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能力要求---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 教学设计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
地理高考四大能力要求解读依据考试大纲地理高考考核能力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1 获取地理信息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显见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图、统计图、联系图等图像所提供的符号、注记、数字、图例等信息;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综合能力测试七年来,地理信息的呈现特点:⑴教材之外的信息从原来课本插图的改编转向逐渐脱离教材,信息中涉及学生没有学到的概念和原理,会给出相应解释。
这些新信息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合理的假设和推理,不会给学生解题早成障碍。
⑵多以图表形式提供信息便于学生阅读、考场读图、用图能力。
⑶信息情境化创设新情境,使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
⑷提供信息的不完整性试题提供信息十分简练,含有隐性信息,使信息不完整。
⑸提供组合信息组合信息是指同一题中以文、图、表等不同形式给出信息,它常常在学科内知识综合,或跨学科间知识的综合呈现。
⑹逐步给出信息以简要题干信息为基础,以一条探究思路为引导,通过分小题逐步给出信息,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一步一步地探究完成。
基于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在审题时要对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进行概括和综合,以获取地理信息的空间、属性、时间等特征。
⑴空间特征;如点、线、面;地点、区域、全球;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等。
⑵属性特征:如地形地貌、岩石、天气气候、水文、植被、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等。
⑶时间特征;如某时刻、某天、某月、某年、某一时间段等。
2 提炼地理信息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对信息进行提炼,明确重要的、关键的、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
然尔逐条分析,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从而建立起信息链(概念、原理、规律和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高中地理《第地理信息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1.增强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国家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
3.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心。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任务: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进行简单的空间数据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
2.指导学生利用GIS软件制作地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针对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巧。
4.组织学生相互评价练习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
(3)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理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理论学习: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应用,结合实例进行阐述,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框架。
五、作业布置
针对本章节的学习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结合课堂所学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选取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其中地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应用。要求不少于300字,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2.完成一份GIS软件操作练习,包括空间数据分析(如缓冲区分析、叠加分析等)和地图制作。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所学技能,提高学生对GIS软件的熟练程度。
(3)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GIS软件操作练习,加强师生互动,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考地理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文字背景材料中的信息 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经过精心组织的,无效的或 有一定干扰作用的信息很少,解题时需要仔细阅读,在最短的 时间内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
解读信息要注意“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的挖掘。如果忽 视材料的存在或者不能快速准确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就会 影响解题的准确性和答题速度。如“太阳最接近正南方向”信 息解读为“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左右”;“板栗属于喜光、喜 暖的落叶阔叶树种”信息解读为“适于生长在温带季风气候、 山地阳坡地带”。其基本过程是:
(B )
A.东南 B.西南 C.西北 D.东北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南京市城北地区建筑物高度和密度均 较小,由此推知江北新区发展水平较低,开发的最大优势为土 地成本低。第2题,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南京中心城区与城北 的联系,有利于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第3题,对比 2000年和2012年南京的天际线可知,城西、城南的建筑物高 度和密度增加最明显,说明南京城区建设发展最快的方向是 西南。
分析推理
文字材料 中的信息 ①指断层——岩层断裂,位移 地理图形 表述语中 某地质剖面——不同历史时期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及其
地貌特征 的信息
地理图形 中的信息
答案:(1)D (2)C
方法总结 如何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 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没 有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或这方面能力不强,就谈不上调动 和运用知识等其他三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有以下五 点要求。
3.地理图形表述语中的信息 试题中通过对图形加以说明、解释的文字内容越来越丰富, 涉及的试题也越来越多,其意图主要说明地图表示的区域、 地图的类型和地图中的地理要素等信息。要突破一般思维方 式将图文结合综合阅读、理解题意,如“图为雅鲁藏布江中游 宽谷中的爬升沙丘”说明“图中沙丘位于河流中游沿岸,并非 洪积平原和三角洲地区,并且由河谷低处向高处运动”。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
信息化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一、背景介绍高中地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旨在结合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和趣味性,使学生在研究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二、目标与意义1. 目标: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信息获取与分析能力,提高地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2. 意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并提供更多元化的研究资源,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设计内容1. 使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利用电子白板、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地理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知地理事物,增加记忆深度。
2. 制作教学视频:通过制作教学视频,将抽象的地理概念和过程以图像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地理信息的查询和分析,提高他们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并培养他们的自主研究能力。
4.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通过使用GIS软件,让学生参与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运用地理信息技术的能力。
5. 互动式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化技术,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互动的过程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四、实施步骤1. 确定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每个研究阶段的目标和重点,制定相应的信息化教学设计。
