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
[苏轼卜算子赏析]卜算子苏轼一:[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诗歌赏析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
苏轼卜算子古诗词赏析苏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其中,他的《卜算子》是一首以卜算为背景的感慨人生的诗词,堪称是苏轼创作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对苏轼的《卜算子》进行赏析。
《卜算子》是苏轼晚年创作的一首哀怨之作,全诗情感深沉细腻,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的感慨。
全诗共分十四句,通过描绘一个古代女子从青春美貌到苍老衰败的过程,暗喻着人生的无常和无常的社会环境。
整首诗以古典文学的艺术手法展示了苏轼深厚的情感和独特的思维。
首节描写了女子的青春美貌,以古代的卜算为引子,“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揭示了女子才情出众,被誉为世间的佳人美少年。
接着,苏轼以“藕丝秋色笼轻霜,纤手斜飞抹残妆”描写了女子细腻而娴熟的化妆动作,展现了她的美丽和细腻的性格。
第二节开始揭示岁月流转的无情,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描绘了女子已经年过而立,虽然仍有美貌,但不再是年轻时的模样。
苏轼通过描写女子的“浮萍脸上谁堪摘”以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暗示了女子渐渐被社会所遗弃,感慨人生的无常和不可掌控。
第三节描写了女子的老去和衰败,“楼高不见章台路,空翠湖烟杨柳堤”。
苏轼通过抒发女子尽管心有所愿,却因境遇和时间而受制于人的命运,突显了人生的无奈和无法预测的未来。
最后两句:“茫茫芳草连天无,唯有青青葱葱时。
”意味着人生无常,明暗交替便是生命的轮回。
《卜算子》以其精湛的艺术表达和深沉的情感赢得了读者的广泛赞赏。
苏轼通过对女子命运的描绘,既射中了人们的内心,也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命运无常的思考。
整首诗以细腻的描写手法、铿锵的音韵和深入人心的意境,使读者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
总结起来,苏轼的《卜算子》是一首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通过描绘女子从美貌到衰老的过程,诗人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环境不公的思考。
整首诗结构完整,意境深远,音韵优美,语言精炼。
这首诗体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
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苏轼《卜算子》原文及赏析卜算子,常州出,约卜算子篇第一首。
《卜算子》原文: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擘,其作品情感丰富、意境深远,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卜算子》是他的一首抒发思念之情的词作,通过简练明快的文字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以下是对《卜算子》的赏析。
首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直接点明了词人与唐婉之间的相隔之远,长江作为景点,延伸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第二句“日日思君不见君”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思念之情,日复一日地思念,但始终没有相见的机会。
这句话用了反复强调的手法,表现出词人的忧伤之情。
第三句“共饮长江水”是对唐婉的寄托,词人期望能够与唐婉共同品味长江的美景,此处可看出词人对唐婉的挚爱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表达了词人对这种思念之情的不舍,他渴望能够停止思念,恨不得这份思念早日结束。
最后两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是词人对唐婉的期望,词人希望唐婉能够与他心心相印,不辜负彼此的相思之情。
整首词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了词人对唐婉的深深思念之情,情感真挚且动人。
通过词人对长江的描写,间接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生离死别,以及思念之苦。
整体上,这首词表达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或爱情的执着追求。
【结语】苏轼的词作以其深沉的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
《卜算子》以短小精悍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对唐婉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作为文学家对于人性和人情的独到洞察。
这首词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至今仍然被后人传诵,成为经典之作。
卜算子赏析 苏轼
•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 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 北黄岗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 一文。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 居定慧院时所作。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 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 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 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 理解的。
•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 寂的心境。 “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 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遭遇 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词人以象征手法, 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 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 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 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 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 高超的艺术技巧。
《卜算子》赏析
3组王婕
《卜算子》苏轼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 沙洲冷!
