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46502

合集下载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1. 病理学 (Pathology)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发展过程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组织学和细胞学变化等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进展规律。

2. 组织学 (Histology)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及其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显微镜下观察和研究组织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来了解组织的组成和变化过程。

3. 形态学 (Morphology)形态学是研究事物形态、结构和大小等方面的学科。

在病理学中,形态学研究疾病时对病变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大小等进行描述和分析。

4. 病理变化 (Pathological Changes)病理变化是指在疾病过程中组织和细胞发生的异常变化。

这些变化可以包括细胞的增生、萎缩、坏死、变性等,以及组织结构的异常改变等。

5. 细胞学 (Cytology)细胞学是研究细胞结构、功能及其异常变化的学科。

它通过观察和研究细胞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来了解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异常情况。

6. 病理诊断 (Pathological Diagnosis)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病变组织或细胞的检查和分析,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发展程度的过程。

通过病理诊断,医生可以帮助确定最恰当的治疗方法和预测疾病的预后。

7. 炎症 (Inflammation)炎症是机体对于损伤或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包括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渗出、增生和炎症细胞的聚集等。

8. 肿瘤 (Tumor)肿瘤是指细胞非正常增殖所形成的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不具有侵袭性;恶性肿瘤生长快速,可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

9. 癌症 (Cancer)癌症是一种恶性肿瘤。

它是由于机体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增殖而形成的一类疾病。

癌症可以发生于几乎任何组织和器官,其生长速度快且有侵袭性。

10. 标本 (Specimen)标本是指从患者身体中取得的组织、器官或细胞等样本。

在病理学中,医生通过对标本的检查和分析来进行病理诊断。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3、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4、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5、营养不良性钙化:指继发于局部组织坏死和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可见于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栓等。

6、转移性钙化:指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磷增高所引起的某些组织的钙盐沉积。

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等。

转移性钙化钙盐常沉积于正常泌酸的部位,如肺泡壁、肾小管基底膜和胃粘膜上皮。

7、干酪样坏死:是特殊的凝固性坏死。

肉眼观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而得名。

主要见于结核病。

镜下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破坏,呈现一片无定形、颗粒状的红染物。

△8、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常发生在肢体或与外界相通的内脏。

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

△9、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

△10、包裹:如果坏死灶较大,或坏死物质难于溶解吸收,或不能完全机化,则常由肉芽组织加以包裹,以后则为增生的纤维组织包裹。

△11、凋亡:是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的主动性死亡方式,一般为单个细胞的死亡,不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

一般文献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12、变性:又称可逆性损伤,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细胞或细胞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

常伴有功能下降。

△13、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名词解释1、萎缩(atrophy):发育正常的组织与器官体积的缩小,实质就是细胞数减少,细胞体积缩小。

2、肥大:实质细胞体积的增大而引起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3、化生(metaplasia):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一种已分化的组织转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

4、鳞状上皮化生:柱状上皮,移行上皮等化生鳞状上皮。

5、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性时,由于心肌血管分布的原因,造成心肌内不同部位缺氧程度不一,故脂肪变性程度不一样,重者呈黄色。

轻者呈暗红色,两者相间排列,状似虎皮,称虎斑心。

6、变性(degeneration):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量显著增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7、透明变性:玻璃样变性,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半透明的玻璃样物质,HE染色切片中呈均质性红染。

8、坏死: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质膜崩解,结构自溶,可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9、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灰黄色比较结实的凝固体,称为凝固性坏死。

10、液化性坏死:有些坏死组织被酶分解成液体状态,并可形成液体囊腔称为液化性坏死。

11、干酪样坏死:主要见于结核菌引起的坏死,由于组织分解较彻底,并含较多脂质,因此坏死组织微黄色,质软似奶酪,不易吸收。

12、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腐败菌感染而呈现黑色,暗绿色等特殊形态改变,称为坏疽。

13、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由新生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异物的过程。

14、凋亡(apoptosia):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不发生质膜崩解,结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15 、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胞浆内的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

