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 《师说》的现代意义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文中韩愈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错误观念进行了批判,他强调了老师的重要性,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这让我明白了,老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
韩愈还指出了学生应该有的学习态度——“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这告诉我们要保持谦虚的态度,善于向他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而且,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师说》也让我意识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石。
一个重视教育、尊重老师的社会,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教育,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师说》给了我很多启示。
它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也让我更加尊重老师。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努力践行文中的观点,不断提升自己,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二、读写解意
1.自学文本(教材p84,5分钟完成) 2.自学自检(暂停视频,5分钟完成)
《劝学》检测
1. 请给下列标红的字注音。 輮( )以为轮 其曲中( )规 槁( )暴( ) 跂( )而望矣 假舟楫( )者 不积跬( )步 锲( )而不舍,金石可镂( )
2. 解释下列标红的字词
金就砺则利( 假舆马者( )
《劝学》《师说》比较阅读
——闻先师之言,悟学习之道(一)
一、《劝学》与荀子
作者简介: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 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恶的 本性,主张“明礼义而化之” 。
一、《劝学》与荀子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劝”是“勉励”的意思; “劝学”意为勉励学习,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分乎己
点1
学习的意义:提升 自我
第3段分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 学习的本质:假借
点2
也
外物
第4段分论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学习的方法/态度:
作业布置
1.《劝学》新续 借鉴《劝学》比喻论证方法,就学习方面的感悟,自选一个 切入点,写一段文字。 2.背诵《劝学》全文 3.《师说》字词自检
有个过程,得先点一点儿油,慢慢再捅。不然,不是把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1.比喻与比喻论证的区别?
比喻重在使具象的人和事生动化,使抽象的事物形 象化;
比喻论证重在使复杂的道理简单化,即关系的相似 或是道理的相通。
三、比喻探究及写作练 习
2.使用比喻论证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1)喻体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 的。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 被论证事物的特点,不可“引喻失义”。 (3)任何比喻其实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 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比喻论证,必须同其他 论证方式结合起来。
《师说》的现实意义
《师说》的现实意义
1、为师之道,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一句就已点明了为师者的真正内涵。
几千年后的现在,有人对韩愈的为师之道产生了怀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
然而细究现今教师的教学,其实依旧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本质的。
2、《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韩愈在这里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
既“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
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性、权威性、封建性大大地减轻了;把师和弟子的关系合理化了,平等化了,把师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垒打破了。
这些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解放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课文师说的知识点《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一必修三语文师说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必修三《师说》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
2.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二、古今异义词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2.吾从而师之古:跟随(他)并且......;今:表因果的连词。
3.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
4、今之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今:许多人。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古:风尚;今:道路,道德。
6、.小学而大遗古:在小的方面学习;今: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
7.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8.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古: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结合,相当于“用来……的”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三、重点实词1、.