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和结晶

合集下载

溶解与结晶运用及重结晶原理

溶解与结晶运用及重结晶原理

1.溶解与结晶在生产上的应用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和结晶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就是说当溶液的温度和浓度一定时,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平衡也就随之而改变。

例如,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当其温度降低或溶剂减少时,原来的平衡就被破坏,这时溶质的结晶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溶质就会结晶而析出,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反之,如果温度升高或溶剂增多,则原来的平衡也被破坏,这时溶质的溶解速率大于结晶速率,溶质可继续溶解,直到建立起新的平衡为止。

在生产上常运用这种条件对平衡的关系,以促成物质的溶解或结晶,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1)从甘蔗制糖,是先将澄清过的甘蔗汁放在蒸煮锅里加热蒸发,以除去大量的水分,至糖液粘稠达到饱和。

这时蔗糖的溶解和结晶达到了动态平衡,然后把它倒进糖床,让温度逐渐降低,原来的平衡便被破坏,结晶速率大于溶解速率,蔗糖就慢慢地结晶而析出。

凡是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均可采用这样冷却饱和溶液的方法来结晶。

(2)从海水晒盐,是将海水引入海滩上的盐田里,利用日晒和风吹使水分慢慢蒸发溶液逐渐浓缩,食盐便结晶而析出。

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上可以看出,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显然,单用冷却溶液的方法是得不到大量食盐晶体的,所以采用蒸发(减少溶剂)的方法来进行结晶。

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比较不大的物质,实际生产上常同时采用蒸发和冷却相交替的方法来分离和提取。

(3)从盐卤提取氯化钾,晒盐排出的苦卤中主要含有MgCl2和NaCl,其次是MgSO4,而KCl的含量较小。

由于MgSO4的溶解度在较高温度时反而减小,它在高温蒸发过程中就基本上随着NaCl不断结晶而析出。

因此从盐卤初步提出的光卤石(KCl·MgCl2·6H2O)晶体中,还含有约8%的NaCl。

根据KCl,MgCl2,NaCl这三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离开来,以得到农业上的一种钾肥(KCl)。

第五章 溶解与结晶 沉淀反应

第五章 溶解与结晶 沉淀反应
课本第90页
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有沉淀生成
溶解度 溶度积 离子积
课本第85页
沉淀剂
AgNO3 溶液
加入沉淀剂: NaCl溶液
同离子效应
加入Na2CrO4 溶液(铬酸钠)
同离子效应:加入适量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而使 难溶电解质溶解度降低
课本第91页
常见金属氢氧化物沉淀的PH
金属氢氧化物 Ksp 分子式 开始沉淀时的PH 金属离子 浓度 1mol/L 8.63 7.64 6.60 6.45 5.54 4.17 3.04 1.54 完全沉淀时的 金属离子 PH(金属离子 -5 浓度 ≤ 10 mol/L) 浓度 0.1mol/L 9.13 8.14 7.10 6.95 6.02 4.67 3.37 1.87 11.13 10.14 9.10 8.95 8.04 6.67 4.71 3.20
4.0×10 2.4×10-14
MnS 5.6×10-16
-15
7.2 8.2
PbS 1.1×10-29 CuS 8.7×10-36
8.7 9.7
CdS 3.6×10-29
MnS 的溶解度相对其他硫化物要大得多。利用沉淀 转化原理,在料液中加入新制备的 MnS便可以把其 他杂质离子以沉淀的方式去除。
气体的溶解度
• 20℃,压强为101.325KPa的气体, 在100克溶剂中溶解的克数
课本第79页
根据溶解度大小,把物质分为四类:
在 20℃ 时
>10g 易溶 1~10g 可溶 <0.01g 难溶 0.01~1g 微溶
课本第79页
溶解性口诀
钾钠铵盐溶水快 ,
硫酸盐除去钡银铅钙。 氯化物不溶氯化银, 硝酸盐溶液都透明。 氢氧根多溶一个钡 口诀中未有皆下沉。

溶解和结晶相关知识点总结

溶解和结晶相关知识点总结

溶解和结晶相关知识点总结一、溶解的定义和原理1.1 定义溶解是指一种物质(溶质)与另一种物质(溶剂)发生作用,使溶质分子或离子散布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分散体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的分子或离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形成了溶解的过程。

1.2 溶解的原理溶解的原理涉及到溶质和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

其中,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度、难溶度、溶解热等物理化学性质来表征。

而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分子间力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氢键等。

