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集 常考题目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学常识训练(选择题)4601-4700题(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文学常识训练(选择题)4601-4700题(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到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开创了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先河。
B.著名散文家、诗人朱自清写的游记散文《绿》,虽着力刻画梅雨潭绿色所呈现出来的美,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作者因理想难以实现的淡淡的忧伤。
C.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阳,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如“河阴”便是黄河南岸。
D.《百合花》结构谨严,文字优美,全文洋溢着抒情的氛围。
茅盾称赞它的风格“清新、俊逸”,堪称是作家茹志娟的伯乐。
2.小明的笔记中,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B.奥地利——茨威格——《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C.《列子》——《愚公移山》D.西汉——司马光——《史记》——《周亚夫军细柳》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A.成语“无人问津”“一鼓作气”分别出自《桃花源记》《曹刿论战》。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作品305篇,包括风、雅、颂三部分。
C.法国作家莫泊桑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D.“垂髫”指小孩,“古稀”指七十岁,“婵娟”指月亮。
4.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句可以看出,陶渊明还没领悟到人生的真正意义。
B.《囚绿记》选自陆蠡的散文集《囚绿记》。
作者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颂扬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C.《邹忌讽齐王纳谏》中,对邹忌,作者不重形体的刻画,而是着重细节和对话,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

朱自清散文《春》阅读题(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牦,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着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所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1.划分层次,并说说两层分别画了两副什么图画,第一层和第二层写法有什么不同(1)春雨图(2)雨中景??不同:正面描写,;侧面描写,2.这段描绘了春雨图,这副画着力表现了什么特征答:雨的密(像牛牦),细(像细丝),亮(像花针),雨势小(薄烟)3、这段文字中(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一句是直接描写。
(树叶子)、(小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工作的农夫)是间接描写,这是从春雨润物和人们的活动两方面着笔的,赞美了春雨在默默无声中带给大地以无限的恩泽。
1.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是细,但也有不同点,请说说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答:花针指雨很闪而轻盈,细丝指密细而连绵,牛毛指多。
2.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
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答:树与草是有区别的,绿的程度也不一样。
3.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答:写出了雨的闪烁,轻盈,细密,连绵。
4.“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答:用了拟人,表达出春雨当中安静,和平的气象。
在描绘春天的景物时先总写春天来临,万物苏醒的情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春天朗润、(?艳丽???)、(生机勃勃)的轮廓,最后,用三个比喻提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赞美春天,深化题旨。
(二)、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15 分章专项练习-整本书阅读系列《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

《经典常谈》名著阅读与练习15分章专项练习01【序言】一、填空题3、本书是朱自清先生完成于年的著作,80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全书分十三个章节,浅明而精辟地介绍了我国文化传统中的经典作品,包括《》、《周易》、《尚书》、《》、《三礼》、《春秋》三传、《四书》、《战国策》、《》、《汉书》、诸子、辞赋、诗、文等。
4、《经典常谈》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的顺序;并照传统的意见将“”书放在最前头。
5.《经典常谈》是___________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___________的著作。
6.《经典常谈》全书共______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___________、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7.朱自清是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___________”的传说。
8.《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9.《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这本书不“___________”,也不___________,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参考答案】1、佩弦扬州诗人2、白话美文的模范背影写景美文荷塘月色3、1942 说文解字诗经史记4、经史子集小学5.朱自清传统文化经典6. 13 《说文解字》《周易》《史记》诸子百家7. 现代的、科学的经书都是圣人所作8. 普及性通俗性。
9. 板着脸说话平铺直叙二、阅读理解题《经典常谈》序(节选)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
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
有一位外国教授说过,阅读经典的用处,就在教人见识经典一番。
这是很明达的议论。
再说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经典常谈练习题

《经典常谈》名著导读一、名著概览作者简介: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
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内容梗概:《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目的:朱自清在《经典常谈》的序言里说,他写这部书,是为了给希望读些经典的中学生做个向导,指点阅读门径,让他们面对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不至于茫然无措。
艺术特色:①内容精辟通俗。
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
朱自清的传统文化研究,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
他时时留意《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②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常有引人人胜之处。
读经典的意义:①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②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③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④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
二、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小篆成为国书,不久便有了隶书;汉末,字体由椭圆变为扁方,形成了标准的隶书;魏晋之际,变为“今草”;魏代将隶书去了挑笔,变为“正书”;晋代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学说、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
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必备3篇)