传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流传)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③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2、师①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古之学者必有师 (老师)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从师)③吾师道也(动词,学习)④吾从而师之 (意动用法,以……为师)(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3、从①惑而不从师(跟随)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自)四、重点虚词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两种情况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②作助词,有四种情况A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B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D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③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A作代词,指代自己:将哀而生之乎B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C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① 代词,有四种情况A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B复指,作主语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C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D作定语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②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A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B表感叹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四、词类活用①名词作动词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学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师”表自动:从师。
高中语文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解析版新人教版必修3
专题11 师说(第1课时)1.作家作品韩愈是唐代著名的_________和_________,是_________的倡导者。
在文学史上,“古文”的概念是由韩愈提出来的。
他所谓“古文”,是和当时流行的重词藻、轻内容的骈文相对立的,即奇句单行,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
唐初,承六朝之弊,文风浮靡,言之无物,虽有陈子昂、李华、独孤及、萧颖士、梁肃等人反对,但效果不大。
直到韩愈、柳宗元,由于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均有巨大成就,才掀起一个“古文运动”,把文章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这种“古文运动”,实际上是以复古为解放,目的在继承古人用通俗平易的语言抒情达意的优良传统。
只要看韩愈主张写文章要“唯陈言之务去”,学习古人文章要“师其意,不师其辞”,强调“文从字顺”,“词必己出”,就可见这实际上是一种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至于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近代学者多加诟病,但在当时却有着“攘斥佛老”,反对藩镇割据,维护全国统一的作用,是有积极意义的。
韩愈在文学上的主张和创作实践,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后世称韩、柳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_________。
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里。
2.写作背景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
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
如是者数矣。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并著《师说》这一千古佳文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单元欣赏中外小说:《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
相对于初中阶段所学的小说而言,这几篇小说情节结构比较复杂,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比较广,而且风格多样。
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为该书序幕之一,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对贾府这个封建大家族做了具体的介绍,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色。
㈡《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关注的是一位下层农村妇女祥林嫂创伤累累而又麻木愚钝的心灵世界,一以贯之地体现了鲁迅关注农民命运、反对封建压迫的主题,代表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成就。
㈢《老人与海》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美国作家海明的代表作,成功塑造了一位“硬汉子”形象。
作品中充满象征意味的故事,简洁洗练的文风,生动的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海明炉火纯青的叙事艺术。
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是一种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故事情节、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欣赏《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可以通过分析这三个要素把握小说的主旨。
而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则是重点,三篇小说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很成功的,像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祥林嫂、桑地亚哥,无不栩栩如生,研究时可以从人物语言、心理、神态、动作等方面来把握。
另外,在单元提示中提到另外一个研究重点就是品味语言,包括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语言的品味。
前者在分析人物形象的时候可以得到解决,后者则需要单独拿出来分析。
《林黛玉进贾府》《祝福》两篇的叙述语言相对比较客观,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小说大多是这样的风格。
值得注意的是,《老人与海》的叙述语言,前者的有意拖沓、刻意啰唆,后者的简洁明快,都需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
第二单元第二单元欣赏七首唐诗:作者分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和李商隐。
李、杜二人是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位明星,李白的歌行体诗歌想像丰富,比方奇异,笔法夸张,韵律流转华丽,杜甫的律诗沉郁抑扬,乐律精美,构思奇奥,《蜀道难》和《秋兴》《咏怀古迹》《登高》分别代表了他们诗歌的最高成就。
《师说》读后感
《师说》读后感
《师说》是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通过讲述老子和孔子之间对话的形式,探讨了道德、人生、政治等重要的议题。
读完这部书,我深感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深邃、之辩证、
以及各自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老子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
到心灵的宁静;而孔子则更加注重人伦、礼仪、道德,认为人应该秉持善良和正义的
品质,以建立和谐的社会。
通过对话让我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启发我去
思考如何在当下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这部书虽然在表达形式上有些古典,但其中的思想观点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让人在平静中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
