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城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专业的困境
目面对中国农村不可持续发展的困局和灾难的恶性循环,以维护 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的社工专业理应大有作为,但中国社会工作 遭遇专业发展的瓶颈,既无力回应民生问题,也无法满足民众的 整体性需求。
• 在中国主流的专业语境中,对社工的理解要么被简化为三大方法(个
案、小组、社区),要么被神化为无所不能,不是割裂地强调透过个
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解决社会问题,恢复社会功能,维护社会稳 定,就是认为社工是化解社会矛盾的灵丹妙药,似乎“社会工作方法
是个筐,什么问题都能往里装”。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专
业实务是割裂的、专家为本的临床社会工作:社工专家自己精通何种 理论和技术,就“对号入座”地诊断“案主”的问题并实施矫治。将
(二)整合社会工作:城乡合作、公平贸易实践
我仅以广东溪流-广州的城乡合作行动之乡村生态体验游 为例,概述绿耕如何将乡村社区组织起来,如何把城市社 区动员起来,如何使城乡社区互动起来。
1、乡村组织建设(组织起来)。
绿耕的社区行动策略是从村庄的低收入人群和弱 势人群家访或访贫问难(个案家庭社会工作)切 入,逐步将弱势人群组织起来(小组工作),推 动生计互助组甚至合作社充分利用社工搭建的城 乡合作、公平贸易平台自主创业,实现经济自助 与互助,使社区民众安居乐业。
三、社区再造:以城乡合作、公平贸易 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
(一)绿耕理念与社区工作的突破口
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致力于社区或社区支持网络的整体营 造,在社区宏观及微观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以专业价值观 和机构理念统领社会工作策略和方法。绿耕社工将“发展 的幻象”和“专业的困境”有机联系起来,进行辨证思考, 深入分析中国农村的现实困境和农民的切实需求,将绿耕 的奋斗目标和行动策略确定为:“城乡合作、公平贸易, 共创生态文明与可持续生计”,以此找准社区行动的切入 点——民众生计,希望通过社区经济的再造,实现社区民 主参与、文化传承、社会互助、性别平等、生态保育等的 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
2、城市社区支持网络建设(动员起来)。 乡村组织起来的同时,绿耕的另一支城市社工队 伍将城市社区动员起来。具体做法包括深入广州 居民小区举办社区活动,参与合作伙伴的社区沙 龙,利用绿耕博客、网站、邮件群发、短信(飞 信)、QQ群、电子简报等网络媒介,全方位宣传 绿耕理念和乡村体验游,以此凝聚人气,推动社 区支持“三农”。此外,绿耕联合广州关注小农、 健康、环保的公益慈善组织成立了非正式社区支 持网络——“城乡汇”,该组织不定期在社区举办 “小农墟”活动,直接向城市居民推广健康生活 和乡村体验游……
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
——以广东绿耕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城乡合作”项目为 例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 张和清 2011年8月18日 中山大学
• 运用10年来绿耕团队在云南绿寨、四川龙坡和广东 溪流的农村社会工作行动研究案例,深层反思中国 农村“发展的幻象”,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困 境
• 为了突破中国农村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借助 生态理论,提出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模式
• 生态致贫
结论
• 从上述生产、消费及生态致贫的案例中,笔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持续的 发展模式是中国农村贫困的社会政治根源,这一发展模式既包括不可持续的 生Biblioteka Baidu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包括不可持续的资源开发模式。全球资本主义(全 球化)与国家权力(政策)合力在中国乡村持续开发(过度生产、消费和资 源开发),导致地方经济总量(GDP)跨越式增长的同时,在地社区民众生 计危机、文化丧落、社会关系疏离、生态环境恶化(张和清,2008)。 • 半个世纪以来,以资本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潘毅,2011)已经成为主 流的全球化发展方向。凭借工业化、土地商业化、都市化、消费主导的发展 模式,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我们的个案研究(张和清等, 2008),这种单方面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造成经济、社会文化、生 态环境不可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更造成灾难的恶性循环,导致脆弱的现代 生活(陈映芳,2011)。 • 由此可见,灾难恶性循环导致现代生活的脆弱性,是“唇亡齿寒”的结果。 在卡森看来,人与自然的生命之网原本是“唇齿相依”的关系:一方面人类 道法自然(或顺其自然),另一方面大自然滋养人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但当人类发展计划将生命之网撕裂时,就会“唇亡齿寒”——“人祸”加剧了 自然灾害的危害性,更加剧了现代生活的脆弱性。在灾难社会面前,人的无 力感和易受伤害性尤其突出,这就是灾难的恶性循环。