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必备3篇)1.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第1篇我又想到杭州那一晚上。
他突然来看我了。
他说和P游了三日,明早就要到上海去。
他原是山东人;这回来上海,是要上美国去的。
我问起哥仑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哲学,与科学方法》杂志,我知道那是有名的杂志。
但他说里面往往一年没有一篇好文章,没有什么意思。
他说近来各心理学家在英国开了一个会,有几个人的话有味。
他又用铅笔随便的在桌上一本簿子的后面,写了《哲学的科学》一个书名与其出版处,说是新书,可以看看。
他说要走了。
我送他到旅馆里。
见他床上摊着一本《人生与地理》,随便拿过来翻着。
他说这本小书很著名,很好的。
我们在晕黄的电灯光下,默然相对了一会,又问答了几句简单的话;我就走了。
直到现在,还不曾见过他。
他到美国去后,初时还写了些文字,后来就没有了。
他的名字,在一般人心里,已如远处的云烟了。
我倒还记着他。
两三年以后,才又在《文学日报》上见到他一篇诗,是写一种清趣的。
我只念过他这一篇诗。
他的小说我却念过不少;最使我不能忘记的是那篇《雨夜》,是写北京人力车夫的生活的。
W是学科学的人,应该很冷静,但他的小说却又很热很热的。
这就是W了。
——朱自清《飘零》2.朱自清的散文集摘抄第2篇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
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
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
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
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至于领略花的趣味,那是以后的事:夏天的早晨,我们那地方有乡下的姑娘在各处街巷,沿门叫着,"卖栀子花来。
"栀子花不是什么高品,但我喜欢那白而晕黄的颜色和那肥肥的个儿,正和那些卖花的姑娘有着相似的韵味。
阅读寻春的题目及其答案

阅读寻春的题目及其答案阅读寻春的题目及其答案寻春,阅读答案篇一:寻春阅读答案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3分) 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2.第⑦段“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中的“飞”字用得好,为什么?(3分)采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写出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惊喜和欢愉。
3.第⑨段和第⑩段都引用了“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其用意是否相同?为什么?(3分)不同。
第⑨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的顿悟:原来正如古人所言,初春的草色是远看可见而近觅却无。
第⑩段引用“草色遥看近却无”,表达的是“我”对之前的顿悟的确认与肯定,引出下文对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的解说。
4.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意思对即可)。
5.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6.朱自清《春》的结尾是“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就表达而言,这样的结尾与本文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3分)7.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
(4分)要点:“寻春”蕴含两层意思:(1)寻自然之春(2分);(2)寻内心世界之“春”(2分)。
朱 自清散文集有哪些

朱自清散文集有哪些1、朱自清的散文集11 《背影》111 以朴素真挚的笔触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的场景,展现了深沉的父爱。
112 文中通过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12 《踪迹》121 收录了朱自清早期的诗文作品,反映了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探索。
122 体现了他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独特观察与感悟。
13 《欧游杂记》131 记录了朱自清游历欧洲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132 展示了欧洲各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
14 《你我》141 包含了一些关于人生、友情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142 文字简洁明快,富有哲理。
2、朱自清散文集的特点21 语言优美211 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词汇和细腻的描写,使文章充满诗意。
212 语言简洁流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
22 情感真挚221 往往能够从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挖掘出深刻的情感。
222 其情感表达自然而不做作,令人感同身受。
23 结构严谨231 文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
232 开头和结尾相互呼应,中间内容充实有序。
3、朱自清散文集的影响31 对现代文学的发展311 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树立了典范。
312 推动了白话文写作的发展和普及。
32 对读者的启示321 让读者感受到亲情、友情和人性的美好。
322 激发读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4、如何欣赏朱自清的散文集41 关注细节描写411 仔细品味作者对人物、景物和事件的细节刻画。
412 从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和意图。
42 理解时代背景421 了解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422 感受作者在特定时代下的思考和感悟。
43 反复诵读431 通过多次诵读,感受文章的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
432 体会其中的韵味和节奏。
5、总结51 朱自清的散文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瑰宝。
52 它们以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精神享受和启示。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及感悟