2. 选择合适的信息化工具: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多媒体设备和软件工具。
3. 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制作教学视频、整理网络资源,准备互动教学材料。
4. 教学实施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馈和研究情况进行调整和评价,及时完善教学设计。
五、效果评估通过学生的研究成绩和课堂参与度进行评估,并进行定期的教师和学生反馈调查,不断改进和优化信息化教学设计。
六、总结信息化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能够提高地理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地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1. 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中地理教学已经逐渐向信息化教学转型。
本方案旨在通过整合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高中地理课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升信息检索、处理和应用能力。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提高对地理学科的认知和审美水平。
3. 教学内容-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
- 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和丰富。
- 多媒体教学:使用PPT、Flash、视频等媒体形式进行教学。
4.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地理问题,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
-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地理信息项目。
-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究。
5. 教学环境- 硬件设施: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房、校园网络等。
- 软件资源:地理教学软件、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
6. 教学评估- 形成性评估: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小测验等形式进行。
- 总结性评估:通过期中和期末考试,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项目进行评估。
7. 教师培训与发展- 提供定期的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鼓励教师参与地理信息化教学研究,分享教学经验和成果。
8. 预期效果通过实施本方案,预期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地理信息能力的提升,同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地理教学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9. 实施步骤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各阶段的教学内容和目标。
2. 整合地理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
3. 组织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开展地理信息化教学实践,及时收集和反馈教学信息。
5. 定期进行教学评估,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高中地理《地理信息技术》教案、教学设计
5.设想五:注重过程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课堂讨论、实践操作、小组汇报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6.设想六:课后拓展与反思
教师可以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如让学生调查生活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并进行反思,以提高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
3.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进行简单的地理信息数据分析;
4.了解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
(二)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应当:
1.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地理信息技术相关实践操作,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2.学会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如Google Earth、ArcGIS等),完成以下任务:
a.对学校周边的交通状况进行调查,绘制交通流量分布图;
b.分析学校所在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制作地形剖面图;
c.对学校周边的绿化情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改善建议。
3.小组合作,设计一项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项目,如智慧农业、智能交通等。要求学生撰写项目策划书,明确项目目标、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和预期效果。
3.地理信息系统(GIS):阐述GIS的概念、功能及其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4.地理信息技术的集成与应用:介绍3S集成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某一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进行分析讨论。
3.引入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自豪感。
高考地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高考地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设置新情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已经成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显著特色。
“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和“论证和探讨问题”三项能力的重要前提。
是回答“能力立意”试题的前提条件、考生解答问题的“入场券”。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如何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呢?笔者试图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1、研究高考试题,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试卷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①地理文字信息。
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还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
②地理图像信息。
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
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
③地理表格信息。
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为了真正体现“以能力立意”的指导思想,引导获取能力的学习,给中学地理教学一定的正面导向作用。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地理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新的信息,设置新的情景。
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设置新的情景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增加试题的新颖性、趣味性,而且能真正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能力,体现考查内容的实际价值。
如果所给地理信息涉及到考生没有学到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地理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
②多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
地理图表相对于文字表述而言,提供的地理信息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承载有非常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信息综合载体。
高考地理--地理信息的获取和解读
准确 全面 快速 透:理解透彻 通:融会贯通 活:灵活应用
文字材料中信息:土壤过湿不利于根系发育 根系发达
图中信息:河流—灌溉水源充足
20.
(1)横县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高温期湿度较高(降 水较多),(而江浙一带或梅雨期过湿。或伏旱期过旱且时有超 过37℃的高温);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
(2)(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 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 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8分)
24题.
