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与失重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

超重和失重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a.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定义;b.理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c.掌握如何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

2.技能目标:a.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b.能够通过实验数据验证超重和失重的理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a.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b.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1.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介绍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2.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讲解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情况,包括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的变化。

3.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教授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加速度,并通过实际问题进行应用练习。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章节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物体在超重和失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以及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超重和失重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身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并验证理论。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合适的物理教材,提供理论知识的学习支持。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动画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4.实验设备:准备实验所需的设备,如弹簧秤、滑轮组等,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2、实力目标:视察实力、对学问的迁移实力
3、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学习爱好,开阔视野。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通过对运动的升降机中测力计的示数改变,探讨了什么是超重现象、失重现象以及完全失重现象,并指出了它们的产生条件。
教法分析
1、通过实例让学生分清“实重”和“视重”。从而建立的概念。同时相识到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会随运动状态改变而改变的。
2、依据力和运动的关系明确给出的产生条件。
3、借助试验和课件建立感性相识,协助理解;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爱好。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视重和实重的区分。
示例:
(一)什么是
视频:台秤称物体视重。
问题:1、物体的实际重力改变了没有?2、台秤的视数改变了没有?怎样变的?3、物体的重力和台秤的'视数反映的力从性质上说有什么不同?
2022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化工作者,很有必要细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胜利、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超重和失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超重和失重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
(2)知道产生的条件。
2、运用牛顿其次定律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缘由。
二、实力目标:
培育学生运用牛顿其次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力。
三、德育目标:
渗透“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
教学重点:
超重和失重的实质
教学难点:
在超重和失重中有关对支持物的压力和对悬挂物拉力的计算。
教学方法:
试验法、讲练法
教学用具: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4.7超重和失重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概念。

(2)理解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1)观察并感受失重和超重现象。

(2)经历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的过程,理解物理规律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性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2)用科学的观点解释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是本节的重点,要了解什么是超重现象以及失重现象并能在实例中找出。

2.“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条件”是本节的难点,要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三、教学方法1.通过相关的图片结合生活实例引出研究主题-超重和失重。

2.通过观察与记录人在电梯中上楼和下楼进程和状况,再联合二力平衡及牛顿第三定律的分析引出超重与失重的概念。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总结、归纳的方法找出物体产生超重现象和失重现象的条件,强调超重和失重现象的产生与加数度a的方向有关,而与速度v无关。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师:老师这里有一台体重计,我们知道体重计是用来测量体重的,也就是人的质量。

师:请一位学生上来用体重计测量其体重,提出问题:体重计的原理?(强调静止状态)师:让学生下蹲和上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质量会不会发生改变?体重计的示数会不会发生改变呢?让学生进行演示,观察现象。

(体重计的示数发生了改变)师:为什么体重计的示数会发生改变呢?具体是怎样变化的呢?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进入今天的研究——超重和失重。

(二)教学内容A.回顾(体重计的原理)问题:师:我们知道体重计测量体重应用的是什么原理呢?分析:1.我们用牛顿第三定律分析一下。

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当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发生改变,那么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体重计的示数就发生了改变。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 掌握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2. 教学难点
-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教学
- 超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上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大的现象,从而引出超重的概念。

- 失重现象: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当物体向下加速运动时,测力计的示数变小的现象,从而引出失重的概念。

- 超重和失重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3. 课堂练习
- 让学生分析一些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的上升和下降过程。

4. 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产生条件。

5. 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查找一些与超重和失重相关的资料,并写一篇小短文。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知道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第一册(必修)3.7超重和失重教案
人教版第一册(必修) 3.7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研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培养学生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超重和失重在本质上并不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发生了变化,而是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拉力的变化,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往往困难较大。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本质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后面理解航天器中失重现象的基础。

2.超重和失重中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和拉力的计算,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的一个方面,也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之一。

三、教具
演示教具:超重和失重演示装置、弹簧秤、重物、细线、下面扎孔的可乐瓶、录像资料。

学生用具:弹簧秤、钩码、打点计时器用重锤、绣花线。

四、主要教学过程
文件大小:37K文件格式: doc 下载地址: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