16 、水变性:细胞轻度损伤后常发生的早期病变,好发于肝心的实质细胞胞浆。

表现弥漫性细胞肿大,胞浆淡染,线粒体内质网等肿胀成囊泡状。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病因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条件的一门科学。

发病学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

病变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的变化。

分子病理学①病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细胞化学的结合;②分子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机制。

核浓缩特征是核皱缩浓聚,嗜碱性增强。

核体积缩小深染。

核碎裂表现为核膜破裂,核染色质呈碎块状分散在胞质中。

核溶解由于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活化,使得DNA和核蛋白酶溶解破坏,细胞内PH降低,和染色质嗜碱性减弱,核淡染,仅能见到核的轮廓,在坏死后一两天内,细胞核完全溶解消失。

萎缩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由于功能增强,合成代谢旺盛,使实质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

增生组织、器官内实质细胞增殖,细胞数量增多的现象,成为增生。

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变性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功能障碍,使细胞质内或细胞间质内呈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过度积蓄的现象,常伴有细胞,组织或器官功能低下。

细胞水肿又称水变性是细胞可逆性损伤的一种形式,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形态学改变,可由缺血,缺氧,感染和中毒引起,是钠-钾泵功能降低细胞内水分增多,胞质淡染、清亮,好发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

脂肪变性指非脂肪细胞的实质细胞内中性脂肪(或甘油三酯)的异常蓄积称为脂肪变性。

细动脉硬化症在长期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影响下,细小动脉管壁,尤其是脑,肾脾的细动脉管壁,可发生玻璃样变,称为细动脉硬化症。

坏死①活体内;②局部细胞死亡;③细胞崩解、结构自溶;④急性炎反应。

凝固性坏死①坏死细胞蛋白质凝固;②保持原组织轮廓;③肉眼呈灰白、灰黄;④好发于心、肾、脾。

干酪样坏死①属凝固性坏死;②不见原组织轮廓;③肉眼观似奶酪;④多见于结核病。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对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和刺激作用而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3、萎缩已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4、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5、假性肥大实质细胞萎缩的同时,间质脂肪细胞可以增生,以维持器官原有体积甚至使体积增大。

6、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目增多,常导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或组织所取代的过程。

由成熟组织中非成熟细胞直接转变。

8、损伤当机体内外环境改变超过组织和细胞的适应能力后,可引起受损细胞和细胞间质发生物质代谢、组织化学、超微结构乃至光镜、肉眼可见的异常变化。

9、变性/可逆性损伤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的现象,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10、细胞水肿/水变性常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改变。

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过多积聚。

11、气球样变细胞水肿极期,水钠进一步积聚,细胞肿大明显,细胞质高度疏松呈空泡状,细胞核也可肿胀,细胞质膜表面出现囊泡,微绒毛变形消失。

可见于病毒性肝炎时的肝细胞。

12、脂肪变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

13、虎斑心慢性酒精中毒或缺氧可引起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脂肪变心肌呈黄色,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形成红黄色斑纹。

14、脂肪心/心肌脂肪浸润心外膜增生的脂肪组织沿间质伸入心肌细胞间,并非心肌的脂肪变性。

15、玻璃样变/透明变细胞内或间质内出现半透明状蛋白质蓄积,HE染色呈均质红染状。

16、淀粉样变细胞间质出现淀粉样蛋白—黏多糖复合物沉淀。

17、黏液样变细胞间质内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18、病理性色素沉着病理情况下,某些色素增多并积聚于细胞内外,常见的有含铁血黄素、脂褐素、黑色素、胆红素。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萎缩:发育正常的组织和器官的体积缩小2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的过程。

3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颜色通常呈黑色。

4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凝块、炎性渗出物及其他异物的过程5肉芽组织: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多少不同的炎细胞及纤维母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6心衰细胞:肺淤血时痰液中出现胞质中含有棕黄色色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7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切面可见红色的淤血区与黄色的脂变区相间排列,呈槟榔样外观。