溶解的原理不仅涉及到分子层面的相互作用,还与溶质与溶剂之间化学反应的过程有关。

二、结晶的定义和原理2.1 定义结晶是指溶液中离子或分子失去溶剂分子包围后,依据其晶体结构有序排列而成为有规则几何图形的晶体,从而析出形成固体的过程。

在结晶过程中,溶质分子或离子逐渐聚集在一起,形成具有规则几何形状和尺寸的晶体,从而达到晶体的形成。

2.2 结晶的原理结晶的原理涉及到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液中失去溶剂分子包围,并重新排列成有序结构的过程。

在结晶过程中,溶质之间的分子间力对于晶体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氢键等。

此外,结晶的速度和晶体形态也与结晶温度、饱和度、搅拌速度等因素有关。

因此,结晶的原理不仅涉及到溶质分子或离子的聚集过程,还与溶液环境和外部条件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影响溶解和结晶的因素3.1 影响溶解的因素(1)溶质和溶剂的性质: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这些性质将直接影响到溶解的过程。

如溶质的溶解度、难溶度、溶解热等物理化学性质;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溶解作用类型和程度等。

(2)温度:温度是影响溶解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溶解热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因此在相同条件下,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然而,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系统,温度对于溶解度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

(3)压力:压力也是影响溶解的因素之一。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一、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物质叫做溶液。

2.悬浊液:固体小颗粒悬浮分散在液体里面所形成的物质叫悬浊液。

3.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面所形成的物质叫乳浊液。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二、溶液的形成1、溶液: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溶液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某温度下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是对这种溶质是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这种溶质,但对于其它溶质,它不一定是饱和的,加入其它溶质,仍可能溶解。

2.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三、溶解度1.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物质的溶解度其实就是在一定温度下,某种物质在100g溶剂里能够溶解的最大的量。

溶解度是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物理量;溶解度单位为克(g)溶解度公式:溶解度=m溶质/m溶剂× 100g (在饱和溶液中)物质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大的,但也有些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上升而下降。

2.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叫做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以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四、溶质的质量分数(1)计算公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 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m溶质/m溶液× 100%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 × 100% (S表示溶解度)五、物质在水中的结晶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

重结晶的主要步骤

重结晶的主要步骤

重结晶的主要步骤
重结晶是一种化学分离技术,通常用于纯化晶体,提高样品纯度。

其主要步骤包括溶解、结晶、过滤和干燥。

第一步,溶解。

将待分离的物质加入溶剂中,通过搅拌和加热使其完全溶解。

在此过程中,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选择不同的溶剂。

第二步,结晶。

将溶液慢慢地冷却或加入反结晶剂,使其逐渐形成晶体。

晶体的形成速度与温度、浓度、搅拌等因素有关。

在结晶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控制晶体的大小和形状。

第三步,过滤。

将形成的晶体用滤纸过滤,去除溶剂和杂质。

过滤过程中要注意滤纸的质量,以免滤渣堵塞孔隙。

第四步,干燥。

将过滤后的晶体放在干燥器中,除去残留的溶剂,使晶体完全干燥。

在重结晶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些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溶解物质时要保证完全溶解,避免残留物影响结晶。

其次,在结晶的过程中要控制温度和搅拌速度,以获得理想的晶体形态和大小。

同时,过滤时要注意滤纸的质量和过滤速度,以免滤渣堵塞孔隙。

最后,在干燥时要避免过度干燥,以免损失晶体。

重结晶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分离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妆品、食品等领域的纯化和提纯。

通过掌握重结晶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可以提高样品的纯度,获得更高质量的产品。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结晶度是指高分子材料中分子链有序排列的程度,而溶解度则是指高分子在溶剂中溶解的能力。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结晶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高分子的结晶度越高,分子链越有序,空隙越少,因此溶解度通常会降低。

这是因为在结晶度高的高分子中,分子链更难以在溶剂中获得足够的空间来发生溶解,从而导致溶解度的降低。

2. 溶解度对结晶度的影响:
溶解度的提高会降低高分子的结晶度。

当高分子在溶剂中发生溶解时,分子链会被溶剂包围并分散,导致分子链的有序性降低,从而降低了结晶度。

溶解度的增加会使高分子更难以形成有序的结晶结构。

3. 结晶度和溶解度的平衡:
在实际应用中,高分子的结晶度和溶解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平衡。

通过控制结晶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平衡,可以调节高分子材料的性能。

例如,在某些应用中需要高结晶度的高分子材料,以获得优异的力
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而在另一些应用中,需要具有较高溶解度的高
分子材料,以实现更好的加工性能和成型性能。

总的来说,高分子的结晶度和溶解度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

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和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两者之
间的关系,以实现对高分子材料性能的有效调控和优化。

