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寒夜》的比较分析
悲剧性的小人物——浅议巴金《寒夜》系列人物形象
・经典解读•经典解读悲剧性的小人物——浅议巴金《寒夜》系列人物形象付绍文内容摘要:巴金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著作等身,佳作不少。
纵观其一生,长篇小说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寒夜》可谓其代表作了。
其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引人注目,令人刻骨铭心,堪称文学人物画廊中的经典形象。
本文结合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据作晶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的悲剧包括经历的惨痛、性情的畸变、婆媳的纷争、心理的变态乃至家庭的破碎等等,根源复杂,但主要还是社会的,即汪文宣这类小人物的悲剧主要是由当时国民党黑暗腐朽的反动统治所造成的,同时传统文化中的不利因素、人物畸变性格的冲突,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长篇小说;寒夜;人物形象;悲剧性巴金,出身于地主之家,却热爱光明,追求进步,钟情文学,创作勤奋,一生可谓著作等身,且有不少脍炙人口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大师之一o纵观其生,长篇小说是巴金文学创作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除其成名作《家》外,长篇小说《寒夜》可谓其代表作了。
其大致情节如是:汪文宣和曾树生都毕业于上海一所大学的教育系,情投意合,恋爱生子,且怀抱远大,希冀教育报国。
但风云变幻,战乱发生,这对夫妇只得携着老母幼子背井离乡,辗转来渝。
人生地不熟,汪文宣好不容易求得校对职务,位低薪微;曾树生供职于一家银行,其实充着“花瓶”;汪母本系昆明才女,能够吟诗作画,寡居随子,倒也安闲康乐,这时为形势所迫,流离失所,蜗居异地;儿子勉强上着当地的贵族学校。
这家人既饱尝物质贫乏之苦,又经受精神压抑之煎,于是矛盾日益凸显:先是妻子曾树生不甘寂寞,不时在外“寻欢作乐”,婆母眼见心烦,难免恶言相讥,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最终导致儿媳与人远走兰州。
而汪文宣自己本来工作繁重,更兼营养欠缺、精神郁闷,久而久之,竟然身染肺疾,不但医治不力,而且休息不足,眼见熬到了抗战胜利的前夜,谁料竟在人们庆祝的鞭炮声中含悲而去。
后来,老母携着弱孙漂泊异乡,孤苦无依。
巴金_寒夜_与契诃夫小说中的_小人物_王薇
巴金《寒夜》与契诃夫小说中的“小人物”王 薇摘 要: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
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巴金;《寒夜》; 契诃夫;小人物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86(2006)01-0066-04作者简介:王薇(1981- ),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重庆 400047)。
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总第133期)Chongqing Social Sciences 巴金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反映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平民生活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巴金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
小说反映的是一九四四、四五年国民党统治下的所谓“战时首都”重庆的生活,描述了一个犹如契诃夫笔下那种谨小慎微的小职员汪文宣在水火不相容的母亲和妻子无休止的争吵中左右为难,最终在贫病交迫中凄然死去的事情。
有评论家用“契诃夫感”来形容契诃夫那对时代和人民敏感的心灵所描绘的平凡而庄严的现实,巴金的《寒夜》也可以用“契诃夫感”来形容:在《寒夜》的阅读中我们仿佛也感受到了巴金与契诃夫那一脉相通柔善而又敏感的心灵。
考察巴金的《寒夜》受契诃夫的影响,一般都会注意到两人作品中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和作品基调的相似性。
我们尽可以从两个作家所写人物个性和命运的相似性中去揣摩巴金的《寒夜》与契诃夫作品之间的影响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确切地把握这种影响产生的途径和实质。
古今中外优秀之作,由于深刻地反映了各自时代和民族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不自觉地采用了某些相似手法,甚至表现了近似的风格,使我们有可能进行类比,但这未必意味着彼此有直接关系。
契诃夫《苦恼》与巴金《寒夜》的比较
契诃夫《苦恼》与巴金《寒夜》的比较
方尤瑜
【期刊名称】《教师教育论坛》
【年(卷),期】1998(000)004
【总页数】3页(P31-33)
【作者】方尤瑜
【作者单位】广州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巴金《寒夜》与契诃夫小说中的"小人物" [J], 王薇
2.一样孤苦两种诉说——契诃夫《苦恼》与鲁迅《祝福》之比较 [J], 武凤珍
3.戏侮与冷酷:映现人性的丑与恶--契诃夫《苦恼》与余华《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之比较 [J], 夏俊华
4.个体的痛苦与群体的冷漠--契诃夫的《苦恼》与鲁迅的《祝福》比较 [J], 胡健
5.“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寒夜》的比较分析[J], 卓煜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逃避中毁灭,小人物的命运悲剧