8炎症:机体对致炎因子引起的局部组织损伤所发生的防御反应。

9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过程中液体从血管内渗出成分和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体腔、体表和黏膜表面的过程。

10蜂窝组织:疏松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11肿瘤:是机体局部组织的正常细胞受到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细胞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12异型性:肿瘤组织和肿瘤细胞与其来源的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差异,反映了分化的不同,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重要依据。

13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和体腔,迁徙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14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

15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6原位癌:指癌细胞累积上皮的全层,但尚未突破基底膜的早期肿瘤。

17肝硬化:肝细胞弥漫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结节状再生;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途径逐渐被改建,肝变性变硬,形成肝硬化。

18肾病综合症:三高一低,即高蛋白尿,高脂血症,高度水肿,低蛋白血症。

19结核结节:结核结节的一种病变;由类上皮细胞、Langhans巨细胞、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中央常见到干酪性坏死;对结核的病理学诊断有意义。

20伤寒小结:见于伤寒病;伤寒细胞即巨噬细胞吞噬有伤寒杆菌、受损的淋巴细胞、红细胞以及坏死细胞碎片;伤寒细胞聚集成小结节病灶。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变化过程和病因的科学。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病理学名词的解释。

1. 病理学(Pathology):研究疾病的本质、发生、发展和结局的科学。

2. 细胞学(Cytology):研究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3. 组织学(Histology):研究组织结构和组织器官的构成、功能和发生等的科学。

4. 病理解剖学(Pathological Anatomy):研究病变形成的过程和解剖学改变的科学。

5.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过程中的病理生理变化的科学。

6. 病理诊断(Pathological Diagnosis):通过对组织、细胞或体液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疾病发生的种类和性质。

7. 病理分级(Pathological Grading):通过评估肿瘤细胞的异型度、细胞增生程度等标准,对肿瘤进行分级,评估其恶性程度。

8. 病理分期(Pathological Staging):根据病变的大小、范围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因素,确定肿瘤的分期,评估其临床预后。

9. 细胞增生(Cell Proliferation):细胞通过分裂和繁殖增加数量的过程。

10. 细胞凋亡(Cell Apoptosis):细胞主动选择性地自杀的过程,是细胞数量控制的重要机制之一。

11. 癌变(Carcinogenesis):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恶性肿瘤的过程。

12. 肿瘤(Tumor):由一群异常增生的细胞组成的异常生物体,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13. 良性肿瘤(Benign Tumor):细胞间质正常,生长缓慢,不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的肿瘤。

14. 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细胞间质异常,生长快速,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的肿瘤。

15. 溶酶体(Lysosome):细胞内含有多种酶的胞器,能够消化细胞内外的物质。

16. 抗原(Antigen):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病理学知识要点(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2.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即通过局部切取、钳取、细针穿刺、搔刮、摘除等手术方法,从病变活体部位获取病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诊断。

3.尸体剖验:简称尸检,即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解剖检验,是病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处部位自然分泌物、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涂片、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

5.动物实验:即运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在适宜动物身上复制出某些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进而通过疾病复制过程研究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病理改变及疾病的转归。

6.组织和细胞培养:即将某种组织或单细胞用适宜的培养基在体外培养,研究在各种因子作用下细胞、组织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及外来因素的影响。

7.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8.完全康复:又称痊愈,是指疾病时所致的损伤完全消失,机体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完全恢复正常。

8.不完全康复:是指疾病时的损伤得到控制,主要症状和体征消失,机体发生改变的形态结构、代谢和功能并未完全恢复正常,通过代偿机制维持生命活动,有些可留有后遗症。

9.内环境稳态:是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环境的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细胞、组织和器官在环境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的代谢、功能和结构做出相应的改变所引起的损伤,这个过程称为适应。

)2.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3.内分泌性萎缩:因内分泌器官功能低下,相应靶器官缺乏激素刺激引起。

4.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5.生理性增生:是指适应需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增生。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健康:人体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查不出任何疾病,其各种生物参数都稳定地处在正常变异范围以内,对外部环境日常范围内的变化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3、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身体和心理异常4、死亡新概念:即脑死亡,24小时的观察时间内持续满足:(1)病人无自主呼吸;(2)一切反射消失;(3)脑电心电静止。