【翻译】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 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时常能见 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 高飞的孤雁的身影。它突然惊起又 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 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思想感情
•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 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 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 俗的心境。
• 综观全词,不难看出作者切切实实的 找到了抒发感情的突破口,以鸿喻人, 曲抒怀抱,写的哀婉凄丽、楚楚动人。 是苏轼言志抒情词作中的上品。词中 写鸿笔触冷竣而苍凉,我们不难想象 残月下那幽人悲凉神态和残破心理, 这其实就是词人自己思想的观照。因 为这与词人孤独寂寞蛰居生活中的独 特感受不能不说是十分吻合的。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 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 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
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
它物色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
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
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原文赏析
《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原文赏析《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展现了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卜算子》原文赏析,欢迎阅读!《卜算子》原文赏析篇1《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他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阕,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
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东坡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
江南江北愁思,分付酒螺红。
芦叶蓬舟千重,菰菜莼羹一梦,无语寄归鸿。
醉眼渺河洛,遗恨夕阳中。
苹洲外,山欲暝,敛眉峰。
人间俯仰陈迹,叹息两仙翁。
不见当时杨柳,只是从前烟雨,磨灭几英雄。
天地一孤啸,匹马又西风。
译文平山堂上伫立远望,秋雨过后,江岸的山色在晴空映衬下分外青碧。
一个人辗转大江南北,有多少忧愁思绪,都付之一醉,暂且忘却吧。
乘坐小船沿芦苇岸边千里漂泊,张翰那种思念菰菜莼羹就辞官归家的作为,于我只能是一场梦了,我惟有默默无语把思念寄托给南飞鸿雁。
醉眼朦胧中回望渺远的黄河洛水,夕阳笼罩下留存多少遗憾和愤恨!在苹草萋萋的洲渚外面,远山在暮色里就要收敛他的眉峰。
俯仰凭吊平山堂的人间遗迹,叹息欧、苏两位仙翁已然远逝。
眼前没了当时的杨柳,只是从前的烟雨,磨灭了几位英雄。
且唱响一声孤啸,我又将匹马启程,在西风凄紧的天地间。
注释平山堂:在今扬州西北蜀岗上,为欧阳修所建。
螺红:红色的螺杯。
菰菜莼羹:相传张翰在外作官时,见秋风起,想起了家乡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归乡。
河洛:黄河与洛水之间的地区。
此处泛指沦陷于金兵之手的土地,故词人有遗恨在焉。
两仙翁:指欧阳修与苏东坡。
匹马:有作者自喻意。
赏析:这首词意境丰满。
词人通过对山色,身世的描写,融抒情、议论为一体,含义深广,具有一种淡淡的感伤色彩。
扬州西北的平山堂,是欧阳修在这里任知州时建造的。
登堂遥眺,江南金、焦、北固诸山尽在眼前,视与堂平,故取名“平山”。
一个世纪后,方岳身处平山堂,俯仰江山,缅怀先贤,不禁诗思如潮,就以苏东坡《黄州快哉亭》词的韵脚,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词从写景入手。
“秋雨”二句,写雨后平山堂远望所见的景色。
这时雨过天晴,长江对岸诸山愈加显得青绿可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表达相当出色,句法也很奇巧。
它重点是写“山色”之“碧”,而以“秋雨”和“晴空”作烘托,使之更加鲜明起来。
南歌子·感旧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
南歌子·感旧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
较之苏轼以前所写的怀念前妻王弗的《一斛珠·洛城春晚》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南歌子·感旧的相关介绍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南歌子·感旧宋代:苏轼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译文谁说愁绪太短,连续不断没有办法剪断。
半年来,双眉紧皱没有展开过,只有明月清风陪伴着你,任何人也无法猜透你的心情。
春雨融化了冰冻,暖风吹走了冷灰。
对着美酒,一首曲子为谁唱?有心保留一首没有唱完的曲子等着你到来。
注释①南歌子:词牌名。
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②寸恨:轻微的愁怅。
③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岂易:难道容易。
裁:剪断。
④眉绿:深色的眉。
眉,女子的代称,这里系指同安君王闰之。
⑤闲处:僻静的地方。
鉴赏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
“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
“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
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
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
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
卜算子苏轼
卜算子苏轼卜算子苏轼这首词《卜算子》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的,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苏轼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佳作《卜算子》,欢迎阅读!《卜算子》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1、词题一本作“黄州定惠寺寓居作”。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2、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
