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1-51期)六
由动物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的差异
由动物谚语看中日文化差异的差异摘要谚语是人民大众生活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语言就象一面镜子,反映了该国的文化,由于中日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历史条件不同,在谚语中使用的动物也不同,它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动物谚语中日文化差异映射1引言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长期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来的,并经过大众传诵,锤炼,完善而流传于世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语言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在悠久的交流历史中,很多中国文化流传到日本,谚语也作为中国文化的精髓随之流传到了日本。
因此,中日两国有很多相同、相似的谚语。
但由于两国的社会环境,风土人情等不同,许多谚语在表达方式上也有所不同。
日本特有的文化也孕育出了很多独自的谚语,这样日本又有自己不同的谚语。
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着大量与动物有关的谚语,它们是人类文化的全景速写,可以从中看出该国的历史、传统、风土、人情等。
笔者从中日两国谚语中挑选出一些相同或相似的有关动物的谚语来比较和分析各自的意义及表达方式,从中分析出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
2中日谚语中动物的使用偏好这里的使用偏好,指的是在不同的民族文化圈中,通过动物来表达生活经验、事物道理时在谚语中的具体使用情况。
2.1 虎在中国虎一向是猛兽的代表,被奉为百兽之王,“虎”常被描述成“壮哉于兔豪且雄,猛气不与凡兽同。
吞牛伏豹爪牙利,空谷一啸来天风”的“虎大王”。
自古以来,有关虎的成语,谚语就一直丰富着人们的语言生活,在中国谚语中,虎常和狼连用,两者都是凶狠,残暴的形象,用作比喻强大,凶恶的势力。
如“蜂蚁也有君臣,虎狼也有父子”。
“人可以和虎狼搏斗,却无法和苍蝇争吵。
”还有“前怕狼,后怕虎,一事无成白辛苦”。
而在日语谚语中,虎常和鼠连用,虎作为威猛强大,鼠作为胆小无力的形象代表,两者常作为强弱势力的对比双方在谚语中出现。
举例如下:(1)虎鼠となる// 虎沦为鼠虎落平阳。
用日语表达中国谚语
中日谚语之间的关系大致分成两种:1、直接把中国的谚语翻译成日文。
如:“百闻不如一见”----「百聞は一見に如かず」2、中日两国的谚语各不相同,但其含义相同。
如:“歪打正着”----「怪我の功名」对第一类不必做任何解释,而对第二类,则有时要进行必要的说明。
还有一些很难找到合适的对应谚语,但它有特别之处,也适当地进行介绍。
第一类:01、“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は藍より出でて藍より青し」02、“光阴似箭”----「光陰矢の如し」03、“滴水穿石”----「雨だれ石を穿つ」04、“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一を知り二を知らず」05、“一叶落知天下秋。
”----「一葉落ちて天下の秋を知る」06、“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の計は元旦にあり」07、“岁月不待人”----「歳月人を待たず」08、“养子方知父母恩”----「子をもって知る親の恩」09、“知子莫若父”----「子を知ること父に如くはなく」10、“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千里の堤も蟻の穴から」11、“条条道路通罗马”----「総ての道はローマに通ず」12、“脍炙人口”----「人口に膾炙する」13、“笑里藏刀”----「笑中に刀あり」14、“前门拒虎,后门进狼。
”----「前門の虎、後門の狼」1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の道も一歩より起こる」16、“一贫如洗”----「赤貧洗うが如し」17、“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前者の覆るは後車の戒め」18、“有备无患”----「備えあれば憂いなし」19、“隔岸观火”----「対岸の火災」「川向いの火事」2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流れる水は腐らぬ」21、“快马加鞭”----「駆け馬に鞭」22、“恩将仇报”----「恩を仇で返す」23、“子女不知父母心”----「親の心子知らず」24、“照猫画虎”----「猫を真似て虎を描く」25、“一丘之貉”----「一つ穴の狢」26、“放虎归山”----「虎を野に放つ」27、“遂二兔者不得其一”(鸡飞蛋打)--「二兎を追う者は、一兎をも得ず」28、“画饼充饥”----「絵に描いた餅」29、“雨后春笋”----「雨後の筍」30、“一箭双雕”----「一石二鳥」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蚌の争い、漁夫の利となる」32、“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33、“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34、“以毒攻毒”----「毒を以って毒を制す」35、“为国捐躯”----「国の為に命を捨てる」36、“无计可施”----「施すすべがない」「もはや策の施しようがない」37、“光是嘴上说漂亮话(只说不练)”----「口先だけ綺麗なことを言う」38、“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言うは易く,行うは難し」第二类:01、“垂头丧气”----「青菜に塩」02、“功到自然成”---「石の上にも三年」03、“满瓶不响,半瓶叮当”---「空き樽は音高し」04、“火烧眉毛”---「足下に火がつく」05、“马后炮”------「後の祭り」“事后搞庆祝活动”06、“八九不离十”------「当たらずと言えども遠からず」[解释]:「当たる」是“说准了”,它的否定是「当たらず」;「とも言えども」是“虽然说是”;「遠からず」是“远”的否定,这是古语说法,和「遠くない」相同。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
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中日谚语对比——以动物谚语为例谚语是一种流传下来的智慧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日两国作为亚洲最具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国家之一,各自拥有丰富的谚语文化。
本文将以动物谚语为例,对比中日两国的谚语,探讨其中的差异和共同点。
1. 马到成功这是中国的一句常见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事业获得顺利发展。
而日本对于马的形象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马作为战争中的勇士,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鞍上龙马”,表示战胜困难,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两个国家对待马的象征意义有明显的差异。
2. 狐假虎威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胆小怕事的人在强者面前逞强。
而日本对狐的印象与中国不同,他们认为狐是聪明、机智的动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臆狐之名”,形容一个人冒充高人物的身份。
在谚语中,两个国家分别给予了狐不同的形象。
3.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不识好人好事的人。
而日本的狗形象与中国相似,认为它们是忠诚的朋友。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忠犬八公”,用来形容一个非常忠诚的朋友。