在逃避中毁灭,小人物的命运悲剧摘要:《寒夜》是巴金先生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代表其后期风格与水平。
小说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真实地揭露了病态社会的黑暗与腐败,读起来令人心情压抑、沉重,感到了无生气。
关键词:小人物毁灭悲剧命运《寒夜》是巴金先生一九四四年初冬在重庆民国路文化生活出版社一间楼梯下面“小得不可再小”的屋子里开始动笔的,但写了几页就搁下了。
一九四五年初冬又接着一年前中断的地方写下去,后面三分之二的稿子是回到上海以后在淮海坊写成的。
一九四六年十二月三十一日深夜脱稿。
从动笔到完成,共两年时间,其间搬家一次,地点由重庆到上海。
这是巴金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继《家》之后的又一篇重要作品。
一、小说的基本情节及基调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汪文宣和他的母亲以及妻子曾树生三人之间生离死别、家破人亡的命运悲剧。
作者想说明的就是在那个不幸的社会。
“好人得不到好报”这个道理,就是为了“控诉那个不合理的社会制度,那个一天天腐朽下去的使善良人受苦的制度”。
作品反映出当时社会环境下小人物命运的坎坷和生存的艰难。
正如小说标题所写,作品展示给读者的是一种肃杀的冬夜逼人的寒气,就是在这种氛围下,主人翁一个个登场,又一个个逝去,让人感到暗淡的令人心情沉重的窒息。
后来,该小说经改编拍成影片,由吴楚帆主演汪文宜,反响很大。
故事大致情节是这样的,主人公汪文宣和妻子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毕业的夫妇(同居关系),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里担任校对工作。
妻子曾树生在私立大川银行里当职员。
他们有一个十三岁的儿子,上寄宿制学校。
还有汪文宜的母亲,她从前念过书,算是云南昆明的一个才女,战前,在上海过的也是安闲愉快的日子。
抗战期间,一家四口,祖孙三代。
从上海来到四川。
他们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每况愈下。
家庭困苦的环境,增加了意见不合的婆媳之间的纠纷,汪文宜夹在中间两头受气。
又要安慰母亲。
又要抚慰妻子,还得应付公司里的事。
巴金《寒夜》赏析
• 曾树生思想性格比较复杂。她也有一颗善良 真诚的心,但与汪文宣不同的是,她年轻而 美丽,有充沛的活力,还没有完全屈服于命 运。她爱自己的丈夫,也曾经想遵循东方传 统道德原则,作安分守纪的妻子。但家庭的 寒酸,婆婆的冷言恶语,丈夫的懦弱无能, 使她不甘于在阴冷枯寂的环境中蹉跎岁月, 蚕食青春。她虚荣心特强,甘愿在银行当 “花瓶”,尤其对年轻的有钱有势的顶头上 司的追求,感到惑而无法抵抗。作品非常细 致地写出了她在两种道德原则,两种生活态 度中徘徊的矛盾心理。
• (知识者的软弱性,他在生存的绝境中,艰难 地保住了知识者的那份自尊。忧患意识和忏悔 意识的融合,使这个小公务员身上的谨慎、懦 弱,带有人性探索的特点。)另外,汪文宣缺 乏自己的独立意志。汪妻说:“……常常我发 脾气,你对我让步,不用恶声回答,你只用哀 求的眼光看我。我就怕看你这种眼光,我就讨 厌你这种眼光。你为什么这样软弱!……我只 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曾树生本来 就不是一个通常所谓“自私”的女人而上面那 些怨恨的指责中,更有现代女性对于现代人所 应有的独立意志,健全精神的绝望的呼唤。
《寒夜》赏析
巴金
《寒夜》:巴金创作发展的一个新标志
• 《寒夜》写成于1946年底。这是最终能代表 巴金后期创作风格与水平的一部长篇力作。 它和《激流三部曲》、《憩园》并列,是作 家一生最喜欢的三部作品。作品描写的是一 个小公务员家庭的悲剧,发生在抗战时期的 “陪都”重庆,时间是抗战胜利前后的一年 间。这个悲剧故事其实是那个时代人们常见 的“小人小事”,作者真实地典型地加以揭 示,却又深刻地暴露了当时病态的黑暗腐败, 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
• 汪母骂出刻薄得令曾树生难以咽下的话: “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 的。”这更激起了曾树生对她的轻蔑和仇恨: “我老实告诉你:现在是民国三十三年,不 是光绪宣统的时代了,我就不曾有过缠脚的 福气。”文化意识(包括人生价值观念和伦 理观念)的相左,使婆媳之间达到了一种 “有我就没有她,有她就没有我”的难以调 和的对立状态。汪文宣尽管忍辱负重,左右 牵合,却只是徒劳无功,加深家庭品都围绕“寒夜”这 象征性的氛围作文章,意境凄凉,增强了悲剧效果, 又使人很自然联想到作品所要暴露的那个黑暗冷酷 的社会。 • 3、以情动人是一贯的风格,其单纯、朴素、流畅, 能有声有色地表现鲜明的感情,能以整体审美氛围 的营造抓住读者的灵魂。这跟他喜用充满感情色彩 的词汇、动势强烈的句式和富于抑扬力度的语调也 有关,如悲剧氛围的营造,意境设置。在现代中、 长篇小说的创作方面显然是自成一家。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
契诃夫笔下的小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作者:薛冰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0期内容摘要:对于“小人物”这一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随现实主义而生的社会性题材,俄罗斯多位文学大家都曾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过深刻地解读,而在契诃夫的作品中,则更倾向于呼吁人们对“小人物”命运的关注。
本文以沙俄统治下的平民知识分子、下层官吏和底层劳动者为载体,研究契诃夫笔下“小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关注这一群体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俄罗斯文学契诃夫小说“小人物” 性格特点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瀚如大海,灿似星空。
