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专题文言实词课件
• (3)履
[古义]①动词。践踏,踩。②名词。鞋子。 ①足之所履,(《 庖丁解牛》) ②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今义]①践踏,踩。②鞋子 。③脚步。④履行。 (4)再 • [古义]数词。两次,第二次。 •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 [今义]①又一次,第二次,多次。
②继续,还有。
1.荆轲顾笑武阳。《荆轲刺秦王》
回头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伶官传序 》
看
3.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
访问
4.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硕鼠》
顾念关心
5.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
考虑顾及
6.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屈原列传》
7.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孔雀东南飞》
对策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第 二 课 时(古今异义)
一、复习目标
1、了解并掌握文言实 词的古今异义现象。 2、积累文言古今异义实 词。
二、考点解读
古今异义
这一类实词,从字面上看与今词意义相同, 而实际上意义不同甚至相反。学习、复习时可从 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弱化 强化等方面进行辨析,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实词的多义项,更需要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
当堂训练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道
(1)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门宴》)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3)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5)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赤壁怀古》)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8)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中特殊的通假、偏义复词现象,熟记常用通假字、偏义复词。
2.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重点:积累通假字、偏义复词,掌握辨析通假字、偏义复词的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考点阐释]“通假字”是指古代汉语中音同或音近的字可以通用。
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二、知识梳理通假字分类如下: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
3、古今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别,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受”是古字,“授”是今字,“受”通“授”。
三、通假字推断技巧一)依据字音推断1、字音完全相同①张良出,要项伯。
(《鸿门宴》)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2、声母相同①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项羽本纪》)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3、韵母相同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过秦论》)②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二)依据字形推断1、增加偏旁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②举酒属客2、去掉偏旁①食之不能尽其材②拜送于庭3、更换偏旁①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②为请诸朝,发太仓米振之方法总结:1.全面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
2.根据上下文意来判定是否通假。
通假字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通假,因此,在熟记所学过的课文中的通假字的基础上,如果根据上下文的文意理解不通的某一个字或者词,我们可以辨析它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虚词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常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能力。
3.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常见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 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2.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采用实例分析法,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1.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2.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3.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
4. 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确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和用法。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实词和虚词的基本含义和用法:讲解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3. 分析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和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
4. 实词和虚词的辨析和正确使用:讲解如何辨析实词和虚词,并正确使用它们。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2. 预习下节课内容:让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九、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
高中常考文言文实词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言文实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识别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
3. 培养学生运用文言文实词进行翻译和写作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为高考文言文题目的解答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内容文言文实词的定义文言文实词,指的是在古代汉语中具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与虚词相对,能够单独作为句子成分。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文言文实词的分类1. 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如“君子”、“国家”。
2. 动词:表示动作、状态或存在,如“行”、“有”。
3. 形容词:表示性质、状态或特征,如“美”、“大”。
4. 数词:表示数目的多少,如“一”、“百”。
5. 量词:用来计量或限定名词,如“篇”、“匹”。
文言文实词的特点1. 一词多义:许多文言文实词具有多个含义。
2. 词性转换: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作为不同词性使用。
3. 合成新词:通过合成方式形成新的词汇。
文言文实词的学习方法1. 积累词汇:通过阅读和记忆,不断扩大文言文实词的词汇量。
2. 上下文理解: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
3. 比较辨析:对比不同实词的用法,理解其细微差别。
