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教案及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三篇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比例尺》教学反思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eef40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9.png)
【导语】《⽐例尺》这课内容是在学⽣学习了⽐的知识、正反⽐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的知识、正⽐例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例尺》是在学⽣已经掌握了化简⽐以及⽐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的⽣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点: 1、情境再现,建⽴数学与⽣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内容距离学⽣⽣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是以⽬前六年级学⽣的⽣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
所以,我将导⼊情境设置在学校的范围内,通过让学⽣表演谈话情境,引出问题:“你能把学校的操场画进本⼦吗?”利⽤这样的导⼊,很快拉近了本课教学与学⽣⽣活经验之间的距离。
在讲授知识的时候,教师⼜以卧式的建筑图引出了计算练习,有⼀次加深了数学与⽣活的联系。
2、在动⼿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设计制作校园平⾯图,亲⾝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例尺的⼤⼩,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这⼀环节让学⽣充分总结出⽐例尺的定义,认识缩⼩⽐例尺,针对学⽣们得到的很多结论,我将他们的作品⼀⼀展⽰给同学们看,课堂充满了探索的⽓息。
3、适当点拨,⼤胆放⼿。
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让学⽣成为课堂的主⼈。
⽽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号者⼀⾓⾊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应是适时适度的。
在将本课概念讲授清楚以后,教师⼤胆放⼿,引导学⽣通过独⽴思考,⼩组讨论的⽅式,⾃主完成任务,⽽教师的⼤胆放⼿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教师再进⾏⼀些适当地点拨,即实现了教学⽬标,⼜使教师的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如。
4、对于学⽣的理解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评价。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ef81a39856a561253d36fb5.png)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应用》评课稿徐老师执教的《比例尺的应用》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根据比例尺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在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中,体会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列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一幅图的比例尺,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听完徐老师的课,作为同课头的任课教师,我感触颇深,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也特别多,下面就本节课在实现教学目标,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令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突出特点和大家予以交流。
一、有效的课前复习夯实教学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比列尺的应用,正确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前教者对教学内容有了全面深刻的理解,准确把握了教学重难点,在课前复习部分,徐老师精心设计了练习题,找比例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是长度和长度的比,与面积无关,同时还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每一个比例尺所表示的意义,例如1:400。
它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400厘米;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4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400倍。
学生对比例尺感念及意义的深刻的理解,为本节课有效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夯实了基础。
二、习题设计凸显典型性、针对性和实用性。
练习课的教学,关键是练习题的设计和选择。
要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和趣味性;本节课从基础练习,到提高练习、再到拓展练习无一不体现这样的特点,练习题的编排也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先认识比例尺,说比例尺的意义,再求比例尺,然后应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练习的结果做到及时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在对比中选择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辨析中加深理解,在概括中把握联系,在评价中受到激励。
练习的数量适当,既保证知识的巩固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尺》教学设计和反思
![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尺》教学设计和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6cf43410a6f524ccbf85b6.png)
北师大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在操作、观察、思考、归纳等学习活动中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2.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求比例尺,能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
教学难点:应用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白纸、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脑筋急转弯: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300多千米,而一只蚂蚁从南京爬到上海只用了5秒钟,这是为什么?2.为什么我们国家960万平方千米的辽阔土地却可以画在一张小小的地图纸之上?3.为什么同样是中国地图,却又是大小不一呢?那么到底是按照什么样的标准画出来的呢?让我们带着问题,进入到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板书:比例尺)。
二、初步感知比例尺1.活动操作同学们已经在课前测量出了我们的教室地面长8米,宽6米。
现在老师就请你们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将教室占地的平面图画在白纸上,有信心当好这个设计师吗?2.活动要求(1)先确定图上的长和宽。
(2)独立画出平面图。
(3)完成后思考:你是如何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找出图上的长和宽与实际的长和宽之间的关系,并能用比的形式表示。
)3.汇报(1)说说这幅平面图你是怎么画的?(2)你把实际距离缩小了多少倍?图上长度和实际长度的倍数关系可以怎样表示?〔师板书:4cm:8m 3cm:6m〕(3)能化成最简整数比吗?〔师板书:4cm:8m=4cm:800cm=1:200 3cm:6m=3cm:600cm=1:200 〕(强调:单位相同才能比)(4)1:200表示什么意思?(5)观察:同一幅平面图中图上长度和实际长度的倍数关系是一样的吗?4.抽象概括比例尺求比例尺,要知道图上距离和相应的实际距离,并且单位要统一。
比例尺-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比例尺-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1607270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61.png)