强烈推荐这本书,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并从中获得启发。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师说》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师说》是中国古代汉传佛教著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师说》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及其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并且有助于人生的修养。
因此,本文将详细介绍《师说》作为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的导学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该书,并将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第一部分:《师说》的内容介绍《师说》是南朝梁代僧人大鸿明所著的一部佛教经典。
书中共三十一章,主要讲解了佛教中的“师”与“弟子”关系,以及佛教修行的方法和要领。
本书内容详实、思想深刻,为后世佛教徒所传颂,成为佛教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导学案内容及实施步骤2.1 整体分析本部分分三个阶段,需要分别完成涵盖了对《师说》的全面了解。
第一个阶段是概括,根据学生所学真题材料,概括出《师说》的重要内容和目的。
第二个阶段是深入分析,让学生学习《师说》的每一章节,并理解佛学的基本概念。
第三个阶段是总结与归纳,让学生了解各章节的承接关系,并尝试在实践中应用其中的思想。
2.2 学习方法在学习《师说》时,我们采用如下学习方法:(1)念经式阅读,每天读几章,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2)边看边思考,可以做阅读笔记。
(3)讨论式学习,可以交流学习心得。
(4)思维导图或概念地图,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思考轮廓。
2.3 实施步骤(1)首先,学生需要对《师说》的作者、出版时间、传播范围及其历史地位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2)其次,学生应该分章节整体阅读,并制作思维导图、概念地图等信息图表。
(3)然后,学生可以在读完每章节之后,记录本章节的重点内容并阐释其讲解的佛学概念和思想。
(4)最后,学生需要整体回顾《师说》,对每一章节进行概括,并探讨其思想核心,以便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4 教学效果通过学习《师说》,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佛教文化,更好地理解其思想。
同时,他们还将获得以下能力:(1)独立思考的能力。
人教版必修三高一第11课《师说》教案(3课时)
(一)学生齐读课文
(二)检查课文翻译情况(若未提前翻译给5分钟时间同学们根据注释翻译)
研读第一段,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1.重点词:学者---求学的人、所以---用来……的、受---通“授”,传授、惑---疑惑、而---承接连词、孰---疑问代词,谁
2.原文翻译:
《师说》教案
韩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即杏林春暖,橘井生香:春天来了,杏树林春意盎然,春风的暖抚使众生物都受到了恩惠;
橘井泉的井水甘甜,泉水像甘露一样滋润着万物,随风撒遍全天下。
形容医生能妙手回春,救济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受惠者在赞美他的高尚品德。
知识卡片2: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时间够课补充)业精于勤荒于嬉,出自韩愈的《进学解》。意思是说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事情由于反复思考而成功,但他却能毁灭于随随便便。古往今来,多少成就事业的人来自于业精于勤荒于嬉。有个很好的典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人教版必修3语文《师说》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3语文《师说》说课稿一、导入新课《师说》是人教版必修3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内容主要讲述了一位老师对教育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的真谛以及一个教师对于学生的要求和期望。
在导入新课环节中,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我可以提问:你们认为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你们经历过师生关系中的哪些感动瞬间?通过这些问题,我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思考,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文分析1. 课文内容概述《师说》这篇课文是由泰戈尔所写,通过一段对话的形式,反映了孔子对于教育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孔子认为教育是一门杂交的艺术,一个好的教师需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引导他们去追求真理和美好。
2. 文本结构课文采用了对话的形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是孔子询问学生对教育的看法,学生回答并向孔子请教。
第二部分是孔子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解答和思考,并提出了教育的一些观点。
第三部分是孔子总结学生们的回答,再次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自己的教育理念。
3. 课文语言特点课文的语言简洁明了,富有哲理和启示性。
孔子的对话充满智慧和深意,通过简单的言辞传递出深刻的教育思想。
同时,课文中还采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反问、夸张等,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三、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师说》这篇课文的内容,并能够正确理解其中的思想和观点;2.理解孔子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和思考,进而反思自己对于教育的认识;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他们对教育的热爱和关注。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师说》这篇课文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学习孔子对于教育的观点和思考。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思考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思考等,使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能够深入思考和理解。
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
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师说》作于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韩愈任四门博士时,是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高一语文必修3《师说》文言文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原文】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
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师说议论文——精选推荐