“黄金时代”的伟大作家们更是把俄罗斯文学推上了欧洲文坛的巅峰。
期间,“小人物”的出现,不仅使俄罗斯文学的视野更加广阔,更代表了俄罗斯主流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黄金时代”最后一位巨匠,世界上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剧作家之一的契诃夫笔下的主人公,很多就都是看似性格迥异,实则有着某种共性的“小人物”[1]P193。
一.俄罗斯文学中的“小人物”1.“小人物”概述“小人物”是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俄罗斯文学中,随现实主义应运而生的一类人物形象。
该群体主要由平民知识分子,下层官吏,普通劳动者,无所事事的游民等构成。
与其他文学形象不同,“小人物”在经历了普希金,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诸位大家的相继发掘、探索之后,却始终无法得到一个明确、统一的定义[2]P83。
虽然都是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但因每位作家看待“小人物”的视角不同,对这个群体的理解以及将“小人物”在各自作品中的展现也自是大相径庭。
2.“小人物”性格特点的演变最早的“小人物”形象源自普希金的中篇小说《驿站长》。
老驿站长维林与女儿杜尼娅相依为命,路过的年轻军官明斯基却因爱而拐跑了杜尼娅——这个老维林在世间苟活下去的唯一慰藉与理由。
他去找寻女儿不果,无奈退回驿站,终日借酒浇愁,最终黯然辞世。
作品中普希金以旁观者的身份三次到访驿站:第一次路过驿站,见到了虽然生活清苦但因有聪明可爱的女儿陪伴而和蔼、快乐的维林;第二次路过驿站,看到的是因为失去女儿而变得衰老、酗酒的维林;第三次路过驿站,却只能站在一座凄凉孤坟旁独自神伤。
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相同的悲剧主题,不同的
维普资讯
涓生认为只要没有子君的负累, 自己便能走向新的生路。 涓生的行为体现 了典 型的个人IY色彩 。可随 着故事 的 - 开展, 我们发现, 子君的勇气是因为爱 , 而不是因为主体
相 同的悲剧 主题 , 同的生命 感受 不
徐 茜
( 汉大 学 文 学院,0 5级博 士生 ) 武 20
《 伤逝》 寒夜》 与《 具有共同的悲剧性主题: 个体在困 境中选择救 出 自己 而致使 了他 人的毁 灭 。在 《 伤逝 》 中
发点全是个人主义” 。但个人主义毕竟是西方的思想学 说。把它移植到中国来时 , 必然要与中国的本土文化、 道
也好。 寻一个同路人也好, 这仅仅是他理想的启蒙道路上 残酷的现实及启蒙本身的不可预知迅速打击了一代热血 的一步, 他的梦想绝不是停滞于温暖的家庭港湾 , 而是要 青年, 无情地摧毁了他们的美梦。同样作为知识分子 , 子 实现启蒙知识分子拯救大众的理想, 相对来说此前的一 君与渭生并没有真正地平等对话, 他们的关系中充满了 步是实践但也只是远大理想中的微小~步。二者起初的 错层和误读, 同为知识分子二者却处于不同层面。涓生
维普资讯
放, 爱情与家庭便成为她的全部理想与终级目标, 这也是 现实社会的投射与缩影, 反映着严酷现实对知识分子的 五四时代众多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重大梦 种种磨难。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曾令众多知识分子欣喜 想。而对于渭生来说。 帮助一个女性破除封建婚姻束缚 若狂, 以为可以担负起历史使命启蒙大众、 拯救社会, 但
德产生 矛盾 和 冲突 。中国传 统文 化讲 “ ” 讲 “ 爱 ” 仁 , 兼 ,
涓生无能的汪文宣。在相同的主题背后隐含了作者不同
讲“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讲“ , 慈悲” 对利己哲学一直持 , 批判态度。在个人主义与中国传统道德中, 怎样的选择 的生命感受 。 正确”这成为中西文化交汇的时代盘旋在 , 个人主义是一种认为行为 目的只能为我 、 个人价值 才是真正的“ 伤 正 至高无上从而把自我实现与个人自由奉为评价行为善恶 新文化 人心 申的 巨大 阴 影。鲁迅 的 《 逝》 是对 这样 伤逝》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 的道德总原则的理论。鲁迅也曾提倡 “ 任个人而排众 的生命体验的真实记录。《 两个个人主义者, 他们各 自为自己的行为和命运负责。 数” 在《 硬译” “ 学 的阶 级性 ” 中 还称 自己的 “ , “ 与 文 》 出
对巴金《寒夜》的简要论述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对巴金《寒夜》的简要论述张冠鹏 石家庄精英中学摘 要:巴金的《寒夜》相对于《家》等前期作品,不是一部慷慨激昂之作,小说的文字较为平常、朴素、更增添了一丝干净的文学气息,文章较多使用环境的渲染,以及天气的烘托,小说中多次提及“业的寒气”等内容,旨在表达作者巴金对自己周围环境的不满和厌恶以及憎恨,并利用此方式充分地表达了作者在寒冷的夜里对光明以及温暖的强烈渴望的情感。
巴金在《寒夜》中重点描绘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日常生活,语言简实朴素,平易近人[1]。
《寒夜》的最大成就在于较为详尽细腻地通过一系列的文字表现出了小公务员汪文宣的屈辱生活和受尽屈辱的心理。
深刻形象地表现了一个被侮辱以及被生活损害的病态灵魂,巴金笔下的小公务员的生活彰显了这个家庭最终“失败”的社会原因[2]。
本文拟从对《寒夜》的简介以及其中主要人物分析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寒夜》;简要论述;现实反映;社会原因[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5-060-011、对巴金《寒夜》的简介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民不聊生,战火冲天[3]。
