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意思-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意思|赏析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作者:佚名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

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模拟语文综合检测试题含答案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同李十一醉忆元九①【唐】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梁州梦【唐】元稹梦君②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所惊身在古梁州。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和《梁州梦》写于同一天。
联系两首诗歌内容,结合“梁州”一词,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1)窗有日;夜泉清(2)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通过描绘“果”飘落,“猿”经过,“鹿”行走动态的景物,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
或者通过从果落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反衬山居之地的清幽寂静,由此引发居静自乐的闲适心情。
【解析】【分析】(1)题干中问“时间”就是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日”“夜”。
(2)“果落”、“叶干”都是秋天山中的实景,而从果落可推见到猿过,叶干闻知鹿行,可见这儿山深人少,猿鹿才会从容大胆地昼夜出来觅食,山居环境的寥落寂静,便可了然。
用的正是前人“鸟鸣山更幽”的以动衬静的写作手法。
【点评】(1)鉴赏诗歌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1)请用“/”画出下面这句诗的朗读节奏。
半江瑟瑟半江红。
(2)诗人为什么觉得“九月初三夜”是“可怜”的?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4.古诗赏析行路难(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体北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解析1

初三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试卷附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小题。
早秋山居温庭筠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请写出体现“山居”生活时间推移的语句:觉寒早→霜气晴→→(2)颈联采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法,请作具体赏析。
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这两首诗都写到野步所见景色,但其特点不同:第一首诗是春景,第二首诗是的秋景。
(2)这两首诗的三,四句都运用拟人手法来写景抒情,请作简要赏析。
(1)生机盎然;萧瑟寒冷(2)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的比较阅读能力。
第一首诗描写麦浪、草根、肥水、新蛙、蝴蝶、东风、野草花等景物,描绘春天生机盎然的特点,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第二首诗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阵阵秋风中带着哀愁,只能倚杖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两首诗三、四句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醉之情和盘托出;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一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l了红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的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了人的种种愁绪,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之感形象地表达出来故答案为:⑴生机盎然;萧瑟寒冷;⑵周诗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形态,也表现出陶醉于春景的怡然之情;赵诗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吹走了一年年时光,表达了作者老之将至的感慨。
白居易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翻译及鉴赏

白居易诗《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原文翻译及鉴赏《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是唐代诗人的作品。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从诗中可见作者同元的交情之深。
全诗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唐代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及注释译文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赏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
809年(元和四年),元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意思-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意思I赏析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作者:佚名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篇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由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计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特别真实、特别亲切之感。
白居易对元稹行程的计算是很准确的。
当他写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秋词》原文、翻译及赏析1秋词二首·其一唐朝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二首·其一》译文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
秋日晴空万里,一只仙鹤排开云层扶摇直上,便引发我的诗情飞上云霄。
《秋词二首·其一》注释悲寂寥:悲叹萧条。
春朝:春天。
排云:指排开云层。
排:推,有冲破的意思。
碧霄:青天。
《秋词二首·其一》赏析刘禹锡的《秋词》,一反常调,另辟蹊径,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人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
原诗两首,这是其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
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
“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
“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
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
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
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
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
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
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同李十一醉忆元九注释鉴赏及译文古诗原文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译文翻译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注释解释破:破除,解除。
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创作背景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文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宕出全篇的风神。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及翻译

《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及翻译
一、《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二、《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原文翻译
在江汉就曾经一起作客,每次相逢都是尽醉而还。
离别后如浮云飘流不定,岁月如流水一晃过十年。
今日相见虽然欢笑如旧,可惜人已苍老鬓发斑斑。
为何我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秀美的秋山。
三、《淮上喜会梁川故人 /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作者介绍
韦应物,中国唐代诗人。
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文昌右相韦待价曾孙,出身京兆韦氏逍遥公房。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
散文仅存一篇。
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解析1