溶解与结晶运用及重结晶原理

溶解与结晶运用及重结晶原理

1.溶解与结晶在生产上的应用在饱和溶液中溶解和结晶这两个相反的过程处于动态平衡。

这种平衡是暂时的,有条件的, 就是说当溶液的温度和浓度一定时,存在着一定的平衡,如果条件改变,平衡也就随之而 改变。

例如,一物质的饱和溶液当其温度降低或溶剂减少时,原来的平衡就被破坏,这时 溶质的结晶速率大于溶解速率,溶质就会结晶而析出,最后达到新的平衡。

反之,如果温 度升高或溶剂增多,则原来的平衡也被破坏,这时溶质的溶解速率大于结晶速率,溶质可 继续溶解,直到建立起新的平衡为止。

在生产上常运用这种条件对平衡的关系,以促成物 质的溶解或结晶,从而达到分离和提纯物质的目的。

下面举几个例子来(1)从甘蔗制糖,是先将澄清过的甘蔗汁放在蒸煮锅里加热蒸发,以除去大量的水分,至 糖液粘稠达到饱和。

这时蔗糖的溶解和结晶达到了动态平衡,然后把它倒进糖床,让温度 逐渐降低,原来的平衡便被破坏,结晶速率大于溶解速率,蔗糖就慢慢地结晶而析出。

凡 是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均可采用这样冷却饱和溶液的方法来结晶。

(2)从海水晒盐,是将海水引入海滩上的盐田里,利用日晒和风吹使水分慢慢蒸发溶 液逐渐浓缩,食盐便结晶而析出。

在物质的 溶解度曲线图上可以看出,食盐的溶解度受 温度的影响很小,显然,单用冷却溶液的方 法是得不到大量食盐晶体的,所以采用蒸发(减少溶剂)的方法来进行结晶。

溶解度受 温度的影响比较不大的物质,实际生产上常 同时采用蒸发和冷却相交替的方法来分离 和提取。

(3)从盐卤提取氯化钾,晒盐排出 的苦卤中主要含有MgCl2和NaCl ,其次是MgSO4,而KCl 的含量较小。

由于MgSO4的溶解 度在较高温度时反而减小,它在高温蒸发过程中就基本上随着NaCl 不断结晶而析出。

因此 从盐卤初步提出的光卤石(KCl • MgCl2 • 6H2O)晶体中,还含有约8%的NaCl 。

根据KCl , MgCl2, NaCl 这三种物质在同一温度下溶解度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离开来,以得到农业上 的一种钾肥(KCl )。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

溶解和结晶知识点总结1. 溶解的定义及知识点1.1 溶解是指溶质在溶剂中的分散过程。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克服后,溶质将分散在溶液中,形成溶液。

溶解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可受溶质溶解度、溶质与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温度、压力等影响。

1.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有关,相互作用力强的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通常较高。

1.3 溶解过程溶解过程中起作用的是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超过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时,溶质将被溶解。

反之,则会发生逆向溶解的现象。

1.4 影响溶解的因素温度、压力、溶质溶解度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都会对溶解过程产生影响。

一般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促进溶质的溶解,增大溶解度;压力的变化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相互作用力强的溶质在同样的温度和压力下溶解度会较大。

另外,振荡、搅拌溶液、表面积大等都会促进溶质的溶解。

1.5 溶解热溶解会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当溶解过程中吸热较多时,会感觉到溶液温度下降,反之则会感觉到溶液温度升高。

这是由于溶解过程中需要克服分子间的吸引力,这一过程需要吸收热量。

1.6 饱和溶液当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达到一定极限时,再加入相同的溶质无法继续溶解,此时所得溶液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相对稳定的,但温度改变和挥发物质的损失都会导致饱和溶液重新达到过饱和或是饱和状态。

2. 结晶的定义及知识点2.1 结晶是指在溶液中溶质逐渐聚集并凝固成晶体的过程。

当溶液中溶质浓度超过饱和度后,溶质将开始聚集,并最终形成晶体。

结晶是一个动力学过程,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2.2 结晶过程结晶的过程由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和溶剂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共同决定。

当溶质分子间的吸引力大于溶液中的其他分子时,溶质开始聚集并生成晶体。

2.3 结晶条件结晶通常需要有适当的温度条件、溶剂的蒸发、加入晶种等因素的促进。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是高分子化学中的两个重要参数,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分子的结晶度是指高分子在固态状态下表现出的结晶程度,而溶解度则是指高分子在溶液中的溶解性能。

这两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对于研究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高分子的结晶度是指高分子链在固态状态下有序排列的程度。

高分子链的空间取向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着高分子的结晶度。

当高分子链以有序的方式排列时,形成结晶区域,使材料硬度增加,抗拉强度提高。

而当高分子链以无序的方式排列时,形成非结晶区域,使材料变软,并且变得易于加工。

高结晶度的高分子通常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

高分子的溶解度是指高分子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高分子的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高分子的化学结构、分子量、极性等因素。

