方面反映了大学生物质消费的追求目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本身作为一个社会化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中的技巧。尤其是处在社会转型中的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大学生这样一个次级群体的消费理念同时也在影响着他们的人际关系模式。

【关键词】“人情—面子”消费人际关系消费主义

林语堂称面子、命运和人情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面子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人们为了面子影响其社会行动。通常人们在物质方面所进行的社会活动被定义为消费,“面子消费”指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如今,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消费关联着人际交往圈的稳定,同时也是个人身份地位的表达,社会各个阶层都无时无刻不受其影响。大学生也毫无例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重要开支重心放在“人情—面子”消费上。

一、面子消费形成的原因在中国,群体影响形成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更成为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强大社会规范。中国人都追求要脸要面,从而形成中国人社会中恒久而普遍的面子消费行为,甚至,构成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造就出中国非常大的特殊消费市场。所谓的面子消费,其实反映的是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所采用的手段,同时

笔者认为中国人固有的人际关系模式也是国人采取面子消费的原因。中国学者翟学伟认为中国人面子有以下四种表现形式,即有脸无面子、有面子无脸、无脸有面子和无面子有脸。这四种形式的“面子与脸”,其实也正揭示了人们选择何种消费模式,而消费模式的选择也体现了由于身份、地位、角色的不同而不同。“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耻感取向的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因此具有了很强的面子情结,如今看来,人情、面子其实也是一种“市场”,而且是个偌大的市场。

二、“人情—面子”消费的表现1.功利性消费突出。莘莘学子似乎已经不再是过去人们眼中的“穷学生”了,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带有功利性色彩的请客的出现,某些学生在评先进、优秀等荣誉之前,都要请那些可以影响评定结果的同学吃饭,而且出手相当“阔绰”。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在这些大学生眼里。

请客则是有面子的一种表达方式,他们将“人情—面子”消费作为一种人情资本和市场化投资,更多人将此消费当做事业来经营。在笔者对内蒙古大学南校区本科生所做的小型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生曾请过同学下饭店,即便是刚刚走进“象牙塔”的大一学子也纷纷加入到了这“请客一族”,大四学生没掏过腰包请客的更是少有例外。

2.“礼尚往来”性消费明显。在笔者所做的调查结果显示,有80%左右的同学在过生日的时候请客。一位刚过完自己20岁生日的女同学这样认为:“很多时候别人先请了或者曾经帮过自己,为了

还礼所以请客。回请别人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这是一个礼尚往来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学生中凡有人谈恋爱的,一定要请周围的好友吃饭,他们认为通过这种人情消费可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同时也是礼尚往来的交往。还有一些同学轮流坐庄拿奖学金和助学金,并认为这种礼尚往来的请客消费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也是给自己争面子的机会。

3.盲目跟从性消费。在很多大学生眼中,大学就是时尚前卫的生活,远离了家乡,这个地方为他们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但是不少大学生却为了他们所谓的个性、时尚前卫的追求而盲目跟从。譬如,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同学买手机、电脑、数码相机等电子产品是因为同宿舍的人都买,不买没面子。还有20%的同学为了显示自己不比别人差,跟从别人买潮流服饰、化妆用品等,虽然有时候并不实用,但是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到自己获得荣誉感的“光环”———面子。

三、大学生“人情—面子”消费的社会学解释1.人际交往的需要、动机理论。根据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把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五类,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

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

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大学生处于青春期,有着强烈的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种需要表现在物质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通过人情面子来实现,以满足他们自尊的需要。

2.人际关系的的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际关系乃是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商品”交换,当然,这种交换它不仅包括物质的交换,同时也包括非物质的交换。社会交换理论的代表人物布劳认为,在社会交换中,每个人的行为目标永远是指向获取物质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一个人在交换过程中总是尽可能付出最小的代价以获取最大的报酬。这就不难看出,大学生进行“人情—面子”消费的目的,其实就是通过物质方面的消费来尽可能获取最大的人情资本。那么,大学生进行的“礼尚往来”性消费又怎么解释呢?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际之间大多数社会交换不是以完全平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按照社会期待,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恩惠,他不一定或者不应该立即以同等价值的报酬给与回报,适当的时间间隔反而对于维持交换关系起到良好的作用,不过个体和群体至少对于在收入和支出之间维持某种平衡感兴趣,并且在社会交易中不要潜欠债,因此就产生了弥补欠债恢复平衡的心理动力。这种理论就解释了当代大学生在“人情—面子”消费中进行礼尚往来,有的同学会认为,“来而不往非礼也”,通过这种消费。

不仅可以使自己有面子,还有利于为自己积累人情资本。

3.中国传统文化的惯性制约和全球化消费主义思潮的蔓延。在中国人传统的词语中总是说“合乎情理”,这里的情理其实就是人情。

人们想着获得人情就会更好办事,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将人情面子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懂得人情世故”、“要面子”这些封建残余思想并没有被完全清除,大学生虽然在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学校中的这种“人情—面子”消费风气还是不可避免的传播,大学生也由此受到传统伦理文化的制约。所谓消费主义,是指20世纪以来以美国为代表在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化态度和价值观念。这种思潮归根结底是是一种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在全球化趋势下,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勤俭节约的传统不断受到冲击,许多大学生在商品经济下表现出了对金钱的不断追求。

在消费时以金钱和商品为乐,满足自己的享乐需求。

四、结语爱面子是人的天性,在大学的象牙塔里,虽然每个人的钱都是从父母那里拿的,但为了面子,大部分人都失去了理性。学生为了面子,相互攀比奢侈浪费,而校园里的“人情—面子”消费,对于很多学生和家长来说都无疑只是一种负担,大学生真正应扮演的角色是继承中国传统优良传统,养成俭以养德的习惯,相反对那些诱使大学生人际关系异化的传统伦理文化我们必须予以批判。

参考文献:

乐国安.当前中国人际关系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7.

若木.面子[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7.5.

林语堂.吾国与吾民[M].德华出版社,19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