语文初三上册诗歌鉴赏质量检测试题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两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
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熙宁九年,苏轼登超然台。
壕:护城河(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上阕词所描写的景象。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结合词的下阕内容,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望庐山瀑布(唐)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咏瀑布(清)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
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1)冯云山《咏瀑布》用“”这个词语写出了瀑布气势雄伟的动态美。
(2)这两首诗都写瀑布,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是否相同?请作具体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八百里分麾下炙”一句描绘了将士们饱餐烤牛肉的热闹场面。
B.“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描绘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C.下阕中“马作的卢飞快”一句表现了将士们勇往直前、势不可当的锐气。
D.全词刻画了一个虽人近暮年,仍雄姿英发,亲自领兵上阵杀敌的英雄形象。
(2)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里”的情景?4.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原文、赏析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原文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
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创作背景: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赏析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当年万⾥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当年万⾥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译⽂] 当年远⾏万⾥为建功,匹马单⾝投军到梁州。
[出典] 南宋陆游《诉衷情》注:1、《诉衷情》陆游当年万⾥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谁料,⼼在天⼭,⾝⽼沧州。
2、注释:①觅:寻求。
②梁州:古陕西地,此指汉中前线。
③关河:此指⼤散关、渭河⼀带。
何处:不知何处。
⽆踪迹可寻之意。
④“胡未灭”三句:胡未灭:⽤《汉书·霍去病传》“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语意。
鬓先秋:鬓发先⽩。
⑤“此⽣”三句:天⼭:这⾥代指西北边境前线。
沧洲:⽔边陆地,常指隐⼠居住之地。
这⾥指陆游退隐所住的镜湖之滨。
3、译⽂1:想到年轻时为功名万⾥从军,跨骏马,上梁州,保卫边疆。
旧时的关河在哪⾥,已如梦境,穿过的貂裘,也变得暗淡⽆光。
敌⼈未消灭,我的头发已⽩,想到这,就要哭,但有何⽤?谁能料这⼀⽣竟这样空过,我的⼼在西北,⾝却要⽼死湖旁!译⽂2:当年为了建功⽴业,报效祖国,单枪匹马奔赴梁州前线。
如今只有在梦中才能见到过去的从军⽣活,那时出征的战袍都已经尘封⾊暗了。
胡⼈还未消灭,两鬓都已花⽩,只能独⾃⽩⽩地伤⼼落泪。
这⼀⽣谁能预料,原想⼀⼼⼀意在天⼭抗故,如今却只能⽼死于沧洲!译⽂3:回忆当年鹏程万⾥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活已成梦中之串,梦⼀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招裘。
胡⼈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地淌流。
这⼀⽣谁能预料,原想⼀⼼⼀意抗故在天⼭,如今却⼀辈⼦⽼死于沧洲!译⽂4:想当年,我怀着报国⽴功的豪情壮志,不远万⾥来到西北边疆,单枪匹马驰骋于万⾥疆场,出⽣⼊死地保卫梁州,寻觅建功⽴业以求取封侯的机会。
⽽如今,边塞军旅⽣活只能在梦中见到,梦醒后就烟消云散,⽆影⽆踪。
惟有当年在军队中穿的貂裘还保存着,可它的上⾯却积满了灰尘,颜⾊暗淡⽆光,变得陈旧不堪了。
时⾄今⽇,侵占中原的⾦兵还没有消灭,然⽽⾃⼰的两鬓却已花⽩⼀⽚,宛如秋霜。
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九年级上学期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白梅(元)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1)诗中描绘了白梅的形象,突出了白梅的哪些特征?(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睛①杜甫久雨巫山暗,新晴锦绣文②。
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
竟日莺相和,摩霄鹤数群。
野花干更落,风处急纷纷。
【注】①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
②文:花纹、图案。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景物的,有何作用?(2)尾联中的“急纷纷”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先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这两句诗中所写的景物有“湖外草”“海东云”和“莺”“鹤”等,前者是静态,后者是动态。
写“湖外草”“海东云”用“碧”和“红”等色彩,调动人的视角感官;写“莺”“鹤”时,则抓住了声音(“相和”)和动作(“摩霄”),有实写,有虚写,从空间上看,有远有近。
然后分析其作用。
景物描写,不但写出景物本身的特点,而且渲染氛围,表达某种情感,情景交融。
(2)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的分析。
解答时要联系全诗的内容,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注释里已表明“本诗是诗人流落蜀中时所作”,据此可以判断出诗人的情感。
“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
故答案为:(1)选取典型的景物,发挥想象,动静结合(视觉听觉相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写出了雨后初晴的巫山绚丽多彩、生机勃勃景象。
(2)“急纷纷”写出对野花纷纷凋零的怜惜(无奈、伤感),以及自己漂泊无依的忧伤(悲哀、抑郁)。
从白居易绝句二首看诗歌“起承转合”之法