朱自清散文集摘抄及感悟
摘录:
1.《背影》
“我走路匆匆,身旁一人也没有,马路空空如也,只有那黄色的石子路上,依稀能看出几只脚印。
”
2.《春》
“新年的绿色钳形花,到处可见,散发着一种清新和初春的气息。
”
3.《荷塘月色》
“这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境,仿佛进入了一个流金溢彩的世界。
”
4.《背影》
“母亲等待儿子凌晨回家的那个场景,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
感悟: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追求自然和真实,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很朴实而感人。
他的语言生动、简洁,让人感觉到他亲身经历过这些事情一样。
他注重通过平常寻常的事物来表达家庭、爱情、友情、人性等主题的深刻内涵,让读者在朴素的语言中感受到人
生的真谛。
这种平凡之中的伟大,也是朱自清先生最大的艺术特点之一。
他的作品有一种深深的影响力,让我们深入思索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寻找生活中的美好和幸福。
他的散文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让我们在人生路途中不迷失方向,找到归宿。
朱自清《冬天》阅读及参考答案

朱自清《冬天》阅读及参考答案朱自清《冬天》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朱自清的《冬天》一文,完成1-5题。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而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朱自清《背影》练习题

朱自清《背影》练习题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散文,通过讲述父亲的形象以及父爱的真挚,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爱和赞扬之情。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有关《背影》的练习题,以便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练习题一:简答题(每题10字)1.《背影》是谁的作品?答:朱自清。
2.《背影》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父爱之情?答:通过描写父亲的言行和形象。
3.你觉得《背影》这篇文章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答:留下了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练习题二:选择题1.以下哪个词最能概括《背影》这篇文章的主题?A. 爱情B. 友情C. 亲情D. 自由答:C. 亲情2.下面哪个选项描述的是文中父亲的特点?A. 善良又慈祥B. 严厉而冷漠C. 无关紧要的人物D. 缺乏责任感答:A. 善良又慈祥练习题三:填空题将下列句子中所缺的词填入空格中。
1. 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将父亲_____的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
答:高大2. 文中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______自己的幸福。
答:牺牲练习题四:简答题请回答以下问题,并结合文中细节进行解答。
1. 文中的父亲为什么要让作者去京城读书?答:因为父亲希望通过努力让作者有更好的前途和更宽广的舞台,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为儿子的成长付出。
2. 文中“背影”的意象是什么?有什么寓意?答:背影既是父亲远离儿子的身影,也是父爱的象征。
它寓意着父爱的深沉,父亲默默奉献和无私的付出,以及父子之间的无言理解和默契。
练习题五:写作题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感受,写一篇文章,表达对父爱的理解和感激之情。
答:(写作内容略)以上是关于朱自清《背影》的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的练习,我们加深了对《背影》这篇文章的理解和思考。
朱自清以朴实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一个父爱至深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家庭关系中的温暖和爱的力量。
总结起来,《背影》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父爱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感激之情。
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填空题(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填空题班级姓名1、《春》选自《朱自清全集》,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改名自清。
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代表作品主要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他的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济南的冬天》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也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现代著名作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3、《雨的四季》选自《散文》1989年第四期,作者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
4、①《观沧海》一诗选自《曹操集》,这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
作者曹操,字孟德,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b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观沧海》一诗从体裁看,是一首乐府诗;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抱负、宽广的胸襟,表现了诗人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选自《李白集校注》。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后世将李白和杜甫并称为“李杜”。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体裁看是一首七言绝句。
③《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
作者王湾,洛阳人。
满分训练(08) 文学文化常识