新 西 兰 北 岛 图
24.(22分) (1) 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好(2分);
沿岸有暖流流经,气候湿润(2分); 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2分); 沿岸平原,地势低平(2分);
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2分)。 (3) 我国人口多,果品消费市场大(2分);我国劳动力价格相对低,果品
2.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2)横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 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 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8分)
设问中信息: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地势较高—不易存水 旱地—需要灌溉
21. (20分)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 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 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6 分)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 (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 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4分)
高考地理专题十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教案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考试说明要求】【设计思路】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是现代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关键技术和前沿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高考地理侧重于3S技术的运用。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对学生的前认知进行诊断;二是建构“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知识框架;三是进行解题训练。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考试要点”是“3S技术的运用”和“数字地球”。
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了解“3S”技术的主要功能和应用2.分析“3S”技术的区别与关系,运用“3S”技术分析具体案例。
3. 结合实例,说明数字地球的含义【课前准备】关于考试内容要求的自我诊断。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释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内容解析]遥感简称(RS)。
是借助传感器,在空中记录地面物体辐射、反射的电磁波信息,以便分析和揭示目标物的特征、性质及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遥感是人视力的延伸,它是侧重于收集信息的感知手段,本质上是利用“千里眼看”的过程。
高考考查以遥感技术的应用为主。
在资源普查中,可用遥感技术勘探矿产资源、调查生物资源、水资源等;在环境监测和灾害监测中,可用遥感技术监测洪涝灾害、森林火灾、全球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
探究活动1:典型例题分析,学生自主完成典型例题1。
[典型例题1](2016年江苏卷)图2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A.①②④B.①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⑥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A.①②④⑤B. ②③④⑤C.②③④⑥答案:1.A 2.C思路点拨:1.遥感技术主要是从较远的地方用电磁波获得信息,图中可以获取信息的是居民点、水系和地形。
土壤、岩层和地下水靠电磁波从远处不易获取。
高考地理学科四项能力要求解读
高考地理学科四项能力要求解读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1、地理信息的分类:地理信息包括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和表格信息等。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它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图和表的引文或说明、题干中的限定或提示,文字信息不只是给出解题基础材料,还包涵了考查的意图、内容和方法;图像信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
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表格信息是指数字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的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
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2、答题中常见的问题:信息获取不全面、信息提取中解读错误、不能用题中信息正确描述和深入分析问题。
3、获取信息的途径: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⑥从试卷答案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获取有效信息,并注重信息之间的因果联系,加强能力专项训练,养成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审题习惯。
分析图像信息时,要判读图像名称和看清图例标识,还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
获取信息的过程也就是审题的过程,要注意审文字(全面提取信息,紧扣关键词)、审图像(看图名、读图例、辨坐标、明方向、定区位、析要素)、审表格(看表名、读表头、析数据、理联系)、审分值(明确答案的要点)。
对于考生来讲,要形成这样一种审题习惯:A.我看到了什么?B.我标记的重点是什么?C.我想到与什么知识联系?D.我准备从哪几个角度回答?E.回答的逻辑顺序是什么?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如何提高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①注重知识的储备和整理。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案范本
高中地理信息技术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概念、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
使学生掌握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利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其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
使学生认识到地理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提高其对地理信息技术的认识水平。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概述1. 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与分类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3. 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二章:遥感技术1. 遥感技术的原理与应用2. 遥感图像的获取与处理3. 遥感技术在地理应用中的实例分析第三章:全球定位系统(GPS)1. GPS的基本原理与组成2. GPS定位技术与应用3. GPS在地理应用中的实例分析第四章:地理信息系统(GIS)1. GIS的基本原理与组成2. GIS的数据管理与处理3. GIS在地理应用中的实例分析第五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1. 数字地图设计与制作2. 城市规划与管理3. 环境监测与灾害评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3.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其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和练习的质量。
3. 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4. 期末考试:考察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教材。
2. 课件:制作精美、清晰的课件,辅助教学。
地理信息系统课的教案标题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地理信息系统课的教案标题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地理信息系统课教案一、引言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空间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的系统。