比例尺-北京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作用;2.掌握如何测量和绘制比例尺;3.能够应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二、课程重点1.比例尺的定义和作用;2.如何测量和绘制比例尺。
三、课程难点1.应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白板、黑板、粉笔和教学PPT;2.学生准备作业本、笔和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定义和作用,并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应用比例尺进行求解的问题。
2. 讲解教师详细讲解比例尺的测量和绘制方法,在讲解中注意事项和应用范围。
3. 演示教师通过实际演示,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实际应用和操作方法。
4. 练习教师布置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同时进行课堂辅导。
5. 总结教师通过课堂总结,让学生回顾学习内容,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六、实用案例以下案例为实际应用比例尺的例子:1. 设某城市的真实距离为100km,地图上的距离为5cm,求地图上的比例尺。
解答:比例尺 = 地图上的距离 / 真实距离 = 5 cm / 100 km = 1 : 20000002. 根据比例尺绘制某地的地图,已知该地的实际长度为12km,比例尺为1 : 50000,那么在地图上该地的长度应该是多少?解答:地图上的长度 = 实际长度 / 比例尺 = 12 km / 1 : 50000 = 240 cm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和作用,并且学会了如何测量和绘制比例尺。
但是,学生在应用比例尺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方面还存在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同时,教师在讲解中应该注意语言简洁明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a21037f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e4.png)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比例尺教学是六下教材中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一部分知识了。
非常的有趣,且有意义。
求比例尺的部分,算是比较简单的。
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线段比例尺的。
直接用一厘米来表示实际距离多少米或是千米,生活中用这样的表示方法是比较多的。
直接用比来表示,数字比较大,实际用时还是需要单位名称的转化。
不怎么方便。
教学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
教材上都要求学生列方程然后用解比列的方法来做,这样的方法虽然比较好思考。
但是,我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的时候,他们很少有人用这样的方法。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第一、学生不愿意列方程,因为列方程要解设,麻烦。
第二、用算术方法更简单、更好思考。
比如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孩子们很多人都根据比例尺,来分析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倍数关系,然后列乘法算式来做,所得结果再进行单位的换算。
还有学生利用三者之间的乘除法关系来求,用图上距离除以比例尺。
这种方法教材上没有,可是到为后面的正反比列量打下了基础。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这篇文章共1305字。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08f81d97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40.png)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的范文篇一:《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比例尺的应用》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比例尺的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会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还能在平面图上画出物体的位置。
要让学。
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复习一下比例尺的意义,然后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或图上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为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提供了算法多样化的依据。
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比例尺1:8000表示的意思,在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让学生*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
在反馈汇报时,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思维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和创造*,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探究新知的活动。
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在巩固练习时把数学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快乐。
这节课,学生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是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上,给未完,继续阅读 >第2篇:《比例尺的应用》教学反思范文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比例和比例尺的认识后教学的。
学生认识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有两种形式——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在此基础上学习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材提供了条件充分,结构封闭,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应用题,如果直接出示应用题让学生计算图距与实距,仅从知识与技能层面考虑,这并不难,但这样的教学形式呆板,内容乏味,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比例尺应用的价值。
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是相悖的,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比例尺的价值。
《比例尺》反思的教学
![《比例尺》反思的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eeff8d205022aaea988f0f4e.png)
《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比例”第三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节课要求学生认识比例尺,包含数字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会这两者之间的互化,会利用有关条件求出一幅图的比例尺、图上距离或者实际距离。
这一部分知识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抽象,课堂容量较大,如何在四十分钟轻松完成这些任务呢?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结合教材特点,分析设计意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联系生活实际,与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有了参与,才有学习。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的感想主要有以下几点:1.由身边问题引入比例尺。
本课内容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虽然在今后的地理,制图等知识中,会有所体现,但以目前六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讲,却不会接触。
因此,我将导入情境设置为一个脑筋急转弯,通过明确提出问题:“一只蚂蚁8秒钟就能从北京到上海,这是为什么?”这样比较趣味的导入,学生很感兴趣。
2.在具体情景中探究新知。
结合教材特点,引用淘气和笑笑绘制的学校周边平面图的比较,让学生体会同一幅图不同的距离必须按一定的比来画,否则不合理,这个比就是比例尺。
这一情景的出现,强调了比例尺的重要性,学生有了更为强烈的求知欲望。