5、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6、萎缩(atrophy):是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以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7、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8、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9、坏死:是活体内范围不等的局部细胞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细胞器膜等)崩解、结构自溶(坏死细胞被自身的溶酶体酶消化)并引发急性炎症反应。

10、坏疽:是身体内直接或间接地与外界大气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并因有腐败菌生长而继发腐败。

坏疽干性、湿性和气性三种。

11、再生:再生可分为生理性再生和病理性再生。

生理性再生是指在生理过程中,有些细胞、组织不断老化、消耗,由新生的同种细胞不断补充,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结构和功能,如表皮的表层角化细胞经常脱落,而表皮的基底细胞不断增生、分化予以补充。

病理性再生是指病理状态下细胞、组织缺损后发生的再生12、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13、机化:坏死物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坏死物过程称为机化。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完整版)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 坏死:是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2. 萎缩: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3. 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

4.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5. 再生:由损伤周围同种细胞来修复组织缺损的过程。

6. 肉芽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

7. 病理性钙化:骨.牙之外的组织中有固态钙盐沉积。

8.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9. 渗出: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蛋白和细胞成分, 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10.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性和坏死。

11. 增生:组织或器官内实质细胞数量增多。

12. 水肿:是指组织间隙内的体液增多。

如果体液积聚在体腔则称为积水。

13. 血栓: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

14.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又称静脉性充血。

15. 充血:器官或组织因动脉输入血量的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动脉性充血,又称主动性充血,简称充血。

16.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7. 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18. 肉瘤: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

19. 溃疡: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浅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

20. 机化: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

21. 脓肿:局限性化脓性炎症,主要特征为组织发生溶解坏死,形成充满脓液的腔。

22. 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差异称为异型性。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病理学(path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包括代谢、机能和形态结构的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其目的是认识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从而为防治疾病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2.萎缩(atrophy)肥大(hypertrophy)增生(hyperplasia)3.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称为化生。

4.变性(degeneration):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性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是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5.脂肪变(fatty change):细胞浆内甘油三酯(或中性脂肪)的蓄积称为脂肪变或脂肪变性(fatty degeneration)。

起因于营养障碍、感染、中毒和缺氧等。

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纤维和肾小管上皮。

6.玻璃样变(hyaline change):又称玻璃样变性或透明变性(hyalinedegeneration),泛指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间质或细动脉壁等,在HE 染片中呈现均质、粉染至红染、毛玻璃样半透明的蛋白质蓄积。

7.淀粉样变(amyloidosis):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变为棕褐色,再遇稀硫酸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8.粘液样变性(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透明脂酸等)和蛋白质的蓄积。

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和营养不良时的骨髓和脂肪组织等。

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9.病理性色素沉着(pathologic pigmentation):有色物质(色素)在细胞内外的异常蓄积称为病理性色素沉着。

10.脂褐素(lipofuscin):是蓄积于胞浆内的黄褐色的微细颗粒,电镜下显示为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其中50%为脂质。

病理学名词解释(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全)

病理学名词解释适应(adaptation):2.萎缩(atrophy):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称为萎缩。

3.肥大(hypertrophy):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4.增生(hyperplasia):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并伴有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的过程。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因受刺激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细胞的过程。

6.变性(degeneration):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组织和细胞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细胞内和间质中出现各种异常物质或原有的某些物质堆积过多的现象,通常伴有细胞功能低下。

7.坏死(necrosis):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死组织细胞的代谢停止,功能丧失。

8.机化(organization):坏死组织或其它异物被肉芽组织取代、逐渐纤维化的过程。

9.坏疽(gangrene):身体与外界相通部位的较大范围坏死合并腐败菌感染,称为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坏疽三种。

10.细胞调亡:指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程序性死亡的过程。

11.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中性脂肪特别是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骨骼肌细胞等。

12.凝固性坏死:坏死组织因失水变干、蛋白质凝固,而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且比较干燥结实的凝固体。