生态中人

• • • •
个人/家庭/群体
社区社会文化氛围 国家政经社会政策 全球生态政治 自然环境
• 如图所示,社区这个日常生活的世界正好处于微观个人/ 家庭与宏观环境的接触面(interface):作为结构的环境 是透过社区或日常生活形塑个人/家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 规范,与此同时,个人能动性(agency)反过来又深刻地 影响社区氛围乃至自然社会环境。 • 因此,社区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致力于系统化的双向 改变:通过重塑社区社会文化氛围,一方面激活个人能动 性,恢复个人、家庭、邻里等良好的生计、生活和自然环 境,使个人困扰得到舒缓;另一方面从长远计,当越来越 多的社区逐渐恢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时,不可持续的发展 模式(包括全球生态政治)才能够得到根本的改变。
• 3、城乡合作、公平贸易(互动起来)。
借助乡村生活体验游的契机,推动村民与 居民携手合作,互惠互利,既突破“施与 受”的助人模式,也有利于增进理解,减 低城乡社会排斥。
• 乡村生活体验游和农副产品公平交易,使社区民众生计改善 的同时,村民们有机会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社区的社会关系 得到改善,老屋重生,传统手艺得到传承,妇女的家庭地位 得以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小组妇女合作经 营乡村旅社、合作生产农副产品,小组以集体的力量与城市 消费者议价、交易等,以妇女小组的名义接待城里人并与其 同吃、同住、同劳动。在经济互助过程中,村民与体验者之 间,包括体验者彼此之间,城乡之间的信任关系得到改善。 二是在接待体验者的过程中,妇女之间必须分工与合作,因 为任何单独的农户都无法完成繁复的组织和交易,这无疑强 化了村落的邻里关系。三是通过城乡合作和公平贸易的方式 开展城乡交易本身就具有互惠和减低城乡社会排斥的作用。 四是老屋再生、祠堂文化恢复、手艺传承等的目的是为了保 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五是项目的主体都是 妇女,在妇女们经济能力增长的同时家庭地位也得到提升, 性别权力关系开始改变。六是随着越来越多城里人进村体验, 村民们开始意识到好山好水的价值,大家开始有了环保意识 (见下表)。
整合实践的魅力
• 城乡合作、公平贸易的社区经济试验过程,充分显示出社区 为本的整合社会工作实践的魅力:以生态中人的整合视角分 析社区及个人困扰的社会政治根源,致力于社区或社区支持 网络的整体营造,以专业价值观和机构理念统领社会工作策 略和方法。与功能取向的修修补补的社会工作根本不同,整 合社会工作致力于人与环境的系统性改变;与方法为本的临 床社会工作也根本不同,整合社会工作将社工方法和技术内 化于社区行动中,社会工作者真正做到“手中无剑,心中有 剑”。例如,绿耕社区经济行动从村庄低收入人群的家访和 访贫问难切入,在同行过程中逐步培育社区积极分子,依靠 社区领袖发育生计互助小组,借助小组动力在社区层面开展 丰富多彩的城乡互惠活动……毫无疑问,在这一社区经济的 行动中,专业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方法已经被 融会贯通了。
• 关注绿耕:www.lvgeng.org • ynzhangheqing@hotmail.com
• 最后分享绿耕整合的社区经济实践(城乡合作、公 平贸易)
一、发展的幻象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困境
(一)发展的幻象
• 不可持续生产致贫
• 不可持续生活(消费)致贫
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国家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政策相 互配合,透过“村村通”广播电视和“返乡青年”的示范 作用,我们三个项目点所在村庄的绝大多数村民都成为 “消费积极分子”。
个体的困扰简化为心理疾病或群体症候,忽视精神疾病的社会根源,
是缺乏社会学想象力的。这种问题个体化或救助式的社会工作,其结 果是强化“案主”的依赖性,弱化受助者的能力,增强社工的无力感
(张和清,2010)。
• 临床社会工作根本不可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更 不能改变社区贫困及不可持续发展的状况。中国 社工的专业困局是:宣称社工是维护社会公平正 义和助人自助的同时,临床社工服务(实务)又 无法满足社区民众最迫切的生计、生活、文化认 同、环境保护、民主参与,包括深层恐惧等方面 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专业社工不断被诟 病为违反社会公正的原初信念,是“堕落的天使” (Spetht and Courtney, 1994)。
二、生态理论与社区为本的社会工作
•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视角启发我们将宏观自然社会环境与 社区日常生活辩证地统一起来思考。这个理论告诉我们, 现实是错综复杂的生态链,是新陈代谢的过程。面对生态 环境中人的问题,静态单向度的结构功能分析忽视了主体 与环境的有机联系,而临床社会工作又将完整的个人需求 割裂开来解决问题,这导致社工失去社会分析能力的同时, 陷入解决问题或个案工作的泥潭中不能自拔(问题越解决 越多)。因此,笔者呼吁中国社会工作应该摆脱功能分析 和临床救助(包括单方面提供服务)的困局,从修修补补 中解放出来,借助生态中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个体困扰的社 会政治生态根源,逐步回归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及社区为本 的社会工作,以便系统整合地回应贫困及不可持续发展等 关乎民生的重大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