尽管两个国家对狗的象征意义一致,但在具体的谚语表达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4. 如鱼得水中国有这样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适应了新的环境,感到舒适自在。
而日本对鱼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鱼视为象征幸福的吉祥物。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金鱼奇缘”,用来形容一对恋人之间的美好故事。
两个国家对鱼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存在明显差异。
5. 一箭双雕这是中国的一句谚语,用来形容一次行动达到了两个目的。
而日本对鸟的形象有着不同的理解,他们将鸟视为自由和永生的象征。
因此,日本有一句谚语叫做“鸟の親子鳴き,離れて飛ぶ”,意为父子鸟一起鸣叫,然后展翅高飞。
两个国家对待鸟的象征意义以及谚语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差异。
通过对比中日两国动物谚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两个国家都以动物为谚语的表达对象,但在具体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方式上存在着差异。
中日谚语对比研究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 根据上下文和语境, 选择合适的翻译方 法
直译与意译的优缺 点:直译可能失去 原文的韵味,意译 可能失去原文的准 确性
归化与异化
归化:将源语中的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
异化:保留源语中的文化元素,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感受到源语的文化特色
归化与异化的选择:根据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中国谚语:注重家庭伦理,强调孝道、 亲情、友情等
日本谚语:受海洋文化影响,强调冒 险、创新、合作等
03
中日谚语的表达方式
章节副标题
语言结构对比
中文谚语:简洁 明了,注重寓意, 多用四字成语
日语谚语:注重 语法结构,多用 敬语和自谦语
中文谚语:多用 比喻、拟人等修 辞手法
日语谚语:注重 逻辑关系,多用 并列、转折等连 接词
媒体: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传播中日谚语 交流活动: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如中日文化交流节等,传播中日谚 语
跨文化交流的意义
增进理解: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
促进合作: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丰富文化: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丰富本国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 样性和繁荣 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跨文化交流,可以提高本国的国际竞争力, 增强国际影响力
日本谚语:多用典故、成语等修辞手法,富有文化底 蕴,寓意深刻
语义理解与运用
中日谚语在表达 方式上的差异
中日谚语在语义 理解上的不同
中日谚语在运用 上的特点
中日谚语在文化 交流中的作用
04
中日谚语的翻译技巧
章节副题
直译与意译
直译:忠实于原文, 保留原文的语言风 格和表达方式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作者:杜晓磊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51期摘要:论文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异同。
指出,中国人喜欢以批判、说教或者定义的形式表达谚语,给人严谨、正式的感觉;日本人则喜欢用生动、逼真的语言来表达谚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汉语气势恢宏,较为抽象,而日语较为细腻,形象较为具体;汉语侧重总结,给人教化,而日语通常留空白。
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0;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68-02众所周知,所谓谚语,是以十分精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因此,为了容纳深刻的含义和便于理解,无论是日语、汉语还是其他语言,谚语一般都是文化凝聚浓缩的产物。
因此,对谚语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上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日文化的异同。
谚语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分别表现在地理环境、农业、风俗习惯、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等各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其所采用的谚语也不同。
以下,分别做出分析解读。
关于地理环境的谚语产生于当地的人民,同时也反映着当地的自然环境。
汉语中充分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谚语有很多,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长江后浪推前浪”、“阳朔山水甲桂林”、“苏州不断菜,杭州不断笋”、“昆明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等,都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种类繁多。
谚语中描写动植物种类的谚语也有很多,老虎、熊、狼等动物以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等植物在谚语中也频频出现。
例如“一猪二熊三老虎”、“正月种松,二月种杉,三月种竹”等。
相比于中国,日本平原稀少,河川短促,雨量较多容易形成洪水。
夏天台风常至,冬天时而有大雪袭来,更甚者地震也会不约而至等,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日本人在生活中较多地关注天气,于是便形成了“天を頼りにして飯を食う”等谚语,同时也诞生了「旱天の慈雨」、「初雪の早い年は根雪は遅い」、「月に群雲花に風」、「夏の小袖」、「物いえば唇寒し秋の風」、「冬気たりなば春遠からじ」等词语。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中日两国是我国的友好邻邦,两国的文化在许多方面有着深厚的历史联系。
中日的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是体现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方面。
谚语是一种语言在长期使用中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它集中了一国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反映了民族精神和生活态度。
在中日两国的谚语中,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许多异同之处。
本文将从中日谚语的特点、文化背景及谚语对生活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一、中日谚语的特点中文谚语在长期的漫长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人民的聪慧和智慧。
中文谚语常常是用简短而生动的语言来表达具有哲理的观点,它通过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和富有音韵的语言,简练地表达出一种哲理,以极短的文字,确是大智慧之卓越表达。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众人拾柴火焰高"等谚语,表达了中国人对群体合作与拼搏奋斗的重视。