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推荐5篇)第一篇:高中物理:《超重与失重》教案(必修1)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现象,并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科学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

(3)学习阅读材料开阔眼界。

【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并总结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F=ma,在确定了研究对象之后要做两个分析:受力分析,运动状态的分析。

然后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今天我们用以上方法分析一些简单的现象。

投影体重计它是用来测体重的,当人站在体重计上不动时,指针就会摆到某一位置,指针所指的示数就是你的体重。

你注意观察过吗?人在体重计上突然下蹲的一瞬间,指针如何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要变小,是不是体重变轻了呢?有同学说指针所指示数变大,是不是体重变重了呢?(回答不是)。

指针的摆动又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学习第7节,超重与失重。

学习这节内容的方法是,同学们阅读:“超生和失重“的教材在阅读的基础上,议论回答本节课提出的三个问题,从而完成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任务。

新课投影1、体重计指针所指的示数是哪个力?它和重力的大小有何关系?2、什么叫超重、失重、完全失重?3、物体在超重、失重、完全失重时受的重力有何变化?(在议论的基础上,找同学回答)。

教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回答第一个问题。

学生:体重计指针所指示数是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

教师:为什么人在体重计上静止时指针所指示数是人的体重?学生:人对体重计的压力F’和体重计对人的支持力F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

人受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所以F=G,则F’=F =G。

教师:人受到的支持力F和重力G是否总是大小相等的?学生:不是总相等。

它和人的运动状态有关。

教师:为研究方便,我们把人和体重计设在升降机里,则人随升降机的运动状态可能是A=0的运动即静止或匀速上升,匀速下降;可能是A向上的运动即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可能是A向下运动,即加速下降或减速上升。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激发学生对这一主题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探讨超重和失重的现象展示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通过实例和视频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理解1.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视频资料准备教案和教学PPT1.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评估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后作业和小组项目,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二章:重力的概念2.1 课程目标: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掌握重力的计算公式,并能够运用重力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探讨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展示重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重力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2.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2.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三章:超重的现象3.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的现象,掌握超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2 教学内容:介绍超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超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超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超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3.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3.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超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四章:失重的现象4.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失重的现象,掌握失重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失重概念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4.2 教学内容:介绍失重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探讨失重的现象和原因展示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失重概念通过实例和实验,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应用能力4.4 教学准备: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实验器材准备教案和教学PPT4.5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实验报告和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第五章:超重和失重的应用5.1 课程目标: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四章 6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观点,了解其产生原理。

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能够正确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 理解并能够运用超重和失重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判断方法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对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动态理解,包括其产生条件、加速度方向及影响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用具:黑板、白板、笔、实物展示台、弹簧秤等,用于展示实验和实物观察。

2. 准备相关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3. 准备练习题,用于教室练习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稳固所学知识。

4. 安排实验室或多媒体教室进行实验教学,以便更好地展示超重和失重现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通过实验引入:让一个学生站在磅秤上,然后向上抬手,观察磅秤的示数变化。

2. 提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重力表现出的效果会发生变化?3. 引出超重和失重的观点。

(二)新课教学1. 超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起重机起吊重物时,随着重物上升,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超重的描述,并思考:在超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超重现象。

2. 失重观点: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

(1)观察分析:在电梯下落过程中,磅秤的读数变化情况。

(2)阅读理解:课本中关于失重的描述,并思考:在失重状态下,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有何关系?(3)教师总结: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情况称为失重现象。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举例结合学生平时生活体验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并阅读课本中的例子。

(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的原理及应用特点,并将讨论结果由各小组代表回答。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2.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几种情况和原因;3. 理解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3.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教学难点:1.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物理原理;2. 区分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物体放在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如果放在太空中会有什么现象?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0分钟)1. 超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重力加速度;2. 失重的定义:物体受到的重力小于重力加速度。

