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4《老子五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第2课《老子》五章-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系列课件(人教版)

二、《老子》五章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
1、可以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理;可以称呼的“名”, 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字。
2、“无”,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浑沌未开之时的初始状态; “有”,可以用来命名天地万物产生之时的母体根本。
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①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 ② 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
向远方迁徙。 ③ 虽然有船只车辆,也不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也不去布阵。 ④ 使人民再回到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 ⑤ 使他们吃上合口的食物,使他们穿上美丽的衣服,使他们住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① “居善地”的原则是立身处世,适应环境;
② “心善渊”的原则是内心沉静,虚怀若谷;
③ “与善仁”的原则是与人为善,仁慈悲悯; ④ “言善信”的原则是诚实守信,一诺千金; ⑤ “政善治”的原则是用人得当,善于管理;
现实 意义
⑥ “事善能”的原则是取长补短,做事高效;
3、因此,要从“常无”中去观察宇宙变化的奥妙;因此,要从“常 有”中去观察万物生成的边界。
4、“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都被称为玄妙。
5、玄妙啊玄妙,这是探究天地万物一切奥妙的门径。
智慧之门为你打开——①宇宙万物的本源
• 无,名天地之始; • 有,名万物之母。 •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老子》五章优秀课件

《老子》五章优秀课件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东西是美的,就知道丑了;都知道善的东西是善 的,就知道不善了。所以,有无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 长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对立而和谐,前 后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 万事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生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了万物 (的发展),而不以为恩泽在己2,022功年成春季而语不文下自学居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9功 绩才不会失去。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7
2、儒道思想具体比较
为人 处世
儒家
“仁” “义”
符合“礼”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道家
恢复自然本性 见素抱朴
抱柔 居后不争
治国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民为本”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无为”而治
28
原因
对于造成乱世的原因看法不同: 孔子认为失“礼”,进而不仁。 老子认为是人性的堕落。
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
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
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
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
老子的思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 与韧性。
2022年春季语文下学期
20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 有无相生 前后相随 绝圣弃智
见素抱朴 以柔克刚 小国寡民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 五章 ppt课件
寂兮寥兮,独立不改,
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它无音无形,廓然无依地自在,没有根本性的迁 改;循环反复地运行,永不败坏。可以称之为天 下万物共同依归的母本。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不知道它的确切名号叫什么,给它加上一个标号说是 “道”,勉强给它一个描述说它是无不包涵的整体存在。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 矩,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 子产在《左传》中所说的:“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 《中庸》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 所说:“兵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 “离有离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 即空即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孔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 夜。” 佛说:“大海不容死尸”。 老子曰:“上善若水。”
从中可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 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 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 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水之特性:谦卑、宽容、无争
“居善地”:一个人的行为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 甘居下地; “心善渊”: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 深沉渊默; “与善仁”: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 “言善信”: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 “正善治”: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 “事善能”:担当做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 “动善时”: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 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 止; 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 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 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老子》五章 课件 (共26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二单元《老子》五章 课件 (共26张PPT)

汉代刘向《说苑·敬慎》上记载:春秋时期, 中国教育家常枞(zōng)弥留之际,他的学生 老聃(即老子)前来探望,并讨遗教。常枞 “张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 ‘然!’‘吾齿存乎?’老子曰:‘亡!’常 枞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 岂非以其柔耶?齿之亡也,岂非以其刚耶?’ 常枞曰:‘噫,是已!天下之事尽矣,何以复 语子哉!’”常枞以刚齿比柔舌先亡的事实, 启发老子概括出柔弱胜刚强的结论。
译文: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 强的力量,没有什么能胜过它,(因为)没有什 么能代替它。弱能战胜强,柔能胜刚,(这道理) 天下无人不知,(但却)没有人能实行。因此圣 者说:要能承受国家遭受的耻辱,才配作国家的 君主;要能承担国家的祸难,才配做天下人的君 王。正面的话听起来像是反话。
理解: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
深老曾懂子担周者任朝“,的周图楚藏书苦室典县之籍史厉,”学乡, 曲问 弃仁渊官里博西人,去见,也周至(王函籍室 谷贯衰 关微 遇), 见, 姓关 书李,令氏“尹,喜于是。名老尹耳喜子,乃请字著求他书聃上著 (下姓篇氏,)言道,德周之守意藏,五室千之
余言,而去”,最终成了
史隐也士(,职“莫务知)所。终”。
——《史记》
• “老是考,子是孳。”
• “考教众理,达成圣孳,乃孳生 万物,善化济物无遗也。”
▪他是圣人,研究许多道理,善于育 化别人,济物又没有遗留,神圣地孳 生出万物,因此叫老子。
《道德经》又名《老 子》,文约义丰,仅五千 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 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 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 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 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 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 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 “道”是世界的本源。
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