本节将介绍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二、地理信息的获取1. 数据的来源地理信息数据主要来源于卫星、遥感、摄影测量、GPS等技术,可以获取地理数据的来源有:- 卫星影像:利用卫星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影像。
- 航空影像:通过航空摄影测量获取的高分辨率影像。
- 地面调查:通过测量、调查和采样等手段获取的地理数据。
- GPS定位:利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获取地理位置坐标。
2. 数据的类型地理信息数据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矢量数据:用来表示点、线、面等地理实体,例如道路、河流等。
- 栅格数据:把地表分割成规则的网格,每个网格包含一个数值或分类信息,例如地形图等。
- 地形数据:包括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特征的数据。
三、地理信息的处理1. 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预处理包括数据质量的控制、数据格式的转换等。
主要步骤有:- 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填充缺失值等,提高数据质量。
- 数据投影:将地理坐标转换为投影坐标,方便进行空间分析。
- 数据格式转换:将不同格式的地理数据转换成GIS软件可识别的格式。
2. 数据的分析地理信息数据可以进行多种分析,例如:- 空间查询:根据空间位置进行查询,例如查找某一地区的学校、医院等。
- 空间统计: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统计,例如人口密度、土地利用分布等。
- 空间插值:通过已有的点数据推测未知位置的值,例如气温插值。
3. 数据的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可以通过地图、图表等形式进行可视化展示,例如:- 制作地图:利用地理信息数据绘制地图,直观展示地理现象。
- 制作图表:统计数据可通过柱状图、饼状图等形式展示。
四、案例分析以城市交通流量为例,介绍地理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过程:1. 数据获取:利用交通摄像头获取城市各个路口的交通流量数据。
地理课教案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地理课教案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地理课教案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全面地获取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知识和信息。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教案设计,用于提升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
一、教案概述本教案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习如何使用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获取地理信息;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3. 促进学生主动积累地理知识,增加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认知;4. 提升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组织安排本教案的教学内容包括地图阅读、地图符号的认识、地球仪的使用和地理信息整理等。
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这些内容,教学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导入环节:通过一个鲜明的地理问题或案例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地理信息获取的探索欲望。
2. 知识输入:介绍地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相关知识,如如何使用地图、地球仪等获取地理信息。
3. 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图、地球仪,进行地理信息获取和整理,例如根据指定的地理问题在地图上进行标注和测量,使用地球仪找出指定地点的经纬度等。
4.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地理信息获取的任务,鼓励他们相互交流和分享不同的方法和经验。
5. 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认识到地理信息获取的重要性,并总结出有效的地理信息获取策略。
三、教学方法及辅助手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激发他们主动获取地理信息的兴趣。
2. 实践操作: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让他们亲自操作地理工具,进行实地观察和测量,以加深对地理信息获取方法的理解。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和交流意识,提供不同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4.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地图、地球仪等地理工具的使用方法和实践操作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教案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
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教案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地理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教案培养学生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设计地理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为地理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设计旨在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2. 提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准确理解和解读地理信息。
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鼓励他们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交流能力,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促进。
二、教学内容与活动1. 分析案例: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地理信息问题,例如城市交通拥堵或者环境污染。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背景信息、成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2. 地理信息技术介绍:简要介绍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以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3. 数据收集与分析:组织学生收集相关数据,如人口数据、交通流量等。
通过使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帮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4. 制定解决方案:学生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结果,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和可行性的解决方案,并深入研究其效果和影响。
5. 团队合作项目: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具体的解决方案。
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完善方案,提高解决问题的效果。
6. 方案展示与评估: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案,并进行评估。
通过讨论和互动,加深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活动式学习:利用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实践操作:通过实践操作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
高考能力要求--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教学设计
能力复习专题----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岚山一中 5.12一、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信息获取不全面.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文字信息,放到卷面上给考生提取和解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无遗漏的提全信息,最终,由于提取信息不够,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2、信息提取过程中解读错误.提全信息只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归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