师说议论文篇一:师说中心论点论文《师说》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兼谈“论点依然是议论文的要素”自从潘新和教授开始在各地宣讲其新论文《“议论文三要素”批判》(《现代语文》2011年7月上旬刊)后,老师们渐渐接受了“‘论点’作为要素就不尽妥当。
议论文本不是有‘论点’就成,它需要的不是任意的‘论点’,而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
作为要素要对此作明确界定”的说法,于是在议论文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学中,老师们开始致力于让学生寻找与建立“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
可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
就写作而言,让学生写一篇有论点的文章并不难,但要让年龄尚未成人,学识仅届高中的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习作中建立一个“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实在太难了。
若老师因此咄咄逼人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那学生真就无法在议论文写作上达标甚至根本就迈不开步,因为他可能高中三年甚至一辈子都无法找到那“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
可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则完全可以写一篇能表明自己对事物的看法与态度的合格议论文。
于是要不要把论点作为要素之一训练他们写这样的文章呢,老师们进入了两难的境地。
就阅读而言,遇到的问题也令老师们非常惊讶。
当一群老师在一起集备确认韩愈的《师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中心论点到底是什么时,在《“议论文三要素”批判》精神的影响下,居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有的老师以为“古之学者必有师”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以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中心论点,有的老师则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中心论点,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中心论点,当然也有的老师则是吱吱唔唔,语焉不详。
之所以有这样的争鸣与困惑,就是大家心里都认为自己提出的那一个论点才可以算是“‘具有较高逼真度的论点’或‘新论点’”。
教了十几二十年的书,讲了五六遍《师说》,居然连文章的中心论点也没有搞清楚,惭愧、困惑甚至羞愤之情溢于老师们之言表。
人教版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第11课《师说》教案
《师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和翻译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2、教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分析文章的整体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点燃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情,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教学重点1、学习课文第二段,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三、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四、教学设想教学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用教师点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突出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自主预习法、激情诵读法、问题探究法、分析讨论法、点拨启发法、、拓展延伸法。
五、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资料和图片,然后根据具体的教学环节制作成配合课堂讲解的演示文稿。
2、课前完成导学案的批阅,总结学生自主学习部分的疑难知识点。
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教学过程【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成语故事《程门立雪》的视频导入新课: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其对老师的尊敬;现代社会尊师重道也蔚然成风,毫不逊色于古人,人们把老师比喻成“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
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
因此,他们轻贱老师,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
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千古佳作《师说》,从中感受韩愈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
【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师说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师说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韩愈的《师说》,这可不仅仅是一篇文言文,那简直是教育界的“宝藏秘籍”,带着满满的价值穿越千年来到现代。
《师说》就像是教育界的“照妖镜”。
在古代,那些耻于从师学习的人在这面镜子下原形毕露,就像那些想隐藏自己不会抓老鼠却还装酷的猫。
韩愈大大直接就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就像知识海洋里的灯塔,给在迷茫中航行的学生照亮方向。
这灯塔可不是随便能被熄灭的,那些认为自己不需要灯塔指引就能乘风破浪的人,最后往往在知识的海洋里迷失,就像无头苍蝇乱撞。
现在呢,这篇文章的价值就更凸显了。
你看现在有些人啊,觉得自己网络一搜啥都懂,就觉得老师可有可无了。
这就好比是有了个地图软件就觉得不需要向导去探险了,可他们不知道,向导能告诉你地图上没有的那些陷阱和宝藏。
老师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呢,这就像是厨师不仅教你怎么做菜,还告诉你怎么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从师学习在《师说》里那是天经地义的事儿,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
可是现在很多人,把从师当成是一件很丢人的事,就像有人觉得穿个老土的衣服出门一样。
但其实向老师学习就像给自己的大脑做健身,让你的思维肌肉越来越强壮。
那些不愿意从师的人,大脑就像生锈的机器,转都转不动。
而且啊,《师说》里强调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就像一场知识的接力赛。
老师先跑一段,然后把接力棒交给学生,学生说不定还能跑得更快更远呢。
这多酷啊,不是那种古板的老师永远高高在上的关系。
在现代的职场里,这也是真理。
前辈不一定就比后辈懂得多,大家相互学习就像一群小动物互相分享食物储存的经验一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可以当别人的“小老师”。
再说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取经组合”。
老师是唐僧,带着知识的紧箍咒,学生就是徒弟,一路跟着学习。
可现在有些关系变得很奇怪,像两根互相排斥的磁铁。
《师说》就是来纠正这种怪象的,让师生关系回归正常的轨道。
它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提醒我们要尊重知识的传承。
师说的读后感
师说的读后感
《以师说》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它通过对话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了许多关于教育、人生和成长的真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不禁感慨万千。