高分子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来说,高结晶度的高分子具有较低的溶解度,而低结晶度的高分子具有较高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高结晶度的高分子链在溶液中难以发生扭曲和位移,从而使其难以溶解,而低结晶度的高分子链则易于在溶液中发生扭曲和位移,更容易溶解。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分子的结晶度和溶解度具有一定的平衡关系,通过合理设计高分子的结构和调控工艺条件,可以实现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平衡,提高材料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关系,通过研究和探索这种关系,可以更好地理解高分子材料的性质和行为,为高分子化学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提供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我们期待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深入探讨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之间的关系,为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应用提供更多的新思路和方法。

【文章结束】。

第二篇示例:高分子的结晶度与溶解度是两个重要的性质,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高分子结晶度是指高分子链在其固相中的有序排列程度,而溶解度则是指高分子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程度。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结晶知识点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结晶知识点

化学物质的溶解度与结晶知识点咱先来说说化学里这个溶解度和结晶,这俩概念可有意思啦!记得有一次,我在家里捣鼓着做一个小实验,就是想搞清楚这溶解度和结晶到底是咋回事。

我准备了一堆东西,有白糖、水、杯子、勺子,还有一个小锅。

我先把水倒进杯子里,然后开始一勺一勺地往水里加白糖。

每加一勺,我就用筷子搅一搅,看看白糖是不是都化掉了。

一开始,白糖加进去,很快就消失不见了,水还是清清亮亮的。

我就这么不停地加呀加,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发现白糖不再那么容易溶解了,杯子里开始有一些小小的颗粒沉淀在底部。

我心里想,这是不是就快到溶解度的极限啦?可我不甘心,还想继续试试,又加了几勺,结果那些没溶解的白糖颗粒越来越多。

这时候我明白了,溶解度就像是一个容器的容量,到了一定程度,它就装不下更多的东西啦。

接着,我把这没完全溶解的白糖水倒进小锅里,开小火慢慢煮。

煮着煮着,水开始变少了,那些原本没溶解的白糖颗粒也不见了。

我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锅里,期待着会有什么神奇的事情发生。

随着水分不断蒸发,锅里的糖水变得越来越浓稠。

突然,我看到锅边开始有一些小小的晶体出现啦!它们亮晶晶的,就像小小的宝石。

我兴奋得不行,这就是结晶呀!我继续煮着,结晶越来越多,最后整个锅里都是白白的结晶。

我把火关掉,等锅稍微凉一点,就迫不及待地用勺子把结晶舀出来。

这些结晶摸起来硬硬的,颗粒分明。

我仔细观察着它们,发现每一颗结晶都有着规则的形状,有的像小小的立方体,有的像细长的棱柱。

我心里琢磨着,这溶解度决定了能溶解多少物质,而结晶就是当溶液里的溶质超过溶解度,多出来的部分就以这种漂亮的晶体形式出现啦。

再想想我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溶解度和结晶的现象也无处不在呢。

比如说,冬天里有时候马路上撒盐来化雪,就是利用了盐在水里的溶解度,让雪更快地融化。

还有做豆腐的时候,用卤水点豆腐,也是通过控制溶解度和结晶的过程,让豆浆变成了豆腐。

其实化学里的这些知识,并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有用,它就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初中化学复习专题 溶解与结晶

初中化学复习专题  溶解与结晶

水分子
NaCl固体
溶液
溶解前
溶解中
溶解后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 分散的过程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 溶液
稳定的混合物。
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溶液的组成
溶剂 起溶解作用的物质 溶质 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
分散不一定溶解 悬浊液和乳浊液
蒸发结晶
经日晒、风吹、受热等,使溶剂不断减少,溶质的质量 分数逐渐增大,直至形成饱和溶液,继而析出晶体
降温结晶
降温结晶:适合溶解度受 对于溶解度随温度升高明温显度增变大化的影固响体比物较质大,的冷物却热的 饱和溶液,因溶解度减小质继如而:析硝出酸晶钾体
我知道
我们国家的青海湖里含有丰富的食盐(NaCl)和纯碱(Na2CO3)资源, 生活在湖区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探究再现 硝酸钾能否在一定量水中无限溶解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在盛有20mL水的烧杯
中,加入5g硝酸钾,充
分搅拌
不饱和
全部溶解
2.温度不变,在上述得到
的溶液中,再加入5g硝
酸钾,充分搅饱拌 和
有部分未溶解
一定温度下 KNO3在一定量 的水中不能无 限量溶解
谈一谈你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理解。
中,搅拌至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并记录。
究 氢氧化钠
温度升高
氯化钠 溶解 温度不变
硝酸铵
温度降低
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扩散过程
吸收热量
水合过程
放出热量
这两种过程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不同,从而使溶液的温度发生不同的变化。