主人公汪文宣和其妻子曾树生原是上海某大学教育系的学生,有办“家庭化、乡村化”学堂的理想大学毕业生,从相爱到结婚,但是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他们的理想失去了现实的基础,他们历经千辛万苦从上海辗转到重庆,但是男主人公汪文宣的母亲思想保守,对儿子的自由恋爱表示深深的不满,并对树生经常辱骂,对其产生了很多的误解,鉴于当时的工人阶层薪资水平普遍较低,文宣的生活越发艰苦,身心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二人暗地里也时常备存一些零用钱暗存银行,以备不时之需。
后由于汪文宣身体每况愈下,无奈之下动用了这笔钱,但最终因无法医治,最终于抗战胜利之际病逝,曾树生也悲痛欲绝对生活充满了失望。
在一个寒夜,曾树生独自来到丈夫的墓前哭祭,悲痛欲绝,最终形单影只地消失在其冷的寒夜里。
浅析巴金《寒夜》
浅析巴金《寒夜》浅析巴金《寒夜》摘要:《寒夜》是巴金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1944年秋冬的一个晚上,在重庆防空警报解除后的一两个小时,巴金开始了《寒夜》的写作。
小说主要描写了三个主角汪文宣、树生、汪母在日常生活中的碰撞与摩擦,淋漓尽致地揭露出悲剧中小人物的形象。
关键词:创作背景、汪文宣、曾树生、汪母创作背景《寒夜》是巴金解放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也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
小说写于抗日战争胜利的前一年即1944年冬天, 1946年12月31日,即抗战胜利的后一年完稿,以抗战胜利这个中华民族生存史上的伟大事件作为参照系。
小说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为国家为人民做点有益的事情。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大川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为了减轻儿子的生活负担,赶来操持家务,但汪母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年轻的经理乘飞机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回到重庆,但已物是人非,伤感不已。
作家在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曾连载于《文艺复兴》(1946年2卷1-6期)。
《寒夜》体现了作家的人格与人生态度。
巴金的伟大之处不仅仅体现于他正直伟岸的人格力量,还在于他用艺术手段成功地揭示了人类“软弱”的灵魂。
对于一位小说家来说,这更了不起! 巴金是带着自己的审美意识进行深刻的艺术反思的:他剖析着自己,同时也在剖析着人类的灵魂——“我是人类苦难的歌手!”而《寒夜》正是“人类苦难”曲中最动人也是最令人痛苦的一章。
《寒夜》成功之处在于平实、朴素的现实主义文风。
启蒙神话、命运悖论与现代知识分子的遭遇——关于《伤逝》与《寒夜》的笔谈——从《伤逝》到《寒夜》—
这错认使他能够决然对子君讲出“ 不爱” 的真相。不少 人指责涓生太自私和薄情, 可涓生的选择完全符合个人 主义的应有之义 : 他只需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无需为子君
庭束缚的主张 , 最具有代表性的当然是《 。曾树生选 家》 择追求自己的幸福, 符合巴金的主张。但写《 寒夜》 时的 巴金毕竟不同于写《 时的巴金。 岁的增长使他对 家》 年 人、 对生活的思考有了进一步的拓深。如果追求个人幸 福的后果是间接导致别人的毁灭, 选择还能那么果敢无 畏吗?巴金犹豫了, 他不能回答。我们可以说, 四十多岁 的巴金与四十多岁的鲁迅站在了同一平台上, 遭遇了相 同的人生困惑。对于曾树生和涓生, 他们不愿评判, 也无
君咎由自取?可在鲁迅 笔下子君又是如此让人同情! 《 伤逝》 揭示出个人主义在中国的窘境 , 同时流露了作为 个人主义者的鲁迅的困惑。 涓生和子君的故事还是一个关于先觉者与青年( 群 众) 的寓言。先觉者能承担自己的生命, 可青年 ( 群众 ) 因为 年龄 、 人生阅 历 等等 原 因 , 无法 完全承 担 自己 的生 之视为是自己的同质者。 如涓生误认子君那样, 就必然导 如果被抛弃, 曾树生有没有其他的能力和办法获得好的 生活呢?没有。用汪母的话说 。 她只是一个“ 花瓶” 等待 , 她的是逃脱不了的悲剧。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曾树生的命 运?这是时代带给巴金的生命体验。《 寒夜》 创作于 4 0 年代。如果说《 伤逝》 时期, 新文化人相信只要个人成为
真正觉醒的主体, 担象迷惑, 误认了青年( 群众)把 望。那么 4 年代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他们的幻想。这是 , 0 个严峻的时代, 在民族的灾难面前 。 知识分子普遍认识 致悲剧的发生。既是先觉者的悲剧, 也是青年( 群众) 的 到个人的无用和渺小。巴金自述他当时看过了太多的人 悲剧。而涓生应不应该告诉子君真相, 实际上是启蒙的 间悲剧 , 看到了太多的正直的、 讲良心的人被不合理的制 先觉者应不应该把现实的冷酷、 生命的真实告诉青年这 度摧毁 、 被生活拖死, 而没有任何办法, 因此深深感受到 问题的转喻 。告诉 了 , 结局是死亡 与绝望。不告诉 , 是 无奈和愤懑。同时 , 巴金真心信奉和实践的无政府主义 永远的愚昧和麻木 。皆难 !涓生的种种心路历程正 是鲁 对于中国的状况又无任何实际作为 , 这也使巴金产生了 迅的心路历程 。鲁迅 用 涓生 的故事 展示 了 自己的焦虑 , 深重的无力感。这种种的体验汇聚在《 寒夜》 中便转化 又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丰富了涓生。 塑造出了一个复杂的 为小说中人物在社会的巨大暗影下的无力、 无奈、 无可挣 灵魂 。 扎, 形成了作品悲凉凄楚的气韵。巴金说, 他要通过这些 《 寒夜》 中的曾树生为了更好的生活毅然地抛病夫 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 旧制度。他有意把结局写 弃 幼子 。她确信“ 有我 的路 ! 要飞 !对于这 样 的选 得阴暗, 我 我 ” 绝望 , 没有出路 。 使小说成为“ 沉痛的控诉” 。曾 择, 巴金没有站在道德的立场上予以批判 , 而是持一种理 树生的极力挣扎和挣扎的悲剧性后果。 满足了巴金的预 解的态度, 这源于 巴金早年的生命体验。巴金早期的不 想。正是在这一点上,寒夜》 《 显示了与《 伤逝》 不一样的 少作品都宣扬了人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不应被家 价值取向 。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小公务员之死》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代表作品之一。