三、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情况和原因(15分钟)1. 地面受力情况:已知地球重力加速度为9.8m/s²,某物体在地球上受力为10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2. 空间受力情况:已知宇宙中重力加速度为0,某物体在太空中受力为5N,求超重或失重情况;3. 探究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四、讨论超重和失重对物体的影响(10分钟)1. 超重对人体有什么影响?2. 失重对空间飞行员有什么影响?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和意义?教学反馈: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验或讨论来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程度,并及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拓展延伸:1. 给学生留作业,让他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超重和失重的知识;2.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下物体的超重和失重情况;3. 探究宇宙飞船中航天员的超重和失重问题。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高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理解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
3. 掌握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
教学重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
2. 超重和失重的原因
3. 超重和失重的应用
教学难点:
1. 超重和失重的区分
2. 超重和失重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课件、实验器材、教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入课题,让学生了解自身体验过的超重和失重的场景,并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二、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15分钟)
1. 介绍超重和失重的定义和区别
2. 探讨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包括重力和加速度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5分钟)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应用场景,如电梯上升和坠落、航天器在太空中
等案例。

四、实验演示(15分钟)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实践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深化他们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五、课堂讨论(10分钟)
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见解,进一步加深对超重和失重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其应用。

同时,通过互动讨论和课堂总结,巩固了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更多有关超重和失重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超重和失重的学习,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研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3. 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2. 教学难点: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及判断方法。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超重和失重的概念。

2. 讲解: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阐述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如电梯上升、下降、乘坐过山车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例分析:让学生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作业反馈:分析学生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超重和失重应用题的解答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航空航天、汽车安全等。

2. 介绍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如利用失重环境进行实验。

八、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完成一道关于超重和失重的应用题。

2. 搜集生活中超重和失重的实例,进行分析。

十、教学计划1. 下一节课内容预告:介绍失重环境下的物理实验。

2. 教学计划调整:根据学生反馈,调整后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案

《超重与失重》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的本质,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原因;(2)掌握根据加速度方向,判断物体的超重与失重现象;(3)知道完全失重状态的特征和条件。

(4)能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相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1) 通过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经历观看实验、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过程,观察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完成物理知识的构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领略物理思维方法在探究、分析推理过程中的作用;(2)养成尊重事实,严谨的实验态度。

(3)通过合作实验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养成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理解产生超重和失重的原因,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的现象。

【教学资源】若干弹簧测力计和砝码,纸带,;学生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想】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强调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积极营造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情景。

挖掘“超重和失重”知识载体所蕴藏的物理学思想和方法,为了实现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了四个活动,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在课堂活动上,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感知现象,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探索获得超重和失重的知识。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通过电梯实验,从表格中分析得出产生超重和失重的条件,并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超重和失重现象,以此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2.教学过程实验展示:(1)称重实验:●邀请两名同学上台。

●请其中一名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迅速下蹲、迅速站起。

●另一名同学观察体重秤示数变化。

(2)提纸带实验:纸带下挂一重物,迅速提起,纸带断裂。

提问:什么是超重和失重现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

初中物理《超重和失重》的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超重和失重的本质。

2. 利用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超重和失重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超重和失重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解释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的加速度与物体对支撑面的压力或悬挂物的拉力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布置小组讨论任务: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如电梯运行、飞机起飞等。

5. 小组汇报:各小组展示讨论成果,分享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理解。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六章:生活中的超重现象电梯上升时的感觉乘坐过山车时的体验跳跃时脚底的感觉2. 第七章:实验探究超重现象设计实验: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悬挂的重物,观察在不同加速度下的力的变化。

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实验结果分析3. 第八章:失重现象的解释失重状态的定义物体在自由落体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失重状态下的生活实例4. 第九章:超重与失重的应用航空领域的应用:飞机起飞、降落时的物理原理工程领域的应用:电梯设计、过山车安全体育领域的应用:运动员训练中的重力利用5. 第十章:综合练习与拓展针对本章内容的习题训练小组项目:设计一个利用超重或失重原理的简单装置七、教学资源与工具1.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悬挂装置、重物、计时器等。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

超重和失重教案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教学,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掌握超重和失重时的身体变化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二、教学重点1.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2.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3.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三、教学难点1.如何区分超重和失重。

2.如何根据超重和失重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四、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概念超重是指物体的重量大于其所受到的支持力,失重是指物体所受支持力等于重量,即物体所处的力平衡状态。