日语谚语在日本的日常用语中非常常见,它反映了日本人民的成语和言行技能。
日语谚语精炼、生动、形式多样、表达力强,它通常取于古典文学、宗教和民间传统。
日语谚语常常给人以启迪和反思,表达出日本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心灵的追求。
"七転び八起き"(七次摔倒,八次起来),"猿も木から落ちる"(猴子也会从树上掉下来)等谚语,都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日式哲理。
二、中日文化背景的异同1.中文谚语的文化背景三、谚语对生活的影响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了许多有关于生活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反映在中国的谚语中。
中国的谚语通常是富有民间智慧和聪慧,它们对中国人民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谚语,表明了中国人对领导者的重视和依赖。
日本人民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也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智慧和观点。
日语谚语富有哲理和深刻的表达方式,它们对日本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勇者大胆、暗雲の来る曙”(勇敢者胸怀大志,预感到不祥之兆),以及“志が高く、道より遠く”(心有恒则事竟成),这些谚语都反映了日本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观点。
从中日惯用句·谚语的差异看民族文化和地理因素对中介语现象的影响
现 象作 了初 步的阐释。为 了避免 因为 民族文化和地理环境的差异 对 中介语 系统的不 良影 响, 作者认 为应 当贯彻 在 外语教 学过程 中, 同时进行外 国文化 , 历史和地理的讲授 , 帮助 学习者建立 良性的 中介语 系统。
[ 关键 词 ] 中介语; 母语; 第二语言; 民族文化; 地理环境 ; 外语教学
日语学 习 的过 程 中 , 中介 语 出 现 的 影 响 是 多 方 面 的 。有 来 自
在各个 国家和 民族 的语言 当中, 惯用句 ・ 谚语 又是 非常 独特 的, 因为它的产生 更加容 易受 到本 民族 和 国家 的历史 , 文化和风俗的影 响。谚 语是 一个 国家人 民 日常工 作经验 概
文 化 是 独 特 的 , 不 相 同的 。 互 三 、 用 旬 ・ 语 的 民族 文 化性 惯 谚
地道和完善 , 无疑也都是属于中介 语范畴里 面的。因此 作为
中 国人 , 们 的 母 语 — — 汉 语 对 我 们 学 习 第 二 语 言 , 日语 我 即
的干扰和影 响是 不言 而喻的 。作 为中 国人 的母语 的汉语 对
统 会 随 着学 习的 深 入 处 于一 个 不 断 变 化 的动 态过 程 。但 是 习得 者 的 母 语 因素 会 对 这 个 过 程 造 成 负 面 的 影 响 。本
文在这个基础上提 出了不只是母语本 身的语言 系统会对 中介语 系统产 生不 良影响 , 习得者 所处的外部环境—— 民
族 文化 和 地 理 环 境 的 差 异 也会 导 致 不 良 的 中介 语 系统 的 产 生 , 以 中 日两 国的 惯 用 句和 谚 语 为研 究 手 段 , 这 一 并 对
误地使用或者忽视 日语 的助词和助动词。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日语语言文学中包含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因为日本自古就与中国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语言、文学两个角度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1、汉字汉字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自古就将汉字作为自己的文字使用,而中国也一直是日本汉字文化的源头。
在日语中,很多汉字都是与中国同音同义的,如“人”、“山”、“月”等等。
此外,日语中仍保留着很多汉字的读音、用法等中国文化元素。
2、典故日语中很多典故均来源于中国,如“孔雀东南飞”、“三顾茅庐”等等。
日本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引用或借鉴中国古籍,如诗集《万葉集》中的“风姿花伝”即为《诗经》中的“风吹草低见牛羊”。
3、习惯语日语中有很多习惯语也源自于中国文化,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十人十色”等等都是由中国文化启迪而来的。
1、佛教文化佛教文化是中国和日本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许多文学作品也深受佛教文化影响,如《源氏物语》、《无量寿经》等。
同时,日本的很多诗歌也是因为佛教文化的影响而产生的。
2、武侠小说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中的独特体裁,其中蕴含着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
在日本,武侠小说也有着广泛的读者群,许多日本作家也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而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3、戏曲中国戏曲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形态之一,其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也曾经深深地打动过许多日本人。
在日本,中国戏曲也广受欢迎,并在日本舞台上演出。
总之,日语语言文学中融入了大量中国文化元素,这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结果。
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经验,为文化交流带来了不同的取向和目的,但是这种交流也深刻地塑造了两个国家各自的文化特点。
从日谚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囊 曩
蘩 墨囊
语言文学研究
≯ 誊 囊 薯 囊 嚣 曩
从
日 谚 翻 译 看
中
日 文 化 差 异
孙 巧 慧
( 东 工 商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 , 东 烟 台 山 山 24 0 ) 60 5
摘
要 : 语 是 人 民 生 活 经 验 的 结 晶 、 类 智 慧 的 闪 光 , 各 民 族 文 化 的 浓 缩 。通 过 对 E语 谚 语 翻 译 的 分 析 , 以 进 一 步 谚 人 是 l 可
对 人类 进行 惩罚 的 同时也会 保 护人类 。所 以在 日语 谚语 中 鬼 的寓 意虽 有 负 面 的成 分 , 也 有 富有 生 活情 趣 , 但 让人 感
不 要单 纯追求 形式 上的对 等而 影响 内容 的正确 表达 。而 应
该 采用 意译 的方法 , 将其 喻义 翻译 出来 。如 : 後 祭 『 ) 触 岛幽神 c祟 二 L 马后炮 多一事不 如少一 事
的感觉是有 所不 同的 。
千里 堤 毛蠛 穴加 岛 )
一
千里之堤溃 于蚁穴 一 叶落知天 下秋 养子方知 父母恩 五十步笑百 步
鬼 c金棒 二 鬼 首 老取 ,允 土弓 ) 鬼 屯十八 、 番茶 毛 出花 ) 鬼瓦 c ) 二毛化桩
鬼 霍 乱
如虎添 翼 如 获至宝 丑女妙 龄也有相 人 靠衣裳 马靠鞍
文化是 一个非 常广泛 的概念 , 广 义上来 说 , 从 文化 作 为 社 会现 象 ,是一 定 的人 的群 体创 造和 积 累的物 质财 富和精 神 财富 的总 和。一般认 为 文化 可分 为表层 、 中层 、 深层 这 三 个 不 同的层 面 。表层 文化 , 又称 器物 文化 , 的是有形 的 、 指 可 感 知 的物质及 精神 的产 品 , 饮食 、 如 服饰 、 器具 等 ; 中层 文化
日语中的成语和谚语
日语中的成语和谚语日语成语汇总1青菜に塩(あおなにしお)垂头丧气原义指水灵灵的新鲜蔬菜被撒上了盐后,一下子就变蔫了。
比喻由于某种事情没有做好而变得意气消沉、沮丧的样子。
汉语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心灰意冷、沮丧等。
另外,俗语像霜打的茄子与其意思相近。
2揚げ足を取る(あげあしをとる)吹毛求疵原义是指趁对方抬腿就立即将其扑倒。