讲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一名小公务员竟在一名大官的呵斥声中被"吓死"。
为您编辑整理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欢迎阅读。
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一)-寒往暑来,又迎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暑假。
暑假中,我读了一些契诃夫的文章,令我影响最深的还要数《小公务员之死》了。
这篇文章主要讲的是:夜晚,一名叫切尔维亚科夫的小公务员在看戏的时候不小心把唾沫喷在了一位退伍将军的身上。
他就给那位退伍将军道歉。
可他总觉得那位退伍将军没有原谅他,于是,他在第二天和第三天中不断来到将军家给那位将军道歉。
最后那位退伍将军生气了,便叫他滚出去。
那位小公务员回到家,躺在沙发上,就这样死了。
我相信那位小公务员的本意是好的。
道个歉,有什么不对的呢?可他总是认为那位退伍将军没有原谅他。
因为他的疑虑太多了,于是,他就不断的道歉。
一件没什么大不了的事被重复许多次就惹人烦了。
都是疑虑惹的祸,都是疑虑让那位小公务员凄惨地死去。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疑虑也太多了。
一次,我不小心把书房的台灯弄坏了,我告诉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妈妈说:“不要紧,不要紧。
”可我觉得,妈妈在生气。
我又去告诉妈妈我真的是不小心弄坏的。
妈妈回答道:“好,我知道了。
”但我还是感觉妈妈的目光中带着一道凶光。
我再次跑到妈妈面前说:“妈妈,我不是故意的。
”“哦,好的。
”妈妈说。
虽然妈妈这样说,可我总觉得心里过意不去。
我来到妈妈面前说“妈妈,台灯不是我故意弄坏的。
你不要生气。
”“我没有生气”妈妈生气地说。
“你看,妈妈你果然在为我弄坏台灯生气。
”我说。
“我不是生你弄坏台灯的气,我是因为你不断地来说而生气的。
”妈妈无奈地说。
今天,这个故事给予了我启发:不要过多的疑虑,不要为一件事而喋喋不休.小公务员之死读后感(二)在舞台上得让一切事情像生活里那样复杂,同时又那样简单。
人们吃饭,仅仅吃饭,可是在这时候他们的幸福形成了,或者他们的生活毁掉了。
巴金《寒夜》与契诃夫小说中的“小人物”
作者: 王薇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重庆400047
出版物刊名: 重庆社会科学
页码: 66-69页
主题词: 巴金 《寒夜》 契诃夫 小人物
摘要: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
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
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千人智库:看巴金与契诃夫笔下“小人物”悲惨人生的迥异(推荐5篇)
千人智库:看巴金与契诃夫笔下“小人物”悲惨人生的迥异(推荐5篇)第一篇:千人智库:看巴金与契诃夫笔下“小人物”悲惨人生的迥异千人智库千人智库:看巴金与契诃夫笔下“小人物”悲惨人生的迥异巴金长篇小说——《寒夜》,描绘了一幅灰暗、苍白的家庭琐碎生活,叙述了一个知识分子汪文宣的的懦弱及悲惨命运。
阅读《寒夜》很容易联想到契诃夫于 60 年前创作的的《小公务员之死》。
不同的人物却拥有相似的人生,让我一起走进这两位名家的思想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卓煜珺谈到,这两部小说都写了小人物在等级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和无奈的忍耐,但是两部作品在写作风格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又有着很大差异,有着很强的比较文学的意义,他从不同方面具体分析契诃夫对巴金的影响和两部文本的异同。
2014年3月,汉斯《世界文学研究》发表了其研究。
感情的触动与共鸣。
契诃夫所生活的俄国,在废除了农奴制这一崇高的革命理想实现之后,却是政府的腐败,愚蠢的审查,残暴的风气世界已经分裂为丧失理智的侩子手和逆来顺受的牺牲品,但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冷漠自私和狭隘。
契诃夫在此时,应运而生。
几十年后的巴金,在经历了年少的激情与抗争之后,在所谓的革命之后,看到到处是契诃夫所说的“霉臭”,巴金想到遥远的契诃夫,创作风格急转,写出了与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中那种“火一样的文字”。
由此可见,是契诃夫的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写作基调与写作主题,使巴金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触发其创作风格的转变。
“小人物”的哀叹和悲鸣——比较两部文本的相同点1)写作主题的相似性——揭示宏大背景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小公务员之死》写一嚏之死的荒唐之事,并没有直接描写俄国当时社会的全部状貌,却从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入手,影射了整个俄国社会的黑暗。
巴金他只是写了一个一些耳闻目睹的小事,写了一个肺病患者的血痰,写了一个渺小的读书人的生与死,写了汪文宣从年轻时的满腹理想,到被现实所迫,曲终人散后,最终肺结核死去的压抑寒冷。
现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成因--以《伤逝》和《寒夜》为例