这里“漏断”即指深夜。
3、“时”有版本用“谁”;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幽:《易·履卦》:“幽人贞吉”,其义为幽囚。
引申为幽静、优雅。
4、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孤鸿:张九龄《感遇十二首》之四:“孤鸿海上来。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三十九:“此词本咏夜景,至换头但只说鸿,正如《贺新郎》词‘乳燕飞华屋’,至换头但只说榴花。
…“按两词均系泛咏,本未尝有”夜景“等题,多说鸿,多说石榴,既无所妨,亦未必因之而奇妙。
胡评似未谛。
5、省(xǐng):理解,明白。
“无人省“,犹言”无人识“。
6、或以为“拣尽寒枝“有语病。
稗海本《野客丛书》:”观隋李元操《鸿雁行》曰:‘夕宿寒枝上,朝飞空井旁。
’坡语岂无自邪?“此言固是。
寒枝意广泛,又说”不肯栖“,本属无碍。
此句亦有良禽择木而栖的意思。
《左传·哀公十一年》:”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杜甫《遣愁》:”择木知幽鸟。
“7、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末句一本作“枫落吴江冷“,全用唐人崔信明断句,且上下不接,恐非。
翻译:1、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2、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宋词: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译文赏析
宋词:苏轼《卜算子·感旧》原文译文赏析《卜算子·感旧》宋代: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译文】四川的人来到江南,会把江南的风光牢牢记在心里。
四川和江南的风景有很多相似处,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现在我和去年一起游玩的朋友,又来到了西湖边上。
要尽情的饮酒,应好好看看彼此,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赏析】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南歌子·感旧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
南歌子·感旧原文译文及古词赏析全词运用景与情、意念与感触、梦幻与现实交融手法,把苏轼与妻子王闰之的绵绵恩爱与忠贞不渝之情熔铸于字里行间。
较之苏轼以前所写的怀念前妻王弗的《一斛珠·洛城春晚》毫不逊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南歌子·感旧的相关介绍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南歌子·感旧宋代:苏轼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译文谁说愁绪太短,连续不断没有办法剪断。
半年来,双眉紧皱没有展开过,只有明月清风陪伴着你,任何人也无法猜透你的心情。
春雨融化了冰冻,暖风吹走了冷灰。
对着美酒,一首曲子为谁唱?有心保留一首没有唱完的曲子等着你到来。
注释①南歌子:词牌名。
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②寸恨:轻微的愁怅。
③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岂易:难道容易。
裁:剪断。
④眉绿:深色的眉。
眉,女子的代称,这里系指同安君王闰之。
⑤闲处:僻静的地方。
鉴赏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
“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
“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
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
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
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
苏轼《卜算子》意思及作者全词翻译赏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译文]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出自]北宋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释:此篇是苏轼于元丰五年十二月在黄州所作。
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轼自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
定慧院:一作定惠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
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疏桐:枝叶稀疏的桐树。
漏断:即指深夜。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即指深夜。
幽人:隐士。
这里是作者自指。
省:了解。
译文1:残月弯弯挂在稀疏的梧桐上,夜深人静,漏壶的水已滴光。
谁看见闲居的人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只有那时隐时现的孤鸿知道我的惆怅。
惊起的孤鸿不断回头探望,好像充满无人理解的幽伤。
她寻遍了寒冷的枯枝不肯留宿,却躲到了寂寞清冷的沙洲上。
译文2:残缺之月,挂在疏落的桐树间,夜深人静,只有我这个幽人无法入睡,漂泊无依好似孤独的大雁。
被惊起的大雁回过头望去,没有人了解它心头的烦忧。
它物*着栖身之地,即使无枝可依,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同流合污。
译文3: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人群开始安静。
谁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惟有那缥缈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惦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译文4:弦月高挂桐树梢,漏断夜深静悄悄。
只见幽人独往来,恰似孤雁影缥缈。
惊飞起频频又回头,满腹哀愁无人晓。
良禽择木弃寒枝,沙洲凄冷多寂寥。
赏析: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象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