引申指拿别人细微过错的言行进行挖苦、讽刺。
汉语可译作吹毛求疵、抓小辫子、抓话把儿等。
3足が出る(あしがでる)收不抵支原义指在别人面前伸出脚而违反常规礼仪。
由此引申为使用的金钱数额超出收入、预算等。
汉语为亏空、出现赤字、超出预算。
另外还指事情已经败露。
汉语为露出马脚、现出原形等。
4足を洗う(あしをあらう)金盘洗手这句话若在日常生活中则为字面之意,而作为惯用句使用时,引申为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及改变生活态度(职业等)之意。
汉语常作洗手不干,金盘洗手。
5頭が痛い(あたまがいたい)大伤脑筋原义指(因病,身体不适)头疼。
作为惯用句使用,表示因某事而烦恼,伤脑筋等。
汉语中也有头疼一词,其意思亦兼有因病而头痛之意和因烦事伤脑筋之意。
可译作头疼,伤脑筋等。
6後足で砂をかける(あとあしですなをかける)过河拆桥这一成语本意是指动物大小便之后用后腿将其盖上沙子。
引申指忘记别人的恩情,溜之大吉,且临走还给人留下麻烦。
与汉语的成语过河拆桥意思相近。
7後の祭り(あとのまつり)事后诸葛亮祭り是日本的节日,节日一过,庆祝节日用的装饰用品也随之失去了用武之地。
後の祭り即指错过时机后毫无用处。
汉语可译作马后炮,事后诸葛亮等。
8穴があったら入りたい(あながあったらはいりたい)无地自容是用来比喻人羞愧难当时的窘态。
汉语为无地自容,恨不能钻进地缝儿里。
9痘痕も笑窪(あばたもえくぼ)情人眼里处西施痘痕是脸上的麻子,而笑窪是酒窝。
在情人的眼里,脸上的麻子也成了酒窝。
比喻相恋的人把对方的缺点也看成是优点。
10油を売る(あぶらをうる)磨洋工字面意思是卖油。
从日谚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
从日谚翻译看中日文化差异作者:黄妙凤来源:《科技资讯》2015年第14期摘要:谚语是人民大众智慧的结晶,虽然中日两国的谚语是不同民族的谚语,在形式和内容上却有相通性。
同时由于各民族历史、地理环境、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各民族的自然观、世界观、人生观又保持着自己的特色,这些差别从谚语中便可发现。
日本谚语既有超越语言文化差异的普遍特性,又具有自身特殊的性质。
因此我们通过对谚语的翻译,不仅能了解日本的国民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思维方式等,同时也可进一步了解日本国民的人生观、处世观和道德观,更重要的是认识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对我们学习日语、了解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关键词:日本中国谚语翻译文化差异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b)-0239-02谚语是产生于民间、并在人民群众中世代相传并带有讽刺、警示、知识、趣味性等意义的短语,是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一国语言乃至文化的代表。
语言和社会是并存的,每个社会都包含人文风情、国民特性的文化,一个社会就是其全体生活史的总体。
一般来说,从语言表现中可以看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
特别是作为大众智慧结晶的谚语,能够充分反映各民族的事物认知方法和思考方式。
因此,该文通过对日语谚语翻译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日两国文化中所存在的差异。
1 日本谚语的翻译谚语在日语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翻译的时候区别于普通的文字。
如果把日语谚语细分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翻译这些谚语的时候,根据分类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
1.1 来自中国的谚语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都是亚洲国家、汉字文化圈国家、儒教文化的国家,因此文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
日本文化长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所以,日语中有大量来自于中国的谚语。
在引入这些中国谚语时,或者后面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使它们适应日语的表达习惯,并且能够更好的在日本国民中流传,大部分谚语都经过了加工改造。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
浅析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作者:刘荣来源:《智富时代》2019年第04期【摘要】众所周知,中国与日本自古以来就有着文化交流的历史,而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国,其语言及文化上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追其原因不仅有历史传承的因素存在,还有两国的地域分布及文化传播等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国内的文学者对于日语语言及日本文化等方面逐渐深入研究,尤其是对于日语语言文学中存在的中国文化,以及日语语言文学背后所蕴含的日本社会文化的研究,引起广大学者普遍关注。
本文介绍了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主要特点,对日语语言文学的特点加以研究,并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简单的分析,从而找到两国的文化相似之处,为促进民族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帮助。
【关键词】日语;语言文学;中国文化日本在地理位置上与我国的距离非常近,其中间只相隔了一条海峡,从古代时期,两国之间就有非常频繁的交流,长此以往,两国之间就具有非常相似的共同点以及深厚的文化发展底蕴。
日本文化受中国古代文化的熏染及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现今独特的日本文化。
在广大学者长期的研究当中发现,日语语言文学中具有鲜明的语言标记、社会性特征及浓烈的家园意识,因此,通过研究日本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不仅促使民族精华的传承,还有助于两国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相互的沟通交流。
一、日语语言文学主要的特点日本的地理条件、社会条件及历史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受到了主题的影响,因此,在语言文学发展史上也呈现出两段不同的文学特点。
在十八世纪之前,日本语言文化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语言、文化及服饰上都有着深刻的联系,但随着我国在国际地位中下降,从十九世纪开始,西方国家开启了如火如荼的文化革新及工业大革命,日本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开启了明治维新,语言文化也产生了相对的变革。
(一)日语的语言文学具有鲜明的语言标记在日语语言文学中由于日语的发音及书写都是日本古代学者结合汉语发扬起来的,但是又与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日语语言文学带有极为鲜明的语言标记。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1-51期)七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1sailang发布于:2011-04-0410:15:52一を聞いて十を知る【いちをきいてじゅうをしる】日语出处:論語【ろんご】日文释义:才知がきわめて優れていること。
一つのことを聞いて十のことまで知る。
わずかな示唆で、物事のすべてを理解するという意味。
中文原文:《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赐”是子贡的名字。
中文释义: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
形容善于类推。