初中结晶方法

初中结晶方法

初中结晶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初中结晶方法结晶是一种物质在固态中由溶液过渡到稳定的晶体状态的过程。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结晶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操作,也是一个常见的实验现象。

通过结晶实验,学生可以了解溶液溶解和结晶过程,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下面我们就来介绍一些在初中阶段常见的结晶方法。

一、溶液结晶法溶液结晶法是最常见的结晶方法之一,通常用于从溶液中结晶出纯净的晶体。

其步骤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溶解固体:将需要结晶的固体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在适当的温度下加热搅拌,直至固体完全溶解为止。

这一步骤是将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饱和溶液的过程。

2. 过滤:在溶液中过滤除去不溶性固体杂质,得到纯净的溶液。

3. 结晶:在适当的条件下(如降温或蒸发溶剂),溶液中的溶质开始析出晶体。

晶体的生成是一个过程耗时较久,需要耐心等待,直至晶体完全生成。

4. 结晶收集:利用玻璃棒或玻璃棉球将结晶从溶液中捞出,并用净水洗涤,最后用滤纸吸干。

二、熔融结晶法1. 加热:将固体物质加热至熔化,形成液态。

2. 结晶:逐渐降温,使物质在适当的温度下结晶。

三、悬浮结晶法1. 溶解固体:将需要结晶的固体加入适量的溶剂中,使之溶解。

2. 加入结晶剂:在溶液中加入一些可以促进结晶的物质(称为结晶剂),如种子晶。

3. 调节条件:适当调节溶液的温度、搅拌速度等条件,促使溶质结晶。

通过以上几种常见的结晶方法,学生可以初步了解结晶的原理和操作技巧,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力。

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结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结晶是一种有趣的实验现象,通过结晶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物质的转化过程,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希望通过今天的介绍,学生们对初中结晶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探索更多的化学世界。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一、初中结晶方法的定义结晶方法是一种通过整理、归纳、总结等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整体梳理和提炼的学习方法。

重结晶的四大步骤

重结晶的四大步骤

重结晶的四大步骤介绍重结晶是一种常用的纯化晶体的方法,通过溶解晶体并再结晶出纯净的晶体,可以去除杂质,提高晶体的纯度和结晶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重结晶的四大步骤,包括溶解、结晶、过滤和干燥。

1. 溶解溶解是重结晶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在这一步中,将待重结晶的晶体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溶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1 选择适当的溶剂选择适当的溶剂是重结晶的关键。

溶剂应能够完全溶解待重结晶的晶体,在溶解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并且与晶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较大。

常用的溶剂有水、醇类、醚类等。

选择溶剂时,还需考虑溶液的稳定性、挥发性和毒性等因素。

1.2 加热溶解通常情况下,加热溶解可以提高晶体的溶解度,加快溶解速度。

但需注意控制溶解温度,避免溶剂的过度挥发或晶体的分解。

2. 结晶结晶是重结晶的核心步骤,通过降低溶液的浓度,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

在这一步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2.1 控制冷却速率冷却速率对晶体的形状和大小有很大影响。

通常情况下,较慢的冷却速率有利于形成大晶体,而较快的冷却速率则有利于形成小晶体。

冷却速率可通过改变溶液的冷却方式或加入降低溶解度的物质来控制。

2.2 搅拌促进结晶在溶液冷却过程中,搅拌可以促进晶体的形成和生长,避免溶质在溶液中析出形成颗粒。

2.3 结晶温度的控制结晶温度的选择与晶体的性质有关。

一般情况下,结晶温度应低于溶解温度,但又不能过低,以避免晶体的过度结晶或结晶速率过慢。

3. 过滤过滤是将结晶后的晶体与溶剂分离的步骤,以获得纯净的晶体。

在过滤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选择适当的过滤介质选择适当的过滤介质可以提高过滤效率和晶体的纯度。

常用的过滤介质有滤纸、玻璃纤维滤膜等。

3.2 控制过滤速度过滤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晶体带有溶剂或杂质的残留,而过滤速度过慢则会延长实验时间。

因此,需要控制过滤速度,使晶体能够充分分离。

3.3 洗涤晶体过滤后的晶体通常还带有一定的溶剂和杂质,需要用适当的洗涤液进行洗涤,以去除残留物。

溶解度与结晶的关系

溶解度与结晶的关系

溶解度与结晶的关系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溶解度与结晶这对“好伙伴”。

溶解度呢,简单来说就是在一定温度下,物质在溶剂中溶解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量。

而结晶呢,则是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形成晶体的过程。

那它们之间到底有啥关系呢?这可太重要啦!
要搞清楚这个关系,咱得先说说怎么去观察和研究它们。

首先,得准备好溶质和溶剂,把溶质慢慢加入溶剂中,同时搅拌呀,注意一定要搅拌均匀哦,不然可就不准确啦!然后,在不同温度下观察溶质溶解的情况,这一步可得仔细咯,不能有一点儿马虎。