首先,书中的对话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以师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了一场深入的对话,讨论了许多关于学习和成长的问题。
通过这些对话,我明白了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责任感。
作为一名学生,我更加珍惜老师们的辛勤教诲,同时也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
其次,书中的对话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如何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让我深刻地反思了自己的成长之路,明白了人生并不是单纯追求物质享受,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成长和价值的实现。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决心努力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最后,书中的对话让我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通过对话,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过程,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明白了成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充满了坎坷和挫折。
但只有经历了这些困难和挑战,我们才能真正成长,变得更加坚强和成熟。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坚信了自己的成长之路,决心勇敢面对困难,不断成长和进步。
总之,《以师说》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书,它通过对话的形式,向读者传达了许多关于教育、人生和成长的真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对教育、人生和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成为一个更加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
师说的现实意义
师说的现实意义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
虽然他是在谈论诗歌创作,但这个观点同样适用于韩愈的《师说》。
这篇文章主要针对三个问题。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自己的身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做人的道理。
如果教师只是把知识当作养家糊口的工具,那么教育就会失去价值。
韩愈认为,教师应该讲授价值观,宣传儒家的道统,为往圣继绝学,为当世开太平,把修齐治平的儒家价值观充分发扬光大。
其次,教师的地位应该得到提高。
在当时,只有富人和贵族才有能力请得起老师。
但是,教师的贫穷和地位低下让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感到不屑。
韩愈用“圣人与愚人”、“家长与孩子”、“士大夫与百工”三组对比,来说明从师的重要性,直指当时社会弊病,提出“尊师重教”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说》的现代意义
为师之道,几千年前韩愈就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此一句就已点明了为师者的真正内涵。
几千年后的现在,有人对韩愈的为师之道产生了怀疑,认为传道授业解惑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素质教育。
然而细究现今教师的教学,其实依旧是万变不离其宗,离不开“传道授业解惑”这一本质的。
笔者围绕《师说》的三点价值和意义展开分析。
一、明确了教师的作用和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历来见仁见智,争论不休,而韩愈仅仅用了一句话就解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事实上,“解惑”是最低级层次的,“受业”是第二层次的,因为它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最高层次的则是“传道”。
所谓“传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素质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1978年,当记者向一群诺贝尔奖获得者发问“在您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的?”时,一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因为在那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其实,他想强调的不是幼儿园多么重要,而是要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知识”更重要,那就是“道”,就是“人的智慧”和“道德价值观”。
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智慧而不是仅仅满足于获得知识,因为,知识的本质是向外征服,只有智慧可以让生命获得内在的升华。
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成人、成才,让学生的灵魂站立起来。
就语文教育而言,“教什么”远比“怎样教”重要,“育什么样的人”远比“怎样育人”重要。
每位教师,都应该为学生的“立人”做出自己的努力;每位学生,都应当以升华自己的生命作为最高追求。
唯有如此,语文教育才可能“功德圆满”。
二、确定了择师的标准与条件。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方面,我们承认“一字之师”“一句之师”“一理之师”;另一方面,我们的眼里
除了班主任,其他任何人都不在乎,对餐厅服务员小而觑之,可以肆意地对门卫、宿舍管理员大吼小叫。
其实他们也是“老师”,正式的称呼应为“生活老师”。
这就涉及到师的标准了。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做老师?韩愈早就告诉了我们:在某一方面比我们强的人。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容量快速增长、人们应接不暇的社会,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任何人都要学会在“学生”与“教师”这两个角色中快速地转换。
所以,一方面,学生应当认真地向老师学习,因为教师“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另一方面,教师也不是“百晓生”“万事通”,肯定存在着自己的指示盲点和漏洞,我们中学生要持正确的老师观,不能因老师的某一“无知”而轻视老师。
当然,教师也应该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因为“术业有专攻”。
只有这样,我们师生双方才能虚心学习,才能取得更大地进步。
三、告诉了求学的方法与途径。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现实中,许多同学越来越不愿思考,有惑而不问。
他们有的是不愿问,完全曲解了“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有的是羞于问,顾忌旁人对自己的看法,宁可不知道也不让别人“小瞧”自己;有的是不会问,经常是问不到点子上去,看似蛮认真地去问问题,实际上问的内容根本没有价值,问的就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只不过他刚好那个时间走神了;有的是不能问,因为根本就不去思考,或者是自己根本就没有思考,不知道问题在哪里。
所以最终“为惑而不解”
《师说》不仅给“师者”提供了借鉴意义,也给“学者”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有短短几句话,而这几句话是需要我们认真去体会并积极践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