13.干酪样坏死:是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是结核病的特征性病变。

镜下:不见坏死部位原有组织结构的残影,甚至不见核碎屑,肉眼观:坏死呈白色或微黄,细腻,形似奶酪,因而得名。

14.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肝小叶中央区因严重淤血呈暗红色,两个或多个肝小叶中央淤血区可相连,而肝小叶周边部肝细胞则因脂肪变性呈黄色,致使肝脏切面肉眼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区)相间,形似槟榔切面的条纹,故称槟榔肝。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名词解释(1)

病理名词解释(1)绪论(一)名词解释1.病理学2.尸体解剖3.活检4.细胞学检查答案(一)名词解释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化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

病理学又叫病理解剖学,主要研究和阐明疾病发生的原理(病因学)、病因作用下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发病学),注重机体在疾病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病理变化)和由这些变化引起的临床表现(临床病理联系)以及转归和结局等。

2.尸体解剖(尸检):对死者的遗体进行病理剖验。

作用有:确定死因;发现某些特殊疾病;收集、积累各种疾病的病理资料;获取器官移植用的脏器。

3.活组织检查(活检):对活体组织采用局部切除、钳取、针吸、搔刮等方法,进行病理检查。

目的在于:在活体情况下对患者作出诊断;对术中患者作出诊断,协助选择术式和手术范围;观察病情,判断疗效;根据组织化学和细胞化学等方法对病变性质、功能状态和组织来源作出判断。

4.细胞学检查:采集病变部位自然分泌液、渗出物、排泄物或人工获取的各种脱落细胞进行固定、染色,观察,以判断病变性质。

细胞和组织的适应与损伤(一)名词解释1.适应2.肥大3.变性4.虎斑心5. 淀粉样变答案(一)名词解释1.适应: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

2.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体积的增大,称为肥大。

3.变性:是指细胞或组织间质受损伤后因代谢发生障碍所致的某些可逆行形态学变化。

表现为细胞浆内或细胞间质内有各种异常物质或异常增多的正常物质的蓄积,每伴有功能下降。

4.虎斑心:心肌脂肪变常累及左心室的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上表现为大致横行的黄色条纹,与未脂肪变的暗红色心肌相间,形似虎皮斑纹,称位虎斑心。

5.淀粉样变:淀粉样变是在细胞外的间质内,特别是小血管基底膜处,有蛋白质-粘多糖复合物蓄积,并显示淀粉样呈色反应,即遇碘液后呈棕褐色,再遇稀硫酸时由棕褐色变为深蓝色。

这种淀粉样物质在HE染片中呈均质性粉色至淡红色。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是医学科学实践的基础。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的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和条件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损伤和抗损伤反应的异常生命活动,表现为组织和细胞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引起各种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的异常。

病理过程: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所共同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的综合过程。

病理状态:是指发展极慢或相对稳定的局部形态变化,常为病理过程的后果,如创伤后形成的瘢痕、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关节强直等。

植物状态:指脑认知功能和意识的丧失,但有睡眠-觉醒周期,有自主呼吸,有脑干反射,因此有恢复的可能。

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包括实质细胞体积缩小,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肥大:细胞、组织和器官的体积增大,称为肥大。

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因受刺激因素的作用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由于物质代谢障碍所致细胞质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是正常物质的异常增多,称为变性。

坏死:指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

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除时,则由肉芽组织长入而代替坏死组织。

这种由肉芽组织代替坏死组织(或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最后可形成瘢痕组织。

凋亡:指在生理或病理状态下,细胞发生由基因调控的有序的主动消亡过程,亦称为程序性细胞死亡。

肉芽组织: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及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

肉眼观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

充血:局部器官或组织的血管扩张,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称为充血。

血栓形成: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性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局部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致炎因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为主的反应。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学名词解释1.变性:细胞可逆性损伤的形态学变化即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后,由于代谢障碍,使细胞或细胞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蓄积的现象,常伴细胞功能低下。