满分训练(八) 文学文化常识1.[2019·朝阳区一模]御花园内的一座山石上刻有“柳暗花明”四个大字,这让你想到了宋朝诗人的《游山西村》。
(1分)2.[2019·东城区二模]有同学搜集了具有家国情怀的作品,其中不属于...这类的是()(1分)A.《藤野先生》B.《泊秦淮》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黄河颂》3.[2019·房山区一模节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是(填朝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
(1分)4.[2019·东城区一模]青春如现代作家①(填作者姓名)笔下的《春》一样,绽放美丽,吐露芬芳;青春如②(填朝代)民歌《木兰诗》中的木兰一样,替父从军,勇敢有担当。
(2分)5.[2019·密云区一模]“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作者王安石是代文学家,“李逵元夜闹东京”出自(作者)著的《水浒传》。
(2分)6.[2019·平谷区一模节选]语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出自(作者)写的《》(作品)。
(2分)7.[2019·门头沟区一模节选]王国维提到的“屈子、渊明、子美、子瞻”四位文学家,“子美”是的字,“子瞻”是苏轼的字。
(1分)8.[2019·房山区二模节选](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1分)(2)“葡萄酒,金叵罗,吴姬十五细马驮”是被称为“诗仙”的唐代诗人(填人名)的诗句。
(1分)9.[2019·石景山区一模节选]一班同学正在制作展板,说明名人的成就与习惯之间的关系,请帮助他们完善展板,完成问题。
(4分)[甲]他少年时发愤读书,日夜苦读,每每只在傍晚才吃一点东西,常常和衣而睡。
在经年累月的刻苦学习中,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并以古仁人为榜样,立下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一生政绩卓著,晓畅军事,是北宋的一代名臣。
此外,他在文坛也享有盛誉,有[丙]传世。
(续表)[乙]他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

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朱自清《春》阅读题及答案「篇一」《绿》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朱自清于1924年2月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
全文以热情的笔调,对梅雨潭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颂扬了祖国大自然的绚丽风光,写得清新细腻,漂亮缜密,精致玲珑,诗意盎然。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境界的赞美和追求。
下面是朱自清《绿》阅读练习,欢迎同学们的练习,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提高语文学学习成绩和水平。
朱自清《绿》节选语文阅读及参考答案阅读朱自清《绿》节选,完成问题。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
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又鞠躬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我的心随潭水的绿而摇荡。
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
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但这是怎样一个妄想呀。
——站在水边,望到那面,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A】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B】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
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
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
——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
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
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
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1.用一句话概括选段的主要内容。
高中语文必修二重点课文突击:必修二第一单元第1讲荷塘月色(朱自清)+Word版含解析.doc

一、作者文体导读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出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幼随家迁居扬州,故又自称“我是扬州人”。
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主义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而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
27岁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
1948年拒绝食用美国‘嗟来之食’的救济粮而在贫病交加中倒下了,年仅50岁,“宁愿饿死,也不去领美国救济粉”的气节被毛泽东誉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别了,司徒雷登》)。
2、主要作品朱自清散文的主题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言志表意;其二,览胜记游;其三,书怀抒情;其四,感悟觉世;其五,指摘时弊。
首先,言志表意散文。
言志表意类散文在朱自清散文创作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这类散文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选择。
其次,览胜记游散文。
《踪迹》、《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等散文集中有许多为人所称道的览胜记游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览胜记游散文兼顾并重自然与人文地理的描述展示。
如《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绿》、《松堂游记》、《扬州的夏日》、《蒙自杂记》等即是将对自然风情的描写和人文景观的刻画紧密融合在一起。
其三,书怀抒情散文。
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散文有《背影》、《给亡妇》、《儿女》、《哀韦杰三君》、《怀魏怀青君》、《我所见的叶圣陶》等。
即兴书怀抒情的散文有《匆匆》、《春》、《歌声》、《荷塘月色》、《择偶记》、《飞》等等。
其四,感悟觉世散文。
朱自清还是一个不断思索着现实人生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他每每将自我的人生感悟和体验与读者共分享。
他笔下的人生感悟,扎实而不玄虚,真切而不做作,常常将觉悟到的宝贵的人生奥秘,通过语言文字搭建的话语平台,尽量地向读者展示出来。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问题以及答案