高二语文《老子》五章课件

高二语文《老子》五章课件
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 必据为己有。“不有”“不恃”“弗居”, 即是要消除占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 就在于人人扩张自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 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精神。
拓展延伸 研习讨论: 一,请你结合社会生活,就本章的 某一句段,谈谈你的认识或看法。 二、请谈谈你对“无为”“不言之 教”“唯弗居,是以不去”等观念的认 识与看法。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老子 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道德经》 《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 部思想巨著。
老子曾担任“周藏室之史”, 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 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 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 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 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 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王室的力量逐步衰 微,诸侯国之间征伐不断。
据史书记载,春秋242年间,有36名 君主被杀,52个诸侯国被灭,有大小 战事480多起。
作者介绍:
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又称李耳, 谥号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太清宫 镇)人,曾作过周朝“守藏室之官”,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 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课文赏析: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 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 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就是因为 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就因为有恶 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是由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 是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和短是由互相对立而体 现,高和下是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和声是由互 相对立而和谐,前和后是由互相对立而出现。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老子》五章-PPT课件

其人其书
老子(约前571~前471),姓李名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人。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 人。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 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为你理想的人,否则,爱的只是你在他身上找到的你的影子。 ►有时候,我们愿意原谅一个人,并不是我们真的愿意原谅他,而是我们不 愿意失去他。不想失去他,惟有假装原谅他。不管你爱过多少人,不管你 爱得多么痛苦或快乐。最后,你不是学会了怎样恋爱,而是学会了,怎样
去爱自己。
►在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房檐上挂满了冰凌 ,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在大地毯上 ,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就出来了,原来是雪在告我们: 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
课文解析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 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 欲,绝学无忧。(十九章)
①绝圣弃智:抛弃聪明智巧。此处“圣”不作“圣人”,即最高的修养境界解, 而是自作聪明之意。②见素抱朴:表现出来要单纯,内心要淳厚朴素。见,显露、 表现。素,未染色的丝。抱,持守。朴,未雕琢的木。③绝学:抛弃学问(有人 认为是抛弃一切外在的学问,有人认为是抛弃那些讲仁义、圣智、巧利的学问)。
联系生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困惑。下面的这种困惑 你有吗?你能尝试用老子智慧解决这个疑惑吗?请谈谈其中的道理。 “在人生路上我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我都很努力朝着 目标迈进。可是当我获得了我追求的成功以后,我梦想的那些掌声、 鲜花、关注并没有如愿以偿地落在我身上。我很失落。我还要再去 追求这些吗?可不去追求,我也会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共14张PPT)

高中语文选修(人教课件)中国文化经典研读2.2《老子》五章(共14张PPT)

2《老子》五章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老子提倡以“无为”之道治国,要求统治者无事、无欲、好静,顺乎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为,让天下百姓也复归于“朴”“静”,像婴孩一般无知无欲。

与此相联系,老子反对战争。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

”还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这可以说是他对当时动辄发动战争的统治者的劝告。

老子反对提倡“仁义”和“礼”,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因为在他看来,“仁义”并不是人的天性中本来具有的东西,而“礼”则完全是外在的虚文,以助人作伪。

和“无为”思想相适应,在个人立身处世上,老子也强调柔弱、谦下、自足、不争,认为唯有这样才能全身远害。

T 甌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自主预习〉合作探允老壬,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 厉乡曲仁里人。

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管理藏 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 (又称《道德经》)o 享有“中国古代思想先哲 第一人”“中国哲学之父”的美誉。

文本助读 知识梳理相关链接1・注字音观其徼Ciao )为而不恃(shi )受国之垢(g6u )社稷⑴) 远徙(Xi ) 舟舆(yil )2 •解多义(安其居,乐其俗(使……安适)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I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兵器,军械)(2)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战略)知识梳理 知识梳理(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回复,回归)(3)复{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丑)(4)恶j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容易)V、曰其无以易之(改变,变换)(5)易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交换),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3 •分古今(1) 道可道,非常道古义:> 今义:一 (2) 少私寡欲,绝学无忧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_(3)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古义:—3今义: __________ 3第9章扩步糸统调音4•析活用(1)名可名,非常名(名词作动词,叫出)(2)无,名天地之始(名词作动词,命名)(3)欲以观其妙(形容词作名词,微妙之处)(4)使民重死而不远徙(形容词作动词,看重,重视)(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使动用法,使……甘,使……美, 使……安,使……乐)5•明句式(1)是以不去(宾语前置句)(2)天下莫柔弱于水(介词结构后置句) (3)莫之能胜(宾语前置句),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 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 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 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 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 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 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 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 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 慧。
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 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 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 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 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 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 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 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 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大意: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 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 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 预。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 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 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 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 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 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 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 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 恰像是反语。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 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 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 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 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 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 ,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 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 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 不觉得有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 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 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 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 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 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 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 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 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 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 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 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 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 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 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 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 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 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 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 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 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第十九章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 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 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 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 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 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老子》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 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 的发动者。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 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 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 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 程。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 一个形容词。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 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 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要 求人们做事不可拘泥于万物表象,而应该用心 去体悟道德实质。
理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 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 “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 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 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 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论述方法: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 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 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 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 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 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治国者无欲,则 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 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 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和政治措施。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 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 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 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 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 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就不是永恒的 “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 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 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 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 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 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 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 肆意扩张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 “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 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 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了多少无谓 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 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 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 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 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 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 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 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 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老 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传说 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 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 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共81 章。它是中国历史上首 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 《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 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 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 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