1.坏死:以酶溶性变化为特点的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变现为细胞肿胀、细胞器崩解、蛋白质变性。

2.凋亡:活体内单个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表现形式,由于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学和生化特征上有别于坏死。

3.肥大:由于功能增加,合成代谢旺盛,使细胞、组织、器官体积增大,是因为实质细胞的体积增大所致,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增加。

4.增生:细胞有丝分裂活跃而导致组织或器官内细胞数目增多的现象。

常导致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增大和功能活跃。

5.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

器官的体积缩小。

组织、器官的萎缩可伴实质细胞数量的减少。

6.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

7.再生:组织或细胞损伤后,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完成修复过程,如果完全恢复原组织的结构及功能,称为完全再生。

若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以后形成瘢痕,故也成为瘢痕修复。

8.充血:器官或者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增多。

器官或组织由于动脉输入血量增多而发生的充血,称为动脉性充血,是一个主动过程,表现为局部组织或器官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加。

9.出血:血液从血管或心腔逸出。

10.血栓形成:在活体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1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液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12.梗死: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止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

一般由于动脉阻塞而引起的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静脉阻塞使局部血流停止缺氧,也可引起梗死。

13.炎症: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损伤因子作用于机体,造成器官、组织、细胞的损伤时,机体局部或全身会发生一序列复杂反应,以局限或消灭损伤因子,消除和吸收坏死组织或细胞,并修复损伤,机体这种以防御为主的反应,称为炎症。

名词解释—病理学

名词解释—病理学

1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

2免疫组织化学: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组织和细胞中未知的抗原或抗体。

3临床细胞学检查:亦称脱落细胞检查,是通过采集病变处脱落的细胞,涂片后进行观察。

也可采用细针穿刺病变部位对吸取的细胞进行检查的方法。

细胞学检查多用于肿瘤的诊断。

4萎缩:已经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由于某种原因的影响而引起的实质部分的体积缩小,称为萎缩。

萎缩是器官、组织实质细胞的体积缩小和(或)数量减少的后果。

5变性:在某种病因作用下,细胞、组织受到损伤发生物质代谢障碍,在一些细胞内或间质内,表现有某些物质沉积,从而导致其形态结构、功能变化,称为变性。

6虎斑心:在严重贫血时,心肌细胞可发生脂肪变性,在心内膜下尤其是乳头肌处变性的心肌细胞呈现平行的黄色条纹,与正常心肌的暗红色相间排列,状似虎斑,故称虎斑心。

7玻璃样变性:或称透明变性,指细胞内或间质中出现均质、红染、半透明的、玻璃样蛋白性物质。

可发生在细胞内,纤维结缔组织和细胞动脉壁。

8坏死:存活在机体内的局部组织、细胞,在某些病因作用下发生的死亡称为坏死。

9凝固性坏死:组织坏死后以蛋白质变性凝固为主而溶解较弱,坏死区呈灰白色或土黄色、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

这种坏死与健康组织界限较清楚,光镜下细胞微细结构消失,组织轮廓可保存较长时间。

10干酪样坏死:多见于结核病,肉眼观坏死区呈淡黄色细颗粒,状似干酪,镜下坏死彻底,为颗粒状无结构染色物。

11坏疽:为一种特殊类型坏死。

其特点是在肢体或外界相通的器官,(如肺、肠、子宫等)因血供障碍发生较大范围坏死并伴有腐败感染,坏死组织被腐败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硫化氢与血红蛋白分解产生的铁结合,形成硫化铁,致使坏疽部位呈黑色或污绿色,此即坏疽。

12凋亡:是指机体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通过特定的基因及其产物的的调控而发生的程序死亡。

13肉芽组织:既具有旺盛增生能力的幼稚的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的毛细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及各种炎性细胞构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学名词解释病因: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诱因:是指在疾病的条件中能够加强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的原因或作用,从而促进疾病或者病理过程发生的因素。

脑死亡: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萎缩:因患病或其他因素作用,正常发育的细胞、组织、器官发生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体积缩小及功能减退现象。