2021年第13期26文学研究从白居易绝句二首看诗歌“起承转合”之法张文苹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北京丰台100068“起承转合”是古往今来无数诗歌创作者在创作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诗文结构方式。
对此,元代范德玑的《诗格》有这样的表述:“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水。
”对于上述前人的论述,笔者有如下理解:所谓“起”是指起因,是文章的开头,要力求平直渐进,与主题相关,还有就是要悬而未决,留有余地。
所谓“承”是指过程,是事件的发展,要承接上文加以申述,“承”要衔接有度,落地有声,但更重要的是应达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能写成与“起”八竿子打不着的结果来。
所谓“转”是指转变,内容上推进一层,要转出他意。
包括事件结果的转折,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的转变。
比如从描绘山水转到抒情议事,或从咏物转到借物言志,又或从怀古转接到时世感叹等等。
“合”是指结尾,要收束全诗,使结构完整。
可以是对该事件的议论,也可以是抒情和写景,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留有余音,令人陶醉。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伟大诗人,存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
其中像《长恨歌》《琵琶行》等优秀长篇诗歌的创作,充分显示了他在章法结构、布局谋篇方面的驾驭能力。
而在一些短小精悍的绝句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卓越的结构才能,特别是对于“起承转合”之法的娴熟运用。
下面笔者尝试结合他的两首绝句作品来探讨一下“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
(一)《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当酒筹 。
忽忆故人天际去 ,计程今日到梁州 。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元和四年(809)春,元稹奉命前往东川复查刑狱案件。
在长安的白居易和友人同游曲江、慈恩寺,在饮酒时他忽然忆起元稹,思念所及,信手拈来,写了这首诗,借此表达诗人和好友元稹之间的友情之深与思念之切。
虽说是“信手”之作,却简洁而不简单,看似随意,实则严合“起承转合”的章法。
首句“花时同醉破春愁”,起势平缓从容,说的是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消除春之愁绪。
元稹《梁州梦》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梁州梦元稹(唐代)是夜宿汉川驿,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使已传呼报晓矣。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译文晚上在汉川的驿站过夜,做了一个梦:与杓直(李建)、乐天(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同时去了慈恩寺的一些庭院,突然醒了过来。
换乘的马匹到了阶下,驿站的小官告诉我天亮了。
梦见与李建和白居易一起游玩曲江,又到了慈恩寺里的各个僧院游览。
后来突然惊醒,换乘的马已牵到阶下,驿站小官告知已天亮,这才知道自己身在古老的梁州。
注释亭吏:即邮吏,驿站小官。
排去马:乘马前行。
古梁州:梁州在唐德宗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已升为兴元府,元稹出使东川日,在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故曰“古梁州”。
创作背景元稹任监察御史期间,于公元809年(元和四年)三月出使梓潼勘察案件,时白居易在京城长安于同月二十一日与弟白行简及知友李杓直等游慈恩寺后至李家饮洒。
席间,白居易忽停杯道:“微之(元稹字)当已至梁州了。
”随即题诗《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于壁上:“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刚好就到了梁州,而且在睡梦中还梦见与白居易、李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及慈恩寺游玩,醒后作诗《梁州梦》。
赏析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醒时萦绕心头情事,由于压抑往往变得更为强烈,便借梦境或幻觉来表现,这就是所谓潜意识。
《牡丹亭》的“惊梦”,杜甫的《梦李白》,都是此种潜意识作用,文学上屡有反映。
此诗的前两句描写梦中之境,情调欢乐、兴致浓烈;后两句描写梦醒之后的情景,笔锋转折、怅然若失。
此诗语意简洁,主要特点是布置得法,情味调度,以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衬托出两人的深厚情谊。
“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两句写入梦。
元稹与白居易中进士后又同于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制举“拔萃”登科。
按唐朝惯例,进士录取放榜,皇帝即在曲江赐宴,然后登慈恩寺大雁塔题名留念。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白居易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注释:(1)破:破除,解除。
(2)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3)天际: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4)计程:计算路程。
梁州:地名,在今陕西汉中一带。
译文:花开时我们一同醉酒以销春之愁绪,醉酒后盼着了花枝当做喝酒之筹码。
突然间,想到老友远去他乡不可见,屈指算来,你今天行程该到梁州了。
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元和四年(809),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那么,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 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伏笔,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将无法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然一转,才见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即席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古诗词鉴赏 唐代诗人韦应物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诗赏析