比例尺是什么?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让学生理解讨论,知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就是比例尺,这个比不是尺子,而是一个比,要求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单位统一时才可比。
3.在小组合作中利用知识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课本,引导学生计算笑笑绘制的平面图的比例尺,然后告诉距学校实际距离的某活动中心的位置,让学生画出这一地点。
那学生就必须算出图上距离来。
这时学生算法较多,可以是:40000÷10000=4(厘米)也可以40000×1÷10000=4(厘米),也可以用比例来解答。
解答过程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比较,讲清道理。
当然,这节课有很多遗憾之处,我觉得安排上有点凌乱,条理性不够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尺 北师大版 (3)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尺 北师大版 (3)](https://img.taocdn.com/s3/m/a799d86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a.png)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例尺北师大版 (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能够计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3.可以画出规定比例尺的图形。
二、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计算实际距离。
三、教学难点
1.识别地图上的比例尺;
2.计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四、教学内容
1.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2.实际距离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
2.讲解示范;
3.实际操作。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向学生出示多幅地图,并要求他们画出地图上的比例尺,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规律和作用。
2. 学习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1.讲解比例尺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给学生提供多幅真实地图,并要求他们根据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两点之间的实际距离。
3. 计算和练习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计算实际距离和绘制规定比例尺的图形。
七、教学评价
1.课堂表现;
2.练习作业。
八、作业
完成本课程相关的习题,并在下节课考核。
九、教学反思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基础,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示范并进行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概念和使用方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说课(附反思、板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c6d947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75.png)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思考,组织学生交流自己解决问题 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开放空间,充分表达的机会,培养了 学生主动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3、质疑、总结 学习了比例尺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 谈一谈,学习了这节的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梳理与回归,让 学生把知识系统化,培养其学习的能力。
板块四、拓展延伸 (1)出示一张学校的图片,让学生猜测比例尺,然后讨论用什么方法 求图片的比例尺。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中国地图,测算你的家乡到北京的实际距离。 [基本练习的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得到及时的巩固,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 能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展练习的设计既使学生 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和运用,也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⑵求图上距离 问题:在父母卧室南面正中有一扇宽为2米的窗户,在平面图上标出来 。 ①学生思考:要标出位置,得先求出什么? ②讨论:如何求图上距离? ③汇报得出方法。 ④教师小结方法并强调注意单位的换算。
⑶求比例尺 ①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书30页的第5题,然后同桌交流解法。 ②比较: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方法。 ⑷小结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的方法。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比例尺 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பைடு நூலகம்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时,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从复习旧知入手,帮助 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而自然地引出新课。在教学新 知时,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在观察、讨论等学习活 动中认识比例尺,之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讨 论、计算,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 难等能力。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 比例尺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数学六年级下册第3课时 比例尺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b984b53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c.png)
第二单元比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第3课时比例尺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21~23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运用比例尺寸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教学难点: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复习。
1.什么叫比例尺?2.怎样求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3.课件出示教材第32页的第2题图。
(1)小东家到学校的实际距离是1000米,图上距离是()厘米;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的实际距离是()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2)渺茫家到健身中心的图上距离是()厘米,实际距离是()米。
(3)电影院在小东家西偏南30度方向,实际距离为500米的地方,请在图书馆标出电影院的位置。
(4)根据上面的示意图,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二、解决问题。
1.在一幅比例尺是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成都到北京的距离是4.8厘米,成都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2.在一幅比例尺是8:1的精密零件图上,量得一个零件的长度是40毫米,这个零件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北京与天津大约相距120千米,在比例尺是1:600000的地图上的距离约是多少厘米?4.某小学的校园长200米,画在平面图上是20厘米,量得校园的宽是150米,在这张平面上应画多少厘米?三、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积累】指豁出性命,进行激烈的搏斗。