2. 影响超重和失重的因素1.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2.物体的质量。

3.物体所处的环境(比如地球、太空等)。

3. 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在超重环境下,人体会受到更大的压力和重力加速度,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

在失重环境下,人体会失去对重力的感知,导致身体的变化,比如头晕、反应迟钝等。

4. 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1.对于超重环境,可采取增加肌肉力量、改变呼吸方法等防护措施。

2.对于失重环境,可采取加强锻炼、改变饮食等防护措施。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讨论、观察三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接着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讨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

最后通过观察模拟和实际操练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六、教学评价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清楚地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和影响因素,理解超重和失重时身体的变化,掌握相关的防护措施和应对策略。

教师可通过考试、问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同时,教师也应该关注学生在实操过程中的表现和理解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支持。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的概念,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

2. 让学生掌握判断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的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超重和失重的定义2. 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3. 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4. 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5. 练习题三、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现象属于超重或失重,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讲解物体在受到支持力或拉力大于重力时称为超重,小于重力时称为失重的概念。

3. 分析超重和失重的产生原因:讲解物体加速度向上时为超重,向下时为失重的原理。

4. 讲解判断超重和失重状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加速度的方向来判断其处于超重还是失重状态。

5. 举例说明超重和失重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超重和失重的定义、产生原因和判断方法。

2. 实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3. 练习法:布置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超重和失重概念的理解。

2. 练习题:评估学生掌握判断超重和失重方法的情况。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考察学生对超重和失重知识的运用。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超重和失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梯上升和下降时的感受,过山车、跳伞等运动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

2. 学生展示:每组挑选一名代表进行展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和展示进行点评,总结超重和失重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讲解微重力的概念:介绍微重力现象及其在科学研究和航天事业中的应用。

2. 观看微重力实验视频:让学生观看微重力实验的视频,加深对微重力现象的理解。

3. 讨论微重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微重力环境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5篇模版)第一篇:《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课题】超重与失重【教学时间】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生【教材选用】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四章第七节【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学生学完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旨在让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生活中的现象,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牛顿运动定律。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

2.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实验活动认识超重与失重的现象,理解超重与失重产生的条件与实质。

3.教材内容安排本节教材利用称体重和乘电梯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出本节课课题,通过对超重与失重概念的理解,学会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现象,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完全失重的状态。

4.教材特点(1)教材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由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再引导学生带着所学知识进一步了解航天技术。

(2)教材强调通过实验探究,借助已学的牛顿运动规律的知识,分析和解释超重与失重的产生条件。

(3)教材重视实践活动,有力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情况分析】1.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力与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相关知识,超重与失重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其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与接受能力较强,对于学习内容贴近生活及有动手操作的物理课堂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3.学生的认知困难学习了重力的概念之后,有的学生可能会望文生义,简单认为超重是重力增加,失重是重力减少,完全失重是重力完全消失,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不能正确地观察,缜密地推理,由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

【教材处理】超重与失重现象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比如电梯的升降、过山车等等,教材选取在电梯里称体重的模型来对超重与失重现象进行解释,这种方法难于在课堂上演示,不利于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超重和失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重与失重【教学目标】1.知道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现象。

2.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其实质。

3.能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核心素养目标】物理观念:1.知道超重、失重、完全失重的概念2.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科学思维:1.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2.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科学态度与责任: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教学重难点】1.理解超、失重并不是重力真的发生变化2.能全方位判断某过程是超重状态还是失重状态并会根据示数大小判断超失重3.利用完全失重相关知识点可以解释太空中的相关现象【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提问激疑:当你乘坐游乐场的游乐装置加速下降时,好像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这是为什么?宇宙飞船升空时,航天员要平躺着,而且会感觉胸部受到压力,这又是为什么?过渡: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理解超重和失重现象。

必备知识•素养奠基一、超重现象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超重物体做向上的加速或向下的减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判断:[判断正误](1)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一定向上运动。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可能向下运动。

()(3)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是指物体的重力增大了。

()二、失重现象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

2.产生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

3.运动类型:失重物体做向上的减速或向下的加速。

4.完全失重:(1)定义:物体对悬挂物的拉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等于零的状态。