变性:是细胞或细胞间质的一系列形态学改变并伴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功能下降),表现为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非生理性物质或生理性物质过度堆集。

脂肪变性:实质细胞胞质内脂滴量超出正常生理范围或原不含脂肪的细胞出现游离性脂滴的现象。

坏死:指在损伤因子的作用下,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溃疡:发生于皮肤黏膜表面,因坏死脱落而形成的缺损溃烂。

充血:机体局部组织、器官的血管扩张,含血量超过正常值的现象。

淤血:器官或局部组织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及毛细血管内,称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至远处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梗死:因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组织缺氧坏死现象。

出血性梗死: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出血,故称为出血性梗死,又称为红色梗死。

贫血性梗死:当梗死灶形成时,病灶边缘侧支血管内血液进入坏死组织较少,梗死灶呈灰白色,故称为贫血性梗死(又称为白色梗死)。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是患者原心肺功能正常,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过程中继发急性渗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

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指在严重感染失血创伤或休克过程中,在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器官功能衰竭。

休克: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在毛细血管、小动脉、小静脉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小板聚集,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导致循环功能和其他内脏功能障碍,消耗性凝血病,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产生休克、出血、栓塞、溶血等临床表现。

高渗性脱水:水和钠同时丧失,但缺水多于缺钠,故血清钠高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

低渗性脱水: 是指水钠等比例丢失,血Na+浓度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280一310mmo1/L的脱水。

等渗性脱水:水和钠成比例地丧失,因而血清钠在正常范围,细胞外液渗透压也维持正常。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同一患者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存在,称为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内源性致热原:产热致热原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内源性致热原。

原位癌:癌细胞占据上皮全层,但基膜完整,无间质浸润的油。

乳腺癌:是乳腺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多数来源于导管上皮,少数来源于腺上皮。

绒毛膜癌:为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继发于葡萄胎、流产或足月分娩以后,其发生比率约为2:1:1,少数可发生于异位妊娠后,患者多为生育年龄妇女,少数发生于绝经以后,这是因为滋养细胞可隐匿(处于不增殖状态)多年,以后才开始活跃,原因不明。

畸胎癌:来源于原始生殖细胞或具有可分化为三胚层各种组织潜能的裂球错位所产生的恶性肿瘤。

乳腺增生症:是乳腺增生是指乳腺上皮和纤维组织增生,乳腺组织导管和乳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病变及进行性结缔组织的生长,其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分泌激素失调。

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

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

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恶性淋巴瘤:是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属免疫系统的实体性恶性肿瘤。

霍奇金淋巴瘤: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

其特点为:①临床上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

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的少见。

②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

非霍奇金淋巴瘤:位于免疫系统的包括淋巴结,骨髓,脾脏和消化道的淋巴样细胞。

白血病:是造血组织的恶性疾病,又称“血癌”。

其特点是骨髓及其它造血组织中有大量无核细胞无限制地增生,并进入外周血液,将正常血细胞的内核明显吸附,。

急性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发病时骨髓中异常的原始细胞及幼稚细胞大量增殖并抑制正常造血,广泛浸润肝、脾、淋巴结等脏器。

慢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分为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临床上一种起病及发展相对缓慢的白血病。

他是一种起源于骨髓多能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表现为髓系祖细胞池扩展,髓细胞系及其祖细胞过度生长。

毒性甲状腺肿: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并不限于甲状腺,而是一种多系统的综合征,包括:高代谢症候群,弥漫性甲状腺肿,眼征,皮损和甲状腺肢端病。

非毒性甲状腺肿:由于缺碘或某些致甲状腺肿因子所引起的甲状腺非肿瘤性增生性疾病,不伴有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状腺腺瘤:是起源于甲状腺滤泡细胞的良性肿瘤目前认为本病多为单克隆性,是由与甲状腺癌相似的刺激所致。