4. 实践应用:通过翻译练习和创作文言文,加深对实词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案例分析选取《论语》中的一段经典文言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通过对这段文本的分析,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并理解其中的实词,如“学”(动词,学习)、“时”(名词,时间)、“习”(动词,复习)、“说”(形容词,愉快)等。
同时,教师还应指出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不同用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古今语言的联系。
总结与反思在本次教案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掌握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课后,学生应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中的收获与不足,为后续的学习做好准备。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复习之实词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案
古代文阅读·理解常见实词和虚词“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是古代文阅读中每年必考的两个考点。
“常见”,这是规定的考查范围,实词规定为120个,虚词规定为18个;“在文中”,强调的是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其含义或用法。
一、理解常见实词(一)理解常见实词的方法1.根据语句间比照、映衬关系来理解例1: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有偏宏者,虽然以厚之,更所以祸.之。
..者亦当矜怜在这段文字中,“顽鲁者亦当矜怜”与“贤俟者自可赏爱”两句构成反义相对关系,“顽鲁者”与“贤俊者”也是反义相对关系,“贤俊”是同义复词,意为“贤良聪明”,与之相反的“顽鲁”也当是同义复词,应该解释为“愚昧而蠢笨”,不能解释为“愚笨而鲁莽”或“顽皮而愚蠢”。
“自可赏爱”与“亦当矜怜”表述的是对两者应有的态度。
它们之间不是相反的关系,“赏爱”是两个词,意为“赞扬宠爱”,“矜悯”也是两个词,意为“同情怜悯”。
最后两句“虽欲厚之,更所以祸之”,一是说主观愿望,一是意想不到的后果,“厚”,厚待,看重,作动词用,“祸”也应是动词,即造成灾祸。
2.借助语法结构作推断例2:①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解先入关破泰②视之,弄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④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本例四句皆来之课本,怎样理解其中的四个“意”呢?句①的“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句②的“意”作主语,为名词,句④的“意”用法与此相同,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句③的“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3.根据前后述说的内容作推断例:①又以適去,意不自得②(郭)永以书抵幕府句①的“適”是什么意思,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句②的“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并熟练运用常用的文言实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回顾并掌握已学过的文言实词。
2. 难点: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实例分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
3. 设计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五、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引导学生思考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文言实词的理解和用法。
4.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题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估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适量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以便学生课后阅读和练习。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的文言实词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参考书籍: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的文言文参考书籍,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总结其含义和用法。
2. 第2周: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推断方法。
高考语文复习推断文言文实词五法教案
备课
时间
备课地点
主备人
参加人员
全体高三教师
教学
课题
文言文实词之推断文言实词五法
课型
新授课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文言文实词词义不能准确推断,需掌握一定的方法。
教学
目标
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难点:
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
【边练边悟】
7.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选自《庄子·山木》)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安:哪里
解析:选B。可采用“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其一人恶”两句话的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解释为“丑陋”。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一词多义教案
掉转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引导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精准点拨】【微积累】类义词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窥、伺、蔽、觇、匿、隐、黑、秘、藏、伏。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领、判、守、兼。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俟。
⑩表示嫉恨的有:恶、厌、憎、衔、怨、患、疾、恨、怒、诅。
⑪表示授予官职的有:辟、荐、举、知、拜、选、除、授、起、察、仕。
⑫表示官职升降的有:升、擢、拔、迁、陟、晋、加,罢、黜、免、谪、左迁、窜、放。
【边练边悟】2.(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今齐王之.罪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若此,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
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篇一:文言文实词复习教案】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高考中的重要地位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2、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实词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历年来高考文言文实词大多来自试卷,由于语境的变化,加上词语词义本身的丰富性,我们要准确把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解答技巧,无疑对我们是有帮助的。
今天就介绍几种推断实词含义的方法。
二、考纲分析“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
主要考察常见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常见实词是指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对四个实词分别进行解释,要求选出正确和错误的一项;二是从古今词义比较的角度,选出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或不相同的一项,文言文翻译也主要考查实词理解。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只要在多读中尽可能多地积累常见实词的常见义项,并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技巧,就能从容应对高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