现代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成因--以《伤逝》和《寒夜》为例刘培延【摘要】通过对《伤逝》和《寒夜》的分析,现代文学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成因有两条:一是社会的压迫即时代环境造成的,导致人物自身经济上不能独立,不得不依附曾经反抗过的社会而做出妥协,或者失去反抗的力量任由命运宰割;二是人物自身的性格局限,由于个人奋斗没有与社会解放相结合,人物在遇到挫折后性格容易变得退缩、懦弱甚至扭曲,从而导致自身的悲剧。
其出路在于与新的时代的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先进力量相结合,把个人解放与社会解放联系起来。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ourn the Death and Cold Night, two causes for the tragic fate of petty-bourgeois intellectu-als in the modern literature are revealed.The first one is the oppression of the society or the social surroundings at that time, under which the figures, not being able to be independent economically, had to attach themselves to the society against which they had ever struggled or lost their power t to fight their fate.The second one is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own personalities.Because of this, they could not integrate their personal strivings with the social liberation, which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they tended to become flinched, cowardly or even mentally-distorted when facing with frustration.Thus, their own tragedies were created.The only way out for them is to put themselves into the new masses and advanced social force at that time so as to connect their personal liberation with the social libera-tion.【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26)001【总页数】6页(P56-61)【关键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伤逝》;《寒夜》;时代悲剧;性格悲剧【作者】刘培延【作者单位】中共济阳县委党校,山东济南 251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6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均显示出由某种艰难的挣扎与努力所带来的灵肉创伤或病态特征,从而使得他们的人生命运笼罩着一层浓重的悲剧氛围。
《寒夜》与《小城之春》的对照解读
作者: 张皓宇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电影文学
页码: 74-7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焦灼;负疚;道德主义;孤独
摘要:本文将巴金的小说《寒夜》和费穆导演拍摄的电影《小城之春》进行了对照。
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曾树生、周玉纹面临着十分相似的伦理困境,本文通过分析她们在出走问题上共同的焦灼与负疚心态,揭示了伦理道德对个体自由不可抗性的束缚,并通过汪文宣与章志忱、戴礼言的对比,进一步研讨了东方传统的道德主义对人的异化,最后以揭示两部作品不同的情感基调,指出了两部作品互为参照进行研究的意义。
从《小公务员之死》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小公务员之死》看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以擅长写短篇小说著称于俄国和世界文学史,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本文以他的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为例,探讨他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艺术特色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最后一位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来自俄国下层社会,对沙皇统治时期“停滞”时代的反动和黑暗感知得尤为真切,他以深刻的笔触和隽永犀利的风格揭露嘲讽了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丑恶现象。
在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中,写下了近四百五十篇中、短篇小说,其中尤以短篇小说著称,对俄国文学以及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大师。
《小公务员之死》是契诃夫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写一个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在看戏时打了个喷嚏,把唾沫星子溅在前排一位将军的秃头上,他三番五次向将军道歉,唯恐将军不原谅自己而惶惶不可终日,终于在极度的恐惧中死去,展现了专制社会的残酷和小人物的可怜。