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卜算子·感旧》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感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卜算子·感旧》宋代:苏轼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卜算子·感旧》译文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
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
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卜算子·感旧》注释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卜算子·感旧》赏析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苏轼《卜算子》原文鉴赏
苏轼《卜算子》原文鉴赏苏轼《卜算子》原文鉴赏《卜算子》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分享了苏轼《卜算子》原文鉴赏及翻译,一起来看看吧!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卜算子》。
现在通行的各个版本的词选中都有一个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定慧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冈县东南,苏轼另有《游定惠院记》一文。
由上可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苏轼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渡过生活难关。
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卜算子》原文赏析2篇苏轼
《卜算子》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翻译:
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
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
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
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卜算子》原文赏析篇一:
上阕写的正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
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
“漏”指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
指深夜。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
孤高出生的境界。
接下来的两句,“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
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
大雁。
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
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
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诗意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
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苏轼《南歌子·感旧》欣赏
苏轼《南歌子·感旧》欣赏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刑满释放后,被贬居黄州。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该词是苏轼在黄州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
南歌子·感旧宋代:苏轼寸恨谁云短,绵绵岂易裁。
半年眉绿未曾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
尊前一曲为谁哉。
留取曲终一拍、待君来。
译文及注释译文谁说愁绪太短,连续不断没有办法剪断。
半年来,双眉紧皱没有展开过,只有明月清风陪伴着你,任何人也无法猜透你的心情。
春雨融化了冰冻,暖风吹走了冷灰。
对着美酒,一首曲子为谁唱?有心保留一首没有唱完的曲子等着你到来。
注释南歌子:词牌名。
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寸恨:轻微的愁怅。
绵绵:连续不断的样子。
岂易:难道容易。
裁:剪断。
眉绿:深色的眉。
眉,女子的代称,这里系指同安君王闰之。
闲处:僻静的地方。
是人:人人,任何人。
猜:猜疑。
残冻:尚未消除的冬寒。
温风:和暖的风。
冷灰:冷灶。
这里代指贫苦生活。
尊前:对饮酒场面。
留取:保存。
一拍:一首吟咏曲子。
赏析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
“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
“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
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
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
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赏析
《苏轼卜算子》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作,表达了诗人对富贵和生活欢乐的思考和感叹。
下面是对该词的赏析:
首先,《苏轼卜算子》通过主人公卜算子的形象,展现了一种追求自由和追求真实的生活态度。
卜算子是诗人所塑造的一位自由洒脱的形象,他以占卜的方式为生,不受社会规范和约束,自由自在地游走于富贵和贫穷之间。
这种自由主义的精神在当时是颇具反叛意味的,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封建社会束缚的不满。
其次,《苏轼卜算子》中的形象描写十分细腻而生动,使人们很容易产生共鸣。
词中描写了卜算子吃喝玩乐的场景,给人一种放纵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对生活享乐的渴望。
这种奢靡的生活态度刻画了诗人对于浮华和财富的理解,对现实生活的态度也表达了批判和思考。
最后,《苏轼卜算子》在情感表达上极富诗意和韵味。
词中诗人以婉约柔美的笔触,表达了对富贵生活和封建礼教的疑问和忧虑。
这种对现实的态度和思考不同于其他词作中的豪放风格,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内心的细腻和深沉。