三、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些我们学过的文言实词,说出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1、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喂养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招致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任用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破旧的5、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傲慢总结:这些实词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是我们书本学过的。
然而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实词可以说都是一些特殊的实词,还是比较难的。
比如说涉及了一些词类活用或者是一些并不常用的词义。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理解这些实词呢,我们可以根据一些方法推断出来。
四、方法例析(一)、语境推断法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实词之通假字偏义复词教案
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
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
⑥曲突徙薪亡恩泽()
⑦主人乃寤而请之()
答案:①“傍”同“旁”,旁边②“不”同“否”,否则③“嘿”同“默”,沉默④“息”同“熄”,灭⑤“乡”同“向”,当初;“弗”同“费”,破费⑥“亡”同“无”,没有⑦“寤”同“悟”,醒悟,觉悟。
在文言文的翻译中,如果结合语境推测出的意思和本字含义关系不大时,要考虑通假的可能。
注意通假的几种情况,要么字音相同,要么字形有联系。
二、偏义复词——特殊实词多关注
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其中只有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衬字)。
例如:“冀缓急或可救助”,需救助的情况只能是“急”,故“缓”没有意义,“缓急”是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的类型有:①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②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
类型典例
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没有“楫”的意义,“楫”是衬字
语素意义相对“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中的“出入”,“出”是出去,“入”是进来,在这里偏用“入”的意义,“出”是衬字
【精准点拨】
偏义复词识别“三根据”“三注意”
方法示例
三根据根据句子语境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我有亲父兄,
性行暴如雷”,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
父,“父兄”一词的意义当偏指在“兄”
这个语素上面
根据语法关系来判定
如《孔雀东南飞并序》中“昼夜勤作息,
伶俜萦苦辛”,状语“勤”只能修饰“作”,。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提高他们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通过复习,使学生巩固已学的文言实词,加强对实词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包括词义、用法等方面的内容。
2.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进行实词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教师对文言实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2. 采用举例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填空、翻译等练习,巩固对文言实词的掌握。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已学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文言实词的用法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
3.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实词在文言文中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4. 进行实词填空练习,检查学生对实词的掌握情况。
5. 进行实词翻译练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评价学生对文言实词的掌握情况。
2. 结合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程度。
3. 定期进行阶段测试,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延伸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自主积累更多的文言实词,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比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文言文素养。
3. 推荐学生阅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让他们在阅读中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文言实词。
七、教学资源1. 教师准备文言文材料,包括课内和课外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和练习。
2. 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如PPT等,进行教学展示和辅助教学。
3. 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和信息。
八、教学难点1. 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用法和意义的理解,需要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 学案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 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义学案1.学习目标(1)了解“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考查内容和方式。
(2)掌握“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3)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2.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文言语句中的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现象。
难点: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提升文言阅读理解能力。
【授人以鱼】一、知识整合所谓“常见实词”,一是指在运用中出现频率较高,属常用词或次常用词;二是要弄清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该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二、考什么?综观近年来高考全国卷,文言实词主要考查“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几种情况,其中考查比较多的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三、怎么考?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含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两种形成:1.客观选择题。
近几年对常见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呈现出课内外密切联系的特点,即分别从语段和课文中选取几个词,让考生判断其含义。
2.主观翻译题。
将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融进了文言翻译题之中进行考查。
【授人以渔】一、一词多义1.解释“引”在各句中的意思,并指出其本意。
意义例句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孟子》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廉颇蔺相如列传》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
《宣州环波亭》引吭高歌(成语)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荆轲刺秦王》狼奄至,引首顾曰。