(2)产生条件:物体竖直向下的加速度等于0。

(3)所有的抛体运动,在不计阻力的情况下,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判断正误](1)只要物体向下运动,就会引起失重现象。

()(2)物体在完全失重的条件下,对支持它的支撑面压力为零。

()(3)物体完全失重时,不受重力作用。

()(4)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重力减小了。

()(5)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合作探究】要点一:超重、失重现象的理解【探究导入】如图所示,找一个用过的易拉罐、金属罐头盒或塑料瓶,在靠近底部的侧面打一个洞,用手指按住洞,在里面装上水。

(1)移开手指,水就从洞中射出来,这是为什么?(2)如果放开手,让瓶子自由落下,在下落的过程中,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实际做一做,观察所产生的现象.怎样解释这一现象?提示:(1)水能从洞中流出的原因是因为水能产生压力,静止时,洞之上的水产生的压力把洞附近的水压出。

(2)在瓶子自由落下的过程中,水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洞附近的水不再受压力,所以水将不再从洞中射出。

【探究归纳】1.重力与视重(1)重力:物体所受重力不会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视重:当物体竖直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的压力。

2.超重和失重的理解与判断(1)当视重与物体的重力不同时,即发生了超重或失重现象。

(2)判断物体超重与失重的方法①从受力的角度判断:超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大于重力。

失重:物体所受向上的拉力(或支持力)小于重力。

②从加速度的角度判断: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上(或竖直分量向上)时,处于超重状态。

当物体的加速度方向向下(或竖直分量向下)时,处于失重状态。

[易错提醒]1.超重与失重现象仅仅是一种表象,只是拉力或压力的增大或减小,物体的重力大小是不变的。

2.物体处于超重状态时,不一定是向上加速运动,也可能是向下减速运动;同理,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不一定是向下加速运动,也可能是向上减速运动。

3.在完全失重状态下,平常由重力产生的一切物理现象都会消失,比如液体对器壁没有压强、浸在水中的物体不受浮力等。

工作原理与重力有关的仪器也不能再使用,如天平、液体气压计等。

[典例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处于超重时,物体一定在上升B.物体处于失重状态时,物体可能在上升C.物体处于完全失重时,地球对它的引力就消失了D.物体在完全失重时,它所受到的合外力为零[解析]物体处于超重时,具有向上的加速度,但其运动方向不确定,可能向上加速,也可能向下减速,A错误;物体处于失重或者是完全失重状态时,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可能向下加速,也可能向上减速,B正确;完全失重时,物体仍受到地球对它的吸引力,即受到重力的作用,合外力不为零,C、D错误。

要点二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探究导入]如图所示,某人乘坐电梯正在向上运动。

(1)电梯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向哪?人受到的支持力比其重力大还是小?若此时加速度大小为A,则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多大?(2)电梯将要到达目的地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向哪?人受到的支持力比其重力大还是小?若此时加速度大小为A,则人受到的支持力是多大?提示:(1)电梯启动瞬间加速度方向向上,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上,所以支持力大于重力;设人受到的支持力为N,由牛顿第二定律N mg ma-=可得()=+。

N m g a(2)减速运动时,因速度方向向上,故加速度方向向下,即人受到的合力方向向下,支持力小于重力。

设人受到的支持力为N',由牛顿第二定律mg N ma'-=可得()'=-。

N m g a [典例2]质量是60 kg的人站在升降机中的体重计上,当升降机做下列各种运动时,体重计的读数是多少?(g取210 m s)(1)升降机匀速上升;(2)升降机以24 m s的加速度匀加速上升;(3)升降机以23 m s的加速度匀减速上升或匀加速下降。

[思路点拨]解此题关注两点(1)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2)由牛顿第三定律知,人受到的支持力与人对体重计的压力大小相等,所以体重计的读数等于人受到的支持力的大小。

[方法技巧]解决超重、失重问题的基本方法(1)明确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2)判断加速度的方向,并建立合理的坐标轴。