3、对解读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描述,不能利用解读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启示:加强审题规范的教学,强化学生从题干文字和图表中获得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搜索相关信息二、专题讲解--------1.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具体要求包括3项:(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题号后的文字表达或热点时事的背景材料,包括图名信息,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
(8分)(2)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能力2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高考地理考试大纲解读含解析
【知识网络】高考?考试纲领?明确要求的考点内容,可称之为高考考察的“明线〞;而命题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修养,那么可称为高考考察的“暗线〞,即考察学生对所学有关课程根基知识、根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侧重考察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修养,即学生对所学有关课程根基知识、根本技术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剖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详细考察学生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换和运用地理知识、根本技术的能力,描绘和阐释地理事件、地理根来源理与规律的能力,论证和商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所以在复习备考期间,要特别侧重培育学生学习地理的能力和地理修养,增强标准审题、标准用语、标准解答、标准书写等方面的训练。
能力1获得和解读地理信息1.地理信息的分类1〕数字信息:数字信息一般包含两类,一类是绝对数值,表达某地理因素的状态,该类问题多从地理因素的定性角度进行考察;另一类是变化数值,一般由一组不一样数字构成,表达地理因素的变化特点,该类问题多考察地理因素随时间或空间的变化及地区差别。
〔2〕自然地理因素信息:包含资猜中波及的全部自然地理因素,这些信息包含在题干、图示、图例中。
如天气、河流、植被、湖泊、地质结构、地形、气压、风向等因素。
〔3〕人文地理因素信息:包含资猜中波及的全部人文地理因素,如城市、居民点、农田、工业区、道路、桥梁、建筑等因素。
2.地理信息的获得1〕从文字资猜中获得和解读信息不论是选择题仍是综合题,文字资料承载着试题的重要信息,在高考地理试题中,每一组试题的文字资料都是经过优选的,资猜中隐含侧重要的解题信息。
审题时要特别关注文字资猜中的时间信息和空间信息。
2〕从图表中获得和解读信息地理图表在高考取非经常有,它承载着特别丰富的地理信息。
在培育从图中获守信息的能力时能够有意识地进行以下几方面的训练:一是读图,包含读图名、读图例,判断规律,训练从提示中获守信息(包含显性及隐性信息)及加工、办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专题一 能力一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修建皇家陵墓。 图中较为理想的地 中 方是 ( A.① C.③ B.② D.④ 获 ) 取 信 息
厚地势较高地下水位 较深 ③地下水位较浅 土层较薄。 ④
尝试自解
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
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①地为贺兰山,地势较
覆盖的平原,土层较薄。对比四个地点,②地土层深厚,地
下水位较深,适合皇家修建陵墓,B项正确。 答案 (1)C (2)B
[方法总结]
五种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
(1)要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针对信息的形式和特点对 其进行概括和整合,并分析信息的空间、属性和时间等特征, 明确试题的要求是定性描述还是定量分析、是判断还是推理、 是演绎还是归纳、是比较还是综合等,进而明确试题考查的
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
[典例剖析]
(2014· 浙江文综,7~8)下图 为我国某地沿 北纬38.5° 所 作的地质构造、地貌 剖面图 ,图中一般 地势越高 地下水 埋藏越深 。 读图, 完成(1)~ (2)题。 从材 料中 获取 信息 沿 38.5° N 地质构造和地貌 剖面图以及地势高低与地 下水埋藏深度的关系
专题一 《考试大纲》四项基本能力
1.高考《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明确要求的考点内
容,可称之为高考考查的“明线”;而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
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则可称为高考考查的“暗线”,即考 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高考地理命题以 “能力立意”为主导,提出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
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力复习专题----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岚山一中 5.12一、答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比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信息获取不全面.无论是图像信息还是文字信息,放到卷面上给考生提取和解读,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考生都能够无遗漏的提全信息,最终,由于提取信息不够,导致解题过程出现错误。
2、信息提取过程中解读错误.提全信息只是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要对不同的信息进行解读和归类,并在解题的过程中正确使用。
3、对解读到的信息不能进行正确描述,不能利用解读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启示:加强审题规范的教学,强化学生从题干文字和图表中获得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训练,特别是要根据题目的要求去搜索相关信息二、专题讲解--------1.正确理解、把握“获取和解读信息”考核目标从考试的角度讲,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首先表现为审题的精确,其次是能把握各种信息的性质,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
事实上,对信息的处理将直接影响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
具体要求包括3项:(1)从题目的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理解考试要求;(2)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文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并合理整合,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2.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主要途径(1)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题号后的文字表达或热点时事的背景材料,包括图名信息,每一组试题所提供的背景文字材料都是精选的,解题时一定要对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提取出有效的地理信息【例1】: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
据此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4中有6个经纬线交点,其中与游记作者登临之地相距最近的交点的地理坐标是。
作者北顾的是高原的深秋景色。
(8分)(2)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图像信息是指各种类型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如光照图、等值线图、地理坐标统计图、地理结构统计图、区域图、原理示意图、联系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是地理的“第二语言”。
地理图形语言的解读和应用能力向来是地理学科考查的重要能力之一。
近几年由于命题的越来越成熟,出现在地图上的信息基本上都是有效的。
方法:一要判读图像名称,二要看清图例标识,三要按设问的要求进行分析。
与设问无关的图形要素就可以不管,排除干扰,提高解题的速度和准确度。
【例2】读图,回答下题(1)图示地区主要属于A热带雨林气候B.热带草原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热带季风气候【例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般而言,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的叶片总面积越大,生长速度和蒸腾量越大。
