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04《老子五章》精品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道是《老子》中最高的哲学范畴, 含义有: 1、构成世界的实体; 2、创造宇宙的动力; 3、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 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5、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自然界最初 的发动者。
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 万物,但它不可以用语言来说明,而是非常深 邃奥妙的,并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领会, 这需要一个从“无”到“有”的循序渐进的过 程。道是万物的根源和初始,其余的文字都是 一个形容词。 老子的“道”是具有一种对宇宙人生独到 的悟解和深刻的体察,这种对自然和自然规律 的着意关注,是构成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石。要 求人们做事不可拘泥于万物表象,而应该用心 去体悟道德实质。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 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 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 抛弃了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 倍的利益;抛弃了“仁”和“义”, 人民才能回到孝和慈;抛弃了巧和利, 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作为文治法 度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 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降低欲 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本章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 和政治措施。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 让百姓安土重迁。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困难, 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把事情简单化, 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相往来。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治 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合社 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1、老子的道论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开始。 ——张岱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2、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 《老子》中认为天地万物大的本原为“道”,全书即 围绕“道”这一范畴展开。“道”是“无”,是一切 存在的根源。“无”生“有”,万物由此产生。“道” 永远存在,运行不息。可以说“‘道’是中国古典哲 学无可争议的最高范畴。道论则可称为中国哲学的缩 影。” ——陈鼓应等《老子评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 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 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就无所谓丑了; 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 互相对立而产生,难易由互相对立而形成,长短由互 相对立而体现,高下由互相对立而存在,音声由互相 对立而和谐,前后左右互相对立而出现。因此,“圣 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生 长变化,而不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据调为己有。 推动了万物,而不自以为尽了力,功成而不自居(占 为己有)。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他的功绩不会失去。
译文 道,(如果)能够说得出,就不是永恒的 “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 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 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 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 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 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 它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译文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 坚强的力量没有超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 能代替它。弱小之所以能胜强,柔之所以 能胜强,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 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 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 祸,才算是天下的君主。正面的话听起来 恰像是反语。
理解: 本章以水为例,说明弱可以胜强、柔可以胜刚的 道理。老子所举水的例子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 老子认为,水虽然表面上看来是柔弱卑下的,但它能 穿山透石,淹田毁舍,任何坚强的东西都阻止不了它 战胜不了它;因此,老子坚信柔弱的东西必能胜过刚 强的东西。这里,老子所说的柔弱,是柔中带刚、弱 中有强,坚韧无比。所以,对于老子柔弱似水的主张 ,应该加以深入理解,不能停留在字面上。由此推而 言之,老子认为,体道的圣人就像水一样,甘愿处于 卑下柔弱的位置,对国家和人民实行“无为而治”。 并非要君主真的居下位,是要让百姓觉得君主谦卑, 不觉得有有压力,如此可使国家安宁而永保君位。
理解:这是老子理想中的“国家”的一幅美好 蓝图,也是一幅充满田园气息的农村欢乐图。 老子用理想的笔墨,着力描绘了“小国寡民” 的农村社会生活情景,表达了他的社会政治理 想。这个“国家”很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 相闻,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庄,没有欺骗 和狡诈的恶行,民风淳朴敦厚,生活安定恬淡, 人们用结绳的方式记事,不会攻心斗智,也就 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远徒谋生。老子的这种 设想,当然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上善若水”是老子水的人生哲学 的总纲,也是老子人生观的综合体现。
“上善若水”——一个人要效法自然之 道的无私善行,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 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善利万 物而不争”——“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 “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人往高处 走,水向低处流。” “水唯能下方成海,山 不矜高自及天。”
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他教人无为、无 我、居下、退后、清虚、自然„„他的思想乍 看很难让人接受,因为一般人只能看到事物的 正面,而老子却看到了反面;一般人只能看到 事物的外表,而老子却看到了内涵。老子的思 想,扩大了人类文化的广度,增加了深度与韧 性。他反对无止境的追求物欲的满足,讲求的 是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 主张体法自然,正是化解今日危机的良丹妙药。
何谓“道”? 在传统的古书中,大约有三种意义与用法。 一、“道”就是路,也便是人世间所要行走的道路的道。 犹如马致远在《秋思》中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这个“古 道西风瘦马”的道,便是道路的道。照《说文》意义的注释就 是:“道者,径路也。” 二、“道”是代表抽象的法则、规律,以及实际的规矩, 也可以说是学理上或理论上不可变易的原则性的道。如子产在 《左传》中所说的 Baidu Nhomakorabea“天道远,人道迩。”如子思在《中庸》 首章中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孙子所说:“兵 者,诡道也。”等等。 三、“道”是指形而上的道。如《易·系传》所说:“形 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如道书所说:“离有离 无之谓道。”这便同于佛经上所说的:“即有即空,即空即 有。”玄妙幽微,深不可测了。
老子立说的最大动机,是要缓和人类社 会的矛盾。而人类冲突的根源,就在于剥削者 肆意扩张一己的私欲。所以老子提出“无为” “质朴”“无欲”“谦退”“不无”种种观念, 莫不是在想求得减少人类占有的冲动。因人的 私欲而产生了多少争战和屠杀,有了多少无谓 的牺牲,老子说“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 以丧礼处之”,这是多么伟大的人道主义,多 么深沉的悲悯情怀!