《中山狼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三峡》燕引兵东围即墨。
《史记·田单列传》公卿各引咎自责。
《北史·周武帝纪》奖引后进,如恐不及。
《欧阳修传》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引经据典(成语)引火烧身、引人入胜(成语)引车避匿。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教学目标: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能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准确推断实词词义。
教学重点:实词词义的几种推断方法教学构想:1、实词重在积累,督促学生每周复习两篇课内文言文,120个实词分为12组,每天落实一组。
2、设计导学案,了解学情。
3、精选课内和高考真题作为实例,在练习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讲练结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业检查2、明确复习目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因而掌握实词至关重要。
应考对策: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义项和用法;再次,就是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与技巧。
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几种基本方法。
二、探究文言文实词词义的推断方法1、提前印发学案,学生完成练习。
2、讨论六组练习,归纳每一组的推断方法。
第一组:1、隆庆时,绍兴岑郡侯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漫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请推断词义: 弄璋弄瓦可以联系上下文,寻找有效信息:“我夫人有娠”(娠:怀孕)“果双生一男一女”“璋也弄,瓦也弄”——弄璋:生男,弄瓦:生女“弄璋、弄瓦”典出《诗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
……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璋是好的玉石;瓦是纺车上的零件纺锤。
男孩弄璋、女孩弄瓦,实为重男轻女的说法。
(“璋”是好的玉石,顶端作斜锐角形,是古代贵族在举行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礼器。
给儿子“璋”玩,一方面是希望他有玉一般的品德,一方面又希望他成为贵族,可以“光宗耀祖”。
后来就把生下男孩子称为“弄璋之喜”;“瓦”是纺车上的零件。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教案新人教版《瞻前顾后·合理推求———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明确把握文言文实词词义在文言文阅读及考试中的重要地位。
2、指导解题方略,掌握准确把握词义的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见目标2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事先印发“2005、2008、2010年浙江高考古文真题”,布置学生事先做好,尤其强调的是在做第一道实词含义理解的选择题时,你是用了什么方法,才得出正确答案的。
一、课前热身(学生齐读填空)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相如闻,不肯与会。
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老师:读得很流畅,相信2012年的高考古文名句填空“2分”应该没问题,同学们有这个自信吗?——当然,文言文在高考试题中,不只名句填空题中出现它的身影,哪里还出现古文题目?——文言文阅读理解多少分?——文言文阅读在高考试卷中占的分值仅次于作文,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之一。
如何做好文言文阅读,关键就是准确理解文段,尤其是准确理解文段中文言实词的词义。
二、解读考纲一)《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B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C①筛选文中的信息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二)考点阐释《考试大纲》中规定应该掌握120个常见文言实词。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教学案1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之文言文实词学案【考点阐释】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主要是常用词与次常用词,这是从词在运用中出现频率的角度来讲的。
而从词义上看,这里所说的常见实词又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这一限制成分就是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此考点既考查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知识的情况,也考查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命题落点】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类实词:①古今异义的实词,②一词多义现象,③偏义复词,④常见通假字,⑤单音词和复音词,⑥异读词,⑦实词的活用。
常见误区:1、按照今义理解古义。
如对“当尽力于斯文”一句中“斯文”理解为“文雅”。
2、以常用意义来解释活用意义。
如将“因怪时人之不道”一句中的“怪”理解为“责怪”。
3、按照常用意义来理解偏义复词。
如将“刺诸县短长”中“短长”理解为“短处与长处”。
4、按照一般字的意义来理解通假字的意义。
如“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一句中的“缪”是通假字,通“谬”,谬误;而不能按“缪”的意义来理解。
【复习方法及解题技巧】1、熟练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是做好文言文试题的关键。
题目虽在课外,但答案却在课内。
2、增加阅读量,培养自己的语感。
每天至少必读一篇文言文,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试卷上的。
3、培养对文言实词的推断能力。
【知识网络】(见《考点知识速查速背手册》P123—P139)1、古今异义同一个词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
平时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的词语;做题时要细心体察,不要望文生义,以今代古。
2、一词多义文言实词往往具有几个甚至十几个义项,这种现象叫一词多义。
对常用的多义词,要弄清其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系统地掌握词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由于古代臣子在早晨拜见帝王,便引申为“朝见、朝拜”;由“朝见”又引申为朝见的处所“朝廷”;又引申为朝代。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
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推断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方法2.把分析推断出的实词含义用于实际答题中考点阐述: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指的是根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
高考对实词考查常常是固定的唯一的意义,这就是需要具备根据语境理解、识别实词意义、用法的能力。
2、本考点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常用实词〞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
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二是“在文中的含义〞: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
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就是一种能力。
二、轻松起步:钟响磬鸣一僧房中有磬,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曹绍夔素与僧善。
夔来问疾,僧具以告。
俄击斋钟,磬复作声。
绍笑曰:“明日设盛馔,余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冀或有效,乃力置馔以待。
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lǜ〕磬数处而去。
其响遂绝。
僧问所以,绍夔曰:“此磬与钟律合,故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便愈。
〔错:同“锉〞。
〕把以下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曹绍夔素与僧善。