图6所示区域50多年来,年年植树,但因成活率低,目前森林覆盖率不到1%。
(1)根据干湿地区的划分,图示区域属于、区。
【例4】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正确反映我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曲线是A.甲B.乙C.丙D.丁2.在图示期间,与美国相比,我国A.城市人口数较少B.城市人口数增长率较低C.城市人口比重较低D.城市人口比重增长率较低(3)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将地图和表格组合起来构成一种新的情景提供信息,是高考试题的图表化的表现。
地理表格中常列出一些数据,表格中的数据资料均是客观、真实的,根据数据的量、变化趋势、相对关系可获取信息判读: 从表格的数据中提取出有效的信息。
如,最高数值或最低数值,大小的变化规律,相互之间数据的比较等。
从表格中发现问题,用表格外的知识解决问题。
【例5】下图表示中国、日本、韩国2000年蔬莱贸易关系,图中箭头①~⑥表示贸易方向,相应的贸易量见下表。
据此回答。
甲、乙、丙代表的国家依次是 A .韩国、日本、中国 B .日本、中国、韩国 C .日本、韩国、中国 D .中国、韩国、日本(4)从组题的关联性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现在高考中的组题往往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可能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所以要重视这种信息的提取。
【例6】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
右图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数据)。
完成1-3题。
1.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A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B .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C .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第二产业D .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2.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A .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B .第一产业中心移动最快C .第二产业中心移动最快D . 第三产业中心移动最快 3.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 .第二产业向东南 B .第二产业向东北C .第一产业向东南D .第三产业向东南三、专项训练1.(2008年广东卷)6.图6中反映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及其迁移状况是A.一直位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36°N)东南部B.在南北方上一直向南移动C.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D.在东西方向上的变化幅度大于南北方向(2008年广东卷)东北三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耕地占全国16.8%。
水资源占全国4.01%。
读图8和图9,结合相关知识回答。
图8 1990—2002年东北三省有效灌溉面积变化图图9 1990—2002年东北三省灌溉用水量变化图2.有关东北三省农业灌溉状况描述正确的是A.农田灌溉用水量都呈增长态势B.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自1996年以来呈快速增长态势C.灌溉用水量自1998年以来呈减少趋势D.有效灌溉面积与灌溉用水量同步增长(09年海南地理第19,20题)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分析表1、表2,完成5题。
表1 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产量表2 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3.1979--2000年我国蔬菜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 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低一高的变化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 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09年江苏地理)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最好把时间安排在8月至10月,要带上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防水服等物品。
按照老师的建议,小明顺利地完成了考察活动。
据此回答12题。
4.小明考察的目的地是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 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C.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D.内蒙古大草原图5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
读图5,完成14题。
5.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Array(2008年广东卷)6.M江是珠江水系三大河流之一,流域面积90%在广东省境内。
流域内拥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资料一:见图17图17 M江流域(广东省境资料二:见表1(1)该流域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河川径流的补给以_________________为主。
(2)M江水资源的主要功能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其流域开发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合理开发利用。
(4分)(3)2000年该流域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表1和图18可以推测:进入21世纪,该流域城镇化进程总体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填正确项字母)A、起始B、加速C、成熟(4)分析该流域城镇的地理分布特点和成因。
(5分)能力专题--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参考答案与解析岚山一中5.12【专题讲解】【例1】115°E、41°N 内蒙古高原【例2】B【例3】干旱半干旱【例4】(1)D(2)C【例5】C【例6】B【专项训练】:1.答案:AC【解析】:通过对图表的阅读,可以看出图表中所标注的中国装备制造业中心位置一直都在中国几何中心的东南部和大致向东南方向移动。
而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一直比较小,变化幅度也一直都在116°E范围内,但南北方向却在33.5°N-31°N之间的范围内变化.2答案:BC【解析】:通过对两幅的阅读学生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灌溉用水量在1998年以前呈增加趋势,而1998年后呈减少趋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则一直在增加。
3.答案:C【解析】:该题考查考生图表解读、分析;提取信息、分析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各时间段种植面积的递变幅度:79~80为342.6,99~2000为208.7;各年份,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简单计算,可得出单产量的变化。
由表2知:城郊种植面积的比重减少,但实际面积是否减少,判断条件不充足。
应选C4.选A【解析】:本组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及对相关中国地理知识的掌握。
材料提示小明的考察时间为8-10月,为我国夏季,所带物品有墨镜、遮阳帽、防晒霜,说明日照强烈,羽绒服说明气温低、温差大,防水服说明有较强烈的雨雪天气。
据此,选A。
5.答案:A【解析】:该题考查考生读图、析图;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地平(海拔在20m~40m之间),因此,可筛选选项,判断该地可能为我国东部地势第三阶梯,江河下游地区,如:长江中下游平原。
6.【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图表信息的能力,结合区域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和综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雨)(2)供水、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防咸(3)空间差异特点:南部高北部低。
B(4)地理分布特点:①沿河流和交通线分布;②南部和中部多,北部少。
成因:①水、陆交通便利,供水方便;②中、南部地势低平,有利于城镇建设;③中、南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北部高,较有利于城镇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