《小公务员之死》是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诸多特色都在其中有所展现。
一、以小见大,朴素自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通过平凡生活的琐碎展示藏匿于生活表象之下的社会真实,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
契诃夫的小说创作并不追求故事情节的曲折离奇,就凭着取自现实生活的朴素和自然收到了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的效果。
他特别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并用心去体验、发现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后才动笔。
因此有人说契诃夫不是在“写”小说,更不是在“编”小说,他是在“吐”小说。
他能从任何角度开篇,又能从任何章节断流,但都是天衣无缝,都是自然胶合。
他的人物不请自来,他的情节信手拈来。
他仿佛只要拿起笔,就像拧开了自来水龙头,小说便如水源源流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14, 2, 8-13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4 in Hans. /journal/wls/10.12677/wls.2014.21002Comparison between “Cold Night” and “The Death of a Small Civil Servant”Yujun Zhuo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Email: yujunsnow@Received: Jan. 15th, 2014; revised: Jan. 22nd, 2014; accepted: Feb. 7th, 2014Copyright © 2014 by author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wo famous novels. One is Chinese novelist—Ba Jin’s novel called “Cold Night”; the other is a novel written by Anton Chekhov, named “The Death of Small Civil Servant”.These two novels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history of realistic literature. The famous modern Chinese writer Ba Jin created the long novel “Cold Night” in 1940s, during the period of an-ti-Japanese war. As the author said, “Cold Night” is written for “nobody”, who is struggling in pover-ty. Ba Jin’s writing style changed from the passive one which is full of energy to the society, to a new one, that is, more realistic, negative but tells the tragedy of poor people. This shift seems to follow the Russian outstanding realistic writer—Anton Chekhov’s stlye. According to the Chekhov short story “The Death of Small Civil Servants”, we find many things in common between the two fabulous novel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will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two novels, and will also demonstrat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novels and the two great writers.KeywordsNobody, “Cold Night”, “The Death of a Small Civil Servant”, Comparative Literature“小人物”的悲剧人生——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寒夜》的比较分析卓煜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Email: yujunsnow@收稿日期:2014年1月15日;修回日期:2014年1月22日;录用日期:2014年2月7日摘要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巴金40年代创作的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物”形象的巅峰之作。
小说一改作者过去多写青年革命者和封建大家庭的题材,把笔触投向社会底层的受压迫者,描写他们的悲剧人生。
在这种风格沉闷化的转变中,我们似乎听到了俄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式的叹息。
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和巴金被誉为“掌握了契诃夫现实主义精髓”的《寒夜》为例,比较分析两部同样叙写了“小人物”悲鸣与哀叹小说的相似点和差异。
