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意思-赏析

合集下载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
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
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 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诗鉴赏“ 元九”就是在中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

元和四年(809),元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其弟弟白行简和李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直家饮酒,席上念及元,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一同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所作的《三梦记》中记载应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白行简所记可能为初稿,《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为“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将“春来无计”改作“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为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从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铺垫,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就难以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转,才显出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诗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承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想象和估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至,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格外真实、亲切之感。

当诗人作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对这首诗的解释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诗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白居易诗中记叙的真事竟与元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注释:(1)破:破除,解除。

(2)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3)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4)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 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

《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

《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赠别王十七管记》翻译赏析《赠别王十七管记》作者为唐朝文学家高适。

其古诗全文如下:故交吾未测,薄宦空年岁。

晚节踪曩贤,雄词冠当世。

堂中皆食客,门外多酒债。

产业曾未言,衣裘与人敝。

飘飖戎幕下,出入关山际。

转战轻壮心,立谈有边计。

云沙自回合,天海空迢递。

星高汉将骄,月盛胡兵锐。

沙深冷陉断,雪暗辽阳闭。

亦谓扫欃枪,旋惊陷蜂虿。

归旌告东捷,斗骑传西败。

遥飞绝汉书,已筑长安第。

画龙俱在叶,宠鹤先居卫。

勿辞部曲勋,不藉将军势。

相逢季冬月,怅望穷海裔。

折剑留赠人,严装遂云迈。

我行将悠缅,及此还羁滞。

曾非济代谋,且有临深诫。

随波混清浊,与物同丑丽。

眇忆青岩栖,宁忘褐衣拜。

自言爱水石,本欲亲兰蕙。

何意薄松筠,翻然重菅蒯。

恒深取与分,孰慢平生契。

款曲鸡黍期,酸辛别离袂。

逢时愧名节,遇坎悲沦替。

适赵非解纷,游燕往无说。

浩歌方振荡,逸翮思凌励。

倏若异鹏抟,吾当学蝉蜕。

【前言】《赠别王十七管记》是唐代诗人高适创作的赠别诗。

在此诗中,诗人自述经历,称赞了王悔的慷慨好客,善于谋划,同时对时局作出诸多评述,抒发了抑郁、矛盾的心情。

【注释】1、王十七:即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管记王悔。

管记:掌管文牍的官员2、薄宦:居官低微3、曩:过去,以往4、产业:财产5、飘飖:即飘摇6、立谈:指时间短促之间7、月盛:月满之时8、冷陉:山脉名称,在今辽宁开原9、欃枪:彗星的别名10、已筑长安第:意指边将不关心国家边防,只关注自己的私产11、宠鹤:语见《左传·闵公二年》:“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

”12、海裔:海边13、缅:思虑的样子14、临深:面临深渊15、褐衣拜:以平民的身份入拜朝中16、水石:清水、白石,比喻贤良清廉之人。

兰蕙:两种香草,比喻品质高尚者17、薄:接近。

松筠:松树和竹子,比喻志行高洁之人18、款曲:衷情19、适赵:反用鲁仲连为赵国排忧解难的典故。

游燕:反用苏秦到燕国游说的.典故20、鹏抟:大鹏展翅高飞,典出《庄子·逍遥游》。

用诗句表达同学情感的古诗

用诗句表达同学情感的古诗

用诗句表达同学情感的古诗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译文:四海之内有知己朋友,虽然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亲近。

2、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唐代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译文: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春。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唐代李白《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译文: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4、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宋代张炎《解连环·孤雁》译文:还生怕这样徘徊迁延会耽误北地吞毡嚼雪的故人,传达他们眷念故园的心愿。

5、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唐代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6、君不见管鲍贫时交,此道今人弃如土。

——唐代杜甫《贫交行》译文:可是你看,古人管仲和鲍叔牙贫富不移的君子之交,却被今人弃之如粪土。

7、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宋代蒋捷《声声慢·秋声》译文:老朋友离我那么远,请问是哪一个摇晃着玉佩发出了声音,原来是那屋檐底下的风铃声?8、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宋代刘克庄《沁园春·梦孚若》译文:我们在什么地方相会?登宝钗楼,访铜雀台。

9、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唐代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10、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

——宋代苏轼《临江仙·送钱穆父》译文:自从我们在京城分别一晃又三年,远涉天涯你奔走辗转在人间。

11、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唐代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译文:十年之前我们曾经分别,在漫漫征途上再次相遇。

12、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唐代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经过了近十年的战乱流离,长大成人后竟然意外相逢。

13、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唐代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译文:明日你又要登上巴陵古道,秋山添忧愁不知又隔几重?14、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元稹《梁州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元稹《梁州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梁州梦元稹(唐代)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译文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

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注释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创作背景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

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

”随即题诗《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刚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梦中还梦见与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游玩,醒后作诗《梁州梦》。