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意思: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 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集中鲜明的体 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 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 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第二层意思: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 当如何对待呢?老人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 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 证法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 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 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
怎么看待“清静无为”? 明确:人有思想知识情欲作为,有为本是人 类生活的自然趋势,而有意地不作为以求返 于自然原始,实乃违反人之自然天性。无为 悖乎人类生活之趋势,逆乎生活创造进步之 主流。受其影响,国人生活萎靡不振,道家 之流毒亦难辞其咎。然叫人减低欲望保养自 身,亦可救弊,亦可养人。
第十九章
《道德经》,又称 《道德真经》、《老 子》、《五千言》、 《老子五千文》,传说 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 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 想的重要来源。《道德 经》分上下两篇,共81 章。它是中国历史上首 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 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 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评析: 老子在自然界万事万物中最赞美 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 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的 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 ,这就是水的最显著特性。水滋润万 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 低洼、最潮湿的地方。
以柔克刚的意义及现实运用: 1、“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 基”,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民贵君轻。 2、韬光养晦,“守雌”、“贵柔”、“知 足”,这样就能持久而有韧性,保全自己并转 化劣势。 3、后发制人、骄兵必败哀兵必胜、胯下之 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十年不鸣一鸣惊人、 大勇若怯、能屈能伸,等。 4、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是一种中国式智 慧。
理解: 在这一章中,老子主张摈弃知识、 智慧,摈弃仁义等道德规范。他认为 “圣”、“智”产生法制巧诈,用法 制巧诈治国,便成为扰民的“有为” 之政。抛弃这种扰民的政举,人民就 可以得到切实的利益。
论述方法: 具体论述治国主张,反而论述该去除哪些 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大道,本无仁可言。讲 求仁义,表明大道已失。对百姓怀有“仁”也 属多事,必然会打扰干涉百姓生活,国家就不 宁静。人的天性就讲孝慈。不讲仁义,百姓自 然能回复到上慈下孝的状态。治国者无欲,则 不积聚奇巧器物,“不见可欲,则民心不乱。”
本章总结了自然现象及日常生活经验中矛 盾对立依存转化的例子,由此推论出圣人应该 遵循的治国之道(无为思想)。“生”“为” “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建、去发挥能动 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事业。而顺着 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有。 “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有 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 的精神。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楚国人,约生活于前571年 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 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 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 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是世 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 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 (又称《道德经》),其作 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 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从此也可知老子具有积极救世情怀,而不 一定是消极悲观出世的。他倡导“为而不恃” “弗居”“不争”,是要人们去创造去养育去 贡献。他也并不反对人们成就功业,只是反对 那种光想出风头占便宜贪利益、无功而争功、 有功而居功的行为。老子的“静虚”观念犹给 人启迪。它表明着人的心灵保持凝聚充实的状 态。唯有这种心灵,才能培养出高远的心志与 天真朴素的气质,才能导引出浓厚了创造能量。 这对于现代之喧嚣浮华,无异于清醒剂。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 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译:天地不情感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圣人不情感 用事,对百姓一视同仁。 大意: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不会因仁慈而有所偏 爱,任由万物自然运作而不加干预;圣人不会因仁慈 而有所偏爱,任由百姓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加干 预。
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 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 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 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 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土小,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 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 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 必要去乘坐。虽然有铠甲武器,却没有地 方去陈列。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 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 得舒适,过得习惯。邻国之间可以互相看 见,鸡鸣狗吠的声音可以互相听闻,但邻 里间从生到死,却互不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