知识迁移: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X良。
《鸿门宴》译文:曹绍夔平素和这个和尚交好。
〔2〕绍夔食讫,出怀中错,鑢磬数处而去。
语境推断:讫:完结。
〔收讫、付讫〕鑢:用锉锉东西。
译文:曹绍夔吃完饭,拿出怀里的锉子,把磬锉了几处就离开了。
掌握两种技巧:知识迁移语境推断三、分门别类归纳整理:A、注意文言通假现象: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君子生非异也3.因击沛公于坐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小结:文言文通假的原那么是“音同〞或“音近〞,非音同音近不能通假。
那么,在一个句子中假设遇上讲不通的“障碍字〞,不妨以同音或近音字替换,联系上下文能够讲通,那么有可能就有词的假借。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复习教案文言实词(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采用归纳总结、举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实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
2. 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分析。
3. 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段,让学生翻译和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简要回顾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复习:学生自主复习已学过的文言实词,教师巡回指导。
3. 讲解与分析:针对学生容易混淆的字词,进行讲解和举例分析。
4. 翻译与解读:选取一些典型的文言文段,让学生翻译和解读,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策略1. 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文言实词。
2. 利用举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实词的用法。
3.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适量的关注和指导。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测试成绩:定期进行文言实词测试,分析学生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六、教学活动1.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文言实词接龙游戏,巩固记忆。
2.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选取一段文言文,进行角色扮演,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文言文教材,提供学生学习。
2. 多媒体: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文言文图片、视频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八、教学实践1. 课后作业:布置适量的文言实词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堂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背诵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感。
高考语文 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文言文实词专项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常用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2、把握古汉语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偏义复词的现象。
3、学会通过不同的推断方法,精确推断文言实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方法】:采纳讲练结合的方法进行复习巩固。
尤其注意同学自主练习,在练习中找答案,加深印象。
【课时支配】两课时第一课时:【考点阐释】《考试说明》要求“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
假如把古文比作房子,那么实词就是砌房的砖头,没有砖头,如何砌房?实词的拥有量与文言文的阅读力量成正比。
要能顺当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需在长期的阅读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学问,猎取理解和辨别实词词义的力量。
实词不仅总量大,而f且相当多的“露镜率”较低,加之有些意义、用法,在现代汉语早一已消亡,学习难度要大得多。
【解题方法】在本环节中,先由同学做练习,老师给出正确答案。
然后同学分组争论这一组习题的共同点,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最终由老师明确。
(一) 语境分析法(依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练习:1、士类益以此多之(赞扬)【语境: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原文说何远离开东阳回到家乡后,数年不谈荣誉耻辱之事,士大夫们更由于这样而欣赏他,由此可以判定解释为“赞扬”是正确的。
】2、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使安定)人.4、河内凶(收成不好),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5、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6、恨(圆满)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7、君子疾(厌恶,憎恨)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8、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横渡)江河.明确: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完全采纳逐词逐义识记,是根本不行能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考点解读:关于文言实词,《考试说明》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二是“在文中的含义”。
所谓“常见实词”,从词的出现频率上来讲,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从词义上看,考查的常用实词应当是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那一部分。
所谓“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就是指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由于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因而要确定某个实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究竟表示哪一个义项,这也是一种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见文言实词120个。
除了这些,高考还会涉及一些中学课本中经常出现的或古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文言实词,这些都要靠平时阅读时积累。
特别要注意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通假等现象。
要正确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掌握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知识,特别要注意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2.古今异义一个词经过历史演变,词义往往发生变化。
词义古今的变化通常有四种情况:(1)词义扩大。
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所有比较大的水流;又如“诗”“书”,古代只指《诗经》和《尚书》,现在则指所有的诗歌和书籍。
这都是词义扩大的表现。
(2)词义缩小。
如“金”,古代泛指金属,“金就砺则利”,现在专指黄金;“谷”古代泛指庄稼粮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种气味,“其臭如兰”“乳臭”,今天专指与“香”相反的气味。
这都是词义缩小的表现。
(3)词义转移。
如“去”,古代指离开;今天指前往。
“走”,古指跑,“走马看花”,“弃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
“劝”古指鼓励,“劝学”“劝农”;今指规劝,“劝他不要吸烟”。
“穷”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没有出路,“穷则独善其身”;今指贫穷。