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2sailang发布于:2011-04-0410:20:15一を識りて二を知らず【いちをしりてにをしらず】日文出处:荘子【そうじ】日文释义:知識や考え方が狭く浅いこと。
一つのことだけを知って、その他の場合を知らないこと。
中文原文:识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
中文释义: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
中文和日文的意思还是有点差别的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3sailang发布于:2011-04-0410:24:30一家言【いっかげん】日文出处:史記【しき】日文释义:その人独特の主張や学説。
また、一つの見識を持った意見。
自分の意見の謙称にもいう。
中文原文:汉·司马迁《报任安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中文释义:指学问自成体系和派别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4sailang发布于:2011-04-0606:23:11一挙手一投足【いっきょしゅいっとうそく】日文出处:韓愈【かんゆ】日文意思:一度だけ手をあげ、足を動かす意味で、こく些細な動作、振る舞いのこと。
また、ちょっとした骨折り、わずかな労力のこと。
中文原文:举手投足出自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庸讵知有力者不哀其穷,而忘一举手一投足之劳而转之清波乎?”中文意思:形容轻而易举,毫不费力作业:还是抄写一下这个谚语吧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5sailang发布于:2011-04-0708:01:27一挙両得【いっきょりょうとく】日文出处:晋書【しんじょ】日文释义:一つの事をすることによって、同時に二つの利益を得ること。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1-51期)一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1sailang发布于:2011-02-1809:40:36我的第一期节目终于开始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学习,共同进步。
由于还在试验期,前三期没有奖励,以后转正后会给大家补上,请大家多见谅哈大概是大二开始,第一次接触到ことわざ,觉得挺有意思的。
学习日语的同时,还能了解一些历史知识。
那么开始节目吧!愛して其の悪を知る(あいしてそのあくをしる)出自:礼記(らいき)意味:いくら愛しても、その人の悪い点をよく知る。
他人の長所・短所も冷静によく認めるべきである、という意味。
日文原文:愛して(も)其の悪を知り、憎みて(も)其の善を知る。
中文原文: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再给大家补充一些知识吧礼記(らいき)とは、周から漢にかけて儒学者がまとめた礼に関する書物を、戴聖が編纂したものである。
全49篇。
これは唐代以降、五経の1つとして尊重された。
現在通行している『礼記』は後漢の鄭玄注、唐の孔穎達疏の『礼記正義』(『十三経注疏』の一つ)や陳澔の注釈した『礼記集説』など、多数存在する。
下面布置一下作业大家抄写一下这句谚语吧!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2sailang发布于:2011-02-1902:04:12这期我们将继续学习日本谚语,第一次做节目,不知道怎样做才可以寓教于乐。
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那么开始今天的节目了。
仰いで天に愧じず【あおいでてんにはじず】出处:孟子【もうし】意味:心にやましいことがなければ、上天を仰ぎ見ても天に対して少しも恥じることがない。
自分自身に少しもやましいところがなく、きわめて公明正大である。
類語:俯仰【ふぎょう】天地【てんち】に愧じず中文原文: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中文意思:为人要正直坦荡,抬头无愧于天,低头无愧于地关于《孟子》《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
《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1. 引言1.1 中日谚语的概述中日谚语是中日两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民族精神。
在中日文化中,谚语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形式,传达着人们对生活、道德、人情等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体现了中日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智慧和经验。
中日谚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色,反映了中日两国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通过对中日谚语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日两国文化间的联系与差异,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在此背景下,探讨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加深对中日文化的认识,拓展两国之间的友谊与合作。
【200字】2. 正文2.1 中日谚语的由来中日谚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传说和智慧结晶。
在中国,谚语起源于古代先民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传承,被口口相传,逐渐形成各种精辟的短语。
中国的谚语大多与农业生产、家庭教育、人生哲理等息息相关,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处世智慧。
而日本的谚语则源自于古代的民间传说和佛教故事,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谚语逐渐形成并在日本民间广泛传播。
日本谚语多数体现了日本民众对道德规范、家庭关系、友情爱情等价值观的思考和总结,反映了日本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传统。
中日谚语的由来都与古代文化传承和生活经验有着密切联系,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中日两国人民对生活、情感和人生观的共同思考和总结。
这些谚语给予人们启示和教益,传承着中日两国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财富。
2.2 中日谚语的文化内涵中日谚语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日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谚语通常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对生活、人情、人性等方面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谚语常常强调孝顺、仁爱、诚实、勤劳等美德,如“百闻不如一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等,体现了中国人民重视人际关系、勤奋努力和诚实待人的价值观念。
而日本的谚语更多地反映了日本文化中的和谐、礼仪和自我修养等方面的特点。
中日两国谚语对比及其文化差异分析
孟令尧 陆舒沁 陆莹莹 马艳红
摘 要: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了一个民族的 文 化 内 涵. 而 谚 语 作 为 流 传 于 民 间 的 一 种 言 简 意 赅 的 语 言 形 式,被 认为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通过对中日两国谚语的对 比 研 究,可 以 剖 析 中 日 两 国 在 文 化 和 价 值 观 上 的 异 同 之 处,从 而 更 好地进行两国间交流.