关键词小人物,《寒夜》,《小公务员之死》,比较文学1. 引言巴金受契诃夫创作的影响,风格发生了转变之后的的长篇小说——《寒夜》,描绘了一幅灰暗、苍白的家庭琐碎生活,叙述了一个知识分子汪文宣的的懦弱及悲惨命运。
汪文宣和曾树生是一对大学教育系毕业的夫妇。
年轻时曾经编织过许多美丽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办一所“乡村化、家庭化”的学堂。
但抗战爆发后,他们逃难到重庆,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图书公司当校对,曾树生在银行当“花瓶”。
汪文宣的母亲赶来操持家务,但与曾树生婆媳关系不和,汪文宣夹在中间两头受气,且患上肺病,家庭经济非常拮据。
最后曾树生跟随银行经理去了兰州,汪文宣在抗战胜利的鞭炮声中病死,汪母带着孙子小宣回了老家。
两个月后,曾树生从兰州返回,但已物是人非,一个普通的家庭就这样在压抑寒冷的氛围下破裂了。
阅读《寒夜》很容易联想到契诃夫于60年前创作的的《小公务员之死》。
尽管故事不同,但是主人公却是相似的。
契诃夫以简洁幽默的语言叙写了《小公务员之死》写一个小公务员由于在打喷嚏时溅到一位将军的脑袋上,从此心惊胆战,惶惶不可终日,不久便一命呜呼的故事。
这两部伟大的小说,主人公都是“世界上最平常的人”,形象相像,基调相似,更重要的是都写了小人物在等级社会中的悲剧命运和无奈的忍耐。
但是两部作品在写作风格和表现方式等方面又有着很大差异,有着很强的比较文学的意义,但是前人鲜有人把这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就从不同方面具体分析契诃夫对巴金的影响和两部文本的异同。
2. 感情的触动与共鸣——契诃夫对巴金创作的影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被誉俄国短篇小说巨匠的契诃夫的作品,因着深沉而含蓄的风格,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受到了几十年的忽视之后,终于在20世纪40年代历史抉择已明朗之时,被经历了“长期的生活”的人们发现并细细咀嚼之后,懂得了他的“冷漠与疲惫的背后,始终渴望捕捉到一丝能让世界晾起来的清凉光辉”的深意[1]。
“现在的我是一个契诃夫的热爱者…我走过了长远的路才来到这里,我穿过了旧社会的庸俗、虚伪和卑鄙的层层包围才来到这里。
我也曾跟那一切的庸俗的势力斗争过,在斗争中我更痛切地感觉到它们那种腐蚀人灵魂的力量,同时跟庸俗斗争了一生的契诃夫的面貌也更加鲜明地在我眼前展现出来。
”[2]巴金在20年代“读来读去,始终弄不清楚作者契诃夫讲些什么”和30年代“怀着一种永远不能够熄灭的热情,拿起笔要呼唤和自己一样的青年人起来斗争,因此把描写冷峻的契诃夫看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两个阶段之后,终于真正的理解了契诃夫“混合着玩笑、伤感、和平静的失望”背后“真正仁爱的心”。
契诃夫所生活的俄国,在废除了农奴制这一崇高的革命理想实现之后,却是政府的腐败,愚蠢的审查,残暴的风气世界已经分裂为丧失理智的侩子手和逆来顺受的牺牲品,但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冷漠自私和狭隘。
人们等待着作家说出这种庸碌,不含憎恶愤怒,只含深切的同情---契诃夫在此时,应运而生。
他创作了《苦恼》、《草原》短篇《套中人》等一系列小说揭露了中产阶级生活庸俗又无可改变的现状。
当几十年后的巴金,在经历了年少的激情与抗争之后,在所谓的革命之后,看到了相似的社会状况,反动统治压得人透不过气,看到到处是契诃夫所说的“霉臭”,人们哭着叹息着悲鸣着跟着周围慢慢崩溃,巴金自然会想到遥远的契诃夫,因为他曾对那些“被人生缓慢而痛苦的缠裹而在无意识中死去的人”呼唤着:太太先生们,你们的生活是庸俗的!改变吧,否则就灭亡。
同样残酷的社会现实,正如俄国作家米哈尔科夫所指出的:契诃夫的惊人天才在于,当他讲自己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这也是在说我们。
巴金从中感受到的是感情上极大的共鸣,仿佛斥责是对他发出,这就促使巴金的创作风格发生了显著地转变,与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中那种“火一样的文字”,“属于青春时代的活泼向上的激情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模仿契诃夫《第六病室》创作的《第四病室》中的死气沉沉和《寒夜》中的沉闷悲哀的压抑”[3]。
另一方面,契诃夫生于苦难,对于底层的小人物,他不带有自上而下的同情,而是真的站在他们身边,体会他们无情和悲惨的残酷生活。
与之相似的是,巴金虽然出身封建大家,但他一直关心家里的仆人等,和他们站在一起。
同时契诃夫用对时代和人民有独特敏感的心灵,以冷峻的目光叙写他们的悲剧生活,但他始终相信“这一切会彻底改变”,而在40年代的俄国,契诃夫伟大的预言已然实现。
巴金因此也逐渐把视角转向小人物,而不是青年人和封建家族内部斗争。
巴金的转变是由激情澎湃的新青年,到中年以深刻冷静的笔触揭示人世百态。
由以上分析可见,契诃夫的一系列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写作基调与写作主题,使巴金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从而触发其创作风格的转变。
下面就从相同点和不同的分析文本异同。
3. “小人物”的哀叹和悲鸣——比较两部文本的相同点1) 写作主题的相似性——揭示宏大背景下普通人的真实生活高尔基说:“文学是人学。
”之所以被称为“人学”,是因为文学对人的关怀,乃至对人性的揭示与指导。
契诃夫曾说过:“写苏格拉底要比写小姐或厨娘容易许多:那是因为事物越是平,就要求作家的眼光越敏锐,越能从平常中抽出不平常的东西来。
”因此,对于“生活在人民之间”的契诃夫自己来说,这篇文章的目的正如俄罗斯诗人霍达谢斯维奇宏大的历史画卷之下,选取在社会底层为了活着抗争的小人物的小情节和小情节下的生活真相,同时又看到隐藏于真相之下的雄阔的历史轨迹和现实走向。
《小公务员之死》写一嚏之死的荒唐之事,并没有直接描写俄国当时社会的全部状貌,却从一个平凡的小人物入手,影射了整个俄国社会的黑暗。
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是一个处处谨小慎微,时时警惕防范的胆小鬼,他不会并且也没有散肆地昂首挺胸地打喷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