赏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

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

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

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

白居易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翻译及鉴赏

白居易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翻译及鉴赏

白居易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翻译及鉴赏《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从诗中可见作者同元的交情之深。

全诗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唐代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

809年(元和四年),元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原文、翻译及赏析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原文、翻译及赏析《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此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的开端,然而其雄壮气势到后半却陡然一转,反添落寞之感,有力表现出作者失意和对时政不满而更多无奈气愤的心情。

下片写壮志销磨,全推在“今老矣”三字上,行文腾挪,用意含蓄,也有强化感情色彩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宋代: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

译文落日雄浑,边境上战争的烟尘涌起,秋高气爽,金兵大举进犯我领地。

看我雄壮的十万大军奋勇迎敌,江面上排列的战舰如高楼耸立。

谁说苻坚的士兵投鞭就能截断江流,想当年昌顿谋杀生父,响箭上染满血迹,佛狸南侵在风雨中节节败退,最终也死在他自己的亲信手里。

年轻时我像苏秦一样英姿飒爽,跨着战马身披貂裘为国奔走效力。

如今我一事无成人已渐老,搔着白发又经过这扬州旧地。

我已经厌倦了官宦生涯,真想到江湖间种桔游憩。

你们二位都是东南的名流,胸藏万卷诗书前程无比。

让我尝试着为你们出谋划策:不要学李广在南山闲居射虎,去当个“富民侯”才最为相宜。

注释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

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次:停泊。

人:指杨济翁(即杨炎正,诗人杨万里的族弟)、周显先,是东南一带名士。

下文“二客”即此意。

塞尘起:边疆发生了战事。

胡骑猎清秋:古代北方的敌人经常于秋高马肥之时南犯。

胡骑:此指金兵。

猎:借指发动战争。

组练:组甲练袍,指装备精良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意思-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意思-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意思I赏析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作者:佚名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词二首·其一唐朝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秋词二首·其一》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古诗原文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翻译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解释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创作背景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及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译文及赏析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关于怀念美好回忆的诗句名言带翻译

关于怀念美好回忆的诗句名言带翻译

关于怀念美好回忆的诗句名言带翻译1.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释义: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2.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诗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释义: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3.宋陆游《沈园二首》诗句: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释义:令人伤心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在此曾见她的倩影如惊鸿飘来。

4.唐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诗句: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释义:上千艘船过去了,所盼望的人都没有出现。

太阳的余晖脉脉地洒在江面上,江水慢慢地流着。

5.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诗句: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释义:有兄弟却都分散了,没有家无法探问生死。

6.唐杜甫《春日忆李白》诗句: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释义: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7.宋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诗句: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释义: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

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的淡淡影子里,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8.宋程垓《忆秦娥·情脉脉》诗句:别来人远关山隔。

见梅不忍和花摘。

和花摘。

有书无雁,寄谁归得。

释义:离别已久的人远隔千里。

看见这随处绽放的梅花不忍采摘。

写好的书信却没有大雁能够传递,怎样才能让它到达收信人的手里呢。

9.宋李重元《忆王孙·春词》诗句: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

释义:茂密的青草可使我想起久客不归的王孙,杨柳树外楼阁高耸,她终日徒劳地伫望伤神。

10.唐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句: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释义: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原文、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原文、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原文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赏析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古从军行》《贾生》《菩萨蛮 春暮即事》《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寄家人》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古从军行》《贾生》《菩萨蛮 春暮即事》《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寄家人》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李欣《古从军行》阅读答案附赏析【阅读理解题目】:古从军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注]①“从军行”是乐府古题。

此诗写当代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

②刁斗:古代军中铜制炊具,白天用以煮饭,晚上敲击代替更柝。

③公主琵琶:指汉朝公主远嫁鸟孙国时所弹的琵琶曲调。

④蒲桃:即葡萄。

汉武帝时,为了求天马(即今阿拉啪马),开通西域,便乱启战端。

当时随天马入中国的还有“蒲桃”和“苜宿”的种子。

烽火:古代报警的信号。

交河:在今新疆吐鲁番县西北。

泛指塞外河流。

公主琵琶:汉武帝以公主嫁西域乌孙国王,命制琵琶,使其作乐,以解乡思。

闻道玉:用汉武帝不许攻西域不利之汉将回玉门关之典。

逐:追随。

蒲萄:即葡萄,西域特产,汉武帝时入贡。

(1)“野云万里无城郭……胡儿眼泪双双落”这四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赏析。

(3分)答:答案要点:①作者通过“野云”“雨雪”“大漠”“胡雁”“胡儿泪”等意象,②从多方面刻画了边陲凄冷酷寒的环境,③写尽了从军生活的艰苦,④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2)“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赏析。

(3分)答:答案示例一:①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②“年年”牺牲了无数人的性命,换得的只有区区的蒲桃而已,③如此对比,讥讽统治者穷兵黩武、草菅人命、好大喜功。