还有哦,要记录好数据,这可都是宝贝呀!在这个过程中,安全性可不能忽视呀,千万别让溶剂溅到身上,那可不是开玩笑的。

稳定性也很关键呢,实验环境要保持稳定,不能一会儿热一会儿冷的,那会影响结果的。

那溶解度与结晶在实际中有啥用呢?这用处可大啦!在化工生产中,通过控制溶解度和结晶条件,可以得到纯度高、质量好的产品。

在制药领域,这更是至关重要呀,能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它们的优势也很明显呀,比如可以精确地控制产物的纯度和形态。

我给你们说个实际例子哈。

有一次在一个化工厂里,工人们就是利用溶解度和结晶的原理来生产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

他们精心控制温度和溶剂的量,最终成功地得到了高质量的晶体,产品质量那是杠杠的!看到那一堆堆亮晶晶的晶体,工人们脸上都笑开了花。

总之,溶解度与结晶的关系那是密不可分呀,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在各种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不能小瞧了它们哟!。

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实验操作

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实验操作

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引言: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是化学实验中常见的操作步骤。

通过结晶与溶解实验,可以观察和了解不同盐类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溶解度规律。

本实验旨在探究盐类化合物的结晶与溶解实验操作方法及实验现象。

实验材料与仪器:1. 盐类化合物:如氯化钠、硫酸铜、硝酸银等,根据实验需要选择2种不同的盐类化合物。

2. 蒸发皿或结晶皿:用于溶液的蒸发和结晶。

3.烧杯:用于溶解盐类化合物。

4.玻璃棒:用于搅拌溶液。

5.滤纸和漏斗:用于分离结晶与溶液。

6.热板或加热器:用于对溶液进行加热。

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a. 清洗实验器材:将蒸发皿、烧杯、玻璃棒等实验器材用去离子水清洗干净,并晾干备用。

b. 称量盐类化合物:根据实验要求,分别称取适量的两种盐类化合物。

注意准确称量,避免误差。

2. 溶解实验:a. 取一个干净的烧杯,将其中一种盐类化合物称取并加入烧杯中,用去离子水溶解。

b. 用玻璃棒搅拌溶液,直到完全溶解。

注意避免溶液溢出烧杯。

3. 结晶实验:a. 将溶解好的盐类溶液慢慢倒入蒸发皿中,注意避免溶液的飞溅。

b. 将蒸发皿放置在通风处,让盐类溶液慢慢蒸发,使其中的溶质结晶。

可以加快蒸发过程的方法有:放置在热板上、放置在装有醋酸的试管中等。

4. 结晶收集:a. 当溶液蒸发一定程度,开始出现结晶时,将蒸发皿移至室温下,让结晶缓慢地沉淀。

b. 使用漏斗和滤纸装置,将溶液与结晶分离。

将结晶均匀地倒在滤纸上,让其完全干燥。

5. 结晶纯化:a. 用去离子水轻轻洗涤结晶,以去除残余的杂质。

b. 将结晶取出并置于干燥的蒸发皿或结晶皿中,放置在通风处晾干。

c. 完全干燥后,使用称量器重新称量结晶的质量,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避免溶液接触皮肤和眼睛。

若不慎接触,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寻求医疗帮助。

2. 操作前检查实验器材是否干净,以免影响实验结果。

3. 搅拌溶液时要轻柔,避免产生气泡。

简述重结晶的操作原理

简述重结晶的操作原理

简述重结晶的操作原理
重结晶是一种分离纯化化学物质的常用方法,其操作原理主要依靠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性随温度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

重结晶的操作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溶解:将待分离的混合物加入适量的溶剂中,通过加热或搅拌等方式使其充分溶解。

2. 结晶:待溶液冷却到一定温度时,其中某些组分会因溶解度的改变而从溶液中析出结晶形式。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下降,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逐渐减小,过饱和度增加,使得溶质从溶液中析出。

3. 过滤:将溶液中析出的结晶物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进行分离。

通常使用玻璃纤维滤纸、滤棉或滤膜等材料进行过滤。

4. 洗涤:用适量的纯溶剂或冷的溶剂将未结晶的杂质洗涤掉,以提高结晶的纯度。

5. 干燥:将洗涤后的结晶物进行干燥,通常使用通风干燥、热风干燥或真空干燥等方式。

重结晶的操作原理主要依靠溶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随着温度的降低,溶液中的溶质溶解度逐渐减小,使得溶质从溶液中析出结晶。