比喻尽最大的力量,极度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容国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4011ea9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57.png)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教学内容。
这一知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化简比以及比例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有以下几点:1、在生活中引入新课。
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
在引入阶段,我选取了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典型的感知材料(五副大小不一国旗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平面图“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进而抓住比例尺的特性:图形的大小可以随意改变,但形状不能改变。
2、在情境中引出课题。
老师到房产公司看了房子。
出示两套房屋的平面图(大小一样)。
老师想买大一点的,你能帮我选择一下吗?学生在帮忙选择的过程中发现很难知道到底是哪个大一点。
在学生有争议的时候,出示两套房屋的比例尺,告诉学生老师发现每个平面图下面都有个这样的标志。
现在你能帮我选吗?说说你的理由?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起学生们对比例尺的注意,及时发现往往针对平面图的大小不能准确的判断实际图形的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与比例尺有着密切的联系,进而让学生提出本节课研究哪些有关比例尺的学习知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有侧重点的确定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3、在动手操作中得出概念。
通过让学生设计制作校园平面图,亲身体验设计师的感觉,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如何确定比例尺的大小,如何计算数据,如何作图等。
在汇报交流时,恰当的传授知识。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cc7bfe7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6d.png)
《比例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内容:北师大教材《比例尺》六年级下册第30,31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术:熟悉比例尺;能按照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进程与方式: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画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按照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份老师家的平面图,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
教学进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窗们,若是要给咱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应该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
师:知道咱们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吗?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咱们教室的平面图。
(生画师巡视)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讲说是怎么画的?生1:我画的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
生2:我画的长方形长3厘米,宽2厘米。
师:一样画的都是咱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同意谁的画法(故意)?为何?生:我以为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3:2。
师:(故意)我没听明白,谁能把这句话再解释一下?生1:第一个同窗画的平面图长与宽的比是9:6,化简后是3:2,第二个同窗画的平面图长与宽的比也是3:2,咱们教室实际的长与宽的比是3:2,所以都行。
生2:我感觉这两种画法一样,但画的大小不一样,一个面积是54平方厘米,一个是6平方厘米。
师:是啊,这两个平面图,他人一看会知道咱们教室的可能形状,但咱们的教室不可能是长9厘米、宽6厘米,也不可能是长3厘米、宽2厘米,你能想个办法,让他人也知道咱们教室有多大吗?(生动脑想、动手写)学生汇报:生1:我直接写上“教室面积大约50平方米。
”生2:我在图上标出“长9米、宽6米。
”生3:我标上“1厘米=1米”。
生4:1厘米怎么能等于1米呢?我以为可以写“1厘米相当于1米。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比例的应用教案与反思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 比例的应用教案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fdf92804a1b0717fd5dded.png)
第二单元比例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东宫白庶子,南寺远禅师。
——白居易《远师》第2课时比例的应用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P19~20内容。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练习,巩固对比例尺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把比例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用比例尺知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教法:引导法学法:自主探究教学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一、知识回顾1、什么叫做比例尺?2、说一说(1)1:800是什么意思?(2)400:1是什么意思?二、做一做(1)甲乙两地相距300千米,在一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6厘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2)在一幅比例尺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北京到天津的距离是5.2厘米,求两地的实际距离。
(3)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两城相距500千米,如果画在比例尺是1:500000的地图上,应画多长?(独立完成,指名展示并讲解,集体订正。
)三、能力提升(1)在一幅比例尺是1:400的平面图上,量得某小学长方形阅览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
这个阅览室的实际面积是多少?(2)在比例尺为1:3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为3.6厘米,如果汽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多少小时可以到达。
(3)一种机器零件长6毫米,画在设计图纸上是8.4厘米,求这幅图的比例尺。
(4)在一幅比例尺是1:2000000的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距离是20厘米,如果在另一幅图上,甲乙两地的距离是10厘米,另一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四、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巩固了哪些知识?(2)评价:你认为哪一位同学或哪一个小组表现最棒,好在什么地方?五、作业练习二第5、6、7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1afa4ec5022aaea998f0f4a.png)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教材分析《比例尺》是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二单元《正比例和反比例》一章的最后一个内容。
对于比例尺,学生可能在地图上都曾见到过,也许并不陌生,尽管如此,比例尺的意义及应用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的,教材结合具体的活动和实例,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感受到比例尺的广泛应用。
这课内容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正反比例和图形的放缩的基础上学习的。
是比的知识和乘除法意义的综合应用。
在整个教材的编排中,体现了新教材,以学生探究为主,通过自我的实践过程,感受到知识的广泛应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值得关注的是:北师大版删除了比例和解比渠成。