18
“長 い も の に は 卷 か れ ろ ”/“人 在 屋 檐 下 ,不 得 不 低 头 ” 这条谚语反映了日本人普遍遵循的 一 条 行 为 准 则,也 是 日 本 人 “和 为 贵 ”思 想 的 精 神 源 泉 . 日本官方在1937年出版的宣传教 育 读 本 国 体 的 本 义 中 “和”的解释:我国之和,并非从理性出 发,彼 此 独 立 平 等 的 个 人机械性的协调,而 是 以 和 求 存 于 全 体 之 中,通 过 与 此 相 应 的行 动,妥 善 地 保 持 一 体 之 大 和 ������������ 高 贵 者、下 贱 人、富 翁、 穷人、朝野、公私以及其他农工商等,彼 此 之 间 都 不 应 该 各 持 己 见 ,产 生 对 立 ,而 应 以 和 为 本 . 日本由于其作为岛国的封闭性以及 固 有 的 农 耕 文 化,其 成员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和谐”作为 一 种 处 世 的 理 念 深 深 植根于日本人的生活中.但是,这种“和 谐”是 建 立 在 泯 灭 个 性、对集体服从的基 础 上 的,强 调 的 是 个 性 对 集 体 无 条 件 性 的服从. 而 中 国 的 一 句 古 话 中 说 道 :“君 子 和 而 不 同 .” 即君子可以与他周围的人保持和谐 融 洽 的 关 系,但 他 对 待任何事情都必须经过自己大脑的独立 思 考,从 来 不 愿 人 云 亦云,盲目 附 和. 可 见 中 国 包 容 在 和 谐 中 存 在 着 的 不 同 的 声音. (二 )主 张 自 我 与 顺 从 权 者 “亭主の好きな赤 烏 帽 子 ”(红 色 的 黑 漆 帽 很 异 类,但 如 果一家之主喜欢的话,家人们也只能 顺 从. 比 喻 无 法 反 抗 权 利 大 的 人 .) 据日本学者研究,日本人有顺从权威 和 循 规 蹈 矩 的 习 惯 和特点.在日本等 级 制 度 非 常 分 明,无 论 在 政 府 机 关,还 是 企业、学校,上层领导的权威会受到敬 畏,命 令 会 得 以 无 条 件 地贯彻执行. “安 能 摧 眉 折 腰 事 权 贵 ,使 我 不 得 开 心 颜 .” “贫 贱 不 能 移 ,威 武 不 能 屈 .” 中国在封建时期也存在森严的等级 制 度,但 随 着 国 力 强 盛,文明也日渐开化.因此,在一味主 张 顺 从 的 教 育 下,出 现 了不同的声音:鼓励 不 畏 强 权、坚 持 自 我 主 张 的 文 化 出 现 并 广 泛 流 传 ,激 励 着 一 代 代 文 臣 志 士 . (三 )竞 争 意 识 与 中 流 思 想 出 る 杭 は 打 た れ る/“枪 打 出 头 鸟 ” キ ジ も 鳴 か ず ば 撃 ち た れ ま い/“不 叫 的 鸟 不 会 被 击 中 ” 这句话也是日本人信奉的处世哲学,是 日 本 人 集 体 意 识 的思想基础.有研究表明,日本人集 体 意 识 强 烈. 日 本 人 在 语言表达和行为方 式 等 诸 多 方 面,表 现 出 力 求 与 对 方、周 围 保持一致,不愿使自我较为突出.这也 体 现 了 日 本 人 的 中 流 意识,即没有争取最好、优于他人的野 心,而 甘 居 中 流 甚 至 平 庸 ,「负 け ず 嫌 い 」这 个 词 可 以 很 好 地 体 现 这 一 点 . “人 争 气 ,火 争 焰 ,佛 争 一 炷 香 .” “山 高 流 水 长 ,志 大 精 神 旺 .” “人 往 高 处 走 ,水 往 低 处 流 .” 而中国自古以来便有很多励志性谚 语,鼓 励 人 们 拥 有 远
日语语言文学下的中国文化源流解析
中外互鉴 |日语语言文学下的中国文化源流解析□彭蔷/文日本与我国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再加上两国之间的历史往来,日本和中国在民族风俗、文化习惯等方面都有着很多相似之处。
在唐朝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十分发达,并且与邻国建立了友好往来,我国很多先进的文化传入日本,并对日本语言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与我国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日语课程,旨在培养更多的国际人才,推动中日两国的交流和沟通。
在日语语言习得的过程中,通过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进行解析,有利于语言习得者更好地把握日语语言文学的特征和内涵,提升日语学习水平。
因此,相关人员应加强对这一方面的重视和研究。
1 日语语言文学的特点1.1 社会性特征明显语言文学中的社会性属性是指语言文学所处的社会背景,简单来说就是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
任何时代的文学作品都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因此,我们经常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个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内容。
由于受到日本地域性特征的影响,日本语言文化还与地区文化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在日语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了城市变迁的因素。
1.2 语言标记性日本语言文学还具有明显的语言标记特征。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日语起源于汉语,这一点从日语的书写、发音等方面都得以体现。
同时日本是一个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民族,善于运用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同时也善于保留自身的语言文化特征。
因此,在日本语言文学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新旧不断交替的现象,日语语言文学也在不断吸收发展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特色。
1.3 家庭文化理念浓厚日语语言文学中带有浓厚的家庭文化理念,这是因为日本是一个非常注重家庭和亲情的民族,其民族精神的核心与家庭有着密切关联。
在日本早期有很多关于家庭题材的文学作品,从中可以体现出日本人民对于家庭幸福生活美好的向往。