朱自清《荷塘月色》阅读问题以及答案一、作者描写了清华园荷塘的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找出文中描写心理感受的语句,说说作者的情绪随着景物的转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题意图: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着重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参考答案:小煤屑路──幽僻、寂静;荷塘四周的树木──阴森森;荷叶──繁密,出水高,亭亭玉立;荷花──姿态各异,尽显秀色;荷香──随风飘荡,不绝如缕;荷叶的波动──疾如闪电;月光──清幽,如流水;青雾──薄如轻纱;云天──淡淡的;树影──奇形异状,如画如乐;树缝灯光──没精打彩;蛙叫蝉鸣──最为热闹。
总之,写出了荷塘四周和荷塘当中的各种景物,其中以写荷塘中的景物为主,写出了月下荷塘的清幽、朦胧、恬静之美。
作者的感情发展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二、完成下列练习,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1、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如古诗“风来花底鸟语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
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你自己也能试着写两三句吗?2、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下面两句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再从文中找出类似的例句仔细品味。
3、本文有大量的叠音词,找出一些来理解、品味。
设题意图:训练对散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品味一些重要词语的意味。
这些仅是举例性的,课文满篇都是精彩的语句,学生可自行查找,自行品味。
本题还将品味语句与仿写语句结合起来,让学生发挥语言表达的创造力。
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

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演讲稿、合同范本、心得体会、条据文书、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speech drafts, contract templates, personal experiences, policy documents,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精选12篇)朱自清《背影》阅读答案篇1《背影》是现代作家朱自清于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经典常谈》蓝红字朱自清练习题1

朱自清《经典常谈》练习题1.《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
2.《经典常谈》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
3.朱自清是按照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来撰写《经典常谈》的,例如讨论儒家经书时,破除“经书都是圣人所作”的传说。
4.《经典常谈》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
5.《经典常谈》也可以看作一本精彩的学术散文集。
这本书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
6.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仓颉造的。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
7.在人家门头上,在小孩的帽饰上,我们常见到八卦那种东西。
讲八卦的便是《周易》这部书。
8.《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份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份是君臣相告的话。
9.《诗经》被称作“诗三百”,现在实存305篇。
10.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戴圣所作的《小戴记》。
11.《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12.《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13.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4.“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句中的“朱注”指朱熹的小注。
15.《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
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16.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
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
八下朱自清经典常谈知识点

八下朱自清经典常谈知识点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背影》、《草《地》》、《春》等被誉为经典之作。
以下是八年级下学期关于朱自清的常谈知识点:1. 朱自清的生平简介:朱自清(1898年-1948年),湖南衡阳人,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教授。
他以清新的散文风格和独到的人生感悟而赢得广泛赞誉。
2. 朱自清的散文特点:他的散文清丽流畅,自然优美,富有感情和思想深度。
他善于通过日常生活中细微的事物,表达写实与抒情的完美结合。
3. 朱自清对教育的思考:朱自清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他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主张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之一《背影》:这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父亲之间在离别时刻的情景,表达了对父爱的感恩、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思考以及对亲情的珍视。
5.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之二《春》:这篇散文以描绘春天的景物为主线,以写实的手法打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与生机。
6. 朱自清的散文艺术欣赏:他的散文作品常常注重对细节的描写和感受的表达,以真情实感打动人心。
他的作品散发着淡淡的诗意,给人一种亲切、温暖的感受。
7. 朱自清的文化思想影响:他强调传统文化的价值,呼吁人们要坚持传统美德,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保持一份淡定与理性。
8. 朱自清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朱自清的作品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的心理与生活状态,他的思考和观察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人生智慧和人生导向。
这些是朱自清的经典常谈知识点,通过学习他的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感受智慧和温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朱自清散文集》习题
1、“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诗在《朱自清散文集》中《春》一文中出现。
2、《背影》一文是为了纪念父亲而写的。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一文作者把秦淮河比作人来写。
4、《绿》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记散文《温州的踪迹》里的一篇,是一篇贮满诗意的美文。
其中《绿》主要描写了梅雨潭的潭水。
5、在《威尼斯》一文中,朱自清成一种摇橹的小船为刚朵拉。
6、“酣睡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出自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
7、《三家书店》一文主要介绍了伦敦福也乐、彭勃思、诗籍铺三个书店。
8、《房东太太》主要介绍了歇卜士太太
9、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十分艰难。
有一次他外
出时被一个乞丐跟上了,为了甩掉乞丐,他就说:“老弟,我是教授”话音刚落,只见乞丐转身就走了。
10.《儿女》介绍了朱自清的两个孩子,他们分别是:阿九、转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