(3)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

(4)代入数据求解,必要时进行讨论。

【课堂素养达标检测】1.关于超重和失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超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增加了B.失重就是物体所受的重力减少了C.完全失重就是物体一点重力都没有了D.不论超重、失重或完全失重,物体所受的重力是不变的解析:超重、失重现象中物体所受的重力并没有改变,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答案:D2.(多选)人造卫星、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航天器进入轨道后,其中人和物体都处于完全失重状态,这种状态下,不能做的实验是()A.液体的对流实验B.用弹簧测力计测力C.用托里拆利管测舱内的气压D.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解析:在太空舱内处于完全失重状态,所以任何物体将不再对它的支持面有压力和对悬挂它的物体有拉力.所以,弹簧测力计不能用来测物体重力,但是仍可以用来测力.天平不能测物体的质量;托里拆利管不能测气压;密度大的物体将不能下沉,密度小的部分也不能上浮,所以对流实验也不能进行。

答案:ACD3.(2019·湖南衡阳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某同学站在电梯底板上,电梯在某一段时间内速度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竖直向上为正方向)。

根据图像提供的信息,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在020 s 内,电梯向上运动,该同学处于超重状态B .在0 5 s 内,电梯在加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C . 在510 s 内,电梯处于静止状态,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D .在1020 s 内,电梯在减速上升,该同学处于失重状态解析:图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0 5 s 内斜率为正,加速度为正,方向向上,处于超重状态,速度为正,即电梯向上加速运动;在510 s 过程中,电梯匀速,该同学加速度为零,该同学对电梯底板的压力等于他所受的重力,处于正常状态;1020 s 过程中,斜率为负,速度为正,即电梯向上做减速运动,加速度向下,处于失重状态,D 正确。

答案:D4.“蹦极”就是跳跃者把一端固定的长弹性绳绑在踝关节等处,从几十米高处跳下的一种极限运动。

某人做蹦极运动,所受绳子拉力F 的大小随时间t 变化的情况如图所示。

将蹦极过程近似为在竖直方向的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

据图可知,此人在蹦极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约为( )A .gB .2 gC .3 gD .4 g 解析:由图像可知035mg F =,绳子最大拉力为095F F =,最大加速度3 2 g F mg mg mg A m m--===,B 正确。

答案:B5.(多选)原来做匀速运动的升降机内,有一被伸长弹簧拉住的、具有一定质量的物体A 静止在地板上,如图所示。

现发现A 突然被弹簧拉向右方。

由此可判断,此时升降机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A.加速上升B.减速上升C.加速下降D.减速下降解析:当升降机匀速运动时,地板对物体施加的静摩擦力与弹簧的弹力平衡,且该静摩擦力小于或等于最大静摩擦力。

当升降机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地板的正压力必然会减小,则物体与地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也会减小,而弹簧的弹力并未改变,故在这种情况下A将被拉向右方。

B、C两选项中电梯的加速度是向下的,符合题意。

答案:BC6.(多选)如图所示,斜面体M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当物体m沿斜面下滑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匀速下滑时,M对地面的压力等于()+M m gB.加速下滑时,M对地面的压力小于()M m g+C.匀减速下滑时,M对地面的压力大于()+M m gD.M对地面的压力始终等于()+M m g解析:物体加速下滑时整个系统有竖直向下的加速度分量而出现失重现象,故B正确;物体匀减速下滑时系统存在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分量,处于超重状态,故C正确;匀速下滑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故A正确。

答案:ABC7.如图所示,台秤上放置盛水的杯子,杯底用细线系一木质小球,若细线突然断裂,则在小木球上浮到水面的过程中,台秤的示数将()A.变小B.变大C.不变D.无法判断解析:将容器和木球视为整体,整体受台秤竖直向上的支持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

当细线被剪断后,其实际效果是:在木球向上加速运动的同时,木球上方与木球等体积的水球,将以同样大小的加速度向下加速流动,从而填补了木球占据的空间,由ρρ>,水球的质量大于水木木球的质量,故木球和水组成系统的重心有向下的加速度,整个系统将处于失重状态,故台秤的示数将变小,正确答案为A 。

答案:A8.如图所示,一个质量50 kg M =的人站在升降机的地板上,升降机的顶部悬挂了一只弹簧测力计,测力计下挂着一个质量 5 kg m =的物体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