2 日语语言文学中的中国文化表现形式2.1 作为安宁的象征在日语语言文学中关于中国文化的作品,多数作为安宁、和平的象征。
浅析中国文化对日语谚语的影响
、
( 一 ) 结 构 形 式上 的 吸 收 研究 日语谚 语的过程 中,我们不难发 现 ,日语谚 语在形式 结构上显
遣唐使给 日本 国内带去 了大量 的中国的诗歌和文化典籍等 ,再加 之统治 阶级 的推波 助澜 ,中国的文化 、思想 、语言 、艺术 等方方面面都 深深 的 影 响着 日本 的发 展 ,并 逐渐渗透到了 日本的各个领域和各个 阶层。这个 阶段 出现 了很 多与中国出 自于 中国文学诗 歌或者 是典籍 中的 日语 谚语 。 例如 这个 时期 出现的 日语 谚语 “ 鹿 莹指 L 弓丧 寸 ” 指的是 指鹿 为马的意思 。而 “ 指鹿 为马”一词正是 出 自于中 国的文学 典籍 《 史记 》 中。这个 时期大量的中国典籍在 日本的出现和使用 ,直接 的使 得这个 时 期 的 日语谚 语包含了众多的关于中国元素 ,也使得 丑语谚语在 内容形式 和表达形 式都得以丰富和完善 ,从而极大的推动了 日语谚语的发展。
日本在地理位置上 与中国一衣带水 ,所 以 自古受 到中国文化 的影响 很 是深远 ,特别是 中国文化 对于 日语谚语 的影 响更是可 以追溯很 长的历 史时间 。笔者在研究 日语谚 语的过程 中,不难发现 日语 中很多 流传下来 的名言警句都具有 中国文化的影子 ,可 以毫不夸 张的说 , 日语 谚语在形 成和发展 的过程 中全 面吸收了 中国的文化 ,中国文化 深刻的 丰富了 日本 语言的表达形式 ,成为了 日本文化发展 的助推剂 。而 日语谚语 中存在大 量 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影子就是对于 了中 日 文化共 融的一种具体体现 。 日语谚 语对中国文化的全方位 吸收
家 的记忆 或者是 口头表达 ,很多 的谚语 都采取叠词和近义词 的重复使用 的形式 ,这样的使用形式在客观上 也有 利于谚语的历代传承 。 例 如 ,日本谚语 “ 焉6 : ( 土 乘 土、 人I : c 耋 添_ j 土”对应 的 中国谚语 就是 “ 路遥知马力 , 日久 见人心”,单 单从结 构形式 上就可 以 看 出这个 谚语就是模仿 了中国的对偶 的排列方式 。这些 日语 谚语都很好 的吸收和继承 了中国谚语关 于叠词 和对偶的使用形式 ,与中国谚语 在使 用 上具 有 异 曲 同工 之 妙 。 ( 二 ) 内容 上 多 出 自于汉 语 的成 语 、 典 籍 或 是 诗歌 对 于 日语 谚 语 进 行 研 究 后 ,不 难 发 现 很 多 的 日语 谚 语 都 出 自 于 中 国 的成语 或者是一些诗歌典籍 等。根据历史记载 ,白济人 王仁携带 了大量 的 《 论语 》 、千字文来到了 日 本 ,至 此汉字 开始传人 进 了 日本 ,由此中 国的文化和文字开始大量 的被 日本的统治阶级所熟悉和学 习0 在 日语谚语发展 的最初 阶段 ,日语谚语都是大量 的照搬 中国的谚语 的结构和形式 ,对 于中国的谚语 进行全盘 的模仿 。例 如,这个时期 出现 了诸如 “ 一石二岛”、 “ 百凳百 中” 等 的 日语谚语 ,这 些都 是对于 中国 谚 语的直接照搬 。 后来 ,随着 日本本 国文化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 日本 在引进吸 收中国 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了一定形 式上的改动和兼容并包 ,这个 时期 出现的 日 语 谚语就开始不再是对 中国谚语的照搬全抄 了,而是 开始在语法 、字数 等方面都做 出了相应 的改 变 ,以适合本 国文化 的发展 。例 如 , “ 一 老固 0 十 老知 否 ” 对 应 的 中 国 成 语 就 是 “ 闻 一 知 十 ” 的 意 思 ,从 这 个 例 子可以看出 , 日语谚语 已经开始在吸收继承 的基础上开 始做 了结 构上的 改动了 。 此时 ,还 出现 的一类 日语谚语是在受到 中国谚语 的影响下而 自己创 造出来的且适合 日 语表达形 式的 日语谚语 ,例如 , “ 年 ≯ 屯噶加 i 擎 札圭 、 。 ” 的意思 为 “ 不 叫的鸟 不会 被击 中”,这个 日本 谚语 分显 然和和汉语 的 “ 枪打 出头 鸟” 这 句谚 语有 着几 乎相 同 的表 达意 思 ,这 个就是 日语谚语模仿 中国谚 语而进行 自创 的一种新 的谚语 的表 达形式 。 隋唐时期 ,随着 中 日交 流的不断加深与频繁 ,中国文化对 于 日本文 化的影响变得更加 的深远 和巨大。在加之 当时 的 日本统 治阶层相 当重视 与中国的文化交流 ,在这个 时期 内派遣 了很多 的遣唐使 到中 国学 习吸收 先进的文化知 识。 根据 相关 历 史史 料 记载 ,从 公元 6 3 0年到 公 元 8 9 4 年 ,日本先后派遣 了 l 2次 的遣 唐使到 中国进行 学 习。这些大 量 回国的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
论中日谚语在文化上的异同摘要:论文通过对中日谚语的分析,探讨了中日文化的异同。
指出,中国人喜欢以批判、说教或者定义的形式表达谚语,给人严谨、正式的感觉;日本人则喜欢用生动、逼真的语言来表达谚语,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汉语气势恢宏,较为抽象,而日语较为细腻,形象较为具体;汉语侧重总结,给人教化,而日语通常留空白。
关键词:中日;谚语;文化;比较分析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9)51-0068-02收稿日期:2019-09-16作者简介:杜晓磊(1986-),女(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汉日语言文化对比,生成语法学等。
众所周知,所谓谚语,是以十分精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们生活经验的总结,它往往具有深刻的含义。
因此,为了容纳深刻的含义和便于理解,无论是日语、汉语还是其他语言,谚语一般都是文化凝聚浓缩的产物。
因此,对谚语进行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窥视不同语言之间文化上的异同。
本文通过对日汉两种语言中的谚语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中日文化的异同。
谚语中所反映的社会文化包罗万象,分别表现在地理环境、农业、风俗习惯、宗教、思维习惯、世界观等各个方面。
多数情况下,即便是相同的内容,其所采用的谚语也不同。
以下,分别做出分析解读。
关于地理环境的谚语产生于当地的人民,同时也反映着当地的自然环境。