通过适当控制溶液中的温度和浓度,可以实现对特定物质的分离纯化。

在实际操作中,选择合适的溶剂、控制溶解、结晶和洗涤的条件,结合对物质性质和溶液行为的理解,能够有效地分离纯化目标物质。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溶解和结晶的关系
从微粒运动的观点看,溶解是溶质微粒离开溶质表面向溶剂里分散的过程;结晶是分散在溶液里的溶质微粒向溶质表面聚集的过程。

显然,溶解和结晶是相反的两个过程。

当溶质开始溶解时,单位时间里从固体溶质表面扩散到溶剂里的微粒数目,比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多,固体溶质不断减少。

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中溶质微粒数目逐渐增加,由溶液里回到固体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也不断增加,溶质溶解的速率逐渐减小,而溶质结晶的速率却逐渐增大。

当单位时间里扩散到溶液里的溶质微粒数目,与回到溶质表面的溶质微粒数目相等时,也就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溶质结晶的速率相等时,溶解过程与结晶过程达到了平衡。

这两个同时进行的相反过程是可逆的,通常用“”表示。

固体溶质溶液里的溶质
这时,可以看成溶质不再溶解,也不再结晶。

但实际上,溶解和结晶都仍在进行。

这时的溶液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饱和溶液。

能溶解在水里的物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的原因就是因为存在这个平衡。

当外界条件改变(如饱和溶液冷却或蒸发溶剂)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也要相应地改变,便会有晶体析出等现象发生。

结晶操作方法

结晶操作方法

结晶操作方法
结晶操作方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实验操作技术,通常用于纯化、分离和提纯化合物。

其操作步骤包括溶解、结晶和过滤。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将待结晶的化合物放入溶剂中进行溶解,通常选择适宜的溶剂,使化合物在溶剂中溶解度较低,以便于结晶。

2.通过加热或搅拌等方法促进化合物的溶解,直到化合物完全溶解为止。

3.在化合物溶解液中加入适量的沉淀剂或凝固剂,使溶液中化合物逐渐结晶。

4.待溶液中的化合物结晶到一定程度时,将其静置一段时间,使结晶完全形成。

此时可以加入适量的冷却剂,以便加快结晶速度。

5.将结晶后的固体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分离出来,洗净并干燥,即可得到纯净的化合物。

结晶操作方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纯化技术,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各种有机和无机化合物。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结晶操作时,应控制温度、溶剂量、沉淀剂用量等条件,以确保结晶的成功率和纯度。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化学实验基础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09·广东,3)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用25 mL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KMnO4溶液B.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用蒸馏水润湿试纸C.蒸馏时蒸馏烧瓶中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容积的2/3,液体也不能蒸干D.将金属钠在研钵中研成粉末,使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更安全2.(2008·江苏,9改编)以下实验或操作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用溴水鉴别苯、乙醇、四氯化碳B.准确称取0.400 0 g的NaOH固体配成1 000 mL浓度为0.010 00 mol/L的溶液C.为除去苯中的少量苯酚,向混合物中加入适量的溴水后过滤D.用澄清石灰水鉴别Na2CO3溶液和NaHCO3溶液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容量瓶、滴定管、烧杯、蒸馏烧瓶、量筒等仪器上都具体标明了使用温度B.冷浓硫酸保存在敞口的铅制的容器中C.为了使过滤速率加快,可用玻璃棒在过滤器中轻轻搅拌,加速液体流动D.KNO3晶体中含有少量NaCl,可利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4.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氨气,能够防止倒吸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 a口进气可收集Cl2、NO2等气体5.下列操作或仪器的选用正确的是 ( )6.下列实验所用的试纸不能预先用蒸馏水润湿的是 ( ) A.用品红试剂检验SO2B.用淀粉碘化钾试纸检验Cl2C.用红色石蕊试纸检验NH3D.用pH试纸测定某溶液的pH7.下列实验操作中所用仪器合理的是 ( ) A.用25 mL的碱式滴定管量取14.80 mL NaOH溶液B.用100 mL量筒量取5.2 mL盐酸C.用托盘天平称取25.20 g氯化钠D.用100 mL容量瓶配制50 mL 0.1 mol/L盐酸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 A.制乙酸乙酯时,迅速将乙醇注入浓硫酸中B.手上沾有少量苯酚,应立即用氢氧化钠溶液清洗C.少量浓硫酸沾在皮肤上,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D.用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加热一段时间后再通入氢气9.(2010·广东理综,22)对实验Ⅰ~Ⅳ的实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A.实验Ⅰ:液体分层,下层呈无色B.实验Ⅱ:烧杯中先出现白色沉淀,后溶解C.实验Ⅲ:试管中溶液生成红色沉淀D.实验Ⅳ:放置一段时间后,饱和CuSO4溶液中出现蓝色晶体10.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中和滴定实验中应用待测液润洗锥形瓶B.蒸馏操作时应将温度计的水银球插入液面下C.用重结晶的方法提纯苯甲酸时应趁热过滤D.NaOH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11.某研究小组为测定食用白醋中醋酸的含量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 A.用碱式滴定管量取一定体积的待测白醋放入锥形瓶中B.称取4.0 g NaOH加入到1 000 mL容量瓶中,再加水至刻度,配成1.00 mol/L NaOH 标准溶液C.用NaOH溶液滴定白醋,使用酚酞作指示剂,溶液颜色恰好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时,为滴定终点D.滴定时眼睛要注视着滴定管内NaOH溶液的液面变化,防止滴定过量12.下列有关实验装置或仪器的使用,叙述正确的是 ( )A.装置①可用于实验室制取纯净而干燥的氯气B.仪器②可用于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体积C.滴瓶③中所装的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D.泥三角④主要是加热蒸发皿时使用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3个小题,共40分)13.(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熟练使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常见仪器,熟悉常见实验用品是正确进行实验的基础。