古诗词鉴赏唐代诗人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诗赏析《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唐代韦应物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译文:我们曾在江汉地区共同客居,每次相逢都要畅饮至醉。
自上次别后,时光如浮云般流转,已过去十年。
今日相见,欢笑依旧,但已两鬓斑白。
为何不与故人同归去?因为淮上有美丽的秋山。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故人在淮水边重逢的喜悦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逝去时光的感慨和对未来归途的思考。
诗词鉴赏:韦应物(737-792年),唐代著名诗人,字应物,因曾任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和羁旅行役之情,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是韦应物在淮上与阔别已久的梁州故人重逢时所作。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展望。
韦应物在诗中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物情感相互映衬,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如诗中的“淮上秋风起,白露沾衣裳”一句,既描绘了淮上的秋景,又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比喻贴切生动,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将游子的心情比作浮云,将故人的情感比作落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深情厚意。
韦应物的诗歌注重音韵和谐,这首诗的押韵和平仄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感。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故人的真挚情感,这种情感通过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产生共鸣。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的主题思想是表达作者对故人的怀念之情和对人生的感慨。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感慨。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展望和对人生的思考。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

《同李十一醉忆元九》白居易唐诗鉴赏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白居易诗鉴赏“ 元九”就是在中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
元和四年(809),元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其弟弟白行简和李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直家饮酒,席上念及元,就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即景生情、因事起意之作,以情深意真见长。
诗的首句,据一同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所作的《三梦记》中记载应为“春来无计破春愁”,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白行简所记可能为初稿,《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为“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将“春来无计”改作“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为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从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春愁”原是“忆故人”的铺垫,但如果一开头就说“无计破春愁”,到第三句就难以显示转折。
这样一改动,先说春愁已因花时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忆”两字陡转,才显出波澜起伏之美,从而跌出全篇的风神。
这首诗的特点是,信手拈来,不事雕琢,以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表达了极其深厚、极其真挚的情意。
而情意的表达,主要在诗末“计程今日到梁州”一句。
“计程”承上句“忽忆”来,是“忆”的.深化。
故人相别,居者忆念行者时,随着忆念的深入,常会想象和估算对方此时已否到达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
这里,诗人意念所至,深情所注,信手写出这一生活中的实意常情,给人以格外真实、亲切之感。
当诗人作这首《醉忆元九》诗时,元正在梁州,而且写了一首《梁州梦》:“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院游。
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
”元对这首诗的解释是:“是夜宿汉川驿,梦与直、乐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诗诸院,倏然而寤,则递乘及阶,邮吏已传呼报晓矣。
”白居易诗中记叙的真事竟与元写的梦境两相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全诗翻译赏析及
作者出处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同李十一醉忆
元九》
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1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赏析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
这首诗中
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诗坛上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
809年(元和四年),元稹奉使去东川。
白居易在长安,与他的弟弟白行简和李杓直(即诗题中的李十一) 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饮酒,席上忆念元稹,就写了这首诗。
诗的首句,据当时参加游宴的白行简在他写的《三梦记》中记作“春来无计破春愁”,照说应当是可靠的;但《白氏长庆集》中却作“花时同醉破春愁”。
一首诗在传钞或刻印过程中会出现异文,而作者对自己的作品也会反复推敲,多次易稿。
就此诗来说,白行简所记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长庆集》所录则是最后的定稿。
诗人之所以要作这样的修改,是因为在章法上,诗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当是“转”。
从首句与次句的关系看,把“春来无计”改为“花时同醉”,就与“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紧密,而在上下两句中,“花”字与“醉”字重复颠倒运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
再就首句与第三句的关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