“丈夫”古指男子,“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
“牺牲”,古指祭祀所用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为正义而献出生命,“流血牺牲”。
这都是词义发生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词,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贬义词,指品行恶劣,“卑鄙无耻”。
“爪牙”,古代是褒义词,指有勇力的人,“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今天是贬义词,指坏人的党羽。
这都是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此外,还要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两个词当成现代的一个词,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个词当成两个词,拆开来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温馨提示]同一个词,古今意义不同,最容易出现望文生义、曲解文意的错误,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3.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7)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答案](1)“中间”,古义是“中间夹杂”,今义是“当中”;(2)“绝境”,古义为“与外界隔绝之地”,今义为“没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义为“公开扬言”,今义为“表示政见的公告”;(4)“烈士”,古义是“有节操、有抱负的男子”,今义指“为革命而牺牲的人”;(5)“牺牲”,古义指“作祭祀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而死”;(6)“因为”,古义是“因此写”,今义是“因果连词”;(7)“故事”,古义是“旧例”,今义是“真实的或虚构的用做讲述对象的事情”;(8)“多谢”,古义是“多多劝告”,今义是“十分感谢”。
4.教师小结:古今异义(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5.布置作业:《三维设计》练习。
2011届高三年级语文学科教学案课题:文言文阅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纲要求:《考试说明》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总体要求为“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理解层级B级。
教学重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教学难点:古今异义、通假字、一词多义、偏义复词的理解。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意义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现象。
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
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本义是跳蚤,但这儿借用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词义应按“早”解,读音按“早”的现代读音读。
中学课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这个范围。
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词义应按“暮”解。
2.实战演练: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2)系向牛头充炭直(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4)甚矣,汝之不惠(5)或师焉,或不焉(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7)赢粮而景从(8)风吹草低见牛羊(9)张良出,要项伯(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答案](1)坐通座,音zuò,座位;(2)直通值,音zhí,价钱;(3)反通返,音fǎn,回归;(4)惠通慧,音huì,聪明;(5)不通否,音fǒu,不;(6)倍通背,音bèi,违背、背叛;(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8)见通现,音xiàn,露出;(9)要通邀,音yāo,邀请;(10)知通智,音zhì,智慧;(11)具通俱,音jù,都;(12)生通性,音xìnɡ,资质、本性。
3.一词多义:古代汉语较现代汉语的词语少,因此一词多义现象很普遍,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教学大纲》中列出的120个文言实词,都存在一词多义现象,需要同学们根据一定语境来分析判断词义。
那么一词多义是如何形成的呢?一个词在使用过程中,往往从本义引申出多个意义,形成一词多义。
如“立”,甲骨文作,像人站在地上的样子,本义是“站立”,如“提刀而立”。
把“站立”的动作抽象化,即引申为“站得住”,指立身处世,如“三十而立”。
又引申为“竖立”,如“犹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
又引申为“建立”“设立”,如“立宗庙于薛”,“各当时而立法”。
又引申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又引申为“登上帝王或诸侯的位置”,如贾谊《过秦论》:“子婴立。
”由此进一步引申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项羽本纪》:“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
”由“站立”又虚化为副词,引申为“立刻”“马上”,如《鸿门宴》:“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4.实战演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就(1)金就砺则利()(2)连辟公府不就()(3)一蹴而就()(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5)若无罪而就死地()(6)乃谢客就车()[答案](1)接近,依靠(2)赴任,就职(3)成功,达到目的(4)即,就(5)走向,走上(6)上,登上2.负(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3)秦贪,负其强()(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6)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答案](1)背东西,以背载物(2)担负,使……承担(3)依仗,凭借(4)对不起,辜负(5)违背,背弃(6)失败(7)覆盖5. 偏义复词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这种情况现代汉语也有,如:“他有个兄弟在北京读书”,“兄弟”指“弟弟”;“万一有个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险;“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烦。
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出现更多,课本中就有不少实例。
①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园”的意义。
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处只有“国”的意义。
②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的偏义复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义。
《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只有“异”的意思6.实战演练:判断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是否偏义复词,并分析其含义。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其日牛马嘶()(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4)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5)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6)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7)蟪蛄不知春秋()(8)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答案](1)否。
小小大大之意。
(2)是。
偏义在“马”,“牛”为衬字。
(3)是。
偏义在“亡”,“存”为衬字。
(4)是。
偏义在“母”,“父”是衬字。
(5)是。
偏义在“姥”,“公”是衬字。
(6)是。
“国”指天子统治的地方,“家”指诸侯统治的地方。
偏义在“国”,“家”是衬字。
(7)否。
春天和秋天。
(8)否。
“痛恨”是十分遗憾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