(每点1分)【参考答案】:示例二:①这两句诗运用典故,②诗人借用汉武帝为求区区蒲桃启战端的典故,③讽刺了当今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

(每点1分)[赏析]: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

全诗记叙从军之苦,充满非战思想。

万千尸骨埋于荒野,仅换得葡萄归种中原,显然得不偿失。

诗开首先写紧张的从军生活。

白日黄昏繁忙,夜里刁斗悲呛,琵琶幽怨,景象肃穆凄凉。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翻译韦应物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全诗结构细密,情意曲折,重点突出,韵致悠远。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⑴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⑵。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⑶。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⑷。

【注释】⑴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

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 “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

斑:头发花白。

【白话译文】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创作背景】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飞横跋扈,无法无天。

后来他发愤读书,在江淮一带做过县令和刺史。

这首诗是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时所作的。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赏析】此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久别重逢,确有喜的一面。

他们也像十年前那样,有痛饮之事。

然而这喜悦,只能说是表面的,或者说是暂时的,所以对句又将笔宕开,写两鬓萧疏。

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人老了。

这一副衰老的形象,不言悲而悲情溢于言表,漂泊之感也就尽在不言之中。

一喜一悲,笔法跌宕;一正一反,交互成文。

末联以反诘作转,以景色作结。

为何不归去,原因是“淮上有秋山”。

诗人《登楼》诗云:“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

”秋光中的满山红树,正是诗人耽玩留恋之处。

这个结尾给人留下了回味的余地。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中国是诗的国度,其中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枝璀璨的奇葩. 唐代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淮上喜会梁州故人》韦应物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作品简介《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

此诗写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的喜悦之情,颇有感慨。

首联概括了以前的交谊;颔联统包了分别十年繁复的世事人情;颈联和末联写重逢情景。

写相聚、痛饮和欢笑,写环境、形貌和心思,是诗的主体。

全诗结构细密,情意曲折,重点突出,韵致悠远。

作品原文淮上喜会梁州故人⑴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⑵。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⑶。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⑷。

词句注释⑴淮上:淮水边,即今江苏淮阴一带。

梁州: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县东。

⑵江汉:汉江,流经粱州。

⑶ “浮云”两句:意思是说人生聚散无常而时光逝如流水。

⑷萧疏:稀疏。

斑:头发花白。

白话译文我俩曾一同客居在江汉,每次相逢定要酣醉而还。

自从离别后飘游如云浮,十年岁月宛如大江流水。

今日相见我们欢笑如故,我们已两鬓斑白发稀疏。

你问我为何不返回家乡,只因贪恋淮上美丽秋山。

创作背景韦应物早年当过唐玄宗的侍卫,飞横跋扈,无法无天。

后来他发愤读书,在江淮一带做过县令和刺史。

这首诗是诗人在淮上(今江苏淮阴一带)喜遇梁州故人时所作的。

他和这位老朋友,十年前在梁州江汉一带有过交往。

作品鉴赏此诗题曰“喜会”故人,诗中表现的却是“此日相逢思旧日,一杯成喜亦成悲”那样一种悲喜交集的感情。

诗的开头,写诗人昔日在江汉作客期间与故人相逢时的乐事,概括了以前的交谊。

那时他们经常欢聚痛饮,扶醉而归。

诗人写这段往事,仿佛是试图从甜蜜的回忆中得到慰藉,然而其结果反而引起岁月蹉跎的悲伤。

颔联一跌,直接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颈联的出句又回到诗题,写这次相会的“欢笑”之态。

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翻译及赏析1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注释(1)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2)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3)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又指金国铁浮屠重甲骑兵。

(4)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5)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6)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意思|
赏析
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
作者:佚名
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
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稹对这首诗的说明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巧的是,白居易诗中写的真事竟与元稹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这件事,表面上有一层神秘色彩,其实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现的巧合,而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为基础的。

唐代长安城东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当时的游赏胜地。

而且,进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赐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进士题名之处。

他们两人应当常到这两处共同游宴。

对元稹说来,当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怀念故人、追思昔游时,这两处长
安名胜,不仅在日间会时时浮上他的心头,当然也会在夜间进入他的梦境。

由于这样一个梦原本来自对故人、对长安、对旧游的朝夕忆念,他也只是如实写来,未事渲染,而无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

其情深意真,是可以与白居易的诗比美的。

读者更可见两人的交谊之笃,也更可见白居易的这首诗虽像是偶然动念,随笔成篇,却有其深厚真挚的感情基础。

如果把两人的诗合起来看:一写于长安,一写于梁州;一写居者之忆,一写行人之思;一写真事,一写梦境;诗中情事却如《本事诗》所说,合若符契。

而且,两诗写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韵。

这是两情的异地交流和相互感应。

读者不仅可以领略诗篇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从它的感情内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