好发于甲状腺功能的活动期。

甲状腺腺癌:是由数种不同生物学行为以及不同病理类型的癌肿组成,主要包括乳头状腺癌、滤泡状癌、未分化癌、髓样癌四种类型。

糖尿病:一种急性或慢性代谢性疾病,以持续性血糖升高和从尿中排出葡萄糖(尿糖)为特征,患者除糖代谢障碍外,脂肪、蛋白质代谢也可能发生障碍。

病人有口渴、多饮、多尿及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

结核病: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慢性传染病,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但以肺结核最多见。

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大脑灰质和神经核团内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病理特点。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原发综合症:肺的原发病灶、淋巴管炎和肺门淋巴结结核称为原发综合征,X线呈哑铃状阴影,临床上症状和体征多不明显。

伤寒:(1)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的统称;(2)泛指外感热病。

脊髓灰质炎:又名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梅毒:感染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以阴部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起核而溃烂,神情痴呆为主要表现的传染病。

病理学:是—门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

病理学的任务:是研究疾病的病因、患病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为进一步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代谢性碱中毒:是以血浆HCO;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炎症: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所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基本病理过程。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患者夜间入睡后因突感气闷而被惊醒,在坐起咳嗽和喘气后逐渐缓解,称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为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

肝硬变: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

表现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等病变反复交错进行,使肝脏正常结构破坏,肝变形变硬,晚期出现不同程度的门脉高压和肝功能不全的表现。

劳力性呼吸困难;轻度心力衰竭患者,仅在体力活动时出现呼吸困难,休息后消失,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为左心衰竭的最早表现。

氮质血症: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素、肌酐和尿酸在体内蓄积,因而血中非蛋白氮的含量增加,称为氮质血症。

发热:是由于致热源的作用是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以调节性体温升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急性肾小球炎:简称急性肾炎,广义上系指一组病因及发病机理不一,但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特点的肾小球疾病,故也常称为急性肾炎综合征。

临床上绝大多数属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慢性肾小球炎:简称为慢性肾炎,系指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以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病。

由于本组疾病的病理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肾性贫血:是指各种因素造成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或尿毒症血浆中一些毒素物质干扰红细胞的生成和代谢而导致的贫血,是慢性肾功能不全发展到终末期常见的并发症。

A贫血性梗死: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枝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的梗死,如脾,心肌和脑羊水栓塞: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早破或胎盘早期剥离,又逢胎儿阻塞产道时,由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呀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液循环进入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萎缩:指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缩小,可伴发细胞数量减少。

细动脉硬化症: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

表现为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内膜的脂质沉积性,内膜的灶状纤维化,粥样斑块形成为基本病变,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一系列激发病变风湿小体:风湿病的肉芽肿期,在心肌间质中出现巨噬细胞的增生,聚集,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质后形成,聚集称为风湿小体,是风湿病额特征性病变。

心绞痛:由于心肌急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造成的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

嗜酸性小体:嗜酸性变累计单个或几个肝细胞,散在于小叶内,肝细胞胞浆水分脱失浓缩,嗜酸性染色增强。

进一步发展,胞浆更加浓缩之外,胞核也浓缩以至消失。

最后剩下深红色均一浓染的圆形小体,即是嗜酸性小体。

为单个细胞坏死,属细胞凋亡。

急性肾炎综合症:主要见于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特点为发病突然,明显血尿和少尿轻-中度尿蛋白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凋亡:是活体内单个细胞或小团细胞的死亡,死亡细胞的质膜(细胞膜和细胞器膜)不破裂,不引发死亡细胞的自溶,也不引起急性炎症反应。

凋亡的发生与基因调节有关,也有人称之为程序性细胞死亡(PCD)阿米巴肿:肠阿米巴病的慢性病变,因肠壁肉芽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局限性包块称为阿米巴肿,多见于盲肠,可引起肠梗阻,易误诊为肠癌。

腺瘤:是起源于腺上皮的恶性肿瘤。

肉眼观,菜花状,结节状及溃疡状,浸润性生长。

镜下为具有腺体结构的导管状腺癌,乳头状腺癌和囊腺癌。

腺瘤adenoma由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发生的良性肿瘤,呈息肉状,结节状,有包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