试回答以下问题:(1)现有如下仪器,用序号回答有关问题:①容量瓶②蒸馏烧瓶③滴定管④量筒⑤烧杯⑥蒸发皿⑦分液漏斗对允许加热的仪器,加热时必须垫石棉网的有________;使用时必须检查是否漏水的有________;标有“0”刻度的有________。

(2)拟在烧杯中在加热条件下配制50 mL某溶液,应选择的烧杯是________(用字母回答)。

a.400 mL烧杯 b.250 mL烧杯 c.100 mL烧杯 d.50 mL烧杯(3)用装置甲、乙、丙和乳胶管组成一套装置(气密性已检查),可用于制取并收集NH3或HCl气体。

可供选择的液体试剂有:浓硫酸、稀硫酸、浓盐酸、稀盐酸、浓氨水,丙中试剂为紫色石蕊溶液。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若制取某气体的过程中,丙中的石蕊溶液变红,且烧瓶A中的试剂与分液漏斗B中的试剂均为无色液体,则烧瓶A中的试剂为________,制取该气体利用了分液漏斗B中试剂的性质有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丙中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或变蓝,说明乙中气体已集满。

若石蕊溶液变蓝,则烧瓶A中应加入的固体试剂为________。

②若在乙中收集氨气,气体流经装置的顺序是:a ______ ______d(填接口代号)。

14.(15分)某课外小组利用H2还原黄色的WO3粉末测定W的相对原子质量,下图是测定装置的示意图,A中的试剂是盐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中装入的试剂:B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2)连接好装置后应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加热反应管E”和“从A逐滴滴加液体”这两步操作应该先进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两步之间还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反应过程中G管逸出的气体是________,其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5分)蛇纹石可以看作由MgO、Fe2O3、Al2O3、SiO2组成。

实验室以蛇纹石为原料制取水合碱式碳酸镁,已知:氢氧化物Fe(OH)3Al(OH)3Mg(OH)2开始沉淀pH 1.5 3.3 9.4实验步骤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室完成操作①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检验溶液Ⅱ中是否含有Fe3+的操作与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沉淀混合物B中制取D,应加入一种试剂进行分离,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进行________________(依次填写实验操作名称)。

(4)操作②中应控制溶液pH的合理范围是____(填序号)。

A.小于1.5 B.1.5~3. 3 C.7~8 D.大于9.4(5)为探究所得的水合碱式碳酸镁[x MgCO3·y Mg(OH)2·z H2O]的组成,取样7.28 g于装置A的玻璃管中,请按由左→右顺序将下列装置连接好(填序号,装置可重复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C应盛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充分反应后,如果实验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3.2 g,共放出2.64 g CO2气体,则x∶y∶z=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2.A 3.D 4.D 5.C 6.D7.A 8.C 9.D 10.C 11.C 12.A13.(1)②⑤①③⑦③(2)c(3)①浓盐酸吸水性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NaOH(或CaO或碱石灰) ②c b 14.(1)锌粒水浓硫酸(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G弯管末端浸没在盛有水的烧杯(或水槽)中,微热烧瓶B,观察G管口,若有气泡逸出且撤去酒精灯,回升一段水柱,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3)从A逐滴滴加液体检验H2的纯度(4)氢气在G管出口处点燃15.(1)玻璃棒、漏斗、烧杯(2)取少量溶液Ⅱ于试管中,加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Fe3+沉淀完全;若溶液变红色,说明Fe3+没有沉淀完全(3)OH-+Al(OH)3===AlO-2+2H2O 过滤、洗涤、加热(4)C(5)C→B→A→B→D→B(或D) NaOH溶液或其他合理答案3∶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