第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各类地图的出示快捷、直观,探索、观察各种电子元件,生物图谱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最后多种习题的出示,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掌握求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测量,绘画,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增强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和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学会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本节课共分四个环节:(一)、问题情景引入,认识实际距离、图上距离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安吗?宝鸡到西安的动力车坐过吗?动车美观、舒适,尤其是速度非常快,现在从宝鸡到西安只需要70分钟,比以前快了很多。
可是有一只小蚂蚁很厉害,它只用5秒钟就从宝鸡到达了西安,你知道是为什么吗?(设计这个问题目的有二,一是激发兴趣,活跃课堂。
二是认识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这里恰好引出了小蚂蚁在地图上爬行的便图上距离,而我们坐动车所走过的路程就实际距离,非常直观形象的区分了两个概念,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1、师:下面我们共同作一个小研究,你能把1米长的线段画到自己的练习本吗?有什么好办法2比例尺,3)(2cm),4、,而?1?2、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单位长度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比例尺》教学反思_1
![《比例尺》教学反思_1](https://img.taocdn.com/s3/m/9cfd20d9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11.png)
《比例尺》教学反思《比例尺》教学反思1《比例尺》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以及比例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比例尺这一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抽象,离实际生活较远,不易让学生直观的理解。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产生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2、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仔细分析了教材的设计意图,同时又思考如何将概念教学恰到好处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在上课伊始,呈现了两个同学画的教室平面图,让学生讨论哪一幅画得合理,从而初步体会“只有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都相等,画的图才比较合理。
”。
然后又呈现了一幅画得合理而且标有比例尺的平面图,为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提供了支撑,并体会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在探究新知这一环节中,我考虑到比例尺的概念和怎样求比例尺这一部分知识较简单,况且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自学能力,课前安排学生自学教材21页和22页上面的内容以及搜集了比例尺,学生在汇报搜集到的比例尺时直接板书在黑板上然后看着比例尺来说一说比例尺的意义。
学生基本都能根据比例尺说出它所表示的意义,但是可能由于没有把意义板书出来的缘故,有部分学生对于单位的换算不是很清楚,导致之后在做题时后进生容易把单位是厘米还是米(或者千米)弄错。
在概括比例尺公式的这一环节,在学生的自学单上让学生先尝试去求比例尺,课堂上再让学生来汇报。
在学生汇报完之后我急于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没有及时的对比例尺的关系式进行强化加深,导致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对如何求比例尺也不是很清楚,课堂氛围开始沉闷。
有了以上的铺垫教学,在已知比例尺、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或是已知比例尺、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时,就简单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例尺的应用》教学设计
汊河镇第三小学刘登波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能力目标: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情感目标;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重点:会应用比例的知识求平面图的比例尺。
难点: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过程
教学预设
复习激趣目标导学自主合作汇报交流变式训练
创境激疑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比例的知识,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用途呢?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有多大,它的长和宽大约是多少米。
(长大约8米,宽大约6米。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的图纸?可能吗?如果要画中国地图呢?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聪明的办法: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例缩小,再画在图纸上,有时也把一些尺寸比例小的物体(如机器零件等)的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再画在图纸上。
不管是哪种情况,都需要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这就是比例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应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探究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师:知道了一幅图的比例尺,我们可以根据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或者根据实际距离求出图上距离。
1.教学例题2、(课件出示图)右面是北京轨道交通示意图,地铁1号线从苹
果园站至四惠东站在图中的长度大约是7.8cm,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大约是多少千米?
解法一
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列方程求解。
由于要求的实际距离的单位是千米,而己知的图上距离的单位是厘米。
所以可以先设实际距离为x cm 。
这样再把结果化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即可。
解:设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x cm。
7.8:x=1;400000
x=7.8×400000
x=3120000
3120000cm=31.2km
答: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31.2km
解法二
要求实际距离是多少,先利用“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实际距离是多少厘米,再化成以千米为单位的数。
1
解答:7.8÷—————=3120000(cm)3120000=31.2km
4000000
答:从苹果园站至四惠东站的实际长度是31.2km
23师: 要想准确地画出他们三家和学校的位置平面图必须知道什么?
生:图上距离
让学生先体算出三家到学校的距离,再画平面图。
教师参与学生交流边绘图,帮助困难学生理解和掌握绘制方法。
②全班交流。
③动手解决,展示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3. 拓展应用学校要建一个长8060
面图。
而定比例尺为1:2000。
总结这节课即将结束,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反思
探讨课题,学习新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以旧引新,新旧知识对比得出结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解决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
在教学中,求比例尺时,学生出现了多种求法,我就循着学生的思路展开教学,我和学生在认真倾听学生讲解的同时,对不同的方法加以肯定与评价,得出求比例尺的基本方法,并且说明,学生可以有自己不一样的解法,但要注意书里的规范与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