综上所述,《苏轼卜算子》通过细腻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苏轼对于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的向往。
这首词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苏轼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
苏轼卜算子是指宋代诗人苏轼的词作《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原文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如下:
弯弯的勾月悬挂在疏落的梧桐树上;夜阑人静,漏壶的水早已滴光了。
有谁见到幽人独自往来,仿佛天边孤雁般缥缈的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
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在这首词中,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感旧古诗词鉴赏
感旧古诗词鉴赏南歌子·感旧古诗词鉴赏古诗原文短了一寸就不好切了。
半年的眉毛都没开过。
明月几时有风,闲时有人猜。
春雨融残霜,暖风化寒灰。
上一首歌你是为了谁而荣耀的?拿着歌的最后一拍,等你来。
译文翻译谁说悲伤太短暂,没有办法连续切割。
半年来,眉头未展开,只有明月清风相伴,谁也猜不透你的心情。
春雨融冰,暖风吹走寒灰。
对酒,为谁唱一首歌?留一首未完成的歌等你来。
注释解释南歌子:词牌名。
词牌名。
唐教坊曲。
又名《南柯子》、《凤蝶令》等。
有单调、双调两体。
双调又有平韵、仄韵两体。
宋人多用平韵体,此词用平韵体。
寸恨:轻微的愁怅。
连续的:连续的外观。
易:很简单。
切:切。
眉绿:深色眉毛。
梅,女人的代名词,这里指的是同安的润之。
闲处:僻静的地方。
人:每个人,任何人。
猜测:怀疑。
残冻:尚未消除的冬寒。
暖风:暖风。
冷灰:冷灶。
这里指生活贫困。
尊前:对饮酒场面。
拿:存。
节拍:圣歌。
创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80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刑满释放后,被贬居黄州。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该词是苏轼在黄州怀念妻子王闰之所作。
诗文赏析上片以景情相生与渗入意念之笔,传达了苏轼与王闰之双双思念之心态。
“寸恨云谁短,绵绵岂易裁?”点化运用了韩愈《感春五首》“孤吟屡阕莫与和,寸恨至短谁能裁?”和白居易《长恨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诗句,将双方隐隐的恨怅和连续不断、无法剪断的情丝吐于字里行间。
“半年眉绿未曾开”,是说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入狱离开王闰之,十二月二十六日获释。
第二年二月一日到达贬所黄州,正好是半年时光。
已经虚惊了一场的王闰之,这半年的愁眉怎么能展开。
“明月好风闲处,是人猜”,写王闰之僻居一偶,只有明月、清风作伴,任何人也无法猜透她此时此刻思夫的心情。
一个“猜”字,将王闰之思夫的心态传达得十分贴切。
下片以景融情与回味之笔,似梦非梦地追寻“寸恨”与绵情欲剪断之心绪。
“春雨消残冻,温风到冷灰”,残冻被春雨消融,冷灶被温风暖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
本文是关于苏轼《卜算子·感旧》译文及鉴赏,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卜算子·感旧》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卜算子·感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卜算子·感旧》
宋代: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卜算子·感旧》译文
蜀地的人去过江南后,就会常常想起江南的美好。
自古以来蜀地和江南风光景致都同样被人称赞,要游览就要及早去。
还是与去年的友人一起又来到了西湖边上,一同坐在西湖边的草地上。
尽情饮酒行乐,仔细端详,发现只有我们变老了。
《卜算子·感旧》注释
蜀客:词人自称,蜀,四川的简称。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客居江南。
吴山:在杭州。
吴,在此泛指今江浙一带。
风流:此指风光景致美妙。
同:此指同样被人称道。
藉(jiè):坐卧其上。
莫惜尊前:指尽情饮酒行乐。
尊前:在酒樽之前。
指酒筵上。
《卜算子·感旧》赏析
这首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全词表现了作者对时光飞逝,今是昨非的一种感叹。
词的上片写对杭州的怀念。
开端从自身宦游的行踪说起,并倾注了对杭州的怀念之情:“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
”“蜀客”,表明了客籍的身份。
“江南”、“吴山”,借指杭州,
前者从地理位置说,后者则从山水美景说。
“长忆”,是就行役在外而言,一个“好”字则概括了对杭州的总体印象。
事实上,词人从熙宁四年(1071年)十一月到杭州通判任开始,就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赞美“余杭自是山水窟”(《将之湖州戏赠莘老》),甚至说“故乡无此好湖山”(《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五),他拿起多彩多姿的诗笔,尽情地歌颂和描绘美丽的西湖风光,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之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之一、《有美堂暴雨》等精美的诗篇。
因此,词人说他“长忆吴山好”,完全是出于真诚,虽然年近不惑,而不失其赤子之心。
他又把吴、蜀作了比较,表达了早归的愿望:“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所说的“归去”是指归杭州或是归故乡(蜀地),叙“自京口还钱塘道中”一语说得很清楚,当然是指眼前要去的目的地。
既然“吴蜀风流自古同”,那么归吴(杭州)也就形同归蜀,与上文怀念杭州之意相承。
下片想象归后同游共饮的情景。
过片承上“归去”句,展开了与陈襄同游西湖的想象:“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
”两人坐在西湖边碧绿的草地上,共赏大自然美景,这是富有诗意的赏心乐事。
妙在词人不作平平叙写,而是将温馨的回忆与对未来的想象“迭印”在一起,这就平添了诗的意蕴。
两句既表达了友情,又扣住杭州美景来写,与上文“吴山好”、“吴蜀风流”相照应。
篇末两句进而想象共饮的情景,要友人在宴会上仔细看一下,怕是自己容颜变得衰老了。
这两句扣合着自身行役在外、数月未归的经历,流露出岁月流逝、羁旅劳苦的感慨。
出语坦率而略带诙谐,这是真挚的友情一种自然的表露。
《卜算子·感旧》创作背景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三月,苏轼在从京口(今江苏镇江)返回钱塘的途中,创作了此词,寄给在杭州的同僚和诗友陈襄。
《卜算子·感旧》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
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