汉语中充分描写当地风土人情的谚语有很多,比如:“不到黄河心不死”、“长江后浪推前浪”、“阳朔山水甲桂林”、“苏州不断菜,杭州不断笋”、“昆明一大怪,不放辣子不做菜”等,都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和地域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动植物种类繁多。
谚语中描写动植物种类的谚语也有很多,老虎、熊、狼等动物以及梅花、兰花、竹子、菊花、松树等植物在谚语中也频频出现。
例如“一猪二熊三老虎”、“正月种松,二月种杉,三月种竹”等。
相比于中国,日本平原稀少,河川短促,雨量较多容易形成洪水。
夏天台风常至,冬天时而有大雪袭来,更甚者地震也会不约而至等,这些恶劣的气候条件致使日本人在生活中较多地关注天气,于是便形成了“天を頼りにして飯を食う”等谚语,同时也诞生了「旱天の慈雨」、「初雪の早い年は根雪は遅い」、「月に群雲花に風」、「夏の小袖」、「物いえば唇寒し秋の風」、「冬気たりなば春遠からじ」等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26
sailang
发布于:2011-03-2309:10:27
一日の長【いちじつのちょう】
日文出处:旧唐書【くとうじょ】
日文释义:他の人よりも知識や技能が少しすぐれていることをいう。
もともと、一日先に生まれる、わずかに年齢が多いという意味。
中文原文: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论王霸之余策,览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长。
”
中文释义:1.指才能比别人稍强。
2.年龄大或资格老的自谦说法。
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27
sailang
发布于:2011-03-2608:01:09
一字の師【いちじのし】
日文出处:唐才子伝【とうさいしでん】
日文释义:詩や文章の誤りや、不適切な文字を訂正してくれた人。
唐の詩人の鄭谷の故事。
中文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典故
唐代僧人齐己,对诗文很有兴趣。
就带着自己写的诗稿,前来拜会。
齐已把诗稿一首一首地请郑谷看。
郑谷读到《早梅》这首诗时,不由得沉思起来。
郑谷吟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面对齐已说:“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
”郑谷又沉吟了一会,说:“不如把‘数’字改为‘一’字贴要。
”齐已听了,惊喜地叫道:“改得太好了!”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
文人们知道了,就把郑谷称为齐已的“一字之师”。
——出自《唐诗纪事》
和日本谚语的出处稍微有些不一样呢。
古代好像关于“一字师”的故事挺多的。
作业:还是老样子抄写一下谚语吧。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28
sailang
发布于:2011-03-2608:02:47
一諾千金【いちだくせんきん】
日文出处:史記【しき】
日文释义:ひとたび承諾すれば、千金にも代えられない価値がある。
絶対に約束を破らない、信頼できる承諾。
「季布(きふ)の一諾」ともいう。
季布は楚の名将で、初め項羽の将となり、のち漢の高祖に従った。
いったん引き受けたことは必ず実行したので、人々から深く信頼された。
中文原文:唐·杜甫《敬赠郑谏议十韵》:“将期一诺重,炎使寸心倾。
”夫人而诚~,更无食言也者。
中文释义: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
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
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
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
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
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侯婴说情。
刘邦在夏侯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
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
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
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
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季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29
sailang
发布于:2011-03-3010:39:05
市に虎あり【いちにとらあり】
日语出处:韓非子【かんぴし】
日语释义:事実でないことも、それを言う人が多いと信用するようになるたとえ。
虎は山の中にいる猛獣で、町中にはいないものであるが、大勢の人が虎がいると言えば、本当と思うようになる。
中文原文:明矣,然三人言而成虎。
中文释义:原意指三个人谎报集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
比喻谣言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人信以为真。
作业:大家抄写一下这个谚语吧
从日本谚语中看中国文化30
sailang
发布于:2011-04-0410:09:26
一陽来復【いちようらいふく】
日语出处:易経本義【えききょうほんぎ】
日语释义:よくないことが続いたあとに、いいことがめぐってくる意。
冬至になると寒さの極限に達し、やがて寒さが転換して陽気(暖かさ)が生じるから、落ち目のものが回復すること、落ち目の者に回復の運がまわってくることにもいう。
中文原文:宋·王炎《满江红·至日和黄伯威》词:“恁是一阳来复后,梅花柳眼先春发。
”
中文释义:古人认为天地之间有阴阳二气,每年到冬至日,阴气尽,阳气又开始发生。
指春天又到来了。
作业:抄写一下这个谚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